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要让这孩子烦死了,无休止的问,口无遮拦的说话,可不管老师朋友还是爷爷都在真挚的回答她,开始检讨自己,是这个年纪呀,难得的天马行空,直言不讳和真诚善良。
在围坐圆桌的家庭,一起吵闹着吃饭,以后好难了吧。
时光老人的结局亮瞎了。
爱菜很可爱,近镜头很像苍井优。
白兔糖化身小魔女,各种欢喜淘气活泼天真。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样纷繁精彩,他们学习着如何长大,如何融入,如何适应成人的世界。
家人,伙伴,渐渐他们终于学会,人们从不孤独,只要有人和你一起“成长”。
为什么想要去看《圆桌》果然还是因为经不起芦田爱菜的诱惑,所以和正在研习儿童心理学的朋友绿绿达成了共识。
3年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们一起在大光明看了MANA酱和松山研一主演的《白兔糖》,如果说7岁之前的MANA演戏完全靠天然散发的可爱和无修饰的楚楚可怜,那7岁之后的MANA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拥有了演技。
《圆桌》中的琴子拥有浓烈的成人式复杂表演风格,一个小学三年级儿童的人生困惑在显微镜下被放大,芦田爱菜不是天才子役,她早已进阶成女优。
这是行定勋导演第一部以低龄少女为主角的电影,但并不能轻易将之定性为儿童片。
真正的儿童片是以儿童视角来顺利进行,儿童逻辑优先的电影。
让我们来看看主角琴子酱,她仰起脖子用狡黠的双眼瞻仰那些漂浮在半空中,显得有款有型的生僻字眼,怀着强烈的兴奋感把“麦粒肿”“失去远近感”“心律不齐”记在笔记本里,怀揣着说不定某一天能用上这些乍看很厉害的词汇的心情,在同学和家人面前扎扎台型。
她戴上眼罩学别人长针眼的样子,摸着心脏东施效颦,完全是因为这样很酷。
就像她在笔记本第一页写了“孤独”这个单词一样,完全只是因为这字面意义上的酷。
绿绿说了句:哇欧,她好失常。
你觉得她失常就对了,影片实际上仍然是成人视角来看待这个有点奇怪的,中二病提早来临的小萝莉,琴子酱的小小秉性会引起观众的吐槽,也会激发起一部分观众对自我往昔的回忆;而在琴子的高中生三胞胎姐姐眼里,故作大人样口吻的笔记本则为了她带来了“哇,妹妹超可爱”的评价。
这也彰显出成年人和孩子不同的评价体系。
小学三年级的琴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让小小年纪的她去处理人际关系微妙偏差所造成的失落,思维模式异同带来的困惑,实在是有点残酷啊。
为什么妈妈怀孕了我们要开心?
因为家族有了新的成员;为什么有了新伙伴就一定要感到高兴呢?
能一层层打破砂锅问到最后的问题常常是可以使成人也哑口无言的。
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小怪胎,这个自我意识过浓的孩子被电影夸张化,小孩子与世界摩擦的问题被摊到了圆桌上。
琴子青梅竹马的“小男友”博君说:还记得你曾经学我口吃的样子么?
我非常的高兴,我知道琴子学我的样子,是因为觉得我很酷;而对一般人而言,他们会觉得你模仿他们的短处是一种取笑;我不会生气是因为我了解琴子,他们不喜欢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琴子。
多感人肺腑的一段告白,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会心一笑,博君这分明就是花季少年附体,讲出来的话句句抚慰人心。
在博君去乡下奶奶家缺勤琴子的生活时,她坐在圆桌的圆心上转啊转啊转啊体会到了真正的孤独。
导演在见面会上说,琴子家的这张火红圆桌是因为附近的中华料理店倒闭了,所以被捡回了家。
圆桌的意义在于不管你坐在哪一个位置,都可以和其他人的目光汇成一条线(我以为导演要说不管坐哪里都能用筷子搛到想吃的菜=。
=)。
除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脑内幻想和日常茶饭事,影片的一条隐线是关于萝莉与生命。
爷爷的忠告一直不绝于耳: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心里都在想什么吗?
