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央视大制作,里面的每一位演员演技全部在线!
美中不足的是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剧情有点潦草,收尾的时候让我小小失望了一把,本来心里期待的是让我感动到哭得稀里哗啦的,其实只是湿润的眼眶而已。
个人感叹:唐国强老师后谁能接棒出演毛主席……于和伟老师怎么演谁像谁呢……王劲松老师神似的演出了一个最窝囊的蒋总统……这部剧应该让青少年们都看看,让他们明白体会革命军人的情怀与不易,珍惜现有的一切,为祖国而骄傲、奋斗!
与三大战役相比,渡江战役被认为是已经稳操胜券的一场横扫千军,长期以来,重要性不如三大战役,那么这场战役选择什么地点渡过长江?
国民政府真的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吗?
有形成南北朝的可能性吗?
我们得从历史中找答案。
一、南北朝的形成,边界在哪里公元589年,即隋文帝开皇九年的正月初一,当江南的南朝还沉浸在春节的过年气氛中,隋朝大军已经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为了这场战役,隋朝从去年的腊月就开始进军了,杨素和杨俊率领水军从长江上游进军,主力隋军则进攻下游。
陈朝本来预计还需要一个月才能打来,没料到此刻已经攻到了长江边上,西路军韩擒虎进攻采石(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东路军贺若弼进攻广陵(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晋王杨广亲自领兵进攻建康城边的六合,三路大军共50万人南下,陈朝一下子慌了神,然而隋朝大军势不可挡,贺若弼攻占镇江,直逼建康。
正月二十,仅仅用了二十天,韩贺大军合兵攻克了建康,陈朝灭亡。
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天,因为从186年东汉平熹之乱到589年,除了中间西晋统一的半个世纪外,中国分裂了整整400年,这一天也是南北朝的终结,中国重新归于一统,与此同时,分裂的东西罗马迄今也还是两个文明世界。
400年,人类有几个400年,这400年里流了多少血泪,多少人埋骨沙场,最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从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这近200年的时间,就是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罗马帝国也已经分裂,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但再也没有统一过只是,南北朝为何能够存在?
一般说来的南北朝指的是五胡十六国动乱时期后的一段时期,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帝国,击败了后燕,几乎统一了北方。
几乎与此同时,东晋大将军刘裕北伐灭亡了南燕与后秦,曾经用却月阵击败了北魏第二任国王拓跋嗣的北魏大军,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南朝。
只不过,无论是南朝还是之前的东晋,都是“朝”,所谓的“朝”,即拥有皇帝的正统王朝,而北魏,与五胡十六国一样,充其量只是“国”,而不是“朝”。
北魏的第三代国王是拓跋焘,隔代遗传了爷爷拓跋珪的狠劲,柔然见他尚年幼,闪电突袭攻克盛乐城,拓跋焘亲自领兵大战柔然,在云中大败柔然军队,大获全胜后,拓跋焘又三次亲征柔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一系列的战争迅速锻炼了拓跋焘的实战能力。
当时北魏周边的国家有宋朝、夏国、燕国、凉国、西秦等,拓跋焘亲自领兵进攻夏国,决战时刻,拓跋焘亲自冒雨拼杀,还曾经坠马,差点被砍杀,在拓跋焘身先士卒的砍杀下,魏军士气大振最终大败夏军,攻克统万城,此后又消灭了夏国的残余势力,彻底灭了夏国。
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都被拓跋焘纳入后宫,其中一位女儿后来成为了拓跋焘的赫连皇后。
即将统一北方的北魏王国就在魏夏大战的时候,魏国后方着火了,宋朝皇帝刘义隆北伐,攻克了虎牢关和洛阳等军事重地,面对着河南地的失去,拓跋焘悔恨不已,派出大军迎战,宋朝名将檀道济攻入济南,与魏军大战三十余次,大败魏军,魏国见宋朝强大,就暂时退兵。
没想到檀道济功高盖主,又有此北伐伟业,居然被宋文帝杀害了,看到宋朝自毁万里长城,魏国兴奋不已,只是苦于中原尚未一统,才暂时压制南侵计划。
拓跋焘灭掉了辽东的燕国和西凉的凉国后统一了中原,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宋朝,正好此时宋朝又开始了第二次北伐,拓跋焘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大举南征。
在滑台击败了宋军后,魏军大举南下,拓跋焘充分发挥了他战略家的眼光,不要土地和地盘,只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魏军兵分五路南下,分别攻打寿春、钟离、徐州、邹平和盱眙。
魏军横扫千军,宋军节节败退。
拓跋焘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直接率领几万骑兵,从黄河到淮河再到长江,一路南下奔袭数千里,攻克了建康城对面的瓜步山,兵临长江,宋朝震动。
这一史实被南宋词人辛弃疾写作“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刘义隆估算着拓跋焘这会儿应该到淮水了,没想到居然出现在了江对面,他着实吓得不轻,慌忙组织军队迎战。
望着滔滔江水,拓跋焘也只能感叹天分南北。
拓跋焘在总兵掳掠扬州后就撤兵了。
虽然宋朝拒绝了和魏国和亲,以保持自己华夏正朔的地位,但是不得不说,拥有中原的“魏国”终于有资格被称为“魏朝”了。
大魏王朝就这样强势开幕了,中国大地上同时拥有两个皇朝,南北朝就此开始。
北魏帝国和南朝宋帝国隔着淮河为界,南北对峙。
也就是说,所谓的南北朝,是南北双方势均力敌的产物,南朝与北朝同为王朝,互相灭亡不了对方。
其他南北对峙的时期,并不能算作南北朝时期,比如与东晋并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是王朝,北方是王国。
再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是王朝,南方是王国,并不能算南北朝。
不管是北方分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还是南方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都不能称为南北朝唯一例外的是宋金时期,南宋与金国多次大战,最终绍兴和议以淮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但在民间心里,却认为南宋属于王朝,这实际上类似于第二次南北朝时代。
金国与南宋隔着淮河为界,南北对峙。
所以,南北朝的形成需要南北双方势均力敌,尤其是占有优势的北方在一场战争中消灭不了南方,北魏在钟离之战中被南朝梁的韦睿击败,金国在采石之战中被南宋的虞允文击败,这两次战争也是南北朝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同时,南北朝的形成必须以淮河为界限,而非长江。
因此,如果此刻共产党输掉了淮海战役,或许还有南北朝的可能性。
此刻赢得了淮海战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淮河屏障,“守江必守淮”,失去了淮河,他们怎么守得住长江呢?
