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太多槽点了,甚至让我觉得主角团智商有点不正常。
我认为导演把他仅有的想象力和充裕的资金都用在了女人们自焚那场戏上,那个场景甚至可以用“美”形容,而这让我有些不适。
的确不能用现代的思维思考古代的事,可我讨厌这种丧事喜办的风格。
这种行为跟在如今写首诗,歌颂贞节牌坊没区别。
这么多年来,多少印度女人伴着亡夫的遗体,活活葬身于火堆,甚至有些还未成年。
哪怕到了21世纪还有新闻说,印度寡妇被自愿这么做,我记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那个寡妇试图从火堆上跳下来时,她丈夫的三个兄弟却用木棍狠狠地殴打她,又将她赶回了火葬堆。
我想很多可怜的女人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各种软硬兼施的手段推入烈火中的,这种手段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很可耻。
殉夫女子惨叫连连,围观者齐声叫好。
一个国家的女子,竟然只能用自焚证明“忠贞”,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
几乎所以大片都是展示男人的健壮美,肌肉美,展示无以伦比的勇气与力量,唯有中国,那些一上战场就拉稀屎的瘦弱。
可怕连自己家人都保护不了,为此,深感中国的喜好正进入非常让人忧虑的境况。
中国电影都是瘦弱的战神强壮的,这是意淫狂,妄想,清末进入一个俄国人,我们就称为大力士,我们会用猴拳,鹤拳,螳螂拳去打,像萨满神婆一样上窜下跳,结局就是被人一拳打到。
看看吧,当有一个外国人站在某晗面前,某炅面前,他们得把脖子仰断才看的到人家的脸,打倒他们需要一拳吗?
恐怕去打人会被反弹至死吧,此时此刻,谁能保护人民和祖国?
审美需要彻底改变了,现在国际风云变幻,就拿中印冲突来说,我们意淫自己多么多厉害,但是看看两国人民的审美吧!
真要发生战争,并不是一些炮弹能够解决的。
一百年前鸦片摧垮了我们,成为东亚病夫,今天,审美再一次摧垮我们,能摆脱东亚病夫的漩涡吗?
这几天刷了两遍帕德玛瓦蒂王后,也去仔细了解了那段历史,阿拉丁原来和电影中描写的有很大出入,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穆斯林君主,多次抵抗蒙古军队入侵,不过也是一个很可怕的人。
阿拉丁的发迹和电影中描述的差不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阿拉丁听说了绝世美女帕德玛瓦蒂王后的存在后,不顾一切的想要得到她,电影中,由于阿拉丁大军的强大,帕德玛瓦蒂王后的先生只好接待了他,在烟雾缭绕中阿拉丁并未看清王后的相貌,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帕德玛瓦蒂的痴迷,随即用计将帕王后先生骗走扣押。
帕德玛瓦蒂王后也是一个奇女子,我总觉得在电影中他们似乎在隔空对话。
王后提出用自己交换老公,同时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除掉了契拖尔的叛徒。
阿拉丁收到她的亲笔信后,竟全部照办。
王后远在天边,就得到了叛徒的首级,不得不说手段高明。
当阿拉丁听说帕德玛瓦蒂王后已经抵达的时候,更是高兴得忘乎所以。
不过,他没有提防自己的妻子,梅路妮纱王后。
这里我要为梅路妮纱打call,如果没有她的帮助,估计帕德玛瓦蒂王后夫妇是插翅难逃了。
帕德玛瓦蒂王后夫妇在梅路妮纱的帮助下,同时王后带去的800名伪装成宫女的士兵拼死保护下,终于逃回了契拖尔。
阿拉丁眼睁睁的看着绝世美人从自己眼皮底下逃走,御驾亲征,在契拖尔的城墙下等待了一天,下令攻城,帕德玛瓦蒂王后的老公最终死在了阿拉丁军队的箭下,悲痛欲绝的帕德玛瓦蒂王后命人点燃了巨大的柴堆,阿拉丁眼睁睁的看着她跳进火海 阿拉丁一世枭雄,在电影中却无条件的答应了帕德玛瓦蒂王后的所有要求,似乎被这个美人迷惑了心智。
电影中帕德玛瓦蒂王后的发挥太少了,最出彩的还是这个反派君主,在那个乱世中,胜利就是他的原则。
很不幸,帕德玛瓦蒂王后被他看上,又遇到一个讲原则到迂腐的老公,就注定了她的悲剧。
最后的自焚被很多人吐槽,不过如果帕德玛瓦蒂王后落到阿拉丁手上,下场就和北宋靖康之耻中的公主一样吧,死,对于她和所以妇女而言,就是最好的结局吧。
哈,原来印度这种说唱跳从古代就开始了。
角色制片唯美。
Jauhar仪式太恐怖了……丈夫死了妻子穿上嫁衣自焚。
是不是也叫娑提?
