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赶巧,这个周末看了两个关注边缘老人题材的电影,突然很想写一写影评和感想。
《酒神小姐》是讲的韩国老妓女的晚年,《杀出个黎明》讲的是香港杀手小团体的晚年,都出现了生活拮据,儿女不在的孤老状态,并且没有了之前的社会地位,变成可以被替代的无用之人,甚至连儿女的嫌弃。
两部影片都出现了捡破烂这样的情节来表现垃圾人生和糟粕。
他们在年轻时代就是边缘职业,拿不上台面的职业,但还好剩下风光,剩下名号,比如说“洋公主”,“一刀秋”这样的称号。
并且当时她们不缺钱。
那个时代需要他们的存在,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老年后,时代变了,要做光鲜亮丽的职业,所以他们就像垃圾一样被对待。
也是因为他们不再年轻。
他们也同样对孩子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不过韩国电影里比较狠,小男孩只是短暂出现在酒神小姐的生活中,并且没有过度煽情,没有产生过多的情感。
只是提及过一点当年和黑人美国大兵同居时有过一个孩子,被自己送去保育院。
而在香港电影中,主要剧情情节还是出现了爷爷对于孙女的感情,我也看到了一些评论都是吐槽这一点不真实。
而且不是很认同最后老年人的幸福是建立照顾儿孙上。
老年人面对死亡的消极情绪两部影片都异曲同工,老杀手更得心应手一些,都是打给他去帮助他们自杀的,所以三人小组的踩点行为变得非常多余而搞笑,消解了杀手这个职业的难度。
韩国妓女就要靠完全笨拙的方法,但同样是帮助人,不是杀人。
死者都是老人,想早点去死的老人。
结局呢,韩国电影还是延续了往下走的风格,让酒神小姐借由警察调查而承认罪行,这样在监狱中管饭有住的地方,不需要交房租三餐有人管,这最简单的生活诉求,就是她的生存需要,监狱刚好可以提供她,而每个人不也是在社会的囚牢中找生活需要吗?
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囚牢,以为那是投降后,最好的归宿。
香港这边就有些戏剧性了,两个老人居然让未成年人生下了孩子,共同抚养,明明都要活不下去了,怎么可能会让孩子生下。
不太能理解,我相信这也是打分低的原因吧。
都是大主角的戏,不出意外的都是得了主角奖。
谢贤应该赢得了人生第一个奖杯吧。
有些心酸的是,很有可能是各位主演的最后一部作品了。
想到这里,我也有些难过的,确实生活有限,珍惜一切吧。
你的晚年会怎么度过?
会想早点自行了断吗?
会很幸福吗?
影片毫无掩饰的展示着衰老的细节,英雄也好、玉润也罢,终将躲不掉迟暮与珠黄。
日年复复庸碌之中,已近不惑。
偶观此片竟有共鸣,正如臧克家作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常感觉自己已经老去,生活就像快要凝固的树汁,如蝇蚊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余生的岁月愈发粘稠,却来不及变成琥珀,只会禁锢着一切挣扎,而我连值得追忆事物都乏善可陈。
这人生,真乏味。
看一部电影,体会另一段人生,仿佛通过一部精彩的电影,可以短暂的逃离生活里的平庸。
港片里,我们通常不待见李灿森所饰角色的窝囊、无奈和不肖,我们更喜欢谢贤们靓丽帅气、精彩霸气。
悲剧如此、喜剧如是。
就像骗女孩上床,为了哆嗦几秒钟,事前冗长的斗智斗勇,和事后没完没了的麻烦才是生活的全部。
有研究说,人体每隔七八年全身细胞都会换一遍,那么8年前的自己,还是自己吗?
