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意为恶,虽恶不罚。
”可见对一件事情、一个行为的评判,不能只看结果。
发心或者说动机,还有达成目标的过程和手段,都同样重要。
所以,尽管这位88岁、腿脚不便的老人最终完成了他的寻根之旅,但也丝毫没有让我对他产生哪怕一丁点儿的敬意。
一句话,早干什么去了?
您。
与其说他是在兑现自己对当年救命恩人心底的承诺,不如说他是借着归还外套的由头,逃避即将面对的养老院生活。
倒是这一路上遇到的年轻人、女房东、女学者,以及最后用推车送他的女护士,个个都温暖良善、体贴包容。
当然,还有那位70年来一直待在原地,无怨无言的昔日故友。
片中老人虽然儿孙满堂,但亲情关系明显乏善可陈。
这也从侧面警示我们:一个自私、自我,心性凉薄的人,就算可以收割无数陌生人的善意,但却难以获得来自身边熟人们的温柔。
要知道,别人(亲人)怎么待你,都是你教的!!!
人会光溜溜的来,也会光溜溜的走哪怕是父母之间,也不要对关系有任何的羁绊感谢一切的关系和缘分别把自己的执念强加给任何爱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独立的灵魂也只能是自由独立的灵魂一起的缘分和关系都应该抱有感激的心感谢所有的遇见和苦恼人的一生都在学会怎么放下执念为什么写个影评非得140个字呢?
刚开始点开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轻喜剧,一个老头在被家里人要拉进敬老院的时候的一场反抗之旅。
前面的剧情都还算轻快好玩,调皮又有点小心机的孙女,飞机上用了点小手段逼走年轻人独占三个座位的机智小老头,风情万种的旅店老板娘。
直到小偷偷走了老头所有积蓄,老头不得不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去求助自己不愿去求助的女儿。
其实看到这段的时候我还是没从小偷偷掉接近一万六美金但是老头没报警这件事情上走出来,但是接下来的剧情给了我极大的暴击。
老头颤颤巍巍的拿着纸条在语言不通的站台试图找到一条不经过德国的回家路,遭到了车站工作人员无意识的嘲讽和周围路人的嗤笑。
一个天使女孩给予试图给予老人一些帮助和关怀,结果交谈之下老头发现对方居然是德国人,愤怒让他直接走开。
但是老头还是屈服了,他可能是没有足够的金钱去重新买飞机票,也许是语言不通让他无法去获得其他方案,他还是上车了。
但是老头还是生气的,他对于想帮助他的女孩说,他需要换乘的时候不踩上德国的土地。
女孩帮他做到了。
坐下来等待换乘的期间,老头第一次对女孩敞开心扉,说出了他的故事,我也由此得知了老头到底遭受了些什么。
女孩很震惊,可能是亲历者亲口述说带来的震撼比她从课本,从网络上获取的那些要更加的直接,震撼。
老头其实没有说很多很可怕的词语和形容词,只是在说完一句话之后,强调一句,那是我亲眼看见的。
是的,亲眼看见了自己的亲人们一个一个的死去,而几乎没有任何缘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确信了一件事,永远不要替受害者原谅加害者,但是永远要保持一颗同情受害者的心。
我们永远不知道受害者到底在过程中遭受了何种程度的折磨,也无法确认这些折磨在他活着的岁月中到底给他带来了多少次伤害。
也许只是看到了一个词,也许只是听到了一句话。
是的,只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换乘开始,老头可能是被女孩所治愈,选择和世界和解,踩在了德国的土地上。
但是这短暂的美好被现实立刻击碎。
因为换乘站在德国,所以车厢里全是德国人的交谈声,老头在乌泱泱的德语交谈中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紧张,不安,惊恐将他击碎,他晕倒在车厢。
还好,他及时被救了,也安全到达了华莎,遇到了一个天使护士,甚至连腿都在善良的医生的努力下,保住了。
善良的护士也帮助他回到了恩人住的房子,并且也找到了恩人。
结尾老人们搀扶着走进房间,小护士离开,周围的孩子们还在继续玩耍。
整个片子的节奏缓慢但不失有趣,基本每段情绪都很到位,我基本从老头在巴黎车站那里开始眼泪就没停过。
到结尾处,我真的好害怕他的恩人已经不在了,还好,导演是大好人,给了老头一个美好的结局,他这惊心动魄的回乡记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尾。
现实可能没有这么美好,七十年过去,更可能的是物是人非,老头最大的可能是在飞机降落在马德里的时候就被遣返,然后怀着遗憾和少了一条腿的身体在养老院慢慢老去直到死亡。
更别提,很可能早年在集中营对于身体和心灵的摧残,他甚至都无法活到七十年后。
希望世界和平
《最后一件外套》电影的开头是一场热舞,热情洋溢。
这是一个固执可以说有点古怪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跨越几个国家,回到故乡向少年时救过自己命的挚友归还外套的故事。
这样说,很苍白。
我到此刻才明白电影镜头叙事的魅力,才体会到演员的伟大,体会到叙事节奏的把控可以有多巧妙。
我该怎么对你说,电影从这个老头的脸浮现在屏幕上开始是怎么紧紧的抓住了我?