其实剧情一般。
很喜欢里面几句话:技艺比美貌重要,技艺是自己的,美貌只是别人的看法。
有些人视物为神,有些人视神为物。
用三个词描述生命:灵性、爱和牺牲。
什么是爱,神眼的中 落下的喜悦和泪水。
什么是眼泪,悲伤与幸福间流淌的细线,什么是幸福,幻觉。
战场上最伟大的武器是什么-勇气。
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是什么,考试后等待结果。
最大的礼物是什么-祝福。
我猜对了,又一次动用这么多大美女和肌肉男讴歌民族的愚蠢,和禽兽禽兽讲道理,也挺可爱的,曾经印度送出了一群大学生留学欧美发达国家,回来以后,他们的知识用来改良了牛车,电影没毛病,拍出了搞笑的史诗感,值得看。
给分数低原因是看的气人,给一颗星是这个民族挺诚实的,傻我们认了,可是我们会跳舞。
这本来是写女主的电影,看完后怎么成了写男主更多的剧,写他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而对女角的情感挖掘浅浅的,她最后带领全体女人们自焚,还有深入敌营救夫都是轻而易举的。
画面营造的氛围是够了,毕竟花了大价钱的,但是对人物的刻画始终浅薄,尤其是对国王,感觉是个没有头脑没有智慧的人物,仅有对爱情的忠贞,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保护他的女人和国家。
影片中,画面在印度教时,人们及场景,色彩饱和度高,金碧辉煌,人们衣着鲜亮奢华,而穆斯林这边,镜头画面色调灰蓝为主,人们衣着灰暗沉郁,王宫简陋压抑,出现歌舞场面时,穆斯林这边在灰蓝的影调下群魔乱舞,这些会引发宗教争议,似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加之影片需要,入侵方肯定与被害者要区别开来。
三次战争场面在沙漠中展开,极有阵势,尤其黄沙漫漫中,只听其声不见人影,充满了遐想。
这样的场面对不喜欢看残酷的人很友好。
男二的戏份较多,给足了镜头与刻画,狰狞的面孔,混乱不堪的私生活和膨胀的野心使人物较为丰满,出现面部特写时,灯光在他的上方面部及下部打光,使男二的性格和戾气更加立体。
影片最后集体自焚的场面极为悲壮和煽情,集体红色的衣服,连孕妇、小女孩也出现了。
导演的价值观模糊不清,由于唯画面,唯场面,缺少了对人物的细述,对历史的评判,只感觉到他对这个民族的奇异展现。
看预告片的时候很激动,真的去看了发现虽然画面很美,但剧情比《巴霍巴利王》差远了回家后查了一些背景资料苏丹Alauddin Khalji(伊斯兰教)Khalji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Alauddin Khalji(1296年1316年),德里苏丹国(1206年-1526年)的君主,有四位妻子,分别是Malika-i-Jahan、Mahru、Kamaladevi、Jhatyapali。
其中Malika-i-Jahan就是电影中前任苏丹的女儿。
电影中与苏丹关系暧昧的Malik Kafur,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他是一个太监,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将领,他一共进行了四次南征,基本上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历史上的Alauddin Khalji多次反抗蒙古的入侵,对军队非常慷慨,加强了中央集权,进行了收入改革、市场改革、军事改革和社会改革。
禁止赌博、吸D、诈骗等等,总的来说是个很有能力的君主。
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的遗迹有:The Hauz-i-Khas、Qutb complex等等。
图源:visual末代国王Maharawal Ratan Singh(印度教)这位国王属于Guhila王朝的Rawal分支,是这个分支的最后一个统治者。
