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卡贾基

Kajaki: The True Story,Kilo Two Bravo,Kajaki

主演:Mark Stanley,David Elliott,马拉基·卡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卡贾基》剧照

卡贾基 剧照 NO.1卡贾基 剧照 NO.2卡贾基 剧照 NO.3卡贾基 剧照 NO.4卡贾基 剧照 NO.5卡贾基 剧照 NO.6卡贾基 剧照 NO.13卡贾基 剧照 NO.14卡贾基 剧照 NO.15卡贾基 剧照 NO.16卡贾基 剧照 NO.17卡贾基 剧照 NO.18卡贾基 剧照 NO.19卡贾基 剧照 NO.20

《卡贾基》剧情介绍

卡贾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搜寻死党第一季妖手摧花全院满座噢!我的鬼神白烂贱客2马桶神探大周秘案沉睡魔咒2是的,我们行!遗产计划天涯浴血天下第一刀刻在书桌上的时光巨商金万德虫洞少女北京地铁东方之珠侠影仙踪森林惊魂小前提挎斗摩托车里的狗蓟城风流伞头和他的女人葡萄牙队长我的朋友很少OAD斯通豪斯第一季仙鲤奇缘论文商店桑树的影子里奥本

《卡贾基》长篇影评

 1 ) 被死亡盯上的人们——《卡贾基》电影随笔

更多随笔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walden577瓦客生活影迷CLUB『以影会友,自然而然』 英国电影《卡贾基》是改编自真人真事。

是描写06年9月,帕拉斯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

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苏联占领时期留在阿富汗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外几部反映现代战争的电影,没有大的战争场面,没有以一敌十的英雄主义,但更令人震撼和恐惧。

另外几部片是《无主之地》、《孤独的生还者》和《拆弹部队》。

里面的哥们儿都是被死神盯上的人们,无非是等死、找死和撞见死亡的区别。

我感动的是《卡贾基》里面几个人在血肉模糊中唱生日歌的情景。

开头我还在想编剧也太TMD的扯了。

谁会在濒死之前开玩笑呢?

但慢慢的看到后面的事态的发展。

我觉得没比互相打气互相开玩笑一起唱生日歌更能拖延死神来临的时间了。

人的运气原来真的是会用光的,就是在放弃身体的那一刻。

原来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抓紧时间回忆,在回忆中再握住挚爱的人的手。

不断的向他们送出祝福。

不断的去关心周围的伙伴不断的忘记自己忘记疼痛。

里面有句不经意的台词令我印象深刻:“你还感到疼痛,这说明你还活着。

”所以记住疼痛有时候变成了一种在人生战场上不倒下去的勉励。

没有大场面的战争场面,却让我更体会到了死亡的真实。

更让我觉得那种措手不及的危机真的是墨菲定律,你怕什么必然会来什么。

观看的当下才能是扣人心弦的当下。

真想推荐给那些看9.3日阅兵式特激动特爱国主义的朋友们。

带来和平的不是军队的强大,带来和平的是我们将要面对死亡时候内心的强大。

那才是自然的强大。

无论反恐还是宣誓主权的战争都只是一剂浓度很高的吗啡而已。

爱国和吗啡一样用多了会让人上瘾。

更多随笔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walden577瓦客生活影迷CLUB『以影会友,自然而然』

 2 ) 一部需要静下心慢慢欣赏的“不精彩”的战争片!

如果用看常规战争片的心态去看,一定会失望,全片几乎都没放过一枪!

甚至敌人都没有出现过!

但却又总是会人有些让念念不忘的感觉!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还是不容易忘掉,在一个人的时候,总会突然的想起,然后又重新翻看,明明全部的过程都很清楚,但还是会吸引到我一直慢慢的看完全部,真的有点难找到原因!

可能因为就是真实吧!

首先是真实的故事,然后是足够真实的叙述方式,有点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似的!

一部...真实的,有细节展现的记录片。

 3 ) 一枪没开的话痨战争片

旧战场上除了刻意埋下的地雷,通常还有更多的未爆弹,也叫UXO一批弹药投放出去,可能百分之九十实现了引爆,剩下的可能一直沉默也可能十年后来一下世界上最大的UXO应该在梅西纳,一战英国人挖了21个坑放炸药,起爆19个,四十年后被闪电又引爆一个,剩下一个现在还不知道在哪 (所以据说当地房价很便宜!

