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人,死亡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这是自然定律,我都知晓。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写过这么一句,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便是死亡。
其实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下来,便是不平凡。
可生活却无时无刻要我们去做出选择,要我们去证明,你是如何的不平凡。
生活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你如此这般。
在它的刻画下,不能做出突破,或者成绩,便成为普通的,社会所看轻的一类,庸才。
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多如毫毛,地震,海啸,飓风,山泥倾泻,火灾,核辐射,车祸,斗殴,甚至跑步时摔的那一脚,这些通通都有可能为你生命结束点下句号。
主人公,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在这个平凡的年代,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一心只想简单了度余生,就这样被标记为庸才的人。
现实永远比电影荒唐,被生活而扭曲了现实的人太多,一连串的问题由此产生,道德到底是否是强制的呢?
不道德就一定要受到惩罚?
不道德就等同于犯罪?
生活足够使人劳累,可怜很多人还要为自己加上道德的枷锁。
本来是一张白纸的主人公,一个想平凡生活的主人公,在极度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所不齿的事,一时间他所为自己创造的道德世界坍塌了。
接着他不得不开始走向了混沌的道路,心底的良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心底的道德废墟指引着他做最后一件事,一件看起来是英雄的事,也是一件自我毁灭的事。
放弃比坚持来得容易,我都知晓。
苍蝇落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
一切我都知晓,除了自身以外。
人生苦短,不要给自己过多指引,多了,便残忍。
ps:园子温导演的风格一直是黑色浪漫,影片中总少不了死亡,但时常伴随着美好的画面和甜美的音乐,让人感到既残酷又无奈,可惜这部片没有。
加上糅杂太多的含义,使得影片过于复杂,片风一直走黑暗的路线,却因结尾而黯然失色。
*©本文图片版权属于微信公众号:沢之书作者:若水
片头是一个女孩在地震之后的废墟里念着一段独白:“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 是的,世间的东西也许我们都知晓,却独独不能真正知晓自身。
我们应当如何给自己定位?
影片背景建立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无秩序现象上,人们处于混乱迷茫的状态,所以影片中不时出现受虐女人、无所事事的混混、神经质的犯人、公交车上的极端青年。
灾后重建不仅仅意味着城市设施的重建,也包括社会人崩坏后脆弱心灵的重建。
作为男女主角的茶沢景子与住田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然而茶沢却崇拜住田,认为他是天才,住田像看怪物一样看茶沢,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庸才。
他们是不合群的边缘人,他们被当做“不应该存在的存在”,家庭暴力让两个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孤僻,并且没有同龄人愿意跟他们一起玩。
除非他们两人相互依偎相互取暖。
住田被父亲一次一次质问,为什么当初没有溺死?
母亲抛弃他跟别人私奔,而茶沢的父母总是逼她,对她说,绞刑架做好了你就去死吧。
以至于,两个孩子不得不怀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存在,怀疑自己是社会的败类。
住田不止一次想要杀死父亲,对他来说,父亲的存在只会带给他灾难。
他要替父亲还债,要受父亲的辱骂和踢打,要被父亲质问为什么活着。
终于,他一怒之下杀死了父亲。
泥泞的道路,荒芜的场景,下雨的夜晚,厮打之后浑身的污泥,这些意象让父亲的死显得荒诞而合理。