事实上的南北朝也无法形成了。
所以说,淮海战役才是决定新中国成立的最关键一战,淮海胜,天下定。
所以,194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还真的进行了和谈,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1月23日代总统李宗仁就派代表黄启权和刘仲华前去北平谈判,然而,共产党一直都是两手准备的,和与战,都做好准备。
至于美国和苏联,则都从自己的利益主张要划江而治,斯大林说,从苏联的国家利益来说,周边有一些小国较好,同时,嘱咐毛泽东千万不要做傻事,万一长江败战,就麻烦了。
只是,毛泽东熟读历史,他知道,淮河没有了,长江一定守不住,南北朝,并不存在的。
就如同一旦北齐攻占了南陈的淮南地区、后周攻占了南唐的淮南十四州之后,隋朝灭陈、北宋灭南唐才能够成功。
所以,李宗仁想要谈,毛泽东奉陪。
但是如果想要战,也必须做好准备。
一般来说,军委的朱德为科班出身,精通军事,擅长战术,对于兵力部署、兵种部署,较为精通。
毛泽东则精通历史,擅长战略,对于什么时候打,从哪里打,这个最清楚。
一般来说,毛泽东拿大的战略,朱德细化为小的战术,配合密切。
那么,如果渡江战役真的要打的话,从哪里打?
应该怎么打?
二、历代渡江作战,从哪里打胜算最大从秦汉开始,中国主要的战役都在北方,即便是震动天下的秦国灭楚国之战,决战也在寿春。
长江流域一直人口稀少,第一次大决战就是家喻户晓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联兵,孙权踟蹰不前,周瑜分析了曹操的几点劣势,那就是曹操还没有统一北方,后方不稳。
同时,曹操擅长的是虎豹骑等骑兵,并没有强大的海军。
同时,曹操粮草不足,甚至中原有瘟疫。
此外,远道而来,必然劳累。
最终孙刘联军以逸待劳,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的失败有多个方面,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选择的渡江地点很不好,那就是湖北的赤壁市,赤壁位于长江中部,在这里进攻,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同时会受到上游和下游的双重进攻,尤其是下游的建康等地,可以集合重病反攻,所以曹操最终失败。
后世从湖北进攻的几乎都失败了,比如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进攻的是襄阳,在这里先后受阻了几十年,不是南宋腐败到了极点被熬死了,蒙古还真的不一定攻下襄阳。
故而,长江中部,不适合渡江。
那长江上游呢?
上游的重庆,历来民风彪悍,蒙古也从这里进攻过,蒙古大汗蒙哥都被打死了。
更重要的是,共产党的地盘主要在北方,连川北都没有,怎么从四川渡江呢?
所以上游也不可行。
所以,只剩下了长江下游,这里靠近主要的解放区,中原野战军可以进攻安徽和江西一线,华东野战军可以进攻江苏和上海一线。
只是,周瑜提到的曹操的主要困难,共产党同样也有,当时后方也没有统一,整个大西北和西南都还没有统一。
共产党也没有海军,很难渡江。
但有百万大军,还怕这些吗?
当时士气正旺,渡江作战正需要一鼓作气。
可是打仗就和写小说一样,不是想到哪里打到哪里的,那是土匪流寇,必须先制定提纲,最终的战役基本上是根据提纲来的。
我们可以分析下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渡江作战,大约以下几次:1、赤壁之战(208年),主要作战地点:湖北赤壁。
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晋灭吴之战(280年),主要作战地点:江苏扬州、丹阳、安徽采石。
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三国归晋。
3、隋灭陈之战(589年),主要作战地点:江苏扬州、镇江、安徽采石。
隋朝结束南北朝乱局。
4、宋灭南唐之战(974年),主要作战地点:安徽采石、江苏扬州、江阴。
北宋灭南唐,基本平定南方。
5、采石之战(1161年),主要作战地点:安徽采石。
南宋转危为安,金国引发政变,转为衰弱。
6、襄阳之战(1273年),主要作战地点:湖北襄阳。
南宋顽强抵抗7年,蒙古才攻占襄阳,奠定统一全国基础。
7、清灭南明之战(1644年),主要作战地点:江苏扬州、江阴。
清朝灭南明弘光政权,逐步统一全国。
除了这几次大规模的战役,还有一些战役,比如靖难之役,虽然扬州之战也重要,但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淮河一带的灵璧之战,不列入。
分析可以看出,几次渡江作战,除了赤壁之战和采石之战这两场战役外,几乎都是北方胜利,而主要作战地点都在安徽采石和江苏扬州、江阴等地,以湖北作为攻击点的战役基本上都失败了。
所有攻击点中最重要的是安徽采石,又名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一处江南的天然峭壁,只要攻破这里,仅需要60里路便可直达建康,即南京城了。
而从扬州进攻,攻下江南的镇江,仅需要80里路便可到达建康,比采石还要远点。
所以,此次我们的渡江作战,主要地点也应该放在安徽采石和江苏扬州这两个重地。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改变为华北野战军,受军委直接领导,所以此后称呼野战军都以此来称呼。
因此军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详细部署了渡江作战的规划。
命令第三野战军承担主力,粟裕领导东突击集团,谭震林领导中突击集团,主攻江苏和上海,主要地点放在江苏扬州。
第二野战军组成西突击集团,主攻皖南地区,主要地点放在安徽马鞍山,同时渗透进浙西地区,确保争取南京。
可以说这个计划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
这样一来,整个湖北地区、长江中部地区势必会出现真空,那里几十年都是桂系的地盘,自从1927年北伐战争打下湖北之后,桂系已经统治湖北22年了,白崇禧坐镇武汉,因此,刚刚取得平津战役胜利的第四野战军由林彪领导南下,对付白崇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是,最重要的主攻地点到底在哪里呢?
国民党还是猜不透。
三、万里长江,从哪里进攻起当时国民政府在江浙皖一带都部署有重兵,只是共产党的主力部队到底会从哪里发动最猛烈的进攻,国民政府还是不得而知。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邓小平任渡江战役的总前委,指挥部在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所以大家都觉得,主攻的地点应该在安徽一线,特别是距离南京最近的马鞍山市。
但即便是当时的第二野战军内部,也不清楚,进攻的最重要地点在哪里。
既然军委决定了进攻长江的下游,那么应该如何打这场渡江战役,军委有争议,朱德主张部署大军,只打一个地区,避免了拿破仑所说的“分散兵力是失败的开始”这一问题,集中80万大军,主攻一地。
而毛泽东却觉得,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打一地,会使得其他地区空虚,同时,如果进攻地只有一处的话,国民党肯定会从其他地方进攻我后方,他主张排开一字长蛇阵,进攻整个长江下游。
这肯定是违反兵法的,排开一字长蛇阵的隋炀帝杨广进攻高句丽几乎全军覆没,然而此刻的解放军已经拥有了百万大军,即便是分散兵力,每一处也有强大的兵力,而且确实能打的国民党遍地开花,首尾自顾不暇。
因此军委决定,西起江西九江,东到江苏无锡,这么大片的地区上,全部渡江。
真正的作战图十分详细然而,必须有一个主攻的地点,这里是哪里呢?
