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循环设计得非常精妙。
但是有个逻辑的缺点,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了循环,每周循环往复,首先应该是满足欲望吧?
如果在确认每周一所以事物金钱都重置,工作就不重要了。
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先做完,直到厌烦了,然后再考虑跳出循环。
我觉得没有人会在这种循环中经受得住每周重置的诱惑。
不仅仅在说循环这么简单,电影中这家公司有个等级森严的上报机制,越级上报,上司可以完全无视你的谈话。
内勤神田川圣子首先发现的循环,但是整个办公室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她说话。
吉川直接和主任永久茂对话也被完全无视了。
每天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永久茂上班就是看漫画书,到点下班,底下的人忙得周六周日都得通宵加班。
吉川即使出车祸撞破了头,依然要继续改方案。
循环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等级森严,人人不平等的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这一切。
主任永久茂内心一直逃避自己的梦想,使得大家陷入这个一周的循环。
跳出循环的钥匙是让主任完成年轻时候的梦想,完成未写完的漫画,并寄给出版社。
就像漫画中狐狸的询问:“真是无聊的人生啊,还要再来一次吗?
”
我们的生活何不是在一种循环中,每周都上一样的班,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重复着每一天每一周的事情,看不到尽头。
在这无尽的日子里,你的梦想呢?
意料之外的好看,有心酸、有热血、有感动。
延迟退休的消息出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注意到了,如果后面还要继续工作的话(这是当然不然还能怎样呢),那就还有三十多年才退休,对,剩余上班的时间,居然比已经活过的时间还要长;火上浇油的是,退休时候的养老金,还不知道后续有没有人给交,原本是很绝望的事情,但却也可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与其想着早日飞黄腾达好乐享晚年,还不如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今年刚好是工作十年,有些心得,有人听就算分享,无人听就当劝诫自己。
1.快乐比成功重要,除非你的快乐就是成功。
2.比起工作还有更重要的事,如果满足只能通过工作带来,算不算也是一种悲哀。
3.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工作很棒。
4.但其实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大家共同完成一件工作,也会记住很久;年轻气盛是正常的,十年之后就会觉得,工作上的脾气真的有必要么,都是为了工作,何必惹自己生气。
5.进取和摸鱼并不冲突,没有人能够打鸡血工作四十年。
6.工作环境很重要,领头羊、头雁很重要;好的领导是成功的一半;人心都是肉长的。
7.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树挪死人挪活(但没试过,大不了申请换个部门换个环境)。
8.不要有请假羞耻,工作和生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生病了必要硬撑,及时去看;重要的日子和重要的人,同样值得花时间。
9.珍惜眼前的生活,眼前的人。
10.人生很长。
最后大家一起完成漫画,帮助部长实现梦醒,也为自己的人生打破僵局,真的很燃啊!
那些本职以内的通力合作,建起了人与人之间的革命友谊;那些工作之外的同舟共济,才让同事之间成为了更加珍贵的朋友。
回味相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04731887/
轻松的小品级作品,很像小碗日式豚骨拉面。
小成本小制作很有意思,最后也比较感人,打工人和老板都很积极乐观。
就是一间办公室里的小公司故事,团结协作真是不错的工作氛围当然名字还是有些长了,因为近些年来日漫都流行长名字建议这种还是改改,不过我是看英文名过来的MONDAYS,周一寓意着新的开始
当你陷入时间的循环时,你会做些什么?
放飞自我的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
在循环时间中找到自己的真爱?
还是利用循环时间成为救世主?
抑或是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这些回答看似荒谬,但是却都是一些时间循环题材电影的惯用套路。
《土拨鼠之日》《明日边缘》《源代码》《开端》,甚至是今年就大爆的《重启人生》,好像都没有逃过这些脑洞设定。
但是,逃出那些所谓的【精彩】设定,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真正陷入时间循环时,我们这些社畜工蚁,最真实的反应,真的会如此嘛?
这部没有恋爱、没有逆袭、没有拯救世界、没有霸道总裁、没有一切黄金8点档元素的时间循环主题的日本电影,在北影节和上影节展映中,两度一票难求,并且曾一跃升到豆瓣一周口碑榜Top3。
《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 MONDAYS》,这个名字巨长又巨奇怪的片子,不仅拍出来普通社畜的真实日常,还把上班这件事拍的既痛苦,又热血。
让很多人都在感叹,是可以标着【喜剧】的【恐怖片】。
故事由一个撞在玻璃上的鸽子展开。
还没意识到自己陷入时间循环的吉川(园井湾 饰),在无止境的工作里,永远都没法下班。
伴随着黑眼圈越来越重,男朋友也发来了分手短信。
对接的客户要求在下周一上午开会前,再追加5个广告策划方案。
吉川直接准备了10个方案,准备卷赢同事。
谁知道方案发过去后,客户又要加视频。
于是她匆匆忙忙地找到视频公司,结果对方人手不足,让高中实习生做出了一版鬼畜视频。
视频没通过,客户却又想再追加点资料。
终于,在周五晚上,资料快要做好了,又遇上了公司突然的停电,让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又需要重头重新做。
在公司连续加了两天班的吉川,终于困得睁不开眼。
在桌子上躺下就睡着了。
结果睁眼,时间又回到了周一,上周的资料竟然一点也没有!
接着,又是客户催方案的电话,一切熟悉的配方卷土重来,吉川也好像意识到卷入了时间循环的漩涡,于是在循环的二周目,顺利完成了工作,得到了一系列的好评。
和轻松应对工作,被夸奖到有些“飘飘然”的吉川不同,他的两位同事却并没有这样的满足感,他们已经经历了几次循环,正在想方设法的逃出循环。
当他们找到吉川商量的时候,就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短短的几句话,简直太戳人心了,这不就是每个职场打工人的真实内心想法嘛?
