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是邱禮濤中段班水準,有美版的珠玉在前,邱禮濤的改編只能算合格,原版的經典之處在於你來我往的談判過程中以偏激的手段訴諸對體制的憤怒,繼而在龐大的懸疑氛圍中自證清白尋求真相,看完原版不難理解為何邱禮濤會親自改編本片,那股對體制的憤怒宣洩非常貼近《拆彈2》邱禮濤所表達的精神,片名有專家二字也形同《拆彈》系列的姊妹作。
港版的改編回到了90年代,開場以原創的方式拍出美版沒有拍出的兩位談判專家過往的合作案件,華仔作為監製客串了開場的挾持者,邱禮濤對體制的憤怒宣洩從開場便奠定了基調,再來故事基本上就是照美版走,美版的經典相信也是邱禮濤不想改編太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只以濃縮篇幅的方式呈現,然而比起美版塑造出的人人皆有鬼懸疑氛圍,港版的閃回大幅削弱了懸疑感,讓影片過於直白是一大遺憾。
另外年代設定在97回歸前,明顯又是邱禮濤一種政治上的隱喻,可惜從抓內鬼到對體制的憤怒宣洩表達都樣樣不如《拆彈2》,設定大膽但表達過於保守,最後只留了內鬼自殺作為逃脫的改編結尾作為深層隱喻表達,在沒有太多驚喜的改編下只能說失望了,劉青雲90年代演的《暗戰》同樣也是演談判專家,這次演反面版談判專家其實頗有意思,但在美版之前港版的改編部分真的不多,全片只能用中規中矩來形容。
除此之外邱禮濤行活內的槍戰場面、飛車場面依舊非常精彩,久違在香港的狹窄街道巷弄實拍中看到癲狂的飛車追逐,邱禮濤總是能在量產中執行出令人眼睛一亮的飛車場面,若沒看過原版的觀眾較能從本片獲得大量的驚喜,若看過原版的觀眾就只能在夾縫中找到一點邱禮濤的私貨輸出,近期最佳的邱禮濤作品依舊是《莫斯科行動》。
PS:片中清一色都是老熟人主演,盧惠光剃光頭果不其然也是其中一個內鬼,港人對光頭佬的恨意以及戲謔感真的好強啊🤣🤣
如题,全剧最赚的当然是发仔,被两位名师现场指导,当然小发和卓文伟电话谈判的时候那种说多错多、颤颤巍巍,不断被老师diss的破碎感真的越出屏幕。
本片是邱礼涛近几年节奏、剧情最好一部,也是完全没有浪费吴镇宇的一部,多半得益于原版《王牌对王牌》。
演戏真的还要看这群老演员们啊,从各个方面的完美。
只是不知道刘青云和吴镇宇还需要撑多久;黑哥、三哥、黄德斌还需要黄金配角多久;郑则仕都瘦了,依然在奋战……能扛动大旗的年轻一代香港演员好像还看不到啊。
友情提示,一定看的是粤语版哦!