这里必须能够集中大量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起进攻,突然撕开长江防线,突破进江南,这里应该选择哪里呢?
当时第二野战军主张主要进攻地点在江西九江,这里的敌人兵力并不强大,但也有人反对,因为西侧就是白崇禧的百万大军,很容易腹背受敌。
第二野战军也主张进攻芜湖和马鞍山,然而马鞍山靠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但也给国民党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便于增兵,难以迅速消灭敌人,很可能被困在此地,也有可能南京敌人东逃进苏州和上海,给日后攻克上海造成困难。
第三野战军主张从扬州进攻,攻占镇江。
同样,镇江靠近南京,攻下镇江后,也必然被困在此地,而且江北的扬州一直是国民党势力渗透必须严重的地区。
最终,粟裕提出,主要进攻地点应该在无锡的江阴市,而根据地应该在江北泰州的靖江市。
为何呢?
因为靖江此地以前属于江南常州,说着吴语,和江南沟通特别密切,一旦登陆,可以和江南百姓无障碍沟通,当时各个纵队都在抢夺会吴语的靖江人。
靖江此前便有新四军据点,虽然才解放不久,但是群众基础好。
只是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要直面江南的江阴要塞,但是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来说,也是必须的。
所以,主攻地点便是:江阴。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横扫千军如卷席1949年4月22日,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被刊载在《人民日报》上,这篇通讯稿的作者居然就是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条消息发布的两天前,国民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同一天,渡江战役打响,这篇通讯稿表明,渡江战役是从安徽的芜湖和安庆打响的。
同一天晚上,《人民日报》刊载了毛泽东另一篇著名的通讯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曾经被录入语文课本:(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概括了整个渡江战役的过程。
1949年4月20日晚上,江南的春天,还未立夏,刮了一天的东南风,就是不变风向,总刮东南风,船就会从南往北飘,怎么也过不了江。
4月20日深夜中,一下子转变了风向,变成了东北风,所有的士兵都狂喜。
船工说,诸葛亮用东风打败了曹操,毛主席借来了东风,一定打赢蒋介石。
靖江的数百艘木帆船立即齐齐开出港口,上面的数万军人提着枪,紧张地在黑夜中。
划船的船夫大多是民工,他们也个个屏住气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见证历史,也是参与者。
同时,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理想主义的信仰,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甚至最终还用这样的木帆船渡过了琼州海峡,攻占海南岛。
20分钟后,数万军人登陆长江南岸,来到了江南,一下子面对的就是江阴要塞的炮火,李宗仁精通军事,他部署江阴要塞的布防,在这里还是安排了大量火炮。
但没想到第三野战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江阴千里长江岸边,全是木帆船,排山倒海地强渡长江,第一批下岸的士兵先把大炮架好,布置好火力防线,后来下岸的则端起冲锋枪,全力冲锋,江阴要塞7000余官后估炮台总台长唐秉林、游击炮团团长王德熔、守备总队长李云蔡等率领下战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致使国民党海军无法进入这段江域。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江阴在解放军的猛烈炮火中,最终被攻克。
粟裕听说江阴要塞被攻下的消息后很高兴,他认为只要东路军渡江,如把刀,三天就可以切断南京和上海的联系,把这两股敌人切成两段。
第三野战军马不停蹄,28军和31军向南进军一百里,4月23日,第三野战军先后攻占丹阳、常州、无锡等地,切断了宁沪铁路。
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员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后来成为海军的奠基者,可以说,进展十分迅速。
与此同时,战场上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南京,济南战役中吴化文起义后改编的35军本来没有承担渡江任务,然而,4月23日,军委听到了一个震撼的消息:江阴要塞失守后,国民政府觉得上海危险,南京守军已经大部分撤退向上海,担负起保卫上海的任务。
国民政府就这样第二次丢下了南京。
此刻的南京几乎就是一座空城,附近的国民党军还来不及去支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关键要快,此刻的国共两军如追风的火轮,就看谁的速度更快了。
当时第二野战军还在安徽,赶不到南京,距离南京最近的是驻扎在江北浦口的第三野战军35军,于是火速电令35军南下。
4月23日晚,35军火速渡过了长江,如入无人之境,越过紫金山,来到了南京市,4月24日凌晨,35军104师312团3营攻入总统府,就此攻占南京。
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苏联摄影师拍下的站在总统府上的照片,也有说法是后来补拍的。
听说南京被攻占,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而这样一支军队就此成为第一支攻入总统府的军队,完成了历史使命,历史给了他们这次扬名的机会,他们驻扎的浦口虽然在江北,但后来也并入南京市管辖。
随后三野越打越猛,5月3日,渡江战役打响的半个月后,第三野战军攻克杭州,就此,沪宁杭作战任务已经完成了两个,江浙的大部分城市都被攻占。
然而,还剩下南京国民政府真正的大本营,也是旧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市。
五、战上海,完美的句点此刻,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几十万大军都集中在上海,如何去打上海,关系到整个渡江战役的成败,这一点军委很慎重。