他是拉杰普特人(Rajput),拉杰普特人大多数是非素食主义者,在印度历史上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兰徒入侵,被视为婆罗门教文化捍卫者。
拉杰普特武士和王子热爱狩猎,这也解释了最初国王和皇后为何在森林中相遇。
关于Maharawal Ratan Singh的记载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关于他是Rawal这一支的末代国王,以及他与帕德玛瓦蒂王后之间的传说(虚构,非史实)。
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的遗迹有Chittor Fort
图源:rajasthandirect皇后Rani Padmavati (佛教)僧伽罗公主Padmavati,僧伽罗是斯里兰卡的古称,斯里兰卡确实是著名的珍珠产地。
关于帕德玛瓦蒂王后有很多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有的传说中有鹦鹉,有的传说中除了苏丹之外还有另一位爱上她的拉杰普特国王Devpa,但是结局都是一样的——jauhar。
18世纪的Padmavati肖像Padmavati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是一个问号。
Jauhar印度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Jauhar事件,均发生于Chittaur (电影中的城堡),分别发生于1303年、1535年、1568年。
其中1303年也就是电影中发生的那一次。
Jauhar是Rajput妇女与孩子避免面对战败之后可能会带来的俘虏所作出的自我牺牲行为,在拉贾斯坦邦的当地民谣和民间传说中,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英勇”的。
集体行为被称之为Jauhar,而失去丈夫的妇女则会自愿或被迫进行Sati。
1987年印度正式明令禁止Sati,现在,不论寡妇自愿与否,教唆、强迫、执行、协助、旁观或歌颂Sati仪式都属违法,最高刑罚可以是死刑或终生监禁。
这部电影很明显是在美化Jauhar,哪怕之前的画面再美,歌舞再动人,美化Jauhar的部分实在难以接受,更何况其实整个故事也很平淡……总之不是很推荐。
最近打苏丹牌,又开始重温我最喜欢的《帕德玛瓦蒂》。
越看越觉得其实Bhansali的帕德玛瓦蒂拍得还是很有原来的苏菲史诗的味道的。
华丽的布景、精美的服化道和本土化的歌舞,还有精彩绝伦的音乐(虽说在拉吉普特本地的Ghoomar舞者看来完全是魔改就是了)。
《Padmavat 》是用一种叫 “masnavi”(双句押韵长诗) 的形式写的。
Masnavi(مسنوی / مثنوی),又译作“马斯纳维”或“双行体”,不仅是一种诗歌形式,更是整个苏菲文学传统的核心表达方式之一。
它既是形式,也是一种精神结构,最著名的 masnavi 之一就是鲁米的《玛斯纳维》(Masnavi-i Ma’navi),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
《Padmavat》的作者贾亚西本人就是一位苏菲教团的成员,他开篇明言:“我讲帕德玛瓦蒂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寻道者对至爱之神的追寻。
”Masnavi 本质上是一种苏菲式灵魂旅程的叙述结构,通过寓言、爱情、故事、梦境,传达修行者从“分离”到“合一”的路径。
《Padmavat 》正是这一传统的印度本地化体现,用阿瓦迪语写成、波斯风格结构,讲述一则神秘化的爱情与死亡。
Masnavi喜欢用一层层的嵌套寓言展开,故事里有故事,每个角色都是象征,在这部史诗中也有着类似的寓意:帕德玛瓦蒂——神圣之美(Jamal),绝对美与真爱(Ishq-e-Haqiqi)的化身。