)。

这些比单纯的地雷就危害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扯远了....那么教科书上是怎么教导无专门设备的步兵小队走出此类问题的呢?首先假定存在不止一颗地雷,因此全员保持原地不动。

纵队巡逻的小队如果遇到袭击会通报contact并立刻打散队形组织反击,但是如果通报口令是mine,那么所有人都要立刻保持原地不动,无论发生什么。

其次一部分人原地向后开辟通道,一部分人接近伤者。

在没有探雷器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刺刀等随身携带的单兵工具,刀刃水平地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扇形搜索逐步开辟一条接近伤者的通道,如果遇到硬物则在接触点挖掘,以识别是石块还是人造物。

向原路线后退50米以前假定自己仍身处雷区,后退50米以后可以解散队形。

PS:片中对刺刀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以及用手清理浮土的方式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同于无的。

对伤者进行救援。

首先对伤者躯体周围及身下进行搜查。

其次在伤者身边清理出可以放置担架的空地。

之后才是救援与撤离。

对伤者使用止血敷料和吗啡,必要时使用止血带。

吗啡和止血带的使用必须在额头或腹部等易于识别的位置表明使用时间等细节,这是为了方便接手的医疗人员了解信息。

止血带的使用要尽可能靠近心脏,但要明白止血带的位置很可能就是截肢位置。

电影中扔包的情节在实际情境中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战术背包的重量通常在10至20kg左右,而成人则高达80kg。

譬如动乱地区最常见的M14,手册上标注的触发压力是9至16kg,那么很可能一个背包扔过去没事,但人再踩上去就炸了。

以及如果是年代久远的未爆物,更可能出现一次触发失败但随外力次数增加而逐步接近触发的情况。

很多时候现场清理UXO会使用导爆索引爆的方式快速开辟通道,但这种方式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以及事实上存在很多种为预防此类清扫方式而设计的地雷,外来引爆产生的冲击持续时间极其短暂,如果一颗地雷的起爆装置设有缓冲装置导致需要相对持久的压力(脉冲 vs 平台),那么爆破的方式很可能就会失效。

更多的现代地雷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更带有简单的记忆装置,譬如为了避开低价值目标而引爆高价值车辆,需要同时触发若干信号才可以引爆,或者为了对行进中的纵队造成更大混乱,会在接收到特定次数的触发信号以后才引爆.....如果地雷和UXO真的那么好排,土耳其和缅甸的旅游业可能早就更上一台阶了吧

 4 ) 卡贾基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

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

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5 ) 电影慢谈之[0336] 卡贾基 Kajaki

尽管一部大兵云集的电影一定不会缺乏讨论女性的场景,但的确很久没有看一部完全没有女性出现的电影。

细节上拍得特别好,化妆师是绝顶高手。

同样又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变,场景就发生在一个山谷里,一群英国壮汉被几个地雷和从没有出现的敌人完全搞定,兵败如山倒。

英国人倒是没有把电影拍得荡气回肠之类,毕竟,因为这个no zuo no die的故事给一堆大兵授予荣誉勋章,听起来总是有些别扭。

大兵们面对地雷的手足无措,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正如北美欧洲的这些小伙子们,在中亚的群山里,所在的一个处境。

 6 ) 老公知了,美国导演

美军阿富汗角色是什么,是侵略者,20多年驻留阿富汗,建立所谓民主政权,结果全把民众搞成种毒人员,之所以还在阿富汗,是美军指挥官赚得盆满钵满,美军惨?

被他们虐杀的阿富汗人惨多了,垃圾导演只字不提,又靠细节搏同情来了,我笑了,这不是典型的恶人自有恶人磨吗,哈哈哈哈哈,整部电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美国人自己花重金扶植的塔利班,反而最后被塔利班的地雷炸,炸的好,就是把美国佬的虚伪性炸出来,所以穷国的命不是命,只有你一个美国大兵的命才是命

