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之后,发现就很难代入文艺片了- -|||各种会找出不符合逻辑+和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地方OTL首先在妹子出事故前的演出——当时我记得自己正在一边啃香瓜子,一边吐槽:竟然在那么小的池子里,放3只杀人鲸一起表演,虐待动物阿喂!
要遭报应阿喂!
水族馆本身很美丽,但不人道,现在还让3只挤压在那么小的领域里,还随歌摆动,尼玛危险到死了好么!!
然后当看到杀人鲸冲上来,撞踏了建筑之后,我一口香瓜子都喷在了茶几上——要不要这么随着观者的预测,发展剧情啊!!
编剧又不是琼瑶阿姨!!
妹子没了腿,还能有这么完美的义肢,看上去又轻又适合,于是我满脑子的『水族馆真有钱啊....保险公司真厚道啊...医术这么发达,连复检训练磨合期都没有,妹子就挺过来了!
老外的医术果然不是骗人的!
我们512地震后的妹子们,生不逢时,有这样的医术就能少吃很多很多苦呢,哎...』然后再发现两个人像问“你要不要啃面包”一样的“你做不做?
”我一口香瓜子就又喷出来了.....作为一个loser,在世界这个大潮流里迷失了方向,痛苦挣扎可以理解,但把儿子、姐姐都一起拖下水,只能说是脑细胞太少- -||||对了,男主跟班去做探头工作时,香瓜子也提示我:嗯,他会害死他的姐姐,害得自己儿子木有饭吃。
所以这次剧情发展如我所料时,香瓜子木有喷射。
当儿子和他在雪地上玩耍,而他放下儿子独自放水时,俺这8年资深母婴编辑的警铃就大作,恨不得给他看“安全”专题。
然后就看着他儿子很文艺滴掉下去了。。。。
我真的看的,不是穷摇阿姨写的脚本吗???
镜头的美丽、浪漫,个人表示没感觉到....在价值观背离的情况下,所有的美感都没有喜悦,所以也就不存在美感。。。
老了之后,真心不适合看文艺电影啊.....
很庆幸赶在电影院下线之前看了本片,这是那类看完后会让你许久不能平静,需要去消化的电影。
当然,作为欧洲制造,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和细致在本片里无处不在,每一个镜头的角度,每一丝阳光,和每一个人物特写都十分到位,看多了Hollywood的粗线条不讲究后再看本片真是一种享受。
电影始终很安静不靠配乐去煽情,全凭演员的对白和表演来传达,但是每每音乐想起,都是让人心碎的片刻,我喜欢这种用演技和剧本的内容去震撼观众的方式。
Marion Cotillard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天赋,(蝙蝠侠3里她死去时的糟糕一幕终于可以不被我诟病了)在本片里她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
我想本片要表达的就是生活里面对种种不易时需要拥有的一种态度,生活残忍地逼着我们去面对现实,虽然有太多不幸让我们每个人无比忧伤,但只要我们还活着,任何打败不了我们的痛苦都会让我们成长和更加强大。
磨去身上的锈,抚平彻骨的疼,当阳光打在脸上,我们起身勇敢前行。
从各方面来说,都有些早泄,每当你觉得快高潮的时候,它又收住了。
从结局来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是西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已经被拍得模式化了——父亲对儿子那粗暴的爱,底层人民那波涛汹涌的家庭关系和易碎的梦想,残酷社会的几番残酷考验,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
虽然我们对好莱坞的三段式剧情论已经有些厌烦了,但是稀稀拉拉的散架子也不能证明叙事技巧的高明和清新脱俗。
请注意马里昂-歌莉娅在在醒来后发现自己残疾以及再度入水的表演,充满丰满的细节和丰饶的面部情绪塑造。
其实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结尾那提升内涵和这里的“碎骨论”——突然想起小学语文老师在无数堂语文课上嘶吼的作文秘诀——记得点题!!
