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在我看来一直是项文艺味道很浓的行当,而一部讲述摄影的电影,也似乎天然的会带上这种文艺的调调。
《永恒时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这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传记电影,与很多类似电影表现传主的成就或者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或者天赋异禀不同,这部电影充满了文艺的气质,却带着生活的写实;洋溢着精神上的超脱,却又表现着立足于人间的苦涩。
玛拉•拉森,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她在精神上看上去超越了同时代的女性,但是最终依然还是被时代超越,她的命运难免让人百感交集,很难对其人生盖棺定论。
这部电影的开始一段,让我想起了那部讲述法国平民画家赛哈芬妮•路易的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虽然玛拉•拉森没有赛哈芬妮•路易那种怪异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与赛哈芬妮•路易相比,她还多了一个有幸而又不幸的身份,即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不可避免的受到男人世界的束缚,在这部影片中,某种程度上切入的就是她与生命中的男人们的生活、交流和战争。
影片开场,玛拉的丈夫给人以辛勤工作支撑整个家庭的感觉,但是很快,幻象被打破,从他因为小错就用皮带狂抽孩子到酗酒后与工友互殴,进而将妻子打的头破血流眼睛浮肿开始,他身上的狂躁与大男子主义倾向就展露无疑。
接下来,玛拉•拉森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出现在银幕上,那就是她病重的父亲,面对被打肿脸的女儿,他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和安慰,而是以这是上帝的旨意,劝女儿忍耐,而非离开丈夫。
影片开始短短的30分钟,玛拉•拉森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被交代的很清楚了,这是20世纪初,是一个从父从夫的时代,是一个女权尚未唤醒的时代,作为一个底层的家庭妇女,她被时代紧紧的禁锢,感受着这份沉重,在艰难的生活和丈夫的辱骂拳脚下忍辱负重,而她的丈夫则毫无愧疚的酗酒宣泄,在外与情人风流,在他看来这天经地义,他的妻子无理也无力反抗。
而玛拉•拉森的丈夫生活的是一个劳工权利倍受压抑的年代,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下微薄的工资,面对随时的失业危险,社会意义被压迫的他,在家中对妻子施加着家庭中的压迫和暴力,暴力常常就这样在整个社会传播。
而同时,片中也交代了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当时的老公中传开,也包括了暴力反抗的熏陶,而当这些劳工们眼看似乎有了一丝寄托时,在他们的躁动不安下,玛拉•拉森却寻得了另一种宁静的寄托和思想的革命。
玛拉•拉森在去照相馆变卖一部她购买奖券偶然得到的相机时,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照相馆的老板。
在照相馆老板的劝说下,她尝试着拿起相机,从此,透过镜头,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与男人们通过暴力对现实表现不满不同,这个经受了太多家庭暴力和屈辱的女人,用镜头去寻得心灵的另一份宁静,并改变了人生深层次的轨迹。
不少社科学家都提到过工具的隐喻意义,即工具看似物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却又常常从精神层面改造个人与世界。
摄影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其它工具来的更直观,凭借摄影,时间被留住,给人以美好的回忆,更给人一种对生活控制力的自信,生活从此不是按照时间轴被推动着向前,而是可以留下一个标记,可以以这个标记勾起对那一刻的记忆。
对于玛拉•拉森来说,她长期处于对自己生活的失控状态,无法躲避拳打脚踢,无法干涉丈夫的出轨,而自从拿起了相机,她突然发现她可以控制镜头对向何方,控制审视生活的距离,控制镜头涵盖的人群,她突然发现,生活原来是可控的。
从此,她的精神实际改变了,她快乐的生活,甚至对丈夫的出轨与否都感到无所谓。
而慢慢地,社区里更多的人请她摄影更加深了她的这份自信,她的社交圈子被打开,她也充满了更多的自主性,小小的镜头让她面对的依然是这个保守的城镇,大男子主义控制下的家庭,但是又让她得以超脱这一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丈夫在影片前段看似为所欲为,掌控一切的状态后,却陷入了萎靡与困顿,革命喧嚣下,他终究面临失业困境,面对心灵的空虚,而酗酒也愈加严重。
