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是洗白的作品,我觉得未必是,看完再回顾一下历史,好像差不多。
全电影回避了天皇在对外发起进攻的时候所处的角色,实际上天皇对于整个局势真正可能处于的一个位置就是听之任之,无能为力却也乐享启成,毕竟他自己也就是一个公章的效果。
所有战犯头子在为天皇开脱的时候均没有说天皇如何反对战争,只是说他是极力的结束战争。
天皇关心的实际上是他自己,在战争前期到后期一直想努力把自己撇清。
最后美国人不是因为天皇没有罪行不处罚他,而是为了政治。
最最后说一句,有了信仰的民族才能为其他人尊重。
一个美国空军准将,32年还在大学校园里追日本妞,45年战争结束时已经变成空军准将——丫的将官衔不会是买来的吧?
这家伙怀着一付对不起日本人的心态来到日本,被任命去做一件最重要的工作——给出不追究天皇战争罪的理由和证据,结果这厮叫谁谁不到,传谁谁不来。
白他妈穿了一身占领军将军的制服。
丫甚至在小酒馆里被一群日本屌丝调戏并且揍了一顿……我靠,占领军的将军也太给美国佬丢人了!
丫一直没办法完成工作,但是有时间驱车三小时去看丫的日本女友可能的葬身之地;丫身边居然一直是一个丫不认识也不知底细的日本人当翻译;丫企图为天皇脱罪,但是却需要低声下气地求日本的政客们帮忙,每当此时,日本的政客们就乘机教训丫一顿然后说一堆模棱两可的话,丫就三孙子似的听人家训然后回办公室不知所措……总之一句话,这电影要是81厂导演导的,在横店拍的,也能算得三星水准。
唉!
一些观点:对于古代人而言,战争与罪行无关, 只是一场输家要赔上性命,赢家获得天下的赌局;近现代战争中那种几乎灭绝文明的武力唤醒了西方人的良知;将战争视为一种罪行,体现了文明的进步;公正的审判是惩罚罪行、化解仇恨、防止惨剧再次发生最有效的方式;一场不彻底、不公正的审判可能会平缓一时的愤怒,但是带来的确实更大的扭曲,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三十年。
一些事实:远东军事法庭共计审判了28名战犯;从1945年8月至1947年5月,中国国民政府共逮捕日本战犯2357名。
经南京和上海、北平、汉口、广州、沈阳、徐州、济南、太原、台北等10处军事法庭的分别审讯。
其中谷寿夫、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川岛芳子等149名罪大恶极的战犯被国民政府依法判处死刑。
696名日本战犯被国民政府检察机关起诉判刑,400多名日本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接手国民党政府所处置的日本战犯。
另外新中国还接收了从苏联引渡回国的战犯。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对于日本战犯要以“感化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因而所有被国民政府判刑的战犯暂时获得特赦。
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关押的1000余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无一人被判处死刑。
8名战犯分别被判处8-18年有期徒刑。
1956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在押日本战犯上中正高、大矢正春、川田敏夫等335人,宣布免予起诉并释放。
196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将所有战犯释放回国。
一些摘录每人每一条罪行就够判死刑了首次开庭以后,就由两个审判庭分别审理各主犯了。
开始时每个被告的罪行列得很多,平均每人可以写100条,十个主犯集中起来有7000条,但是在准备起诉的过程中,逐渐把他们的罪行减少了条数,压缩在每人平均10条,到我们审判时又加以压缩,每人只剩了3至5条,其实他们的问题不在条数多少,每人有一条就够判死刑了。
如【】,最主要一条就是改朝换代,阴谋夺权,推翻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他们自己的反动统治,这一条就可以杀他们的头了。