这是一部阿根廷电影。
主角阿布托拉姆这个老头老的很庄严,很肃穆,甚至,很英俊。
电影最开始打动我的是衰老。
年纪已大,房子被子女卖掉,自己也将被送进敬老院,一条腿面临截肢的状态,为了和最爱的孙女合照,不断让步,800美元。
在一个晚上他打扮停当,出门打车,买飞机票,套近乎希望飞机票有个“最低价”,受挫,电影镜头一转,我们知道老头屈服了票价的高昂。
用老人的狡黠骚扰走坐在自己旁边的乘客,孤独的在座位上躺下,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
面对海关的盘问,他一开始不说实话,他问“需要我给你多少钱(就会让我通过)”他总这样,带着活了大半辈子的狡黠和经验为自己争取小小的胜利。
然而,他又失败了,镜头定在海关的脸上,镜头之外是老头的声音在响“我要去波兰,归还一件外套,他在等我。
”电影拍的很妙,有大量的小细节穿插,他骚扰走的乘客短暂的陪伴了他。
他在巴黎转车(也许是华沙),花言巧语的想要一间便宜客房,失败,他丢了全部的钱,他被迫去找女儿和解,拿钱。
他的怯懦与固执还有难为情。
你能在这里看见一个父亲的软弱和故作权威。
客房老板与小伙子送他到车站。
很温情,他遇到的人像一根防护栏,短暂的守护了他,连接了他的旅途。
在车站愤怒的说“我要去波兰,但是不能经过德国,一个犹太人,一个犹太人(不能忘记那样的深仇大恨)”时,一个德国的人类学家走近了他,她坐在那里,老头讲述自己少年时代全家的惨案,镜头转回他少年时,一个天使一样的妹妹被送上车杀掉,爸爸和舅舅被枪毙。
他一再强调“没有告诉我,是我自己看到的,我亲眼看到的。
”电影到这里我才明白电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老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人入侵波兰,疯狂的屠杀犹太人,种族狂热,集中营。
那个人类学家吻了老人的额头,她说“我很愧疚,作为我个人,尽管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很愧疚。
”老人在火车上的幻觉,德国大兵,他亲爱的妹妹。
他晕倒在地。
迎来最后一个温情守护者,护士。
她开车送他去他少年挚友的家。
两个老头都已满头白发,他们定定的相看,喊对方的名字,然后拥抱,欣慰的眼泪和笑容,让我也落泪了。
“我们回家”他少年的挚友说。
电影以一场热舞开始,和平与欢乐下谁会想到导演用这种方式再讲一个残忍的战后故事呢?
