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到狗血,那还是太表浅了。
银心是可怜的。
她是个很有野心的姑娘,只是出身无法支撑她的野心。
在贫瘠的时候,饿狼般的争抢,看似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方式,但也是动物与人的区别。
人性、底线、善意,是动物与人的区别。
贪念与馈赠,是丫头与小姐的区别。
抢来的工作干不好,抢来的男人暖不到。
这时候银心才懂,丫头与小姐的区别。
也可能内心煎熬,也可能良心发现,回首垂髫,确实是对她最好的姐妹。
于是角色转换,去选择馈赠,去保护垂髫。
girls help girls,女性友谊力量。
她依然是个有野心的人,最后出国嫁老板,实现了她的野心,但却不需要损害姐妹的利益了,在野心与人性之间达到平衡。
银心是可怜的,但好在最后变成了可怜人。
垂髫“春意阑珊,无你何欢,与你无关”➺垂髫“你一句有缘再见,从此我忘不了江南”➺垂髫“我始终相信你,杨柳会遇见春风,我会遇见你”➺垂髫“心里,一直有一个关于江南的梦,还有明媚的你”➺工欲善“喜欢江南,尤其是你眼中的江南”➺喜欢黄昏时分秾丽的晚霞,➺喜欢四季更迭的季风讯息,但还是最喜欢你。
工欲善真是个好花瓶,电影里怎么说来着?
“小男人”。
赏心悦目的存在(褒义),多数时候有南方男人独有的孱弱和脆弱,然而一副宽大身板骨架戳在那儿,让人总觉得这男人在扮猪吃老虎。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的故事总让人想到《七月与安生》,男人叫工欲善,私以为其实和叫家明没什么区别。
都是女人欲望的承载工具,扁平得无药可救。
美景好看,绿山绿水绿雨,片尾的柳树叶子青翠欲滴,如波如海,让人心向往之。
梁山伯因祝英台另配他人导致抑郁而终,最终与祝英台双双化蝶,可以说是为爱而死,人物身上投射了太多理想和浪漫的想象。
就像电影中工欲善这个角色,被两个女人摆来弄去,毫无招架之力,没有一点自己的灵魂,然而在电影里就是美丽得不行,因为他所展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情人形象:文雅、英俊、痴情,能带给人爱情的幻觉,所以哪怕从头到尾他都没有任何用处,(开始没有留住女一,后来没有拒绝女二,连为了女一坐牢的都不是他),仍然让观众心向往之。
这就有点像台上的梁山伯,面对英台另嫁他人束手无策,人还未嫁他自己先撑不住病死了,然而因为他是为爱而死,依旧成了一桩佳话,为什么?
因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太稀有,只能存在于戏台上。
现实中的男人少有如此孱弱而痴心,而由女人扮演的男人不是现实中的男人或者女人,它不是普通的你我他,而是超脱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化的东西,终归只是艺术创作,是“第三种性别”,文艺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像是第三种性别,美好归美好,但仅仅是一种理想,就像工欲善一样,看看就算了。
哪怕世上真的有这种人,大多数人只会像女二一样消磨掉他所拥有的美而已。
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这一次拍摄柳浪闻莺的小经历,在遇到柳浪闻莺之前,我从来没有拍摄过大银幕电影,这也是我的第一部。
在毕业之后,没有机会也没有拍过多少戏 ,直到遇见柳浪闻莺让我拍了一直想拍的文艺片儿,我刚接到柳浪闻莺试戏的时候,距离开机的时间非常短,短到我没有任何时间去提前准备越剧部分,以前也没有接触过,包括我看完剧本发现银心这个人物也很难与她产生共鸣,她是一个过于现实,非常爱自己,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一个人,而我又和她相反,身为普通的书迷或者影迷,我确实不太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作为演员,我很爱她,因为她能让我去塑造一个和我本身性格相反的角色,所以这也是银心吸引我的地方。