我觉得不是,因为你理解不了几年前的自己有多么傻逼,更理解不了和自己当年一样大的儿子为什么会如此不可理喻。
结尾落入窠臼,钟雪颖辍学生子艰难生存,林雪应阻拦pc心梗离世,冯妈该养老院里无人探望苍老痴呆,谢贤该被弱鸡小孩用自己的刀所伤,昏暗后巷中挣扎爬行缓慢死去。
好吧,向日渐西山的香港和香港电影以及高龄演员致敬。
本片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陪伴的质量。
讲述:三个主角年轻时都曾是职业杀手,步入老年,一个丢了工作,一个失了爱情,一个失了家庭。
他们开始面对失去“价值”的恐慌,他们组织了“耆英天使”,专为生无可恋的老人了结生命。
最后,无家无业无健康的叶一丛如愿进了监狱,被渣男和父母抛弃的少女生下孩子,和吖秋+吖凤组成家庭。
人是社交的动物。
人与人的关系质量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最深的“孤独”,就是被冷漠的人群围成一座孤岛。
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疾康,谁都会面临这种“孤零零”的精神海啸。
哪怕是儿孙满堂的富豪,哪怕是出钱出力呕心沥血把子女养大的母亲也会被疏离,哪怕年轻少女也会被父母和男友抛弃,他们还想说、还能笑、还有爱,却没了愿意听的人、愿意一起笑的人、愿意真诚相待的人。
不一定要血亲,哪怕非亲非故,只要彼此需要,彼此有爱,一样可以互为家人。
参加“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观看了开幕电影《杀出个黄昏》,出乎意料地好睇,有意思有思考。
电影用略为荒诞的设定来讲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幽默自嘲式地教化看电影的年轻人。
电影讲述三个60年代让人闻风丧胆的杀手的老年生活,一个帅气厉害的杀手老了之后无儿无女孤独一人还遭解雇,一个用尽心思独自养大儿子却落得“行得走得”也要住进老人院,另外一个年纪大了没钱看病还得不到爱情。
听起来很惨的剧情,但好在拍得偏向喜剧,用戏谑的态度来让大家多多关注当下的老年生活。
主角选四哥谢贤实在太恰当,那天刷视频才看到他儿子谢霆锋在节目说爸爸年轻时候太风光,年纪大了不懂得照顾自己,一时感慨。
听过很多港圈媒体形容谢贤年轻时候曾经也是顶流,风光无限,曾经也是多少人心中的“欧巴”,儿子谢霆锋也很优秀,但就像他这样帅气一生的人都抵抗不来年老孤独。
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诗句“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他来饰演这个老年的顶级杀手实在太有共鸣,特别看到他脱下墨镜眼角的皱纹,不禁感叹一声岁月催人老。
冯宝宝饰演的爱唱歌爱打扮的老妈阿凤也很有意思,很多人仿佛看见了自己妈妈的影子,永远心口不一。
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
阿凤为家庭付出,为儿子铺桥搭路,换来的是有手有脚住老人院,寄人篱下,欠下一身儿女债,连一世人打拼回来的歌厅心血也付诸流水。
什么都帮儿子想好,到头来儿子变成一个无主见的“废柴”,婚前听阿妈的话留在歌厅收银无所事事,婚后听老婆说搬就走完全没有考虑妈妈,真的让人寒心。
无奈的是这是很多家庭的写照,一个人老了就是家庭的负累,仔女成家立室也有自身考虑,加上自古以来婆媳两难全。
另外,让我非常触动的还有林家栋。
原来他不仅是一个好演员,还是一个好监制、好编剧。
《杀出个黄昏》是林家栋监制、编剧的,正如他自己在映后交流所说,想做一些有人味的电影,他觉得电影人应该要有人文关怀。
这些年他除了兢兢业业地做好一个演员,赢得观众的认可之外,还做了很多电影幕后工作。
监制了几部“新”导演作品,为什么要双引号?