电影缓缓进入主题,一位老人被家人围绕劝说离开独居的环境,去医院及时治疗腿疾。
老人显然是一个固执的老头,他欣赏狡猾的孙女,他幽默风趣给自己的腿取名字叫苏蕾斯。
老人不喜子孙绕膝,他敷衍答应听从儿女的安排,但当有人问他这件外套如何处理时,他回答我累了需要静一静跟房子道别,显然他心有所想。
当晚他便一意孤行的背起行李,出门时他甚至将家里的钥匙扔掉,他要去波兰,不容置疑刻不容缓。
他从朋友的女儿那里买票,并要求今晚就走,现在就出发,从南美阿根廷到欧洲马德里,还要在巴黎换成火车去波兰华沙。
老人拖着沉重的腿伤,一路之行并不顺利,被海关查问,沉睡错过火车,钱财被盗,去找女儿和解借钱。
每一个情节都非常细致,真实刻画一位老人视死如归的形象和内心。
老人在旅馆睡过头了,梦里的画面,可能是他梦过千百次的场景,可爱的小女孩,美妙的歌声。
这个插入为后边老人自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做了很好的铺垫。
老爷子的固执很少人能理解,他过度要求子女服从,不惜与女儿决裂,他的性格孤僻倔强,和女儿说对不起时羞涩难为情,嘴上认错但并不愿做更多解释。
观众始终无头绪,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一定要去波兰找朋友,在去往巴黎的火车上,他的梦境再次带观众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一个满脸伤痕的男孩拖着受伤的腿回去寻找帮助,他仅剩喘息之力,朋友紧紧抱起他。
观众似乎明白了,他说的那个朋友为什么重要。
他跟巴黎售票员说我要去波兰,但不要路过德国,一米,一厘米都不想,众人不解,他气氛的说,你觉得一个犹太人会路过那里吗?
他无法忘记那种仇恨,忘记仇恨和历史就如同忘记自己。
所以当遇到好心的人类学家教授是德国人时,他依然会坚持表达自己的愤恨与仇视。
好心的德国教授一再贴心问候,试图让老人放下仇恨,老人提出看似搞笑却又令人心酸的要求,“请帮忙不要让我的脚踩到你国家的土地”。
最后在德国的车站,他向年轻的德国教授讲述德国人对一个幸福家庭的残害在战争肆虐的波兰,他亲眼所见一位位家人惨死在他面前,他眼睁睁看到家人被屠杀,父母亲,舅舅,可爱又会唱歌的小妹妹,他不曾忘记战争留下的伤害,他痛恨残忍的德国人。
前往波兰的火车上,他不停躲避车上的德国人,他好似重回战争时期,他看见豪横的德国大兵,逃跑时遇见对他微笑的家人,战争给人留下的创伤一生也无法治愈,被迫害的人固然是悲惨,幸存的人也并不会为活下来而感到幸福。
当初老人离开波兰时,承诺给朋友写信但无法做到实现这个承诺,人到暮年,最后的心愿一定是他一生无法放下的过去。
善良的护士送他去见罗兹的朋友,外套的主人,在街上他说出,“我害怕他已经不在了,也害怕他还在。
”太久不见了,担心他已经忘记了,也怕他不曾忘记我。
这些忐忑的情感在见到彼此的一刻,得到救赎,“我们回家”仿佛是说,很幸运我们在这世上还有亲人,谢谢你还活着。
影片通过一位老人不远万里归还外套的故事,向观众揭露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老人的演绎真实,情感刻画的深入,没有战争,只有战后多年依然无法释怀的老人,这个故事教人不曾忘记战争,更无法忘记被战争伤害过的,那些无辜的人。
一位犹太老人,遵守当年的承诺去波兰赴老朋友的约,老人子孙满堂,晚年,孩子把他的房子卖掉,要把他送到养老院,老人当晚逃离去波兰,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没有回程票的年轻人,优雅的店主,老人钱财被偷,这时又遇到一位德国的人类学家女士,犹太人受到伤害让老人此生无法原谅德国人,想去波兰,不想踏入一步德国,在这位德国女士的帮助下,用衣服铺在地下,老人走在上面,女士的一跪,化解了老人的痛恨,但是当年惨痛的过往依然留有很大的阴影,在火车上出现了当年经历的幻觉,很幸运被救,善良又漂亮的护士答应送他去罗滋见老友,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到了,近乡情怯,不敢敲老友门,想了很多可能,老友也依然在等他,最后一句我们回家。
整个剧情都很平静,看的让人透不过气,剧情正视历史,没有任何扭曲,让我想到日本,扭曲历史,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不认,我们没有经过这段痛苦的历史,我们没有资格替我们的祖辈原谅任何人。