『谈判专家』不管是海报还是片头都大大的写着“改编自美国电影《王牌对王牌》”,事实证明只要精益求精的拍出质量,观众并不会介意你翻拍。
电影的“双雄”模式本就是港产警匪片最擅长的,因此本土化的融合做的很到位,刘青云与吴镇宇的嘴炮对决全程高能,细节编排环环相扣,让最后正方的大逆转水到渠成,而从头黑脸到尾的郑则仕和姜皓文,真的让人怀疑他两才是大boss也是挺逗的,所以呢,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8分】
近些年,有些精彩的港片都无法大范围公开上映,而打入内地市场的又基本属于烂片系列[偷笑]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全程不冷场各个环节都达到中等以上水准基本没有什么短板的港片还要属若干年前的《无双》了。
这一次,刘青云吴镇宇的联手奉献不输于周润发郭富城的那次火花[微笑]剧本是翻拍好莱坞的,但本地化的非常好,所以基本等于是只剩人物关系的主线还是原来的,其他都像是一个全新作品,很好👍最大值得点赞的是,所有演员的表演,几乎全部都在线,我个人最高分是刘青云夫人凯琳的演员韦罗莎,我特意去查了她的名字,真心演的好,这样一个摆设型的配角,愣是让她演出了存在感和真实感[鼓掌]此外刘德华的夫人阿莲的演员彭秀慧也很不错👌杨伟伦更是成了影片灵魂人物[调皮]影片第二精彩的表现是配乐和音效,配乐是近二十年香港配乐一把手麦振鸿老师的出品,真是高级。
极好烘托,又不抢戏,实在是高[社会社会]影片制作精心而有诚意,节奏张弛得体,观影体验非常好,全场一起哈哈大笑特别爽[破涕为笑]挑点刺:1毕竟是翻拍,好莱坞剧情本地化又要大团圆结尾,所以导致剧本还是有bug,几个转场也生硬了一些;2邱导对于打斗和追车的戏,明显是功力还不够,文戏有张力,武戏像儿戏[捂脸]3前半段入戏肉稍微慢了一点点,最后的结尾也略仓促了一些;4发行公司是真的那么省钱吗?
怎么好像都没怎么看到宣推?
这么好的电影如果加大点宣传力度,趁着端午假期,必然大爆啊,可是现在市场好像一般般哦[失望]好电影值得推,大家都抓紧时间去看看呗,真的2小时不亏的[得意]
邱礼涛还是没有本质提升,就靠动作枪战戏活着,太套路化,时间到了不突突几梭子、不炸几个炸点他可能浑身难受,场景一转观众都能猜到要枪战了,真没更高的追求吗?
由于是翻拍剧本,故事是不错的,咖位也保证了演技。
但剧情细节还是有伤,诸位大咖演技虽然没得挑但岁月不饶人啊,刘青云跑那几步、后面追的呼哧带喘的众配、还有胖胖的郑则仕长官,会不会让观众怀疑香港警队啊。
总体还是能看看的,6.5到7吧,但对比二十多年前的原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3星。
今天看了《谈判专家》的路演场,嘉宾是刘青云。
互动环节,主持人提到网友给刘青云和吴镇宇组cp的事情,我一边跟着起哄,一边脑子里回想电影里面他们这两个角色,与其说是cp,他们更像硬币的两面。
先说一下,电影好看。
我看完就给朋友发了微信,从《九龙城寨》到《谈判专家》,今年的港片很给力。
而且都展现出港片的魅力所在:热热闹闹背后,总有一些特别的思考和观察。
《谈判专家》在我看来是关于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如何去守护世界的故事。
刘青云演的卓文伟,理性果决。
吴镇宇演的谢家俊,感性柔软。
他们一个当警察,一个辞职去做义工,其实就是关注遥远的哭声还是近处的哭声的差别。
以卓文伟为代表的这类人:注重规则、程序正义。
他们相信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器才能守护更多的人。
他们行事更像理智计算的机器,所以卓文伟连发癫都是计算好的,看看他在向警队喊话,向大众陈情的时候都怎么说的?
一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委屈;二坚持案件中警队和公众利益的损失切入。
晓之以情,但更多的还是动之以理。
试问如果我像电影里的吃瓜群众一样,在电视前看到他这番操作,我也要大喊:刀下留人,让他查清楚!!!
更体现他性格的还有结局。
我一边看一边猜,他最后会不会辞职?
结果没有。
经过这番磨难他可能会更坚定去维护这个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并且用好它,去实现更大意义上的正义。
而谢家俊截然不同。
他一定是那种就算博物馆名画被烧光也要救小猫的人。
有些社会机器太低效了,目标远大,却往往牺牲掉一些具体的痛苦和不幸。
这是何等的荒谬?
以至于我看完第一个案件也在屏幕外狂擦眼泪。
这个世界需要规则的保护,但也不能没有人情的洞察。
毕竟人类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和规则,并不是为了规则本身,而是希望获得共同的幸福啊!
