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不喜欢憨豆,真的傻傻的,也不说话,罐头笑声莫名其妙的冒出来;后来长大了,很久很久没看过他,一直到现在。
大概只有经历过成长的人才能看懂憨豆的,小时候的梦想一个一个破灭,现实是那样残酷的摆在面前,所谓的雄心壮志终于在奔波生涯里一点一点磨损,开始学会把真正的自己藏在笑容背后,有礼貌,有风度,适应虚伪。
于是,一个人的时间越发的多,朋友聚会,无非是购物聊天,没有交集的生活连抱怨也不知从何说起。
境由心生,看许多片子都会落寞,一个人的背影,一个人的回眸,一个人的夜雨,一个人仿佛和悲伤画上等号,通透世事却不快乐。
但憨豆总是很快乐,傻傻的笑,永远是个孩子,他不介意失败,难过一会儿又重新来过;他不介意尴尬,嘿嘿傻笑假装别人看不到;他不介意孤单,天大地大什么都不害怕。
这部豆子的假期延续一贯可爱的风格,他乐呵乐呵的又出远门了,搞砸很多事,偏偏最后弄拙成巧,一条道走到大太阳下。
其实看豆子爬山是难得的不落寞,他总是一个人,我们看着看着都习惯了,豆子永远是那样快乐的继续成长,童稚的心中满满都是梦想,好像世间万事,只要把指针校准方向,一直走一直走,碧海蓝天一样都不会少。
我当然知道豆子的好运常人是盼不来的,我不够傻,也怕撞墙,走着走着运气就一溜烟的跑掉了;如果我够傻,那一定不够胆,像豆子那样无忧无虑闯荡世界,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
我只是喜欢豆子带来的快乐和信心,向着梦想的方向,笔直笔直走下去,即使到不了目的地,过程也足够合成一部写实人生了,更何况说不定一回头,原来我就在这里,曾经幻想的地方,多美好。
阳光暖暖洒下来,海水拍岸,走过的足迹统统没入沙滩,只有记忆保留着最真切的快乐和感动。
下午睡起来一看表已经三点钟了,头痛欲裂,洗完澡后本想着背背材基,无奈实在是不想翻开书,索性看部电影吧,然后就想起了这部电影。
记不清曾什么时候看过这部电影,亦或是只在电视上看过电影的介绍。
不过有一段镜头却一直萦绕在额际,挥之不去:<图片1>憨豆先生突然瞥见了门外的沙滩和海浪。
在BGM优雅的低吟中,他连忙拿出DV,一步步地、目不转睛地向着沙滩走去。
门外,广告牌、汽车、摩托车后座、箱子、冲浪板、某个男人的肚子,组成了一条绝无仅有的道路,它引领着憨豆先生抵达了梦想中的沙滩。
他可以弃聚光灯于不顾,可以弃荣誉于不顾,可以弃旅途的曲折于不顾,但他不能弃沙滩于不顾。
那是梦想,是希望,是他心之所向。
因为不是初次看,所以这段情节于我来说谈不上什么惊喜。
但此时我却深深地被打动了。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有些时候甚至使点小坏。
但他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像一把宝刀一样。
<图片2>而这一段在野外搭顺风车的场景同样令人捧腹。
广袤的油菜花田,速度奇慢的骑车大叔,以及孤零零的由木板围起来的厕所。
哦,对了,还有我们的主角——憨豆先生。
每个人在面临困境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及反应吧。
憨豆先生给出了其中一种,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自行车被碾坏,车票丢失,搭不到顺风车……不,这些对我们的憨豆先生来说并不重要。
因为他知道,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一定可以找到前往戛纳的方法。
整部电影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倾注了制作方大量的心血。
每一个镜头,场景,配乐都精致到了极点,一如影片里优雅的法国风光。
温情至极,浪漫至极。
罗温·艾金森无愧于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喜剧片演员。
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一如当年的卓别林,荒诞却有着实实在在的灵魂,毫不矫揉造作。
感谢他为我带来的欢笑和光亮。
优雅的永远不会老去。
<图片3>PS:我真的超想买一辆这样的车啊QVQ
在我看来,本片可以算得上是憨豆第二好的影片,只是搞笑的同时没有太深刻的主题含义。
骑自行车追鸡和结尾时从宾馆一直走到海滩的设置,很精彩……
好看是好看,挺好看的,挺过瘾的。
最后那段憨豆以自己的DV接到大屏幕上代替开幕电影以及之后一些列动作,配合得真绝阿!!
