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过于的平淡和乏味,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让人无形当中感觉到了暴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情感暴力。
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伪装成了暴力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两心之间的依赖而深深的折磨着对方。
自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暴力行为:取伊莎贝拉为自己的妻子,占有了辛德雷的财产......片尾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辛德雷的儿子将一只脖子上拴了绳子的狗挂到了树上,毫不顾忌小狗的痛苦挣扎,这个行为让我为之一震,到底我们的意识里潜藏着多少的暴力成份?
我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象这种暴力能被激发出多少,如果非要追究其原因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动物的天性使然,或许也只能说是我们被自己无法继续承担的压力所致罢......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看过这个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短片《WASP》和前作长片《鱼缸》,如同坐着一辆醉驾前行在混乱郊区的汽车里,手持摄影带来的强烈失控感,又确凿无疑的强调着青春就是让人眩晕的。
也由于这番极具个人风格化的特质,我坚信这个女导演理应是反映一个多月前英国各大城市青少年骚乱的最佳人选。
于是,当她的名字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呼啸山庄》时,熟悉阿诺德的人都大吃一惊,虽说原著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不是简•奥斯汀那样的维多利亚时代小清新,但也绝对重不到得让全身携着荷尔蒙骚动劲的作者导演来重构经典吧。
带着就是要看意外的好奇心进入这个乌云遮蔽、荒草猛长、泥泞不堪的新呼啸山庄,立即就被卷入份外阴霾到消弭了故事性的氛围中,并十分入戏的跟着《鱼缸》里的青春步调悲痛前行,狂乱的原野之风将影像也打个支离破碎,却也完整满足着就是期待对经典文学差异化读解的求知欲。
就像一定要将现实伦敦郊区的骚乱少年,丢到山地草芥中血脉喷张去争斗一样,导演居然给这座新呼啸山庄带来了黑人版的希斯克利夫(詹姆斯•豪森饰),原著中被百般欺凌以至起了报复之心的男主角,也就因此在当下带来一番关于种族歧视问题的现代性讨论;而新版的女主人公凯西,也意外的采用了好评如潮的青春残酷类型电视剧《皮囊》中的卡雅•斯考达里奥,注定燃起一番拳拳到骨狂乱绽放的青春火花。
别指望导演能给你一个文学中的典雅英国,“艾米莉•勃朗特的原著充满了暴力、死亡与残酷色彩”,这是阿诺德的深刻读解,并在实际操作中克服着内心的矛盾,“面对荒野、鸟群、飞蛾、狗儿、天空,我对这些事物都心存感激,但却不能因此将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美好平和,这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山庄屋外的泥泞土坑、空镜头恣意驰骋的丘陵山地、下个不停的暴雨、雨中困得发抖的牛羊,以及雨后目不暇接又于故事脉络无关的蜥蜴、灵雀、飞鹰、鱼虫。