从最初在课堂上演讲,假模假样地用摸心脏表达自己懂生命,到结局终于肯摸妈妈的肚子感受小弟弟小妹妹的降临,这是一个完整的圆。
表演型人格的半熟少女的箴言笔记本被撕得七零八落,她把那些闪耀的,牛逼的,好笑的,二缺的,质朴的词汇都送给了另一个厌学的自闭孩子。
夕阳西下,琴子和博君在山坡上看见一头长寿神的神奇之鹿(其实是从动物园逃出来的),不禁感叹:嗯,生活蛮好,我决定还是活着吧。
心头又一笑,小大人的样子又出来了,10岁不到的孩子浸泡在苍茫的日常里以严肃真挚的态度在思考生存或毁灭呢。
影片的最后琴子进化成一个富有亲切感,更容易被亲近的女孩,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被那套为人处世的规范所打败,她只是和这个世界暂时握手言和。
这个暑假安然无恙地过去了,这么带劲儿的小女孩,我期待她来年暑假继续疾走、欢脱、烦恼,对未知的答案苦思冥想。
============================这毕竟是一部轻松的生活小品,所以没有必要去讨论导演的指挥功力。
电影叫《圆桌》,如果能有更多篇幅描述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就好了,好歹也是泱泱八口人啊(马上就九口)。
所以也许会更适合拍成日剧通过芦田爱菜对人物的刻画,能感受到原著小说应该非常有意思。
把小学生平凡的生活拍出了一种奇特的感觉。
尤其是中间一段,竟然出现了一个怪蜀黍,扭曲着身子,莫名地诡异,差点以为是鬼片。
但是整部电影看完,还是温馨感十足的。
三年级的小女生琴可,喜欢收集各种她自认为很酷的字眼,写在本子上。
喜欢模仿身边那些她以为很酷的孩子:说话结巴的男孩小破、长了麦粒肿的惠美、心律不齐的小朴⋯⋯她有太多不明白的事情,小脑袋瓜里全是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初看时会觉得女孩子住的大阪这个地方怎么这么破。
一家八口挤在一个小屋子里,一张圆桌就占了大半个客厅,卧室里面小女孩和三个大姐姐(三胞胎)在一起打地铺。
学校里桌子椅子也是旧旧的,完全没有以往日剧里整洁漂亮的样子。
女孩子周围的小朋友有韩裔也有难民,去朋友家做客也最多喝点可尔必思,根本没有小丸子那样的蛋糕点心。
然而,孩子们有自己快乐的事。
琴可最喜欢和小破一起玩。
他们坐在树下等蚊子咬,再拍死蚊子用玻璃胶粘了贴在本子上,每天一页,作为暑假探索作业“一个暑假的蚊子和血”。
他们一起带兔子散步吃草、一起放烟花、一起聊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无关紧要的烦恼。
当那个变态蜀黍被抓住后,小破才知道暑假里琴可也曾被那人吓到过。
小破流着眼泪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让你,一个人,面对这个了。
”琴可的心仿佛瞬间温暖起来。
夕阳下竟然出现了一头美丽的鹿,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就是一点一滴,一个一个小小的片段组成的。
所谓的幸福,也就是那么一点一点的小小喜悦。
每一天,都能发现新鲜的事情,快乐的事情,让人感动的事情,就是最美好的时光了吧。
每一天都有小确幸
琴可拥有一种随时可以喷发的力量,自我又骄傲,从模仿小破的口吃,到香田的针眼(她不知道针眼是什么),模仿小朴的心律不齐(人的成长如果说受环境影响很大,那我想我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本领就是模仿),在这之前她模仿小破,小破是不高兴的,老师也不高兴,很多人都会觉得琴可奇怪,而小破却说自己的缺陷第一次被别人认为很酷,这让他高兴并且他了解琴可,知道她的模仿没有恶意。
对香田的模仿,混得了体育课的休息,直到模仿小朴的时候,穿着拖鞋的字引老师严肃地对琴可说:“你没病。
”琴可知道字引老师生气了,她其实也是耿耿于怀的,即使一激动就总是“呆瓜”来“呆瓜”去地称呼老师,老师似乎也没有去纠正或者批评,只是戳破琴可的谎言。
