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看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女性这一角色的刻画,那种坚韧的力量,平凡而又伟大!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勤劳善良温暖而充满力量!
在底层生活的压迫下也从容面对。
教会我们面对这艰难困苦,不图回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养育我们长大,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妈妈,我爱您!
致敬每一位女性!
致敬每一位母亲!
杨亚洲《泥鳅也是鱼》2006平民导演杨亚洲的这部作品是这几年看过的揭示边缘人生活最完美的一部内地影片。
虽然在视觉效果上美术根本无法达到近年韩国影片(无论题材)的普遍高质量。
但也不妨碍这部作品太多优秀之处。
我从未看过倪萍出演的影视剧,《泥》是第一部看她主演的作品,里面的表现可以用满分来评价,在扮演民工的全篇表现来看,让人很难联想到她曾是亿万观众心中的偶像。
操着胶东方言,完全本色出演。
《泥》里最喜欢的镜头有1。
民工出站的大潮涌动正面全镜。
2。
民工开饭的俯拍人潮聚拢。
3。
修缮故宫里倪萍奔跑的侧面移动特写。
4。
一组镜头:结尾矿井塌方烟气缭绕后,男泥鳅抱着伤者断腿医院狂奔(至此,观众都松了口气,出事的不是男一号),马上就是男一号的卧椅不起,最后散落一手的红霉素药片儿。
这个前后转换不过几分钟,导演刚把人心托起来后然后一刀砍下去,不留喘息。
《泥》里我最感动的镜头是倪在潘虹家对着她瘫痪的父亲说:(大致发音)“大絮,恁今儿不儿笑了姨天了,咋镜儿就不小了呢”,在转身老头儿乐之前的这一幕。
《泥》里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呸,不要个脸”和花姐的那句“命儿八尺,难Q一丈”。
前者也是一个主线。
不管是开篇对倪大红还是中间对性骚扰她的小民工还是最后瘫痪老头儿的摸奶(这幕是全篇我觉得最搞的一幕,并且不懂加这个有什么含义,倒特讽刺,因为下个镜头老头儿就挂了)和结尾所有民工喊出的这句。
一个可以宽容所有人的善良妇女,最终也没有得到“上半夜睡这间,下半夜睡那间”的汤耗子,也没有得到“闯了红灯闯绿灯,闯了绿灯闯红灯,闯了红灯闯警察”的汽车,更没有得到那刚刚建立的爱情,最终拖扯着两个孩子,在大雪的背影下离去,最终最终观众看到的还是这宿命的结尾,让人不禁感叹万分--人命八尺,难求一丈。
配乐很讲究,只有一条钢琴主线,淡淡的,并且在大部分镜头切换时用最后一小节一个独立的低音键来承前转后,这一点是《泥》里我最喜欢的特色吧算是。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男女一号都姓倪,剧中也同为“泥鳅”,不晓得是改编安排还是巧合。
disabled atom 2006-5-5 00:17
喜欢杨亚洲的每一部片子。
说几点杂感。
1 镜头感非常好,开始就是一群民工,不停的忙忙碌碌,跑来跑去,一直在奔跑,就像一篇影评说的那样,凸现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在我而言,感觉很像是渺小的人,被命运所追逐,身不由己的努力想挣出名堂来。
特别是一开始大家懵懵懂懂的,头让干啥就干啥,一起齐齐的去抽血。
一个小民工还一脸无知的问,咋检查身体还给咱钱。
唉,又可怜又无奈。
2 配乐混音也好,常常是嘎然而止,随后响起空灵冷冽的钢琴声,就转向下一个镜头。
甚至那个踏方的镜头也是这样,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
3 其实最后看完了,细琢磨剧情,真的是好惨啊。
但是你看了却不觉得,电影里的那些民工,虽然没有钱,虽然都生活在最底层,可是都高高兴兴的活着,并不压抑,经常自己穷乐和。
这就是生活。
人什么都可以习惯吧,然后苦中作乐,甚至都不觉苦。
4 很细腻,很多情节非常有深意,而且前后呼应,比如那个北京我平趟,男泥鳅吹牛,可其实怎么平趟呢,就是带着大伙坐公车不买票,真的遇到事了,比如别人欠钱不给,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5 小演员选的也很可爱,两个双胞胎,整天唧唧喳喳,真是好想掐一把小脸蛋。
HOHO。
6 男泥鳅并不坏,其实也不色,呵呵。
怎么说呢,这片子其实轻轻的点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话题:民工的性需求。
7 倪萍演的很一般。
8 这是一部好片子,应该去看影院看看。
很奇怪很多人评论此片如何煽情,唯一有煽情之嫌是电影最后-女泥鳅带着孩子还钱,农民工兄弟在修葺宫殿的棚架上道别的那幕看到那幕,发现自己有感情起伏,才觉得自己不那么冷漠.