一直到5月12日,才准备进攻上海,实力较弱的29军进攻到了上海金山区的月浦镇附近,却遇到了国民党中的主力,伤亡惨重,1200人伤亡。
此后的八天时间,都没能攻入吴淞地区,这下第三野战军急了。
5月20日,第三野战军才攻下月浦,决定增兵,集中所有主力攻打上海,在鏖战的一周里,几十万的军队集结,最终多达40万之多,然而指挥汤恩伯虽是一个庸才,但也有数十万大军,不可小觑。
5月21日,第三野战军发起对上海的总攻,25军和28军配合29军从北向南打,进攻宝山和嘉定。
20军、23军和27军从西南往北打,进攻松江和金山。
30军、31军从南往北打,进攻奉贤和高桥(今天的浦东地区)。
就此从三面进攻,除了东边的海上,三面合围,剪除上海的郊区地带,直接插入上海市区。
5月23日,三野用前所未有的炮火力量猛攻苏州河地区,三面大军攻入市区,炮火连天中,一步步收缩范围,如同扎口袋一样,逐渐缩小。
所有的进攻部队中,属于三野“四大天王”的是20军和27军,这两支部队果然战斗力很强,越打越勇,5月24日,王牌师20军攻占了浦东地区,即将渡过黄浦江。
27军攻占了虹桥,两军黄浦江会师后,攻入主城区,沿着中正路和林森路这两条主干道前行,迅速清理敌人,5月25日攻占苏州河以南地区。
有人说,中正路和林森路现在怎么没有了,今天已经分别改名叫延安路和淮海路了。
在西路,29军和33军攻占宝山,进抵吴淞。
25军攻克吴淞要塞,肃清了西部的国民党军。
随后,攻克龙华的23军和攻克虹口的26军也攻入上海市区,四路大军会和,主攻苏州河沿岸的国民党阵地。
然而,正如同淞沪会战中,日本人的海陆军力量极其适用于上海这座城市,因此给国民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今天,国民党也用海陆军力量压制着,在上海这座袖珍的瓷器店,给三野造成了巨大伤亡。
苏州河沿岸5月25日上午,27军攻打苏州河沿岸,国民党军据守苏州河北,以楼房和仓库作为掩护,以密集火力封锁河面,用重武器在外白渡桥猛攻,甚至79师235团这样一支猛师,从北到南从未折损,这次却损失惨重,3连尤其损失大,其中的5班全部阵亡,桥上全部都是尸体,河面都被染红。
30米宽的苏州河,火力甚至超过了曾经的江阴要塞,数百人在此地战死,还是无法突破火力网。
因为要保护上海市区建筑,尤其是苏州河黄浦江交汇之处有着外滩,保留着殖民地时期欧美各国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三野命令不得使用重武器,所以打得尤其艰难,关键时刻,亲近共产党的民革成员刘昌义,当时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北兵团司令,率领4.3万人起义,让苏州河以北城区得以保全。
今天的外滩5月26日,27军跨过苏州河,猛攻上海市区,此刻的国民党军已经被四面包围,在强大兵力下失败,5月27日,三野攻克上海。
至此,渡江战役全部结束。
此时的国民党失去了南京和上海,几乎已经准备放弃掉整个大陆了,与此同时和随后,各路大军发动了一系列重大的战役:1949年4月24日,华北野战军的徐向前兵团伤亡3.6万,歼敌13万,攻占太原,盘踞山西38年的阎锡山晋系覆灭。
1949年8月26日,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伤亡8000人,歼敌2.7万,攻占兰州,盘踞西北的马家军土崩瓦解,此后迅速攻占整个大西北,9月25日解放新疆。
堪称一场对曾经歼灭西路军的复仇之战,盘踞西北百年的马家军覆灭。
1949年10月16日,林彪率领第四野战军在衡宝战役中歼敌4.75万,基本消灭白崇禧主力,解放湖南,随后攻占广西,盘踞湖广38年的桂系覆灭。
1949年12月27日,历时57天的西南战役结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在成都平原歼灭胡宗南所率领的国军30余万人,进占成都,盘踞西南38年的西南军阀覆灭,随后1951年5月23日,解放西藏。
同时,内蒙古西部的绥远、西南的云南、中南的湖南等相继起义。
至此,除了台湾和香港、澳门,全部解放了。
这个系列也完结了。
看到好多观众为《大决战》中“炮兵元帅”朱瑞之牺牲而黯然神伤,试以个人理解谈谈此段的蒙太奇处理:先以俯拍展现义县战场焦石瓦砾盈野之惨烈,铺垫危机潜伏感,随后接朱将军鞋子踩地过程的慢动作特写,继续拉伸险象满布的紧张氛围,暗喻悲剧的发生。
而由俯拍到特写的切换,亦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处理朱将军壮烈牺牲的过程时,《大决战》并未落入窠臼地全程直现,而是快速带过爆炸瞬间后,切以韩先楚将军的面部特写,以韩先楚将军的悲伤,惊愕进一步塑造悲剧的感染力,而随后呈现的沙石落下,满地断垣,烟雾散尽的空镜头,则更增添了将星陨落,天地怮哭的悲凉之意。
导演深谙情绪的“停滞”之道,直面牺牲的悲壮场面固然可以引起观众的共情,但“停滞”的表达则可以更充分地展现悲剧的延宕味道 ,赋予镜头更高层次的内在表现力。
通过这一段绝佳的蒙太奇镜头,我可以看到《大决战》的匠心独具之处。
此段镜头处理,值得被更多的影视剧集学习:简单粗暴的直接煽情无法动人,把情绪的涡流潜隐于别具深意的镜头之下,反而更能直抵观众内心。
身居高位的卫立煌和刘峙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均比杜聿明高,是蒋介石倚重的司令长官,对比杜聿明的尽职尽责和军事才能似乎很无能,会让人奇怪蒋介石是眼睛瞎了吗?
但实际上,这两位曾经也是很会打仗的,但是为什么年纪大了就如此昏庸呢?
实际上,并不是昏庸,而是经历丰富的他们看多了蒋集团的腐败和腐朽,能够清醒的预见到他们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再好的战略计划都不可能落实,最终会一败涂地。
所以,他们并不是不如杜聿明会打仗,而是他们更能够看清本质,设法保全自己而已……
这拍的是什么?
王翠云武熊关算什么东西?
拉低下限吗?
要搞政治宣传也不能如此刻意吧。
恕我直言,你们两个打酱油角色的存在感还不如塔山高塔山低的小战士,还不如我会打炮的党国兵。
希希你也是拉稀,拍个三大战役那么多铺垫。
好我忍,那你好好铺啊。
孟良崮战役一语带过,羊马河战役一语就带过,一个枪声都听不道。
却花一整集去描述武熊关怎么死里逃生再去送死,却去描述王翠云鼓动一大群女汉子千里迢迢去找老公全翻船。
这水平就好像小学生写作文不懂把握中心思想也不懂何为详略得当。
我去你个高稀稀,花钱拍出这种垃圾。
我就想知道豆瓣怎么打零星的评价?
我就想知道豆瓣怎么打零星的评价?
我就想知道豆瓣怎么打零星的评价?
最后对比一下行军再给稀稀致命一击吧估计蒋委员长看了都得吐槽:娘希匹,三十年前我五大主力兵团长镜头行进,民众竭诚欢迎。
到了你高稀稀手里主力兵团行进还没开打就像集体吃了脏东西要急着找地拉稀!
