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绅士》、《老虎百合》、《皇家赌场》连续的“可怕经历”让艾伦对于好莱坞影片拍摄和运作模式的失望:他不仅要应对摄制组施加的压力,而且明星也会不断纠缠并逼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完全是世俗的游戏。
于是,这部《好莱坞结局》成了艾伦贬斥好莱坞影业的阵地。
这也解释通了他为何从来不出席奥斯卡领奖典礼。
正如影片结局男主影片遭到美国评论界的狠批,但却得到法国人的大力赞扬,从此艾伦与好莱坞从此分道扬镳了。
在那个好莱坞商业片横扫电影市场的时代,艾伦这种尽匹夫之力抗娱乐之主流的行为真的是很刚了。
尽管公众对艾伦的作品褒贬不一,甚至吐槽他不考虑观众感受的拍摄方式是“艺术性的手淫”、“自恋狂”,艾伦则满不在乎地回应“我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
不管怎样,艾伦实现了影人自由的艺术梦想与精神诉求。
也正因为这样,在艾伦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始终对观众毫无保留地讲述世间的一切。
即便是对行业的不满与愤怒也敢于拿来作为创作的原始材料,转变成为:颠覆范式、娱乐道德、驳斥愚舆、挑战潮流、笑容疑惑泪水的真诚。
结合片名,开头五分钟就猜到结尾了,但剧情发展还是让人觉得厉害,简直异想天开,又是一贯的轻松深刻。
故事完全包含着woody allen对自我经历的讽刺,其中几个桥段对于对白类型的开拓又惊艳了,然后不断累积对美国电影产业的讽刺,最后再是对欧洲艺术电影的讽刺,解构的东西完全用活,学习,还是学习,真不知道woody allen的脑子怎么长的。
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是当时戛纳电影节的首映电影,但票房与口碑再次失利,这也是伍迪第一部没有在英国院线上映的电影,只发行了DVD。
从角色上说,这也是伍迪作为他自己电影主角的最后一次了。
虽然伍迪的表演方式与以前一模一样,但此时他已经67岁高龄了。
虽然伍迪的心境、表演方式没有变化,但是他容颜上的憔悴与疲惫,让观众完全接受不了他与女主角谈恋爱的戏份。
当伍迪与女主角你侬我侬地说着那些俏皮话,完全没有了浪漫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荒唐、不合情理的老不正经的老头形象在观众脑海里引起反胃的条件反射。
此时便是伍迪作为恋人男演员的生涯极限了,无论如何伍迪作为男演员都无法在他电影中的爱情戏份里继续下去了。
我想这也是本片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故事上说,我认为伍迪到这部电影为止,最好的电影只有5部,它们分别是:1977年《安妮·霍尔》1994年《子弹横飞百老汇》1969年《傻瓜入狱记》、1983年《西力传》1980年《星尘往事》自从1994年《子弹横飞百老汇》以来,伍迪彻底丧失了故事巨大的戏剧性。
我们回首这8年伍迪拍了哪些电影:1994年《别喝生水》(电视电影)1995年《非强力春药》1996年《人人都说我爱你》1997年《解构爱情狂》1998年《名人百态》1999年《甜蜜与卑微》2000年《业余小偷》2001年《玉蝎子的魔咒》2002年《好莱坞式结局》
这些电影只有《甜蜜与卑微》拿得出手,而没有一部是完美的杰作。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通病,它们往往只是伍迪的一个点子,一个灵感,最好的情况下,伍迪能把故事拍得完整,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电影都要走到虎头蛇尾的尴尬境地。
故事缺乏巨大的戏剧性,缺乏强而有力耐人寻味的结局或高潮。
导致这9部电影实在是太平淡了,令人食之无味。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业余小偷》和《好莱坞式结局》这两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故事匆匆走向平淡的结局,观众甚至没意识到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伍迪本人当然不想让他的电影千篇一律,但我仍坚持认为,最杰出的剧情电影的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戏剧性,否则,难以成为伟大的经典。
伍迪艾伦自己主演自己的片子时,总是喜欢唠叨,让人很无奈。
不过这部片子唠叨的恰到好处,没有影响到其幽默的情节。
里面摄影师的中国话实在是非常搞笑。
怎么会把他们两者凑合到一块儿,这还得感谢昨天翻来覆去的失眠,在半梦半醒之间,似睡非睡之际,通常都是我灵感迸发,才思如泉涌的时刻,这时的我作曲肯定比爱因斯坦好,研究物理也强似贝多芬!