倪萍参与的拍摄,还是一个主角,对于她来说,出演这类角色是否还比较满意,毕竟这不是她第一次装模作样地学说陕西话了。
对于故宫的修善本是一件国人以及国际都关心的事,而在这部片子中却成了戏耍一类,古老的建筑被损坏,闹哄哄地场面遍布于工地,就如是大生产一样,岂不令人对故宫的修善担心。
民工的生活真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还是那部《民工》的电视比较真实一些,在这部电影里面很多事都被夸大了,也许是编导就要这样一种效果吧。
倪萍在这里面真的很可怜,演的角色可怜,本人也可怜,几十岁的人了还这样去挣,累不?
再说了,换了衣装的她左看右瞧也还是一个主持人模样,中国也真就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了?
这部电影适合在小范围里面看看,象影视圈里相互印证一下什么的,放在外面来公映,真容易让人对国产电影看低了。
●倪萍扮演的女泥鳅在一个不断被人歧视之中寻找尊严和捍卫尊严的故事。
●整部电影排除男女泥鳅的感情线,便是实打实的“父辈打工者的纪录片”。
★一部典型的反映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的作品,影片演绎了一男一女两个泥鳅在北京打工的艰辛经历。
●倪大红,196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1991年与潘长江合作参与拍摄首部电视剧作品《我是乡巴佬》出道。
2006年参与拍摄电影《泥鳅也是鱼》。
电影《泥鳅也是鱼》里,倪大红在片中扮演一位从农民工打拼出来的包工头。
倪大红本来穿的是43码的鞋,但他在片中却一直穿41码的。
谈起这么设计的原因,倪大红解释:一个从底层拼上来的人,他的奋斗历程就是很不舒服的,这种身体上的不舒服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心理层面,感觉就到位了。
●2005年两人低调成婚,在那之前倪萍演过杨亚洲拍摄的《美丽的大脚》、《浪漫的事》。
在那之后,倪萍出演过丈夫拍摄的《雪花那个飘》、《泥鳅也是鱼》、《大浴女》、《美丽的事》。
●在电影《泥鳅也是鱼》里演一个带着双胞胎女儿进城打工的民工,为了帮助自己入戏,她就不洗澡不梳头。
后来别人都说:倪萍来了,有味儿。
就这样,不用开口,不用演,她就已经是那个人物。
●倪萍做主持的同时,还出演了很多电视剧和电影,其中还以电影《美丽的大脚》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凭借电影《雪花那个飘》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凭借电影《泥鳅也是鱼》获得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等,可以说是跨界非常成功。
另外,还出版了《日子》《姥姥语录》等图书,出演多部话剧。
●女泥鳅在影片中从始至终始终经受着尊严和生存的拷问,经受着出卖尊严还是捍卫底线的考验。
“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
”泥鳅有尊严的时候,它就是一条鱼,而一个人有自尊的时候,他就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不管他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兄弟。
●“呸,不要个脸。
”似乎是女泥鳅的口头禅,在影片中不断出现: 对意欲强吻她的男泥鳅、对非礼她的青年民工、对失去老伴已久而一时犯浑冒犯她的卧病老教授,是一种愤怒的回应;对给盗版碟利用两个女儿倒卖的贩子、对拿避孕套吹气球给两个女儿玩耍来搞摄影创作的文艺青年,是一种不解的责问;对直白的花姐是善意的玩笑;对一起在下水道干活的兄弟,是开心的戏谑;对后来渐生情愫的男泥鳅,就几乎是一种近乎调情的嗔语了,这其间感情的变化十分微妙,值得玩味,直到最后,还完了债,带着两个孩子将要在雪天中离开的时候,整个工地的民工弟兄们都用崇敬的心情一齐以“呸,不要个脸。
”来对她的坚持致敬。
按照导演们给我们的简介,或许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你也是人》。
可是,谁能告诉我这样的一个片子到底是为了体现广大农民工生活现状和情感世界还是其他的什么富有主旋律的精神呐?