第二条是他们迫害大批干部,其中许多人被迫害致死,这个数目本来很大,后来我们就将间接被他们迫害的数字都勾掉,只提直接受他们迫害的。
第三条是他们侵犯人身自由、进行诬告陷害等等。
再如【】的主要罪行是进行反革命宣传。
他从1965年批判《海瑞罢官》起,就在制造反革命舆论,以后接着批“三家村”,批陶铸的两本书,批悼念【】的所谓“【】”,证明他早就是个反革命吹鼓手和蛊惑者。
这样,他们每个人的罪行不超过五条,就很大了。
在如何判刑的问题上,是经过不少争论的,轻判、重判和不轻不重的判法都有。
当时全国到处都是一片喊杀声,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
在全体审判员会议时,关于首犯杀不杀的问题,经过多次反复讨论,老是定不下来,最后提交到中央政治局去讨论,我也去参加了。
政治局多数同志提出判“死缓”,即判处死刑,但暂不执行,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
开始讨论时江华同志说,根据法律应该判处他们死刑,但是为了照顾国际影响,可以判为“死缓”。
我在他发言后接着讲,赞成江院长意见,我说我们都是【】进行反革命活动时期的当事人,曾经亲身受到他们的迫害,正因此,我们要克服可能有的感情作用,要更加冷静客观地来处理这件事,要经得起后代人的检验,我认为将来人们会承认我们现在这样判是正确的。
我们充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后很快得到了各审判员的支持,最后又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即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别的主犯则分别判以无期或有期徒刑。
王洪文主要因为他还年轻,他自己就曾说过,十年以后再看分晓,对他判轻了可能还会出来起作用,此外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响仅次于【】和【】,所以将他判为无期徒刑。
【】本来也应该重判,后来考虑到他搞的宣传活动,许多都是上面指示了叫他办的,对他判重了就不大公道了,所以判了20年徒刑。
黄、吴、李、邱等人,1971年9月就被抓起来了,被关已近十年,【】被关得更早,他的年龄也很老了;江腾蛟则是最早主动交代的,一直态度较好,只是他的罪行是谋害【】,太轻了人民通不过,所以分别判了16、17到18年的有期徒刑。
一些感想:犹抱琵琶半遮面,穿着枷锁地舞蹈总是让人觉得恼火,难受。
通过美国人的角度审视日本,审视战争。
如果一个政府真的为人民考虑,她就不会煽动民族情绪,仇视或者排斥外族。
如果一个政府真的为民考虑,她会愿意帮人名承担一切罪责与痛苦……不论,日本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只要是有良知的人,人性都是一样的!
片中那位日本大臣吟诵的日式短诗方式应该是从唐诗真正吟诵方式衍生的……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当然不假思索地会希望裕仁天皇能被送上军事法庭,为他做出的种种血腥、邪恶的决策而接受公平、 正义的审判。
当时,众多二战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乃至日本国内都存在这一想法。
但最终,裕仁天皇和整个皇室都逃过一劫。
起初,我想说是“侥幸”,可转念一想,政治与人类的发展其实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它们的真实面貌不应有太多的传奇色彩与个人情感。
它们应该是博弈与妥协、利益与权力、欺诈与掠夺。
裕仁天皇不可能心血来潮地就决定去和麦克阿瑟会晤;麦克阿瑟也绝对不仅因为与裕仁天皇的一次见面,就做出足已改变日本命运的一个决定;华盛顿最终的谋划,也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
所以,虽然,我并没有太过深入地了解这一史实,但我认为这一切是一场双方经过反复思量、多次谈判,才得来的政治斗争的果实。
美国当然不愿意日本会变成和德国一样的局面,全面的军事管制也不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天皇自然不愿意被送上法庭,也不愿意看见君主制被推翻。
