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G,我在想给我的父母看这部电影,如果他们是我的父母,我相信他们会l理解的,我想都会理解的.bobby可以选择离开的,他可以选择去上大学,离开不接受他的家,就算不去大学,他一样在表姐家活的很好,可是他太爱的家人了,他需要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想有个家,为此,他不止一次的尝试着抑制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尝试和母亲沟通,可都失败了,他夹在了自我认同的中间,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如果他的心再冷一点,如果他对这个世界不报那么多的希望,也许他会活下来,可他太善良了,他渴望回到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的夜晚,而坐在桌边的是最真实的自我,bobby的母亲是勇敢的,他敢于真正的去面对问题,哪怕那是他心爱儿子的死,她需要一个答案,需要一个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自杀,为什么上帝没有治好他,最后她在大雨中走进教堂,在牧师面前,她得到了答案"my son was always different, i knew that ,i felt it, 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him,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him"也许我们的家长没有bobby母亲的勇气,他们不肯听,假装看不见,只要看起来一派祥和就好了不是么,只要儿女们结婚生子,朝九晚五,那就是幸福的人生了,这样的爱不如说是逃避责任,卸下重担.我们有太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传统了,面对问题,我们只会逃避,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可救药的文化,在这个氛围里,我们拼命的粉饰着太平,上上下下一派祥和,哪怕光鲜的表面下,早已千疮百孔的腐烂.面对最真实的自我吧,面对最真实的一切,我们不怕问题,我们怕看不见问题,我们更怕看到问题却假装没看见.等到bobby跳下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我们还没跳,拜托,请先看看我们吧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
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
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
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
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
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
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
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
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
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
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
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
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巧得很,看东南娱乐报道谈到周杰撞车事件,其中有段周杰的采访,他说他因为背负撞车离开现场的压力,想到过死,他觉得可能自己自杀了,媒体及舆论才能饶恕他。
当然周杰的撞车跟电影《天佑鲍比》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我用到这里只是想说说,自杀与宽恕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想为艰难生存的人赢一声喝彩,“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确实,可是某些时候,活着比死难得多。
所以,说到此,还是大言不惭地高调一下,人活着真是不容易,所以凡事换位思考,就不会伤及无辜,也不会让自己怀咎而过了,最重要的是好人会有好报。
看《天佑鲍比》还让我想到类似剧情的国内版真人真事,几年前看过凤凰卫视的一个访谈节目,采访内地某北方城市男同性恋的父亲,像本剧一样,都经历了艰难的认可、接受的过程,只是国内的较鲍比多了份幸运,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可能也过上了相对幸福的日子,后续就不得而知了。
同性爱这个话题,我不想多谈,因为自己对这方面一无所知,身边也未接触过这类群体,所有的信息都是来自外界,即使说了也是味同嚼蜡的干瘪话。
而有关这部剧,想要谈的也是浅浅的观影感受。
无外乎遗憾与同情,当然还有一丝疑惑。
人的叛逆心理是不可估量的强大,老人、大人、小孩儿都有“不让,偏要”的逆反心理,除非有久经考验的真谛摆在那儿,或者自己悟透。
所以引导总要比强压有成效,用对等的视角平心静气地剖析,更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被认同的群体,他们的公众形象也是极其重要的。
其实说到形象,这存在于每个人的方方面面,要得到信任认可,就要做出能被信任的姿态。
总之在哪里,都有一条臭鱼腥一锅汤的可能性,随之牵连全部,都成为众矢之的。
老美的教育片一旦牵涉到纵横交错的社会问题,总会拉上宗教,做最后的救赎,本片也不例外,以为会用更深刻的方式对峙基督,结果还是由玛丽(鲍比的母亲)承担了所有责任,即使有片刻的讨伐,也是点到为止。
当然理解这种迎合米国大家庭的做法,撼动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总要付出时间与代价,不过他们其实可登高望远,延展广度,其实有关同性爱问题不止在受宗教谴责定罪的国度,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所以客观地讲,解决问题要从更深层处寻找处方。
在本片中,玛丽作为这类母亲的典型,剧中性格刻画极其到位。
从偏执地寄托宗教上的救赎,到颠覆信仰表现出的恍惚矛盾,再到退一步试图了解问题的积极态度,直至最后的解脱与不得不为的另一种生存战斗,都是提炼生活而凝聚的精彩。
当然,这一家人的表现都是生动现实的。
看来我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感受,没太多有关电影的剧情细节。
但是对于此片感兴趣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随处都可感受到真诚,故事讲述得流畅自然,难得的是这种把沉重与悲伤抛进影片的中间段,用寻找症结与思考人生做电影的高潮,是个成熟与深刻的方式。
看完,都能想一想。
从没反对过homosexual,bi或者最近才知道的新词儿Pansexuality 但是理解和认识到少数性别人群的紧迫还是这个片子。
到今天我们可以嘴上说着支持同性恋合法化,接受你身边的某个朋友是性态度开放的“水性杨花”。
看到越来越多公众人物是公开的同志,但可以身居高位,可以成为文化名人,少女偶像,甚至你发现公开的同性恋者多起来之后这种特殊身份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时髦。
可你会爽快接受你的家人或者伴侣是个同性恋吗?