在阿诺德的影像里,理性蒙太奇和联想蒙太奇的运用实在是太多也太过瘾了——当然我相信会有不少观众觉得是毫无节制的无聊——动物们残酷的丛林生存法则,同样也属于这个注定只能是家庭外来者的希斯克利夫。
新版希斯克利夫的童年时光,就没规规矩矩穿过哪怕一天新衣服,不是在泥土里被主人亲生子亨德雷揍个满地找牙,就是和凯西在荒原里青梅竹马的打滚。
而放弃了原著时态交织并叙的电影,又以线性时间的结构将痛苦的童年拉到全片近2/3的篇幅,将希斯克利夫偶尔品尝到的甜蜜放大到最浓烈,也注定了未来时间里他对凯西的依赖,以及失去后的巨大悲痛。
手持摄影携着观众注意力,一次次狠命的将希斯克利夫的肉身砸到曾经两小无猜的墙壁上,让那些入戏的观众在晕头转向间深度品尝爱情重伤。
表现主人公成年后的电影画面,突然将狂乱的手持摄影收住,也暂时遏制住了少年时的激越。
婚后凯西的那套乡间别墅雅致极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和瓜果,被穿透树叶的斑驳光影雕饰得透亮极了。
就连原著里带着报复欲望归来的希斯克利夫也不忍去破坏,电影在男主人公回归后的行为剧情上对小说进行了大幅删减,只留下安宁别墅生活与焦躁占有欲的强烈情绪冲突。
也因此,阿诺德成为真正跳出小说束缚的人,这不再是仰仗于名著的改编作品,而是一部处处闪亮着个性光芒的真正作者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媒介,很长时间没让世人看到这种超脱而独立的艺术自律性了。
看似变得轻佻的凯西,并非那种需要艰难抉择的古典美人,而成为敢爱敢恨的现代女子。
却也因怀揣着青梅竹马深情以及限于时代背景的牵绊,而从此奄奄一息。
看着她最终病死在希斯克利夫怀中,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始终没能拥有彼此时,我不可避免的从内心哼唱出Kate Bush那首百转千回的名曲《呼啸山庄》。
“我回家了,我的爱人,冷酷的希斯克利夫,你让我魂萦梦牵,你是我唯一的主人。
”
全片很大一部分是风景照,不如改名《英格兰田园风光》,男主和女主唱了首歌就默认是恋爱了,男主和女主的小姑子接了吻就默认是结婚了,很大一部分是田园风光,看这片子适合睡前看,因为随时可以睡着,真心对不起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估计她会气疯,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居然连施虐的场景都上来了,我把影片下载了放在硬盘里,真的占用了我宝贵的空间,黑人男主简直就是施虐狂
《呼啸山庄》我只看过四个版本。
39版有点俗,但作为古典时代的古典剧,气质无可取代。
劳伦斯·奥利弗的希思克利夫和大卫·尼文的林顿表现都无差,短板是奥博朗的凯茜似乎分不清“不羁”和“刁蛮”的界限。
以第一代的剧情而言,就算过关了。
92版拉尔夫·费因斯的气场确实无敌,特别是进入阴暗状态之后,其邪意是所有希思克利夫里最强的。
然而比诺什的两代凯茜非常神奇地与他完全不搭(她在本剧中的发型更堪称灵异),加上100分钟的片长里塞进两代的全本剧情,最后不得不沦为费因斯的独角戏。
98版没啥亮点,不过“很原著”,反而胜在这种平淡。
09版一上来就是怪叔叔拐带萝莉,定位显然是哥特惊悚风,可是。。。
汤姆·哈迪这岁数、这外观像谁的叔叔呢?
从原著的叙事上说,此书并不是一本容易影像化的书。
它的情节很通俗,但线索却很复杂。
又用第三人回忆的角度,把故事的时间线拉开。
艾米莉·勃朗特的确是最才情的那一个,也是最孤独的那一个。
她在纸上创造出的世界如此之奇特,以至于当它还原成具体的形象时,怎么看都不是那么回事了。
那些人、那个地方甚至那个时代都对,可他们都不是艾米莉·勃朗特的。
只要一个词就能成为他们的死结:wuthering。
wuthering。
你用什么样的声音读它?