她并非现实中可拥有的女子,其美貌只通过镜子才能见到,象征神之美只可间窥见,不可触碰、不可征服。
她最终选择Jauhar,是一种fana(自我消融),她不是被动牺牲,而是主动进入神性境界;阿拉乌丁——欲望的征服者、误入歧途的朝圣者、自我(nafs)。
他见到了神圣之美,却误以为可以通过征服、权力去拥有她。
他代表的是对神圣的误读,试图用世俗意志触碰神性,最终失败。
阿拉乌丁并非纯粹的恶人,而是一个被欲望之火烧尽,却不能升华的失败修行者。
拉坦·辛格——理想中的人性、自律之爱、有限而忠贞的“现实”爱者。
他代表的是人类在世俗与神圣之间保持敬畏的爱,但最终无法阻挡“命运”或“神意”的轨道。
国王之死,也象征了凡人的力量在神圣剧本中无法改变结局。
鸽子与魔镜——启示的媒介、灵魂的使者。
镜子是苏菲象征中最关键的意象之一:神圣之美的映射。
鸽子没有在电影中出现,但在史诗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鸽子是和平与神性消息的象征,正如苏菲传统中鸟类(如《鸟之会议》)经常象征灵魂;僧伽罗(Singhal)——帕德玛瓦蒂来自僧伽罗(斯里兰卡),在当时的苏菲诗人中,这种杜撰就类似天方夜谭中的异国。
她来自灵魂最遥远的地方,是神之光穿越尘世的投射。
这使她带有一种“不可归属人间”的属性,注定不能被尘世留下;裹尸火(Jauhar )——fana,自我在神前的燃烧;净化与升华。
火不是毁灭,而是净化,是灵魂升入“不可玷污领域”的方式,同时意味着帕德玛瓦蒂主动拒绝阿拉乌丁的占有,走向“只有神能触碰之地”。
苏菲主义里,神/阿拉不是一个裁判者,而是“Jamal”(美),“Mahbub”(所爱)。
神是爱本身的源泉,人的灵魂被看作是从神那里分离出来的,落入尘世后怀着“恋神之痛”渴望归返,得到升华。
在这种苏菲修行中,人的最终目标是“fana”——即在神之中消融自我,就像水滴回归大海,放下个人的欲望、贪念、自尊等所有一切,而回归神的身边。
而“nafs”(本我、欲念) 是灵魂路上的最大阻碍。
同样的,最终阿拉乌丁不是因为爱,而是欲望驱动想征服她、拥有帕德玛瓦蒂的美——这代表了灵魂尚未升华。
帕德玛瓦蒂选择投入“裹尸火”Jauhar和城中女眷自焚,她并非只是在捍卫贞洁,而是在灵魂上拒绝被尘世玷污,她的自焚象征的是灵魂对神圣的“绝对归顺”(fana),就像苏菲修士自焚以回归到神的身边。
而阿拉乌丁,他也绝不只是个反派暴君——相反,他是整部作品精神张力的核心,是尘世意志与灵魂渴望之间的裂隙与冲突本身。
在这部史诗里他不是一个苏丹,而是可以把他看作一个失败的苏菲苦行者,现实与神性的巨大割裂,甚至是人类对美、爱与神的误解所具象化的化身。
Padmavat 是 masnavi 这一伊斯兰诗歌文体结构在印度本体中的延伸,也侧面应证了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融合。
它和传统波斯语 masnavi 不同之处在于用的是阿瓦迪语,面向印度教背景下的听众,同时引入印度本地概念如“jauhar(裹尸火)”、“kshatriya 荣誉”等。
但其内核仍然是:对神圣之美的追寻,最终走向自我消融。
阿拉乌丁的失败、帕德玛瓦蒂的升华,构成了 一场经典的苏菲式胜利:他未能完成fana之路,被困在欲望;她完成了fana之路,进入神的领域;帕德玛瓦蒂“失败”于尘世,却胜利于神性;阿拉乌丁“胜利”于战争,却失败于精神;拉坦·辛格“死亡”于人间,却保持纯粹的爱。
这其实是一个苏菲式的悖论结局——你以为你征服了一切,其实你一无所获;你以为你失去了一切,其实你得到了解脱。
在这个层面上说,这部电影在印度当地的拉吉普特民族主义者中引起的各种争议可以说是缺乏基础的,只着眼于表面的戏剧冲突,而忽视了这部电影和原史诗的苏菲诗学基础。
阿拉丁的对手简直弱爆了,智商低。
情商也低。
总为了历史对自己的评价而反复轻敌。
自己老婆把自己从阿拉丁收下救出来的时候,还要跟阿拉丁道别!
你能不能再傻点儿?
连续三次的没有诚信,为啥还要相信阿拉丁?!
渣渣……有这样的皇帝,何愁不亡城池?
