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科里奥兰纳斯

Coriolanus,英雄叛国记(港),王者逆袭(台),大将军寇流兰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杰拉德·巴特勒,杰西卡·查斯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科里奥兰纳斯》剧照

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2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3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4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5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6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3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4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5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6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7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8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9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20

《科里奥兰纳斯》剧情介绍

科里奥兰纳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伏地魔”也变身成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 拉尔夫-费因斯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选作自己首部导演长片的素材并不是偶然,十年前他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首次出演了科里奥兰纳斯,自那以后,“我对这部作品和它的人物着了魔,我一直有种强烈的直觉,觉得可以把它放到现代的背景,拍成一部电影。” 影片在巴格达取景,但台词则完全摘取自莎翁的原著,费因斯表示“在911事件前后,总是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战争的画面,从车臣的兵变、雅典示威,到巴黎的暴乱,经济也陷入动荡,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戏剧里的情节。”莎翁笔下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由一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庆余年第一季红缨枪鬼4厉纪录进行时第二季在京都小住无品大将迷魂战校园鬼降疯我的天使奶奶燃烧吧!剑西施点亮灯光小镇风云税调~“缴不了税”是有原因的~恋恋小酒窝81号档案农村的远见第一季黑暗法师R-page魔界之龙珠宝宝进城傲娇与章经命之途怪奇秀奇妙世纪非常浪漫时间支配者节日迷Diary鬼姐姐胖子行动队

《科里奥兰纳斯》长篇影评

 1 ) 空中楼阁

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作【克里奥兰纳斯】从第一条字幕"故事发生在一个自称为罗马之地“开始,就注定是一部死板的莎剧改编电影。

虽然将莎剧搬到现代,有着费因斯借古喻今的良苦用心。

但毫不动脑子的照单全收,却让本片成为了毫无载体的空中楼阁。

不仅罗马这个地名用在虚构的中东小国之上本就不伦不类,剧中诸位穿越到现代的人物也异常格格不入。

克里奥兰纳斯这位冷兵器时代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到这如今这个枪炮横飞的年代,也因为那把没有气势的匕首,失去了应有的英雄气概。

虽然莎士比亚充满比喻的台词,让克里奥兰纳斯成了不折不扣的演说家,但费因斯那如同机器般的大量念白,更有着唱戏般的荒诞质感(也许谱个曲做成后现代激情版效果会更好 )。

难怪在柏林首映式,引发群众纷纷笑场。

费因斯说,想靠本片展现复杂的世界局势。

但事实上他所借鉴的政治观点,却古旧的可笑。

当选总统靠的是放下面子展示刀疤,再吼几嗓子的分贝数;阻止战争也只需老母亲声泪俱下的几句控诉。

虽然莎剧原著在那里,难以随意改动,但树挪死,人挪活。

费因斯非要把死脑筋当成行为艺术,也实在是太傻太天真。

当故事的最根本设定都立不起来,谈什么命运悲剧都只能是导演自己的悲剧。

仅仅是搞一些别扭的设定费因斯还嫌不够,非要在摄影和全片风格上再追求一下【拆弹部队】的粗糙写实主义。

虽然本片由当代晃动摄影大师巴里埃克劳德掌镜(【绿区】、【拆弹部队】),但费因斯显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如何的画面。

全片在固定机位特写正反打和手持移动之间来回切换,仿佛刚让你进入情绪,便逼你走出故事。

再关注一下风格形式,为本片的突兀形式又增加了一笔浓墨重彩。

贪多嚼不烂,有欠缺点胆识,费因斯的处女作也只能借中东的壳生了莎士比亚的蛋。

也许老戏骨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的精准表演还值得一看,但她显然每当自己在演电影,估计早已神游回了戏剧舞台。