因为例如《杀出个黄昏》的导演高子彬并不是真的新导演,他年纪不小了,他和林家栋很早就相识于TVB,另外一个编剧何静怡,也是无线的资深编剧。
但正正是这样有阅历有经验的人,才能写出拍出这样“有经历的”题材的电影。
也因为林家栋给了机会高子彬拍了第一部院线电影《杀出个黄昏》,他才被大家看到,最近他已经拍完了商业电影《猎毒》,杨紫和王千源主演的,预计2022上映。
人生悲喜交替,《杀出个黄昏》也是,用喜剧口吻为我们诉说当下最难解决的一些事。
电影围绕老年人养老、伤病、代际关系这些沉重命题,说了很多不敢细说的社会问题,让观众看到当下文化下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关系变化,血淋淋又让人无奈。
正如电影结局,也只可以用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女孩产子延续两位老年人生活来结束,有点讽刺。
夕阳红杀手三人组的业务在香港经济日渐凋敝的大环境下居然逆势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只不过承接的业务已经从黄金时代争财夺利的腥风血雨,变成了现而今我下单杀我自己,帮我脱苦海、助我上天堂的半慈善业务了。
一次意外的接到了一个意外怀孕的未成年少女的业务,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故事就此展开。。。。。
单身老年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破裂家庭的未成年人问题,啃老族婆媳关系难题,底层民众医疗和生存难题一一都展现到了,虽然有自己下单杀自己的戏剧夸张,但表现的都客观和克制,不煽情不卖惨。
可惜想诉说的太多,故事线无法承载太多支点,也无法深入表达导演的人文关怀。
导演的叙事功力还需要锤炼,节奏感的把控也缺火候,尤其表现在问题少女与杀手秋哥建立祖孙感情的过程上,冗长拖沓且不自然、强行耍宝扮乖。
问题少女下单杀自己的原因交代的太迟,不但没有制造出悬念效果,反倒令略显冗长的祖孙建立感情的过程牵强又尴尬。
虽然蹭了杀出个黎明的片名,但全片完全没有片名的那种魔幻和暴力美学的质感,无论是摄影,分镜,叙事,光线都差强人意。
不得不感叹香港电影真的是一日不如一日,就像领衔担纲的两位老人谢贤和冯宝宝,真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让人不胜唏嘘。
但谁说这又不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呢!
谢贤,冯宝宝两位前辈的表演轮不到我做评价,单是如此高龄能完成度如此之好,其职业精神就令人钦佩!
导演也算菩萨心肠,故事结尾还是温暖的,有希望的,有光的。
最后希望香港的电影也像片名一样,能杀出黄昏。
以后就会有希望,有光!
已好久没有一部港片能如此耐人寻味、甚至让人迷醉了,脑中竟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本以为这定是出自名家之手,可细看演职名单,发现竟是个陌生的中年导演“高子彬”,再看编剧和监制,才发现了“何静怡”“林家栋”两个略微熟悉的名字。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一个TVB沉浸多年的编剧,一个大器晚成的香港演员——两男一女——三位人到中年的香港影人;联想到片中的三位主角谢贤(饰演田立秋)、冯宝宝(饰演蔡凤)、林雪(饰演叶一丛)——同样两男一女——三位步入晚年的港影前辈,突然感慨万千:这绝非一部靠某个导演、某个编剧或某个演员作为标签的普通港片,而是中老两代香港影人的集体凝心之作,正如片名一样:迈入黄昏的他们,面对岁月不期,竭尽自己有限的气力渴望杀出一条血路,既呼喊出内心对香港的深深热爱,更渴望唤醒出香港电影乃至香港社会重获新生的希望。
我们常引古人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文辞优美,意境迷人,可静心想想,此句感慨更多的非夕阳之静美,而是晚年的落寞,夕阳再好也无法“尽好”,失去的总比获得的要多得多。
回到电影,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正是现代香港那个“青春渐逝去、夕阳无尽好”的角落,用一种诙谐的口吻陈述着老龄港人们的孤独感。
三位主人公便是这份孤独感的三个侧面的生动写照:田立秋的孤独在于被社会抛弃:他本就是一个孤胆杀手,无情无语本是他最强的盔甲,可依然逃不过被社会疏离的窘境。
赖以营生的一技之长干被现代饮食机器所替代、坐公交不会用电子支付、听不明白年轻人的流行语、更玩不转智能手机。
在他的眼里,这个曾经的江湖变得越发陌生。
广播里传来一声吟唱:“与其缅怀过去,不如想想如何面对未来。
”这是何等的讽刺,对于他,还有多少未来可言?