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精致残酷又有些可爱温暖的小故事。
老头的塑造并不那么讨喜,对孩子们有些任性乖张,对路人也是呼来喝去没什么礼貌,只能说是一个古怪的小老头。
可是当穿插着的一幕幕镜头开始了解老头的少年时期时,一切了然。
那么热切美好的大家庭,大家吃着喝着唱着跳着的画面,轰然倒塌。
那么喜爱的独一无二的妹妹,再也不能相见。
面对老头不愿经过德国的念头,大家愕然不解,甚至有些嘲弄。
可这些刻骨之恨,没经历过的又岂能感同身受。
可神奇的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旅途中,正是认识了一个现代的德国青年,老头才能真正的放下。
他并不是放下了过去的仇恨,只是他理解了那些已成往事。
跨越七十年,却从未相见。
可能是因为太痛苦,不愿想起曾经的丝毫;可能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信心,觉得不配再站在好友面前;可能是自惭形秽,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报答好友万一。
可是终于在人生的尽头处,还是决定去见了。
当两位老人眼神交汇时,仿佛也瞬间击中了我。
一切的感激和愧疚都无需再多言。
老头的这辈子有喜有悲,有起有伏。
可是他经历了这完完整整的一辈子,已是幸运。
2022年电影02《最后一件外套》电影有些些沉重,关于德国纳粹系列的书籍或者影片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是一趟沉重的旅程也是一趟疗愈的归途。
年岁88高龄的老裁缝,是二战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逃到波兰被朋友救下,离开时带走了朋友给他的一件外套,两个人约好有生之年定要见上一面,诉说彼此精彩的一生。
然而7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但当年集中营里的压迫和伤害深入骨髓,形成内心极大的恐惧。
波兰接壤德国,老裁缝想去波兰但不愿意踏上德国的土地,除了对战争的憎恨,更多的是对德国纳粹集中营让犹太人家散人亡,失去至亲的一辈子的悲痛。
但所幸一路上遇到的德国人都愿意伸出友好之手(所以也是一趟疗愈之旅),得以帮助老头顺利完成,见到70年前救他一命的恩人。
迟暮之年,白发稀疏,泪眼纵横,恍如隔世!
70年前的至情至恩,一世难忘!
非常好的一部电影!
愿世界和平!
没有战争!
故事梗概:一位老人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女们决定把他的房子卖掉,把老人送进养老院里。
老人与他们约定好了第二天上午就过去。
但是在他的儿女们来之前的凌晨,老人带上他的皮箱和一件西装外套离开了。
他要去波兰寻找他的儿时的好朋友。
老人的身份与经历就在这趟旅程中逐渐揭晓。
原来老人是一名经历过二战的犹太人。
在他青年时期,曾经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和舅舅被德国人处决,妹妹也因为未满十岁就失去了生命,他自己也被抓紧集中营里。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是犹太人。
而他此趟旅程要去见的人,则是不顾家人反对救了他性命的挚友。
这部电影真的很多泪点,看的时候我是哭到不能自已的。
在集中营待过的老人身上是有一串数字纹身的,而她一个与他赌气很久不见的女儿身上也为父亲纹上了同样一串数字。
她离家之前跟父亲说:爱不是说出来的,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
老人痛恨德国,也害怕德国。
旅程中换乘却不得不经过德国,于是便出现了图片中那一幕,语言不通的他用纸条写着“去华沙,不去德国”。
但是周围所有人都笑他。
以为德国的人类学家反而尝试去靠近老人,并用行动让老人开始接受踏入德国的土地。
这是和解吧。
虽然罪恶永远都不可饶恕,但是态度会让减少世人的憎恶。
老人在越靠近以前的地方,就越胆怯。
他害怕朋友已经死去或者忘了他。
但是很高兴没有,虽然彼此都老去了,但是还是能一眼认出来。
朋友跟他说:我们回家。
太好哭了,一边哭一边笑。