不过看完回头琢磨,怎么琢磨怎么感觉不太对阿,这简直就是在大张旗鼓地讽刺嘎纳电影节和王家卫这类的文艺片和导演嘛。
英国人不厚道阿``哈哈``
Mr.Bean ,众人都说他是个“一根筋”,或者说,他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信奉着自己独有的价值观。
很难想象看憨豆电影会感动,可在结尾时看他旁若无人地离开喧嚣的影院秀场,把黑暗与人造的聚光灯抛在身后,顺着阳光,走过屋顶,不看脚下,一步步迈过由若干汽车构成的绝无仅有之路,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沙滩,我分明还是假惺惺地将自己的眼眶湿润了。
欢快的节奏,加上田园美景,旅途中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点公路片的影子,但是没有小资情调很重的隐喻说教,一切都蕴藏在那英国式的幽默中,更重要的是:公路片里的那些颠沛流离、穷途末路的人们都没啥明确的目的地(别跟俺说《落叶归根》,那只是歌颂中国人的谦良恭顺来着),而憨豆则不同,我要去戛纳!
哪怕不择手段!
曾经以为,有些人的欲望不值一哂,即使很符合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现在细想,不过是因为那份欲望不适合自己这份而已,或者说,自己无法满足它罢了。
所以才会有欢欣与痛苦,才会有诸多不甘,诸多舍不得。
其实不妨学学憨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渺小而又坚强的那一个欲望,对于影片里其他人的轮番表演,视若无睹:大导演,如同呓语家王家卫一样面无表情,始终嘟囔着nothing,察觉到有人篡改自己的电影,火气三丈,全然没了风度;及至发现观众喜欢憨豆的DV,立马见风使舵,将自己扮演成艺术先驱,还故作谦虚:只是一个尝试,云云...小明星,虽然还有些真性情,但面对名与利,少不了在权势面前骚首弄姿,即使知道憨豆是被误解的“绑架”嫌犯,即使知道小男孩急于找到父亲,但为了参演电影的首映式——哪怕里面只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仍可坦坦然弃二人于不顾。
……也许跟憨豆最像的,就是小男孩了。
衣冠楚楚的成人世界里,他是孤独的。
你我都信奉,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憨豆呢?
回首以前那些憨豆的特有符号:用挂锁闩门的Mini汽车,连倒车都是飞驰着的;破旧的公寓单人床,每次就寝时睡衣睡裤却穿得一丝不苟;唯一的“家人”,是那只毛线版泰迪熊,瘦瘦小小,常人眼里恐怕毫无可爱之处……这些点滴,就是憨豆独特的欲望,或许不为外人所理解,但你我不得不承认:90年至今,Mr.Bean未曾老过。
而我们迈向成长这些年里,多少童话已变成寓言。
正所谓——剽悍的人生无需解释。
你不曾懂得我欢欣,也不会明白我有多伤悲。
不喜欢这一部“憨豆”的人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这部笑料不足,如同没塞满馅的包子,吃得不过瘾;另一类则跟本不Fan憨豆,甚至厌恶,认为他形象委琐,装疯卖傻。
而对我,一个饱览电影濒临审美疲劳却仍怀一颗宽容心的超级无敌掌门影迷,呵呵,来说,这部“憨豆”可以打3.5分。
开始我是期待这部电影将自己笑得肚子疼,像小时候看憨豆电视剧集和大学里看“憨豆特工”和“豆豆秀”那样,但是看着看着,觉得根本不必将逗乐期望值抬得太高,因为那样只会觉得遗憾,五十多岁的豆子先生哪怕童心不老,胳膊腿仍不随岁月僵硬,还是有很多桥段已经在历经“喜”礼的电影迷眼中显得见怪不怪了。
上个世纪的豆子曾经一爆而就粉刷自己的房间,不曾想豆影留墙:)上个世纪的豆子还曾费尽心思不脱长裤换上泳裤,却不曾想唯一的“旁观者”竟是个盲人:)这些如果放在今天,我还会笑得喊救命么?
不会!
