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推荐“你喜欢看戏剧,这个很不错”果然爱的……最后的一段台词,莫然想起《大象席地而坐》。
“We SufferedWe'll restWe will rest”万尼亚舅舅,可有可无,又灵魂人物。
现实意义或者精神层面,带着庄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照顾妈妈,带大姐姐的女儿,带着奶妈,还有流浪吉他手……若有若无却灵魂核心。
他鼓励 Fly yourself. Be yourself. 然后呢?
财务层面,遗产让给姐姐,收入给姐夫,留给自己微薄的薪水,将身家性命拱手于人……如若不是姐夫要卖庄园,仿佛一切都照旧,无所谓丰俭。
但突然发现,一切早已无法掌控,大厦瞬息坍塌,亲人流离失所……而此时,除了拔枪,还能怎样?
灵魂放飞了,肉体呢?
何处安放?
而他人呢?
也并没有幸福甜蜜?
LazyCowardDrunkSufferedRest C'eat La Vie昨天图书馆看到契科夫,可惜没找到喜欢的装订和译本……赤裸裸的人性社性剪不断理还乱依照旧……所以多一些平衡和中庸,多一些平和欢喜爱……
高清放映 20210831观看导演:Ian Rickson原剧本:契诃夫改编剧本:Conor Mcpherson演员:Toby Jones(饰 Vanya),Roger Allam(饰 Serebrayakov),Richard Armitage(饰 Astrov),Aimee Lou Wood (饰 Sonya),Anna Calder-Marshall(饰 Nana),Rosalind Eleazar(饰 Yelena),Dearbhla Molloy(饰 Mariya),Peter Wight(饰 Telegi)这个戏还蛮神奇的,其实看第一幕的时候,我稍微有一丢丢的心不在焉,感觉不是和合胃口,看的不太得劲,甚至略有犯困,但是到了第二幕第三幕不知不觉的我就看进去了,甚至还感到了触动,就感觉这个戏面上的戏剧冲突并不是很重,表面上挺平的,但是内在是有股绵劲的,是有它独特的内在的张力的。
虽然感觉这个冲击力主要是剧本本身带来的,这个复排版本倒是并没有给我特别新的感觉,尤其是不太喜欢这个版本的拍摄方式,这个部分后面再说。
这个戏主要讲的是Uncle Vanya的精神信仰幻灭的一个过程,表达了契诃夫对于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Uncle Vanya和外甥女Sonya住在乡下庄园,日复一日的为Sonya的父亲,他的姐夫教授劳作、翻译和誊写稿子。
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他和外甥女全部的生活意义。
他崇拜教授,以教授的荣誉和学识为荣。
直到教授因为无法负担在城里的生活开销,带着第二任年轻貌美的妻子回到农庄。
农庄里的人循环往复的生活秩序被教授和他妻子打破,而原本根治在乡下人脑海中的崇拜和幻想也随着教授形象的坍塌而破灭。
最终教授决心卖掉农庄,这个决定彻底的击碎了Vanya仅存的幻想。
因为农庄是Vanya死去的姐姐留给Sonya的,甚至当初钱不够,还包含了Vanya的全部积蓄,而Vanya这几十年在农庄任劳任怨的劳作,每年仅仅只有微薄的薪水。
而在教授眼中,Vanya这几十年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几十年里唯一的精神信仰彻底破碎。
在人物上,Vanya和医生Astrov是可以互相参照的,他们的生活都因为教授夫妻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Vanya,秃头矮小的他是庸碌一生在人生后半段幻想破灭怼天怼地失去人生意义。
他为了姐夫这样不学无术天天写着别人看不懂的小册子的伪君子,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这种无意义的付出在偶像的破碎后被彻底的否定,摧毁了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人生的价值。
Astrov则是大帅哥,聪明,对异性充满吸引了,对人生无比清醒,而正是这种清醒让他绝望悲观酗酒颓丧。
他追求美的事物,所以他自然的被Yelena吸引,但他同样清醒的认识到Yelena美的空洞,她对于周围人的毫无益处。
他不爱她的内在,但他无法抗拒的被她的外在所吸引。
他渴望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被社会记住,兢兢业业的行医,却对疾病的蔓延束手无策。
Sonya勤劳朴素,深爱医生Astrov,但医生对她毫无感觉,她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给她的要求。
明明是母亲给她留下的庄园,但她却对庄园没有处理的权利。
她的生活仿佛就只是全然为自私虚伪的父亲服务。
他们其实都是被庄园困住的灵魂,失去庄园,但日子仍然要往下走。
这是一段难得的休息,而这段休息后是结束还是新的开始,尚未可知。
对于这个戏,有一个让我很复杂的地方,在于剧开始前和后显露出的摄录背景。
这个戏是在疫情期间,剧场空无一人的情况下摄录的。