 7 ) 遇到地雷怎么办

本片可以作为反面教程了。

一共Boom了四次。

1.一开始的第一次触雷基本无法避免。

但第一时间应该只有一个人去立刻施救,另一个人去求援。

可是片中一个施救,另一个后来也跑过去了,还好没再Boom。。。

否则既救不了人,也没人去求援了。

2.首批赶来施救的几个人中又有两个直接跑进雷区查看,他们既不是医务人员,也没带什么必须抬过去的医疗器械。

纯粹就送了。

在没有专业排雷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应尽量谨慎。

因为战争期间地雷阵是很常见的配置方式。

3.第二批施救人员又有一大堆直接跑进了雷区,但其中只有一个急救人员是必须的。

其他人又都送了。

需要警戒的是周围的高地,在低地聚成一团,如果对方攻过来,只是无谓的增加伤亡。

甚至一发榴弹就可以把他们全都解决了。

4.决定把第一个伤者移送到高地也是一个错误。

直升机救援只要有担架就可以了,一个急救员、一个助手,两个人就足够了。

躺在第一个伤者原处的三个人,最后都在原地被先后安全的吊起。

5.第一个Boom的时候各种错误没被重视,第二个Boom以后却依旧没注意。

第一时间不是急救员赶上去,而是非急救人员先跑了上去,而且还是三个人,只能又是送了。

导致第三次Boom以后急救人员还是得冒险赶过去,而三个非急救人员在混乱中的加入也直接导致了第四次的Boom。。。

更令人震惊的是,都第四次Boom了,还是有人没注意,在雷区外面的人又伤了。。。

=。

=

 8 ) 知道为什么中文译名“卡贾基”吗

战争题材本来就没太大的期望...因为失望太多。

《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风语者》、《全金属外壳》、《野战排》,抑或《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迷你剧,战争题材类影视的大众审美观被这些传奇作品推到了后来者无法登顶插旗的高度。

的确,后来的烂片、复制品不少。

早就没了看战争题材的冲动。

直到昨天。

罕见的关于现代战争的,有木有!

4颗星星7.6分的高分,有木有!

像新郎洞房花烛夜前,小心翼翼的揭下娘子红盖头还略带舍不得的诚挚的心灵,我不敢看一下影评,赶忙围观了这部《卡贾基》。

  对,这部电影叫《卡贾基》。

英文名字:Kajaki。

文艺范的开场,一泊清泉,一个游泳者。

Boom的一声巨响,那个人赶快爬回岸边,电影的主题世界呈献给了观众:土黄色的山,土黄色的地,典型的阿富汗地貌。

接着就是似曾相识的场面,直升机来了,运来了个新兵蛋子,还有一堆补给品。

接着就是Balabalabala...说的什么,我忘了,战争题材少不了要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去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或者拷炼。

可是,我真的忘了他们说的什么。

然后呢,开始要进入主戏份了。

大晚上,一堆阿富汗武装分子对着日不落帝国军团占领的山头开火。

哦,说错了,对着半山腰开火。

对!

你没看错,弱智武装分子不搞突袭,在山下对着半山腰的无人区开火!

接着,日不落军团,呼叫空中支援,一辆欧洲兄贵的F16呼啸而来。

日不落军团用迫击炮发了一颗照明弹,正好悬在武装分子阵线的头顶。

你TM打这么准,为何不直接炸了呢...允许我做个囧的表情。

F16投弹,炸弹落在了敌方200米开外,飞行员说快没油啦,我回家了。

飞行员同志,你确定你不是来跑龙套的?

接着就没有接着了,然后,天亮了。

日不落军团的狙击手,发现了有人在山下的路上收保护费,然后一帮人决定下山扫荡!!!

整个电影的剧情就此触发哈哈。

导演先生,你确定电影如此拍的?

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回头看了下前面剧情,始终无法找到前后之间的因果联系。

导演先生,你干脆电影开始就进入正题嘛,何必浪费宝贵时间,Balabala了那么多废话... 下面的剧情,一句话:倒霉蛋在山下触雷了,接着又一个倒霉蛋触雷了,接着支奴干运输机来救援,扫起的对流空气让一堆倒霉蛋触雷了,接着唯一的义务兵字在救援的时候,又有一颗雷爆炸了(原谅我,最后一次触雷没看清楚,我是为了影评忍痛看完的)。

最后,黑鹰直升机来啦,机组人员在不知道是雷场的情况下,顶着日不落军团“不要过来,这里全是地雷!