面对父亲的死,他有一瞬间不知所措,只是拼命地将父亲的尸体拖到一片空地里,挖一个坑将尸体掩埋。
然后茫然地坐在屋门口的凳子上。
他虽然想要杀死父亲,但父亲真的被杀死后,又并没觉得轻松。
他觉得自己果然是罪恶的化身,不应该存在的存在。
电视里播放着白天与他交谈过的杀人犯。
于是他崩溃,黑化,一声释放性的吼叫,充斥着自己的愤怒和迷茫。
镜头切换至次日白昼,他从河水里出来,用各种颜料涂满全身,对着录音机说:“今天是五月七日,附赠人生的第一天,我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看来我比自己料想的要卑劣得多,反正也是贱命一条我想有效的利用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为社会做出贡献。
”住田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压抑和无助,越是极端越是证明他渴望被拯救。
他在活下去与自杀之间几度徘徊,最终没有按下手枪扳机的勇气,活着的人往往比死者背负的东西更加沉重,于是他只好自暴自弃,打着为民除害的幌子,将匕首装在口袋里寻找他以为的社会渣虫。
导演运用这种灾后的无秩序崩坏现象来警醒世人,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让观众在看到这种可想见的崩溃混乱混乱的社会后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重塑自己的心灵,至少不因自己的崩溃来摧残下一代。
园子温导演对原著的背景设定改动,将这种警示效果做得更足更有噱头更高明,且不谈电影与原著的情节区别和人物设定,单看警示目的便知其是成功的。
况且,文学作品与电影本身就有不同方式的表现技巧,不必要计较故事设定和情节删改,而应关注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同样的“神”。
只是重铸自身需要相互扶持,需要相互温暖。
若社会温暖,那便不会再存在崩溃的社会体制,也不会再存在扭曲的人格。
故事最后是开放性的美好结局,住田被茶沢说服,决定第二天去自首,也在这之前的一晚诉说着彼此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两个人说着,一边哭一边笑,那种温情而悲伤的场面不禁让人叹息,青少年的心智并未发育成熟,还存在诸多可能性,存在尚未泯灭的人性,所以,有新生在,希望就在。
就像最后两个主角向着前方奔跑着呐喊着“加油”一样,一切都再会有新生。
2013年3月21日ps:一直想写这部电影的影评,一直没机会。
今天有机会写了,但是觉得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没有表达出来。
还需努力。
起源于她的鞋,本来很喜欢二阶堂富美,因为那张有名的照片,觉得她很美,想和她买一样的鞋,今天和女朋友去爬山,坐在山路边条石上,低头看见同样一双鞋走过,画面久久不能忘记,半夜又睡不着,起来回忆庸才其实不难看出住田从开始便爱上了这个大大咧咧闯进他生活的茶泽,他愿意去看她留下的书,和她打闹,猜测住田是天蝎座,身为他这样一个厌世的人是会希望有个人来拯救他的,当茶泽大声在班上喊出口号开始,他便把这个救世主安在了茶泽头上,图书馆住田没带伞的隐喻。
但这一切又是建立在虚幻之上的,住田期待的这个人本身也期待着住田的拯救,两个人一个在外表期待拯救,一个在内心期待拯救,都渴望对方拯救自己,最后自然是谁都拯救不了谁。
为什么会对茶泽反感,因为她贸然闯进了一个想要被拯救的人的生活,她给他的生活带来新鲜,让他重焕生机,可生机的到来必然是好的吗?
并非如此,最后的长镜头,她陪着他跑,我看着心疼,为住田,看着可笑,为茶泽,她想要去拯救别人,想要去改变别人,可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她的价值观念上的,这就是价值观的强奸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
我们被极端的道德绑架得太久,以至于人性中本来的面目——暴力,竟耐不住探出了头。
园子温重重地打了我们一记耳光,让我们以住田和茶泽的善良为参照,看到自己的猥琐形象。
我们就像电影中虐待住田和茶泽的亲生父母亲,就像公车中兽性爆发的不良少年,其实那都是我们内心的写照。
我们从未善良过,那些所谓的善良都是装逼的。
日本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看清楚自己也没伟大到哪里去。
我们的暴力人性潜藏在自己都已经遗忘的角落里,冷不丁就会冲出来咬人一口,却根本不自知。
你知道我有多绝望吗?