而最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妻子不再对她“惧怕”,这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危机,他们总是期待女人对他表现出依赖,表现出敬畏,而对于出轨,他一方面不希望妻子发现,另一方面又希望妻子知道却只能忍辱负重的忍受,表现他的不可一世。
然而,玛拉•拉森却因为摄影,不再对他表现那么多的敬畏,是的,她依然要对他显得礼让三分,却在精神气质上少了那份卑贱的屈从。
所以,对于正郁闷的丈夫来说,妻子不再带上害怕的面容让他感动挫折,妻子脸上带着更多的微笑让他失落,他甚至因此对小小的照相机吃醋,带着悲愤和暴怒的语调斥责妻子,而摄影确实已经成了玛拉•拉森的生命,这种矛盾在片中激化到最后,甚至让丈夫险些失控杀了妻子。
玛拉•拉森在精神层面超越了时代,但是却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越,本片让人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惆怅正缘于这样的命运困境。
玛拉•拉森与照相店老板有着一丝暧昧的精神上的感情,儒雅温和的照相店老板给了玛拉•拉森与丈夫截然相反的感觉,当他决定离开之时,对于她却是人生一次情感的打击,两人分别一幕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片末,在雨中,伊斯特伍德带着期待的离开,希望梅尔•斯特里普能够跟上,与他一同去为爱出走。
而本片这段,同样带着一种双方的不舍与犹豫,当玛拉•拉森纠结许久追逐向精神恋人奔去的脚步时,却只能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玛拉•拉森最终如同他父亲所说的,没有离开丈夫,尽管她看上去已经有了离开的底气,在片中女儿的叙述中,也对此无法道明原因“但是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
最终,夫妻俩和孩子们继续生活,玛拉•拉森因为心脏病死去。
而生活,就如连续不断的照片组成,你总有一些或者构图、或者光线、或者表情、或者配饰不足留下遗憾的照片。
作为观众,我多么希望玛拉•拉森有个更加完美的归宿,但是在那个时代,她毕竟用相机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已经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突破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ca218dadabb0a34fa41b2.html
我记得Kierkegaard在哪部作品里说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
Maria眼前有一只蝴蝶在飞,摄影师拿一个透镜将影子折射到Maria的手心里,这是一种不真实,但是不真实又多于我们能看到的真实。
我们能看到的真实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一种低倍率的真实。
然而如果用摄影、绘画、音乐、文字将这些我们眼中的真实记录下来,展现出来的居然是一种超越物理体验的真实,不可言说的东西。
Maria还是选择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哪怕她被误解,挨打,被背叛。
她看到Sigrid抱起她的孩子的时候快哭了,因为她做了对她的孩子好的选择。
她想要放弃摄影也是因为摄影让她遗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她觉得非常危险。
她的丈夫最后和她一起开照相馆,然而一开始他很不屑她摄影。
摄影师告诉她当他们看进镜头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没有办法闭上眼睛。
看到过另一种世界的人是没有办法假装无法看到的。
酒精让Sigrid做蠢事,但是酒精对Maria来说也是一种spirit。
她没有喝过,但是她和摄影师一起喝了一小杯红酒。
Maria抬头看到挂在屋檐上的冰晶折射出彩虹色的光芒,她的女伴直接走过她。
摄影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看见”的天赋。
Sigrid参与工人罢工,Maria去拍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歌游行。
Revolution no longer exists.Ingeboug看着远处的影子,茫茫大雪盖住了她的背影。
下一个画面是三轮车载着她的尸体驶过。
我在想她看到了什么?
Maria帮她照遗相,她的眼皮好像动了一下。
Photograph brings back live.
#观影#《永恒记忆》每一分钟的叙事和画面,都细腻饱满,如林间潺潺溪水、啾啾鸟语。
虽深爱拍照,但不论生活是好、是坏,它都从未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或许,女人的心,永远都不会放下爱、家庭和孩子,即便梦想炙热,一切还是要“发乎情止乎礼”。
结尾,女孩问“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没有和爸爸分开?