我来贡献一篇吐槽吧(目前看到第四集)1945年-1949年的解放战争,在我看来,是两个政党有关信仰的较量,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命运的抉择,是决定数亿人民和这个古老国家命运的未来走向之间的博弈。
参与这场战争国共双方的指挥将领,无论是kmt还是gcd一方,都是经历了数十年武装革命斗争的精英中的精英。
按老话来说,他们都是当世豪杰是大英雄,每个人有着深远的战略格局和战略目标。
但就前四集而言,在解读这场战争方面,高导更像是一个把观众当成历史盲的照本宣科的历史老师,而不是一个钻到那个年代去体会这些精英们如何胸怀天下如何根据局势运筹帷幄的电视剧导演。
我们知道,历史课本里面对于这个年代的描写和人物评价大多都是十分精简的几句话一概而过。
但是当我们真正走到那个年代里面去,身临其境的时候,面对着浪潮汹涌,时局变换,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这几句话这些评价的分量有多么沉重多么深刻。
这就是今年觉醒年代大爆的原因之一:历史书上的几句话,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反观这部剧,无论是kmt的人还是gcd的人,都显得像历史书里面那么非常乏善可陈,有的时候甚至都不是乏善可陈的问题,而是感觉智商上可能有漏洞。
gcd这边, 个人觉得漏洞稍微少一点,因为出场时间比较少,整体上感觉伟光正的很一致(非褒义)。
最大的槽点是王若飞谈判的时候这个呜呜渣渣的样子。
至于kmt这边,槽点就更多了,似乎高导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城府,不知道什么叫上下级,也不知道什么叫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开场的重庆谈判,总裁就借陈布雷写的文件直接说自己谈判的目的是给美苏装样子。
再在晚宴布置上耍小性子,然后当着教员的面来一句:汝之蜜糖,我之砒霜。
总裁虽然比不上教员,但是总裁好歹也是民国枭雄,经历无数腥风血雨才爬到这个位置上的,这跟藏不住情绪的街头小混混有啥区别。
你好歹来一个教员就是你砧板上的一块肉这样的比喻也行啊。
陈布雷啊,kmt文胆啊,非得要总裁说我们谈判目的不是和平而是装给苏联人美国人看才能反应过来总裁并不是想真谈判吗。
宋美龄女士,在飞机上跟着总裁大谈gcd的信仰,大谈不要让美国人苏联人把总裁当成刽子手。
张治中,国府元老,竟然当着总裁来了一句“我认为您应该首先处理问题,而不是处理送来问题的人”。
白崇禧,人送外号小诸葛,虽然跟总裁有过节,但是当着总裁的面来了一句“现在是在东北打,但搞不好,没多少日子就会打到华北,打到华东”。
也是够刚。
然后蒋经国,当着他老爹也是总裁的面说“gcd打仗,靠的是解放区民众的支持”。
所以如果kmt从总裁到其夫人再到文胆到大员再到总裁的儿子就是这德性,那我们人民解放军,经历了四年的浴血奋战,到底打了个啥。
高希希指导的这部剧版大决战既然叫这个名字,那么这部剧注定是要跟老版大决战三部曲进行比较的。
当然这样比较很不公平。
老版大决战三部曲经历了漫长的剧本创作,演员筛选工作,拍摄的时候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有些战争和武戏场景是空前绝后的:攻打锦州城的千炮竞发,航拍锦州城沐浴在血与火中,黄维驰援宿县时的行军场面。
在到文戏上面,也创造了无数的经典,比如101彰武点兵,以及流传至今的老梗“我做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总预备队,不动”以及粟司令为了杜聿明的撤退路线的焦虑,看了一夜地图,凳子都翻了这种名场面。
都不用说这些了,就连邱疯子这位同志,都会用刘峙听不懂的德语骂他:奇谈怪论,满嘴放屁。
然后下一句就是:总座高见。
这情商已经不知道比高导塑造的这几位国府大员高几个档次了。
电影大决战里面,为什么要塑造起来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有的甚至稍加美化。
是因为这些编剧这些导演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对手并非无能之辈,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我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我们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你拍的是两个政党,决定数亿人民和这个古老国家命运的未来走向之间的博弈啊,不是深宫幽怨更不是小区级办公室政治啊。
请尊重历史,尊重人民,最重要的,请尊重看这部剧观众们的智商。
我其实之前不期待高导能拍出大决战那种高度的文戏和武戏,但是对高导能搞出一些亮点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还是满怀信心的。
现在我只希望高导能把这个剧平平淡淡讲完就行了,不要再整幺蛾子了。
当然,希望后续剧情能打脸。
把电影大决战最后一段旁边送给高导吧:在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四年中,仅人民解放军就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
又何止于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
他们随着属于自己的年代去了,他们的身影投映在大地上,将永远不会消逝。
北平解放了!
剧中令人感动的一对,最后终于平安在一起!
都灵依然清新甜美,且不乏坚定果敢。
剧中集齐了庞大的老戏骨队伍:唐国强,于和伟,亮剑政委,王劲松,郭广平,陈逸恒,邢岷山,林永健……很多优秀演员:刘涛,陈奕丞, 陈都灵,张云龙,李健……简直是全明星之阵容。
翻译场景很真实,同声译员真的发声而不是摆设。
宏观战争和微观小人物故事,都描绘得很传神细腻。
小人物的故事线完整,有地下党员,支前民兵,被俘虏的解放战士,文工团女兵,测绘队员。
他们时不时地出现,塑造出完整的故事。
好接地气的主旋律大剧。
安冬的傅冬菊好漂亮!