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至少在原著中,这两个山庄之间,仿佛阴间和阳世的区别。
画眉山庄的人,那些“林顿”们甚至无法在呼啸山庄里呼吸和生存,如同一到此地就被隔绝了阳光和生机。
这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
和去年福永的《简·爱》一样,阿诺德并非“抛弃原著”,而是在冒着“面目全非”的危险,尝试着去回答那个最麻烦的问题——wuthering是这样的。
它很冷。
水,雾,泥,山峦和田野,没有温度。
然后它很湿。
雨,无处不在的水滴,从来没有干过的沼泽地。
荒芜之中,唯有风,确实在“呼啸”。
此地不需要音乐,它们被风吹走了。
于是,随着最“写实”的手提摄影机,镜头呈现出了最古老的情感:孤独。
即使坐在炉火边,也要抱起膝来,为了孤寒彻骨。
在这样的孤寒中生长出来的人,才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人。
孤寒使他们乖戾、古怪、随行而为,用任何可能的方式去寻找支撑他们生存在冷和湿当中的力量。
他们的心灵和情感,也就像被风扭曲的树木一般,纠结缠绕,至死不休。
他们不是来自丰满的俗世或香热的红尘,而是来自一个没有温度的地方。
在那里,人们日夜只听得见一种声音,就是wuthering。
这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密码。
当阿诺德解开它的时候,一切忽然都不再做作或奇特。
甚至连希思克利夫的黑人身份都是自然而然的。
我完全没有拿他去和奥利弗或费因斯相比较,因为没有比较的基础。
当镜头的风格化强大到自身便可以成全一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演员用他们的“像”与“不像”去说服观众了。
这也是第一次,“呼啸”的农场和精致的画眉山庄被彻底分开了——不是符号化的贫富差别,而是气质上的天壤之别:一个是粗砺荒村,另一个是温润田园。
后者属于现实,而前者属于艾米莉。
当凯茜选择后者的时候,她顺从的是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法则:从寒冷走向温暖,从孤独走向人群乃至走向婚姻,走向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丈夫。
可是,她的灵魂始终被孤寒所统治,那是她的根和土壤。
她自己也预见到了这种选择的结局:走向林顿所代表的“正常世界”实际意味着放弃自我——即放弃“作为我自己本身”的希思克利夫。
当对真实自我的掩藏无以为继,这两种力量公开对峙的时候,就是她的精神被撕裂并最终毁灭的时刻。
所以,艾米莉·勃朗特选择了孤寒。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一生都没有离开。
这就是为何当这个故事被讲成爱情故事时,无论如何演绎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因为在这俗套的“EX逆袭悲剧”之下,还有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她上过寄宿学校,和姐姐去过布鲁塞尔学法语,但最后还是归家索居。
她一定很清楚,从wuthering中成长起来的灵魂在漫长的压力之下,早已化为磐石。
它有着终身都不可能被磨平的棱角。
像那个可以蔑视死亡、掘开坟墓的情人,永远游荡在常人和常情之外。
它只留恋凌厉风中的寒意,而无求于与现世的和解。
甚之,直到结尾,“平静土地下的长眠者”仍然“有着不平静的睡眠”。
阿诺德的结尾也止于第一代。
但是,在荒原上游荡的希思克利夫是人或鬼、是生或死没有分别。
除了只有在女性的视野里才能成立的无限细节:风中的拂发、玻璃上的雨水、窗边的飞蛾、主角的脱衣。。。
还有那场很“现代”的恋尸戏。
wuthering从头到尾压迫着我们的耳朵。
待民谣响起,绷了两小时的张力才微微松解:原来,那已是传奇。
看过2011年英国版本的《呼啸山庄》之后,我明明想要用希斯克利夫的视角写个人物的文,但是不行,因为无意中知道电影改编的比原著少了很多部分(我就说自己明明看小说看了一半,结果电影正把我看的部分演完了之后,就结局了!