”我想是因为,生活与生存,只要夹杂了女人生生不息的小爱大爱,原本就琐琐碎碎、难分难舍。
我也玩相机,有过两台单反,也有过一台胶片。
不是什么顶级配置,也更算不上厉害的摄影师。
常常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了一个美好的瞬间,当费力地掏出相机想要记录下这个时刻的时候。
往往就被它一不小心溜走了。
所以好的照片就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中一开始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是照相馆老板佩特森拿出透镜解释胶片成像的原理,薄如蝉翼的蝴蝶在暖黄的关系下显得精致又脆弱,熠熠生辉。
那一刻玛利亚估计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觉得生活其实还不那么糟糕。
我们都想抓住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哪怕是经过美化,也格外值得纪念。
而说到影片,昏黄的影片色调,平淡的叙事,颗粒状的胶片质感都为影片增色了不少。
而观众也在这样的节奏中,跟随着玛利亚一起体验了人生的沉浮。
剧情说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事。
发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丈夫粗俗好色,滥情下流,无数次替玛利亚看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希望她立刻带着孩子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却又让我看到了他抱着死去挚友悲痛的脸以及为了女主数次发红的眼眶;妻子玛利亚能干勤劳,出身贫贱也依旧没有放弃对摄影的追求。
但她也会有发狠想流掉自己的小孩,带着些许报复地去亲吻照相馆老板的时候。
孩子们可爱乖巧,但也会叛逆,自以为是地说出伤害父母的话。
眼睁睁地看着片中的人们掉入生活的漩涡,挣扎着,丑陋着,忍耐着。
但是一切过去后,大家又似乎不记仇似的,恩恩爱爱,像是浸在了蜜糖里一般。
最后曾经堕落的丈夫居然为玛利亚开了照相馆,自己也创办了公司,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
而二人仍然跳舞嬉笑,那些歇斯底里的争吵,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丑恶嘴脸居然消失的一干二净。
人类善忘,所以才有着一次次获得幸福的资格。
Ever lasting,说的是永恒的记忆。
然而照片只是一次成像,那些不管是表面还是内部的欢乐,忧伤,愤恨,痛苦都在成像的一瞬间被锁在一张胶片里。
日子还是细水长流的前进,依旧有痛苦有笑容。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永恒的,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够被抓住。
但是照片却能永恒地锁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故事,就像那只摇摇欲飞的蝴蝶。
2008年瑞典电影《永恒记忆》是部描写20世纪初的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
同样是欧洲的电影,和我上次看的《当我们离开》不同,这次女主人公选择忍耐和坚守。
她有7个儿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成功的不易。
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带着孩子回娘家,她母亲只是劝她回去,慢慢会好起来的。
她听从了,等待她的还是生育、漫无边际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闪光点,一部相机,当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馆卖掉它,补贴家用的,这时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教会并鼓励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因缘际会,也领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摄影的天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作品。
好多人都在找自己。
曾经,女人们被家庭和生活的琐碎所束缚,没有自己,就像片中一开始的玛利亚,就像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女性。
年轻时无暇喘息,无比绝望,有一天,孩子们长大,自己也老了,却忽然发现,人生是一片空白,还是绝望。
慌忙伸手想抓点什么,只能把孩子越抓越紧。
还好玛利亚爱上了摄影,即使还是面对忙不完的家庭琐事,但她的眼睛里有光,她时时刻刻都能发现和感受到美。
这是谁也夺不走的,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有了爱好,就有了精神支柱。
即使她的丈夫驱赶上门来找她拍照的邻居,她也能镇定地说:“下一个!
”
历经各种坎坷后,在下还是顺利看完了《永恒时刻Everlasting Moment》,有字幕,放映机器也没坏。
影片虽始于一台相机,但本片与摄影的关系却不大,更多的是讲感情。
一个小女孩玛雅,在年老时回忆父母的一生。
20世纪初的瑞典,中下层阶级的一家人,身强力壮的父亲靠打零工养活家人,贤惠的母亲给富人做女仆贴补家用。
本是很平凡的一家人,可酗酒的父亲多次酒后使用家庭暴力,让父母的感情产生裂痕。
过后,母亲寄情于摄影,父亲开始与另一个女人的婚外情。
影片结束时,玛雅说:“为何母亲不离开父亲,我一直都没想通。
”这也是困扰在下的问题。
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说相机应该是他的,因为他出了买彩票的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提议他们结婚。
首先,此时的母亲对摄影并无爱好,这从母亲一直把相机压在箱底可见一斑,母亲原本可将相机给父亲解决“纠纷”,但母亲却提议结婚,于是推测母亲是爱上了父亲,自愿和他结婚。
父亲酗酒的毛病一直反复,但每当母亲和父亲跳舞的时候,一脸陶醉和幸福。
母亲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
”对此,母亲一直很感激。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对夫妇的生活在战乱中还有幸福的潜质。
只是,父亲有了外遇,一家人的生活日渐窘迫。
母亲想典当当初中奖的那台相机时,结识了照相馆的老板。
