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身在伦敦,也可能是因为最近的虚度光阴。
这部片子在看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当作电影,所以自然我也不算是在写影评。
看完后眼噙热泪,思绪很乱。
片中霍金在患病后定下了自己两年寿命的毕业选题为“Time”(很怪我会被这个戳到…)我很想记下我对于时间的感受。
我不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我总觉得我的人生在为未来买单。
我人生的大多数决定都是逆感受而行,也是这个原因。
我会无时无刻考虑未来的我会怎么想,会希望当下的我做什么判断。
而当霍金得知两年寿命仍坚持研究,并定下时间选题的时候,我很震撼,我确实很震撼。
而当简在得知霍金患病后仍然坚持结婚,我也很震撼,真的很震撼。
爱情的美好我们都清楚,就像成功的道理大家心知肚明一样,但谁能履行呢?
或许我可以依旧陪伴我的爱人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但我做不到义无反顾的结婚、生子吗。
其中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勇气承诺未来。
而我的思考立场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紧凑了吗?
并没有。
思考未来的同时,也让我把更多任务推给它。
我总拖延着任务,期待未来的自己能给出答案。
我似乎身处当下,但活在未来。
所以焦虑且无成的原因很简单,我彻底地避开了能让我开心、充实、健康的生活立场。
我认为自己的人生还长,我还有青春可以挥霍的同时又总是因思考未来而焦虑。
假设到了生命的末尾,又大概会因为所生时日无多而放弃继续追求。
为什么我在觉得自己没有研究方向的时候没有去继续探索?
为什么我要放弃当下的感受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未来?
为什么不敢爱不敢恨?
为什么我在我最好的年纪要去因为未来而放弃与喜欢的人感受秋天?
深意总迟解,将爱却晚秋。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感动得半天没睡着,上来一刷影评,真是出乎意料。
“人物扁平。
平庸。
俗气。
四平八稳。
太平了。
”合并同类项就是“平”。
这我可就不服了。
虽说电影的喜好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是这个槽点不对啊,不公平啊。
汉子们,你们能不能摸着自己的良心告诉我,看完没有对片中的Hawking 、Jane 和 Jonathan印象深刻?
妹子们,你们敢不敢拍着自己的胸告诉我,“太平”是什么意思?
制作精良,配乐出色,摄影太美,表演到位,什么时候变成了“平”的佐证?
难道要因为“商业片”“大制作”的标签,就否认《泰坦尼克号》是一部伟大得令人发指的片子?
有人说它拍得“太正确”,沾了题材的光,可是仔细看看,它是一部“政治正确”的标准化流水线电影吗?
绝对不是。
上帝哟,看之前我就担心霍金的形象被处理得很励志,被塑造成“身残志坚的天才少年”,但是编剧和导演太他妈棒了,片中的Hawking除了生活方面需要帮助,他的朋友和老师完全没把他当作重度残疾人,朋友们还是一样地开玩笑,老师们也还是毫不留情地直指他论文中的错误。
有一个细节是:博士答辩那天,hawking拄着拐杖艰难地走进房间,又慢慢挪到老师们面前,教授只是随口问了一句“要不要坐下?
”hawking说,不用。
然后他们就让他站着,开始点评他的毕业论文了。
残疾人其实很讨厌自己仅仅因为残疾就被另眼相待,简直整个人生价值都被否定了有木有!
很多该死的人类都爱强调“哇塞你看他断了一条腿还在跑步”而不是“他断了一条腿还是跑出了百米12秒”!
而在这部片子里,人们关注的是“他在研究宇宙理论方面成就最高还写出了时间简史”,而不是“他残疾了还在坚持研究物理”。
不把残疾人当残疾人看,才是真正地尊重他们。
创作者深深懂得这一点。
Jonathan出场以后那一段,真是美好极了,三个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Jane对他暗生情愫但没有表达,hawking甚至鼓励她跟Jonathan发展下去。
Jonathan离开的时候说,“现在,我该退出你们的生活了,…因为,我对你有了感觉。
”Jane犹豫了一下说,我也是。
Jonathan说“谢谢你”,然后就走了。
多么绅士啊!
三个人的彼此成全,是片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
在护士Elaine越权提出要求的时候,Jane并没有试图把他们的情感扼杀在萌芽之中,尽管她完全可以做到。
hawking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告诉Jane,Elaine已经渐渐取代了她在他生活中的位置。
他放开了Jane,而Jane也同时松开了手。
hawking微笑着问Jane“多少年了?
”Jane红了眼眶:“他们说你只能活两年,但是…你已经有很多年了。
”随后Jane向hawking作出了最后的告白“I have loved you,I did my best.”我爱过你,我已竭尽全力。
对于彼此的累觉不爱,对于各自的情变,他们既没有逃避,也没有欺骗,而是转化成了真诚的宽容和祝福,这远比爱情更为美好。
也许真正的爱,是在自己已经无力的时候,不再以爱情的名义自私地抓住对方,而是彼此成全,让对方的生命更加完满。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一系列这种“平静中饱含深情”的片子,朗读者,窃听风暴,狩猎。
不是一定要煽情到泪崩的才是好电影,真正打动人心的美是润物细无声的,从不主动进攻。
隐而不发,点到即止,是一种更加难以企及的境界,这样的情感比痛痛快快的大哭大笑更值得回味,值得尊重。
整个电影的层次非常丰富,男女主角各自的感情,还有彼此之间的感情变化,但是几条感情线都是稳健推进,叙述丝毫不乱,可见导演的驾驭能力。
结尾那一段倒叙尤其出彩,正如hawking倒推出时间的起点一样,一切都在回放,轮椅上的他站了起来,回到最初跟Jane相识的那场舞会,回到他们第一眼看见对方的时候。
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回到时间的原点,你会不会仍然在那里等我?