字引老师的课堂氛围是自由的,也是有序的,这也体现在他们讨论能不能养宠物的辩论课上,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组织,琴可让大家把手放在胸口的时候,字引也放了的(这点尤为重要),后面发言局面失控的时候,字引也没有站出来维持秩序,直到小朴倒下的时候,字引才冲上去进行急救,让我感动的是后面课堂就谈到了“心律不齐”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很关心小朴会不会回来,他的病会不会复发,字引说会回来的,病也会复发,大家要多多关照,大家都答应了,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健康烂漫的校园氛围。
对小朴的模仿算是第一次让琴可因为模仿而感到被严重否定,后面她去到小朴家,了解小朴的家庭,她又觉得他们家酷毙了,小朴家的可尔必思都好喝得多,她妈妈也那么不同,小朴妈妈是日本第三代,那么小朴就是第四代,听起来像是殿下一样,琴可普通而聒噪的家庭让她越加羡慕小朴了,以至于回家后她突然喊朋美“布米”,而朋美没有反应,她失望地确定自己家的朋美和小朴妈妈完全无关。
这天,琴可妈妈宣布怀了四个月的宝宝了,所有人都很高兴,而琴可沉在自己的失望当中,对眼前即将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完全没有任何兴趣,于是她就喊了小破一起下楼,爷爷跟着她们一起来到楼下,这是让我十分感动的,聒噪的家庭,实际上又是都能从细节去关照,楼下的琴可夸张地扇着扇子,说自己就是不高兴,小破说不高兴就不要勉强说高兴。
这时候爷爷在旁边的词典找到并划上了一个词——可靠的,这像是爷爷为小破做的人物注解。
在这天晚上,琴可也说到字引生气的事情,至此我们更能确定琴可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模仿,她都是挑一些她觉得酷毙了的事情在模仿,至此,爷爷又开始划重点——酷炫。
小破很耐心地解释着,以他超出同龄人的感受能力去跟琴可解释,并且说出了琴可不能体会这种心情:对于弱者,是讨厌别人的同情的,如果你没觉得这怎么样,那么是因为你没有被同情过,模仿涉及到别人,就应该要去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如果别人同意你去模仿,那倒是无妨。
琴可对于别人的感受是存疑的,她认为不知道可以去问,问了会有答案,她不知道同时也会给别人带去痛苦。
这夜是很关键的一夜,在模仿中多了一些image。
暑假就要到来了,她无意中发现了干成海同学的纸条——去死,不小心抽屉里的全部都洒落下来,干成海冷静冷漠甚至透着一点阴森,而琴可的第一反应是:像雪一样。
琴可不能忘记干成海,同时也开始了她的假期生活,自由探索作业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小破说的:“你现在拍蚊子越来越厉害了。
”还有这份作业的名字——一个夏天的蚊子和血。
后来,他们和小栋一起去看望小朴,琴可躺在地板上听着小朴妈妈的电话和哭声,然后自己的眼角也顺着流出了眼泪,这一幕被小朴看到了,在楼梯他们有一些简短的对话:“小朴从没想过去死吧。
”“没有。
”小朴冷静淡然地回答。
“有没有想让谁去死?
”“没有,但是有想保护的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大致知道小朴爸爸妈妈离婚,小朴会跟着妈妈,在这种时候,小朴没有去恨那个让妈妈流泪,要离开他们的人,只是想到要好好保护妈妈,这真的是一个小小男子汉,我为小朴的宽容和善良感动,也为他说有想要保护的人而心疼,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很需要被保护和照顾的人,而心里却想着要去保护他受伤的妈妈。
躺在地上流泪的琴可,她感受到了本次模仿和往常的不一样,她在那个神秘高贵的妈妈身上感受到了一些悲伤,莫名其妙,若有若无,这是琴可成长中的一个改变。
后来,琴可自己去收集蚊子,碰到了奇怪的“S”人,他躺在地上,没有眉毛,但是眼里有光,在模糊的镜头中,琴可应他所求,踩了他的脸,然后惊慌地跑了,来到学校,偶然的,她尝试让兔子踩她的脸,她一动不动,爪子划伤了脸也受着,字引老师路过问她,她也很冷静地回答,字引和同事走过:“真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可是明明自己也是那样过来的。
”可是没几步又不放心,回去看,看到的是琴可红色的冷静的背影。
琴可感受到了痛,她失落又疑惑,我猜想她不懂的是,为什么会有人让别人给他疼痛,并且去感受这种疼痛呢?