有时候保命会比跟一个没有节操的对手去谈诚信要聪明很多好么?
皇后还是很漂亮的,但是又怎么样呢?
自己老公是个渣渣……
可以用一首诗来描述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那就是:我才不救时,成全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怪;吾亦不强语,唯复笑相待。
女人难可作,此意聊自快。
一直以来,女人是男人战争的理由、战利品和“勇士”的荣耀象征。
可是,这部电影不一样,它通过帕德玛瓦迪王后的美貌、睿智、坚贞和对生命的理解、对爱情的阐释、对精神重要性的坚守,展现了女人的“战役”和人性的光辉!
一分给制作,不知这部影片想宣扬什么?愚昧而已,是非不清,情节混乱,情理不通
一个古老伟大文明散发出的自信 宝莱坞明星是真性感 不论男女 拉其普特王始终坚持光明正大的战斗结果被人几次暗算最终灭国在强国人心中很难理解 这才是东方灯塔
既然夜间燃烧了补给,为啥不去袭营?还允许带剑进入宫殿?有机会杀死敌人居然要讲道义?单挑打赢了,却被其他人外人弓箭射死?最后的自焚多角度多机位拍的那是个绚丽。不太懂印度文化,价值观何在?还在宣扬忠夫?
前拉斐尔派画面 钱烧到位了
真漂亮啊...纱丽穿得好真是艳而不俗...惊为天人...分了三天才看完,国王的道德原则实在是🤦♀️ 唉但是认为国王不应该坚持原则是一种更卑鄙的过错。恶人得以战胜善人,最后历史也只剩下恶了。
印度史诗级电影,只是评分有点低?
开始简单看了简介,嗯,差不多是一个女人,舍生取义,为了国家,为了丈夫,独挡千军万马,以死抗衡,宁死不从。可能国产剧看多了,看了之后,嗯,国家败落,丈夫惨死,率领妇女奔赴火海,以示贞洁,她是以另一种方式对抗的。
迪皮卡的角色模式很单一,每次的塑造也都很单薄。所以无论影片怎么烘托,看着都略尴尬。
导演基本可以认定为印度版陈凯歌了,专门弄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出来。
Padmavati,帕德玛瓦蒂王后。除了人好看,无可取处吧,太冗长,舞和音乐也不好,还有场景挺大的,算暴力美学?不能欣赏。故事就不说了,史诗都是这样,但拍成电影能不能好看一些?台词也不美不土不洋的。
看完脑子里都是迷惑
丧事喜办,一个战败国,全国男的战死女的跳火坑“保贞洁”,最后吹个王后英明靠带着子民自焚打败大魔王…这种阿q精神值得嘉奖。这部片最大的亮点应该还是音乐舞美服装,当然,这也是印度电影优点,有些画面太暗,人物不够立体,剧情看着波澜壮阔,实际内容单薄,不过结局跳火坑那里还是挺燃的,凑合吧
突然想起这部电影,记得五年前我在焦特布尔梅兰加尔古堡墙壁看着那一排一排掌印很震撼,晚上在古堡下小旅馆我和同学都做了一个很诡异且记忆犹新的梦,像梦魇一样。
比摔跤吧等电影差太多了,全剧可以归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人引发的战争
有种每个场景都想拍得美仑美奂却失去了重点的感觉。
服装很好看,舞蹈没有想象中的好看。最后还以为皇后会成为杨门女将带领全国妇女上场杀敌或者与敌人同归于尽。然而……
女演员漂亮,服装华丽,除此之外无论剧情、人设、叙事节奏一无是处。正派男主死蠢,反派男主像小丑,战争场面两军对垒一阵风沙打完也太糊弄了。如果不是因为两个美女就给一星了。
卑鄙的伊斯兰,义勇的佛教国……用灭国大战来抢女人……这历史观也是醉了
有点没懂~自己老爸被老公杀了咋都不会反抗?一个国王能同时有好几个王后?那哪个大?君子和小人的战争能要求对方光明正大的决斗?如果不是当初太圣母心又怎么会到亡国的结局~服装很漂亮音乐也赞~演员也都不错~
史诗片的场面宏大壮丽,但感觉有点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