去年俯仰皆是演了七部电影的杰西卡查斯坦,在本片中也仅仅打了次华丽丽的酱油。

而费因斯想靠本片自比当代劳伦斯奥利弗,还差远了呢。

 2 ) 略显缓慢

本片是著名演员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作。

改编自莎翁的著名同名戏剧。

费因斯把影片的背景搬到了现代,但是仍然使用了莎翁在1607年所创作的那些对白和所有人物姓名。

借古喻今,手法很好,但那台词也放到现代,听几句有新鲜感,通篇如此,确实让人有些头疼,再加上缓慢的节奏,两个小时多少显得有点漫长了。。。

 3 ) 一体两面

因为看了抖森的剧场版,才找来看拉叔的电影版。

电影版很新奇地设定在了现代,但人物说的还是莎翁的台词。

但这并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我以为,两个版本一体两面,强调了这个故事的不同侧面。

抖森的Coriolanus实在太惹人喜爱,观影时完全沉浸在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中,因此特别反感那群被私心熏天的护民官三言两语就撩拨得群情激荡的普通民众。

这也是因为详细刻画了Coriolanus被流放出城时遭受的侮辱,以及对几个民众头头的特写。

想说莎翁400年前就反思了全民民主容易被操纵也是rio牛……拉叔版的Coriolanus因为太过凶狠,无限放大了寇流兰本身性格的缺点:刚愎自用,情商为负又骄傲到飞起。

出城受辱的部分全部删没了,相对应的重点也不再是剧场版的“民主是狗屁”。

此外,Aufidius没有剧场版演得好,撑不起Coriolanus死敌的地位。

两个版本相同的地方是,Coriolanus的母亲都是超级超级惹人厌啊,说他死在了母亲手里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两个版本的Coriolanus妻子都毫无存在感,剧场版的略胜一筹完全是因为和抖森的n个吻……

 4 ) 莎翁剧伊战版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

在此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位英国学院派的著名演员,众人合力将莎翁名著搬上大屏幕,使用的是伊战中巴格达的城市背景。

此举一方面显示英伦演员对英国戏剧大师的敬意,另一方面也说明莎翁名著中的政治隐喻即便放在当代也不失现实指导意义。

这也是全世界各地艺术家不断翻拍莎翁名著的主要原因。

正如我国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思想智慧已经被先秦的思想家思索完了,后人只能学习而几乎少有突破。

英国的戏剧恐怕也已经被莎士比亚写尽了,作为莎翁的后人只有临摹的份了。

影片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

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

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但台词却选自莎翁的原著。

为此我们就看到一群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大兵在战场上高喊着莎翁原著的经典台词冲锋陷阵,一群西服革履的英国绅士在国会议事厅用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在争论国事。

不用精通古典英语,仅从演员们的慷慨激昂中就足以让你有穿越时空回到古罗马时代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人性的挖掘与展示使整部影片陷入了浓重的悲剧氛围,观后颇感压抑。

影片的总投资1千万美元,属低成本影片,估计片中大碗们的出演也多属于友情演出。

即便如此,我们在片能够中感受演员的认真态度从而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经典莎翁剧的热爱。

影片的拍摄方式注定使其成为曲高和寡的小受众影片,除非你非常热爱和熟悉莎翁戏剧,否则你很难接受这种影片。

我想这也是导演拉尔夫•费因斯非常感三位谢制片人鼎力相助的原因。

前两天重温了老舍先生的三幕话剧《茶馆》,有感于片中精彩的对白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果将老舍先生的这部经典名著也像本片一样搬到现实生活场景中来,台词用原著,重拍一部现代茶馆。

好看一定好看,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审批得下来?