“S”人是想分辨痛的程度还是类别?
我认为琴可应该能懂得一些不太寻常的感受了,他应该是忘不了“S”人的。
回去后,奶奶过生日,全家庆祝着,只有她一个人在那里吃着东西,她没有办法忘记这恐惧之下奇怪又悲伤的经历。
后来大家一起看电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爷爷奶奶都睡着了。
琴可对着电视机,琴可面对国家的败痛,她也许不会懂得那种复杂情绪,电影也只是把那一幕轻轻带过,但她会有那么一瞬会将电视机上的内容跟小朴妈妈的哭声,“S”人奇怪的扭动和眼神联想到一起吧?
朋美把作业本还给她的时候更是冲动地把作业本直接扔出去了,朋美很难受,而琴可也就在这时候被打了,她噙着泪。
开学了,前面的女生穿上了粉红的胸衣,我最感动的是当字引说没在的请举手的时候,同学说:“我旁边的人没在。
”感受到了小小孩童对身边人的一种自然关怀。
这个夏天要结束了,“S”人被抓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男是女,他回头看了看琴可;后来小破知道琴可和“S”人的事情之后就哭了,跟琴可说了对不起,这时候我想到了小朴,小朴和小破都是比较柔弱的男生,但是他们又那么觉得自己要保护身边的人,也许越是柔弱的人,越能够懂得保护对于一些人或者一些时候的重要性吧。
这时候,琴可说小破很酷。
夕阳下,鹿出现了,那个从前只在半夜出现的神秘的“哒哒”的声音,如今在他们面前出现了,琴可含着泪,看向这梦幻的眼前说出:“真漂亮。
”姐姐很自然地跑过来喊琴可回去吃晚饭,这一幕也让我感觉到一种亲切,梦幻的鹿和圆桌上寻常的家庭晚餐,这都是琴可的世界。
回去之后的琴可,她贴近妈妈的肚子,感受到了生命,再回到影片之初,它数“一二三”夸张喊出“生命啊”的时候,再看现在,侧耳感受妈妈肚子里这么一个真实的生命,我能懂得她从对宠物的喜欢到对生命的体会的变化,那是经历image之后获得的一种力量吧。
琴可和小破进行了一个秘密计划,把自己“谁也不准看”的作业本撕成很多碎片,放在干成海的抽屉,看到抽屉的纸条“夕阳”、“鹿”、“毛巾”、“拐杖”、“章鱼烧”等等,同学们都来跟她打招呼,这个女孩子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由于早起,小破在兔子笼边打起了呵欠,琴可夸张地模仿起来,我注意到的是开心,而不是之前模仿的那种酷了。
干成海从窗户喊住琴可,打开双手,那些美好的碎片一一飘落,而属于琴可的孤独,它还是留在了作业本的第一页的中间。
以上算是关于影片的流水账式的随记。
观影过程会觉得一种娓娓的流畅和自然,看完之后又能觉得着整部影片其实又是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特殊时期下的儿童视角,各种各样说不清道不明的孩子的创伤,却又能拥有自己的小小力量,刺痛旁人,又给旁人无可替代的力量,在生活中形成一种交错,构成最熟悉的一种关系。
我不得不赞叹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这种超强的感受和捕捉能力,以及巧妙地借用一些“虚假”的设想来表达这样抽象的结果。
即使你知道那是刻意而为之,你还是会觉得那样的符号式的意义表达是高明的,类似于一种遥远的期待,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你只能隐隐感觉但又不能确定,然而又绝对会相信的一种指引。
我喜欢这样的成长,不在于最后干成海的笑或者鹿的出现,而是让我看到了成长中的不会被人正视或者消除的痛苦,逃避或许是良策,而我看到他们慢慢经历,受伤,渐渐愈合,发炎······我相信琴可慢慢成长,发饰还是会在布满血丝的眼球、脑浆、七星瓢虫和蝉之间进行切换,或许会多一只蜘蛛?
蝴蝶?