这些如果还叫俗气平庸,那其他片子怎么办!
不会真的有人“媚雅”,一看到奥斯卡就认定人家俗套吧?
至于它是否符合hawking真实的感情状况,我不关心。
对我来说,除了纪录片,当一部电影的画面在银幕上闪烁起来的时候,它就单纯只是一部电影,不涉及任何其他东西。
甚至是否符合原著,是否符合史实,我特么通通不关心,我只会用看电影的眼光来看它,而不是新闻报道,不是博士论文。
最近看的片子里,这一部是唯一值得写观后感的。
一定要猎奇?
搞基?
英伦风?
那些卖萌卖腐卖暖的,老娘通通都不吃那一套。
希望时间能为这部优秀的片子正名,让它得到该有的评价,也希望能出现更多走心的电影,我揣着一颗热乎乎的心在等着呢。
传记电影和微信朋友圈有着某种吊诡的相似性。
仅凭两个到三个小时,导演和编剧私人的看法与叙述,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为满足艺术和故事效果的设置与处理,要去勾勒一个人的形象,是极不合理的。
而传记电影的优势大概就在于以传主来吸引眼球,提升影响力的同时在叙事上由于存在真实个体与成分,在感情和主题表现上有加成。
回到开头的话。
这种很片面,很不符合实际的叙事,某种意义上和朋友圈里根据不知道谁转发的一个连接,一个推送就争当键盘侠,就去点赞或吐槽有着相似性。
当然也有严肃的传记电影,但像《万物理论》一类的传记片,我还是倾向于当成一个新故事来看。
当然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愿意费大把的时间在专门去找一个不感兴趣的人的资料与正传。
影片的开头是极对我口味的。
二话不说,直接把我甩会到还迷各种青春都市爱情小说的日子里。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不离不弃……这满足过我关于爱情的最初幻想,赚过的眼泪铺开还能清楚地看清当初自己傻傻抹着眼睛的模样。
台历都换了好几本了,没想到对这样的故事还是照单全收。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情节,似乎已经不再时兴,却因为是传记电影,有真实依托,卖点也不全然在这,演绎起来竟有种无心插柳的意味。
对听着云里雾里的专业有兴趣,愿意听八竿子打不着的求学经历和不知所云的笑点研究成果。
那一次对眼,不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越过了千重万重山水,错过了千世万世的相爱,才惊天动地地撞倒了一起。
霍金大湿的派对奇遇一击制胜,简直是一种理工男联谊的不二教材。
恋人罹患绝症,爱人不离不弃。
感觉是中日韩格式作品中司空见惯的桥段。
随着越来越多人吐槽装纯、虚伪,渐渐有偃旗息鼓的势头。
Jane说“我要和你白头到老”云云,虽然没有见过,还是深信的。
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要照顾3个小孩,一个大小孩,还要兼顾学业。
鉴于霍金不是个家财万贯,等着收遗产,在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也很难想到让Jane义无反顾地和一个预期寿命只有两年,不能自理的人结婚。
当然爱也是有限的。
日夜操劳,夜深人静的时候,孑然一身撕点爱情擦擦眼角的晶莹;噼里啪啦的噪声将自己从中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扔回乱糟糟的家,扯点回忆降降心火;对着一团糟的生活,却没有人诉苦,没有人支持,抓一把过去的欢笑,定定心神。
再多的爱,也有用完的一天。
当Jane呜咽着说:“I have loved you. I take my best.”,真是无比动容。
我曾经很爱很爱你。
现在不那么爱了。
可能也只是爱情累了,要出个远门。
回不回来,说不准。
不管怎样,那些深深爱过的日子,比两年长,比十年长,大概足以撑起永远了。
影片的最后,时光一路回溯到两双陌生的眼睛初次相遇,就私定终生的派对。
重新来一次,会不会在一起?
会吧。
两颗灼热的心,哪里管什么艰难险阻,在一起,就能共御风雨,阳光灿烂。
PS:影片的摄影真的很喜欢。
在我看来,色彩和很多充满想象力的镜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前段时间才重温了《万物理论》,原因我是作为一个研究生,一点也不想做学术,需要找点什么激励自己。
那段时间真的非常非常压抑,压抑到说话做事睡觉都喘不过气来。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原来即使天赋过人如霍金这般,面对生活,也会有过不知所措。
但电影里所展现的那一面,却并没有让我觉得他变得平凡了,而更像是遥远的行星射了一束光过来,照亮了平凡大众眼前那条看起来很黑很长的路。
电影中霍金得知自己患了渐冻症,对简说:“我只剩下两年可以活了,我需要工作。
”简说:“我爱你”。
霍金愣了一下,结结巴巴的说了一句:“这……这是个错误的结论”。
简笃定的向前走了一步:“我要和你在一起。
有多久是多久。
时间不长的话也没关系,就算是两年我也要和你在一起。
” “我们只是灵长类动物的高级品种,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它在绕着一个很普通的恒星公转,而它只是亿万个星系中的一个。
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潜在的自然法则,关于宇宙的边界该很特别。
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更特别的吗?