 5 ) 电影慢谈之[0159] Coriolanus 科里奥兰纳斯

2012-8-14看了十几分钟后,觉得这台词怎么那么难懂。

古英语里面,我只懂得一个thee。

渐渐地,不用Google也能明白,这是把一个古罗马的故事放在现代的背景下,只是,除了武器和服装,其他的一切都停留在旧的时代里。

所有的演员,几乎都是以演话剧的姿态来演绎自己的角色,有些怪异、有些夸张、但是可以接受。

莎士比亚戏剧的改变,西方人做了无数次。

既然可以让福尔摩斯活在当代的伦敦,把莎翁笔下的人物放在剑拔弩张的当下自然也毫不出奇。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初执导筒就向高难度挑战,这个纯爷们儿可以张力无限地嘶吼,也可以冷酷到底的鏖战,还可以像伏地魔般摄人心魄。

英国人啊,你们消停点吧,再这么折腾下去,美国男人在好莱坞就没办法混啦。

在《告密者(The Whistleblower )》中领会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的优雅以后,这回再次领略老太太的另一面,为儿子军功自豪的母亲,跟东方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大相径庭。

这些老演员是用生活的领悟来演戏,几个片段就能激活全场,在生命的暮年,他们在生活和屏幕上都做着最好的配角。

“人类文明在这3000年几乎没有进步”,这是一个高人的论断。

民主体系在罗马时代已经就绪;战争依旧无法消弭;统治者依旧只能是贵族或者是贵族的代言人;屁民的意见还是只能被当作工具把玩。

把电影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都非常自然。

人类这些年除了男女平等几乎没有大的突破,却早把地下的煤和石油耗费殆尽,接下来还能捣鼓些什么呢?

 6 ) 被放逐的孤魂:科里纳兰纳斯

看完拉尔夫•费因斯执导的电影《科里奥兰纳斯》,感觉古希腊悲剧又复活了,上豆瓣后才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难怪里面台词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铺陈。

借机拜读了莎翁的《科里奥兰纳斯》,剧中要告诉人们的是:最致命的打击,是信仰变成欺骗;最了解你的人,是你最大的敌人;最高贵的灵魂,众人须把它毁灭。

影片弥漫着尼采哲学气质,不知是不是我的审美与我的知识背景有关。

看到马歇斯作战时我想到了巴顿,这分明是尼采对战争的热切赞美;我不知道尼采有没有读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份上,卡厄斯•马歇斯都是天生的贵族,他确实是整个精英文化的纯粹代表,他拥有一切高贵人的品格,他是那么桀骜不驯同时忠诚耿直;他对群氓的蔑视,是在站在宗教圣徒式道德批判上的,同时也站在贵族精英政治立场上的发自内心的鄙视乌合之众。

他对神灵的敬畏、对统治秩序的守护以及对战争的疯狂,侵染着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

古希腊人渴望战斗、鄙视群众、呼唤理性的精神,在马歇斯身上得到完美体现,马歇斯似乎就是尼采所热情呼唤的“超人”,他的精力如大海般充沛,他鄙视大众,对真正的强大的敌人反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受人牵制,按照自我的判断来实现自己。

卡厄斯•马歇斯也许历史上的“反动分子”,因为他与当今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对于获得“多数人”同意的民主制度不过是要控制选民情绪,极尽谄媚讨好之能事,事实上,一旦攫取权势就会“弃群众于不顾”,因为从一开始就只需要利用群众高亢情绪,而不是利用正义来实现权力,马歇斯或许深知这一点,他坚定的选择贵族保守统治,不愿意同流合污。

这其中充满了对现代政治的嘲讽和揭露,一群摇摆不定、是非不分的人群会不会把“民主政治”变成无恶不作的“暴民政治”?

打着“人民”旗号的革命,实际上只是几个野心家的无耻勾当,这在无论哪一国历史不是一幕幕的上演吗?

