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儿童该做辉瑞的试验品吗?
发布: 2009-9-24 08:16 | 作者: 人民网 | 来源: 人民网 | 查看: 38次 13年前,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美国辉瑞用尼日利亚儿童试验药品,13年后,辉瑞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7500万美元赔偿金,辉瑞了结了这场“拿人家孩子试药”的丑闻。
1996年,非洲地区爆发脑膜炎,辉瑞公司在尼日利亚卡诺地区进行了特洛芬新药试验。
然而三周后,这种“对大多数患病儿童是有益的”新药,使得百名患儿中11人死亡,其余181名患儿全部落下残疾。
有的失明,有的耳聋,有的脑损伤,有的全身瘫痪。
此刻,辉瑞医疗队悄然撤出,在尼日利亚没有留下有关这次药物实验的任何记录。
7500万美元的赔偿与200名非洲儿童的生命健康如何权衡?
为何这种在美国本土和欧盟都禁用药品,却出现在了法律不健全,医疗条件较差的非洲国家?
作为行业巨擘,辉瑞丑闻曝光的背后,其它跨国药企又能否独善其身呢?
双方辩论 指控一:辉瑞在尼日利亚的儿童身上进行药物试验。
辉瑞公司:特洛芬当时已进入最后的研制阶段,之前已经进行过5000个患者的临床试验。
辉瑞在尼日利亚只是为了治病,合乎伦理。
指控二:辉瑞对尼日利亚患儿使用的是从来没有测试过的特洛芬口服药片,并非它在美国报批的注射针剂,有严重副作用。
辉瑞公司:之所以将“针剂改片剂”,是因为非洲的艾滋病形势严峻。
使用注射疗法有可能使病人感染艾滋病。
他们专门为非洲生产了特洛芬药片,恰恰是他们公德心的体现。
但《华盛顿邮报》的调查发现,辉瑞之所以使用口服药片,是想观察消化液会不会影响这种药的疗效。
指控三:患儿接受治疗后出现了耳聋、瘫痪等症状甚至死亡,特洛芬难辞其咎。
辉瑞公司:刚进驻医院时,医疗队收治的还主要是轻度患者。
随着疫情扩大,重症患者增多,一些病人死亡并不反常。
而耳聋之类的症状本身就是脑膜炎的后遗症。
辉瑞公司认为,仅凭这些,并不能断定特洛芬的副作用。
可是,《华盛顿邮报》得到的一份辉瑞公司的内部文件显示, 试验结果表明,特洛芬确实存在致命的副作用。
指控四:辉瑞在进行药物试验时没有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
辉瑞公司:因为大部分当地居民不会写字。
所以,口头契约甚至默认,便成了病患之间医疗服务的唯一依据。
不过,辉瑞始终没有对为什么禁止患儿父母探望孩子给出解释。
专家分析 制药公司很少被起诉 索赔程序不简单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余国庆今晨分析说,利用活人试验用药的做法在西方大制药公司中普遍存在。
由于新药在正式投入市场之前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些大的西方制药公司经常会在发展中国家寻找病人进行临床试验。
这样的案例过去也发生过,但很少有过受害试验者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制药公司,随着现在国际社会对人权问题的日益关注,才促使了这个案例中受害人的国家政府决定依靠法律程序为受害的孩子讨回公道。
然而,预计这个案例的法律程序不会那么简单,因为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法、医学伦理学等。
另一方面,辉瑞制药公司也很可能会以新药试验有助减轻儿童病人病痛、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新药研制、推广上市的必要性等理由为自己进行辩护。
链接 辉瑞药品试验事件 1996年1月,辉瑞的抗生素类新药特洛芬正在报请批准。
为加快审批程序,辉瑞公司希望尽快证明这种新药的疗效。
1996年2月,辉瑞医疗队出现在了尼日利亚北部的卡诺传染病医院。
1997年,美国批准成人服用抗生素“特洛芬”,后因报告显示,这种药物甚至能致人死亡,1999年对此药下达禁令。
欧洲也禁用有关药物。
2000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发表了一组名为《利润和生命的天平》的调查性报道,披露了一些制药公司纷纷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廉价药物试验的丑闻。
在试验国家名单中,就包括尼日利亚。
2006年5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布了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副本,报告指出1996年辉瑞公司在未经尼日利亚政府授权的情况下,曾安排当地儿童和婴儿服用未获批准的抗生素“特洛芬”,并导致11名儿童死亡。
2007年5月,11年后,尼日利亚卡诺州政府收集证据将美国辉瑞公司告上法庭。
(樊蕊) 名词解释 辉瑞公司 辉瑞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美国制药公司。
总部设在纽约,目前在中国有分公司。
辉瑞公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消费者保健品;畅销产品有“立普妥”、“左洛复”和“希舒美”等。
患脑膜炎的尼日利亚儿童TAG: 儿童 药物试验 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66529本文来自NGOCN,请保留此链接!
