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电影的途径是来自当地影院的邀请,于是我带上我的同学去看了这部电影!
只是很抱歉我看了30分钟我就走出了影院,对于我的同学我实在抱歉!
其他的我多做多的评论,既然拍摄电影在全国进行公映就应该起码得尊重一下全国人的感受吧!
说到贫穷就带上安徽???
导演是地域歧视还是什么意思!!!
对于出生在安徽,成长在安徽我听到就感觉很不舒服!
明明可以直接带过地名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突出!?
你可以反驳我被歧视的惯了也好,但是这样的台词真的让人想穿过屏幕去说你!!
起码让一群在安徽上学的学生实在无语!!
追加的配图来自网络。
首先,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毕导本人,或者是他指定在这里的人。
八九不离十吧。
我看了一些评论,先不说那些五分好评是否水军使然。
但随手翻了几个五分评的账号新号居多,而差评账号大多是活跃已久的活生生的账号。。。
这些都不重要!
看了大部分你对那些差评的抵触和辩解。
在此,我表达一下。
任何一部电影都无法取悦所有观众(你也不要辩解这些给差评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观众),即使世界级的好片子也有不喜欢的观众。
但你却见不得别人说它的不好,何必呢?
心胸呢?
气度呢?
动不动就发一个所有专家研讨会的帖子强迫大家认可,有意思吗?
片子的好坏是大家说了算还是所谓一帮专家说了算?
一部片子你取悦的是广大观众还是那些“专家”?
还动不动就和网友撕逼,真心感觉你的公关策略很Low。
再者,实事求是的说,片子我看过,正能量和朝气是有,但是一部电影优秀与否是单纯靠情怀和正能量赋予的吗?
每个片子在每个人眼里都有它的优缺点。
好多给你差评的人基本都是从审美的角度给出的结论。
比如桥段的俗套,剪辑的凌乱,台词的生硬,这些是实实在在的硬伤!
你可以不认可,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也没有谁说过他可以代表大众,他们都是发表个人见解而已。
你又何必狗急跳墙的和他们对掐撕逼呢?
就你在评论区的这些表现其实并没有给片子带来什么积极影响,相反,大家只觉得你输不起,听不得批评,患得患失,度量就落了下风。
十二年磨一剑又如何,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说你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换来大家认可就怪大家不好。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一叶障目当局者迷。
你依然可以赚取所剩无几的情怀和正能量自我安慰。
大家依然可以百家争鸣。
今天终于看到成片了,是不期而遇的喜悦,难得的一个好作品,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在美学上,在风格上,在类型挖掘上,群像叙事,多重关系,复杂矛盾,在视听里,在色彩里,在最本质内心里,积极阳光,温暖向上,很正能量,章回体的形式,多声部的结构,组成一个和弦,又不横向争执,每一个镜头都很给力,每一句台词都很到位,节奏明快,浑然一体,色彩纷呈,特别考验导演功力,是一次特别的制作,有一种特别的价值,充满时尚性和青春感,特别适合主流观众看。
创新意识的电影新作,至真至纯商业艺术片,给中国银幕带来新气象,明年一定要参加金鸡奖一个电影人的指南,电影人的入行指南,无情深刻揭露商业社会,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扭曲,题目起得特别好,贵圈很乱的事情,初心不忘,定位很好,美国加州帝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纯洁心灵逐梦电影圈
在经历了众人对它的批判后,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我终于没忍住想去看这部电影。
(好奇害死猫) 然而我找遍附近的万达等影院都没找到排片。
最后我终于在一家不知名的破影院找到了一场晚上十一点的排片,为此我还专门打车穿了大半个城市去影院。
刚到影院我就有点后悔了,这家影院的破旧让我怀疑这是个十八线小城镇,对于习惯了万达影城的我而言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更让我后悔的是我发现这家影院的查票系统几乎等于没有(可以说是很慈善了),这意味着我多花了32块钱。
既来之则安之,我在冷清的影院里坐下来开始看电影。
看到大概十五分钟的时候我开始想念刚刚和我聊天的妹子。
妹子是我隔壁班同学,我喜欢摸她头她喜欢揪我辫子,曾经试图和她告白但……对不起说远了。
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电影终于出现了让人打起精神的一幕!他们,开始了,毫无征兆地跳舞!那一瞬间我恍惚间以为这是部宝莱坞电影。
高冷如我看到这里实在是没忍住笑了出来,因为这TM的实在是太蠢了。
在这之后我怀念了我的几任女朋友,试图探究我们分手的原因。
接着我开始后悔推掉了那天晚上的吃鸡owCSgo和warframe。
我最后终于没能看完这部电影,站在冷清的街道上我甚至连一辆出租车都打不到,目光呆滞的我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开始发自内心地质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
是游戏不好玩还是妹子不好看?