儿童的世界我不想用纯洁这个词来形容,我只相信所有成长的蜕变远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些,大人的世界是显性的,那儿童,在行为上是要收敛许多,可我相信丰富程度不亚于大人,而且这是真实的丰富,难得的是我在这个电影里面看到的算是较少表现大人干预的生活。
成长不需要快乐,成长需要领悟和懂得。
一刷只是为了看爱菜,看完第一遍之后记得最清的居然是那一个个荒诞的剧情,比如把兔子放在脸上,和隔壁男孩看到梅花鹿等,,,回忆色的画面以及轻快的背景音乐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但同时也有种难以描述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就像是强迫大脑将远去的童年尽可能一帧一帧放映出来,虽然不可能实现,但也的确讲过往一些荒诞事迹零星露出冰山一角。
那时的我像琴子一样对一切没有见过的事情充满好奇,如果没有明确被告知告诉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都会极其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就像琴子羡慕得针眼的同学一般,哪怕到了小学高年级,我曾经羡慕戴眼镜的人很酷于是吵着说自己近视要妈妈带我去配眼镜,现在终于真的再也离不开眼镜了,我曾经羡慕得鼻炎的同学感觉把鼻子擤的很大声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有事没事就擤鼻涕,后来终于鼻炎了一到冬天就难受的希望做一个换鼻手术,,,这些都是作死作的太明显的例子。
经常听爸妈说我小时候总喜欢把各种石头甚至沙子像宝贝一样带回家,被他们臭骂一顿扔出去后,第二天我又带进新的一批石头砂石,于是每天被扔后第二天依旧乐此不疲的带回又一批“宝贝”。
无数次用刀片锋利的一面紧紧按住手指头,寄希望它不会割伤我,然而每次都让我失望,换来的也只是一条献血一声大哭以及一顿臭骂,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不再割手指了。
喜欢一个人蹲在地上看蚂蚁家族搬运食物,他们总喜欢排成一列的队,把他们想象成一个国家,有时候为了测试一些东西甚至残忍的将中一只蚂蚁腿扯断后扔进队伍里,有时候它会被几只同伴抬走我就像上帝一样注视着这些小东西的每一个动作,但是有时候却没有伙伴管伤残伙伴死活这时我就会十分气愤,用一瓶水倒下去试图淹死那群不帮助同伴的家伙,这一切很可笑吧,明明制造灾难的是我实施惩罚的也是我。
还有很多很多,,,,,,小时候的我,总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比如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我的存在而存在,单单一个环境而已,只是虚构的特别真实罢了,一旦我死去世界将不复存在。
虽然这个想法在任何一个正常人看来是那么的幼稚,但是反向思考一番,竟然有些细思极恐,万一我的这个逻辑是对的呢?
哈哈怎么就不可能了呢?
那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逻辑与这个世界恰好一样,现在最难过的事情就是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的法则套路,很讽刺吧。
在一张圆桌上大家一起吃饭,这非常有中国的情调,而在此片中则有着微妙的异国情调。
也许是因为导演是华裔的缘故。
渦原琴可是一个脾气有些怪怪的女孩子,她喜欢收集各种各样感觉很炫很酷的字眼。
而她生活在一个八口之家,家人在一起吃饭的片段是作品中重要场景之一。
故事以琴可的成长为线索,在旁人看起来古怪的她,也许只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有着不太一样思想的小孩。
她通过收集字眼,事实上在微妙地体会着未来的人生,比如说生命、死亡等等。
以及在慢慢地成长。
有些意思的电影。
【我的外星人好友】文/小燚 1最近看了芦田爱菜的新作《圆桌》。
三年级生可可对未知的一切新鲜词汇都兴趣十足,同时她会疯狂模仿身边有特点的人,她热爱家人,却又讨厌一家人在圆桌上吃饭的那种氛围......概括说,就是一个三年级小盆友的异想世界。
我们以为这是欢乐而甜蜜的童年电影,但是导演成功用孩童视角,拍出了童年的困惑与迷茫,以及那种难以形容的忧郁。
就像可可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的“孤独”二字。
其实她自己并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我不禁想,当我们回忆童年的时候都在回忆什么。
2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
也不知道受什么影响,大家都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梦想。
未来的科学家——也就是我,常幻想自己和外星人是好朋友。
同时还莫名其妙幻想一个场景: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的外星人好友开着飞碟来找到我,说可以带我到外星去。
同时我可以带走家人和几个朋友。
其他人只能留下来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于是我开始思考最近身边发生的事:昨天语文老师表扬我作文写得好,应该可以带上;体育老师拿粉笔扔交头接耳的小刚的时候又扔歪,砸到我头上了,而且连着三次体育课改室内了,绝对不能带他;组长夸我这次课文背的不错,小组第一,我可以考虑下;同桌考试抄我卷子居然分数比我高,哼!