《万尼亚舅舅》的内里是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后疫情时代下,每个人的人生的意义是否也已经有了未可知的变化。
在19世纪俄国创作背景下,契诃夫的这个作品,在现代是否也有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映射。
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你我,仍然在盲目的为着公司、家庭、孩子付出,这种付出又是否会在我们人生的末端被证明毫无意义。
最近媒体热议的盲目追星是否也在这个范畴。
清醒的庸碌和盲目的庸碌哪一种更加可悲。
在全剧冲突最强的片段,教授召开家庭会议通知卖出庄园决议的那段,Uncle Vanya的那段绝望悲痛的质问,对自己人生的全然否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至少对于我,仍然会感同身受。
当然,尽管这个戏给了我不少共鸣,但同样也存在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当然这个不满意的地方多数是集中在摄录方式。
这个戏的镜头方式,有点半电影半剧场,怼脸实在是太多,很多独白和对话部分都切的太近了。
如果一定要说电影式镜头的话,镜头切换又很生硬,同样的电影式镜头的《萨勒姆的女巫》的老维克剧院的高清放映版,镜头就会刘畅很多。
而且全剧出现了很多次低角度的人物镜头,角度很奇怪,不太懂这个表达的意义。
而且四幕剧完全剪切掉了换景换幕过程,缺乏平视的全景镜头,我看不清楚整体舞美布置,缺乏了剧场感,个人非常不喜欢。
演员上,不满意两个女性角色,Yelena和Sonya,Yelena不满主要在于角色设定和演员气质的南辕北辙。
我真的是受够了英国的政治正确。
Yelena剧里面这样一个空洞的花瓶美人角色,这样一个让剧里的男人,Vanya和医生都因为外表爱上的角色,为啥要找一个黑人女演员。
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排斥主要是在于,这位黑人女演员的气质太过职业女性了。
其实,她还蛮漂亮的,眼睛、鼻子和脸部轮廓都蛮好看,笑起来还有两个漂亮的酒窝。
但她的漂亮,在我的观感里更多的是与“利落、专业、独立、自信”相关联,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职业高知女性形象,感觉和剧里的这个角色南辕北辙。
而对于Sonya,我个人的口味主要是不喜欢她的表演方式,喜欢瞪眼(尽管眼睛很漂亮,也不算空洞),然后说台词的时候,持续性的无意义点头摇头,她一点头摇头,我就跟着演员一起无意义的点头摇头。
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在舞台上搞太多对角色没有帮助的没有意义的琐碎动作的演员。
其他演员的表现,特别是Vanya和医生,非常精彩,几段高水准独白,重头戏都非常好。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
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心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我这样相信,我的舅舅啊,我虔诚地,热情地这样相信啊……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
——《万尼亚舅舅》因为之前看了《驾驶我的车》,所以想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到底讲什么,看完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
依靠 寄托 崩溃 生活意义缺失之后,还剩什么?
2023.3.26
后劲太大了,看完以后和朋友走出影院,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过了很久才能够说出自己很喜欢。
以前看人讲契诃夫,说「他在人群中指出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并且大声疾呼要人们看看自己。
」看看自己的意思是,要直面生活中最难看的一面。
走在故事里的人都太卑琐了。
甚至于生活的绝望是很平庸的,这绝望并不新鲜。
但是尖锐。
人怎么摆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知道支撑自己生活的一切都是荒谬的空中阁楼。
那以后要怎么样呢?
当你发现这一切,面对这一切以后,精神处死过一次之后,要怎么样呢?
前两幕情节千头万绪,对话有点无聊。
看起来无非是一群醉鬼之前消磨。
直到第三幕,一切突然被轰到台前,那受折磨的堕落的人有了具体的形象。
「写放弃的故事要从写他怎样坚持开始」。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比如疯癫的繁漪。
生活碾过你,但是不能死,还不能死,还没到时候。
他问我的人生还有十二年,我怎么活下去呢?