《谈判专家》很好的把这两种态度摆出来,并没有没有让他们对立,而是让理性和感性互相理解,让我们相信,只有当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的时候,我们才会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身处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更喜欢强调“正确”,但维护规则正确的机器,还远远未达到完美,它的残缺,需要感性的人来缝缝补补。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圆满的原因。
邱导最擅长拍边缘人物,所以这也成了改编剧本里的亮点。
他似乎做出了一种假设,即一部分实施劫持的犯罪分子,可能是由求助无门的边缘人群转化来的,而公权力不得以结果论为标准对其进行审判,而应该去推动个例背后的群体性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人情体察的参与。
刘青云饰演的卓文伟,是理想化的公权力的象征,他的主张是公平正义。
要公平,所以在谈判专家的行动规则内申诉,将犯法者的罪行公之于众;要正义,所以要揪出黑警,查明欺诈用于抚恤警察遗属的基金的罪犯。
而吴镇宇饰演的谢家俊,体现了看似与公权力对立、实则是其外延和补充的人情的洞察。
谢放弃高薪的督查工作投身社工服务,是为自愿的自我边缘化;卓为了摒除叛徒干扰实现公平,只能被迫地边缘化自我,再求助于置身事外的谢家俊。
此时此刻,一向身处审判位的他成了被审视的边缘人,这场对峙也不仅仅为了寻求真相、洗清冤屈,更是社工谢家俊对边缘人卓文伟和他背后更大的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的关照。
谈判的起点,卓文伟用对讲机“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被质疑是利用技巧激发旁观者的同情,恐怕连他本人都有此意,这依然是公权力内部的博弈。
然而,当“局外人”谢家俊入局,埋藏得更深的人情的力量展现出来,甚至盖过了被刻意刻画得粗暴的公权力:卓文伟在保护人质过程中把自己暴露于聚集范围内,与卓有深厚友谊的狙击手拒绝开枪射击,谢家俊被撤岗后孤行上楼做最后的努力并协助卓逃离。
讽刺的是,警方下令直接突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入了卓文伟理性部署的威慑圈套,误以为他真的动手杀害人质,这也从侧面应证了以卓为代表的警方一贯所用策略的鲁莽、冷酷与不可全信。
同样对劫持者身亡的结局表示遗憾和质疑,卓从法律出发认为对方罪责重不致死,谢却深思悲剧发生的原因。
谈判要求双方在共同利益下开始,卓、谢二人虽观点不同,却都有着公正对待劫持者的共识,在不断的交锋中,终于逐步理解彼此立场,达成最终的合作。
如果说精神病患夫妇劫持事件是卓文伟劫持事件的预演(两者都不以伤害人质为目的,因面临巨大的不信任而发动,且怀着自毁的决心),那么谢家俊在前者谈判失败的三年之后,通过切身体会边缘、再从边缘重新进入中心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年前缺憾的心魔。
劫持前后的两处闲笔里,无钱支付餐食又身陷囹圄、等待谢家俊伸出援手的老婆婆,也似乎与等待谢家俊前来谈判的卓文伟并无不同。
这一类难以发声的不幸者,社会中的边缘人,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深陷同样的困局。
邱导通过如此的视角和身份转换,使得我们正视乃至共情他们的遭遇。
影片结尾,卓文伟对谢家俊说,你去处理“源头”的事,我来为你守门。
这点明了,公权力应当是社会治安的最后一道红线而非首要的选择和滥用的手段,制度以外心对心的人情体察、社会福祉,才能为边缘人群提供呼吸与受尊重的空间,从根子上阻止心存善念的普通人坠落深渊,最好,也能推动制度的完善。
(我认为邱导尽管阴阳怪气,还是真情实感地做了亮色的结局,所以姑且这么解读吧!