如此松散的叙事风格,突然来这么一招,感觉好像常年吸鸦片的病秧子,抱了美人归,然后洞房花烛夜吃上一粒大力丸,最后……挂掉了。
生活是什么?
生活就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照着你小肚子上猛击一拳,打得轻,你可以趴那儿休息一会儿,喘口气儿;被打得太重了,就掉几滴眼泪,再多喘两口气儿,多休息几分钟,然后还得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这就是生活。
充满残缺和不完美,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重要的是,当面对这种残缺和不完美、有时甚至是灾难的时候,你如何选择?
有时候,别人会帮你一把,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影片中没有直接交代Stephanie为什么在出院后要给Ali打电话,我想这可能是女性的本性在起作用。
比起Ali,Stephanie的前男友实在是过于矮和小(气)了。
女性在最脆弱的时候,潜意识中恐怕需要一个高大雄壮的男性来保护她。
而Ali不仅仅保护她,更激发起了她的斗志,让她向前走,走到海里去游泳(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去找回以前的自我和自信。
Ali主动提出充当她的炮友,她也认可并选择这么做,这更让她找回做女人的感觉。
以前的她受到男人的密切关注和垂涎。
事故让她对自己不再自信。
这也可以对应到她后来为什么要在夜店狂扁那个请她喝酒的男人(poor guy),其实那个男人本身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运气不好,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的话。
【这里有个细节,当Stephanie第一次与Ali交欢之后,Ali离去,她在阳台上开始找回自己训练虎鲸时的手势。
性,对于一个人建立自信的意义,通过此情节完全表现出来。
究其本质,这跟男人看重自己的size、看重交欢过程之中和之后对方是否感到”爽“,是一样的。
导演以如此手法表现,正像是给了我们一个仔细打量Stephanie的心理状态的猫眼儿。
】 而Stephanie对Ali同样重要,他在地下搏斗的艰难时刻,是Stephanie激励了他的斗志(Stephanie在那个时候的表情令人难忘,歌迪亚的表演令人难忘!
)。
经纪人出事之后,是Stephanie站了出来,为他继续提供出场的机会,这些机会为他以后参加正规比赛打下良好基础。
儿子出事后,他在医院里,Stephanie更是主动给他打电话表示关心,Ali也在最关键的时刻说出了“我爱你”。
也才有后面的一切。
[前两天微博上热传一个段子:北京,一个平凡的下午五点半,却有着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上演。
失恋多日的他接到她的电话。
「飞机还有两小时起飞,你如果来了,我就不走。
」她终于决定在去美国前给他最后的机会。
他放下工作冲下写字楼,坚定地说道:「我爱你。
等我。
」两小时后,她飞走了,他还在三里屯打车。
如果真的爱他,为什么不能拿着行李回来找他? 反而一定要他去机场。
将未来寄托在别人和不可控的因素之上,而不是自己去努力争取,这不是矫情是什么?
别跟我说什么女孩子的尊严,这跟尊严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有,也是她太把自己当回事,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没有把自己摆在跟他同样的位置。
] 片中很多元素都起到很好的前后呼应,狗、汽车模型,一些伏笔的设置更令人赞叹,比如Ali的姐姐在超市的工作,以及此后因为Ali的经纪人所做的事情而丢掉工作;比如Stephanie训练虎鲸的动作,在不同情节和场景下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这些伏笔的设置完全随着情节的进展而慢慢显现出意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做作,不说教。
不像很多好莱坞和国产电影中的镜头,导演就差举着导筒,揪着你的耳朵然后对着喊:我是要这么这么这么滴,你应该那么那么那么想…… 更值得琢磨的,是Stephanie在前面丢掉了腿,而她通过假肢让自己变成了与正常人一样的人;Ali在后面弄伤了手,却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金腰带。
一双脚和一双手,生活让你失去它们,你还是可以用某种方式得到更多。
在素材和镜头的运用上,让我想起邹静之说王家卫的话:他用的镜头和素材,都是其他导演抛弃不用的镜头和素材。
观众都不傻,别觉得有点什么没有交代清楚,观众就不明白。
这是从编剧和拍摄手法的角度。
从立意角度来看,不站在道德高地上,而是把生活的复杂性展示给我们看。
从这个角度说,国内导演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整部电影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
别的地方的骨头碎了也许还有机会长,可要是手掌骨碎了可就没机会长了。
偏偏男主是个拳击手,何等重要的手掌骨,但是当他要敲破冰层解救凋落冰窟的儿子时,他又是何等的不假思索,想都没想就双手拼命的巧拼命的敲。
我想此时此刻,他都没意识他今后的职业生涯也许会受影响,他连想都没有想!