至少在我看来不会是反映什么更好的社会精神和现实,而,对于农民工的生活刻画不觉得把农民工说成傻子了吗?
难道,在一次次的历史变革中,被认为是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农民,是这样的?
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贬低。
《泥鳅也是鱼》怎么听着就像是说《你也是人》啊。
泥鳅:泥鳅是我国常见的鱼类。
体长15—25厘米。
隶属于鱼纲、鲤形目、鳅科。
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底层。
常钻入泥中。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
本片关注的就是城市中的泥鳅们——民工。
查了一下影片资料,乖乖不得了,去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得主,敢情又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片子。
奇怪的是,这部反应民工生活的片子,居然没有遭禁。
或许,它只是表现了民工生活现状,而没有过多的谴责ZF。
本片分类是喜剧/爱情片,我看完了片子,却笑不出来。
他们过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看着电影,上着网,写着BLOG的人所能理解的。
我相信,这电影已经对他们的生活美化了。
事实上,卖血,欠薪,死人,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坐公交车转一圈,这个城市到处在搞基建。
我们时常会抱怨,路上太灰了,太脏了。
等建好了,我们开着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我们穿梭在一个个商场中买那些我们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忽略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
他或许某天在路上与你擦肩,被你投以鄙视的目光;亦或许出现在某电视台的社会调查栏目中,被你毫不犹豫的换台。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已经往FQ的路上靠了。
影片本身没有谴责什么,我在这起劲个P。
这部电影,除了能在国外电影节引起国外评委的震撼外,不能改变什么现状。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生活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用劳动换取报酬,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爱情。
虽然琐碎,但是充实。
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过得那么苦,或者说,他们至少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们懂得自嘲,懂得自娱。
泥鳅也是鱼,也是个菜。
在这部片子中,你还能发现很多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诚实,勤劳,宽容,坚强……可笑的是,这些我们5000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美德,最近要靠主席的讲话才有人学习。
要知道,淳朴的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德,只有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才会逐渐的忘记并麻木。
我们就是那个欠薪不还的老板,我们就是那个不孝的女儿,我们就是那些医院中冷漠的人群。
我们不是鱼,我们连泥鳅都不是。
《泥鳅也是鱼》最早在52suda上面看,但那上面卡的厉害,也没有看完。
最后,下载下来慢慢看,知道那是一个展现农民工的片子。
在家时,记得山东齐鲁频道播放《生存民工》也没有看过很多,我总觉得影像里面难以活现那些悲惨的剧目,弄不好还有成拙的危险。
后来,在《疯狂的石头》里看到了原班人马,最近又在《新街口》碰见各个家伙了,看来是如夏雨者,红了。
韩雪者,还在姑苏晚报开了一个专栏,我看了看,不说什么了,省得吃不下饭去,因为我怀疑是倩人捉刀,现在应说捉键盘。
还有很多人的博客文章,那些影视圈人员真的有时间自己去写?
假如真如此,我就很佩服了。
所以,相对而言,我倒愿意看些明标“转载”的文章,或者作者以前发表在传统媒介上的,然后转上的,因为有些真实性在内。
影片中有两人都叫做泥鳅,一个是包工头,男的;还有一个女的,是倪萍饰演。
不知道怎么了,一提到包工头三个字,我就会想到阿杜,现在也消失掉了,倒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他转行后的成功一段。
再者,一看到倪萍,我就想到了尚俊华,那天我见了,分明没有很多相似之处,就算是我胡乱的联系吧,无罪。
俩泥鳅在火车上遇见,又在工地上遇见,一系列的遇见联结成了这部影片,女泥鳅自己一个人出来打工就算了,偏偏带着两个女儿;可见,其中之艰难了。
发展之中,男泥鳅不时地照顾她以及俩孩子,发烧之中,他有药片;女泥鳅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被一个人强抱(非暴),被男泥鳅报警。
此前看《扬子晚报》上说到了,最近在宁城,有多起杀人案,死者多是卖淫女,而施暴者却多是民工。
我乍看到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后来,我想原来那动物的本能总是要发泄的。