)。
无奈,先写个有关电影的感想出来。
电影整个色调都是压抑苍凉的。
不,都是压抑,连苍凉的辽阔感也没有。
加之写实的拍摄手法和镜头,看的我心里闷闷的。
时隔一天,我不记得电影中任何有阳光的场景,有的都是阴天、迷雾和暴风雨。
我相信这跟电影是从希斯克利夫的视角切入有关,好像这世界,一点也不美好。
前半部分讲述的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在呼啸山庄度过的少年时光,不知是不是我个人的原因哈,我觉得目之所见,情色大过于青涩。
(听说你是什么人便能看见什么,我无言以对……)印象深刻的部分,凯瑟琳第一次带着希斯克利夫出去骑马,希斯克利夫闻着她头发的气味,手抚摸着马,那不大像是孩子隐忍表达被吸引时的反应。
两人同床而卧的时候,我总觉得凯瑟琳在勾引年少的希斯克利夫,用成人的方式。
凯瑟琳为他舔舐背后的伤口时,尽管希斯克利夫哭了,但依然没有给我很感动的感觉。
而那次难以忘怀的场景——希斯克利夫坐在凯瑟琳的身上,压制着她的双手,就像是一个发泄性欲的男人。
可能是我不大喜欢那个小凯瑟琳原因,隐隐记得读原著的时候,觉得书里的凯瑟琳是个脏兮兮,但是很生动的人。
但电影里面的凯瑟琳,刚开始往希斯克利夫身上吐唾沫,又不知哪根筋不对突然对他好起来了,然后就是各种低劣地勾引和无力的保护,最后虚荣地抛弃了那个人。
其实凯瑟琳是有一点儿爱希斯克利夫的,但也只有一点儿,她唯一最爱的人是她自己,而希斯克利夫只不过是她为自己表演慈悲和真情的工具罢了,她还一度被自己感动了呢。
在年少的希斯克利夫的生命中,真的是一丁点阳光也看不到吧,竟把这样的陪伴当成了唯一的牵绊,牵绊他在这世间过了一年又一年。
我觉得那个成年的希斯克利夫太帅了,不由得跟他成了“一伙儿”去审视他人。
或许他的灵魂真的是撒旦的信徒,不然他也不会惊恐地从洗礼现场逃跑,跟着小凯瑟琳,跟着那个身披着天使光环的恶魔,跑向那不见光明的无边无际,快乐得真诚。
可他又何尝不向往温暖呢?
从他跟随肖恩回到呼啸山庄就能分辨。
可肖恩死的太早了,早到没来得及为他抚平凯瑟琳嫁给埃德加的伤痛,就死了。
可即便他活着,或许也是无用的,毕竟希斯克利夫只迷信凯瑟琳一人而已。
当他听见凯瑟琳和奈莉有关埃德加求婚的对话,心痛得无以复加,只身背起行囊离开,不顾凯瑟琳追在身后的叫喊。
可能是因为内心隐隐的自尊驱使他如此,但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太爱,所以太了解。
他知道她一定会嫁给埃德加的,因为那才是她更精彩的剧本:灰姑娘带着对初恋的真情,嫁给了英俊多金的王子,悲情又和谐。
少年希斯克利夫的背影消失在迷雾里,又从迷雾中出现,回到这个有凯瑟琳的地方。
这个时候,凯瑟琳的可恶表现得更加的淋漓:一面光明正大地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一面又享受着丈夫的呵护,做画眉田庄的美丽女主人。
一面让希斯克利夫爱而不得,一面又致埃德加爱得隐忍。
而她,作为众人追捧的中心,安然享受这一切。
后来,希斯克利夫带着伊莎贝拉逃走又回来,用伤害的方式表达着对凯瑟琳的爱,像个幼稚而受伤的孩子,向母亲表达不满,博取关注。
这一次,凯瑟琳病了,病得濒临死亡。
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希斯克利夫的离开脱离了她的想象和控制,他应该痴迷地留在她的身边,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她给的,那才好。
可他偏偏,带着别的女人跑了,再也不是那个只渴望她一人的希斯克利夫了。
就这一点来说,她是应该伤心的。
但更多,是她对自己的“剧情需要”吧。
她觉得她就应该是这样死的,带着所有人的眷恋,死在真爱的怀里面。
那一句“我是被你杀死的”,多么符合一个悲剧痴情女主角的独白啊!