这就是爱!
也只有爱,只有亲情、只有人类的情感和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如同手掌骨一般一旦击碎很难复原的,它的珍贵胜过你的事业、胜过金钱、胜过一切物质的东西。
当你连你的情感的无以支撑,再加上经济上的困难,那么你就彻底崩溃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男主在职业生涯最低谷也没有放弃生活,因为他还有儿子、姐姐支撑他;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玛丽昂歌迪亚所扮演的女主也没有因为双腿截肢而彻底颓废,因为她遇见了阿里,爱救了她。
所以,手掌骨碎了不会再长。
请记住这句话,请珍惜你的亲情 友情 爱情
又是一个有大海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角再次面对鲸鱼,那个画面有种说不出的平静与震撼。
我第一次见到鲸鱼,是在青岛的极地海洋公园,有个可爱的白鲸主动跟我们合影,第二次就是在斯里兰卡出海,一望无际的海面只有几艘船,突然看到了一头大鲸鱼跃出水面喷水!
随着时间流逝,生命总会有别样的精彩。
其实这部电影更像是在描述男主角的成长。
刚开始这个带着小孩,却又玩世不恭,如此乱来的父亲,实在是让人无语。
但好像时间总是默默的教会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
女主因为意外失去了双腿,莫名的和男主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在女主自强拜托阴霾的同时,男孩也学会扛起责任,照顾女主,照顾孩子。
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生活,也许是责任,总有一样,能改变一个人,让他成长。
《锈与骨》,翻译自英文译名《Rust & Bone》,真心不知道啥意思,喜欢较真的可以去抠抠法文。
影片以阿里带着5岁的儿子投奔姐姐开始,之前的情节可想而知:阿里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姐姐给阿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阿里在姐姐家里逐渐安定了下来。
随着影片的推进,也就是说,随着生活的继续,阿里的生活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正轨(不用带着儿子流浪了,至少看起来不是那么专业),空闲世界也去约约炮,而且似乎有了自己的事业:拳击。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阿里从失魂落魄(失魂倒谈不上,后面有解释,这里不过是凑个成语而已)到有心情约炮,阿里经历了一段不安定的生活以后,又回到了正轨。
在影片的这部分里,观众对阿里的印象应该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好男人,虽然他不知道怎么照顾儿子,好吧,哪个男人不是大大咧咧?