”的歇斯底里的警告声开始救人啦... 全场下来,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欺骗与恼怒。

四颗星的烂片,你们够了。

大日不落帝国军团打的手势,支奴干机组人员看不懂哈哈,难道这手势和皇家英语是一样被日不落帝国专属的么?

救援人员自始至终不知道这是雷区。

导演,你这不是文艺,你这是欺负观众智商。

怀着欺骗和恼怒的心,我来到豆瓣围观“好评”:好真实呀;拍出了战争的残酷;好血腥呀;人体断肢,吓坏我了...请问,各位好评的同胞,你们的好评就值这么几个体会?

这部电影,只剩下”根绝真实故事改编“这么一个噱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列强还要再黑一下解体了的苏联,也是够了。

导演同志,请你回家拍纪录片吧,演员同志们请你们打一场真正的仗吧。

最后,我也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为苦涩难懂,让人一看就没胃口的”卡贾基“了,因为,连翻译者也不知道如何文艺又吸引人的翻译了。

其实我能翻译得更好,就叫它”鬼子下山引发的连环地雷惨案“吧。

 9 ) 说点纸上谈兵的东西

旧战场上除了刻意埋下的地雷,通常还有更多的未爆弹,也叫UXO一批弹药投放出去,可能百分之九十实现了引爆,剩下的可能一直沉默也可能十年后来一下世界上最大的UXO应该在梅西纳,一战英国人挖了21个坑放炸药,起爆19个,四十年后被闪电又引爆一个,剩下一个现在还不知道在哪 (所以据说当地房价很便宜!

)。

这些比单纯的地雷就危害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扯远了....那么教科书上是怎么教导无专门设备的步兵小队走出此类问题的呢?首先假定存在不止一颗地雷,因此全员保持原地不动。

纵队巡逻的小队如果遇到袭击会通报contact并立刻打散队形组织反击,但是如果通报口令是mine,那么所有人都要立刻保持原地不动,无论发生什么。

其次一部分人原地向后开辟通道,一部分人接近伤者。

在没有探雷器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刺刀等随身携带的单兵工具,刀刃水平地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扇形搜索逐步开辟一条接近伤者的通道,如果遇到硬物则在接触点挖掘,以识别是石块还是人造物。

向原路线后退50米以前假定自己仍身处雷区,后退50米以后可以解散队形。

PS:片中对刺刀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以及用手清理浮土的方式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同于无的。

对伤者进行救援。

首先对伤者躯体周围及身下进行搜查。

其次在伤者身边清理出可以放置担架的空地。

之后才是救援与撤离。

对伤者使用止血敷料和吗啡,必要时使用止血带。

吗啡和止血带的使用必须在额头或腹部等易于识别的位置表明使用时间等细节,这是为了方便接手的医疗人员了解信息。

止血带的使用要尽可能靠近心脏,但要明白止血带的位置很可能就是截肢位置。

电影中扔包的情节在实际情境中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战术背包的重量通常在10至20kg左右,而成人则高达80kg。

譬如动乱地区最常见的M14,手册上标注的触发压力是9至16kg,那么很可能一个背包扔过去没事,但人再踩上去就炸了。

以及如果是年代久远的未爆物,更可能出现一次触发失败但随外力次数增加而逐步接近触发的情况。

很多时候现场清理UXO会使用导爆索引爆的方式快速开辟通道,但这种方式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以及事实上存在很多种为预防此类清扫方式而设计的地雷,外来引爆产生的冲击持续时间极其短暂,如果一颗地雷的起爆装置设有缓冲装置导致需要相对持久的压力(脉冲 vs 平台),那么爆破的方式很可能就会失效。

更多的现代地雷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更带有简单的记忆装置,譬如为了避开低价值目标而引爆高价值车辆,需要同时触发若干信号才可以引爆,或者为了对行进中的纵队造成更大混乱,会在接收到特定次数的触发信号以后才引爆.....如果地雷和UXO真的那么好排,土耳其和缅甸的旅游业可能早就更上一台阶了吧当然,对于地雷和对于ied的处理方法又是不一样的。

对IED的办法简单概括是 v字搜索 和 0-5-25搜索,这个以后再说。

 10 ) 一丝不苟的真实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一部描写现代战争的电影,准确的说是描写现代战争中己方士兵的电影,更准确地说是描写一群陷入地雷阵在混乱恐惧咒骂哀嚎中互相鼓舞共同进退等待救援的电影。