这个男人教给她用相机看世界的方法,鼓励她追寻自己的梦想,待她温柔,尊敬她的才能……与这个男人的含蓄感情,是鼓励她继续过生活的动力,但她并未发觉,直到某天发现原来这个男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回家后她生气得把相机再次压到箱底。
没有了相机,生活还是继续着,尽管艰辛。
丈夫酗酒好色有外遇,发现她与照相馆老板有联系时却生气到不行。
后来丈夫因家暴进了监狱,交不出房租时,她彻夜站在丈夫的爱马前,纠结着怎么办。
就像父亲出监狱时说的:“你最终还是来接我了。
你最终还是保留了我的马。
”丈夫到家前,邻里都从窗口探出头观望,她主动挽上丈夫的手,一脸骄傲地走进了院子,看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与父亲拥抱。
她对丈夫,始终都存有爱。
这之后,丈夫也戒了酒,成立了运输公司,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轨道。
母亲多次放下相机,又多次拾起相机。
照相,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她不希望照相成为她的全部,因为她还有丈夫,还有孩子,还有艰苦的生活要过。
所以在死之前,她推开窗,把那只趴在玻璃上的蝴蝶放了出去,就像把之前生活的混乱都放出去一样。
每一个印在相纸上的时刻,就永久地存留了下来。
生活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的,好的,或坏的,与丈夫相守的起起落落都是她生活。
就如一开始她自己的决定:和他在一起。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
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
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
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
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电影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 那是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阶段 不同于之后的女性摄影师对男权社会的反讽和揶揄 摄影还没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为情欲空间和个性空间的开拓武器,更没有走向身体叙事的极端 玛利亚的拍摄的照片 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温情的人道主义光环。
玛利亚给邻居家的女儿拍摄死亡的留念照是整个影片的华彩篇章。
片段温柔细腻 特别是配乐丝丝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摄影情感表现的细腻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怀的伟大和永恒。
玛利亚的照片构图大胆 视角独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维的照片营造出一个永恒的时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纯,以及死亡的庄严、肃穆与安详 映射了拍摄者的母性情怀在死亡面前的温柔无畏。
照片上安详的死亡面孔美丽纯洁 如同沉入一个最美的梦中 给予了邻居莫大的安慰 也赢得了照相馆老板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评价整个影片在时代的苍凉中透出怀旧的温情 导演“用16mm胶片拍摄,然后放大到35厘米 颗粒般的画面质感映射出上世纪的时代气息 以及与早期默片相通的气质。
我故意调暗颜色 用了Victor Sjöström(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导演,演员,代表作《幽灵马车》《野草莓》)电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调。
”这种暗棕色调色调降低了明暗对比强度 让整部电影呈现出油画般的古典气质 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 性别等各种矛盾,决定了电影的怀旧氛围和温情的情感基调
Everlasting Moments ( MARIA LARSSONS Eviga Ognblick)2008 NR 131 minsSwedish Director: Jan Troell推荐度:可看有些电影有史诗般的宏伟却讲着小人物小事情。
这部电影就是。
一个有七个孩子的挣扎之家,在一战的瑞典如何艰难渡过。
父亲是酒鬼加暴君,母亲是家庭的脊梁却有着一个艺术家观察世界的眼睛。
偶然的机会让拥有照相机却不知怎么拍照的她学会了这个有魔力的技能,同时也发展了一段与小镇照相馆摄影师的精神恋情。
女演员是有着足够力量来震慑镜头的,她的表演内敛却有张力,使整部电影流畅而有节奏,应该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稳定而传神。
父亲的角色是电影的戏剧部分,张扬而真实。
最喜欢的是摄影,镜头语言古典,优美,平衡,背景稍微发暗符合电影的味道和节奏。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摄影师劝妈妈不要放弃照相的一句话:当你从镜头里看的时候,难道没有发现那里面有神秘而想去探索的东西吗?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当摄影师给妈妈打包她需要的相纸和显影水的时候,悄悄从身边摘一朵野玫瑰放里面。
妈妈回家看到时,会意地拿起来闻。
这可能是这个女人一生最浪漫的时刻。
处理的非常内敛,动人。
关于爱情,结局有种奇妙的、传统的力量。全片最感动的点在电影技法之外,即这个女性本身的美德:她的强大不仅在于摄影天赋,而是一种相信一切都有变好可能的期望,哪怕忍受过酗酒出轨家暴,也始终在内心描绘出另外的世界图景,虔诚和宽恕一如名字玛利亚所赋予的良善。女儿无法道明原因,是因为现代人在社会震荡期误入了自由的迷途,但名为克鲁泡特金的马还存留了下来,指引着人类生活的解答。生活如此不易,而苦难化又最终化解为草地上轻快的舞蹈。
没看简介就看了电影怪我,说实话看电影封面我觉得女主起码也是个欧洲的薇薇安迈尔吧,这部电影真的狠狠避雷了,有点爱女思想就别看真的,支教驴会被吸 ,看驴家暴绝不反抗的电影也是会被吸的,女主真的比不上薇薇安,起码人家还终生未婚了。看电影我一直在猜女主刁子老公什么会死,偷情没死、一战没死、坐牢还没死,最后你才怎么着把女主给熬死了,真的不要想象驴会反抗什么的,即便被刁子强奸被家暴,人家从没有想过离婚,真的够让人厌烦的,为什么大部分女性传记都离不开把篇幅让给和刁子的纠缠,爱情?你恶心谁啊,别歌颂女性的苦难了,还要吃多少女性的人血馒头啊 !