因而影片充满着无可救药的“文化伤感主义”,洁身自好的人们注定要受到污垢,一心为国效忠的军人理所当然不容于世,坚守高贵的操守会被认为是“骄傲的,不合群的”,是人群必须要铲除的“毒瘤”。

一个清高的英雄史诗还不足以构成我喜欢的理由,我之所以说本片是“希腊悲剧精神的复活”,是因为《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抓住了希腊语境里非常重要的两个私密:“恋母情结”和“同性恋”,二者在希腊文化中代表世界上最高贵、最纯净的情感,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无欲的,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莎剧中这两种古老的情结已经变得异常微妙,变成了纯粹文化意义上的追思。

马歇斯爱他的妻子,但是妻子只是“静默的好人儿”,儿女柔情不过是他男人世界里的小小点缀,也不能对他施加影响;而他的母亲则有这种能力,马歇斯违心的竞选执政官,并最终放弃怨恨,都是对母亲意志的屈服,骨子里深刻“俄底浦斯情结”让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性。

而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平视马歇斯的只是奥菲狄乌斯,他们惺惺相惜,他们战斗时,充满仇恨和杀戮,绝不手下留情;他们合作时,彼此欣赏和接纳;他们都是世间罕有的一流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争斗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斗争,而变成两个英雄光明磊落的斗争。

影片的最后,奥菲狄乌斯将马歇斯揽在怀里,温柔的像情人拥抱一样,而这阻止不了他愤怒的匕首捅向马歇斯的胸口,在他死在自己的怀里的一刹那,奥菲狄乌斯无比沉痛的亲吻马歇斯的面颊•••••••。

马歇斯悲剧在于他不肯向世俗低头,他的死是自我选择的,他不会死在罗马而死在了安息城,因为罗马遗弃了他,他也背叛了罗马,安息城却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他不屑于死在一场琐小的战争中,他要死于他佩服的奥菲狄乌斯之手。

他用他的死证明他的战斗和不屈•••••••

 7 ) 现代沙士

看完感觉片子有几部分不足:1.民众骚乱不够真实,没能表达出古代饥荒、暴力、凄惨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

2.双方交战时场面太小,没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不像是古罗马装备精良声势浩大的军队,更像是现代黑社会的盲目火拼,可能是拍摄基金的限制原因。

3.结尾部分马修斯被母亲感动说服的场面不够震撼,可能是台词不完整或翻译不完整没能表达出莎士比亚的精髓,并且主角那个时候的演绎看起来更像是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但却突然被感动答应和平,最后主角被杀的结局气氛不够悲惨却让人郁闷。

整个故事披着现代的外衣讲着古代的语言,很多东西搭配起来很别扭,看着让人哭笑不得,没事可以当娱乐片看看,也可以感受部分莎士比亚那些漂亮的台词。

 8 ) 古典故事穿上现代套装

影片是从莎翁的《科利奥兰纳斯》改编的,主角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穿着现代军装,带领着装备现代武器的军队保卫着“罗马”,对阵的是他的宿敌——身着古罗马“战袍”的奥菲迪阿斯。

他俩的神情中书写着古典的傲慢和高贵。

马歇斯鄙视咒骂着贱民“bid them wash their faces and keep their teeth clean”,他主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作为反动分子被护民官带领的民众放逐,不愿意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英雄沦落天涯。

莎翁告诉我们,最了解我们知己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奥菲狄乌斯不能自已地拥抱前来投军的马歇斯,曰:“啊!

马歇斯,马歇斯!

你说的每一个字,已使我心中旧怨烟消云散,不再留一丝芥蒂……让我用胳膊围住你的身体;我这样拥抱着我的剑砧,热力而真诚地用我的友谊和你比赛,正像我过去雄心勃勃地和你角力一样。

我告诉你,我曾经热恋着我的妻子,为她发过无数挚情的叹息;可是我现在看见了你,高贵的英雄!