)另:故事发生的1996年,《谈判专家》宇宙的舅和雨在HK街头亡命天涯,现实中的两人大约在拍摄《一个字头的诞生》,同样由小雨开着车一起亡命天涯。
怎能不说是一种浪漫呢!
1.这片子虽然也有枪战,动作,追车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小成本的室内戏,主要看点还是各位老戏骨的演技。
2.刘德华演得真好,这个好是因为角色其实不太适合他,但他也能演出八九分,吴镇宇不用多说,刘青云六十了,但比起其他人,真是肉眼可见的老态啊。
3.没看过原版,剧情上渐入佳境的感觉,是一部合格的不算烂片的港片。
4.这几年香港电影的投资人或是编剧导演是不是离了警队题材就不会拍电影了啊,而且都不是什么警匪反恐了,就是黑警,黑香港警察黑出了新高度,成龙当年拍《警察故事》虽然是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好歹也是给香港警察立了个正派形象的人设,结果这几年什么《扫毒》,《拆弹专家2》,《寒战》,《怒火重案》,《神探大战》等片,香港警察的枪口都是对准同袍了。
5.颜卓灵饰演的女秘书,那个演技和她的年纪很搭吧,还有那个高赫,光头就该死么
谈判专家 85/100谈判永远不可以说不行。
2024.6 港片又出了好看的电影了,爽,值。
这应该也是2024年6月最好的电影了吧。
开头就是高能,自己的小孩没有了通过极端的办法让自己的小孩回到自己的身边。
陈大来啊,穷就真的是千万个不应该的。
这个电影还有一些心理学讲解比如说一个人撒谎的各种小动作,挺不错的。
没有太多的飞车,快镜头,晃镜头两大影帝同台飙戏i i李俊杰挺可爱的。
其实电影除了开头十几分钟显得比较无聊,后面的情节还是挺刺激,比我预想中好看。
为什么说是预想中,因为我现在看香港新电影都抱着有点焦虑感,现在的香港电影样板式太重了,我生怕又是一部烂片。
看完之后,看了一下《谈判》列表里第一篇影评,内心又十分难过,为过去的香港电影时代难过,为喜爱的演员逐渐老去难过,为无法阻止时间的变迁难过,就像你知道爱的人终究会从这个世界逐渐逝去那样痛苦又无能为力。
《谈判专家》里有我钟爱的华仔和镇宇,它的情节刺激、规整,但是就是看不到曾经港片的灵气。
就像大家提及的很经典的《暗战》,杜琪峰的港片曾经那种极致浪漫,有张有弛的灵气,我在现在的港片里完全看不到了。
现在的港片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充满了一种规整、缺乏风格的紧绷感,几乎部部都是这样,从《寒战》到《怒火》到各种……以前港片那种接地气的生动全部消失了,如今的港片创作者好像已经失去了“生活”,从而失去了对生活全部的想象力和演绎。
同样是警匪片,90年代的港片里,你可以看到泊车的阿叔、收工抽烟喝酒拌嘴的警员、各种类型游荡在街上鲜活的古惑仔、骂骂咧咧的老母家姐。
但是现在统统都没有了,港片创作者就像对他们曾经真实生活过的年代集体失忆一样,同样是90年代的背景,再也没有了在苍蝇馆掀桌子的乌鸦哥,没有了翻白眼拿酒瓶爆人头的靓坤,没有了去婚纱店抢衣服飙车的华弟,没有了在开枪之前几兄弟还要踢个罐头的放逐。
香港电影失去了烟火气,也失去了灵魂。
就像我之前怒骂华仔演的那部《潜行》,我眼睁睁看着曾经最热爱、拥有最具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港片,如今的剧本竟然一部部变成了“样板戏”。
这种样板创作在《谈判专家》里其实再度出现了——一个警察,一定有一个背景板一样的老婆,有时还有个背景板孩子,然后警察累了回去安慰一下老婆,老婆劝他工作太危险云云,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写这种程式化反复、俗套的情节,想让人感动一下,再展开剧情。
我看这段戏的时候真的麻了,因为这已经是闭着眼睛都能想到的情节,而且这个女演员的混血感长相也真的让人毫无妻子的代入感。
华仔的哪部电影我记得也是这么个情节,电影里的老婆是一代比一代选的不像家属像明星。
而开头的第一段华仔的剧情其实挺不知所谓的。
《暗战》里刘青云谈判那场戏非常精彩,并且是为了一场戏就立住刘青云的人物,为华仔选中他服务。
可是《谈判专家》这场戏反着做,写了一段两个谈判专家的失败,请问这样的意义是什么?