和导演视频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把这些顾虑告诉了导演,导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肯定,说对我有信心,我记得当时这个角色有俩个备选,挂视频之前导演说他要和团队再商量一下,我就坐在家里一直等消息等了大概半个小时,我收到了导演的一条微信,“欢迎银心进组”看到消息特别兴奋,当晚买好机票一大早就进了剧组,随之而来的压力来了,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就开始定妆,然后老师开始教我越剧,因为我们开机前一周也由于场景的时间问题必须要提前拍摄越剧部分。
巨大的压力还有崩溃也随之而来,只要一有休息的时间就反复的看视频,越剧老师也会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包括收工回到酒店,汪飏也会来到我的房间,帮我复习第二天要拍摄的越剧部分,很感谢她们对我的耐心能够让我顺利地完成越剧的部分。
除了越剧部分在演戏方面自己也有很多的不足,我和大龙是在拍摄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都是第一次拍电影,他在每一次拍摄前都会问我们对这场戏的想法,一起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刘丹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她会非常准确的去告诉你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我们几个演员随着这部电影的拍摄在一起进步,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团队,感谢监制大圣导演和青松老师,谢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今天电影正式上映了,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电影《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 2023.12.16事情是这样的,复习累了点开视频,在阿德里安的混剪处弹幕说他和郑云龙很像。
钢琴家与画扇师。
一开始那个拥抱哭泣的画面,感觉好假。
有一些局促也觉得没演好,就是,纯演员的那种。
如果同一个题材,给日本拍,会不会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是,日本人不会懂得桃花扇。
配乐也是,我觉得纯钢琴绝对可以,为什么要加大提琴,很俗。
并主题曲也可以做成戏腔插入,像新海诚的作品那样。
这本可以是一个很美的题材,可一下子为什么就觉得这么庸俗不堪,多了太多世俗?镜头可以是纯粹的爱情,与姐妹情,可以有太多细节了!
可偏偏就这么不愠不火,将如此本可以把每一帧拍成一幅水墨画的故事拍成了抖音那种短视频。
太可惜了。
比如银心那一段,其实只要敲敲窗,但注重一下舞台上脚步走错并眼生,表情,(比如,可以拍垂髫手心紧握那把扇子),而为什么这就像抖音短视频那样,像写英语作文(不是自己的语言无法表达,像有一层隔阂)。
结尾也太草率了。
可是,意会一下。
把那些抖音的成分全部剔除。
把画面的每一个光影晕开。
把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精彩纷呈起来。
它可以很美。
与《赤伶》这首歌殊途同归的美。
就是在人世间的世俗中萌生一股真正的力量,一股携柳带叶,纷纷扬扬,可又十分干净的纯粹。
你看,银心放弃了回心转意工欲善,却选择了老板,电影拍的全是小女生小情侣吵架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复杂与牺牲啊!
银心还是喜欢工欲善的。
我想与你在水墨中痛吻,想在画纸的层层掩蔽下触及你的肌肤,我偷偷地望着你,隔扇窥见意中人。
我在唱词的每一句梁山伯想着你,把我所有潜藏的温柔在光影纷呈中淋漓尽致地揉在你的目光里。
可我吻不到你,我抑制住每一个声嘶力竭,水袖起处,人影落下,心动的剪影。
可电影却拍成,灯红酒绿,大妈的花衣裳。
男主,少了阿德里安在《超脱》中的勇敢。
这是他们最大的不一样。
如果有机会(下辈子吧),我想来拍这部电影。
拍出《超脱》的中国版。
拍出《傲慢与偏见》的中国版。
拍出没有世俗灰尘迷眼睛的柳岸,拍出烟花般绽放的爱情。