可以理解吗?
可以拯救吗?
可以看看自己吗?
不,那就看不下去了。
总是审视的人生过不下去。
所以子弹打不中,而生活还要继续。
教授线也是,教授这个人物集中展示了色厉内荏。
太「体面」了。
Typical体面。
医生和叶琳娜的线条也非常有意思。
很喜欢医生和叶琳娜独处戏的运镜,那段看得我很不舒服,镜头一直有一种胁迫感,让人感觉非常逼仄,危险。
女演员的表演太神了。
她唇部轻微的动作让我感觉他们一定会接吻。
——但这也不是最神的,最神秘的是医生爱她,但是不尊重她。
她渴望得到尊重,「我比你想得要好」,不,但不是。
医生轻视她,觉得她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但仍然被吸引,并且被拖拽进泥潭里。
好神秘!
索菲亚的演员太可爱了,那小兔的牙齿,小狗的湿漉漉的眼睛,好生动,好厉害。
她,一个俄罗斯文学里常有的纯真的地母的形象,承受一切,滋养一切,像圣徒一样背负生活的十字架,to live is to suffer。
我想到非常多故事,想到李缇向后倒下,变成飞鸟。
想到《野梨树》里挖坑的作家,想到不写作的良多。
他们都是这样那样的变体。
包括我的生活,现在的生活。
契诃夫问了好大的问题,好粗暴的问题,他抓住我的肩膀摇晃,问我: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但我还没有找到办法。
“万尼亚舅舅,我们要活下去,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夜晚;我们要耐心地承受命运给予我们的考验;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老了以后,我们都要不知疲倦地为他人劳作;而当我们的日子到了尽头,我们便平静地死去,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说,我们悲伤过,我们哭泣过,我们曾经很痛苦,这样,上帝便会怜悯我们。
舅舅,亲爱的舅舅,我们将会看到光明而美丽的生活,我们会很高兴,我们会怀着柔情与微笑回顾今天的不幸,我们要休息……我们要休息!
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声音,我们将会看到镶嵌着宝石的天空,我们会看到,所有这些人间的罪恶,所有我们的痛苦,都会淹没在充满全世界的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
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放映版,效果出乎预料得好,可能这种形式更适合我这个观剧门外汉。
没有看过原著,但改编应该是比较忠实原著的,非常的契诃夫。
作为一个泪点极低的人会看哭观看之前有所预计,但看到面目扭曲却是人生中第一次。
可能因为我也有“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困惑,而且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不够漂亮,爱的人不爱你;不够惊才绝艳,没有太大的成就;善良正直勤劳朴实,却被人笑话被人嗤之以鼻;就算被爱相爱、有所小成、受人尊敬,却依然不满足、不快乐;更何况人终有一死,死后谁还会记得?不是天才、超人、英雄、伟人,甚至也不是傻子、疯子、坏人、恶人,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日复一日,直到老去,直到死去。
这是剧中人的痛苦,也是我的,这好像是一个不能太深入去思考的问题,因为一旦思考必然感到无解,感到痛苦。
可依然还是去想,就像看到这部作品还是会深受触动。
之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加缪的哲学回答生活的意义就是无意义,所以去看了《局外人》,可看完觉得和“多余人”没什么太大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局外人”已彻底放弃。
所以不可避免地还是更喜欢俄罗斯文学,即使痛苦也仍然执着寻找、发问,甚至试图回答。
就像剧中最后索尼娅那段堪比宗教祷告的话,我不知道有没有说服万尼亚舅舅,反正没有说服我,但这并不妨碍我感受到她的力量,无论如何,不要放弃。
20210123,中间影院,西区剧场录制版。
整个戏的味道都有点“不够俄国”。
俄国剧本,英国演员,却呈现了一群美国人式的角色。
几位主角的自我认知太过清晰或坚定,他们即使犹疑纠结,也是从左边跳到右边。
而俄国人,在我感觉里,是站着不动微微左右摇摆就好。
“简,我爱/恨你”一鼓作气流利自然,而“伊里娜·伊芙娜·卡娜洛维奇·乌里扬诺娃”可能就耗费了太多气息,后面比较适合接“我对您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深刻情感”。
契诃夫的三部曲都是在描述庸常世界之无聊绝望,出于善良,最乐观的主角前方会有微弱遥远的烛火,但本场的结尾坚定得像修女看到圣光降世。
影像录制风格加剧了这种“清晰”,太多的切换让人觉得这是电影不是话剧,太多的特写则让演员太过突出,舞台——也就是角色生活的压抑陈旧的环境——很少完整呈现在观众视野中。
既无法浸没,又不够疏离,戏剧的魅力因此丧失不少。
但演出结束时空空荡荡的观众席和默默拥抱的演员还是令人感动,2020年因为疫情停演,又回来专门录了影像,也许那些乐观都是导演有意给困境中的人类一点鼓励。
我为此加了一星。
PS:阿米蒂奇比《萨勒姆女巫》时候瘦且帅,可能因为这次是医生而非农夫,也可能是因为大部分时间穿着衣服(?