先说说我们不太熟悉的《好莱坞结局》。
2002年,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喜剧片——又在拿他那个提不起的电影圈说事儿了。
瓦克斯曼是个曾经问鼎过奥斯卡奖的大导演,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他生活潦倒,每日只能靠拍摄除臭剂之类的广告和回忆当年的辉煌度日。
不论经济上抑或自我形象上,瓦克斯曼都急需一个机会改变。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妻艾丽与现任制片老板未婚夫耶戈尔恋爱了,并正准备筹拍一部新片。
艾丽努力说服未婚夫,让瓦克斯曼执导这部投资六千万的大制作。
为前妻的现任未婚夫工作,瓦克斯曼虽然在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就在他要开始从事这份有望使他再次名声大振的工作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电影开拍的前两天他的眼睛突然失明了。
虽然只是神经性盲症,还会复明,但是已经骑虎难下的瓦克斯曼在经纪人阿尔的建议下只能决定在不让人知晓的情况下继续将影片拍完。
于是,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就这么开场了……真诚地说,这个人物瓦克斯曼,确实没有什么可爱的地方。
首先,他的形象不好,看看伍迪艾伦就知道了。
第二,他性格不好,文明点说是喋喋不休,俗点说就是碎嘴子,怪不得他前妻要跟他离婚。
整天对着这样个喷壶男,兴高采烈才做的漂亮发型,到家就兜头泼上一盆冷水,不走才怪呢。
第三,他自个儿也不是什么好鸟,就着选女演员的当儿,顺便搞搞小情况儿,发展发展女朋友的后备储存,有公器私用之嫌。
虽说又这么多的不可爱,可是一旦你看到:当人家请问他该怎么表演或者该选择什么道具的时候,他只能“这个,那个,就是那个”或者“你说得不错,就那么做吧”地含糊!
因为他以前风格就比较另类,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他的独特方式,居然谁都没察觉他看不见,即使他有一次不小心从片场搭建的模型上摔下来!
还有那位片中片的女主角,居然以为他那直勾勾的眼神是表明想和自己做爱,还穿三点式勾引了俺们的“瞎导”一番……不由得你不笑出来。
谁能想象一个瞎子能导演一部电影,那不正是“瞎导”么?
可艾伦最终笑料百出的做到了,影片还被法国佬评为“美国佬50年以来拍得最棒的电影!
”而艾伦同学也得尝所愿,不仅复明,还和前妻重归于好,幸福地前往法国执导新片,完成有一个好来坞大团圆式的结局。
伍迪艾伦素来以“坏孩子”闻名,他独特的讽刺风格在这部片子里暴露无遗。
不过最厉害的还是他的先见之明。
他怎么知道在3年后的中国,这一幕会真实上演呢?
丈夫和妻子,导演和制片,怎么这么眼熟?
可见夫妻档在国内国外都是流行的啊!
制作班底来讲,这个来自中日韩,五湖四海,《好莱坞结局》中,瓦克斯曼也坚持要用一个中国摄影师,可见艺术片导演的国际化思维就是强,只是对于这个中国摄影师,瓦克斯曼不仅瞎而且聋,整一个迷迷糊糊。
这点还是陈导演强,至少他教会了这些洋鬼子(别管西洋还是东洋)们都操着带口音的汉话招呼了那么几句。
至于最主要的“瞎”问题,那要看结果了。
瓦克斯曼后来复明,看到自己的作品,用了一句“真是糟透了”来形容,国内的批评声也是一片,幸好“上帝创造了法国”(瓦克斯曼语)。
作品好不好,导演最清楚,这一点上,瓦克斯曼又是可爱的,虽然面对恶评怒气冲冲,得到好评又沾沾自喜,至少他对自己还是老实的。
伍迪艾伦年纪大了,还是改不掉调皮捣蛋的脾性,前些年和丑得可爱的韩国裔养女结婚就闹得沸沸扬扬 了,现在又拿好莱坞看涮,不过好莱坞也不是吓大的,大人有大量,宽容接待之。
据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得到了法国佬的喜欢,嘎纳电影节就曾经用这部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同样是在嘎纳电影节上,还小范围试映了一部来自中国影片。
据传回国内的评论,国外同行盛赞此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突破”,不想这部突破之作,在中国反而水土不服起来,引来骂声无数不说,还落入一胡姓白案师傅的魔爪,炮制出馒头若干。
我想,如果陈导演足够聪明,足够洒脱,何必纠缠于这些俗事儿之间,不如电影中说的那样,戴上漂亮的妻子幸福前往光明的某某国,逍遥自在呢?