人的努力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糕,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 宇宙学曾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遥远的,因为霍金终其一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把宇宙学带到了大众面前,告诉我们生活不止是眼前的那部分暗淡,当我们抬头的时候,还有星空。
我特别记得霍金的一个非常小的插曲是有一次他参加一个讲座问答,有人发问说最近有一个著名偶像乐团的成员退团了,这件事会产生什么宇宙效应?
这么一个看似与物理学完全搭不上边甚至有些恶搞的问题。
然后霍金用他那熟悉的机械音慢慢回答:“我希望那些心碎的少女们关注理论物理的研究,因为有一天,多重宇宙的存在可能会被证明。
” “在我们的宇宙外,还有另一个不同的宇宙。
在那个宇宙里,他仍是乐团的一员。
” “这个女孩可能也会愿意知道,在另一个可能存在的宇宙里,她和这个成员结婚了,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 霍金是真正浪漫温柔的人。
他也是一个对专业知识以外的人特别宽容的人。
大部分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味和学识巴不得极尽刻薄。
但真正了不起的人不是的,他们的心里有宇宙和星辰,所以格外温柔。
我相信他说的,除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外,还有存在着很多从原宇宙中分离出来,在某些方面与原宇宙有着一些共性,但在很多方面也与原宇宙存在诸多不同的独立宇宙。
就像2018年3月14日也不是故事的结束,只是另一场时空旅行的开始。
我想以《时间简史》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影评的结尾: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
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
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 即使宇宙不是不朽的,自由的精神仍会永存。
再见了,霍金先生,我们下一个宇宙再会。
纽约时报的两篇影评都在讲片子是怎么样忽略掉了霍金成名的真正原因:他的工作,真正的科学。
这一点我同意,但是未免有点不公平。
片子里的时间匆匆过去,几年缩短为一个瞬间,很难让人想象他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工作的。
我坚信天才需要日复一日的累积和工作,才做出让世界瞩目的成果,而非像片中从毛衣的缝隙里看到火光就灵光一闪。
这种过于浪漫的场面未免有点误导的成分:研究,就像设计,写作,都是磨人的活,是长久的专注,没有一蹴而就这一说。
可这片子想说的是工作以外啊?
可能作为一部影响广泛的传记电影,认真的影评人会希望能够在霍金一生最重要的成果上多多着墨,我觉得这可能也反映了美国(至少纽约时报)对于广大国民对于科学敬谢不敏态度的担忧(想想TBBT吧,美国青少年真的没多少人看,而且里面的科学家形象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悲凉感)。
但是一部电影不可能描写人生的所有面。
工作之外,我们要怎么生活?
被身体禁锢的天才要怎么和一个自己必须全方位依赖的女人厮守?
人心并不比宇宙更容易弄明白啊,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进行这种艰苦的探寻。
电影本身很不错,Eddie Redmayne自己就是剑桥三一学院毕业,拿的是艺术史的荣誉学位。
那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穿着西装在校园里来去的场景真是美啊。
青春,真美。
就算你对修饰过度的传记电影表示鄙夷,那么这一段也是值得看的。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迷人的色泽,而霍金年轻时的那一段尤为闪亮。
而每个人的纠缠、迷惘、无助和坚强也都非常感人。
我不争气地哭了好几回。
片中Jane和Stephen从婆家出来开着车在路上的时候,Jane崩溃地说:"We are NOT a normal family!" Stephen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过身去跟后座的小儿子含混地说:"Your mom is very angry with me." 那一刻影院里好多人都笑了,可我就是抑制不住地哭了出来。
这么心酸的瞬间,为什么会笑呢?
对于电影的真实性,我觉得爱情故事嘛,总会有美化的部分,总会有前后拼凑,增加戏剧性的部分,不要太过强求。
但我也会觉得遗憾,为什么不把生活的无常,爱情的莫测,展现得更真实一点呢?
我们就那么懦弱,连生活的真面目都看不得么?
就像《美丽心灵》没敢讲纳什他老婆一度要求离婚一样,Stephen和Jane也不是和平分地分开,而是大吵过,Jane的恨意快要将她吞噬。
电影改动了很多细节,也自创了很多场景。
这种戏剧性强场景让我感到很遗憾:我只能感知角色的内心,而非这两个活着的人曾经一闪而过的念头。
不过多数时候我们也只能通过艺术的想象来重塑那些场景。
关于更多电影和回忆录的出入请看这里:为了你的观影感受!!!!
千万别在看片子之前看这个!!!!!!
http://www.slate.com/blogs/browbeat/2014/11/07/the_theory_of_everything_how_accurate_is_the_new_stephen_hawking_movie_starring.html包括:霍金从没有公开讲过自己的OOXX的事情……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82022/这是本尼演的霍金。
我还没看,建议对比观赏?