献给永恒的光影
她还是爱着丈夫的,虽然他酗酒、好色还家庭暴力,但一开始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她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对此她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平淡,舒缓,隽永,情深。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被雕刻过似的,尽在瑞典国宝级导演杨特洛尔捕捉到的永恒时刻。
剧情很棒,镜头也很好看!
单看每个镜头都恰如其分,合起来却冗长无重点。工运、底层、家庭、摄影,导演什么都想点一下,可也没有机结合起来,结果就成了流水账。主要采用当事人之一Maya的叙事角度,似乎代表了导演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态度。但传记片完全是可以,并且也应该通过选择性地叙事来表达导演自己对人物的独特解读的。
[永恒时刻].Everlasting.Moment.2008.BluRay.720p.x264.DTS-MySiLU
发乎情止乎礼
特罗尔这个颤巍巍的老头儿,拍的电影却总给人初恋之感。从未说出口的爱情,但是靠一曲重复的音调就令人怅然不已。包裹里静静躺着的一朵花,夏天绿意盎然的小树林。老头的唯美令人心醉。
看似最日常的叙述,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居民,但在其中编入了重要事件,禁酒协会,移民新大陆,国际主义工人罢工,一战,因此必然引入对社会主义的审视和女性权利的关注,并且不止于此,更进一步提升到关于探索、关于自由与爱的哲学思考,太厉害了,导演是怎么做到的让我再想想 /用bar screen光影烘托码头工人screening的过程?
冷漠带着一股随波逐流的妥协,这样好么?放弃么?
又一部老人老事的欧洲传记片,记述上世纪初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的人生故事。一战前的穷苦工人家庭,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等,都通过女主对照相术的偶然获得及迷恋的独特视角,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古典绘画式的影像,琥珀色的色调,演员精彩的表演,让电影美伦美焕。虽然是11年前的片子了,如果错过了,值得补上。
佩德森先生直接用小孔成像将影像投射在手上那一刻,相信她内心觉得摄影是有魔法的;当自己帮邻居孩子拍摄最后遗照时,母亲说这是她孩子最美的时刻,她觉得摄影是有感情的;她是女儿被欺负时第一时间守护她的母亲,她是丈夫意图杀死自己后去坐牢回来而第一个守在监狱门口为其送上毡帽的妻子;配乐和摄影
用相机留下永恒的刹那;用记忆刻录刹那的永恒。
一个普通家庭,男人酗酒、家暴、男女出轨!还能维持下去,忍字头上一把刀!不学习,不提倡!无感电影之一!
太冗长了,没有什么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想起了高一的摄影课 大家在校园里乱摆pose 在暗室里洗照片 洗完后分抢照片 哎! 白驹过隙啊
拉森先生比《出走的决心》里的姜武还让人无语。面对酗酒家暴的丈夫,我无法理解女主的忍耐、隐忍,以及持续不断的生育。摄影和佩特森带给她的个人层面的美好,被家庭责任和父亲临终前的话语禁锢,终究也没有带来救赎。
平静从容的基调中酝酿着含蓄隽永,泛黄发皱的老照片中凝固着永恒的时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