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Crescendo,交响狂人(台),狂人交响曲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主演:丹尼尔·顿斯科伊,戈兹·奥托,毕碧安娜·贝格,彼得·西蒙尼舍克,Sabrina Amali,麦赫迪·麦斯卡尔,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tch,玛雅·戈尔金,Uri Elkayam,Karin Marko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知名德国指挥家爱德华(彼得·西蒙尼舍克 Peter Simonischek 饰)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一个横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这些来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在战争和恐怖攻击的阴影下长大,由于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乐团很..详细 >
本来是个很好的题材,即使是人生导师和说教嘴炮戏份大于音乐,但也传递了很好的愿景和格局。但人物的选择与行为常常前后不对应,结局走向过于唐突愚蠢,让整个电影的立意变得混乱模糊了起来。最终超现实的音乐表演看着更像是对这场活动的讽刺,让和平蒙上了更大的阴影。
我愿意为电影的主题和最后的《波莱罗舞曲》给到5星。为了音乐他们聚在一起,但演奏还未完成,生命却已消逝。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种族的愤怒完全扎根在心的深处,也许这是世界上最难消除的东西,也许有人相信音乐可以,于是我们来做实验吧。一面玻璃墙犹如边境线把他们分隔两地,但相同的意愿被音乐所连结,未来不知道,至少他们活在了当下的和谐之中。电影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它制片是德国,电影里的指挥家还是纳粹之子,而成员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犹太人,这就很微妙了。还有那个负责人,嘴上滔滔不绝说着大爱,其实是一个钻空子捞钱的坏货。
欧洲的有关组织搞了一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年轻人共同举办的音乐会,却不料筹备期间,乐团里的巴勒斯坦小伙子和以色列姑娘跨越民族的隔阂谈起了恋爱,最后阴差阳错巴勒斯坦小伙死亡,音乐会取消…这是一部对和平寄予了美好期待的电影,可惜中间部分拍得有点拖泥带水,对主题的烘托显然不够。乐团集训备战音乐会的阿尔卑斯山下的风光是真美。
音符渐强,冲突渐强,情感渐强。音乐实属没有边界,振奋人心,可是音乐休止,挥棒落下,之后呢?我们需要追求和平的终焉还是享受交融的此刻?
电影中弹奏三首曲子,《卡农》《四季》《波德莱舞曲》,对应从开始只是合作音乐会的互不信任,到从仇恨走向暂时缓和的合作,到最后合作破裂对个体死亡致以哀思之情。民族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把历史上的纳粹和犹太,与现实中的巴以冲突,放在一个空间,集中展现出矛盾激化和张力,其实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国界的音乐,也爱莫能助。
多少爱和恨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依稀想起以前参加过的workcamp和别的一些ngo,stiftung的活动,但是没有这么"作妖"的"指挥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电影似乎充满了导言的莫名自信。不过惊叹于德国人的自省,"我"必须去以色列的觉悟。不仅仅是电影里面,生活中也能察觉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复杂情感,一不小心矫枉过正。
有些冲突是根深蒂固,无法分辨是非,电影结尾大家一起演奏时也隔着玻璃的,虽然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但就有那么一点隔阂是很难抹去的
音乐无国界,但是想凭一场巴以音乐家合作的慈善晚会就想消除巴以问题,以及大屠杀幸存者和犹太人的矛盾,确实有点太过于单纯,果然最后是弄巧成拙,死去的那个音乐家反倒增加了双方矛盾。但从年轻的一代身上看出有些东西确实在悄悄的改变。顺便吐槽一句,女主戾气不是一般的重,看着好反感
一地鸡毛,音乐也救不了根深蒂固的观念。
唉 犹太人,纳粹,巴勒斯坦人,倒霉的总是老百姓
女主太尬了。结尾稍微稍微有点儿快了,音乐好听,题材非常好,比较深刻的电影。
哎我操你们什么时候能停止这种脑瘫行为。
好吧,也许我太天真。
世仇的敌对,刻画在自己民族跟身上的血泪太深刻了,一时半会儿的就要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原谅,这确实非常的难。国与国之间的撕扯、对立、战争、毁灭,影响的是世世代代的人。愿世界大同,爱与和平。❤️🙏
打卡记录,2021年1月6日观看。根本无法融合。
6.6
一场政治正确和无解的秀
对于资本和政客来说,这只是一场秀,一个项目。而天真的音乐家和年轻人当真了。想想八年抗战对我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和痛苦,巴以那可是几代人的战争。剧末的机场演出很感人。还有,派几个不说英语的德国保安去追回两个不会说德语的年轻人,是要讽刺资本草菅人命吗?
音乐与爱情仍冲不破的仇恨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