光看脸来说Redmayne大概更像一点。
说一件有点儿邪门儿的事。
我坐在剧场三片观众席中间那一片的倒数第二排。
电影开场十多分钟,我前面一两排的右边那里突然有了些动静,周围的观众都频频侧目,我听到有人小声说好像是谁昏过去了。
一会儿来了工作人员,一会儿一个警察进来了,一会儿好像是弄来了担架,把人抬了出去。
整个过程超过了二十分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响动,对绝大多数观众也没有造成影响,还是挺厉害的。
结果片子突然放到了霍金在歌剧院里晕过去被担架抬出去的一幕,座位也是差不多的位置。
片子放完了,到好多人都在讨论这有点吓人的巧合。
好好地活吧,好好地爱。
另:2015年2月23日恭喜Eddie Redmayne拿到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我看直播的时候激动得哭了出来。
只有看到霍金,看到奥斯卡奖上的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类的创造,才会觉得人类社会是再向前进的。
我们虽不完美,虽然不总是走向正确,走向先进,走向进步,但是每一代人都留下了智慧的结晶。
真是激励要好好理解这个世界啊。
这篇影评是看完了当晚随手写出来的,可能以后再看一遍,再做修改补充吧。
看罢的心酸,悲喜交集,无助却又被强大的力量深深震颤,虽然试图写出来,大家还是要自己去看。
基于对霍金的了解,世上笼统讲分三种人:1. 知道他写过《时间简史》,知道他有残疾,知道他现在说话像机器人;2. 读过《时间简史》,或者对他的理论物理有过更多掌握的人;3. 以为他写了韦小宝的人。
如果你是1或3,在《万物理论》里面你会看到很多关于他的“新鲜”故事;而如果你2,那么电影呈现给你的故事不会比你维基百科一下就能习得的多多少。
但无论熟知与否,你都会喜欢当这些人和事被搬到荧幕上时所产生的活泼感。
《万物理论》讲的是Hawking从剑桥到晚年的经历,着重描绘了他和家人(尤其是妻子Jane)如何抵御ALS(冰桶挑战都没白玩吧)疾病摧残的故事,外壳是一部励志片,而实心却是一部很人性的感情片。
来自最顶尖理科领域的坚定无神论者Hawking,在一个趴体上遇到了学习西班牙语/法语的虔诚国教教徒Jane,彼此吸引,又互相启发,一段故事就此展开。
影片开始几分钟后,我们便开始看到Hawking身体发生变化的一些症状,捡起笔的手指姿态、不小心打翻咖啡、差点赶不上火车,等等,直到他跌倒在校园之中,终于被诊断为患有Motor Neutron Disease (运动神经元疾病,又称Lou Gehrig's Disease),其症状之一就是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告诉他只剩下两年的寿命。
Hawking 随后郁闷了一阵,是Jane的坚定不移使得Hawking一直撑下去,不仅拿到博士,还放了死神的鸽子。
我觉得Jane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片尾看到电影剧本是根据Jane写的书所作,大呼怪不得呢。
整部影片最摄人的部分就是Jane在照顾Hawking以及几个孩子的时候的辛苦和自我挣扎,随着年月的积累而产生的心理纠葛,Felicity Jones给出了非常醒目的表演,Jane的强大和感性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唯一不足的是,在传记里的每一个阶段,Jones看上去都比Jane应该在的年龄小10岁。
此部电影最大亮点就是表演了,除了Felicity Jones,饰演Hawking的男主角Eddie Redmayne也非常强悍,至今仍在很多人心目中最配奥奖提名的名单上靠前。
Redmayne在拍摄中一直在靠一名舞蹈家指点,得以将Hawking在不同身体条件下的不同运动姿势表现得栩栩如生,更令人佩服的是电影是按照场景、而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拍的,说明Redmayne在拍摄过程中(尤其是剑桥的戏)有时要反复转变自己的形态和姿势。
不仅是体态上,对于Hawking的表情、脸部肌肉的走势、甚至不同阶段中不同的发声方式,Redmayne都表演得非常好。
随着电影的前进和Hawking病情的恶化,观众看到这个科学伟人从年少青松到盘曲于轮椅中的过渡,这是非常心疼和心碎的。
但同时,Hawking从头到尾都非常的幽默,很多台词都让人破声而笑。
今年确实是Redmayne被提名的大好时机。
(有几个人不出意外的话,是定了:Michael Keaton,Eddie Redmayne,Steve Carell,Benidict Cumberbatch, 我所期待的得奖者是Michael Keaton,或 Jake Gyllenhaal)人物之外,导演和摄影在电影中采用的色彩也非常漂亮,算是电影的又一亮点。
这部电影拍得真的是很炫目。
不过,对我来讲,电影对于Hawking个人的成就表现得太局限,只是通过一些人生中最顶峰的场面加上音乐效果做出了势头,却没有真正的开发Hawking科研上的突破以及与之相关的抗争。
到头来,这部电影作为传记体裁,还是略显平庸,如果剧本给了Aaron Sorkin之类的人写,或许就会提高一个层次。
但总体上,电影没有一刻让人无聊,感情特别充沛,两小时出头的片长也很适当,在最后我的感觉还是非常温暖的。
电影本身、剧本、两名主角的表演、甚至配乐都有很大的机会被提名奥斯卡。
托yaxing的福,今天去看了电影《万有理论》的首映。
虽然霍金的传记之前并没有被搬上过大银幕,但电影如老朋友一般熟悉,他人生中的关键节点,我早已在脑中补齐了画面。
如果粉丝有等级的话,我想我可以算霍金的汗血宝粉了,小时候看《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长大一些看了他的传记,再后来霍金06年来人民大会堂讲演,我也有幸去旁听。