)
在百老汇影院看了疫情期间在空无一人的剧院录制的复排版话剧《万尼亚舅舅》,端庄清晰的英式英语实则很难讲出混沌喑哑、苦大仇深的俄语味道,但它的故事和情绪都属于最典型浓重的、最历史深处的俄国人,命里带苦、使命必达。
十九世纪精神荒芜又头脑昏庸、终身忙碌又百无聊赖的农夫们,在度过了漫长的梦游和瞌睡后,如果被锤打至最无望的时刻,也会迸发出哲人的力量。
他们看上去是拖沓的、话痨的,本质却是内省的、挣扎的,最没有文化的人,也不可能放弃思考而活着。
镜头给予表演以电影化的调度,像登山者一样在他们脸上痛苦的皱纹里攀登,光影追逐着灰尘为室内油画上了浓墨重彩。
教授在画内是具象的偶像,在画外更是信仰的符号、是权力的表征,他非但是庸才,而且蛀虫般地侵扰着庄园农夫们的生活,敲骨吸髓而不自知。
除了万尼亚舅舅,庄园里的其他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自我麻醉。
结尾,矛盾的根源离开了庄园,但困兽的疲惫依然在继续,话剧结束在“我们会休息的”的回响中。
2021.9.21《万尼亚舅舅》今天看的NTLive十分新鲜,是去年八月份录制的。
英国的疫情稍有缓解,演出的剧场没有观众,拍摄过程仿佛一部BBC电视电影。
一同在电影院观看录影的好友去年一月份在伦敦西区剧场现场看过这部剧,对比当时的高朋满座,更加令人唏嘘。
不知道新冠疫情什么时候能被控制住。
《万尼亚舅舅》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短篇小说《套中人》。
《万尼亚舅舅》共四幕,第一幕出场人物众多,我一大早从上海出发去杭州,下午又去逛了丝绸博物馆,看的时候频频打瞌睡。
到第二幕的时候才大致搞清楚了人物关系。
万尼亚是个47岁的单身汉,在乡下独自抚养死去姐姐的女儿长大。
看到从城里返乡的姐夫带来的年轻貌美的小妻子,他举止滑稽,控制不住内心的向往。
另一个单身汉——乡间医生也是如此,情难自禁,可扮演医生的演员却英俊得多,在剧中获得那位小妻子的亲睐仿佛也更能被理解。
毕竟哪个年轻姑娘会甘心嫁给一个老头子,即使他是一位教授。
对,就因为他是一位教授,不管她如何粉饰“当时我以为那是爱情”,也无法改变她爱慕虚荣的本质。
而可怜的万尼亚,在乡间努力工作给“人上人”姐夫寄钱的可怜农夫,因为人生中仅有的癫狂,被台下的观众嘲笑,那笑声简直令我愤怒!
那些发出轻佻的“咯咯咯”笑声的少女们,正是被秉持“颜值即正义”狗屁理论的偶像剧洗脑的新一代。
当教授高高在上地召开家庭会议,厚颜无耻地要吞下亡妻留给女儿的财产,把其他人赶出庄园时,这些少女们也许以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城里人”,也许会和B站或者其它视频网站上的弹幕一般嘲笑乡下舅甥俩的“愚蠢”,再骂两句“凤凰男”了事。
第三幕中万尼亚的愤怒、委屈,再加上台下观众的嘲笑,让我感同身受。
因为他又老又丑吗?
万尼亚的母亲冷静中又忍不住的抱怨,更让我难受——万尼亚作为男人还有的选,他只是有些愚蠢和认命。
不愚蠢也不想认命的老太太却因为性别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奉承讨好她那社会地位更高的女婿。
只能继续忍耐吗?