当他再次遇到已经被截去双肢的斯蒂芬妮时,满满的正能量给斯蒂芬妮以生活的勇气,因此斯蒂芬妮非常感激阿里的帮助,他们成为了朋友。
然而情节的推动到此嘎然而止,原因似乎是由一场意外引起:工人们发现了老板安装在各个地方的摄像头,愤怒得将它们扯下来,并捅到了媒体,而这件事情,阿里在其中也给老板出了不少力。
因为摄像机的事情,阿里的姐姐被解聘了,她对阿里这种帮老板监视工人的做法非常愤怒,把阿里赶出了家门,阿里不得不离开。
于此同时,阿里通斯蒂芬妮的关系也遇到了天花板,阿里仅仅是把斯蒂芬妮当成朋友和情人,这让斯蒂芬妮很伤心,她离开了阿里。
阿里在封闭训练期间,姐夫将儿子带来和他团聚。
然而在和儿子滑冰的过程中,儿子不慎掉入了冰窟窿,阿里情急之下,绝望的用拳头砸着冰层,终于杂碎了冰层,救出了儿子,但是手骨因此破碎。
斯蒂芬妮打电话来问阿里儿子山姆的情况,阿里终于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
之后的结尾就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励志片结尾了:阿里和斯蒂芬妮开始了新的生活。
长长的剧透总算完了,下面说说我的感想。
人的成长过程从来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不觉得人遭受大的挫折、经历大的悲情故事就能得到质的变化,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事实上,遭受人生变故更多的是将一个人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锈与骨》并不是一部励志片,至少励志片里那无尽的奋斗在这里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淡淡的无奈。
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的阿里带着儿子投奔姐姐,这背后的故事没有说,其实也无需说,因为无奈。
山姆饿了,阿里无奈的四处找吃的;没有钱,阿里无奈的带着山姆在路边拦顺路车;不认识路,阿里无奈的在地图上找目的地。
阿里的生活中似乎需要一个妻子,照顾孩子不是男人的事情,没有工作,居无定所,哦,可怜的阿里——当观众被引入一个悲情的阿里的世界时,丝毫没有感觉到,他们中了导演的圈套。
果然,当阿里遇到了斯蒂芬妮,一切开始变得皆有可能了。
阿里帮助了斯蒂芬妮,斯蒂芬妮也帮助阿里,他们相爱了,他们结婚了,他们幸福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如观众所愿,因为斯蒂芬妮不但离开了阿里,阿里还遭受了又一次意外打击:姐姐也不要他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被引入悲情故事中的观众还有着暗暗的自喜:哪个爱情故事不是一波三折?
哪个英雄美女不是悲欢离合?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怎么吸引观众呢?
然而观众猜对了结尾,却没有猜对过程。
阿里在儿子遇险后绝望的心情,深深刺激了他,他才真正意识到,爱就是一个人无法离开另一个人而生活。
很难说 ,是儿子遇险让阿里有了顿悟,可以说,影片之前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这个主题而存在:婚姻的失败、斯蒂芬妮的离开、姐姐的抛弃、工人们的厌恶,等等。
所以说,这是量变引起的质变,而不是变故导致的成熟。
(前面失魂落魄一处,当阿里婚姻失败后,阿里并不明了自己缺少爱的基因,所以谈不上失魂,所以仅仅是落魄而已。
这也解释了当阿里在姐姐家重新安定下来以后,“魂”怎么立刻就回来了的问题) “爱”到底是什么?
相信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未必真懂。
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甚至还能照顾别人,具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这样一个高大上男生居然不懂爱,我想此前很多观众是不认同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正义感就是爱心,同情心就是爱心,有了生活的能力,也就有了爱的能力,也就有了爱和被爱的权利。
在这些理直气壮、振聋发聩的质疑声中,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你是很难和他们沟通的。
在他们看来,一个能给路边乞儿零钱的人怎么会没有爱心?
一个能对伤残者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怎么会没有爱心?
然而影片给了这些人一个清脆的耳光:爱不是施舍,爱也不是援助。
我们常说,爱是相扶相帮,爱是相濡以沫,爱是互敬有加,这些都可以说是爱的衣裳,它们套在爱的身上,都是合身的。
然而要从这些衣裳上想搞明白爱的样子,却无异于缘木求鱼。
还有人说,爱是阳光,爱是空气,生活有了爱,生命才有了活力,这么说也没错。
然而爱就像遨游九天的龙,离得越远,越是形象高大;离得越近,越是细微如发。
爱似乎不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产物,人类的语言难以描述甚至解释它,只能靠量变到质变的顿悟,只能靠智者的诠释。
关于“爱”的片子,以前看过一部台湾的《台北飘雪》,也写过一篇影评的,有兴趣的可以翻翻。
看完之后就觉得优缺点比较明显。
很多地方都觉得戏剧性有些太强。
职业设定和戏剧冲突上比较走极端化,好几场戏都是,开场的时候就想,这里不会是要这样搞吧?