双方利益有冲突,但不乏相近之处。
所以才会有天皇和整个皇族的保留,共产主义也没有全面渗入日本。
政治从来都不是风花雪月的事,而是参与者利益的冲突、协调、对抗与妥协。
因为看了《太阳帝国》,对美国拍摄的日本视角电影都心有余悸,尤其是这种战后题材的,因为西方人对日本的好感混杂在抗战背景会出现许多让国人愤怒的言论。
得知美国又出了一部《天皇》后,我也迫不及待地点了个想看,想看完之后来骂。
看完之后一查才知道,导演是英国人,还不是美帝的人。
LOST的美国大兵Matthew Fox出演男一号菲勒斯将军,一口现代美语让我感觉与40年代格格不入,倒是他细腻的表情出演这样一个深陷情海的异国人士十分适合。
Tom Lee Jones演的麦克阿瑟将军很有范,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戏份并不多,只有最后与天皇会面多少有点看头。
故事用了双线的形式,可惜两条线均流于形式,显得有点浅薄。
与Aya的戏份对主线剧情几乎没有推进作用,倒是把菲勒斯将军这一Jap lover的形象刻画的很饱满。
最主要的调查部分,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无深入的探索,好像触发savepoint一般推动剧情。
在飞机上,面对麦克阿瑟表示对下机后是否安全的怀疑,菲勒斯说,天皇下令国民“承受无法忍受的痛楚”,同时他对日本国民队天皇的忠诚丝毫不怀疑。
在这里我就呵呵了,数不胜数的史实说明了有不少日军在投降后依旧进行毫无人性的屠戮。
当然,这也应证了菲勒斯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日粉。
从电影一开始,菲勒斯就表达了对广岛核爆的不安,毕竟作为“施暴者”,有这样的歉疚也是正常的。
随后拍到菲勒斯只身一人来到拉面馆,旁桌顾客、甚至面馆女主人对他的敌视,菲勒斯那忧郁的颜色很难不让人回想起Lost,太像了。。。
然后到了本片第二个触发我G点的地方,拜访近卫文麿,前日本首相。
导演借近卫文麿的嘴说出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这不是判断黑与白的问题”。
真的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吗?
作为日本的邻国,我们清楚这一个菊与刀的国度的矛盾性,我们也清楚天子作为世袭者对自身、当下命运的无力。
但为什么这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呢?
就因为没有确切证据?
就因为天皇亲手终结了战争?
用这种模糊的说法恰恰隐藏了本片的核心:天皇是否有罪。
也许民族性会干扰对这问题的看法,但毫无疑问,从人类角度来看,各族都是平等对待,无论你们民族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触犯了战争法就应该得到制裁。
而不是用隐晦的黑与白来混淆视听。
第二句更是让我呵呵,“我们的确侵占了中国,但英国、葡萄牙不是早于我们吗?
我们的确侵占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但是从英国人手中夺来的。
我们没有从菲律宾人手中夺来菲律宾,是从美国人手中,而美国人是从西班牙夺来的etc”。
近卫文麿洋洋洒洒地说完上面的话,菲勒斯将军又一次Jack上身,回答说:我不用你来给我上历史课。
这种强盗逻辑的话语居然能让菲勒斯无言以对,正正反映了导演的思想:战争当中没有谁是正确的。
的确,日军残暴,美国人不也扔了原子弹麽?
正是这种恰似反战的思想,也进一步为天皇洗地。
既然英国也曾侵略过中国,那凭什么定天皇罪呢?
用这种理论来为天皇洗地,我表示深深不服。
导演用这种强盗的反战逻辑混搭日本“黑与白”特色组合成了组合拳,将混淆视听进行到底。
接下来菲勒斯被发现操控轰炸地点来保护情人,这一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被麦克阿瑟将军一笔勾销了,考虑到保护天皇的成就,这倒是可以理解。
接下来是高潮,由于无法找到确切证据,菲勒斯报告给麦克阿瑟的居然是毫无理据的个人推论。
连麦克阿瑟都为此感到不解,仅仅凭借个人的推断来做这一个决定吗?