一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愿意选择成为一个special,很多人害怕自己的想法被家人朋友知道世界马上会翻个天,那些因为你的special而special起来的关系最后要了bobby的命。
那些彩虹旗子飘舞的时候我才发觉一直以来自己那么喜欢彩虹色,我的手表,手镯,T恤,我每个作业的进度表配色,彩虹一直在我身边,也在那些为自己重新被接受被鼓励的人身边,阳光和彩虹从不介意被分给任何人,不要介意你爱不爱异性,remember u r just a special lover。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
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
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豆瓣
遗憾的并不仅仅是悲剧本身,站上各种道德高地以己度人,又躲进各种人性角落以人观己,打着信仰与爱的旗号,把扭曲生活的本意作为救赎,把干涉自由的灵魂当成公理,最后若没在掩盖了多样化后自鸣得意,就是如电影一样,在缔造了悲剧后不得其解。
挣扎,绝望,偏见,漠视,死亡,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偏执观念,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爱,无私彻底的爱。
这已经无法用悲剧来定义,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宗教,道德,政治,这一切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要用盲目和冷漠把他们变成刀子伤害爱你和你爱的人。
永远不要绝望,请你们坚持,你们都是天使!
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这部电影我是看过好几遍才来写影评的,至于为什么当初没有第一时间写下感受我也不记得了(废话连篇),不过这样正好可以让我多看几遍这部电影,然后把注意力从剧情上聚焦到对Sigourney Weaver扮演的女主角上。
我多么希望Sigourney Weaver是我的妈妈,倒不是我的母亲不好,主要是我太太太(两个太容易引起误会)喜欢Sigourney Weaver这位伟大的女演员了,尤其是她悲伤的时候的表情,总是带着迷茫而坚强,让人着迷。
从alien系列认识这位女演员后,我以为她属于那种一票演员,但是搜索之后发现她还是拥有相当多的出色的作品的,不过对于我这个alien迷来说,Sigourney把她毕生的“精华”都献给了alien系列尤为值得敬佩。
啰嗦完了Sigourney Weaver,回归正题。
对现在社会同志生存现状的冲击主要来及几个方面,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社会这个范围较广,这其中包括交际圈,传统观念西方社会还有宗教信仰的,等等非常复杂。
prayers for boddy则是一部正面的着重表现家庭对同志的影响的电影,在国内的我们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主要来自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宗接代”的重要性已经变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国外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同性恋问题基督教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宗教文案中的话语。
当然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不是简单的如何解释圣经的问题,就像片中所表现的,女主角说上帝不会宽恕她的儿子,其实是她自己无法宽恕她的儿子。
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归根到底是一个自我认识世界的程度问题,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一样的。
只有剥离了社会不正确文化在你身上的蚕茧也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我看到有些朋友的评论,我觉得说的很好,在信仰这个大前提下女主人公所表现得自我反省精神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信仰,你都是一个人,你需要遵循人本身的喜恶,信仰的教条永远是冰冷的,刻板的,而人的感情确实多样的丰富的。
用呆板的教条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是非常不客观的。
当片中女主角真正可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她儿子的问题是她的一切关于宗教的困惑就都烟消云散了。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save me,那部电影和这一部prayers for bobby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不过两位母亲却走了不同的道路,还有另一部德国的电影叫all you need is love则是用一种相对诙谐的手法来表达相似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再次表达我对Mrs Weaver的敬意。
谢谢这部电影。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
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
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
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
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
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
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
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
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
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
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
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
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
“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
”,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
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很久不看这样的悲伤电影了,至于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不想自己看过之后会陷入悲伤吧。
不过我终于还是看了这部悲伤的电影。
我向来对于自杀的人都没有好的评价,不管他们生前是多么的优秀、有么的温良、或是多么诱人、多么令人倾心。
但是Bobby终于还是自杀了。
虽然我始终理解但坚决反对他选择死亡的做法,但是我依然承认,他的死是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的。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意义,或者说价值,的获得仍然是得不偿失的。
是的,他的死让一些人警醒,让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对一个族群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让一些人转变对这个族群的看法、甚至投入到维护这个族群的队伍中去,但是这又怎样呢?