这是从出生就注定了的,只能祷告期待仁慈的上帝在死后给予永恒的安宁吗?
真的只能如此吗?
我不知道契诃夫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起码此时我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会爆发十月革命,这些贵族大老爷们就该被打倒。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没有人活该被这样对待,被视若草芥,被践踏尊严。
即使他又老又丑,有些犯蠢。
作为一个人,万尼亚不该被这样对待。
一场四幕靠7个演员撑起,属实有些枯燥,不过很契合困境轮回的主题,固化的阶级现状,重复的劳作生息,任何想要打破现实的尝试都变得可憎和悚栗,所有逃离的选择都被视作不切实际,庄园就像是被遗忘在时间银河的教堂,有祈祷也有思索,有感动也有愤懑,是万尼亚,索菲亚,ma'ma,na'na,华夫饼活过的证明,是远离世俗的避难所。医生,眷属,他们来了,他们走了,带来爱情,开放,却又穿堂而过,没带走也没留下,看着时间从眼前流过,泪水无声滴落。
看到最后索尼娅挺可爱
教授真没那自己当外人啊,而且还缺少A股的教育。
我是来看电影的。
从《驾驶我的车》过来的,吸引我的人生意义的讨论并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展现,叶莲娜的感情戏份占比过高
英国人演毛子剧,从时代伤痛变狗血宅斗了,大舅身材不错。
换成几年前看,我一定觉得无聊透顶了,现在看依然会觉得such boring,但却能对其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了,漫长的年月,愈发坚硬冷感的心,还有万尼亚舅舅那句,太阳日复一日照着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真的是深深的悲伤
政治正确:叶列娜找了个黑人演就算了,这女人到底是哪里让人感觉到了倾国倾城,最后和医生的告别哪一跳真的....完全照搬原作,舞台剧还是要去现场看才有感染力啊
wtf.......
2020年West end开再大的暖气也化不了1897年俄罗斯农庄里的雪. 但是想象力可以!(看书)
幻灭
不得不说,这个选角的视觉年龄,让我对谁是是?产生了质疑。
看剧觉得一般,然后看了评论觉得好吧,丧这件事情是肯定的,人应该如何过一生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我的内心沉重,但是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认同所谓对教授的崇拜和神化从而赔上自己几十年人生这个根本点,所以无法完全看进去吧
剧院里的上班族,演一出无聊的复杂家庭剧。腐朽的艺术。
看了《驾驶我的车》来的。2020年3月伦敦疫情。封锁之后演员回到剧场,演一场没有观众的戏剧。运镜半电影半戏剧。很喜欢舞美,左边室外部分非常仿真,有夕阳晒到uncle vanya脸上,有雨,有夜晚。sonya这是小天使啊,俩兔牙这么可爱,怎么会丑。医生帅炸。但老实说,我没看懂…不是不懂剧情,就是不理解大家的感动,对生活的反思。反正我没被触动,我竟爱看他爱她,她爱他的戏码了。我俗,我可能还是适合看电视剧。就契科夫到底想要表达啥?看了评论好像是人如何度过这一生。但即便懵懂如我,还是感受到了vanya在听到教授要卖庄园时的愤怒,一种被背叛的感觉,挺强烈的。
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英国人排的舞台剧总容易带有一种自说自话式的腔调电影化的镜头又把舞台剪切得七零八落,既不像剧场又不像电影的编排看起来十分生硬——至于选角,只能说比18年那个克丽奥佩拉好上了不少……但你这个叶琳娜实在是……为啥老外就总喜欢在这些外表先于人设基础的角色上用政治正确的演员呢?有些东西真的不是演技替代得了的好吧……你就说故事里女帝把皇帝搞得五迷三道的依靠美色上位,然后角色整个容嬷嬷上去,它不只是出戏的问题啊……
电影手法舞台剧
几位老戏骨的表演自然是非常出彩,只是英国人演起俄国故事,总是有些不对味儿
感觉话剧现场比单纯看文本情感浓度要高很多,一些文本中并没有特别让我在意的情绪,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后会让我发现原来可以那么浓烈。我觉得表现最不好的是老母亲。
我是觉得干脆就架着拍得了,一直动还动的不好?前半段感觉演员像是念台词,后面观感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