然后发现真的就是这样的时候便难免出戏。
就好像女主角失去双腿那场戏,还有男主的儿子掉进冰窟窿。
这两场戏在连接性上起到的作用还比较明显,但是男主带女主去酒吧那场戏就显得有点太programmer了。
然而这还是不妨碍这个片子打动到我了,尤其是它关于生命能量这件事儿的讨论,虽然比较通俗,但是情感真挚。
这里关于两人关系的递进做得非常令人信服,男主到底是怎么让女主重新找回对生命的渴望的?
首先是他那股子真挚的劲儿。
他们第二次见面时,他不假思索地问女主要不要去游泳,然后自己先下了水。
这种态度让女主深切地感受到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伤势而对她有任何不同的想法,而之后会发现,男主正是用这种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所谓生命能量,就是因为对世界的无限好奇而产生的有目的能动性。
这里包含两点,爱这个世界以及他人超过爱自己,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希望将自己融入其中的欲望。
电影中最有化学反应的两场戏。
第一是女主第一次去看男主打拳,除了飞溅的男性荷尔蒙之外,女主还感受到了男主与世界的交流——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接纳其中的危险和愉悦。
第二是男女主第一次做爱,男主对于性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身上的一个器官一样,结束后用“OP”着形容自己的状态——仍运转着,性与爱能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或者,而是仍在有机地运转。
导演技法也是相当纯熟的,除了严密地铺设连续性之外,对于通过镜头和声音来控制气氛的手法也很老到。
上面批评过的两场戏其实也是建立在纯熟的技法之上,这种高潮的营造紧张感反而给那些更为专业的观众造成了不适感,可谓喜忧参半。
最后铺上我最喜欢的镜头,是近期比较打动我的电影画面之一,两性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过去的关系……都在这一个动作设置里了——爱情存在于我不得不依偎着你和我希望依偎着你之间。
电影的开头很荒芜,一对父子沿着公路不停的走,到处昏黄一片,感觉路人说话好像都冒着白气,小男孩却穿着凉鞋,这到底想讲什么?
我多忙啊,连去了解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这样的知识都要提前想好这有什么用的人,我不想浪费两个小时在一部无聊的电影上。
说归说,笑归笑,自己选的电影就是跪着也要看完。
父子俩一路搭便车,坐火车上找别人吃剩的东西果腹,最后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姐姐姐夫家。
作为一个长期看国产片和日韩剧的人,那里面的俊男靓女,永远阳光灿烂,永远青春美好,是的,每个人都不怕冷,只怕丑。
可这部戏,导演就用摄像头真实的记录,只剪不调,给演员们连妆都不画。
于是在还没看懂剧情的时候,我看到了每个人凌乱的头发,眼角的皱纹,甚至脸上清晰可数的雀斑,有点触目惊心,我的问题。
这对父子就借住在姐姐家的车库,姐姐帮外甥咨询上学问题,男主找了一份在酒吧当保安的工作,平淡无奇。
男主上班第一天,酒吧里的一对男女朋友打了起来,男的把女的打的满脸是血,长期练习打拳的男主自然把他俩拉开,女主一边往出走一边拒绝男主要帮他打的的建议,够飒。
可是打她的男的还没走远,在不远处叫嚣着,不依不饶的架势,女主只好和男主一起
女主是虎鲸训练师。
失去双腿后和男主第一次外出。
当男主经纪人。
回到海洋馆和虎鲸互动。
男主抱女主去游泳。
回家,坐在车上清理伤口,少不了的聊天。
没错,看到这我也知道这俩人以后肯定有事,缘分来了,每个人就跪接吧,我还有必要看下去吗?
准备关掉的时候男主说:“你是干什么的?
穿成这样是做妓女吗?