蔡凤的孤独在于被亲情抛弃:作为一代红颜歌女,她曾经是那么的人见人爱,看着歌舞厅的墙上挂着的那一张张青春倩影,可以想象她有过怎样众心捧月的花样年华,寂寞本与她无缘,然而如今却依然不得不面对儿子的不解、媳妇的不屑、孙子的别离,亲人在她最需要的时候集体离她而去,而养老机构的生冷饭食更增添她的孤独与苦涩。
叶一丛的孤独在于被真爱抛弃:他心怀侠义之梦——故事开篇坐在驾驶位的他,还拿着本武侠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渴望着人生能赐予他一段英雄美人的传奇,但现实给他的却是一段金钱包裹的糖衣爱情,还有缠绕一身的疾病。
于身于心,他都是遍体鳞伤的,可健康于他也都是一种奢望,医院答复他的只有漫漫的等待。
为此,他只能在黑店野药里去寻求片刻“速度与激情”的满足,继续拿有限的积蓄去买来一个华而不实的“勿忘我”的承诺。
这份夕阳的孤独感本是苦不堪言的,但香港影人似乎不甘于一味的怨声载道,毕竟这也非他们的全貌,青春不在是真,但满腔热血才是他们的真性情,影片也成了他们内心写照的一体两面:当以隐忍的口吻诉完了衷肠,他们更想倾诉的是,他们依然拥有着一颗有趣、有情、有义的灵魂,还闪烁着人情温暖的目光。
故事也就开启了他们的自我拯救之路。
他们重出江湖,成了同龄老人寻求生命解脱的“天使”;他们抱团取暖,彼此慰藉被现实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心灵;他们义无反顾,携手去拯救一群迷失歧路的少年......经过一次次迟暮与青春的碰撞,一场场老江湖与小朋友的冲突,在幽默与戏谑的情节中传达着孤老们善良的初心与未老的情感,那份原本难以弥合的“代沟”与裂痕也渐渐找到了达成和解的可能,看得让人欢笑、同情、迷醉。
电影落幕,我还沉醉在故事的有趣与有情之中不愿醒来。
我自知无法切身体悟那些老人的孤独有多伤痛,但影片还是让我倾听到了他们哀婉由不乏动人的吟唱,看到了他们面对人生匆匆,挥洒生命的精彩,宛如一杯经典年份的威士忌,在小酌细饮中品出一味夕阳无“尽好”,黄昏亦醉人的惆怅之美。
另外,港片爱好者应该也能在影片中隐约感受到老一代影人对于香港电影青黄不接的现状所流露出的叹息、提携与关怀、传承之情。
我想,单就这部电影本身是成功的,出彩的,令人印象深刻的。
但复兴香港电影绝非靠前辈“廉颇不老”的惊鸿一瞥所能华丽转身的,期待更多的新人一辈能在这个“哀而不怨、伤而不怒”的故事中找回香港电影那颗炙热、独特的初心,重新拍出令人耳目一新、不乏经典的好电影吧。
香港导演高子彬的《杀出个黄昏》默默无闻,所描写的情节和主题,正好与日本导演北野武的《龙三和他的七人党》相互照应,仿佛两个心心相印,英雄惜英雄的暮年好汉,在夕阳下互相扶持。
老派的地下结社运动随着东亚国家经济泡沫增长期的放缓,战后社会管制力量由松到紧,法治的健全,已经逐渐消亡,正象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走向了暮年。
随之走向衰弱的,还有地下结社运动初期所倡导的侠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五六十年代时,东亚的国家地下结社运动高涨的时候,所秉持的传统侠客精神,也已经日趋衰落。
随之而来的是,纯粹以利益为追求,以暴力为支撑的社会边缘犯罪组织价值观的形成。
北野武的作品秉持了他一贯的冷峻,即使用戏谐、滑稽的形态来描写老派结社组织的衰弱,也充满了冷峻的笑话。
日本的结社形态在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社会反暴力法的实施,基本走向末路。
几个老人组织起来的地下结社形态,己结成为社会的边角料和笑料,但同时,影片也向原有的侠义价值观做了致敬。
高志斌的作品加入了温暖的感情主题,从音乐、色彩,以及描写的歌厅、小饭店这一类的场景,也充满了浓浓的老式港片的味道。
同时也怀念了老派地下组织所秉持的侠肝义胆,兄弟情谊。
影片还模仿了法国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杀手爷孙之间的细腻感情色彩,为这部怀念题材的作品,增加了一丝黄昏的温暖。
片中最让人惊喜是那段儿孙情的剖白,“中出即飞” “赵完松”,两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尔罢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处境,包括年长了对新事物的抗拒、年长了与家里人的不和睦、年长了对自身身体情况的急速下降,最重要是心态怎样面对它。
就如四哥根本听不懂什么叫中出即飞,如果你愿意倾听年轻人的心声,就会知道原来是赵完松。
《杀出个黄昏》开篇7.5,20分钟后6.8,40分钟后太拖沓了5.6分剧本太差,影片割裂感很强,紫莹线资源多得没有必要。
导演没做过菜吧,酒精在高温下挥发飞快。
十几岁青少年就是想死又不敢死,你说我活不到三十,我有点悲凉,但你说我能活到七十老而不死,我又有点绝望。
生崽生孙不如生块叉烧,靠男人靠仔不如靠北,导演编剧一边阐述了这个事实,一边又让故事里的女人们多少去依靠男人,比如紫莹靠秋哥又甘愿被男友PUA,按摩女嫁人,凤姐靠两个老朋友,熙熙妈拖着不肯离,实际上真想走哪里有走不了的。
这种女性最后依靠男性的做法或许也折射了男性主创某种潜在的焦虑。
紫莹线真的太差,不肯打胎,心里只想着对方帅气,帅气能值几个钱,死掉了还是黄土一把。
常言老而不死必受其辱。
好像老就意味着离开主流,但死扒着主流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不堕胎这个真的看心梗,15岁生崽也太恐怖了,不如下块叉烧。
几个钱养?