古话说得好,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
结局确实挺好莱坞的哈哈哈哈哈,虽然有所预料,还是不得不说讽刺意味十足,从头到尾都非常滑稽,也算是蛮有特色的了。
过程中各类“游戏环节”的设置虽然不算多新鲜,但演绎起来还是很搞笑。
解开心结后重获视力的情节有些老套,儿子Tony的出现也有点突兀,可没有妨碍到结局的温情时刻。
尽管遭受非议,爱他的人还是很坚定站在他这一方来支持他。
“I think I never stop loving him”对应了开始的“I never stop loving her”,原来一整个故事都是关于爱。
真是一个话痨的神经质的疯子。
好喜欢女主的颜值身材和穿搭!
我发现当有目的性地去审视一部片子的时候……结果真的挺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看完后也许会为这部电影贴一个“讽刺”的标签,然后追溯回人物、剧情本身,再去找出他们具有讽刺意味的点:经纪人是个唯利是图、不顾电影质量和导演名声的人,冒着失去所有的风险都强行要求瞎子导演上阵执导,对同行也没有多少同情心;制片老板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与爱人的相处的时间都是精打细算,例行聊天敷衍了事,轻易违约不是什么大不得了的事;同居的模特演员是个实打实的花瓶,话说她和那位试图上位的女主还挺迎合大众对好莱坞女星的刻板印象;翻译与摄影师的情节更是充满了乌龙……但我又觉得这么干有点不公平,单纯站在编剧的角度去看待角色有点太功利性了,那样就会局限于人物设置的目的、发出行为的功能……这样的话,大多数的角色失去了独立于主角和情节存在的机会,他们存在的本身根本不会被观众注意到,不就完全就是编剧的工具人了吗……这是不是某种作品的局限性?
困惑。
先不说早上下载看伍迪艾伦的《好莱坞式结局》开场15分钟之后我的心跳是如何加速的——我快要在这个位于巴黎villejuif的狭小的房间里面爆炸了——如果游飞、姚婷婷等等当时都在场的人都还有印象和良知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说我是在无理取闹——但我的确是在2009年的那个课堂上面首次提出了几乎和这部伍迪艾伦2005年的戛纳开幕电影的创意一模一样的创意有没有!
都是说一个导演眼睛瞎了还要继续假装拍戏的故事有没有!
我带着激动、恨铁不成钢、感叹命运、生不逢时、崇拜、批判等种种复杂的情感看完了影片,还是折服于伍迪艾伦独一无二的幽默和丰富立体的人物性格设计之下。
伍迪艾伦,总是这么好玩儿。
好玩的不仅仅是他导演的作品,他电影里的每一项构成都值得单拿出来玩味。
几乎在每一部有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电影,他演的都是神神叨叨的变态,离过婚,有才华,讨人厌,话密,不是一般的密,永远都在到处寻找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到底是干嘛使的?
对美国人来说,是不是相当于板蓝根藿香正气水啥的?
睡不着要吃阿司匹林,慌乱的时候也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来镇静。
在电影里,伍迪艾伦扮演的导演,瞎了。
他居然以全盲的状态导演的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盲!
而因为导演本人本来也举止奇怪,所以居然得以蒙混过关。
而这部瞎导的电影在法国被奉为天才之作,一如无数欧亨利的结尾。
但我最爱的还是电影里随处可见的戏谑。
如果伍迪艾伦不说,外人永远不会知道他在电影里反讽了谁,或许也不是单个人,完完全全是一种现象吧,但以伍迪的资历、地位,完全由他高兴就好,在电影里随便讲他大半辈子的所见所感、个人经历——主动想被导演潜规则的女演员,忙碌的“精英”商人,瞎jb拍的导演,里面还小小讨论了艺术跟商业怎么平衡的问题,制作人大喊,别他妈瞎话钱了,导演说,那不行我他妈就得花,这是艺术!
姜文也爱讽刺影评人。
不仅是若干个公开场合,说自己的电影是“包饺子给猪吃”,《邪不压正》甚至请来了史航扮演影评人,在里面史航没看过电影、也不会写字,但却对电影指指点点。
天才都挺狂的。
说一个让我开怀大笑的情节:伍迪复明以后,看到陪伴在侧的前妻,大叫“你太美了!
”前妻说,怎么,我以前不美吗?
伍迪说,不不,你本来就很美,但以前是pretty,现在是beautiful!