电影给出的解释显然无法自圆,仅是一再强调天皇在停战中的作用。
其中包含着一股美国大兵的“I gotta go”的爽朗与无脑。
然后是片尾天皇对麦克阿瑟说的那席话。
有人看了觉得感动,或许真实的天皇确是那样的人物,但无论个体对罪责是否有愧疚,都与最初犯下的罪行毫无关系。
作为反人类的战争罪,更不是心怀歉疚就能减缓判刑的。
我无意探讨天皇是否应当定罪,我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博弈,事实也证明这一做法对日本战后安稳重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反感的是电影里的这种思想,用一个Jap lover来把政治博弈隐藏成个人定论。
世事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对于天皇也不是你我这种平民像他死就能死的。
但用这种看似人性化的手法来回放那段往事,我只看到了洗地,还不如像纪录片那样简单了当的讲述有关苏俄、日本多方的政治博弈,也让麦克阿瑟大大减分。
人们常常说勿忘历史,却总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时候模糊了自己的历史观,慢慢地随波逐流。
补充说一下,写这些是想吐槽美国人,没想到回复全部都在讲日本人。
如同一位网友所说,日本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呢?
就算他们不知大屠杀的事,我个人干干嘛还是干嘛,喜欢看动漫,看J联赛,毫无影响。
对于纠结日本的讨论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国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都没得到统一意见。
上网搜到一篇文章,http://www.aisixiang.com/data/8534.html,章益国:也谈《菊与刀》,大概表达了我的思想。
又到一年八月十五,感觉这些年来我们一点都没变。
人家说日本篡改教科书,就会有国人跳出来说“你不看看我们的教科书是什么样子?
”。
这都不算啥,我看过最奇葩的是“别老说南京大屠杀了,也不想想成吉思汗远征时屠杀了多少人”。
理性得可怕。
对于日本的文化,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所以一接触到与日本有关的电影还是比较兴奋的。
记得在这个学期开始看了部《武士》的电影,也是日美合拍的。
可以看出,日美在文化交流方面还是挺出色的。
主要讲的是日本人面对美国的殖民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如《天皇》里面一个副首相说的,所认识的日本通过表面的,也就是现代化的一面,另一面是它内在的一面,就是他的文化。
武士的忠诚,的的确确是令人佩服,天皇的权威和神一样的地位,也让中国人有共鸣之处。
日本文化移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并把它保留和发展下来,形成了展现世人的日本文化。
炫丽的和服,复古的建筑,尊师重道,这就是日本。
如果把日本这个国家比喻成一个武士,那么他从古至今只效忠过两个主人。
一个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世界级强国——大唐,另一个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级强国——美国。
日本人很善于学习,也很重视传统。
当然,它也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疯狂的殖民侵略,是永远磨灭不了的罪状。
倘若美国对天皇实行了绞刑,那么日本在当时国内必将大乱。
苏联的势力也必将渗透进入日本。
今日的日本也许没有这样的成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日本会是怎么样的?
今日中国不也各地在复苏着民族主义吗?
羁绊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有多么的重要。
一个保留着封建帝王的日本,不也是亚洲最民主的国家吗?
我们中国也是民主国家呵呵。
依稀记得日本第一位访问中国的首相,田中角荣先生是,毛泽东送给他一套《资治通鉴》,并且跟他说,不要相信论语那一套。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中国这个谋略社会从很多方面上来说,已经开始在民族主义方面向日本一样有类似的情节。
希望中日两国能够互相学习,毕竟在日本国土丢下原子弹的是美国。
1945年的8月,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
在麦克阿瑟将军带领的美国占领军的治理之下,日本脱胎换骨,迅速从战争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走上了现代民主国家之路。
美国影片《天皇》,叙述的即是这段历史。
影片围绕着界定裕仁在战争中的作用,来探讨天皇制度的存废,以及战后日本应如何重建政治体制。
这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也是历史的关键节点,背景足够宏大,且细节很丰富,又有着秘辛内幕,应该是个抓人眼球的影片。
可惜,电影拍得懒洋洋,显得有气无力。
整个故事叙述得很不吸引人,电影中加上的一条爱情副线显得非常多余。
虽然电影不好看,不过倒让我有了一个恶毒的想法:假如当初美军将裕仁天皇送上绞刑架,那又会怎么样?