而是顶多从嘴角发出“嗤”的一声或两声。
所以,不是豆子老了硬了,而是自己的心已经老了硬了粗糙了,哪怕更谙英式幽默,哪怕头脑更敏捷。
这样一想,不禁有些感伤。
加上看到豆子先生这么多年大脑还是和豆子一般大,息影之作里仍孑然一身,就更加感伤了。
幸福的是,导演奖给了他一个机灵的男孩和一个美丽的“豆女郎”作伙伴,背景也不再是冷漠乏味的都市世界,而是美得让人心醉的法国田园和海滩,还有那浪漫的异国音乐。
哪怕糗事不断,钞票金卡全丢光,仍能一路用DV捕捉快乐,一根筋地奔向自己的梦中的海滩。
这又突然让我想到了那个“穷和尚富和尚”的故事,顾虑太多反而禁锢了自己,有限反成无限。
恭喜憨豆先生实现了无限!
至于他今后是继续搂着他的小毛熊睡觉终老一生,还是和“豆女郎”触出电火花携手人生,那只能任人遐想了:)对于第二类人,豆粉们不要太激动,毕竟电影界就像张艺谋曾经说的,“驴有驴道,马有马道”,更何况除了马、驴,还有骡子骆驼绵羊奶牛呢!
举个例子,一个超级喜欢周星驰的粉儿听到有人说《算死草》低俗后,气愤道:“既然这么高雅,怎么当年不死在uterus里呢?
”再举个例子,当年嘎纳把金棕榈颁给片长七小时的《撒旦的天空》时,台下嘘声一片,导演上台后毫不谄媚:“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同样我也不喜欢你们”,顷刻间全场哑然。
因此,我认为不论观众、导演,能享受自己喜欢的,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导演喜欢的恰是大多数观众享受的那就更好了。
最反感的是不真诚的观众和不真诚的导演。
认为炒得油花四溅的就是好电影,认为深沉晦涩了就升华了,认为阴暗了就现实了,认为滑稽了就低俗了,认为支离了破碎了就前卫了,认为同性恋了被禁了后现代了大小腕儿绯闻了就有人看了,认为自己看不懂的话这电影就是扯淡了,认为自己看懂了的话这导演就是弱智了……这么多的不真诚,何曾认为看电影做电影都应该投入自己的心。
再次想到了《苏利文的旅行》,你不是穷人,你不是带着镣铐的人,你又怎能把笑当作上帝的施舍?
可幸苏利文是真诚的,憨豆也是真诚的,周星驰和撒旦导演也是真诚的,开怀大笑和打瞌睡的观众都是真诚的,而那个霸占憨豆的DV结局说“这就是我想的”的导演则是最恶心的。
也许,悲剧更具艺术力量;但是别忘了那些离奥斯卡小金人和嘎纳领奖台最远的喜剧演员和导演们,他们也是打动人心的无冕之王。
没错,我就是要为他们喊冤!
想到我心目中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杀人喜剧——“The Gods Must Be Crazy”,在imdb上竟然是低得不可思议的6.8/10分,我就……这片子可要比今天N多流水线上的电影好多了,借用一个网友就这个6.8鸣不平的话,The Criticis Must Be Crazy! 所以,在综合考虑《憨豆假期》舒服的节奏画面音乐和憨豆先生用心打造的诚意后,我再在豆瓣上给本片加上1分,4.5!
有人说,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克拉克.盖博或格里高利.派克,但是不能没有查理.卓别林;可以没有汤姆.克鲁斯或布拉德.皮特,但是不能没有金.凯利。
千万再补充上罗文.艾金森!
也千万不要再问他是谁了!
再见,憨豆先生!
傻气,却爱耍小聪明,办事总是调链,又有点敏感天真,非常憨你却非常美。
鲁迅说,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柏拉图说,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
这三种虚伪在表现上相对弱的时候,就是可笑,在相对强的时候就是可憎。
憨豆先生就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憨豆的黄金周》就很可笑。
憨豆先生总是傻人有傻福。
他买彩票意外获得前往法国度假的机会。
憨豆先生马上收拾好行囊,前往法国圆他的先锋派电影之梦!