想不到主题曲是王力宏唱的。
最近,央视出了很多口碑好剧,我将它们统称为“可以和老爸坐一块观看的神剧”。
比如去年年底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这部剧全景式讲述抗美援朝,丁勇岱简直把彭德怀演活了。
该剧豆瓣开画8.5分,随后一路涨到了8.8分,很多人没想到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也能拍得这么有血有肉,让人热泪盈眶。
,再比如今年年初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新文化运动风云激荡的十年,这部剧豆瓣开画8.4分,现在已经涨到了9.0分,于和伟在剧中成功饰演了具有复杂性格的革命先驱陈独秀。
春节后,央视爸爸又要出手了。
由五大书记特性演员、王劲松、于和伟、刘涛等人主演,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的电视剧《大决战》曝出了首支预告片。
这部剧真实还原了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我看完这支2分52分的预告片后,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部剧战争场面宏大,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凝重的指挥室,响亮的冲锋号,无畏的解放军战士,每个细节都呈现出了电影般的质感。
可我担忧的是,《大决战》想要超越的,是一个异常可怕的对手。
提到《大决战》,许多人立刻会相当电影1990年初拍摄的《大决战》三部曲。
这个系列是中国战争电影的巅峰,是空前,甚至是绝后的。
这三部电影是当时的中央领导授意,国家投资拍摄的,片头还是国家领导人亲自提的字。
它拍摄的特点就是:没有报酬,不计成本。
当时的八一制片厂动用了全厂最好的资源来拍摄,找来了当时所有的领导人特型演员拍摄了这部巅峰之作。
而四大部和六大军区直接派军人来协助拍摄,剧中的群众演员很多都是军人,最后统计参与演出的军人多达13万人次,创造了中国电影之最。
整个系列影片加起来长达11个小时,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它没有丑化国民党,而是客观描述了国共内战的全部细节。
作为一部政治献礼影片,它没有回避历史,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林彪的电影,将林彪的复杂性拍出来了。
全片通过国共高层之间的博弈,国共两军将领在战场上的对话,以及底层战士和普通民众的选择三个层面,多角度展示了三大战役的全过程。
全片有两个“残暴”的长镜头,一个是国民党黄维兵团的十八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战役围剿十八军。
两个镜头都是真正的部队参与拍摄的,比历史上真正的十八军阵型走得还要齐整,这些长镜头也被当做素材日后在很多战争剧中反复使用。
央视这一次拍摄剧版《大决战》,对标的是电影版《大决战》,能都超越经典,现在还不好说。
不过电视剧版目前已经曝光了演员阵容,我们对比一下剧版和影版的演员阵容,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1.毛泽东:古月VS唐国强电影版中,毛泽东的扮演者是特型演员古月。
当年叶剑英拿着放大镜,从二三十位候选者中选中古月出演毛泽东,古月为了演好毛主席,反复阅读毛选,吃主席爱吃的红色红烧肉,学习主席抽烟的姿势。
在《鲁豫有约》中,古月回忆,当年饰演毛主席时,因为天庭不够饱满,他在化妆师的建议下,反复拔自额前的一撮头发,愣是拔出了和主席一样的发际线,在饰演主席时才做到了形神兼备。
古月一生出演了84次毛主席,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完成100部电影,可惜2005年,他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最新版的《大决战》里,饰演毛主席的是我们熟悉的唐国强,他当年是奶油小生出道,后来出演《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成功转型。
1996年44岁的唐国强在电影《长征》里第一次出演毛泽东,非特型演员出身的他一度遭到质疑。
但随后20多年,唐国强一共出演毛泽东31次,成功成为了主席专业户。
古月和唐国强饰演的两版毛主席差别很大。
古月版的主席宽厚和气,个人独特的气质更加明显,比较接地气,相比唐国强版略显气势不足。
唐国强因为是“帝王专业户”,他饰演毛主席演的更加霸气,领袖气质更加突出,个人特质则诠释的不够。
两人的两种演绎方式,从两个侧面诠释了毛泽东伟大的人格,只能说各具特色吧。
2.周恩来:苏林VS刘劲电影版的周总理扮演者是苏林,他在十多部电影和数十部电视剧里饰演了周总理,也是于2005年不幸去世。
而新版《大决战》中周恩来的扮演者是特型演员刘劲。
刘劲最开始出演的是青年周恩来,为了从形象上更接近总理,他20多天不吃主食,在化妆的帮助下几乎完美还原了总理的风采。
后来拍摄《建国大业》,为了增肥,他每天强迫自己吃四五顿饭,食谱中都是富含油脂的食物。
《建国大业》拍摄完成后,刘劲又要在一部剧里出演病重的周恩来,他又是20多天不吃主食,而且强迫自己熬夜,短短时间瘦了30多斤,演出了总理病重时的憔悴神情。
成为特型演员后,为了总理形象,他拒绝出演反派角色。
当年《西游记》拍续集时,杨洁导演找到他,想让他出演孙悟空,他也忍痛放弃。
他一生只干了一件事:演好周总理。
甚至是女儿出生后,他也给女儿起名叫刘来恩。
苏林版和刘劲版的周恩来都是和蔼可亲、鞠躬尽瘁的形象。
不过刘劲版的行李显然更深入人心,据说刘劲有次坐出租车买菜,到了地点后,司机跑下去主动帮他买菜,买回来后还不要钱,还激动地说:“能给总理买菜,是我的万分荣幸”,搞得刘劲哭笑不得。
因此两版总理,我更看好电视剧版的。
3.宋美龄:吴志远VS刘涛电影版的宋美龄是吴志远出演,她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是表演系的科研组长,也是国家一级演员。
据说当年扮演宋美龄的演员前后换了二十多个,最终选择了她,这也侧面说明电影版的拍摄有多严谨。
吴志远之后也成为了宋美龄的特型演员。
电视剧版的宋美龄扮演者是刘涛。
相比吴志远,刘涛美艳有余,但演技略显不足,毕竟她不是特型演员。
不过刘涛饰演这个角色也是非常走心,拍戏期间她为了不破坏发型和妆容,睡觉都采用的是托头睡的方法。
刘涛能否超越前辈吴志远,我们拭目以待。
4.蒋介石:赵恒多VS王劲松电影版中蒋介石的扮演者是赵恒多,他和蒋介石从外形到气质都很像,而且还有过多年的军旅生活,拍摄战争戏也是得心应手。
赵恒多早48岁成为蒋介石的特型演员,之后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分别在电影《吉鸿昌》《大渡河》《琵琶魂》《四渡赤水》《大决战》《肝胆相照》和电视剧《上党战役》《蓝色三环》《北平和谈》《毛泽东在陕北》里出演过蒋介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决战》中,他诠释出了蒋介石的复杂性,面对我党时的争锋相对,面对家族内讧的无力感,对面夫人的亏欠感三个方面按都诠释得非常到位。
而电视剧版《大决战》里饰演蒋介石的是演员王劲松。
客观评价,王劲松的外形饰演林彪更合适,不过经过化妆后,他和蒋介石从神态到动作再到说话的语气都很接近了。
王劲松早年怀才不遇,后来在傅彪的推荐下,演戏资源才丰富起来,他在《大明王朝1566》饰演了城府极深的太监杨金水,在《破冰行动》饰演了不怒自威的林耀东。
论演技,王劲松称得上老戏骨了,不过这一次他挑战的角色是蒋介石,相比特型演员,他对于角色的拿捏明显要吃亏很多。
而且本剧讲述的是国共内战,剧中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较量,剧外是唐国强和王劲松的演技比拼,如果王劲松的演技撑不起蒋介石的气质,那么整部戏就会失衡,甚至垮掉,我不得不为王劲松捏一把汗。
不过看完预告片,我稍稍松一口气,王劲松的出场,他的台词,都给人十足的压迫感,他手拄拐杖,演讲时挥手的细节处理让人能很快入戏。
我觉得,王劲松要做的不是超越赵恒多,而是诠释出另一个特质的蒋介石。
5.林彪:马绍信VS于和伟林彪是《大决战》中最具话题性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是个被政治上批倒过的人物,很多历史剧对他都是冷处理,比如前段时间的《跨过鸭绿江》,林彪作为领导人之一明显被边缘化,只有短短几次出境。
可是林彪又是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直接领导者,拍摄《大决战》不但不能对他冷处理,而是要大书特书,某种程度上说,林彪这个角色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这部剧的成败。
在电影版中,林彪的扮演者是马绍信。
他原本是黑龙江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大决战》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