......每次都在犹豫不决中结束了幻想。
我开始失落没有一个真正的外星人好友。
虽然别人也没有。
3只有玩儿能让我暂时不想外星人好友的事情。
捉蝴蝶、钓鱼、跳房子、抓小偷、点火、纸飞机、滚铁圈......对了,还有捉蜻蜓。
那是夏天我最喜欢的。
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拿着自制的网具在树丛中奔跑,网是用竹竿和纱窗以及铁丝制成的,蜻蜓捉到了玩会儿再放飞,循环反复。
有时会在翅膀上做个小记号,现在想来有些残酷。
我和小伙伴们跑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从白晒到黑,痱子在身上长了又落,时间在玩耍中飞逝。
忽然在某个夏天结束之前,我彻底忘了寻找外星人好友这件事。
4《圆桌》中好奇心强烈的可可总会幻想新的词汇飘在空中,然后她用筷子一个个夹下来再吃掉,画面经典到无以复加。
我觉得,她也是希望有个外星人好友的。
我又想,其实童年的我们本身就是外星人,对这个世界好奇,没什么恐惧,吃得好睡的香,觉得自己能力无穷,幻想自己会飞,长大就会改变世界。
儿时梦想简单,长大总是复杂。
现在的小朋友只能对着IPAD里的昆虫游戏划来划去,城市里甚至很少有蜻蜓的踪迹了。
5前天碰到一个童年的小伙伴,十多年不见,彼此都胖了,都险些没认出,聊着不咸不淡的话题,说了以后再联系。
其实彼此都没有联络方式。
——————END——————微信原创公众号【燚见】,每周五推荐一本好书、电影、美食等生活种种美好。
《圆桌》真是一本难得的儿童片,故事从逗趣切入逐步转向内省直至压抑最终归于温暖的释放,有探索,有思考,有剖析,有深度,有关照,因此也很有分量。
小女孩可可是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受家人呵护与疼爱,是典型的精力旺盛、活泼开朗的小朋友,满载好奇心的小脑袋里每天充斥着的是对这个世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收藏有趣的小词、模仿身边独具特色的小伙伴、搜集整个夏天的蚊子血……她不安于平凡的渴望着个性,自由自在的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这个缤纷的世界,直至有一天她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最艰涩、神秘、难捉摸的却是无法碰触的人心。
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演绎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有天生患有疾病的孩童,有厌世的同班同学,有偷偷伤心哭泣的大人,也有欺负孩子为乐的“老鼠人”。
人心,是绚烂世界里晦涩的灰,夹杂在黑黑白白之间,也横亘在孩童与大人的沟通之中。
正如电影中台词所述:“明明是由孩子变为大人的,可我们为什么又不懂孩子了呢?
”孩子的想法是跳脱无序也无现实意义的,所以也最易被忽视、无法被理解,也正因如此,孩童的成长,往往是一件寂寞又孤独的事,像是关在茧里的蝴蝶,世界充满未知,而自己东奔西突、困顿无助的无法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出路。
当兴高采烈向外生长的触角慢慢畏缩的收回渐渐向内追问,当随心所欲的表达默默闭合成自言自语的胡思乱想,短暂又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那一刻渐行渐远。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也幸好还有小破这样的朋友。
因为自己不在可可身边而让她独自经历奇怪且糟糕的事情,小破对可可说:“让你一个人,真是对不住你……”。
是这样温和可靠的小破,愿意走进他人内心了解每个人的独特,尽力的用自己的感知安慰和开导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耐心陪伴古灵精怪的好友做奇怪的事,如果人人在成长中都能得此良伴……而成长是什么?