”(大概意思)我觉得有意思,这人嘴怎么这么贱啊,男主和女主不是应该相识相知相爱,然后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嘛,你这么会聊天你妈知道吗,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我继续看。
任何一个女生被陌生人问了你是不是妓女时一般都不会很开心,女主让他:“闭嘴!
”到家了果断下车。
男主在刚才拉架时扭伤了手腕,想去女主家借冰块冷敷,于是开了口,女主一开始拒绝,但是想到家里还有人,觉得可以让他上去,这个世界并不是充满强奸犯的好吗。
然后我就看到了没有女主个头高还婆婆妈妈的女主现男友,男主自己去找冰块冷敷,根本不鸟他。
然后看到了女主贴在墙上和蓝鲸的合照,对女主高看一眼,毕竟是能和鲸鱼照相的人,不一般。
男主很骚的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后走了,然后很长一段时间,上班下班泡妞锻炼,和女主没有交集。
下一幕女主换上了潜水衣,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下巴微抬,略略骄傲,她是水上乐园里的虎鲸训练师,像一个将军。
远处是欢呼的人群,天上有灿烂的阳光,水里是颜色和线条都堪称完美的虎鲸表演,看这段时没有理由的我却握紧了拳。
是的,难道是背景乐《fire work》太燃了,让我有点紧张,一场水上表演而已,为什么要演这么长时间,太整齐漂亮了,一定有事要发生。
下一秒,一念间,一头虎鲸在跃出水面时出现意外,直接撞向工作人员和工作室,天啊,可是直到最后一秒,我仍能看到被搁浅的鲸鱼的一切还是那么完美。
屏幕黑了一秒钟,然后就看到病床上躺了一个人,全身插满仪器,镜头往下,她的膝盖以下部分,没有了,没有,了。
什么东西会生锈?
我知道不锈钢不会生锈。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什么会让你站起来,我想是骨气。
厄运降临后,人的反应无非四种,震惊(你们把我的腿怎么了)——拒绝相信(手里握刀片,自杀未果)——自责(都怪我,要是我当时不……就好了)——接受(是的,我的腿没了,我还活着)。
于是女主坐上轮椅,一个人在公寓里生活,拉紧窗帘,我连光都不想看到,空气都在嘲笑我,然后看到了墙上男主留下的电话。
两人见面了,男主其实在新闻上看到女主出事的新闻,没有太多的话语,男主拉开了一点窗帘,提议出去走走。
此时像是秋天,水边,男主倏的就下水了,像鱼一样畅快,女主身体不适,心理不合,发着愣,犹豫着。
男主抱她下水,我一度认为这是俄国电影,说的话也听不懂,见面也不Bonjour.而且男男女女这身高,这体格,眼睛都要醉了。
女主到底是驯兽师出身,水性极好,即使没了双腿,仍然能与海浪试比高,出水的一瞬间,宛如新生。
之后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时不时见见面,聊天游泳,我从女主的眼睛里看到,她有点儿喜欢上男主了。
男主带着儿子生活,生活中不断有自己的新炮友,他找到了一份打黑拳,类似赌博的活动。
女主要求一起前去,去到了那里,透过女主的眼睛,我看到了最原始的身体本能,每个人都很健壮、嚣张,到处都是血和尖叫。
这些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伤感难过顾影自怜是什么东西,女主看了看男主的脸,抬头看了看天,舒出了一口气。
“我还活着,本不必退缩。
”于是开始装义肢,接受痛苦的训练和恢复期,女主可以拄拐走道了。
甚至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又回了一趟海洋馆,虎鲸看到她亲切地游了过来,仍然会随着她的手势来回游动,感动。
闭上眼睛,感受到风和阳光,一切都变了,好像又没有。
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就像是男女朋友一样相处,女主也不再怯懦,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像明星一样,男主打这种黑拳也需要经济人为他联系工作,谈妥价钱,出于信任女主接手了这个位置。
当我看到女主拄拐在人群中走出,我不仅感叹生命的坚韧,你无法改变世界,你只能改变自己,世界不能击败你,只有你自己。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我却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每个都像是一支队伍,在不停地战斗。
最后一部分男主带儿子去山上滑雪,一转身,儿子掉进了冰窟,男主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入水寻找(女性思维,一次夭折一对)。
他迅速扒开雪找到儿子的位置,生生用拳头砸裂冰层,把儿子救了出来。
经过三小时抢救,儿子最终醒了过来,我也舒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长期打拳击的硬汉,他其实和儿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有一次他抱起儿子要求亲自己一下,儿子拒绝了。
5岁的男孩难免有任性哭闹的时候,他一烦躁能直接把儿子丢出去,头磕在柜子上也觉得没什么。
不是说资本主义有一套先进的与小孩沟通的方法吗?