日本战后的历史甚或世界的历史会改写吗?
差不多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有这样的判断,麦克阿瑟将军不追究裕仁的战争罪责,并继续保留了天皇制度,这个决定是相当英明的,它确定了日本战后的平稳过渡,让日本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此部电影更是对此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将裕仁的形象拔高,认为他最终阻止了军队决一死战,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无疑,天皇制度的保留,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最佳选择。
日本后来的发展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战后,日本未经过大的政治动荡,很平衡地进行了过渡,让日本能够迅速地从战败中恢复过来。
这是其一。
最重要的是,对于裕仁的免责,实际是从法理上,对于整个日本国家的免责。
裕仁作为国家元首,未被定为战犯,而是将挑起战争的责任,归罪为所谓的军国主义者的擅自妄为。
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负的责任消失了,只是几个军人政客承担了全部的责任。
他们虽被处以绞刑,却被全体国民视为自我牺牲的英雄。
所以靖国神社一直到战后几十年,仍然成为一个让各方纠缠不休的问题。
日本在战后并非如德国那样被多国占领,而是由美国独家占领,通过麦克阿瑟的众多努力,日本迅速地转型,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当然,民主成为日本政治的基石,对于全球特别是周边国家来说,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在短时期内消除了威胁。
但日本战后未经深刻反省,也未经历如战败后德国那样的苦境,政治上立即走上常轨,经济上也迅速起飞,也让其国民未能意识到国家及人民在战争中应承担的责任,反倒认为挑起一场错误的战争,对于国家与民众来说,并不会有多少损失。
美国战后为何不杀裕仁,电影《天皇》中也做了很多的描述。
本来,从美国本土的政治家及外交家的角度看,让裕仁成为战犯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德国战后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一样。
这样也能迅速地确立美国在日本的地位,让日本尽快走上民主之路。
但麦克阿瑟将军接受了周边谋士的看法,认为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有着自己悠久文化及传统,天皇制度即是这个文化及传统的核心。
如果除掉天皇,会让日本动荡不已,引起日本人对于西方及美国的仇视,导致美军占领的失败。
电影中的主角菲勒斯将军就是如此看法,而整部电影的故事,就是他通过对日本日本政客及军人的调查,来证实这一点。
其实,从电影的叙述来看,这种调查的过程是不必要的,因为在调查之前,结论就早已做出了。
菲勒斯将军是个日本通,当然也是个日本文化的崇拜者。
他在日本呆过许多年,并有一个日本女友。
为了这个离散的女友,他甚至利用手中的职权,让美军的轰炸机绕过了女友所在的城市。
他一直认为,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美国这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对日本这个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国家,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尊重态度。
不能用美国这种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国家的观点,去看待日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
从电影看,他的调查亦是感情从事。
他到日本来的目的,似乎就只是为了寻找女友的下落。
当他在酒馆里被退伍日本兵欺负之后,他写下自己的报告,认为天皇是战争的罪人。
不过,当天皇的亲信向他讲述关于暗杀天皇的天方夜谭的故事时,他又立即判定天皇是终止战争的伟人,并会对战后日本的稳定做出贡献。
当麦克阿瑟将军准备面见裕仁时,菲勒斯竟然听从日方提出的条件,向麦克阿瑟表达了关于双方会面的种种禁忌,如不能直视天皇的眼睛,不能与天皇握手,等等,因为日本是个独特的文化,这是他们的规矩,而美国也必须遵守这种规矩。
在菲勒斯的眼里,日本并非作为战败国,而天皇更不是战犯,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必须给予他必要的尊敬。
好在麦克阿瑟将军是个老江湖,手段老辣,对于这些条件不置可否,但在具体见面时,则毫不在意地去破坏掉种种禁忌,让这些无理的要求流于空谈。
但麦氏最终还是同意了菲勒斯的意见,未将裕仁定为战犯,并保留了天皇制度。
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是保持日本平稳的最佳办法,也是他作为日本美国占领军司令的最好选择。
日本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麦克阿瑟是个老道的政治家。
但裕仁真的就杀不得吗?