凯瑟琳的自恋成病、表演型人格,加上希斯克利夫的不安全型人格,既是绝配,也是悲剧。
影片选景真的很美,辽阔而清冷。
但呼啸山庄就像是个巨大的牢笼,里面的人永远出不去,还把心也陷在里面。
希斯克利夫最终还是守着凯瑟琳的坟墓,活在没有她的世界里,用一生的时间追忆他们相识的那几年。
我想,那才是希斯克利夫真正活着的时候。
之前读过一半原著,读得七零八碎没看懂。
昨晚看一遍电影,恕我眼拙,看出这些,如果是错误且无知的,欢迎指正。
画面凛冽萧瑟,似梦境疏离于现实,却又赤裸裸的剥皮扒骨,情绪细腻沉静,实则惊心动魄。
笼罩迷雾的荒原,一切都是湿漉漉的,冷风夹杂着草甸上马粪的味道,直拍在你的脸上。
不是原著党,不懂你们的痛,但爱死这情绪浓烈的画风了。
怪诞大胆,残酷,内心的撕扯,全揉进了一幅幅清冷的镜头中。
陷在里面,痛苦,却不想出来。
电影版《呼啸山庄》跟原著给我带来的印象相比,差别还挺大的。
初见凯瑟琳•厄恩萧,总觉得她的美貌应更突出。
少年希斯克利夫饰演者的形象倒没有像书中那般偏执孤僻。
电影中添加了一两个希斯克利夫杀死绵羊、野兔的镜头,似乎向观众暗示一些他的性格特征。
与压抑着的快乐相比,希斯克利夫的痛苦更加直观:几次愤懑撞向墙壁,勾着背跋涉…演员表演含蓄,未出走前的希斯克利夫仿佛有一种极度隐忍的个性。
也许一位未看过原著的观众,在凯瑟琳为希斯克利夫舔舐背上伤口时,镜头中他的一滴泪确会使人怜悯心骤起。
但,你也能从他体态上看到复仇的潜质。
有些出戏的时刻在腹诽,原来少年的脸庞稚嫩如他们的爱情。
成年希斯克利夫倒还像是从书中走出来似的,带有阴翳气质,刮胡子那个镜头使我更加肯定。
接连着逆光款款幕入的林顿夫人,似乎她正是在婚姻的滋润下脱胎换骨般长成了美丽妇人,从伊莎贝尔的出场开始的剧情证实了她的骄纵跋扈。
除此之外,影版所配的几首民谣也有隐喻意味,“快去见我们的主人一面,倘若你的芳名叫芭芭拉•艾伦”“一个见异思迁的爱人,会让我走向死亡”“黑,黑,黒,是我爱人的头发颜色”…为接下来的情节做了预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众人的约克郡口音几次提醒我:不要误以为傲慢是某个阶层独有的气质呀!
勃朗特是了不起的作家,无愧于伍尔夫对她才华的评价。
你会感受到她的生活体会,她的描述是鲜活的,给读者带来的视角也是丰富的。
作为一个拙劣的读者,我看书时总会纠结于人物情感关系导致忘记阶层背景,因此电影也是补足了我疏忽掉的细节,让这部小说从头脑回到现实。
那些暴雨和呼啸都可以如此真实。
呼啸山庄 (2011)6.62011 / 英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 安德里亚·阿诺德 / 詹姆斯·豪森 所罗门·格夫
2011版的呼啸山庄看了真的很压抑,几乎以沉默的气氛贯穿始终,色调灰绿,天空阴暗,人物的轮廓也比较贴近普通的乡野面孔。
几乎没有连续爆发性的台词。
情节与情节之间用荒野的植物,动物,天气,牲畜的动态来衔接。
所以没有任何浮夸戏剧性的地方,旁观者角度切入感比较强。
当然,这是相对于上帝视角的读者而言。
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这一版改编绝对不友好。
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1 凯瑟琳帮希斯克利夫舔舐背上的伤口,男主的处理如果不单单是落泪,而是改换成其他微小的动作(手部动作如攥紧拳头(自行脑补))会不会更显得含蓄和披露更多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在这里我觉得至少有羞耻,仇恨,爱慕,自卑等等)2 希斯克利夫亲吻林顿的妹妹。
这里的处理完全弱化了女配的作用好不(这一版只在男女主角身上用心),男主没一句多的话表达复仇的意思(自行代入原著独白),反而像是为了单纯刺激窗边的凯瑟琳。
那个微笑我真的没有怎么看懂,或者说没有体现出人物深沉性格。
从小说看,艾米丽勃朗特的内心还是挺狂野的。
这部电影扩大了原著罗曼蒂克的一面,直接砍掉了二代恩仇,到凯瑟琳死就完了,又添加了一些原始狂野的意象,看起来狂野且带感。