首次演电影就演这么复杂的角色,马绍信也是做足了功课,他拜访了林彪的后人。
了解林彪的性格特点,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军科院的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里阅读当年的电报文件。
最终他研究出了林彪的特点: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任何业余爱好。
平时爱吃炒黄豆和看地图,坐椅子时反着坐,不怒自威,一瞪眼就能把底下的人给吓懵。
这些特质都被他在银幕上完整呈现出来了,给人留下极深的影响,据说很多看了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想着去吃一盘炒黄豆。
电影里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用多种技巧讲述了林彪的复杂性。
比如环境烘托,画面一到东北野战部,就呈现出一种阴森压抑的感觉。
比如内心描写,林彪有时有热偶挂断,不敢执行中央的命令;有时有十分宽容,能虚心接受部下的建议。
总之,马绍信版的林彪几乎完美,唯一的缺点就是马绍信版的林彪有点显老。
而这一次剧版的林彪扮演者是于和伟。
从外形上看,两者从脸型到身高都差得很远,尽管预告片里,于和伟贴上了林彪标志性的厚眉毛,化妆后脸型也瘦削很多,但依然和人物原型有着不小的距离。
这种外形的差异能否用演技弥补,我谨慎看好。
当然,于和伟的演技是没得说。
他先后出演了刘备、曹操、陈独秀等历史人物,每个角色都被演出了他浓重的个人特色,因此网上也有了“万事皆可于和伟”的调侃。
于和伟身上那种亦正亦邪的特型,也让他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这种性格特型恰好和林彪相似。
所以,我觉得,于和伟只一次饰演林彪,不是要形似,而是要神似。
他如果努着劲儿想超越马绍信般的林彪,绝无可能。
就像于和伟版的曹操之于鲍国安版的曹操一样,于和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另一个剖面入手给观众展现一个于和伟版的林彪。
预告片里,林彪短短几次出场已经展现了于和伟爆发力极强的演技,不过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真正的表演还需要等正剧上线。
一阵对比后,我们就能发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想要超越电影版,有很大的难度,但央视敢在建党一百周年的节点上拍摄这样一部极具挑战性的电视剧,这份勇气和魄力就值得所有观众的五星期待了!
文|林艾米(amylin_writer)
《大决战》剧照办法总比困难多,坚定意志,决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可能。
电视剧《大决战》中,要解放东北,就要拿下锦州,而要拿下锦州,就需要守住塔山。
如果塔山失守,敌军只需要半天时间就会扑到锦州,所以守住塔山就能拖住敌军驰援的部队。
敌军已经瞄准了塔山这块地方,准备向塔山发起大规模进攻。
《大决战》剧照塔山的地势特殊,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敌军集结了海陆空各路兵力前往塔山,他们认为在强大火力的支持下,半天时间就可以轻松拿下塔山。
《大决战》剧照但是,现实却令敌军跌破眼镜,塔山将士们严防死守,愣是拖着敌军2天时间都无法向前推进一步。
《大决战》剧照为什么塔山将士们能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01 全军上下,思想上达成共识塔山的地理环境有目共睹,放眼中外,都还没有在如此的地理环境中,抵挡海陆空大规模联合进攻的先例。
《大决战》剧照守住塔山困难重重,但是塔山太关键了,为了最后的大胜利,必须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林彪召集团队成员一起开会,特别强调了坚守塔山的重要意义。
林彪向守卫塔山的将领表示,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守住塔山,塔山绝不能丢。
《大决战》剧照林彪召集会议的目的就是,希望坚守塔山的将领们能够明白,虽然守住塔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必须迎难而上。
同时,他也希望将领们能上传下达,把坚守塔山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位战士,哪怕只剩一个人,也必须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上到下达成共识,劲往一处使。
《大决战》剧照不同的个体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团队;不同的小团队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大团队。
但是,强大的团队并不在于人数多少,而在于大家汇集到一起能否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只有团队成员的力往一处使,才能使整个团队的力量不断加码,产生惊人的潜力。
人的行动由思想决定,想要团队实现最终的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大家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平时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重大项目时,动员大会这个环节不能少,在动员大会上使大家思想上达成共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清晰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开完会回到塔山,马上投入到坚守塔山的准备工作中。
胡奇才受伤刚出院不久,但是他还是亲自来到塔山各个重要地理位置实地考察,以确保准备工作万无一失。
《大决战》剧照在塔山有一处高地,按照常规的经验,防守主力放在高地是最合适的,所以将士们已经在高地进行防守准备工作。
但是,胡奇才经过四处观察以后,命令将士们放弃高地,把防守主力挪到山下的塔山村。
将士们都惊讶不已,都不理解胡奇才为何这么做。
《大决战》剧照胡奇才把防守主力从高地转移到山下塔山村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林彪耳朵里。
林彪得知后,反而非常欣慰,他明白胡奇才的做法。
《大决战》剧照因为,敌军要前往锦州,并不是只有高地这一个入口,山下的塔山村也是一个入口。
如果把防守主力放在高地,是可以守住高地,但是敌军完全可以绕过高地,从山下的塔山村直接穿过,前往锦州。
坚守塔山的任务目标,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要守住高地,而是要阻拦敌军前进。
胡奇才深刻领悟到了坚守塔山的本质,所以才会放弃高地,转而把防守主力放到塔山村。
虽然放弃高地会加重防守的伤亡,但也总比让敌军从塔山村直接穿过来得好。
为了保证不让敌军穿过塔山,不得不有所取舍。
《大决战》剧照胡奇才布局好塔山防守方案以后,他还不放心,他亲自来到一线检查防御工事的修建工作,以确保防御工事足够牢固。
《大决战》剧照胡奇才在检查过程,发现有一些地方的防御工事垒得不扎实,这会给防守工作带来不安全因素。
胡奇才担心空口直接和战士们说他们垒的防御工事不合格,会说服力不够,于是他采取了“眼见为实”的办法。
他请炮手在不远处用一个六零炮轰打防御工事,果然防御工事倒塌了。
《大决战》剧照战士们亲眼看着自己垒的防御工事竟然防不住一个六零炮,这才信服胡奇才的话。
但是,胡奇才还不作罢,他想乘此机会向一线的战士们强调一下,坚守塔山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坚守塔山具有重要意义,这关系着解放东北的大事。
《大决战》剧照胡奇才向一线战士们一再强调防御工事加固的重要性,因为此次面对的敌军是海陆空联合起来的立体战,火力非常强大,当有火炮来袭时,战士们躲进坚固的掩体里,就能保存实力。
《大决战》剧照胡奇才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地,向一线战士们传达坚守塔山的思想宗旨,所有战士们都对坚守塔山的重大意义了然于胸,所有战士们都怀着坚定的信念。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是闷着头努力做就行的,在了解工作的意义以后,做起来才更有方向,才更有干劲。
我们平时接到一项工作时,首先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做好这件事的标准是什么?