开始的铺垫,百无聊赖的行为,粗俗不堪的唠嗑,永远不尽人意的后勤补给和保障体系,似乎这是群于恶劣环境在外野营又不被待见的无聊大男孩,只有在士兵的聊天中才知道有血腥搏斗和壮烈死亡,缓慢琐碎,直到3人组小分队自行踏入了地雷区,电影开始进入主题。

四次引爆了地雷,6人受伤,每次移动都有可能踩雷引爆,即使是已经走过的路,稍有偏离,也一样会触雷爆炸。

如此绝境,寸步难行,战友倒下,血肉模糊,哀嚎呻吟,所幸没有人放弃,用语言紧紧撑住存活的信念,用寄冀将来牢牢维系生的勇气。

本可以更加戏剧化,如让滚落的石块引爆地雷制造险情,如让塔利班伺机而动引发交战,如让夜晚降临增加救援不可预测性等等,导演没有这么做,拍的很真实,不落俗套的故事,这就是生活,困顿之际没有激昂的音乐,悲惨和死亡可能也可能不会降临,厄运随机选中不幸者,拯救在最后时刻不知会不会到来,而你,如果自己遭遇或者面对这微不足道的生死关头,自己选择,就此放弃还是妥协继续!

(当然,我实在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此意,还是仅仅根据实录,一丝不苟,别无他意如实呈现而已)

《卡贾基》短评

挺惨烈的,但后半部分的节奏有点拖沓,等待救援的过程充斥着过多的安慰鼓励对话脏话等等,看得无聊的情绪大过感动了。

7分钟前
  • 公子小七
  • 还行

一枪没开的话唠战争片

8分钟前
  • 飞翔的番茄
  • 推荐

另类不开枪的战争片

10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我知道这是战争的写实,但是就我个人来说真的看不下去。

15分钟前
  • 星尘
  • 较差

四颗星给剧情 扣一颗星给莫名的荣誉感 对一场莫名的战争就别提国家荣誉感了 感觉别扭

18分钟前
  • Unterkunft
  • 还行

真jb苦得要命

19分钟前
  • 老柴
  • 还行

很细节,但是没有震撼,剧情过于限制吧。表达不出对于这场战争的一个态度和这场战争对于人物的影响。表达的是战友兄弟?没有什么共鸣和感动的电影

21分钟前
  • 无良
  • 较差

一群武装到牙齿的精锐每人上万美元的配备 被几十年前的便宜地雷折磨成这样;西方的兵太金贵了 打这种战争太不值得了

22分钟前
  • 推荐

地雷的惊心动魄 看一下这个电影就明白

26分钟前
  • 烧茄子蛋蛋
  • 还行

足够真实,足够震撼人心,只是要是拍成短片或许更紧凑。

31分钟前
  • 风吹流云
  • 还行

这非常惨

3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地雷炸、炸、炸不停。片子的宣传口号叫做:为了祖国,为了女王,为了兄弟。这么拍战争片,确实也喊不出什么别的。最好看的一头男人幸存了,甚至没被炸到。加分!

37分钟前
  • dinosaurs
  • 较差

观影效果并不好,黄土下一堆烂肉和无法探知的危险。不过豆瓣的短评也是奇葩一片,连你麻痹英国兵美国兵都分不出来,看些毛逼的电影啊,真是要吐了。

40分钟前
  • BlackBird
  • 还行

拍得很细腻

43分钟前
  • 小西天的六七月
  • 推荐

即使经历这样的伤痛,他们仍然选择继续为国效力

45分钟前
  • dibowa
  • 还行

葫芦娃救爷爷

50分钟前
  • 风格不统一
  • 较差

太血腥了,导演这么爱血肉横飞的戏码,能坚持看完的都好变态。

52分钟前
  • 倪娜
  • 较差

翻来覆去就这么点儿事儿,就这么几句话...

53分钟前
  • 世纪末之诗
  • 还行

这群英国兵也太霉了

57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还行

美国人拍的自黑战争片可真是不少,这种类型在另外一个东方大国几乎是空白😂

60分钟前
  • 雷三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