买得起学区房?
付得起幼儿园?
青春期抑郁请心理医生找一个钟多少钱的?
奶粉钱不会继续靠做老年人安乐死赚吧?
等十五六岁再和妈妈一样被男人pua后因为“尊重胎儿”而不尊重自己的人生下崽?
不如去坐监。
胖子想花钱买时间两不相欠,又嫌人家对自己不够真心。
自以为是。
妓女姐姐倒清醒得多。
到底是她照顾老头还是老头照顾她?
一场迪斯尼一辆车就想把人套上?
最后去监狱包吃包住,看医院还不用排队,还有人监督早睡早起,活得倒是比外面舒服……凤姐线直接绝望循环,昔年的凤姐宛如今日的熙熙妈。
人不要诅咒未来的自己。
但是生都生了,还能怎么样?
塞回肚子里?
这么一想紫莹线绝望加倍,还是去坐监吧。
老当益壮也得服老,老人家就应该做老人家应该做的事。
几个老戏骨可以啊,老当益壮,很有当年的风采。
他们演绎的特殊人群的确很有韵味,这个社会的分工是模糊的,但年龄是恒定的。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注定无法改变的。
老当益壮也得服老,老人家就应该做老人家应该做的事。
几个老戏骨可以啊,老当益壮,很有当年的风采。
他们演绎的特殊人群的确很有韵味,这个社会的分工是模糊的,但年龄是恒定的。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注定无法改变的。
我欲乘风归去,奈何社保不足,耆英关爱服务,体面利落登仙。片中讲述了关于医疗资源配置、代际沟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缺爱青年、空巢老人、非法人流等不可言宣的社会问题以及感情的羁绊。几位叔爷辈的老演员玩耍自如,这群杀手不太冷,热血夕阳红,组团去发疯,一起手牵手,唱青春之歌。“其实呢我想你做我老婆。”-- “我做你生意好一点。”这个就是社会真相了。与之对应,譬如,彼时边个话你听“只生一个好,大佬来养老”,账户余额要诈尸,憨批喔霍思密达。吉星高照平安宅,富贵常临积善家。日行一善,焉无福至。
“杀手”的飒气全无,只有老态龙钟的令人怜悯,千万不要误以为有“扫地僧”的气场,离《杀出个黎明》嗜血的感官刺激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是什么《遗愿清单》式的临终关怀,既没有“青春苦短”,也没有“珍惜生命”,仅仅是一群古惑仔变老之后的哀嚎,会担忧唱歌的颤音,连担忧都是出于对老艺术家的尊重;以为会用老年人的生活信念对年轻人进行教诲,并没有,最后两位老人去黑诊所挽救打胎少女,让人疑心是“少子化”时代对政治拍的马屁。不知电影想表达什么,也许励志的部分是演员们一大把年纪活跃在镜头里不肯退休的韧性,要去赞美演员本人而不是角色。但我认为演员该用角色说话,不该逼观众去打同情分。从头到尾,我们不会认为角色本身有多少人格魅力或者特长的加持,我们只觉得他们是普通人。像普通人一样衰老,也没有人物弧光,只觉得索然无趣。
1、香港电影的黄昏;2、孤独老人的黄昏;3、敲响丧钟的黄昏。
3.5 还挺好玩的吧,更有点感人。不是多牛的片子,但看了也不浪费时间
题材很好,对孤独老人未成年人的关注,有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当下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声音。但,太刻意渲染到腻烦。一到老人家诉说凄凉老境,就来煽情BGM。群像人物来说都比较单薄。
在巅峰时自谦是笑傲江湖,在落魄时自叹是自怨自艾,老演员们还能出来再唱青春之歌自然是老演员们的荣光,但也更显得当下香港电影的落寞,为了迎合潮流硬拍堕胎戏让尚能饭否变成了顽愚不堪,全片充斥着的大量煽情音乐已让观众心照最后片子注定晚景悲凉,片中的角色们尚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对当下的港片来说又何尝不是?斜阳晚照固然不错,宁知黄昏过后也会再有黎明。