再大一些读了些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浅显读物,终于对他的工作有了一些了解。
当然学术上的事情,我这个门外汉也无法发表更深的意见。
然而今天看了电影,才让我终于明白霍金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如果约翰纳什的困难只是深陷精神妄想的泥淖,那么霍金遇到的,是极北苦寒之地的高山,他既要攀登,同时身体又被冻住,不能动弹分毫。
然而霍金不仅登上了山,还插了一面旗子,大声呼喊,让别的人也上来。
当然在山顶的,还有他的妻子Jane。
是她举着重重的轮椅,载着霍金,一点点爬上了高山。
而如果肉体没能上山,霍金的精神早已灰飞烟灭。
什么样的爱,才能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当然你可以说Jane信上帝,对给痛苦的人施予拯救有着特别的情怀,可以怀疑Jane只是对霍金有初恋那种想要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执着,可以说后来Jane怎么可以出轨跟别人好,甚至可以说Jane只是想给霍金最后的两年生命留一点色彩。
但是说这些都没用,因为如果没有Jane,霍金早就活不下去了。
今年年初,我的视网膜出了问题,并不是什么大病,医生说打一个气泡,做几次激光和冷凝手术就能治好。
当时的我看来却像得了绝症一般,感觉自己的生命真的在慢慢变老,凋零。
而实际上时至今日,即便现在视网膜已经归位,我左眼的视力,也确实受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刚出症状的时候,看着自己每天残缺一点的视野,看着黑影慢慢向中心发展,我真的体会到了那种,生活就将就此终结的恐惧。
我怕我真的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娶妻生子了。
从此,我的人生前面就将加上一个“左眼失明”的字样,我将不能判断远近,不能开车,余生只能用一只眼睛生活。
幸而有周围的人诚心诚意的帮助,和医生高超的医术,我才终于战胜了心里和生理上的困难,挺了过来。
而霍金面对的,是一场注定的失败。
他所能做的,只是把失败的日子延后一点。
看到霍金拿到诊断书,面对Jane一脸决绝,Jane不离不弃,开导他,给他擦眼镜,甚至主动提出结婚。
霍爸跟Jane说霍金的病不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注定的失败,让她考虑清楚,Jane只说了三个字,我爱他。
在那一刻,我真的哭了。
在自己最困难的那段时候,我常想,世界上绝不会有一个姑娘会愿意陪着我了,即便有,我的眼睛终有一天会失明,她也会离我而去。
而我也真的不愿意让自己作为一个累赘,就这样辜负了姑娘的青春。
Jane的出现,似乎让我昏暗的人生又有了一丝期冀。
我想,这样的女孩,也许真的有吧。
就算我眼睛真的看不见了,我也要尽我所能,让她过上好日子。
让她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不白费。
就像纳什和霍金做的那样。
“Ihave loved you and I did my best.我曾经爱过你,用尽我的全力。
” 在电影《The Theory ofEverything》(万物理论)接近尾声的地方,听到了如此动人的语句。
轮椅上的霍金最终用一种含蓄的,看似残忍却渗透万般温柔的方式,向给过他爱情,婚姻,儿女,陪伴他渡过艰难岁月的妻子简Jane提出了离婚。
Jane有一点惊愕,伤痛,只短短的一刹那,伴侣间的理解让她松弛下来,象卸除了一付重担,她缓缓俯下身来,依偎在丈夫膝前……霍金无法言语,于是她代替二人说出了上述那句。
这段爱所包含的艰辛和原谅,化作夫妻眼中泪光,也化作一道暖流,在众人心底流淌。
Jane是一位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富于幻想,内心澎湃,研究古典的诗歌,同时也向往着古典的爱情。
当文学遇上科学,她毫不犹豫地爱上了头顶智慧光环的理科男。
很快噩运降临,“医生说只剩下两年。
”两年,这个时间的数量词,既在主观上激发起Jane的母性与怜悯,又从客观上暗示了她自己:牺牲两年的时间,结婚,生子,尽可能让霍金高效地体验本该属于他的美丽人生,然后走得无悔无怨。
然而,谁也没料到,两年变成了三十年,为了兑现一句诺言,她几乎祭献了自己的一生:娇弱的女孩变成了肩挑背扛的大力士,研究古典诗歌的文科生变成了天体物理学家的扬声器……当疾病,辛劳和孤独磨蚀了婚姻里所有的浪漫,如果说霍金尚有他的宇宙星空可以仰望,那么对于Jane,道义则成为崎岖中唯一可以攀缘的绳索,支撑着她单薄的身体。
童话可以定格在钟声、花雨、白纱礼,帷幕后的生活却要无情继续。
除了最初的灵犀相通和一腔自我牺牲的情怀,Jane和霍金其实并没有享受过多少相濡扶持的婚姻生活,反倒是偶然闯入的Jonathan带给她平凡家庭的生趣和男女间天然而生的情愫,他陪她一起照顾霍金,疼爱孩子,歌颂上帝……变化在一点点缓慢地进行,这一切被敏感的霍金尽收眼底,但他口不能言,身不由已,曾经的剑桥骄子,如今所有的骄傲被命运踏碎一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人远去,从一开始的戒备妒嫉,到后来用本性的善良去理解,接受和祝福……“就象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爱情不因为没有走到终点就失去它的意义,正是Jane曾经的守护与温柔,鼓励了霍金将两年的大限改写成了三十年的奇迹,并一直延续下去,也正因为她的付出,才成就了《时间简史》那样一本又一本轰动全球的著作,成就了霍金被轮椅禁锢半个世纪,却依然闪耀世界的一生。
“Look at what we made,”望着阳光下走来的三个孩子,霍金用一种平静而幸福的语调对Jane说到。