沉重的历史却没有被无限放大,只是淡淡的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承诺是要做到的啊,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说到跟做到之间,总是会有些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体现在说到跟做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吧。
毕竟,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有的人一直在说没法做,有的人做了,但从来不说,因此,完成自己的诺言很重要,这不仅仅对于这样说的人是重要的,对于站在对面等待的人来说,同样重要。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一个实现自己诺言的故事,《最后一件外套》包裹着一个见惯不怪的外衣,二战犹太人,在这件外衣之下,一个即将因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要跨越万水千山去找到曾经的恩人,就为了给他一件外套。
当然,这件外套是自己曾经的承诺,但是对于一个垂暮的老人来说,从阿根廷前往波兰,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咋舌的事情。
虽然现代交通使得这样的承诺有可能兑现,但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样的颠簸也挺费劲,更不要说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了。
因此,本片看似一次飞行旅程就能解决的问题,最终用一部电影来缓缓展开了。
而展开到最后,观众们似乎可以忘记曾经的历史背景,单单就这个老人来说,这样的经历以及这样的过程此生无憾了。
当然,没有人会去在乎故事的背景,如何,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甚至有点厌烦,欧洲电影一旦牵扯到二战必然会输入犹太人题材,这样的题材在历经了几十年发展之后,丝毫没有任何的改观,以至于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及欧洲二战,犹太人似乎成为了一个固定元素在里面。
这对于犹太人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会同情这些人,且不会忘记这些人,但是这对于同样经历过二战,同样被屠杀过的其他民族来说却显得尴尬,他们似乎被忘记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犹太人的经历是不对的,同样的历史,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被罪恶侵袭过的民族们,都需要被铭记。
这是基础。
抛开了这个基础,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垂暮的老人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子女们对于他的态度不一。
小女儿被老人赶出家门,但却是最深爱老人的那一个,其余的子女们对于老人看似吹捧,但最终却想要卖掉他的房产,而将他送进养老院。
这样的落差使得老人不得不考虑在弥留之际做一些选择。
这个世界上真的不存在诺言与真情了吗?
他觉得应该还有,比如说自己曾经的承诺需要兑现了。
跨越万水千山的旅程,我们可以将这部影片当作是一部公路电影,既然是公路电影,影片最终的结果终将是会让主人公获得“成长”,对于片中的老人来说,在这次人生的可能是最后的旅途之上,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小女儿,重新放下了自己之前的错误的想法,重新获得了一种友情等等,这次成长之旅,值了。
对于历史,尤其是对于自己经历的这些历史来说,他一直耿耿于怀,如果不能很好的让这段历史在心中释怀,这将成为自己离去前的最大的遗憾。
而一路走来的他在不断的经历着各色的人群,在不断的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回去波兰对于他意味着什么?