老的,养儿防老是不对的,最后还得靠自己。年轻的,瞎胡闹,脑子不好。三个老家伙早就应该一起生活了。
两半。故事完全不过关,彭浩翔类的都市精明点子,真的关怀老人处境才怪,显出《我的特工爷爷》商业的自洽来了。求死的老人(周聪那场美术一言难尽)和缺乏管教的青少年的世界,其实是“中年人”从社会中抽离,恐怕躲在摄影机后面数钱呢吧。刻画年轻人无知巨婴的样子(想想冯宝宝从小演戏养家,想想开心鬼少女们,就知道时代的面目),传承刀法是借口找保姆照顾。绑架负心汉是为了强行撮合,甚为荒唐,角色行为动机任人揉捏。谢贤85岁保养硬朗,能折腾是福气。冯宝宝67岁,最好,谁不想看黑玫瑰重出江湖!林雪57岁最年轻,但是体型让人担心他的健康,痴心嫖客的桥段也是中年男人通病。结尾彩蛋看二老气息不接、节奏跑板地唱歌,我觉得有点残忍。
钟雪莹不错,爱了(2022.4.25看过)
人年轻再风光也怕老无所依,没有人能熬得住寂寞。
高人重出江湖 其实是爽片的套路 新的法则汹涌而来旧的规矩只能嘴上不服 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总会走到有心无力的穷途 时代的尘埃只会随风飘散再尽量装作挥洒自如
2三个人物的设计是相当不错的,分别面对了不同的老年阶段的问题,杀手复工助人自杀则很好地联结了本片的独特设定与现实中的种种社会问题。这些内容,也即剧本初期创意的交代在较为精彩的前1/3,33min完成;后面2/3……就像药劲过后的叶一丛。三条线中唯一较好完成的是最简单的叶一丛线,蔡凤的家庭问题处于半放弃状态,田立秋线的圆满居然是通过毁三观的形式,还做成了最后高潮戏……是年轻观众不懂老年人的青春之歌,还是编剧胡写呢
看起來很老套的故事,被拍得意外的有意思。最後的落腳點還是洗衣做飯帶小孩就讓我有點失望了,於是我瘋狂腦補他們教小妹妹飛刀和甩鞭。老人家的生活本就不該只是這麼簡單,更何況還是身懷絕技的人!
85岁谢贤首次获得影帝的作品,《杀出个黄昏》。讲述三个杀手的老年生活。年轻时的风光,更映衬出老年生活的一地鸡毛。虽然他们的挣扎和改变,更多看起来是顺应时势的将就,但谁不是这样呢?在现实世界里,活成自己最体面最自在的样子。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是第一次见到不戴墨镜的谢贤。哪怕容颜苍老,仍然保持着挺拔的身姿,身手不凡,严肃又慈祥,这是一位退役的杀手,也是老年的谢贤第一次和观众真诚相对,这俨然是一位退休的巨星。片中的插曲《青春之歌》,歌词真是写满了老年生活无奈,作词人是电影的编剧和监制,林家栋。他的梦想,为老演员拍电影,这是老演员的黄昏,也是港片的黄昏,可喜是,他们确实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体面,有余味。
前半截,哟 有点意思。后半截,哎 就这样吧
98min 不知道少了什么.. 就很温柔..
一分钟削五碗面怎么比啊
#hkiff45 主創到場,hk人快要把手拍爛了,應該是我見過掌聲最響最密集的一次。看完後發信息給我媽問她謝賢今年多大,驚到我。故事俗套,但每個point都恰到好處。林雪最後和popo打架的時候我以為他要死掉了。
点子起的挺好的,后面部分剧本是监制写的吧?东莞仔还是好好演戏吧,选导演的眼光也不太行
暮气沉沉下的割裂故事,夕阳老人、医疗问题、家庭矛盾、渣男…罗列一堆尖锐问题之后,居然回归到老来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