我已经绝望到,即使是希望,也如同绝望一样冰冷。
他们在镜头里奔跑,喊着“加油”跑向远方。
时隔数月再看到那张海报时,耳边依旧回响起那一声声在绝望中挣扎的声音:“加油”。
它就像在脑中的一根肉刺,生根发芽,让你痛,却无法拔出。
片头,茶泽景子有一个大段的念白,那是一首法国诗人Francois Villon的诗:“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是,这世界的一切一切,我们都知晓,我们只是不知道自己本身,不知道何处有一个共鸣,;不知道,潜藏暴力的丑陋人性,要用如何伪装的善良,掩盖一辈子;不知道,要用怎样的力气来抵抗现实带来的刺骨寒冷;更不知道,应该做一个平凡快乐的“庸才”还是成为一个营营一生的“人才”。
太好的青春片。
大地震后的日本社会,厌女、贫穷、暴力。
里面所有人都很疯,似乎这是大萧条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共性。
底层人的绝望,只能贩卖肉体的女性,频发的随机伤人报复社会事件,那是一个怎样动荡不安又没有出路的社会。
破碎又潮湿的青春,总是在淋着大雨,半是沉没的人生,就像湖中央被淹没的扭曲的房子。
阴暗压抑的原生家庭,冲不破的阶级与像一滩烂泥一样的败类,大吼着要成为不一样的人,却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未来在哪里。
弑父并不能解决自我是谁的问题,青春依旧是迷茫的,人生的意义感依旧是丧失的,空洞虚无,还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一切,痛苦的生活和无望的人生。
男女主的感情线一点也不像偶像剧中的浪漫唯美,他们像两只困兽,挣扎嘶吼。
互扇巴掌的戏真的好喜欢,困兽犹斗,所有的痛苦、压抑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然后又被爱救赎。
老人的线想到了鲁迅的“救救孩子”,在一个近乎绝望的社会,教育救不了下一代,影片中的老师只会喊一些空洞的口号。
而震后沦落为社会边缘的人们,更像是整个日本社会的弃民。
好人也会被逼到做坏事,少年也会被逼着拿起屠刀。
很多人可能觉得结尾有些伟光正,但我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
比起自杀,挣扎着面对痛苦的人生,在废墟上重建生活,似乎更难一些。
在影片中下一代终究是可以被拯救的,他们会成为日本社会未来的希望。
但我看后却不由得怀疑,这样的社会真的能拯救下一代吗?
导演在结尾呼喊日本民族加油,让男女主一起向前奔跑,或许他也是想说,绝望而破碎的生活只有爱能拯救,只有具体的爱和具体的人能重新赋予生活意义。
我接受这一点,所以我并不讨厌这个结尾,反而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按:只说两者的差别,不评改编的得失。
>>电影以2011年福岛海啸和核泄为背景,但漫画原著创作于2001-2002年,原本故事里住田并没在船居收留一群灾民,只是到了故事后半段才收留了一个流浪汉,结果这个流浪汉强奸了茶沢,但这段情节在电影里却删了。
>>夜野正造在原著里是住田的同学,而在电影里变成被住田收留的受海啸影响破产的老社长。
他和惯偷男合伙盗窃并意外杀人,被害者在原著里是个无辜的角子机店老板,而在电影里是个罪有应得的黑帮分子、杀人犯。
这个改动使夜野的行为部分地“正当化”了。
>>原著里惯偷男是杀人后过了一段时期,因怕夜野暴露身份连累自己,才萌生灭口的念头,他骗夜野返回埋尸地,但夜野侥幸逃脱,并用替住田还债后剩下的钱雇佣黑帮分子驱逐了惯偷男。
而在电影里惯偷男在埋尸时就对夜野动了杀机,这个改动是为了缩减情节。
>>原著里没有交待茶沢的家庭背景,她就是个性格有点怪的普通女生,而电影给她加了一对变态的父母,似乎是为了解释她心理和性格的怪异和迷恋住田的原因。
>>原著里梦想当漫画家的赤田兄弟、住田脸上被黑帮划的刀疤和出外打工的经历,以及他让初学纹身无处练习的同事用自己身体练习等情节,在电影里都删了。
住田的纹身经常出现在漫画封面和插图,其实是一个象征:他对自己身体和痛苦的轻视和无所谓。
而电影里的住田没有了这个纹身。
不过把一部长篇漫画改成两小时的电影,删减情节也是必须的。
>>住田每次惹茶沢生气后茶沢就往口袋里攒一块黑石头,以及茶沢念的那些诗句,都是电影增添的内容,漫画原著没有这种“文艺气息”。
>>原著里全部的绝望都是住田精神方面的、内在的,可以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日本文化传统方面寻找他的性格成因。
而电影里增加了极其震撼的自然灾害背景,这些外在的绝望因素原著里没有。