好像不仅仅是对于友人的怀念,更多的则是对于自己之前回忆的加深。
因此,作为一个老人,他不愿意在去往波兰的路上途经德国也就情有可原了。
毕竟在这个地方,他曾经经历过一段地狱一样的旅程,这样的旅程即使是到了暮年,想起来的时候依旧是心有余悸。
老年人的生活只靠着回忆支撑着,但是当回忆渐渐的模糊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次次的实际行动来唤醒曾经的自己,这段旅程对于老人来说已经让他想起了太多的事情了,但这还不够,对于自己的小女儿来说,老人的这次意外出走,实际上是让父女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了。
虽然之前的老人对于小女儿是愤怒的,但当他看到小女儿手臂上纹了一个跟自己一样的纹身后,之前的一切不快就都烟消云散了。
原来最爱自己的还是小女儿,这也是之前小女儿一直坚持说不如做的一次很好的证明。
同样,这个证明也诠释了本片的核心,说出来的要做到,小女儿这么想,老人更是如此。
总有人为了自己的誓言去做些事情,也总有人会忘记,这就是生活。
说到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当我们的行动能力逐渐的消失殆尽,做到便成为了一种永恒的难题,有的人逞一时口快,而有的人已经上路,总要开始这段旅程,为何不即刻启程。
……你好,再见
十年前的我会喜欢的类型,缺乏逻辑的剧情,充满了文艺气息。现在只觉得看了一出现实的童话,均为虚浮的形式主义,以及莫名其妙的忧伤和欢喜。音乐非常棒。
如果儿女,送你去敬老院,还不如用脚下的坏腿和仅剩的生命,做想做的事情,去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二战带来的伤害,永远值得世界人民反思。也算一路遇好人一路顺利,最后好友相见,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回家。她是人类学家,是可以理解她对老人的态度的。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一个进过纳粹集中营的老头的黄昏之旅 旅途中有了谅解 最后能遇到老友 就算事事不顺也是一个好结局吧。
男主眼神的穿透力很强。-我还在原地等你。-我一眼就能认出你。完全从眼神里看出来。
老了和小的时候一样 说的话和所求 都被人当玩笑 老来疯
剧情拖沓且尴尬
清汤寡水
老爷子眼神太有故事了
没有认出Ángela Molina(朦胧的欲望),也没有认出Jan Mayzel(十诫、白),岁月流逝,头发花白肌肤松弛行动迟缓,漫步华沙老城,Abraham Bursztein和Piotrek还是认出了对方。
5/10
战争带给每一个被侵略名族的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个时期的中国亦是如此,后辈人没有尽力过永远不能代替他们说原谅
看完对日本人的厌恶又多了几分
这老头pua加倚老卖老,问不问是你的自由,回不回你是别人的自由,老头说自己发问你必须回复,被子女扫地出门瞬间不值得可怜不愿踏上德国领土足见80岁的人修炼还不到位,一方面此德非彼德,既然你这么恨德国,你一生就该想办法缩小德国领土呀?老头这种惺惺作态其实是展示了他的无能,秀存在感,踩人衣服免踏德境就像个小孩子在像全世界要奶喝,宣扬他的诉求对战争期间的恩人几十年不联系,临了被所有亲人抛弃了,又想起恩人跑去求温暖对帮助他踩衣服过境的女人不感谢,就像盲人恢复视力就扔掉拐杖一样
可爱固执的小老头子/不错又有点刻意
故事性过重导致人物的刻画有些生硬和刻意,但或许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残忍的岁月,体会不到老人的刻薄背后那些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疤。固执可能让人烦,但坚持让人起敬,执拗可能让人远离,但自我却能给自己心安。最后两个老人在波兰小城区相拥而泣真是感人。
哦我天,哭惨。。。“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是我自己看到的。”所以对于个体来说,对于那种仇恨没有办法谈原谅,如同那份感激,没有那么容易遗忘。
一般
影片很克制地没有对那段苦痛的历史过多着墨,只有为数不多关于回忆的寥寥数笔,但却通过老人的表演勾连起了所有的故事,流淌着惨痛与幸运并存的温情脉脉。
呃….剧情根本不能细究,完全没有逻辑。踏上去波兰的路上全部遇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好人来帮他…太凌乱了,为了最后的鸡汤而刻意制造煽情。最后我真的想知道现在犹太人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电影的话语权?各种电影题材宣扬犹太民族的苦难史?二战期间犹太人遇难600万,中国人伤亡总计3500万,苏联伤亡共6000万。怎么TM宣传的现在全是犹太人是唯一的受害人了?服了!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人,观众只能想象,永远无法有相同的感受,纳粹让他家破人亡,落得终身残疾,永远挥不去的心理阴影,就算他已经人到暮年,面对噩梦中的德军依旧恐怖如孩童。即痛恨又恐怖,几十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当老爷子不愿踏上一寸德国的土地,不愿提起波兰这个让他痛不欲生的国家时,没有滑稽,只需要尊重,尊重个人,尊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