导演告诉我们成长是从对事物的好奇转向对人的“想象”,成长是感知到“痛苦”是何味擦干眼泪继续微笑,成长是一点一滴将涓滴意念汇聚成生命的心流,成长是有一天终于发现睡梦中时光老人经过窗台发出的声响,其实是艳女晚归时的脚步声……想起《蓝色大门》里说“留下些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在夏天结束的时候,可可将心爱的小词一个个折叠成小纸条,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需要的人,当这些小纸片如雪花般飞向天空,这一次张开的双臂拥抱的是世界丰满的实感。
在公园的夕阳里,可可和小破终于遇见了时光老人的鹿,而这美好的意象只是一个人浩浩荡荡成长史的窄小开端。
想到穷极一生,我们也不过是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搜集着、记录着、堆积着由生命的真实体验带来的各色字句,不管是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也不由的想赞叹一句:好酷……
一个夏天发生的诸多事情,我有一个记录各种复杂词汇的本子,三年级 琴子1 麦粒肿我也好想戴白色眼罩,受伤的眼睛好萌2 朴君的名字跟我们不一样-太酷了,为什么我家不是在日三代3, 曾经很多次想过死的感觉一定很奇妙,爷爷却说我没有体会真正即将死亡的人的心情4 笔记本也不见了,原来是被姐姐拿走了, 姐姐还给我的时候生气地当着姐姐的面把最心爱的笔记本丢到楼下,心痛不已,居然还被妈妈扇了一个耳光 ,我艹,各种郁闷的事情啊有木有 我妈妈居然再次怀孕,我不想要家里再多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弟弟或者妹妹,讨厌讨厌十分讨厌5 任然十分讨厌家里即将迎来一个新宝宝的事情,特别是吃饭是全家人都围绕这个话题笑的那么开心的脸,讨厌极了6 放假了,我觉得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养兔子7 我们一起去收集这个夏天的蚊子吧!!
8 没想到我的童年居然碰到了变态狂,不过他的舞蹈还真是功底不错呀,哎那么好的身材,我没法想到其他同学在想什么,世界上真的是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在想什么呢9 无意中,居然看到了坐我前面的女生的秘密,我这样算不算偷窥,真不礼貌呀她居然写的词是 去死,确实 活在三年级太痛苦了, 毕业也要好久,真的好无力改变我们的现状10 我决定拯救坐在我前面的女生了,不要辍学 ,一起去发现活着的11 变态狂被逮捕了,我们的暑假也结束了12 今天吃饭的时候摸了妈妈的肚子,感觉里面的小婴儿在动呢,突然有点期待她的出生,希望是妹妹哈哈完结个人感觉整部电影围绕的主题是生命,琴子对生命的态度的转变, 觉得活着很无聊想找一些刺激和与众不同的事情去做,模仿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大阪人的性格本来就很幽默,这是我看过的最反应人的内心世界的电影,比起以情节带动人物,这部电影更真实的表达小说中人物琴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潜意识里每个人不管是儿童时期还是长大以后,以心理学来说都有一个本我和自我,本我的自己是出生之后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的事物的质疑,自我也许会随和这个社会,--- 谈谈mana的演技和前景从刚看宣传片时候觉得MANA变成跟周迅一样的演技派眼神特别有戏,很有节奏,灵活的不行了。
再过几年进入青春期和少女时期,一定会有更厉害更稳重的路线,最近看了《昼颜》我觉得,MANA也许以后会演一部以独白贯穿的感人的心路历程的剧,试想,如果《圆桌》是以主人公长大以后的琴子,回想自己小时候的那个暑假,也许MANA会有这样的台词独白-直到15岁的夏天,我才突然明白那时候9岁的暑假我看到的那头鹿是我童年最后的奇迹,比起长大之后,小时候反而离这个宇宙的源头更近,大概从我在妈妈的子宫里面我就知道,我不想做一个平凡的女生。
超级喜欢爱酱,说看这电影冲着她也不为过,相比较之前看过的菊次郎的夏天,都是日式对生活的很多细节娓娓道来。
可是当看完一遍后,完全无感而且是疑惑的,后来慢慢回味,那单一无聊的旅行就是我们的童年,旅程中发生好笑的事情也不会遗忘。
圆桌里孩子的思想不说难懂,但天马行空在想着的事情只是想要去更了解而已,没有意义也想体验与众不同的感受。
有小破这么善解人意的朋友琴可真是幸福呢,有一个解决你的烦恼,陪你一起抓蚊子,知道你碰到变态却没有保护你的而自责的孩子,也在教会我们慢慢走进别人的世界吧。
很适合边看边回忆童年。子役们都演的真好!