电影似乎希望在日本普遍而畸形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与艰难的自然条件之间寻找精神层面的共鸣,但因此大幅度地简化了住田这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内容:尤其是他的性格成因与日本文化的渊源,他裁定自己是“庸才”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贬抑个性的日本文化的内在联系——应该说,电影里的住田远比原著里的容易理解,而电影里反复表现的自然灾害也远比原著里完全由住田的个人因素造成的灾难更易打动更多观众。
>>最能表明电影里和原著里的住田不是同一人的一幕是:住田的妈妈跟男人跑了后,电影里的住田大吵大闹发脾气,而原著里的住田只是冷冷地露出厌恶的表情。
电影里的住田会伤心,证明他仍对生活怀有希望;而原著里的住田早已觉悟了自己人生的无望,他的意识主动否决了所有希望,以此规避因无法避免的落空而招致的痛苦。
>>漫画原著的结尾和北野武的《花火》相仿,都是在被警察逮捕前的一刻自杀:住田在茶沢熟睡后独自走出船居,拿到那把手枪,然后画面一黑,一声枪响——古谷实没有画出住田自杀身亡的画面,但根据整个故事刻画出的他的性格和他最后所处的境况,几乎可以确定他吞枪自杀了。
而电影的结尾好像是茶沢在湖边喊了一阵,住田就活着跑出来了?
我忘记电影最后茶沢有没把住田杀父的事情告诉警察,在原著里这是促成他提前自杀的外因。
我以前写的漫画原著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7167933/
园子温是日本导演的新希望。
如果说我之前还有所怀疑,在《庸才》后,这已毋庸置疑。
古谷实的原作避开不谈,在更有原创力的导演面前,原作只是拿来做参考的靶子。
电影中,园子温探讨了一个困扰全人类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应该做些什么。
这看似三个问题,实则都是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
住田君因为荒唐的父亲和母亲,加上地震的背景,开始怀疑生存的意义。
他不相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类,他觉得一切都再普通不过。
换言之,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惊喜或希望之类的东西存在。
在自认的残酷现实中苟活的住田最终拿起石头杀死了父亲,他杀了人,杀人后的时光对其来说都是上帝附赠的日子。
他决定用这附赠的日子去当个“路魔”,但只杀那些危害社会的渣滓。
这是无数人都会偶尔犯的一个错误,你期待社会能够和谐友爱,但和谐友爱的对立面是混乱与罪恶。
混乱与罪恶反过来催生了和谐友爱,如果混乱与罪恶消失掉,和谐友爱失去参照物,而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而不再是所谓的和谐友爱)。
况且混乱和罪恶不可能被消灭掉,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任凭你每时每刻都在打扫,尘土也不会消失,反而它们会因为相对的洁净而更明显更肮脏。
住田君在茶泽的守护下,渐渐明白了这一道理。
住在租船社院落中的老人为了住田所做的一切,和茶泽所做的一切都出于一个目的,要让住田的疑惑和彷徨持续下去。
他们在电影中并非想要住田获得永恒的宁静,住田自杀是会获得永恒的宁静的。
但他最后也放弃了这一行为,因为在地震后的日本(心灵创伤普遍的当今社会),一个总是对现世抱有疑惑的人是绝对的正面力量。
他比那些都市中要求让座儿的人们更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反之在既定社会规则里行动而津津乐道的人们沦为了行尸走肉。
住田当然不平凡,他为此会付出遭受痛苦折磨的代价。
他的人生选项里永远存在着“崩溃”、“发疯”、“死”的按钮,但同时他也随时可能大彻大悟,发现真义。
更多的时候,他会像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在两极之间摇摆。
他一方面想要洗涤自己的丑陋,一方面又乐于在身上扑满污泥……电影中的配角几乎汇集了园子温的爱将军团,其中既有《爱的曝光》中的男主角(街边卖唱的少年)以及男主角的继母(片中住田君的母亲),也有《冰冷热带鱼》的全体主角,甚至很少再见的洼冢洋介也露了一面。
园子温对演员的选择自有一套,这次出演住田和茶泽的两位日本年轻演员实在是良才,尤其是住田君的饰演者。