怎么不像念经一样的重复“baba love you.”我看看到了另一个事实,我没那么爱你,我在学着爱你,我爱你,我们是一样的。
他也拨通了女主的电话:“……他一个小时前醒了过来,我差点以为我要失去他了,刚才我吓坏了……”终于,哭出了声。
就像是一场救赎,男主和女主互相施救。
儿子不小心掉进冰窟。
◎幕后制作 影片改编自克雷格·戴维森2005年9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锈与骨的味道》。
这位充满争议的加拿大作家经常被拿来与恰克·帕拉尼克(《搏击俱乐部》的作者)相比较。
在改编过程中,雅克·欧迪亚和编剧托马斯·彼得根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自由发挥。
他们决定不重新叙述故事,而只是保留人物,特别是故事基调上原有的冲突。
另外,阿里和斯蒂芬妮这两位主角在原著小说中并不存在,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
导演似乎很喜欢美洲作家的作品。
继泰瑞·怀特之后,雅克·欧迪亚第二次改编了美洲作家的作品。
上一次是他的处女作《看男人们倒下》(1994),从中他学习了必要的电影叙事方法。
《锈与骨》是欧迪亚目前已拍摄的六部电影中第三部改编作品,另外一部是拍摄于1996年的《自制英雄》,其灵感来源于让-弗朗索瓦·德纽的小说。
雅克·欧迪亚和编剧托马斯·彼得根在电影拍摄之前进行创作的时候,就给电影风格以定位,并称之为“表现主义电影的形式”,“用画面的力量为情节服务。
一种残酷和不均匀的审美学,以奇特的视觉效果来净化黑暗的现实”。
《锈与骨》由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一个无家可归的拳手与一个因事故而失去双腿的虎鲸训练师之间的故事。
导演雅克·欧迪亚的《预言者》曾在三年前摘得过戛纳评审团大奖,此番卷土重来旨在金棕榈奖杯,巧合的是,当年战胜《预言者》捧得金棕榈的《白丝带》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今年也有新作《爱》入围主竞赛单元。
同时,玛丽昂·歌迪亚在片中饰演失去双腿的虎鲸训练师,始终以一副沧桑面目示人,是冲击影后的热门人选。
AwardsDaily认为这是一部“恋人重塑人生”的影片,导演欧迪亚“运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讲述了故事”;而thewrap同样对欧迪亚给予了肯定,“他给了演员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好莱坞报道与卫报则将掌声送给了奉上“锋芒毕露而直率”表演的两位主演。
◎花 絮 ·影片从2011年10月开始在位于戛纳、尼斯和安蒂贝斯之间的阿尔卑斯滨海省拍摄。
大约拍了30天,摄制组又移师比利时一周,拍摄发生在那里的场景。
·戛纳电影节很偏爱雅克·欧迪亚,他经常被邀请,并且很少空手而归。
他在1996年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上以《自制英雄》获最佳编剧奖,在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更进一步,凭借《预言者》勇夺评审团大奖。
我们有理由相信,欧迪亚这次携新片再次出现在戛纳,无疑是金棕榈的有力争夺者。
·《锈与骨》中有三个新发现:柯瑞妮·马瑟罗,出道较晚,曾在《路易斯·温默》中扮演同名主人公;席琳·萨莱特,曾凭借《妓院回忆》中的角色提名2012恺撒奖最佳新人女演员;不要忘了还有马提亚斯·修奈尔,从令人印象深刻的《顽固分子》中脱颖而出。