爱菜长大了,可爱度下降了~
低龄少女视角/镜头处理很有童年夏天的味道/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对世界的好奇、困惑得以一一展现/mana把孩子的鬼马精灵、精力充沛演绎得淋漓尽致/看起来,孩子的世界也不全是无忧无虑的,还有难以形容的困惑和迷茫。/小时候,觉得长针眼很酷,心率不齐很酷,韩国在日第三代很酷,甚至死亡也很酷。长大了,就很难进入孩子的世界里了,也不容易理解孩子的想法了,剩下的只有怀念。
你如果不开心,就不要勉强自己装作开心的样子哦;让你一个人,不在你身边,对不起。
夏季自由探索作业实在是太酷了……最后所有的情节都能圆回来也是挺厉害的!
很厉害,小演员演的真好,故事很有意思,我感觉小孩子的故事最难拍了,很难拍出小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的动机,所以才觉得小孩子好玩开心😊,国内现在很少这种片子想看 很酷
2018-7-11
【2019观影051】这部电影还可以换个名字:《认得这个字》。前半部分仿佛教小朋友在认字,最后感受到了同学和家人之间的友爱善良,还算不至于太差。讲得应该是小朋友从只有自我认知逐渐开始感同身受他人的想法的成长轨迹,因为想象力,他们也帮到了觉得学校无聊的同学找到乐趣。爱菜酱真是太有灵气太可爱了!全片靠着她自带的萌萌气场坚持看完。
我不认同这是喜剧,也只有我将其看完了,蛮喜欢小菜菜童鞋的,但是怎么感觉怪怪的,爱模仿?还是强迫症或者多动症,额…不明白
【5分】能给到三星是因为芦田爱菜可爱
芦田爱菜已经不萌了,但愿别长残了。
可能也是我很多时候都不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吧
用手吸引蚊子来咬,以此来抓蚊子作为暑假作业;模仿同学的各种情绪表情,以此来学习各种情感;妈妈又怀孕了,将来的小宝宝怎么办呢?遇到要踩脸变态大叔(影片的大叔实在是变态至极哈),模仿大叔将兔子放在脸上;看到前桌的小纸条,晚上会做相关的梦。看到女同学开始穿胸罩,是为什么呢?好朋友要搬家了,怎么有点伤心呢?小男孩看见柜子上少了一尊佛,以为雕像是神仙。。。。我们的童年,何尝不是在各种幻想与不断的试错中,慢慢懂得人情人暖,世态炎凉。结尾处小女孩和小男孩夕阳下看见鹿。那是一种童年幻想出来的美好画面吧,随着鹿渐渐远去,童年也就随之而去了。小女孩回到家中,母亲说胎动了,小女孩贴着母亲的肚子,感受新生命的力量。从开始的厌恶,到现在的期待,小女孩也慢慢成长起来。
如果每个大人都不会忘记自己小时候的困惑,不忘记自己是如何长大的,世界也许会更美好吧?
还行吧,就是喜欢女主。讲的是小孩子奇奇怪怪的脑回路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孩子真的有可能想了很多。纯真善良是最美好的品质,永远都可以打动我。比较喜欢小男孩对女主说的,我知道你是真心觉得我很酷,才模仿我的说话方式(口吃),让这个小男孩慢慢有了自信,肯定了自我,不再自卑。好棒~里面有个变态,说自己是s型的,穿个全身紧身衣,希望别人能踩他的脸。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变态,不过在小日子里,变态应该是很常见了吧。
太一般,在拍一些知道在讲什么在不知道在讲什么的东西。
#SIFF2014#大萌片;芦田爱菜的独角戏,小萝莉的确颇有表现力,萌到心都化了;不要以为孩子们有多无忧无虑,他们也时常被生死问题困扰着;夏夜星空下的老少对话真让人向往又怀念。
想把大兔子放老師臉上
..
本想给四星的 因为虽然有点看懂但还是没有看懂 可我为什么还哭了三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