纯粹只是为了后面交代一下,吴镇宇的人物辞了职,做义工。
可你后面的整个情节展现的又是两个厉害的谈判专家联手破案,那你第一场戏(首先拍的很普通,没有戏剧张力,强行营造刺激但无效)应该是要立这两个谈判专家厉害的人物啊,编剧写一段失败戏对后面整个主线有什么帮助?
我还以为是要写吴镇宇角色对人生产生怀疑然后黑化了呢,结果就为了让他去做义工?
然后刘青云和吴镇宇所演的人物,他们合格的完成了表演,但是人物设定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不多,所以属于他们这个影帝级别的表演里比较中规中矩的。
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他们哪里动作跟不跟的上体力的问题,而根本还是在我前面说的创作陷入样板化,缺少了人性、烟火气的灵气的问题。
《暗战》整体的构思和给人物的有紧有松是非常妙的,它有刘青云被华仔耍了时候的愤怒,有两个人撞车之后一瘸一拐去抢东西的拉扯,有华仔上公交车在紧张氛围中爱上一个女人的浪漫,有华仔扮演女人在紧张中和刘青云调情的幽默,还有华仔独自吐血面对死亡和无法在一起的爱人的悲凉。
情绪,情绪,情绪,这些都能调动观众的感性。
而现在港片的问题就是在于,一个情绪节奏拉到底,硬碰硬,到了紧绷戏份后就全程紧绷,人物已经被塑造的面具化了,演员也无法在这种设计和框架中发挥。
配角就更不用说了,连主角都存在烟火气和细腻人性缺失的问题,配角就更面谱。
《谈判》情节上,虽然有一点点配角被拷住后打嘴仗的小幽默,但是这仅停留在了小技巧设计的层面,而没有达到上述说过的有起有伏的情绪,和曾经港片那种巧思。
按道理讲,吴镇宇和刘青云这两个兄弟情角色,应该在看完后让我对他们之前的情感有很深的感受才对。
然而,后面的情节确吸引着我一口气看完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什么,仍然是情绪。
这么一对在谈判和挟持者之间身份反复切换,合作-对立-合作的人物关系,他们之间的张力和情感,才是导演应该重点强化,并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但是导演太注重于叙事本身,没有足够把两个人有意思的情感流动给拍出来,所以总觉得差了口气。
观众看电影,通常最终的落点在情绪,除非你是玩叙事结构玩的特别牛逼的(比如诺兰),可以凭借悬疑反转就致胜,否则其实特别需要在人物关系怎么打动人心上去下功夫,以带动风格化和给演员呈现出人物特别感空间。
但是《谈判》在吴镇宇和刘青云的关系和情感上的刻画是不够的,中庸的。
要么你是《暗战》那样老鼠与猫的对立关系拉特别满,要么两人多年兄弟情拉特别满所以在对立阶段虐心,但《谈判》偏偏都不是。
我看第一段戏以为两人是合作多年亲密无间的那种,结果后面莫名吴镇宇不在警局了,刘青云也不咋关心,就看的我有点懵,后来又告诉我他们只合作过一次,编剧你说这样的人物关系对戏剧张力和打动人心有什么帮助?