那曾经是他们最大的憧憬,如今变成了唯一的纪念品。
提起婚姻中的孰是孰非,霍金每一次都选择了对家人的保护。
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对于自己拥有过的这段人生,他宁愿相信曾经幸福,这是他和Jane之间的默契,也是二人的初衷。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对于所有没能走到最后的感情,选择原谅大概是我们对爱最好的报答。
无端想起《聊斋》里的小翠,报恩之后,人鬼要各归其位。
狐狸精怜惜丈夫,便多留些时日,渐渐把自己变成日后填房夫人的模样,抚平了分离的忧伤,这才飘然离去。
霍金陷在轮椅里,既不能变,也不能飘,他只能忍着心底的疼痛,努力学习对着一块调色板眨巴眼睛来表达自己,学习使用各种辅助仪器,学习接受新人的护理,学习适应没有Jane再依傍身边的生活……以此来安慰她,解脱她,释放她。
那种隐忍的爱,与Jane当年曾经赠予他的毅然牵手,一样真切。
科学家美仑美奂的理论在人世间终于上演,时光倒流,亦幻亦真,镜头退格,再退格,白发回复青丝,憔悴重返红颜……作为她的丈夫,此刻他要送她走,正如当初他迎面而来,玉树临风,英俊少年。
电影讲述两个人相爱的故事,一家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多过描写一位科学家的传奇。
贯穿多次的“用一个方程式完美解释宇宙万物”的设想,在影片结尾关于信仰的发问中,在那个捡起圆珠笔的幻想画面中,给出了创作者自己的答案:“……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的宇宙更为神秘吗?
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总可以找到你能做的事,直到成功。
生命不息,希望即在。
”与这段黄钟大吕的演说相比,我更感动于影片里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镜头:庆功宴后,好友乘着醉意开玩笑地将霍金举起,横放在一尊庞大雕像的怀里。
画面一闪而过,以至于看不清那雕像是维多利亚女王,还是别的什么神仙圣母。
霍金全身瘫软,只好任由朋友摆弄,但在那个母亲式的怀抱里,他别过头来,露出了孩子般单纯的笑脸。
在命运的掌中,他既是个弃儿,又是个宠儿。
两位主角的精湛演技,撑起了一部朴素无奇的剧本。
先不说Eddie对霍金形象刻画的传神入微,只那种标志性的孩童一般的笑意,就已让人怜惜不已。
其中一幕是重荷下几乎要崩溃失控的Jane,一边驾车载着全家飞驰,一边发泄道“We are not a normal family!”面对妻子的委屈抱怨,霍金能做的只有假装调皮转过头去,对着后座上还不懂事的儿子嘟嘟囔囔:“Your mom is veryangry with me.”多么令人心疼,这才叫你看个明白:他的孩子气,只不过是他唯一能够对抗命运的武器。
天才是这个世界上一种激动人心的存在,而为了铸就天才,那些苦其心志,伤其筋骨的天地不仁,大约是每个身负重任的生命呕心沥血的必经之路。
女主角Felicity更是我一直看好的英伦新秀。
节制而冷静,内涵丰富,娇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很少能在大屏幕上见到这样蕙质兰心的眼睛,常常目光流转一句不发,却道尽千言万语。
她让女性的聪颖完全盖过了美貌,成为她身上让人目光难以抽离的一种魅力,她的表演风格正应证了那一句经典之语:有多激情,就有多克制。
观影完毕,心底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要买一套印刷精致的《时间简史》,送给我爱的人。
时间到底有没有开始,有没有结局?
它载着我们来自哪里,又奔向了哪里?
它冲蚀了一切,也成全了一切。
爱是多么坚韧又脆弱的东西,即便它难以永恒,也让我们深深相信……对于生命的卑微与庄严,对于人心的千徊百转,对于这复杂世间万物难解的方程式,上帝,只是多么粗浅的答案。
霍金在3.14这个特殊的日子去世了,或许命中注定他会在这一天死去。
在伽利略的祭日出生,在爱因斯坦的诞辰死去,他仿佛是上天派来指引我们的,但是,这就是个巧合而已。
霍金不是神,他只是个和你我一样的人类而已,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霍金也不想看到自己被神化。
而本片,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描绘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即使没看过霍金的作品,大多数人也知道霍金在学术研究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相较之下我们却忽略了他在医生断言顶多两年活头的情况下继续活了几十年这个事实。
他的身体结构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可他硬是靠着超强的意志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活下去。
相比于他的学术成就,我更钦佩他这一点。
电影主要讲的是霍金和第一任妻子简之间的爱情故事,爱情实在是个复杂的东西,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爱情还难的问题了,我可能永远也搞不懂爱情,而他们之间的爱情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从开始的畏畏缩缩到后来的大胆邀约,霍金可以说是很棒了,我碰到对眼的女孩时却很少主动去接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不自信。
我一直在想怎样才算真爱,世界上存在完美契合的伴侣吗?