·既然已经签约确定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尽管并不是主角,玛丽昂·歌迪亚也不能同时拍摄另一部电影。
但是她毫无疑问很想参与《锈与骨》,于是只好隐瞒电影拍摄时间,后者拍摄接近尾声时正好与那部好莱坞大制作的时间稍微重叠。
因此《锈与骨》剧组只好暗中加快进度,避免影响玛丽昂·歌迪亚的档期。
尽管做得很谨慎,最终内幕还是被美国杂志《综艺》踢爆了。
·为了《锈与骨》这部影片,导演欧迪亚召集了他的长期合作伙伴,如摄影指导斯蒂芬·方丹、布景师米歇尔·巴泰勒、制片人帕斯卡尔·古什德,都是与导演第三次合作了。
当然,他同样也启用了新的合作者,像是服装造型维吉妮·梦黛儿、音乐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和剪辑朱丽叶·威尔夫林。
属于开头很不错但越到后面越崩坏的电影。不过玛丽昂歌迪亚的演技值得一看,她断腿后在阳台上重新练习起自己控制虎鲸的动作有戳中我的心,我觉得这段可以称为全片高光段落了。
残缺的人生体验,怎么看怎么别扭
Melodrama,情感力量十足。玛丽昂和马蒂亚斯表演赞。
哎,有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像人和宠物狗一样,对于狗狗而言整个世界就是这个人,对于这个人而言狗狗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想通这件事或许便不会再期望什么一心一意至死不渝了。我是你的谁,你又是我的谁。
结尾让人纳闷与主题偏离过远,之前的情节也有些不合理之处
配乐需谨慎,常见案例诸如过满、过傻、瞎鸡巴煽情等等。更多的时候它关乎导演的艺术修养。例如这位,开场2分钟那小段惨歌彻底摧毁了我的观影兴致。
当导演突然将女主双腿都夺去,而后又多次在性爱戏中特写残肢时,我不禁开始怀疑他可能有慕残的倾向。残疾只是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挫折“姿态”,以遮蔽对内心真实困境描写的空泛。两个人物缺少“接点”,肉体接触却灵魂断联,是什么将他们牵动在一起的?庸俗的光晕。
人生的不断变化中,有幸能够在发生变故时遇到一些人。 @2018-11-25 23:45:19
L还是跟不上法语片的节奏。不过是部细致的片子。
五分只為瑪麗昂的演技
比较完整的平庸之作,对于男主角的刻画尤其失败,前面一系列对男主人公进行负面刻画的故事链并没有在结尾并未做一个上扬的改变,观众无法对男主人公的命运投以同情和怜悯,而女主人公的故事线以次情节展开但却并未做一个完整的交代,因此显得支离破碎。影片前半部尚可,后半部失控,导演控制力值得质疑
不同于好莱坞感情戏的简单粗暴,法式文艺浪漫爱情永远洋溢着淡淡的温暖。两个人的感情一点一点慢慢滋长,或许像《神雕侠侣》蕴涵的哲学一样,当两个人都不完美,才会有更纯粹而平等的爱情。ps:我玛丽昂不化妆也一样漂亮!
法国电影真是又闷又长 难看的不得了
男人因为女人抹去手上的锈,女人因为男人得到失去的骨,不错的故事,生活化,电影结束生活却还没有结束。光影效果很漂亮,女主阳台的鲸鱼操很美
一盘散沙!耽误了我看原节子,当然我也是自作自受。
原来是励志片。
看完了我也没明白女主断腿后为什么打电话给男主,女主演的很不错。电影好散啊,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玛丽昂演技大赞啊!画面感也很好,还有剪辑
没啥感觉 文艺片确实不是我的菜啊~
充满疼痛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