它比较适合读过原著的人去看,如果没读过原著看它,会觉得意识流+莫名其妙。
读过原著看它,就知道它着重的是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年少轻狂时的那段类似SM的感情,和重逢后爱而不能的痴狂。
在禁断系少女心和虐恋情深的刻画上,艾米丽勃朗特那是鼻祖。
云荒的苏摩和白樱就类似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奴隶爱上一起长大的公主,等翻身后来向拆散他们的世界复仇。
由贵香织里的兄妹养成系,多多少少也有点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影子。
凯瑟琳本身是一个相当狂野任性,自我自私的姑娘,玛丽苏本苏是也,死了还要做男主永恒的白月光,连二代都不得安生。
当然,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本身也不只是言情小说,它承载的内容比言情还是有意思很多。
没读过经典,就看部剧假装自己已经读过了。
想起了小时候,从来不读经典文学,倒是经典文学的小人书都看过,也算是了解过了。
呼啸山庄,在电影里貌似也就一个农庄而已。
农场主本身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和小女儿。
不知道在哪里捡到了另一个孩子,就把他带回来了,取名叫Heathcliff。
在长大的过程中,大儿子就是哥哥似乎不太喜欢他,时时刻刻和他做对,女儿cathy倒是挺喜欢他的。
两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发展出了感情,但是哥哥对HC的厌恶却是越来越大。
有天爸爸去世了,家里就成了哥哥做主。
HC当然是受到了最大的羞辱和虐待,哥哥还让自己的妹妹嫁个了别人,虽然cathy也不曽考虑嫁给HC,毕竟阶级观念还是在当时是一直存在的。
也导致了HC的离家出走,貌似cathy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HC在外面混的不错,貌似cathy的婚姻生活也过的不怎么样。
HC就回来,重新买回了自己当初住过的房子,哥哥因为酗酒和赌博,把得到的钱也都输光。
cathy最后还是没能和HC在一起,哪怕是两情相悦也要接受世间种种的隔阂,cathy最终也香消玉殒。
经典影片总感觉没有抓住重点,可能太长的故事其实不合适于拍电影。
看到最后还在怀疑自己下错了片,“呼啸山庄”是什么东东啊。片尾曲到不错。
黑人男主不能忍
太重文艺以致于故事都没讲清楚
4.5 手持摄影和声效都做得奇佳。非常清爽、创新的一个版本。具现代意识的改编,也注定毁誉参半。故事、对白、表演都很强势地趋于简化,这种要推翻就全盘推翻的态度,还是很棒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诺德对风雨天气和光影的掌控无与伦比,目不暇接的视听盛宴。
按照这个节奏,盗梦空间得演10+个小时,effy的戏太少了,太长时间没有台词的电影会让我困的。。。
连画面都不好看的电影。。。。。
没有看过原著,抱着不畏惧的心情希望接近一次名著,却发现这个山庄,除了呼啸的风和雨,除了男女主角,就没有见到过其他人了。男主角的破坏力展现无疑,但是爱情呢?爱情去哪里了?
糟蹋了名著,糟蹋了kaya生动的脸
这个山庄跟我记忆里隐约成型的山庄差别有点大,太过黑暗了,也许是我对这本小说影响不够深吧···
台词几乎为零,所有的声音都被无限放大,清冷的调子从头贯穿到尾,凛冽刺骨。
关于我爱你,这是个秘密,尽管显而易见。
一开始还以为是泰伦斯马利克拍的,对摄影和自然光的极度追求,对细小静物的特写都很相似,大爱的风格啊!
爱与恨
逆光的拍摄 晃动的镜头 装逼的节奏
摄影无疑可以加一星。。
个人还蛮喜欢这种风格 但是成年男主大囧啊
Just for Kaya。
有一点矫枉过正
导演真NB,还能拍出这么NB的片子出来。
除了镜头美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