上个月我可能还会说存在,现在不会了,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每个人都不同,不可能找得到喜好、三观完全一样的人。
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爱情,简信仰上帝,而霍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一起啊,这本来是个巨大的鸿沟,可事实是他们的爱情让我羡慕嫉妒恨。
是的,即使是后来简不再爱他,我依然羡慕这份感情,明知道霍金所剩时日无多,她还是选择了和他结婚;霍金迟迟没有去世,她还是不离不弃,竭尽全力维持这个家庭。
最后,霍金也明白了这样下去对与简来说只是个负担,陪伴变成了负担,爱情就没有了…曾经还很幼稚的想一定要找一个和自己的喜好完全一样的伴侣,到头来,这些喜好什么的,其实没那么重要,只是没碰到那个人而已。
以为这是一部拥有爱情元素的传记电影,实际上是一部传记外壳的爱情电影,年轻的霍金和简相爱,但霍金却被查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并被告知只有两年的寿命,简还是义无返顾的和霍金结婚,希望和他白头偕老。
故事到这里从爱情剧转到了婚姻剧,常人婚姻中的问题,在霍金的生活中都存在,我们可能很好奇霍金的性能力和她的老婆如何能忍受一个只有手指会动的爱人这方面的问题,这些疑问在故事中都有交代,且呈现的方式很得体。
妙的是这些平凡的故事不会让你有以往传记片中“伟人也不过凡夫”的感触,恰恰相反,观众感受到的是霍金和他妻子不凡的人格,使这段情感从婚姻的部分又上升到了更深刻的层面。
霍金和简相遇之时就体现了两个人世界的不同,聚会上简的朋友调侃理科生,说明了简的圈子很少接触到霍金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两人被互为不同的神秘感所以相互吸引。
霍金是个物理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智慧的无神论者”,简信奉英格兰教会而且她的专业是伊利亚半岛的中世纪诗歌,简到霍金家里做客,霍金的父亲问简喜欢什么画家,简回答特纳,霍金的父亲说他的画像被鱼淋过一样。
种种情节都表明霍金乃至他的家庭都是理性的人,而简是个感性的人,霍金从不跳舞,简渴望跳舞,但为了霍金也装着不爱跳舞,好在霍金还是为了这个女孩迈出了一步,直到霍金被诊断出病症甚至宣判了死刑,简也愿意和霍金在一起。
这一幕中的万物理论指的是爱情中的异性相吸,它可以让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并做出巨大的承诺,可很多时候差异在相爱的时候是粘合剂,在婚姻中又会成为一种隐患。
步入婚姻生活,霍金的学术赢得世人赞许,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甚至失去了行走能力,拿起勺子饮食的能力。
霍金承受着无法拥抱自己爱人的焦虑感,甚至连这种焦虑都无从表达的双重痛苦,简的全部生活被照顾霍金占据,她失去了自己生活,他们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方面表明了霍金的性能力毫无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要通过孩子来填补情感生活的空缺。
简面对着唱诗班帅气的教师,帮助无力表达的霍金阐述了一段豌豆和土豆的隐喻,物理学中有两套解释这个宇宙的定律,掌控宏观宇宙的广义相对论和和微观粒子世界的量子理论,一个土豆一个豌豆,诡异的是两套理论并没有依照同一个法则,如简说的,如果世界都是土豆就简单多了。
这个比喻也是全片的核心,霍金毕生在调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找到一个能解释整个宇宙的大理论,所谓宏观的土豆,简也一直努力在婚姻中寻找着他和霍金两个不同人生的平衡,即微观的豌豆,霍金和简的两套信仰共生而又对峙,当霍金证实出宇宙无边界的时候,简一点也不高兴,因为霍金的每一次揭示都意味着离简的上帝信仰越走越远,他在剥离宇宙神秘感的同时,也耗尽了两个人朝夕相处下所剩无几的神秘感。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告诉我们,宇宙从一个密度和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爆发出来,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恒星,恒星内核的能量抗拒着引力维持着恒星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恒星能量耗尽无法抗拒引力的时候,恒星会向内塌缩,变成奇点成为黑洞直到消失,如果恒星的体积十分巨大,他会爆炸为超行星,超行星的尘埃成了创造行星的材料。
然而在微观的意义上,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么,从无到有,在爱的引力下结合,简这个了不起的女人一直用自己隐忍的能量抗拒着生活的引力,可也有一天,爱意会耗尽,爱情也会消散,也终有一天,生命也会消失。
“我们是谁?