反而在都要结尾了,给刘青云和罗sir之间来一句我和你二十多年兄弟,我请问除了前面吃席有个两人一晃而过的镜头,你在刘罗两人之间设计这种关系的意义是啥,你全片也没让我看出来这两人有什么深情厚谊啊?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港片都喜欢把场景安排在冷冰冰的大楼里拍摄,还有隧道什么的,枪战的时候也没什么设计感。
弄一堆警车警员,看起来好像挺紧张,很努力的去塑造紧张氛围,但是一堆人毫无卵用。
以前的港片场景就充满烟火气,几个人就紧张感十足。
我最喜欢看杜琪峰设计的枪战,比如一个馆子两三桌人互相开火;大厦里突然熄灯然后站位;狭窄的黑医生病房各种道具都用上来躲枪……多有意思多巧妙啊。
大家都说总是老演员还在扛戏,其实只要他们能演我都愿意看,但是拜托创作者们你们能不能找回一点港片的灵气,我多么希望这些好演员,在黄昏之中燃烧生命,是能在好电影中燃烧出光亮的。
现在的港片还在拍的导演,都在搞流水线作品。
香港不是说没有演员了,老演员至少还能演吧,最大的问题是香港电影的体系没有产出好的创作者了。
近些年好多电影这编剧写的什么本子,导演拍的什么样板戏?
从画面就能看出来一副毫无追求的样子。
也许是因为香港电影在编导上没有建立过什么体系,而都是靠天才,所以那个天才涌现的黄金年代,杜琪峰这些导演是可以没有剧本、缺钱、缺时间就开工但是依然拍出好片子的。
但是现在不知是什么原因,香港没有出天才了,那套靠天分吃饭的法则也行不通了。
让人想不通原因,香港新生代编剧和导演在哪里,没人想做编剧导演了吗,没有机会吗,写不出任何有个性、有风格、有想象力或者生活体验感的作品了吗?
第一篇影评让我感到悲伤的原因之一,就是里面提到有一些影帝级的演员,在港片辉煌年代却没有什么拿到好剧本的机会,而是在一些剧本一般的电影里“发疯”燃烧生命。
吴镇宇其实也是其中一位,他年轻时候真的太让我感到遗憾了,没有当年那么多好少片的机会,真是恨不得有好编剧穿越回去为他写本子。
如今这些英雄已经迟暮,多么令人哀伤啊。
一想到,有一天再也看不到他们的戏,就感到恐惧和悲伤。
他们在采访里,坚持着说“港片未死”,但别说实际上后继无人,就算后继有人,曾经热爱的他们和那段时光也只能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就和我们所爱之人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
就像希望亲人不要离开一样,多么希望他们不会离开。
(哎,现在真是一看港片,就容易变得感性)
意料之外的一部好片~!毕竟邱礼涛的水准太飘忽了,神一部鬼一部的,这部是他自己做编剧,感觉整体用心很多成片水准也比较好。依旧带着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批判,这种视角其实隐藏在他的很多片子中,刘青云与吴镇宇一内一外,皆是不同角度的审视。全体老戏骨,水平稳定发挥,但依旧期待新人。
们香港电影好像真的要完蛋了…
提前半个月看的点映。5分吧。这几年似乎邱礼涛的电影我都去看了,不是多好,而是内地确实没多少能看的。这个电影前半段还是稍微能把人唬住的,后半段一泻千里有点太快了,感觉收尾收的太理所当然了。在内地这种坏人必须死,好人必须活的这种主旋律套路下,电影很难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了。而且邱礼涛的追车戏真的太没必要了,每次都拍追车戏,毫无意义感觉。有点想看原片了。
从小看tvb谈判专家长大的人DNA动了!有率性而活+碟中谍的影子,刘青云和吴镇宇坐镇,心理对决精彩,苗侨伟白转黑难以相信,虽然越狱过于简单但剧情流畅让我可以接受华仔过早领盒饭的事实。
港片基本盘,兄弟,你也知道出生入死二十年,你图啥
看的原版,这个电影没有丝毫悬念可言。港片也是后继无人,一个个都是老面孔了,郑则仕现实年龄都可以退休了还在演一个没有退休的长官。
高效精悍,无甚亮点但观赏性合格的商业片,就是看着刘青云吴镇宇这帮年过半百的老胳膊老腿儿还要上蹿下跳打拍动作戏,还是有点唏嘘。
做人真的不要整天摆臭脸,我全程坚信姜皓文就是最坏的黑警(囧)发仔就是全片最可爱的仔!微微哭腔的认真师弟演出了区别于原版的可爱气质~p.s. 我爱沈阳中街英皇影院!所有港片都可以看粤语版
什么几把鬼
建国后不能成精,97后没有黑警
专家谈判沦为射射大片..