天皇制度就真的无法废除吗?
日本文化就真的那么独特,日本的历史就真的只有那么一种写法吗?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的潮流却是存在的。
真实发生的历史,并非就是最为合理的历史。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就认为当时其他的选择就是一种坏的选择。
如果麦克阿瑟真的将裕仁当成战犯,整个世界的历史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日本同样也不会陷于动荡之中,也一定会走上民主之路。
这是一种历史的潮流,也是历史的必然。
也许日本的转型没有这么的顺利,也许日本的崛起也不会这么快。
预言裕仁走上绞刑架,就会激起日本人的的反抗之心,会让局面变得难以控制的想法,只是想当然耳。
德国就是例子,清算了罪行,让国民明确了责任,反而能放下历史的包袱,轻松地前行。
将裕仁送上绞刑架,历史依然还是按照其既有的轨道运行,日本也许会有些波澜,但却不会改变现有的状态。
日本则相反,罪行未得到清算,国民应负的责任亦未得以明确,所以,对于战争的历史,日本国民并未有深刻的反省,反是倍觉委屈,认为自己才是战争的受害者。
对于战争的罪犯,不是怀着鄙夷之心,而是感恩戴德地供奉起来。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是一个德国游客见到日本人在靖国神社的作为之后,愤而责问,说如果在德国这样做是犯罪。
结果竟遭到在场日本人的围攻。
对于当时战犯的不同处理方法,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也决定着两国民众不同的心态。
不能不说,麦克阿瑟当时的决定,让当时复杂的局势变得简单一些,但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历史尾巴,到如今还让周围各国,卷入到这种争论不休之中。
日本文化既不独特,更不特殊,它只是世界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遵循人类社会共通的原则,是它的责任,也是世界各个不同文化与民族的共同责任。
对于战犯的追究,在德国可以实行的,在日本也一样可以,不能因为它是所谓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国度,就能够以其特殊性,来抗拒普通的规矩。
更不能因为所谓的为了所谓的稳定,而将本来是罪犯的人奉为神明,依然享受元首的荣光。
裕仁不上绞刑架,实际上是给日本国民一个强烈的信号,日本本身是没有战争责任的,日本的领袖及政府也没有,有罪的只是几个军人,日本也是受害者。
因此,那几个被吊死的战犯,就能安居神社的祀位上,享受着日本国民不绝于缕的香火了。
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的潮流却是存在的。
真实发生的历史,并非就是最为合理的历史。
常常说勿忘历史,却总在模棱两可的时候模糊了自己的历史观,慢慢地随波逐流。
美德,被我们所称颂的美德,被他们所认可的美德。
那些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团结,所谓的坚持,所谓的勤劳,所谓的细致,等等如此。
永远不会明白完全献身于一种价值的感觉。
菊与刀的国度的矛盾性。
怎么看这部片?
想看看老美怎么羞辱天皇,结果非常克制,双方(不是一家人,一进一家门。
战争犯和战争贩)都很文明。
现实很侮辱,麦走的时候,天皇都哭着喊别走。
麦帅,来到日本,任务不轻呀:10天内决定天皇生死,要战争还是和平?