那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爱情。
刚刚豆瓣标记的时候看到西湖十景柳浪闻莺,多好的标题,浪费了。
本来他在柳浪中闻见莺,可被隔壁大马路上车水马龙给完全覆盖。
关于一些常被误解为聪明或性情和顺的品质--柳浪闻莺中的银心观影前有人说银心好漂亮。
对此,我到现在都毫无感觉,银心给我的感觉始终是恐怖,即使在视觉上也是如此,始终很阴郁,从纯洁的小姑娘,到坚定、集中那有限的注意力、近乎愚钝地射着爱的箭,完成她准备要完成的谈话、计谋(虽然看上去是小姨对她的人生设计)。
这样的关系,既像幼女又像太后,既纯洁无知又坚韧狭窄,决心要专横,决心要自己生活中的人协助自己完成自己所想要的那种生活,你可以说是一种奉献、牺牲(她以为的全部付出),却没有想到在那个加速车轮,摧枯拉朽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地方的女性要留在省城,所能想到的只有同样的牺牲(当然,基于主题,影片中处理的是垂髫对艺术的坚定追求,可以理解为艺术而献身)。
那么银心这种暴虐者的心灵习惯体现在接下来的所有的对白、行为,如果不是浮在表层的,就是对陈词滥调的重复,不然就是计谋已久的迂回曲折的控制。
事实上她所作的一切都是要求,将生活以现在这种模样过下去的隐秘要求,都是谋杀。
“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那些常被误解为聪明或性情和顺的品质,银心并不是重视传统或稳定,她实际是重视旁人的眼光和内心的虚荣,她在传统的稳定思想下考虑与他人组成家庭的关系,是因一种基于自然而然的顺理成章。
但她没有判断有关承诺、爱、和誓言的表达之内涵的能力,所以也就不能理解垂髫与工欲善,只是霸道而已。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不仅是指向内心世界的欲求,它还是这样的——呼唤内心事物的智慧。
银心有对自己关心的人的敏锐,不同于敏感,这种敏锐是种习惯研究人的文化培育出的精明(上台前的情绪起伏,泪光盈盈是因为她的真挚而表现的矛盾情绪,为接下来的计谋激动),与“小姨们”的过度精明以至于在人际上耗费自己的那些人不同、与虚无者和堕落者不同,似乎是纯洁的,标志着这种不可改变的凝滞;自己爱的人不爱她但内在仍有力量和希望,这帮助她说服自己值得活下去,值得在这里活下去。
“贤妹妹我想你“银心认为垂髫那种隐忍、沉默仅仅是种蒙昧状态,是由死水保证的。
是建立在隔绝基础上的真挚。
(其实也不是啊,在那个盲人按摩的小间里,不说话只唱词:梁祝故事,求仁得仁,本就荡气回肠,想来没有人能拒绝在这种气氛下所营造的感情吧)倘若我们说,垂髫的关系是“只有放弃你,我才能爱你”,那么,银心与垂髫之间恰恰是一种注定悲惨的状态,爱的冲动灭绝了银心的可爱和真挚之处。
意图打破隔绝,与新的他人试图建立关系的内心冲动下(由她所在的文化决定的)她诸多努力的具体形式,反而使得银心那仅有的一点可爱也消失了。
不再纯真后,她不再可爱。
在《白鹿原》里,田小娥是进不了祠堂的,最不得原谅的始终是不合规和反叛的女性。
银心眼中,垂髫,简直不得好死。
当她轻描淡写、倘作无意的说着情敌的落魄时的迟钝与漠不关心,她是没有智慧的,索求的(保持着幼时、成年时在雷雨天的无助)。
作出决定,需要人呼唤出智慧。
她的决定过程并不是思辨过程,是为自然而然的逼迫、表演、仪式、操纵找到内心和言语上的理由。
那些常被误解为聪明或性情和顺的品质,还有一个人物,叫袭人。
S2022-03-06
遥想2016年《逐梦演艺圈》上映前,二十多位业内顶级专家齐聚电影资料馆,专门就此片举办学术研讨会。
映后被盛赞为“一部有创新意识的电影新作”,“一部至真至纯的商业和艺术影片”,“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银幕带来一个新气象”。
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暂且不表(B站大学有视频),但对于这样一部惊为天人的旷世拙作,如此口径统一的褒扬不禁令人哑然。
利益的作妖让良知回天乏术,笑的同时感叹欲望与艺术互涉中电影之路的艰辛。
一时分不清夸赞还是高级黑 只是没想到,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柳浪闻莺》身上。
《柳浪闻莺》至上影节开卖伊始就一票难求,火爆至何种地步呢?