我是不是一个傻逼?
那天晚上,我可能遭遇了我22年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我曾经被女朋友和朋友拉去看过不少烂片,但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想去看一部盖棺定论的烂片。
站在连出租车都打不到的街上,我觉得在做出看这部电影的决定的时候,我的智商可能遭遇了降维打击。
说实话,一颗星都不想打。
这片子一年多以前就来我们学校路演过,那时候片尾都没做好,我和舍友在最前排看完了整个片子,我可以摸着良心说这绝对是我看过最烂的电影,演员要颜值没颜值,要演技没演技,当个喜剧片看都很勉强。
这片貌似拍了很久,也是挺浪费时间的。
这次终于公映了,舍友得了免费的票,又看了一次,也没有什么进步,好像添了点东西,色调好了些,劝大家不要花钱看,你会后悔的。
中国电影年产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我一年撸的国产片能有十部(作为海外党这已经很尽力了),海报长成这个样子的视频一般都是小透明无声无息就过去了。
但毕志飞导演非要作,他一作我主页就被这货的预告和主题曲刷屏了。
视频本身没看过,但我这一星自问打得一点都不亏心。
如果你在公共厕所里发现一坨屎形屎色屎气的东西,然后回去跟同事通报“女厕一号坑有屎”,你会因为自己没去品尝一下或者取点样品鉴定一下就断定那坨玩意儿是屎感到心虚么?
正常人类都不会的。
虽然预告片侮辱了我的眼睛,主题曲玷污了我的耳朵。
但平心而论,这个视频的资质还不足以登上“豆瓣第一烂”的宝座。
毕竟它对外称投资2500万洗不了钱的干活,也没用小鲜肉刷粉丝带自来水,更没找来哪个欠酒债的名导挂起猪头来骗票房。
在烂片界,它是诚实而质朴的。
跟花多少亿找吴亦凡拍一部挂王家卫名字的烂片比起来,这个视频还真是名副其实,很纯洁的。
就算导演碰瓷,也没动用到人民的媒体。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我是不至于给它标个记打个星的。
但是“专家站台”的宣传实在让人忍不了给差评的手。
“见面三分情,”的道理我都懂。
在北京游荡的时候,也曾拿着车马费去看过片。
好在是小透明一枚,没人问我意见。
不过要是被问到,我大概也就打着哈哈说点不痛不痒的好话脱身罢了。
不会跟这些人讲实话的,因为犯不着;犯不着,因为不关心。
就像有人叫我看剧本,是朋友的,我会认真看认真说,一是真朋友听得进伤得起,二是我真关心伊的作品。
其他的,若是看了不好就不回了。
花时间和精力去伤害一个不关心(也不知道有没有玻璃心)的人,犯不着的。
我不是电影人,我不是影评人,我就是一个不吃瓜的观众,你们干得好拍得好片,我就看看,你们干得槽拍出烂货,我不看就是了。
我有好莱坞,我有宝莱坞,我有大欧洲,就算我不住巴黎了没那么多院线片可选择了我还有网呢。
就是一个球迷小伙伴说的,你们这些踢球的都不care了,我一个外人吃的哪门咸菜操的哪门子淡心。
以此看来,宣传片里的那些专家,也是早不关心了。
为了一点车马费,为了一点往来面子,对自己的专业毫不关心了。
这一类的“研讨会”圈内挺多的,以前是眼不见心不烦。
现在活生生就看到了,其中有几位还是小伙伴曾经敬服过的人物,这下打出了原型,破灭得很彻底了。
这个视频花了那么点钱,槽出那么大的心,厉害的。
听说还要再定档再上映,听说还有续集。
续集拍出来应该还有“研讨会”吧。
一部屎一般的电影,炸出了一些体制内的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脱离群众的现实问题被北大、北影等知名高校,电影协会等权威组织,人民日报、电影审查委员会等官方机构捧上天的作品进入院线后,却招致了群众的恶评如潮,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电影,让人民群众如此团结过!