就要看是不是时候,是不是对象,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无错的。
农工,首先是人,而是人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排挤到一个角落里面。
因为缺乏跟强者谈判的组织性和资本支撑,他们竟成忍受着压迫,或者他们的生存空间是那么的小,于是,他们才把性发泄对象找在了卖淫女身上,在她们眼里,他们也是肮脏的,都是最底层的人,却报以仇恨的情绪。
当然,我不是说应该互相提携之类,源自于轻视,他们才对她们使用了暴力。
我想起李敖在写国民党军中乐园时,这样写道:人肉市场真堪怜,老兵雏妓互相残。
买卖双方皆弱者,如此军中一乐园。
联系上面的新闻,我觉得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昨天,在网上浏览新闻,看到了一篇:小姐的灰色生活。
报道的是赵铁林的《她们》中记录的一些镜头,历经十年,赵铁林在祖国那个开放的前沿,用摄像机记录下了那一幕幕。
可能,赵在书中描述的都很相似,也又不同。
她们的来源一般都是贫穷的地方,农村。
她们也曾结过婚,也曾经为人母过,她们同样怀揣的是一个梦,那就是有朝一日再回去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但谁都知道,小姐这个工作,是极具腐蚀性的,估计比毒瘾稍逊。
最近也看到了《失语者的呼声》和《都市里的农家女》,都是关于打工妹生活的描述,还有高耀洁〈中国艾滋病调查〉也已经出版了。
看来,并不缺乏对失语者的关注者。
但对于现状的改变,即使失语者本身也是缺乏自信的。
在《她们之中,她们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毫无计划的混迹着。
但他们也渴望着能有一个真正疼爱自己的男人,她们并不是没有爱的一个分子存在。
我觉得,无论是她们,还是那些民工(当然,我说着两个字的时候就觉得很难受,本身词义上的歧视。
)都首先是一个人,既然前提搞清楚了,他们就应该具有应该具有的权利,简单至极,那就是活下去。
- 是个男人就对女泥鳅有企图,不真实- 吊车吊了房子,居然爬上房子而不找吊车司机,太蠢了,不真实- 既然潘虹的父亲思想境界高,会对泥鳅满意,不真实- 男泥鳅的死,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情况,但是概率很小,不真实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有可能这些事情都是真的,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真实。
总体来说,这个片子的问题是把女泥鳅说的太傻,把女泥鳅说的太好。
这么傻这么好的人(还这么有魅力)可能确实存在,但是实在是难以相信,不真实。
即便存在,这部片子也不能说描写了民工生活,只能说叙述了一件奇迹。
不过我也不了解真正的民工生活,只是个人感觉而已。
相反,贾樟柯的《世界》让我感觉真实得多。
一般般
补,本科时看的,敬一丹演的,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隆胸的段子,今年隆一个,有钱了明年再垫一个。然后就是笑话平胸,把你后背贴上豆子,都分不清哪是前胸哪是后背
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命八尺,难求一寸。你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呢。
杨亚洲功力很好。拍摄本片需要官方极大的支持。笑中含泪的革命浪漫化表达。讴歌了底层人民的纯朴、善良,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倪大红表现最好的一次。
庙啊,你盖在天上我怎么还嫌低……你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泥鳅确实也是鱼,仿佛韩剧照进工地。我爸爸是个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不需要你这种低层次的逗乐~
农民工的生活
过于真实,令人不适
很多年前看的。。。情节已经模糊,只记得倪萍演的很不错。
题材应时,倪萍大嫂有点偏爱演这样的角色,这次不咋的
看👀
高山上盖庙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倪萍老师是绝对的国产文艺片女王,无人出其右
不真实。不感人。导演熟悉了解在城市民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吗!
关注底层现实,但是很多细节交代的很弱。
倪萍我没记住,倪大红我也没记住,这个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可能最深的还是王千源这条台词吧:“出售盗版光盘已经是在欺骗消费者,而更离谱的是竟然卖的黄片不是真正的黄片这就是假货!做生意必须保持诚信,假如你出售的黄片不是黄片,那你为什么要以黄片的名义卖给我呢?”
“庙啊 你盖在天上 我怎么还嫌低…… 你在我身边 我咋还想你”
庙啊,你盖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啊,站在我面前,我咋还想你?
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泥鳅适应环境能力特别强。
罚冥币,住宫殿,盘不黄,让我摸,各种高反差式社会黑讽,外加间或蹦出的出人意料冷笑话,比如潘虹唱童安格马上自我检讨说歌太老那段……不过喜剧的部分还是太像刻意编排的超现实段子集萃,导致最后悲情上扬那一刻情绪带不起来。贫贱高贵悲喜混容水准照着杨亚洲自己的没事偷着乐还是差了不少。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8131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