抵达巴黎后,憨豆先生遇到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戛纳电影节评委。
奇思妙想的憨豆希望能拍摄一部关于自己的先锋派电影,于是做事从来不顾后果的他带上了与那位俄罗斯评委走散的儿子,两人跳上了火车,路上扮演一对父子,却因语言不通大闹笑话,最后陷入了困境。
我觉得第一个好笑的地方是憨豆觉得发车时间还早就决定去餐厅吃个饭。
来到餐厅后因为看不懂法语的菜单就听信了服务员的意见要了一个海鲜拼盘,由于憨豆没吃过这种生海鲜,不会吃也吃不习惯,但是服务员又一脸期待他吃下的样子,憨豆就只能假装自己吃下实际上却是都倒到他的挡衣布里,最后又怕服务员发现就全部倒到了旁边女士的包里。
这个地方体现了“乖讹说”,所谓“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些不合常理、不协调的对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作判断的人眼里,就构成了可笑的对象。
这个地方憨豆如果将上上来的海鲜正常的吃完又或者不喜欢吃就不吃放在那里可能也没啥好笑的但他不仅没有正常的吃而且还把海鲜倒到女士的包中就不合常理、不协调,成为可笑的对象。
叔本华说,预期的失望,就有某种客观对象与概念之间的不相吻合的特征,这其中就有乖讹。
他说:“笑的产生每次都是由于突然发觉这客体和概念两者不相吻合。
除此之外,笑再无其他根源。
笑自身就正是这不相吻合的表现。
”斯宾塞把“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
而这里的憨豆就是“下降的乖讹”。
第二个我觉得搞笑的地方是憨豆和小男孩没有钱去街上卖艺。
这个地方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鄙夷说”,他认为:“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自己低下。
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
可笑性只是一种丑。
”因此,就喜剧而言,它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这个地方,憨豆首先偷了卖碟片的人的音响,然后音响放什么他就表演什么,音响放钢琴曲他就假装在那里弹钢琴,音响放有动感的音乐他就在那跳舞,但这些都没有吸引人来给他投币。
最后音响放了一首很悲伤的歌,他就拉小男孩一起表演,大致是小男孩去世了他很悲伤的故事,表演的十分夸张。
最后意外的吸引了很多人给他们投币。
在这里憨豆的表演十分幽默十分滑稽,这是我们发笑的原因。
第三个我觉得搞笑的地方是憨豆晚上开车载着小男孩和一个女性。
这个地方体现了康德的“失望说”。
他认为,可笑的食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
就比如这里憨豆如果一路开到目的地也没什么好笑的,但是憨豆晚上开车非常的困,几乎快睡着了然后他就找各种方法让自己不要睡着。
因此,笑是期望失望的表现。
当然,这种期望的失望不至于过度严重。
才能引起笑的效果。
康德说:“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
......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这个地方憨豆几次想克制自己睡觉但好几次都失败了,这就体现了“失望说”。
笑或是喜剧,不是生理的,也不是不道德的幸灾乐祸和鄙夷,而是人在超越了自身的局限、缺点后的回眸一笑。
这就是笑的社会性。
笑者对于可笑者的笑所具有社会意义的否定。
这是憨豆给戛纳60周年的献礼片,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英发版,一出在前段不停装包袱,到结尾狂抖的小品。