这是什么问题?
这是典型的脱离群众问题!
这帮高高在上的官员、教授们,完全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喜欢什么,跪在了金钱和权势面前,而人民群众则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请导演记住,即使你的后台再大,得罪了人民群众,谁也保不了你!
个人建议国家监察委、中纪委对为其站台的几位体制内的官员、专家们进行调查,起码有70%能查出问题!
剧情就不赘述了,其实主要原因也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剧情,简单点说就是全都和屁股有关,但是如果要复杂起来阐述所有屁股的不同那可能就得找导演要剧本原版了(虽然我怀疑它是否存在)。
可怕的是导演似乎不甘心让48只是唱歌,而是坚持要她们也变成一群屁股,那个MV如果真出了我一定会去看的,并且刻成碟,以免这一页将来在拨乱反正的时候变成共和国影史上的禁脔,就当保存一点历史的阴暗面了。
好吧扯淡的部分就到此为止了。
现在的矛盾主体已经变成了,为什么一部片子——虽然我觉得说它是片子都是对所有被划归到同一个类别的事物的巨大伤害,但是我也不能说它是个烧饼啊——拍成这样子,居然还能叫到那么多这个业界的,姑且不论真假吧,大咖的追捧?
很多人就停留在他们良心不会痛么,他们收了多少钱这种层面上。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就算知道这是一坨屎,他们还是能这么面不改色的夸赞起来,为什么?
他们不知道这东西好坏,不知道大家看起来会是什么感觉么?
不,他们知道,只是他们觉得知道了也无所谓,不是那种,你看着好不好看无所谓那种。
而是,就算你们觉得不好,我说好就是好的那种无所谓。
而且大家想一想,这种情况,可不仅仅是出现在影视界,那些屡屡发出惊世骇俗言论的各领域专家,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丝这种味道在里面。
这东西如果要往深入说,估计楼主就要被水表了。
那就稍微说一点点。
如果说专家们代表的是传统体制内的话语权的话,那么支撑这部烂片背后的资本势力就是二十多年来新兴的另一极的化身。
专家们的肆无忌惮是在于,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都是这里的领导,那里的长官,说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进退和前途, 他们平日里周围永远是一群只能点头哈腰表示认同的跟班,而这些跟班,就是你,就是我,是没有话语权的大多数人,你觉得当他们看惯了人民在现实的压力下所作出的种种妥协之后,还会在乎你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么?
所以他们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全能自恋和自我催眠:我说这屎是香的,你们就得承认是香的,因为你们没有和我抗衡的本事。
而资本势力的嚣张在于,我们日常所需的方方面面都被他们所把持,店大欺客这句话,在地产行业尤其盛行,为什么说到地产行业?
嗯,我就是。。。
碰巧?
大概吧!
所以当这两股势力都在为一坨屎站台的时候,这坨屎也就有了凌驾于万千民众之上的底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它敢于换个马甲就在豆瓣里无限怼人:无论是资本还是权威,都不是我们屁民能抗衡的,而有了双重加持的它,自然容不得你不喜欢,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确与否本来就是个含糊的观念,在我们的社会里,正确从来都是有发言权的人所制定的标准,而不是看多数人喜欢不喜欢。
所以与其去喷这些人昧着良心拿了多少钱才能这么睁眼说瞎话,更加恐怖的是,他们居然连大家最后能说点实话表示一下自己价值观的地方都容不下了,他们要把他们定义的正确贯彻到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且他们似乎还真能做到。
这才是最可怕的。
上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后,该片导演毕志飞发文讨伐豆瓣,但引来更猛烈吐槽。
各大院线紧急撤档,电影最终收获220万票房。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
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运工毕志飞作者|灰狼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
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
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
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
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
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
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
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
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
等等!