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一直以来非洲都有很多标签,荒凉,贫穷,艾滋病,野蛮...这是我看得第一部直面其伤口的影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性暴露其弱点。
喜欢Ralph Finnes湛蓝的眸子,忽然间《英国病人》感情又涌了上来;Rachel Weisz褪去单纯,美丽而坚强。
Fernando Meirelles把非洲苍凉的气氛很好地融入到影片中,落日,湖泊,飞鸟,稀树,非洲小孩的眼睛。
特别喜欢Fernando Meirelles用惊飞的水鸟代替枪声的处理,对于残忍最好的描写莫过于无声的控诉。
片尾曲Kothbiro听得心阵痛,但是似乎逃避不了:This is Africa.
错失文明进程的国家和进化到文明的国家都在一个地球,却由于信仰,贪婪产生一系列的恶。
这才是最为科幻的世界。
这会就会有人跳出来叫嚷,说,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从地球有了人类起,或者说有了思想起,便就有了善恶之源。
不过我个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我们内心善良的人一生都会向善,但会被一些没有开化且被洗脑的恶人告诫,你那无病呻吟的善根本不值一提,你们这些善良的人无法改变这个恶和贪婪当道的世界。
生而为人,我觉得很可悲。
"根据JohnleCarre的畅销小说改编,《不朽的园丁》是主流电影里面最痛苦最绝望的.“冷战给了西方政府完美的理由去抢夺、以自由的名义开发第三世界国家。
”这本书的作者在2001年这样写道.曾因导演《上帝之城》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带来的这部电影对演员的把握也太棒了,泰莎的表演在电影里举足轻重,没有她,这个故事就撑不起来。
Rachel Weisz 凭《不朽的园丁》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这部电影的编剧,JeffreyCaine值得特别提到,就是他使这部由500页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清晰而不累赘,当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在电影的最后,站在舞台的中央,揭穿每件事情的真相,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也被吓坏了."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提不起什么兴趣,可看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肤浅.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我现在真是没办法写些评论性的语言.就说说印象深刻的地方,最后在苏丹,那个部落遭遇抢劫屠杀之后,空荡荡的只剩一个牵着一只小狗的小孩披着件破长衫在风中摇曳...还有在他们逃上飞机之后,被告知不允许带走小阿布时,那个孩子自己跳下了飞机跟着飞机一起跑..."there is a child`s life,there are no rules to cover that!""look,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em out there.""This is the one we can help,here!"突然之间我想我明白了最后他为什么那么平静的等待着死亡.因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爱人TESSA,或许是他终于明白在强大的权利和贪婪的欲望面前,他的力量,连一个小孩子的生命都挽救不了,那是一种对人世的绝望,和对这个世界的永远的放弃.2007-03-25 20:53:35
电影深刻又真实地反映出英国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与其前殖民地的关系。
肯尼亚,在我们看来也许非常陌生。
可是,对于英国人来说,谈论肯尼亚也许就像谈论我们的省份一样。
无数的文学作品,电影和文化元素均是来自肯尼亚。
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比如《走出非洲》;文学作品,比如《夜航西飞》,均是以肯尼亚为背景。
如果说上述记录仍属于反映英统殖民时期对与统治者日常生活的记录,或者同时揭开彼时殖民地时期非洲部落的生活一角,该叙述仍是停留在殖民时期的话语。
然而,这部影片直指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罪行。
后殖民主义时期,英国与肯尼亚(或是非洲)不再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
在积极的话语叙事中,英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援助和国家发展项目帮助非洲发展。
现实却是非洲越来越穷,越来越依赖援助,既没有工业体系,也没有完善的市场。
这问题出在哪里呢?