看得人眼前一黑,无论质量如何,端午同期,隔壁扫黑都时间线都到疫情三年了,港片怎么还在三十年前的廉政公署云云?这也太落后吧!一看还是翻拍,原作是1988年的,眼前两黑。其实从剧作层面是挑不出什么问题的,行活,戏剧冲突有,人物张力有,讨论议题也有,绝对不难看。但同一套叙事重复了三四十年已经无法让人以就片论片的的态度去认识电影了。如果类型片始终在原地踏步,那就是在退步。
我不介意翻拍 合法买剧本不说自己是原创就OK,香港导演近些年不再为了资本加入莫名其妙的大陆演员 用一众老戏骨撑起故事 原汁原味且情怀拉满的老面孔看下来顺畅舒适。记不清原版的全部 也是那么多飞车戏份吗 把谈判再细节点 黑警再深挖点 感觉会更好。PS颜卓灵老了 但还是好看。
男一和男二是怎么突然发现郑则仕和姜皓文是可以托付的好警察的,还是觉得片长差不多了该收了?
今年港片回春,甚喜
能不能不要上映国语版港片啊……无语死了……又被骗了。刘青云的人设立的蛮好,最后结尾是不是差了一点?这种题材真的是香港才能拍
中规中矩港式警匪片,剧情有些套路,谈判专家干了ICAC活儿,演员加成大毕那可刘青云吴镇宇,文戏的亮点在吴镇宇辞职去当义工,最后对白落到社会救助的源头和把关上算是首尾呼应点明主题了。
近年来市场上极常见的两个电影种类“邱礼涛电影&版权翻拍片”碰到了一起,有种趁着星期四终于舍得点了份豪华套餐的美感;不过这种模式的适配度居然不低,能理解邱礼涛喜欢原版的原因,某种意义上,它诉诸了邱礼涛一以贯之的表达,“对体质权利的不信任以及对专业主义的渴求”,原版的类型框架和节奏拴住了邱礼涛的信马由缰,以此为基础注入的港式表达又亮明了作者态度(吴镇宇的角色人设变动以及开篇刘德华部分的自我致敬),两位主角的博弈不像针锋相对,而是在游走在体制性与普世价值间的制衡,没有解决方案,却难得的拥有了邱礼涛电影当中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光明结局,是种祝愿吧
这和“谈判专家”有很大的关系吗?
从刘青云和吴镇宇同时登场的那一刻开始,影片就注定了是一部失败的翻拍电影,也是邱礼涛这些年《暗杀风暴》之后拍摄上最糊弄的电影。《王牌对王牌》的优秀在于不论处于什么阵营,观众的视线和感受都是跟着塞缪尔杰克逊角色走的,就算是凯文史派西的角色也是为其服务的,所以才能为观众呈现极致的人物魅力和内心张力,而邱礼涛这一次直接从开头就整成了双雄,角色身上悬念感和顶级高手的对垒感完全被稀释,我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开头要搞两段谈判戏,尤其是刘德华那段,真的是又臭又长,明明台词里说就行,而第二段简直就是在复制《拆弹专家2》。正戏展开之后真的就是在临摹原版,连台词都不带改的,却毫无原版的紧张感。邱sir这一次的私货也没啥大意思。最可怕的是,刘青云和吴镇宇的表演也毫无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