前面60分钟用来展现豆先生那张脸是如何可以做成各式拉面的,说翻脸就翻脸,什么面皮都能通过他那没色泽的两颗玻璃珠一扯,就新鲜出炉了。
我唯一不明白的只是从阿维尼翁沿着蓝色海岸飞车到戛纳为何要一天一夜,众所周知,豆先生可是驾驶高手(电视短片里总把那可怜的蓝色三轮汽车搞得团团转),但在这环法自行车一天的赛段里却积蓄够了让笑料最终爆发的一切要素:三个旅行者,俄罗斯导演的儿子、开幕影片《重播》里得以露面一小会的女配角以及把这堆人物煮在一锅的厨子豆先生.为了夸张的喜剧效果,这位牛津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高材生总把自己降低到愚昧的位置,让自身与文明社会和现代科技格格不入。
这次他继续在餐厅里闹笑话,看过豆先生系列电视片的观众都知道,他是被生蚝搞惨过的,并且从此为海鲜恶心反胃,这次由于他只会唯一一个法语单词Oui(是的),于是被送上了一大盘冰镇海鲜。
要面子的豆先生还会一句西班牙语的谢谢(Gracias),而他以为那是法语(Merci),于是一路逢人必说。
此外,他还是有着约翰牛一贯的固执,为了一张飘走的车票,他跑过市镇、骑车超越环法队伍追到养鸡场、碰上坦克车和战争片。
片中另一个明星威廉.达福在以往电影里不是耶稣(《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是天使(《咫尺天涯》),天生一副苦难沉重的艺术片长相。
这次他却甘愿被豆先生恶搞。
这部电影里,他苛刻而自傲,在那部戛纳开幕影片《重播》片头,他居然集编剧、制片、主演和导演于一身,那影片的内容就是他喃喃自语的人生观、世界观,影片结构就是不断的重放、再重放,并重复着烦人的关键词Nothing,可以想象,现场观众当然呼呼大睡。
豆先生持DV短片闯入放映室后,居然用他那无师自通的剪辑天赋,把《重播》搞得声画对位、神采飞扬,狗雄救美人、“重播”成佳作。
豆先生要把他那鬼脸再提高一个表演档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可他在法国小镇街头卖艺时,把夸张表演提高到了又一个极致。
在跳完踢踏、爵士和非洲舞后,这家伙扯上了俄国小憨豆,演起了普契尼著名悲剧唱段《晴朗的一天》,伴随着花腔女高音,他把脸又扯成了最皱的拉面,由此,悲剧升华成了喜剧。
现场采访在各国居民在坪洲岛上某英国人家里搞大派对前,把他们叫在一起看场《憨豆放大假》是个很好的主意,英法对白、中文字幕、老少咸宜。
于是从派对朋友那,得到了这些调查数据。
本地人Linda:相比憨豆上次在美国搞搞震,我不太中意呢出戏。
(这部不如他上次在美国恶搞的那一部。
)笑料抖得不够频繁。
我希望他下次在学校搞搞震,像周星驰那样。
加拿大人Mahon:这不比他在美国偷画那部精彩多了,我们一家都笑疯了。
他的表演更厉害了。
我最喜欢他和俄罗斯小孩表演歌剧那段以及作为戏中戏戛纳首映礼那片头:导演、制片、主演、配乐、编剧全是那家伙。
我希望他下次恶搞北京,瞄着奥运。
就像这次用恶搞表达对法兰西的热爱一样。
英国人Steve:因为Mr.bean那张夸张的脸和拙劣的嘴,他的系列电视电影不需要太多对白,所以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都能欢笑,其实1970年代在BBC就有类似的搞笑短剧了。
西班牙人Matin:因为Bean在此片里总说西班牙语Gracias,而他却以为那是他唯一会说的一句法语,所以对于我,比在美国那部要有趣。
我也希望下一部发生在北京。
塞内加尔人约瑟福:那家伙居然从调好指南针,从巴黎西北角穿越香榭丽舍大道走过卢浮宫金字塔,到最东南的里昂车站赶火车。
下一部,就让他来我们派对捣乱吧。
美国人Mark:这部片子结尾处恶搞戛纳首映礼时,弄得相当聪明,把bean用DV乱拍的片断加入如此抽象的一部艺术电影里,达到最高潮的笑果,文学上怎么说这事?
互文性?