曾经我以为这是发展援助的自身悖论,援助越多,该国的能力建设动力越不足,反而依赖援助,不能有效发展。
或者,是因为政府的腐败,使得援助成为当地官员中饱私囊的工具。
都不是。
真正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发达国家钳制非洲发展,意图把非洲永久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持续掠夺廉价的自然资源,倾销本国商品和垃圾。
剥夺了发展的能力,就是剥夺了话语权。
不能发展的非洲只能任人宰割。
跨国公司可以在这里倾倒垃圾和废物,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为了保持某些发达国家的工作岗位和其他利益,二手衣物和过期药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非洲。
特别是影片揭露出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更可耻的罪行——试验新药。
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就变成他人牟利的工具,就变成实验室中的小白鼠。
非洲人没有人权的观念,因为他们既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懂得保护自己。
《人类简史》的作者认为,人权也是我们虚构出来的概念,只存在某些人的头脑中。
可是,非洲,连去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人权的权力都没有。
They are programmed to be driven by livelihood, for that whatever that will give them money to survive.最可悲的是,一旦非洲真正获得了发展,转眼间又会掉入现代性的陷阱。
商品和广告驱使的欲望会成为人们新的牢笼。
发展真的是一场最大的骗局。
如果说英国病人是一个三十岁的青年,充满了激情与矛盾,本片则是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深沉而悲悯。
拉而夫的演技也更出神入化了,英国病人里冷峻激情的艾玛舒估计成为了不少女观众的梦中情人,本片中的男主一出场却如温吞水一般,但就是这样一个温吞水,在了解了妻子的所作所为后明白并认同了妻子的价值观,他毅然决然冒着被虐杀的危险完成了妻子未尽的事业,并选择跟随妻子共赴黄泉。
拉而夫的表演中并没有太过悲痛的煽情,不动声色细微的表情却更显其表演功力。
说到其政治意义,与其说是政治意义,不如说是人文意义。
令我感叹的是西方国家的电影能这样的自省,注意是对现代政府的批判,其本身就是令人敬佩的事情。
片中流露出的对非洲大草原的赞美,对非洲人民深重灾难的同情,对价值观的拷问,无不显示出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再加上导演,摄像娴熟而独特的的表现手法,本片均超过了五年前的英国病人。
其实我没有把整部影片看完,可能因为之前看了剧情介绍吧。
这部影片曾经被提名OSCAR,我原以为是史诗般的电影,后来才知道它借助了丈夫寻找残酷杀害妻子的真凶这样一条主线是来揭露政坛黑暗的。
很多影评都说影片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的爱,我却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妻子是残酷的,是自私的。
她人格中的伟大只是针对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非洲穷苦人民,她同情他们,想为他们做些事,于是她一步一步的迈入了政治漩涡,并最终为此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可对于她的丈夫,一个温和平静,只喜欢在闲暇时摆弄花花草草的大使而言,她是残酷的!
她把他推上风口浪尖,一再使他处于窘境并危害了他事业上的晋升;她为了自己的事业,主动提出跟丈夫的上司进行性交易;她总是跟她的黑人医生朋友在一起,即使周围人都误会了他们的关系她也不跟自己的丈夫解释。。。。。。
我甚至认为,她爱的不是她丈夫这个人,而是他的职业--驻非大使。
这个职业使她有机会更多的进入非洲,了解非洲的方方面面,从而进行她的事业。
非洲的美丽是最斑斓的,却要被叫做黑非洲,何止是肤色,更是这片大地的沉默。
电影描写着爱情,揭露着政治,展示着非洲,煽情又绝望。
结尾也像现实一样沉默。
是的,非洲的极权者有着各个大国和利益集团撑腰,于是土地流血,国家内耗,混沌天地,各方终才各得其所。
那里有奇谲的景观,稀有的动物,丰富的矿藏,唯独没有“人”,他们只是最廉价、最不具意义的生物。
难怪,刚果的同学会说,当他拿到去法国的签证,全家族的人都会跟他说,你永远也不要再回来了。