不对!
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
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
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
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
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
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
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让人哭笑不得的毕志飞!
《蓝调百年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蓝调百年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如此来说,毕志飞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对国内旧有的中文资料文献的堆砌了。
即使这样,这篇文章堆的也很没水平。
我不喜欢揭人伤疤,我只说事实。
整篇论文164页,主干部分有5章,第一章写老马生平(28页),第二章是剧作和叙事(19页),第三章为视听语言(28页),第四章是所谓的美学文化分析(28页),第五章是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24页)。
换句行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学术八股,酸腐臭气扑面而来,分类框架之野蛮粗陋,估计连电影学硕士们看到都直摇头。
毕志飞在论文中将马丁·斯科塞斯定义为“商业体制内的作者导演”,通篇都在围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这一含糊命题做文章。
按我说这样的导演多了去了,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华德·霍克斯、奥逊·威尔斯、曼凯维奇他们统统都是。
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被毕志飞先生无视了,比如说他曾经深受美国地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影响——马丁曾无数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对自己的影响,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强的实验倾向。
别告诉我你真的懂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技法进行综合的那个人。
斯科塞斯的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但是能将《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这样的影片也解释成现实主义(第42页)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我只能期待毕志飞博士从理论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毕志飞在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时候,频频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献。
我可以列举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视美学》、童庆炳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教程》、宋家玲老师的《影视艺术心理学》,仅上述三本书的引用数量就超过了全注释的5%。
这些本科教学课本固然经典,然而一个博士对本科教材有如此强烈的依赖感,那么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么。
(我不是瞎说,我只是按照毕志飞的逻辑运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页,毕志飞是这样表述的:“依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如果要对意大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崇尚艺术,而且崇尚现实主义理念。
”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对毕志飞的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在黑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个高级黑。
毕志飞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与劳拉·穆尔维的窥淫癖式凝视频频套在斯科塞斯头上(通常这都是电影学博士们在论文写作中极力要避免的倾向),那么我也可以把肛门期坏乳房这些套在毕志飞头上。
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的括弧却用了英文。
我想一个电影学博士一定是很懂视听语言的,毕竟常常拉片子嘛,何况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导演。
毕志飞很努力,在文中贴了不少截图,亲手画了部分影片的机位图(画的当然是奇丑无比)和分镜表,但是我没搞懂他忙活这么多有什么实际效果,除了凑页数。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文中是这么总结的:“复杂的镜头调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影片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效帮助了主题与故事的传达”。
这种话都是废话,这种所作所为,就是在注水。
如果视听语言掌握的好,他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不会如此挨骂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穷街陋巷》《好家伙》《纯真年代》中的那几个经典长镜头,这些段落早就是妇孺皆知的课堂教案。
我说你至少得提一下《愤怒的公牛》《好家伙》里出色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吧?
毕志飞接着写道:“在《出租车司机》结尾特拉维斯大开杀戒的一场戏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长移动镜头,这种镜头角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应用的。
”(第61页)然而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镜头在弗里茨·朗和奥逊·威尔斯那个年代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一节中,毕志飞横向比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来的人物生平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到底发现了毕志飞的一项优点,那就是第五章“马丁·斯科西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策略分析及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的写作。
在这里,他擅长的官样文件和学术八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这部分(至少有17页)跟马丁·斯科塞斯有毛关系?
有人说毕志飞不久要进广电总局,我觉得这事很靠谱,那些骂他电影还想当导演的人你们得注意了!