Bobby最终还是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即便此后他所归属的族群得到了多么大的自由、得到多么平等的权利、得到其他人的普遍认同,他,Bobby,再也不可能享受得到了,甚至他都不会知道。
即便是像谭嗣同那样“自愿地”去流血牺牲,看似悲壮、看似高尚、看似理直气壮,但是实际上又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牵强、多么的不值得的啊;更何况Bobby的死完全是一种外来强势导致的自我否定的结果。
这更是可悲可怜的。
现在来说原教旨主义者吧。
这个类群让人抓狂,他们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愚顽,纠结在字母组合本身的狭隘上、用近乎断章取义的理解把自己伪装成博学的、权威的阐释者。
这些人总是把最直观的字母组合体奉为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神明,乃至于出现一种神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被说成是与神明有关的文字记录的状况。
原教旨主义并不是只有基督教才有的派别,任何一个宗教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偏颇地抱着亘古不变的经文文字不放,自以为是地曲解着从整篇中抠出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而不试着去结合经文产生的背景去理解经文所要传达出来的意义。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可笑的,更是可恨的。
他们才是真正的魔鬼,只不过这群魔鬼披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法衣、口中咏诵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神明、手中紧紧攥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经典、以这个宗教中最虔诚的拥趸者的形象出现的,虽然他们干着的是彻头彻尾地、完全意义上的从内部颠覆那个“他们所虔诚到泪流满面”的宗教的事情的。
我很高兴至少有人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听到的话“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是的,任何神明,如果他不能包容这世上的任何形式的存在,那么,他绝不是个神明。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去变成另外一个他/她不想成为的样子。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喜好、甚至是标准,但是这都不应该成为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人的要求,更不应该因为这个倾向、喜好或者所谓的“标准”是大部分人持有的,就给它冠以“神明”的名义,打着神的旗号将它神圣化、纯一化、强制化。
如果有某个神是有倾向、喜好、甚至标准的,那他绝不是一个神。
而人,每个个体的人,不管他/她是什么样的,都有着他们存在的意义,至少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而且,如果这世界上有所谓神的话,那这些不同于主流族群的存在者们也同样被这神明所护佑着、所爱着、所加持着,并不比那些自以为自己是神最青睐的信徒们少一丝一毫。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但是又有很多不能说。
这部电影之所以很感人,我想不仅在于它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不仅在于它的情节真的令人伤感,而且在于它说着的是很多人正在面对的、又无力解决的问题。
Bobby以自己的死换回了他的被接受,可是,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跪在他的墓碑前哀求、表白他们对他的接受,他也不可能在听到哪怕一丁点儿声音了。
这才是真正最最可怕的吧。
我想Bobby的勇气或许来自绝望,在他的绝望面前,自杀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于是他自杀了,或许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种解决却是仅仅限于他自己的层面而言的。
然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的其他人呢?
在看着电影的时候,除了被情节感动,我想那流下的泪水里,应该决不会少了对自己仍未得到解决的同样的难题的焦虑成分吧。
我始终相信,感伤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情感相通点的。
那么,在我趁着放映室的灯光还未打开的时候擦去脸上的泪痕之际,我的心也在默默的祈祷,祈祷所有为这电影流下感伤眼泪的朋友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对抗这看似相同却又各自相异的困难吧。
最后:生命的宝贵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好运,Bobby们
2009年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
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
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
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
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
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
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
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
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
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
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
我知道,我能感觉到。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
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
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
……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
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
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
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
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
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
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
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
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
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
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
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
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
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
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
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
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
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
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
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
为什么要感谢他们?
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
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
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
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
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