据说有的主创自己都没抢到首映场的票。
出于种种原因在文联加映媒体场,形色从业者与影协大佬悉数落座,像是为即将亮起的银幕做最后审判。
那天因为赶场原因迟到数十分钟,轻声推门进入,在影厅的最角落席地而坐,真真恐惊天上人,而魔幻也就如此淡入。
且不说静谧环境下的四下低语,也不说不时打着灯光的人来人往,更不表手机铃声的悦耳叮咚,单就手机摄像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就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真的是电影从业者吗?
事实证明,道德水准的低劣质疑不了起专业水平,单论捧臭脚,他们无疑是行业桂冠。
上至影协主席下至媒体编辑,每个人拎起话筒就能口若悬河,三五分钟不间断,从高级说到隐忍克制再到第三性表达,由选角连结越剧文化,105分钟的电影,映后做了70分钟。
专家们夸了70分钟,导演笑了70分钟,我惊愕了70分钟。
皇帝的新装 质疑被淹没在谬赞中,那镁光灯前的《柳浪闻莺》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虽然宣发里大肆铺盖郑云龙讯息,但这是一部由双女主演绎的情感纠葛。
故事脉络大致如下:两个越剧女演员同时爱上扇师,从相爱相杀至重归旧好最后各奔前程。
影片涵盖了超越男女的第三性,越剧的衰退及杭州的美景,性别意识上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青蛇》、《霸王别姬》和《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等超越男女的角色(不过导演矢口否认)。
衰退的越剧从戏班生存中得以窥视,杭州美景不必多说,本就半幅江山半幅画,如是连西湖都拍不好,那也没有再创作之必要了。
表达意图的外衣被扒开,剩下的全是空洞。
媒体场里的所点评的隐忍克制不过是没有表现力的美化语言,台词做作矫揉,且每一句都在为画面做解说,音乐从头铺到尾,情绪也自开场泛滥到最后一秒。
内景柔焦做旧尚可,但一到外景就露怯,方正电脑体的“徐州”二字怎么看都不是九十年代的固有产物。
超现实手法的运用就像在玫瑰花浴池里崩了一个屁,硬要说它是香的,然则臭味令所有共浴之人尴尬。
全片没有一根硬骨头,散在地上就是一堆烂肉,郑云龙完美充当男性花瓶,如是粉丝们非要说他有演技,真的,青光眼不能拖,是急性病。
映后是导演还说,工欲善这个形象是典型的杭州男人,欲擒故纵,不善表达,带有艺术家的忧郁,散发一种入谜般都气质,虽然拧巴,但总能吸引人。
说的真好,用地域特性一言蔽之,成功把说服力仨字完美趋避。
人的本性怎能是一个地方能框住的,爱与恨与欲捏出来只属于自己的性格特质。
想用一人代表整个江南烟雨,胃口是真不小阿。
总结开来,《柳浪闻莺》如颗树上掉下的苦杏,乍一看止渴生津,尝一口满嘴酸涩。
散文只剩散,丧失龙骨靠粉墨堆砌出的奇异影像别说电影,当地铁宣传片都不够。
再翻看导演其他大作,想起当初与朋友烂醉半夜的有感而发:这片土地不缺从来不缺能力与才华,在放个屁能熏到三个编导的北京上海,缺的真的只是机会。
郑云龙花瓶2.0限定版 如今的电影,就像一个陷在淤泥里的瓶子,挂在树枝上的风筝,覆了巢的黑鸟,要么动弹不得,要么无家可归。
左右命运的品控在宣发手段中显得如此苍白,不给钱的电影缄口不言甚至落井下石,给钱不管香臭带头夸上天。
不仅媒体如此,主导电影走向的当权者亦如此,导致糟粕披着莫须有的外衣招摇过市,而精粹沦为欲望的阶梯。
脏水浇灭了希望,连失望都是奢求,只剩下绝望。
这种大环境下,最有创造力的导演也会在谎言的挟裹中迷失,少了专业的批评就没有指正的方向,而铺天而至的闪光灯让作者疲于自省,外力与内因的双缺失。
指望在这种荒诞中诞生好电影,倒不如说,被荒诞覆盖的从业者们在用失去良心滑稽可笑误人子弟的半生,演绎一部痛心疾首的《电影圈血肉史》。
是那种能放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电影🎦——服化道不错,有恰当的氛围感,取景和分镜设计巧妙,小众、文艺、有情调,有裸露的情感、有隐晦的暗线,等等等等,虽然也有很多bug,但不妨碍观影。
还是那句话,磨叽男、凤凰女和独树一帜刚烈自洁女的三角套三角故事,最终结果是各自有了各自的归宿,是个好结局。
整个故事因为男女以及“女小生”带来的多重复杂关系带来了几重来来回回的【回头草】🔁,复杂、矫情、磨叽。