每个丈夫都应该失明一段时间。
伍迪访谈
随便一提,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震惊的是《好莱坞式结局》居然没有被观众看作一流、非凡的喜剧。
我很惊讶观众居然不接受这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趣,我也十分巧妙地将它融入了电影之中。
我很滑稽,蒂亚·里欧尼表现也很出色。
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趣、可行的点子,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都能拍。
我认为无论是台词、表演、拍摄、笑料、场景,我都没有搞砸。
当我把电影放给第一批观众——电影编剧看时,他们说"这部电影简直太了不起了。
这是你最喜剧的电影之一。
"但随后的反响却不是这样。
我非常震惊。
不过,票房如何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电影的投资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上映还是小赚了一笔。
这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中令我最意外的是因为我通常都不喜欢我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却很喜欢。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认同,但在我所有的喜剧电影中,我还是把它排在前几位。
小清新喜剧是伍迪老头的一贯风格。
男主瞎掉是个搞笑又充满隐喻的设定。
如果喜剧真的如同理论派所说的那样是用制造强烈反差和不合理来炮制笑点的话, 那Woody Allen是炉火纯青的大师绝对没错。
话说回来老头年轻时就是职业段子手嘛!
这么多年作为Woody Allen的影迷,我为什么没学到更多的东西啊,我需要深刻检讨。。。
虽然电影中快到结尾的部分的转折来的没有说服力,但好像也没啥可指摘的,Hollywood Ending嘛就是任性就是无厘头吧,不过这也决定了片子只能算作中等喜剧片吧。。。
Woody Allen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来调侃现实的荒诞的,这片子里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还好是他是个乐观的现实主义者。
《蓝色茉莉》就不是啦。。。
老头要健康长寿啊!
伍迪老爷子的所有电影加起来就像一部超长电视剧。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和他导演的前几十部电影一样,话唠片,喜欢的依然喜欢,不喜欢的依然不喜欢。
3.0 法國影評人被高級黑了哈哈哈,「電影是我的情婦」又是quote的伯格曼,「盲人」隱喻真是無所不在
哈哈哈哈哈哈中国摄影师和法国影评界躺枪(赵非一脸黑线。
心盲无明。多少心里看不透才艺不开窍的导演在为好莱坞炮制着视觉快感。讽刺与调侃。幽默与卖萌。中国摄像师乱入。恐怕是在回忆与赵非共事的那几年。结尾那句说得好。每一位丈夫都应该瞎一阵子。
狠狠的讽刺了电影圈之乱现状。哪怕是盲人导演拍出来的公认垃圾片,也能被某些“电影协会”找出角度吹成最伟大的电影……但本片除结局外也确实毫无亮点。成熟男人,决定从一天打两次二星开始做起,哪怕是伍迪艾伦。
“李安还等着我拍电影呢!”
哈哈!Allen的话痨轻喜剧,我以为没盲故意不对着听话者说话什么的会更好吧。。
真好,伍迪·艾伦越来越令我着迷了,这部《好莱坞结局》也许是这十年以来伍迪·艾伦拍的最好笑的一部电影了,影片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向观众们讲述了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最后这个结尾是在讽刺法国的影评人吗?不过又有点自嘲的成分,法国影评人貌似确实认为美国电影人中只有伍迪·艾伦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算他的一般水准作品,后半段比较有趣
失明导演导演了一出不连贯的烂片,结果被法国影评人狂吹。这里头亚裔演员的汉语可能是非中资电影里最标准、最具情绪的了,伍迪艾伦不枉跟赵非合作了三部电影。“李安还等着我去拍戏呢”😂
有些歇斯底里
Every husband should go blind for a little while.
讽刺法国影评人还真给力,跟我想象的一样...
终于大团圆了,可拉法国人垫背不太好吧,毕竟还是戛纳给面子啊!
这么分裂、怪不得焦虑到动辄pills...美式的制作胡闹、最后的锅还是靠法国人背
中国摄影师成功吐槽,法国影评人不幸躺枪,唯有好莱坞异类分子一旁偷偷呵呵;看着老头再次顺利屌丝逆袭击退高帅富,又是耸肩又是挤眼、语无伦次跌跌撞撞的丢脸事也值了!
感谢上帝,让法国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我有点讨厌伍迪艾伦 虽然他拍的很多电影 我依然很喜欢 可是我有点讨厌这个敏感的老头 这电影说的是什么 他之前说最大的愿望是和她去法国生活 这个失明的作品在美国被大骂 在法国却获得了大成功 我不知道这是反讽 还是说生活处处有惊喜 只是在一瞬间觉得 都是闹剧 只是玩笑
没啥意思
每个男人都应该瞎一段时间,当然,这里的“瞎”当然是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