还有,毕志飞先生写东西的文风是这样的:
短短四句话,三句话用“这部电影”四个字打头,感情他跟老外说英文的时候,每句话开头一定是I(我),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毕志飞先生要进电影局工作,日后行事恐怕还得更严谨一些。
因为我在文章中不幸发现了几处错误:在第47页他如此写道:“影片(《赌城风云》)的开始是一场汽车爆炸的戏,斯克西斯饰演的赌场大佬罗斯坦衣着光鲜地上了汽车,但随后汽车发生爆炸。
”然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个角色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
在第85页则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0年《禁闭岛》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继凭借《血钻》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的又一新的突破。
”毕志飞博士竟然将小李子得奥斯卡的时间提前了9年。
飞沙风中转,小李子的梗从今天开始由你接了。
“对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这篇论文注定难以被超越。
凭借它,毕志飞通过了盲审,通过了毕业答辩,从北京大学这座殿堂级学府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几百年后才能重现第二次。
因此我决定收藏这篇论文,这是我从网上买的,16块+23运费,和你那部电影的票价差不了多少。
所以别怪我没晒票根。
豆瓣上的2.0评分我也没有做贡献。
最后我需要感谢毕志飞先生没有将博士论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里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读书栏也少了一个2.0的评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曾几何时,你能想象出一部电影,丫每分钟都是槽点。
就算你是想故意设计成这样,也不会达到吧。
这不但需要极为高超的编剧技巧,同时也需要天赋。
得此天赋者,百年一遇。
只有那骨骼惊奇,眉宇间闪烁着光芒的少年才能有此杰作。
以前我不知道,现在我确定,这个人,就是你,毕志飞为了证明我的论点,我在这个闷热的夜晚,用自己VIP优酷会员的资格,1倍速(强调,是一倍速),全程看完了这部电影。
并且较为详细的做了拉片笔记。
为了各位读者之后能够更好的观赏本片,我大致记录时码,不太准确,仅供参考。
有痔疮,用肛泰20s 片头出现,low逼的字体25s 大海,两个傻子跑步,男的跑的像二嘎1min 一朵玫瑰花引发的追车戏,只通过快切剪辑,基本的追车镜头都不会安排2:30s 大段独白+叠拍反打,大一学生的分镜水平3min 开始尬舞,还换着地尬舞音乐没完就切走4min 表演艺术家出现了4min10s 海天盛筵出现了,导演说是张扬青春4min30s 一个广告都能拿这么多钱,怪不得崔永元要检举阴阳合同5min 还在介绍人物,纯用旁白啊,那还不如直接ppt呢6min 老师参加party留作业,傻逼吗6min 卧槽,连续叠化7min30 穷人家的孩子客厅好大,这么大了不会自己穿鞋吗卧槽,表演艺术家又出现了9min了,终于介绍完人物了片头出现了 LOW你麻痹黎族小妞都知道表演艺术家又出现了10min 卧槽刚入学的黎族小妞就要玩师生恋11min dj drop the beats,音乐不错12min 整容女嫌弃富二代13min 音频老师,你的音比调整了吗13min 老师的种子要发芽了,你丫还是憋土里死去吧14min 男生享受女生欺负自己愿意抽自己嘴巴,SM啊16min 黑车司机话真迷,老北京的哥啊17min 雨中争吵,因为没打上车,就分手了,不过我觉得分的不冤,你丫不会用滴滴啊17min 大段旁白18min 不是雨中分手了吗尼玛怎么又来个大老板插足,生戴绿帽子啊,大老板还给辆200万车,要我肯定同意,直接找更年轻的20min 潜规则戏码啊,女演员的台词都没背好吗磕磕巴巴的22min 这段对话,充分的展现了导演的编剧功力,深刻且全面的剖析的影视圈,点个赞26min 养父长得好像大山啊28min 整容女发誓要成名,但是,我不信30min 