唉,感叹日本年轻导演势头强劲的同时,不禁对天朝年轻一辈导演和演员的提不起气而摇头顿足。
1.善良是少数人的天分,既不是所有人的天分,也不是多数人的诉求。
2.反社会,反制度,反压迫,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基础上完成的,暴力几乎成了推动社会蜕变的唯一方式。
3.奔跑戏才是电影的重点。
4.梦想早已不是可以大声吼出的话语,而是用来自嘲的挡箭牌。
5.在感觉合理的前提下,即便在不合理的时间不合理的地点由不合理的人完成的不合理的事情均是正常的,存在即合理。
6.人都是逼出来的。
7.值得一用的演员都值得一用再用。
1.人生能得几个知己片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景子和住田之间的羁绊。
也许人们会想,景子为什么会对住田这样的人如此着迷,像住田这么一个永远都是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而且胸无大志,只想平凡度过一生的人,怎么会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虽然我们旁人对于住田的看法是这样,但是在景子的眼中,住田虽然甘愿平凡,但却是一个有自己想法,而且敢于坚守信念的人,与其说景子对住田是一种爱慕关系,更不如说景子其实是把住田当成是自己的一个知音,住田对她来说是一面镜子,她在住田身上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2.两者相似的人生遭遇其实片中对于景子为何痴迷住田的原因也做了交代,住田和景子都有一个很残酷的家庭环境。
住田的母亲对她不闻不问,父亲则是一个醉鬼,动不动对他拳打脚踢;而景子的家庭环境则感觉交代地有一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父母居然一心想着要用自己亲手做好的装置来吊死自己的女儿,由于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反而让人看了觉得有点胆战心惊。
对于两者的父母来说,子女对他们而言就是累赘。
相似的生活环境,景子也就理所当然的和住田走到了一起,生活已经让人充满了绝望,对于景子来说,住田就是她的曙光。
景子一直给住田加油鼓劲,他不希望住田自暴自弃,而是要他重新拾起自己的信念,坚强地活下去,当住田燃起了生的希望,那景子的生命就有了新的色彩。
有了信念,那什么都有可能!
印象深刻的日系电影都或浓或淡地散发出一股压抑的气息,并且将极端的思想斗争尽情演绎,《庸才》亦是如此。
该片以大地震后的废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残酷生活折磨不堪的少年从绝望边缘被拉回的故事,然而从影片侧面感受到的是,得到救赎的岂止是主角“住田”一个人,一心甘愿与住田一样做一名普通人的“茶泽”又何尝不是?
灾难将世间无情的摧毁,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被生活摧毁的心灵,重建内心的秩序,抑或是一种蜕变与新生。
又闷又压抑
日本战后乱象和自我救赎。两个小演员太棒了。不遭人妒是庸才。
低级
对于屌丝来说生活终究还是苦中作乐。园子温还是没有让我失望,只不过比起上两部作品,少了些血腥和刺激,多了些压抑和思考。
开篇是我的type,为了开篇几乎都要打五星了,中间部分有点“庸才”了。男女主角的气质好像小一号的绫野刚和宫崎葵,表现都超龄的精彩,前途不可限量。
是说日本大地震后国民脆弱的心灵么?看得纷纷欲睡。
命题作文都写这么烂,园子温你肿么了。
我知晓一切,除自身以外
为了吉高妹子才看的,但是意料之外的不错,不过故事确实很阴暗。
女主角简直太像AOI了~额
父母皆祸害 (ost不错 ,洼冢洋介还是那副屌样子 哈哈
一切我都知晓,除了自身之外。
园子温这厮绝对是戈达尔脑残粉
自分以外のこと 全部分かる
园子温再温情也还是散发着虐人的气息 洼冢洋介一出场就帅到想喊娘
偉大的島國人 到底什麽時候才可以停止拍這種愚蠢的殘酷青春電影!
苍蝇掉进牛奶 黑白一目了然勤者和懒人一看便知健康的脸色和黑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道 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物都了然于心 除了自身以外
并非空泛无物,只是我不太喜欢这股动不动就癫狂错乱的劲儿。
痛苦太直白
园子温的电影有种让人目不转睛的能力,即使是这样不太习惯的温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