几个比较亮眼的点:①演员:没见过的两个成年妹子,非越剧科班出身但架势很有感觉——垂髫,真的好爱她,没扮是清冷挂,扮相更是超惊艳;银心,第一眼看上去像蒋雯丽,现在少有年轻演员还有这么传统美丽的长相,各种小表情拿捏得准确。
两个演小时候小姐妹的演员也有着成年姐妹👭的各自特征,很难得。
②服化道和镜头:很有年代感,细节满满,几乎没有什么穿帮的点。
机位和分镜也颇具设计,各种借镜子反光和墙面等等角度拍出来的都很绝,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③一些小设计:台词有些有点儿生硬。
但后台画眉那一段有张敞画眉那味儿了,暧昧的气氛比扇子看意中人和肌肤之亲那段更有感觉。
真的好美!
后台看梁山伯那段也很心动。
p.s.郑云龙很适合演这种台词不多还磨叽的角色啊哈哈哈,睁着大眼不怎么说话的感觉挺准确,就是到后边越来越像垂髫了——像个眼神不咋地的状态😂剧情和台词还是略微生硬,但因为越剧元素在,还是给个四星没问题
这不是一部出色的影片,但围绕这部片子的讨论有意思。
我在读原著的时候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因为我看到了自己。
“我外公是右pai ,语文教师,他是个有知识的人,他说的话应该是真的。
”“我要唱下去,唱我外公说的,伟大的越剧,他们说他疯了,他是疯了,但是他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疯呢。
”影片在改编的过程中,如同编剧所说的,为了贴近年轻人把这段背景删了。
我得谢谢她,虽然女主的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但至少没有明着抽我的耳光了。
因为就算把这段加上去,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我们发的什么疯,我们流的又是什么泪。
或许在观众看来,银心凉薄现实而垂髫是个单纯的人,嗯,其实垂髫是个活在过去的人,而银心才是90年代的化身。
改革开放,一夜春风,吹的人是晕头转向。
企业要转私了,垄断项目放开了,倒爷的时代到了,这边搞走私、那边搞批条。
一觉醒来,丈夫下岗了,闺蜜出国了,这家拆迁了,那家破产了。
买个菜的功夫,见到男同学挎着小三逛街,原配追出来打人了。
手表、收音机、缝纫机三转过时了,饭桌、舞厅、卡拉OK时兴了,听说毕业不包分配了,赶紧托托人,看看有没有办法。
我的外公就是在这样热闹的背景下落寞地走完了最后的岁月,我妈说学校找他落实政策他说什么都不要,挺好,对组织没有任何不满意,一切都挺好的。
我妈说,我去大学的事儿就这么算了。
我外公,是啊,算了,你当工人吧,当工人不好吗?
当工人也挺好,安安稳稳退休了,女儿(我)给她买张票,让她在一部瑕疵很多的电影里听一会儿越剧。
我想,大家初高中应该学过杨绛写的回忆性散文《老王》,里面有句话:“ 失群落伍的惶恐 ”。
工欲善、垂髫、银心、琴师每个人都失群落伍。
往小了说,是爱情中的无所适从,往大了说,是时代的无所适从。
有理想的人最难,没有骨头的人会躺平任嘲。
所以主角们的爱情就建立在这种令人不安的不合时宜上,而银心看到了这出悲剧的结局所以想要走一条轻松的道路。
所以这不是狗血八点档,换个时代,甚至没人愿意困在爱情里,如果垂髫和银心是00后,她们也会说:“智者不入爱河,建设美丽中国。
” 正如张爱玲笔下的男男女女在乱世里无处可去,他们只能捆在一起谈一场两女两男的狗血恋爱。
我前两天在听邓丽君的《清平调》,邓丽君的歌温柔缠绵,充满了小女子的哀愁,从过去到现在都被叫做靡靡之音。
但是她为什么风靡,为什么被李白作词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是千古名句,天哪,太封建了,太谄媚了。
如果李白也借此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长得君王带笑看”,有时候人们总是借着爱情的名义来表达自己的命运的诉求。
原作者说“一种理想的生活是可能的”,我们知道他们没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过着惨淡的生活,但是这惨淡的生活里,还有一些传奇的东西,比如一见钟情,比如相似的理想,比如伟大的越剧。
回到议论的最初,我们为什么哭?