获取信任,提防起义,解决饥饿,重建经济,改造灵魂,美日亲善。
他都做起来了,史称 麦天皇。
男主和翻译一起喝酒,因为都丧妻呀。
都不让飞机炸学校了,恋人怎么还是炸死了,囧。
不要发动战争,容易狂热,会被反噬。
战后重建很难,几代人的努力。
究竟解放了日本的什么,方方面面吧。
重建想象力,日漫爆火。
重建经济,战后奇迹,发抗美援朝的战争财。
日本曾募集1825岁女性为美国占领军提供免费性服务。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18日,内务省就密电通知各地警察机构,为占领军筹备“慰安设施”。
筹建机构为RAA,每名日本女性每天“接待”1560名美军,直到美军性病激增而下令取缔。
(1)这军官让我想起叶问4里的士官,没想到被三个日本醉汉挑衅,主动去打然后被蹂躏……这连罗师傅都打不过吧?(2)主线就是美军占领日本后,麦克阿瑟派一个日本通军官去调查天皇是否有罪,军官之前有个日本女友,非常感性化,多愁善感,想女友的时间比想调查的多得多。挨个找人问能不能提供天皇无罪的证据,最后有个日本老头空口白话说了一堆,决定是否投降的会议上三比三僵持是天皇决定了要和平。军官问他有啥证据,他说没有,信不信由你。军官本来觉得不靠谱,找到女友的家,女友叔叔给他看女友写给他的一堆信,他痛哭流涕,然后决定汇报上级强烈建议天皇无罪,因为虽然不知道天皇是否挑起战争,但他终止了战争。原子弹都懵了。(3)明明说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大权已经恢复了,怎么还有这种疑问这种电影?美国保留天皇不就是为了方便维持统治嘛。
不审判天皇只是个妥协
赦免天皇是美军最正确的决定,避免了日本的分裂,也让东亚有一个完整的国家没沦入共产主义深渊
没有给历史标签,因为绫这个人物估计是杜撰的。功过是非很难判定,但从一部半纪实的影片来看,这部片子值得一看,但是记住,这不是历史。
立意还不错,不着调的情感戏毁了一半戏。
二战前的日本,对美国等西方的仇视已久,通过仇恨教育,不让学英语,赶走西方人,最终与美国宣战,当然这与日本盲目的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有关。日本历史中,天皇的虚君传统已有多年,但明治维新后,天皇的权力在逐渐扩大,所以发动战争的因素日本上下都存在,毕竟每次重大战事的御前会议天皇都参加了,也都批准了行动。而结束战争,天皇也与一些反战势力顶住了压力和反抗。日本对天皇的效忠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帝王将相,是将宗教与政权混为一体的服从和膜拜。麦克阿瑟派菲勒斯将军这个日本通,综合考虑日本的文化、历史、宗教众多因素,相当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政教分离,让国民继续他们的天皇神的信仰,但权力由全体日本人民民主选出,没有把天皇定为战犯,使得二战后日本信仰依旧、社会平稳,经济飞速发展。
洗白的节奏 不评价
I am what I belong, but my heart is always with you. 好想送给小典典 哈哈
我搜的《聚焦》,打开就是这……
拍的什么玩艺儿。这种文艺小清新的抒情调调二十年前都不新鲜,现在看更是陈腐。
拍得真不错。不知是否属实。
日本演员找的挺像的~~~
男一毁在脸上。政治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日本上映了吗?
看得昏昏欲睡,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插入了一部小时代。题材很好可惜了。这也是美日同盟的由来,消灭还及训养。反观历史,日本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审判,天皇作为最主要的发动战争者没有处决,民间认定二战战犯是为了天皇为国捐躯所以才有靖国神社的出现。
真的真的还行
二战的背后
标签里竟然没有Matthew Fox,搞错没,他是第一主角!脑残粉表示抗议!
历史是大姑娘
老戏骨们的精湛演绎也没法改变我打的低分:1.莫名其妙的罗曼蒂克爱情副线让一部深刻的历史片差点沦为闹剧;2.从民族情感出发,我永远也不能认可任何为战时日本及天皇脱罪的观点(前段时间劝诫一位小姑娘对错误历史观应抱同情之审视,但在这里却无法践行);片末把天皇塑造成大无畏牺牲主义者的设计让人
80分。这片子是可以的,评分这么低,想必是因为美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是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