我那颗狂喜的心,比我第一次看见我的恋人成为我的新娘,跨进我的门槛时还要跳跃的厉害……”这样的崇拜热爱,出自于英雄惺惺相惜,我不想归之于“基情”,只是,性别相同,抱负相同,实力相当,才产生的如此情感。

在战斗中、在民众前都不屈服的马歇斯,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一直是个孩子。

他勇敢是因为母亲教育他勇敢,他保卫罗马是因为母亲宁可他为国而战、战死疆场,也不愿他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投军奥菲狄乌斯,同僚来劝挚友来劝妻儿来劝,都是枉然,但是母亲出面说,「For myself... son... I purpose not to wait on fortune till these wars determine. If I cannot persuade thee rather to show a noble grace to both parts than seek the end to one, thou shalt no sooner march to assault thy country than to tread on thy mother's womb... that brought thee to this world. 」他即使知道打破自己誓言、背弃同生共死的盟军、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知道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地狱,也在行为上服从。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母亲的行为言辞,也不要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评判,她从始至终都是与众不同的母亲,她曾和儿媳说「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她眼里,祖国罗马高于一切,建功立业重于生命。

与其说,母亲是马歇斯的悲剧,不如说他所受的教育造成了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

马歇斯可以是所向披靡的将军,他是军人,他可以无情,决不口蜜腹剑、虚假圆滑、两面三刀,他不是政客。

而民主是什么,民众是什么,不过是被政客牵着鼻子走,达到政客目的的工具。

有些东西看似美好,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像工作中,某些人顶着“民主”的幌子,实则不愿担责,到真的利益跟前,立刻摘掉民主的帽子,自己得了便宜再说。

给经典穿上现代的衣服,更像寓言了,观众看着略有恍惚比较违和,有时无法进入情境。

 9 ) Coriolanus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

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

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

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伏地魔”也变身成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

拉尔夫-费因斯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选作自己首部导演长片的素材并不是偶然,十年前他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首次出演了科里奥兰纳斯,自那以后,“我对这部作品和它的人物着了魔,我一直有种强烈的直觉,觉得可以把它放到现代的背景,拍成一部电影。

”影片在巴格达取景,但台词则完全摘取自莎翁的原著,费因斯表示“在911事件前后,总是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战争的画面,从车臣的兵变、雅典示威,到巴黎的暴乱,经济也陷入动荡,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戏剧里的情节。

”莎翁笔下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由一场经济危机作为引子展开。

费因斯很自信把莎翁悲剧搬到现代社会不是难事,“Deborah Warner(注:英国著名舞台剧导演)05年曾把他的《凯撒大帝》现代版搬上戏剧舞台,我在里面扮演了安东尼;96年,巴兹·鲁曼也拍了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放在现代的环境里,但说的还是莎翁的原创台词。

”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作为背景,编剧约翰罗根表示“我们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军人出身,后来的艾森豪威尔、布什等也是如此,原来军队与政治一直与美国文化息息相关,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值得探讨的主题。

”至于莎翁作品的政治性,费因斯却认为:“他留给观众的是问题,而并非单一的答案,他的人物总是处于思想的困境,任凭观众去想象命运的去向、问题解决的方法。

”尽管《科里奥兰纳斯》才刚亮相,记者们也忍不住打听费因斯是否会再次把莎翁的作品搬上大银幕,他想了想才透露道:“我们之前谈过这方面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但我想选《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不仅仅因为它是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也因为它的写法很电影化。

我想如果莎士比亚生在今天,一定能在电影业如鱼得水。

”《科里奥兰纳斯》成本只有1千万美元,费因斯在发布会上也表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拍一部莎士比亚的电影,为电影拉投资太难了”,他也借机感谢三位制片人。

影片在电影节期间被美国的韦恩斯坦影业买下了北美发行权。

 10 )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没有火花

当演员们在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之时,就显现出了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当今可没有几部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使用如此古典、如此舞台剧的台词,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这是完全照搬莎翁的原版台词。

但是片中除了台词以外,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现代的,尤其是手持摄影机创造的写实风格,等等,与演员对白的古典美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最终演化成碰撞,给我带来了惊奇,只是这碰撞不够强烈,以致于没有把各自碰碎,也没有碰出应该有的火花,所以没有给我带来我预想的惊喜。

即便如此,本片也算是在形式上作出了一次较大的尝试,但愿这尝试对于以后的电影能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科里奥兰纳斯》短评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6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好看

11分钟前
  • 彼岸nigh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