我不是民国遗老遗少,我甚至特别讨厌现在的“尊周崇明”,我外公说的是真心的,他无怨恨不后悔。
但是,事情本来可以不是这样的。
原著的结束说工欲善领悟了,什么叫“桃花得气美人中”,于是凭一幅画顺利考上研究生从此平步青云。
这就是“ 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
《柳浪闻莺》的故事再次验证勒内基拉尔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往往是对另一个人对这个人的爱的模仿。
这是关于嫉妒的理论,如普鲁斯特所说的爱源于嫉妒,“我对她不再嫉妒,也几乎没有爱恋”。
银心对垂髫亲近工欲善,产生了嫉妒,她失去垂髫对她的爱,同时嫉妒垂髫得到他人的爱。
由于无法夺回垂髫的爱,因为两人是同性,却可以让垂髫失去爱,银心只能抢夺工欲善。
银心故意将垂髫眼睛有病的事透露给剧团,导致垂髫的落选。
她很可能并不只是想得到杭州户口才这样做,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她对垂髫获得工欲善的爱后产生的嫉妒,她嫉妒的是垂髫,而不是工欲善。
维系两人新的平衡,她要变得比垂髫更强。
落选导致垂髫被“驱逐”回故里,银心于是成功圈署了自己的领地——省剧团一员,男人工欲善,及附带的杭州户口。
银心主动献身工欲善,同样是对垂髫此前举动的模仿。
既然垂髫占有过工欲善,她也要把工欲善据为己有。
她对工欲善真的有爱吗?
后面,当银心得知垂髫将工欲善赠予她的作为信物的扇子归还给工欲善,她马上离弃了工欲善。
这同样是一种“模仿欲望”,同时也说明银心对工欲善并没有真正的爱。
工欲善对银心来说,只是工具,用来平衡她与垂髫之间的亦敌亦友的关系。
同样可以联想到,为何男友和闺蜜往往暗生情愫,因为闺蜜会无意识地陷入“模仿欲望”。
女性之间的友谊混杂着爱、恨、欣赏、嫉妒等多元而复杂的情感,表面上和谐一片,暗地里在比较争斗。
这难道不正是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诠释的伟大真理?