于是,我所有黑皮肤的朋友都无比的骄傲,那种深彻骨髓的自卑是用法兰西护照都平衡不了的。
非洲的沉默还在于,离开那里的人,竟不愿再提起那里的种种,仿佛再世为人,不复前生记忆。
我想起在Ardèche遇见的那个女子,消瘦、强健而又嗓音暗哑,同性恋,戒毒后从200多斤变为100多斤。
她抽着纯大麻的烟卷,一言就带过自己在国际红十字会十几年的见闻:这就是个给各国政府洗黑钱的地方。
海湾战争,中东烟云,终于她离开了。
这世界没有哪里是干净的。
《CONSTANT GARDENNER》,这个名字一点儿都不吸引人。
我知道它是一部获奖,或者接近获奖的好片子,也知道大致是关于寻找妻子死因的悬疑片,但这些都没让我有足够的兴趣在一开始就去看它。
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部讲婚外情的伦理片,再看了一会儿,以为它是一部讲破案的侦探片,看到一半儿,我认定它肯定是和《辛瑞纳》一样的政治片……但看到结尾,我实在没法说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好的电影总是能够不由自主打动你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看完《不朽的园丁》之后,我内心一直不平静了很久。
这种情绪包含着愤怒绝望伤感,还有很强的柔情。
在很久以前,我就觉得自己不会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公义——基本上,在我看来,任何事情的道德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败坏到十恶不赦的地步。
但看完《不朽的园丁》之后,我发觉自己仍然会为伪善冷血和欺骗而怒不可遏——这甚至在我看完《辛瑞纳》之后都没有如此强烈,虽然它们都很让我震撼地揭示了财富追逐者和他们的政府对苦难地区的榨取。
但《辛瑞纳》更多的是让我感到地缘政治的残酷,而《不朽的园丁》则直接赤裸裸地让我看见人心的冷酷。
现在回想起来,我情绪上的震撼要归功于女主角单纯勇敢正直的浪漫和她身处的大英帝国外交圈所表现出来的伪善冷血和阴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说在《CONSTANTINE》中,Rachel Weisz还只是美丽和细腻之外,她在《不朽的园丁》中则充分展现了Tessa,一个理想左派年轻女性的形象。
她很直率勇敢,这是显而易见的。
她很善良,这也很符合逻辑,但她为了得到一个事情的真相却不惜主动邀请丈夫的好友上床,这样的执着和为了非洲的公义而不择手段就比较少见了。
但她如此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影片里有无数的镜头说明了这点,这甚至让我觉得《不朽的园丁》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爱情浪漫片。
这样的浪漫不是毫无用处,或者渲染气氛的——它和探索西方资本在非洲灭绝人性的牟利真相的对比,产生的直接效果之一,就是让我觉得她是如此不可屈服,又如此弱小,而面对的黑暗如此强大,以至于让人绝望。
男主角Ralph Fiennes的演技也值得称道,作为一个温和寡言深爱妻子的角色,他在探索那个外向奔放善良的妻子的真相道路上渐渐被她的品格和对自己的保护所感受到的震撼甚至影响了观众。
在接近结束,他独自开车在肯尼亚寻找妻子的一份文件的道路上,空旷的公路边上,孤独的旋风和妻子的影像互相交织,那一段感人至深,也让我毫不犹豫将整个片子划分到浪漫爱情片的范畴之中。
最后他在妻子遇难的地方等待同样的枪手将自己杀害。
这样的深情我似乎只有在《姊妹坡》中看到过,但其深刻程度而言,远不及《不朽的园丁》。
整个电影的基调是苍凉绝望而悲悯的,即便最后在男主人公Justin的葬礼上,整个阴谋被揭露出,也无济于事。
因为个人对抗组织和政府,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知道这样的电影,会在左派思潮占据主流的好莱坞受到欢迎,但没想到它能如此打动我。
可能原因是,套用一个比较陈腐的词,它讲述的是人性中关于爱和公平的故事。
这片名我喜欢——不朽的园丁。
显然又是很典型的Oscar片。
我喜欢这个性格温和的男人,他让女人温暖,却又有坚定不移的性格的一面。
不会轻易改移,更有着执著的内心。
故事的开篇即是一个悲伤的结局。
我简直不知道该要怎么进行下去了。
再是温和的性格,也难以承受这样的事实。
其实接下来的情节也是俗套的,只是因为喜爱这个男主角和女主角,于是看得也津津有味。
我不相信永恒的爱情——可是,爱人,可以是不朽的。
看片名以为是文艺片,看开头以为是反战反歧视题材,后半部忽然变身悬疑特工风,中间还夹杂了一段西部情绪,真是给跪了。另外,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真是太好拿了!