想清楚以后再动手做,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达到效果。
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光有苦劳,是没有用的。
03 实战中,心怀目标,排除万难天有不测风云,敌军的行动比预计时间提前了,敌军的军舰在海上发出火炮,直指塔山。
《大决战》剧照强大的火力把塔山前沿阵地的防御工事毁坏得非常严重,胡奇才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亲自和一线战士们一起坚守在前沿阵地,阻止敌军的推进。
敌军发起一次次进攻,兵力都是我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没有一次成功突破。
原本敌军打算半天就拿下塔山,没想到经过了一天一夜都没有什么进展。
《大决战》剧照在一次冲锋过程中,我方有三名战士,不小心被榴弹的冲力弹到了敌军后方的一个弹坑里。
三名战士中有两名是新兵,被眼下的场景吓坏了,“孔小胆”为了安慰新兵,做起了情绪疏导工作。
“孔小胆”讲起了自己这个绰号的来由,讲起了自己当新兵时也是很害怕,但是经历多了就不怕了,因为明白了自己做这一切是为什么。
《大决战》剧照两名新兵听了“孔小胆”的分享以后,不再害怕。
这时,“孔小胆”开始分派任务,此时的“孔小胆”一点都不胆小,他发现他们所在的弹坑离敌军的火炮观测点很近,他筹划着捣毁敌军的火炮观测点,这样敌军的火炮就形同虚设了。
《大决战》剧照“孔小胆”和两名新兵换上了敌军的服装,混进了敌军。
到达敌军火炮观测点时,“孔小胆”并没有直接捣毁观测点,而是耍了一点小聪明,胁迫敌军士兵调整火炮方向,打向敌军自己阵营。
“孔小胆”真是太机智了,这个操作给敌军来了一记重锤,对我方的防守具有巨大意义。
《大决战》剧照随着敌军一次次猛烈的进攻,坚守在塔山前沿的四连五班已经耗尽了弹药。
《大决战》剧照眼看着敌军正一步步逼近,战士们依然毫不退缩,所有战士们隐蔽起来,待敌军走到眼前,展开了肉搏战。
《大决战》剧照坚守塔山的将士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无论如何都不退缩,钉死在自己的岗位上,只要守住塔山,就能拖住敌军驰援锦州的部队,就能迎来东北的解放。
有时候,哪怕做了最全面的准备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
面对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能做什么?
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做才能对实现目标有帮助,才能向着目标前进?
只要憋着一口气,不放弃,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就有成功的可能。
没有不可能,只有如何去实现。
-END-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林艾米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看过刘涛演过的诸多电视剧,个人认为她是一位有演技的演员,演过的很多戏还是很耐看的。
但是《大决战》中的宋美龄,从她一出场就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看了几集下来,觉得她少了气质。
气质这个东西,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但是有气质的人一眼看上去就是那么与众不同。
刘涛一直走的都是贤妻类的亲民路线,自身没有高冷气质、自然也演不出宋美龄的气质。
宋美龄的美,不单单是外表,更多是从容不迫的自信,是立场坚定的气场,是心有所属的坚定。
这一切,刘涛并没有演出来,眼神还是过于柔和,气场弱。
对于梳理历史事件比较有价值,有一些战斗画面还不错,解决了老版电影场面宏大但代入感差的问题,但整体感觉还是有点流水账,平铺直叙,没有从历史事件中汲取出当代人亟需的精神价值。
演员的演技基本上都在线,老戏骨演技更是炉火纯青,剧情带入感挺强,不算拖沓注水,编剧水平虽然很有限,好在导演把控还算到位,剧中服化造型真的非常不错,摄影、美术、视效、置景、道具等方面也挺好
现在是2021年7月5日 23点44分,看完大决战13集前来写剧情。这片是我看过最好的战争片,没有之一。太震撼了,这场面真实、台词扎实、服化道细致,每一集就像在看电影一样。极力推荐大家观看,你绝不后悔。
战斗画面很棒,单凭这个值得推荐,但无论大小战斗的战略意义讲述的不够,其次点太散情绪递进太弱
电视上瞟了两眼,好多老熟人啊
高希希,你这个逼养的活在一个好时代啊。这帮子经历过的老人都死差不多了,要是他们还活着,我倒要看看你敢不敢去疗养院休干所给他们放你自己拍的大决战。看看你近几年拍的这些煞笔剧吧,你是真想死了。
看完大决战电影系列再回头看电视剧真是一言难尽啊
制作还行吧,感觉没有老电影的精气神
每一集都让人泪目,中国的今天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中国人民真的从此站起来了,不用某国人虚伪的调停,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屹立于东方。
范汉杰的演员在片中演得真好,极具感染力,贡献了该剧最佳演技。
高希希别tm再出来祸害这么好的题材了
当然不能和大决战电影版比,尤其是细节上,但在同时期的主旋律影视剧而言,还是可以的
跟电影版比起来差太多了吧,这么多所谓的老戏骨,架不住一个烂导演搞得稀烂
高希希的正常水平,我方角色选得不错,敌方角色选得不行,蒋介石演员还凑合,宋美龄演员不行,其他敌方将军我看了很久也无法快速辨别,所以都是跳过去看我方角色。
拍得很好,历史正剧
张喜前全家暴毙
一般。主旋律从小看到大,不是特别牛逼的,基本都不想看下去。
教员总理总司令的演员都该换一换了 年龄完全不合适 唐国强都70了怎么演中年教员 而且也太胖了 演员又不减肥 精神面貌实在是大打折扣
看到于和伟大吼大叫我就笑了,101是这种人,这符合101的性格吗?还不打锦州是为了保存实力,这tm拍的是kmt吧?这种烂剧还能7.8,豆瓣的文盲史盲真让我惊叹
小人物部分属实拉胯,知道你要表达什么,但是导演水平有限,强行煽情让人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