在这部系列小说中,埃莱娜和莉拉持续一生的友谊,更多在比较和嫉妒的动力下推进。
埃莱娜和莉拉之间同样有“欲望模仿”,需要第三者才能维系平衡,一个男人。
书里的人物就是尼诺,尼诺扮演了工欲善在《柳浪闻莺》里起到的作用。
当然,就刻画女性的友谊来说,《柳浪闻莺》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段友情时常有同性恋爱的嫌疑。
文艺片。但是从头到尾看完了。整个故事把我带进了江南水乡的你侬我侬中。越剧的咿咿呀呀中也藏着竞争、嫉妒和爱恨纠葛。管中窥豹,世界相同。
这个剧本不太行啊……
【2.0】
杭州行课间,匆匆打卡西湖,亦在影像上留个纪念,算是命题观影吧。拍出一些江南风情,看到那些实景浮于影像之上自然心生几分熟稔,三人的爱情纠葛和戏曲的没落流于表面与俗套,导和演的功力都欠着火候呢
第三性是什么到底还是没讲明白,估计导演也是一片茫然。不敢直面文化沦丧的悲哀当然也没有勇气真正表达两个女生的关系。
三个有大病的人凑到了一块堆。那些艰难的部分倒还挺是那么回事的,总得说整体病的不轻。
光有宣发也没用
女编剧女导演女主创的审美克制而旖旎,很难忘记一片旋转的桃花扇海。垂髫的扮相真真是惊艳,一句“贤弟啊,我想你”眼泪刷得下来,女孩子们的情感里是根本不需要男性存在的。工欲善不愧是姓工,字怕不是“具人”。
郑云龙在里面还挺让人惊艳的
故事设定有点意思,但拍的实在是太腻歪了
不提《霸王别姬》了,更适合跟谢晋的《舞台姐妹》对照着看,同样是情愫在舞台上下、女性之间涌动,同样是人物被时代拆散乃至放弃梦想,或许,也同样是创作被大环境限制而不能更往前迈步。4:3画幅搭配精致构图,让片子有一个漂亮的扮相,《梁祝》则是性别倒错的经典文本,又让越剧唱词跟电影情节进行一些巧妙的互文。但是整个故事还是太拙太旧了,没有任何越出三角恋框架的尝试,想起陀翁说的,阴谋是爱情的敌人。郑云龙演得太僵了,一个孱弱到几无能动性的男性形象,一个故事里真正的第三者,却在亮相之初就文绉绉地给“第三性”赋权,实在令人大跌眼镜。没看出倒叙的必要性,女主角在片尾破解“不男不女”的自白也是画蛇添足。
这也上线得太快了,他妈的!说明不好看啊!郑云龙为啥这么像慕容复!
除去造作的文本,文艺片的镜头逻辑可以不被这么苛责,但,总要有艺术性吧……
工欲善讲不好艺术理论,太年轻,人设又不是搞美学的,实际上画家不一定是美学家,很多画家学养到不了那个地步,结尾不上价值好一点,点破戏曲美学需要更牛的人设,也就不会是工欲善那种被动的人。深度一般的电影,演得了人生,演不出艺术的深刻,所以也就只让人同情无法让人佩服
24SIFF
男和垂髫开始的太突兀,莫名其妙的就开始在一起了,没有起承点。 想借越剧,扇子,西湖背景讲爱情三角恋 但导演明显功力不足
【冬暖影展】想起谢晋的《舞台姐妹》。90年代的中国,社会与人心都在剧烈变化。时代设定很考验美术道具。影片用4:3画幅和淡雅的色调呈现山水画的质感,可惜现代公交车的布景是全片败笔,虽然只出现短短数秒,但瞬间令影片美术做旧的努力破功、出戏。角色性格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男主角夹在两位女性之间优柔寡断,女二号先是耍计谋抢到男人,又故作潇洒果断抛弃回到女主身边,那场吵架分手戏真是看得莫名其妙。女主角演得不错,“贤妹妹,我想你”一句催人泪下,很见功力。但分不清角色究竟是全盲还是半盲,模棱两可。相比之下,男主角的表演状态更奇怪,他的眼神在自始至终的每一场戏里都是飘忽不定的神游模式,弄得你搞不清到底是导演这样要求他的,还是因为他第一次演电影不习惯摄影机造成的。到底是女主盲还是他盲?
尽管几位主角(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颇有生硬和入戏不足的感觉,尽管其叙事紧凑性与戏剧张力一般,也尽管其剧本的生活感、真实感和自然感尚需进一步打磨,但独自一人在影院观看的我,还是深深被这部越剧题材电影所打动——为其隽永的命名方式与写意化的影像语言,为其跟黄蜀芹导演(本片监制郑大圣导演之母)的《人•鬼•情》《画魂》一脉相承的之于女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主体性的反思,也为其隐忍而相对真实地讲述传统戏曲在当代中国最为困难的“至暗时刻”。一部因戏曲而生的电影、一部讲述戏曲艰难之生的电影、一部形容戏曲之生动与生命力的电影,我相信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在大银幕前体验和观看。
看过
3.5 纵然大部分形式都只是流于表现,文本表达无法熨帖这些形式,可拍得真美啊,拍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韵”,黏稠,暧昧,欲说还休。两个女主的表演也充满说服力,但郑云龙差得离谱,丝毫接不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