定位的太尴尬了 如果拍成悬疑片会是很好的题材啊 以非洲雄浑的风景为背景拍成爱情片也会很经典 冗长
style over substance :(
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最终会变成他...从英国病人到不朽的园丁再到生死朗读, RalphFiennes 塑造了太多深情为爱不顾一切的好男人形象,真让人为之动容。小女孩阿布走出机舱那一幕实在让人心碎,还有非洲那一片片的草原和湿地...
2.5/10 好沉闷无趣的节奏。。。导演是怎么把一部很有悬念和戏剧冲突的片子拍这么清汤寡水的。。。
总体感受一般,几点商榷:1.晃动镜头过犹不及,特别是近景别甚至特写晃动,幅度很剧烈,视觉不舒服。有时突然插入一段晃动镜头,没有看出特别的必要性。比如贾斯汀在原始村落里与医生对话的过肩镜头。2.结构问题。反复的时空交错、文艺调性闪回,副作用是结构松散,容易给人拖沓的印象。从始至终没有明显的高潮段落,也导致节奏平淡。观影过程中有尿点,无法凝聚注意力。3.贾斯汀的好丈夫人设很完美,过于完美,几乎没有缺点,不像真实的人。/主题格局宏大,是导演一贯的风格,联想到他的新片《教宗的继承》,为其思辨驾驭能力点赞。
拉尔夫·费因斯和蕾切尔·薇兹不但都很美,他们的关于爱情的表演也相得益彰。电影一直让观众置身悬念,这得益于它独特而顺畅的叙事方式,而且这种悬念设计并不是强烈的或者粗糙的,是伴随着情感逐步的描绘和宣泄。从不理解到逐渐理解,电影的过程和结局都像石头一样压着人的胸口。
貌似R.F就适合拍这样呈长慢节奏的片子~~
1.讲爱情又一点都没感情基础,夫妻情深?实在不足以被支撑。夫妻缺乏沟通尊重了解,还谈什么感情啊,我的妈啊,言情小说吗,实际上,升官发财死老婆,男的应该高兴死了(反讽)。 2.找线索的过程弱爆了,毫无紧张感。 很久没看过这么无聊没劲的电影
当年爱得死去活来到处推荐的片子竟然都没有勾为看过。
尽管有女神在,但我还是看一半就弃了,故事讲得故弄玄虚,全程伪纪录片摄影晃得我头疼
咦,我不是标记过么,怎么回事……7.5/10
2014/5/25下午,歌华有线点播,英语原声+中文字幕,xj同看,2星。
在中传考试完看的,伴随着昆明事件,让我对媒体记者有更多的理解,我们看着同一片天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不管是非洲,还是种族文化的差异,都让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也有着更多人性的思考。女主角无疑是具有正义感,深切人文主义关怀的女性,起初是不被理解的,可最终得到丈夫深深的尊敬与爱。
The story is too dark.
这电影真累
观赏性奇差,这种片不要加惊悚悬疑标签好么
卑鄙的阴谋,残忍的谋杀,脏乱的街市,无法无天的暴徒,政客和利益集团勾结下对非洲可耻的予取予夺,都黯淡不了非洲大地撩人的美丽,更黯淡不了非洲人生存下去的坚强意志,只黯淡了我去非洲走走看看的梦想与激情。
非洲题材的电影。我不知道怎么归类。Tessa失去了生命,Justin发誓要找出真相。然后他就看到了许多生命的廉价、脆弱与无奈——因为那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命价会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降到底线以下。Tessa令我难过,但更值得悲伤的是被当作实验品的人们。Justin或许只是另一个Tessa(这个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但他从他妻子那里继承下去的勇气让人震撼。当然,影片的结构好像并不完整,至少不符合悬疑片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其传达所应传达的深意。虽然说,震撼了一下就没了。在2005年的影片里,那是很出色的一部了
一个曾经贩卖黑奴汤姆叔叔殖民者的后代白左圣母叽叽歪歪假仁假义。只是塞切尔维兹屁股还是和兵临城下一样浑圆,集中营变态ss拉尔夫变得清纯可爱无害,是唯二的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