凤凰男出现了,人家都约你开包间了,你呀只是看出来人家只是个单纯的人,你才单纯吧31min 寂寞女找小鲜肉第二天当出场歌手就被包养,我也想33min 凤凰男开始玩碟中谍了36min 刚尼玛大一新生,就想着去北京买房,有前途,那会儿我光想着打魔兽呢37min 女生没戏拍就要去卖自己,那你还真可能让你实现诺言38min 卧槽全世界就一个牛导吗,不能多找两个配角演吗39min 人家都是借酒消愁这兄弟借矿泉水消愁40min 导演身后的霓虹灯挺调皮啊42min 这他妈的自己上门让导演占便宜,你麻痹,脑残吗43min 我操你妈尬舞又来了,什么意思44min 导演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就隐黑,是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吗45min 叠化你麻痹啊46min 跟老奶奶玩车祸根,晨练不是在公园里吗,货车怎么开进去的47min 不是压的腿吗脑袋怎么上了,腿没事48min 终于照片叠化了ppt啊49min 卧槽偷窥狂小心窗户外面的怪叔叔
50min 金杯送人,你妈大家就不能掏点钱租辆好点的车吗51min 老师的剧本拉到投资了,但是老板不让他吃饭,他很不开心53min 剧本完蛋喽,鼓掌54min 彝族女孩说:我回来啦,你当你是终结者啊55min 你要真在乎学生,你呀还开车走56min 上车两个字说的好调皮57min 追车戏啊,不刺激啊,固定机位啊,对切啊,=58min 钱老板生气的时候好娘59min 唱歌是几个鬼,疯了吗,那就让海浪带你走吧1h1min 正义的老板出现了,瞬间感化了整容女,1h3min 凤凰男后悔了1h4min SM女找到角色,大晚上去,你麻痹大家都不睡觉吗,有什么事明天说吗,何况你们呀不是整人家了吗1h7min 又是钱总,卧槽,你丫真是无处不在啊,大boss啊1h10min 男友好淡定,烟灰缸直接干死钱老板1h11min 老师提出辞职,学校没同意,校长,你丫是撒比吗1h12min 各位,我尼玛真的快看不下去了1h13min 当长工1h15min 凤凰男被绑架老师怎么来了,没理由啊1h16min 老师要死了吗,真的吗,开心1h18min 孙子,你丫怎么没死,为什么鼻孔总要插个管1h20min 黄如老师,你是不是心里分裂1h22min 张开双臂的女孩,哈利路亚1h23min 结婚了,呃1h26min 异地恋什么意思1h31min 玩倒叙啊,这个设计,没看懂啊最后,我就说一句,毕志飞探索了中国电影的底线,这等勇气,是我等俗人不可匹及的。
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傻逼,滚出电影圈!
”
讲真的,我没看过也不想看,但是人家没有消费粉丝,人家认真宣传,也没有虚假宣传。比起隔壁真的恶心
其实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一无是处
导演怕不是广告拍太多了,不看剧情,只看摄影也吐了。
这种破烂剧本居然能众筹1900万,还历时12年,真他娘人才呀。从政的料子呀,拍什么狗屁电影呀。从政去,财政部长走起。
哈哈哈我哈哈哈哈居然哈哈哈哈哈哈熬夜哈哈哈哈哈哈看这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近年来最牛逼的行为艺术。
教师节前一日,导演回母校放映,全场尴尬,三个小时如坐针毡,完了对峙导演答非所问。剪辑和故事在所谓的探索中没有取得成效,审美停留在十八线小县城水平。华丽的众筹一千九百万,成功为1617两年最烂影片兜底。导演后来还把现场起哄声掌声放微博上剪成“看电影学院师生的激动反应”真是人不要脸…
惡意高分在此
就这从头烂到尾、从里烂到外的电影还要来蹭豆瓣热度?恶不恶心?
哈哈哈哈给电影宣发打十分
起码是原创不卖情怀
我是真的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自己可以说是个智障了。
一部21世纪中国伟大的纪录片!深刻反映了中国娱乐圈现状!知乎吃瓜群众留。
我为什么要看这种东西。。。
本世纪最大谎言。
得个四分还是可以的啊…给三星抬一点分……
用12年的时间践行自己的确不是拍电影的那块儿料.
2倍速新世界,我觉得很优秀啊,起码四个傻屌1点半刷的很欢乐,根本停不下来
主题曲使我死亡。
我不是故意添乱,这片我三年前真的看过,当时导演拿着片子来公司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