广州人Apple:他闯进影片外景地,穿上德军军服,学敬纳粹礼那段笑死我了。
更厉害的是他居然画了两个拙劣的卡通头像作V.I.P,混进首映礼。
我觉得他那脸就像一种类似橡皮泥的玩具,还有那可以夹死苍蝇的额头皱纹。
本来是不会想去看憨豆的假期的,因为一直不喜欢电视里面的憨豆,搞笑得过于粗鄙。
这种评论过于武断,只是因为我看过的一些片段让我有这种不舒服的恶心感,就凭着这些盖棺定论当然是以偏概全。
憨豆在电视中是一种短片的模式,恶搞可以嘎然而止,不用为颠覆的后果负责,电影就不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度不容得他到处干各种无法收拾的坏事。
最后让我筹划看这个片子的原因是,据说在里面没有恶心的画面。
事实也确实如此,憨豆在电影中有很多在电视短片中的遗留痕迹,连我这个只是偶尔看过一些片段的人都看出来了,这也是相当自然的事情,憨豆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不能简单的彻底颠覆这个形象而再造一个人物,不然就算造出来了,也为大多数憨豆的fans唾弃。
笑料不是特别出彩,喜欢憨豆的人应该觉得不够力道,无非就是让憨豆不断的发生状况,倒霉事件让他窘态百出。
喜剧的基本原理就是如此,好的喜剧就是把包袱给丢好了,关键在编剧把故事编圆了。
憨豆的假期比戏王之王要好一级,故事编得比较圆,憨豆在影片中的角色也比较清晰,是一个卯足了劲要去法国的美丽沙滩度假的小市民,至于为什么他向往沙滩圣地,故事没有直说,只是开始片段的英国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法国嘎纳海滩的舒适自然让人心向往之。
一根筋的憨豆,一路问题百出,自然笑料不断,是一部合家欢的笑话故事,是以前的憨豆故事的续集,是一部徘徊在中游的喜剧。
I love Mr. Bean 2007.5.27虽然这一天有很多烦心的事,但是晚上看看Mr.Bean总是能够让人开怀。
这部《Mr.Bean's Holiday》据说是罗温·艾金森最后一部憨豆先生的作品了,真是万万分遗憾。
但愿我到五十岁,罗温仍然能够出演白发的憨豆。
如果实在不行,我愿他能够健康长寿的活到老。
其实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因为演一个憨豆这样的人需要无比的演技。
实际上罗温是牛津大学电机工程博士。
这真是惊人地发现。
说起来已经看了几部憨豆先生的电影了。
包括憨豆先生的大灾难,还有憨豆先生的007(很帅,把罗伯特德尼罗比下去了^_^)。
还有他参演的一部美国电影,好像是各路人马出尽法宝寻宝的,每部都让人笑到肚子疼。
个人认为好的喜剧片是非常难拍的。
吓人很简单,让人哭很简单,挑逗人很简单,把故事从中间说起让人猜来猜去也还不算难(像无间道这种)。
但是要保证提供质量优良的幽默,还要连续2个小时提供出来,这是需要非常的机智与达观。
这是我喜欢《疯狂的石头》还有《上帝也疯狂》这类电影的原因,就像优秀的响声,包袱都在最后那一刻呢!
《憨豆先生的假期》最爱的是最后一幕:憨豆先生大闹戛纳电影节,无意中挽救了某名导的电影何小男孩一家之后,在欢呼声中自己跑出去,突然发现了梦中的海滩,于是走到二楼天台,奇迹般的从天台跨到巴士,卡车,摩托,人的肚皮,然后到了海滩。
也许这才是憨豆先生眼中的好电影吧。
虽然他乱拍的杂七杂八的生活片段已经鬼使神差的征服了戛纳,他的平凡的一天搬上大银幕后居然出现了奇迹般的效果。
而对他自己,海边才是最爱吧。
生活总是很艰难的,有些艰难的时刻,人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咬紧牙关撑过去,然而还好有了这些可爱的机智的喜剧,让人觉得生活还是有很多阳光。
人世如何险恶,自与你心中那尊欢喜佛无关,那佛能帮你读过昨天,也能帮你度过今天,明天。
法国很好,很美,很有生活气息,希望我有天能到那里,虽然以前错过机会了,希望能够去度过人生中的一段日子。
居然因为憨豆先生的电影爱上了这个国度,很不可思议,以前总认为这个国度比较浮华。
Bonjour, Mr. Bean!
朝台放的,还行吧。
个人觉得这种搞笑方式太弱智了
法国 一切都那样熟悉
笑不出来&amp;不应该拍成电影,只适合短片。
但愿憨豆先生永远不会老!~街头卖艺那段舞蹈真是绝了~果然我还是很在意他落在火车上的包包。结尾有小感动
不好笑的。:(
天生一幅戏剧演员的脸
哎。。。太可惜了
我第一个touch里的第一个电影
多么明媚的法国啊
哈哈哈 永恒的憨豆
傻人有傻福的憨豆先生又回来了...二星半。
什么东西
永远爱憨豆先生
最后 挺有文學feel的
比意料中的好很多,Mr.Bean
超爱憨豆啊
憨豆的搞笑手段有时候给人做作的感觉,但这个片子展现的深层的东西让很多不算成功的搞笑桥段变得不那么让人讨厌
不废脑子
还是电视剧比较好看 看来mr bean还是不适合说太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