我们为什么在这,如果弄明白了这个,这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到那时我们会知道上帝的真实想法。
”霍金的这个提问让简很欣慰,他以为霍金终于靠近了上帝,遗憾的是这不过是一个出于尊敬的比喻。
霍金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也最没有戏剧性,这样一个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一个姿势,脑子里时刻都装着宇宙的人,电影最不容易表现出他生活跌宕感和内心的复杂,因此有人说本片的人物塑造扁平,这是我听过最不负责责任的评论。
这是一部靠情感推动的电影,不温不火的叙事下两位主角都暗藏着强烈的人物性情。
霍金的塑造一方面得力于简这个角色的侧面烘托,在霍金绝望的时候,是简让他重拾信心,在病床上危机的时刻靠的是简的果敢决断;再就是饰演霍金的埃迪•雷德梅恩,一度让你忘了演员的存在,相信这就是霍金本人,那张极力想表达的痉挛的面孔的让人感同身受,埃迪从一个全身都不许有“戏”的人的身上,不动声色的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完全是抗拒“引力缩塌”般的表演,一定会夺得奥斯卡影帝。
霍金就像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上帝怕他获得真相所以惩罚了他,但这并没有限制了霍金,因为在霍金的世界中时空不是相续的,正如片尾那样,霍金和简又回到了最初的美好。
现实中霍金和简仍是朋友,甚至简担任了本片的编剧,他们的爱情成为了跨越维度的情感。
万物周而复始,恒星的灭亡诞生出了新的恒星、行星,霍金和简看着长大成人的孩子,他感慨着,看看我们创造的这一切。
影片把万物理论的概念消融在生活中寻常的细微和幻灭中,宏大和琐碎的主题互为映射,霍金和简找到了他们的生活理论的相处之道,霍金也在宇宙的理论继续寻找着那条“中道”。
更新确幸的是,晚年的霍金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和简•怀尔德重归于好,并和二人的孩子们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最终,霍金在爱因斯坦的诞辰日走了,他的一生像一个巨大的寓言,在生活中,他弥合了理智与情感,在智识上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虽然他说过奇迹和科学无法并存,他也许忘了他自己本就是奇迹和科学。
牛津大学 慕名去过 没什么感觉(日版吹替/福田賢二)
把喜欢勾引贴身护士的大博士塑造得非常正统。没有讲霍金所在的大学为了留住这位学术大牛,给他聘请的贴身护士都是貌美如花的
小雀斑太拼了
爱似乎是有期限的 但爱是无限大的
摄影表演情节流畅度都很好。只是切入点太扁平。以至于感觉像在看英剧。高成本电视剧。因为要解释时间简史而设计一段场景解释时间简史。说不出哪里不好。但也没哪里好。
演技一分,摄影一分。
狗血,做作,鸡汤,烂俗,除了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简直一无是处,叫万物理论简直是侮辱物理学,叫霍金老婆的情史还差不多,学院要是选这部片子的话真是瞎了狗眼。
电影拍得唯美,可惜现实上霍金出轨女护士还在圣诞节上和照顾了他二十五年的简离婚真是个渣男更不用说去爱因斯坦的萝莉岛上做禽兽的事,无法直视啊
埃迪·雷德梅恩很努力地呈现了霍金,让这个角色更真实,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属于很精致的制作,它的美术,尤其是配乐都令人印象深刻。霍金与简的感情确实很戏剧性,虽然我们获取这些只能通过简的描述。时间果然是最无上的,它改变的甚至还包括爱。所以结尾的一幕多少把影片升华了
看个明知走向残疾的故事真是难受。演员真牛逼。最后的回放,是真正用电影的语言把霍金世界中的“时间”,表达出来。——看老电影的时候,三人情的故事实际已经有点暗示了。
乃们看过卷福的《霍金传》咩,不就酱。原来爱是万物理论?没意思。有人喜欢拍天才和明星的传记,有人喜欢看小人物的生活,大约都没多少差别,小中见大,粗中现细。规矩保守的传记电影不如纪录片。
很少让我遇到制作这么刻意精良 演技这么逼真 却让我如此反感的电影
本片从来就没有挑战过观众的智商和理解能力。我们通过这部电影真的认识了霍金或者其他人类么?霍金到底做了什么我们真的关心么?迂腐、乏味、肤浅,看完下一周你都想不起来哪怕一个镜头。
不难想象,任何一部与霍金有关的电影只要不是差得过分,都很容易获得商业成功。然而我讨厌宣扬霍金的事迹,尤其讨厌将霍金讲述为一个呆板古怪的nerd,原因不仅在于这未必是霍金的真实状态,更在于它使观众对整个科学家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曲解
爱情简史之恒星的相遇以及看看表演就好。欸你说怎么会有人这样嘴歪眼斜地笑你还觉得他很好看哪?欸你说小雀斑怎么能这么可爱呀?希望我女婿是这种类型【喂!】
从来对传记电影保持敌意,觉得也许都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自我投射。想要正常行走、为前排的漂亮女生拾起钢笔。时间再宏大浩渺,对于每一个个体却又都是那么绵长细致,折磨人却又让人无法抗拒。太喜欢女主角了。
以为是童话故事 发现是现实生活 不过很多现实中的无奈和妥协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勉强及格。这片最不能忍的是调色过度,时不时的把演员调成小绿人、小蓝人或者小黄人,不知道是怎么个动机看着还辣眼睛。小雀斑的表演挺成功,演霍金还是需要控制肢体、肌肉什么的,这比加里·奥德曼夹着个嗓子就敢出来演丘吉尔还是靠谱不少。片里霍金使用的语言软件是美国口音,几个人当场还不乐意了挺有意思。作为传记片拍的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但我觉得有两点还挺新鲜的,一是作为残疾人和正常人的夫妻组合,女方知道患病也始终没放弃,男方病重后也有意成全老婆和别人,即便分开也是因为在那种极端条件下双方的状态无法调整(显然霍金和护士玩的更好),这种人际关系挺美好了。二是作为重度残障,霍金在日常表达上依然趣致甚至有点骚,霍金的成名其实也脱不开这一因素。霍金的研究成果涉及不多,还不够他对上帝认知变化的描写,可能后者更具社会性
我太容易被励志了。内涵不足,但表演尤佳。
有一段电子音的独白听得热泪盈眶。写了《时间简史》的霍金,脸上咧着大大的笑容,他像一个神,也像一个普通人。某个夜晚,大滴大滴的泪水从他脸上淌下。小雀斑演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