在电影到了一半的时候,这群打工人就已经找到了破解之法--也就是让最大的领导认识到自己身处时间循环之中。
但是最搞笑的就在他们想方设法的一级一级向上汇报,让一级一级的领导一个一个的意识到自己深陷循环,简直不要太真实。
甚至,在向大领导汇报的第三周目,所有人统一换上了整齐的西装。
这种既搞笑又讽刺的戏剧化处理,也正是本片获得了一种好评的关键所在,每个人好像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身影,那个卑微又无奈的打工人真实写照。
电影的后半部分,当他们认识到时间循环的结束的真正方法是帮助大领导完成他沉浸多年的漫画梦时,一切又开始变得燃起来了。
所有人放下了手头的所有工作,一同参与到了漫画的制作当中来,当然,最后,也并没有什么成功出版一炮而红的桥段,编辑在看完之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还不错可以继续画下去。
对出版和其他的只字不提,但是这段经历,却莫名的把这群社畜,变成了“一家人”,也就是日漫里常有的“羁绊感”。
尽管后半段可能脱离了一些现实,很多人为了老板的梦想而一起努力,但是完全不妨碍给它打高分,老板年轻时所创作的漫画的内容也是讲生死,循环,人生的意义,和整部片子的主旨是极为相似的点题了。
最后女主吉川也没有选择去那家她心仪了很久的新公司,在压抑的职场中,拥有一个轻松的氛围和一群好的伙伴,其实有时候好像更重要。
经过这次时间循环后,吉川发现同事之间情谊的珍贵。
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一起做出更完美的方案。
吉川也开始尝试把同事的想法报给客户,还因此被客户夸赞了。
她意识到了工作和生活从不是硬币的正反两面,一定要进行取舍,也不必像踩高跷一样,苦苦平衡。
其实不仅是吉川,我们这些打工人苦苦追寻的,正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不只是整顿职场,更是找回「人情味」。
生活也并没有那么丧,电影也不是只有这一面。
我们不会真的陷入时间循环,我们只会陷入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死循环里。
在重复、毫无意义的浪费中浪费人生,不如就赶紧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多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然后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人生不是电影,没有暂停也没有重来按钮,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哪怕做一个社畜,也要做一个开心有满足感的社畜。
最初看到《年会不能停》这个名称的时候,第一直觉便是无限流,就也很难不联想到这部捎稍早于他问世的《疯狂星期一》。
而《年会》的内容确实也可以被《星期一》的原译名“如果不让上司发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停止”来解释。
如果主角们不能把控诉职场乱相的歌唱到公司年会上让董事长知情,一众社畜们如同循环般的驴拉磨生活就无法停止。
在《年会》的热度散去后《星期一》终于也以批片的形式引进内地,和《年会》共同组成一个小小的东亚职场议题矩阵。
相较于《年会》而言《星期一》将视角聚焦地更底层更落地,主角供职于一家包括社长在内一共只有6名员工的小设计工作室,狭窄的公司内部每个人每天过着循环一般的日复一日的单调打工生活,社长却每日晚出早归,坐在工位上悠闲地看漫画,俯视着并不大的落差外其余5人的辛苦日常,直到某个星期一开始整间工作室真的陷入了时间循环。
影片核心的表达也是基于将社畜的日常延展为时间循环建立的,都说可怕的不是此刻的艰辛,而是望不到头的重复苦难,这句话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每个人的工作状态概述,本片的高概念则是将这种“一望无尽”极致化,彻底形成一道时空的嶂壁,把所有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职场牛马们圈进来。
从互联网高频词的变化便能看出,以前我们找同类倾诉苦难遭遇常说“咱们内地”、“咱们老中”,现在已经多是“我们东亚”了,或许是因为要防社媒关键字审查,也或许是因为随着视线辐射的面积增加,我们逐渐发现整个东亚确实有无数地区的人们过着和我们高度相似的生活,有着无比雷同的社会文化,经历着沉默共识里的苦难。
以前大家还总认为日本社会的低气压令人压抑难耐,大流行之后却再难看到这样的论调了。
由此,本片的气质,氛围以及主角们逐渐发现时间循环后的解法便和当代的社畜们更为相似了。
“中国学生想过死都没想过退学”是前段时间十分流行的网络金句,简单粗暴,但是把人从小就被高强度的压力和全方面的pua剥夺了自由意志的丧尸状态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
“社畜想过死都没想过辞职”则是本片前半部分的总基调。
女主角得知时间循环确实存在后问最早发现循环的两位男同事为何不放纵一把,而是依然在公司循环工作了12周。
男同事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不知道时间循环何时会结束,如果突然在下个星期一结束而自己上周没有最好工作那可糟了。
荒谬但又合理的回答让一度认为“一直陷在时间循环里也很好最起码可以不断体验新的生活并永葆青春”的我感到被东亚人的精神状态霸凌了。
这倒也侧面表现了什么叫“社畜的命”,如果没有这种对于当前版本鞭辟入里的理解和方法论怕也是很难在这样的工作与社会环境健康地生活下去了。
“动物园规则怪谈”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曾觉得这种现象有点诙谐,以“规则”二字为核心搭建的恐怖故事怕也是东亚人的特色文化了,只有此地才会对规则从小就有着既敬畏又憎恨,既希望破坏又遵守地比谁都好的究极扭曲状态,而这些规则和这种状态也会跟随他们一生。
片中的一众员工们便是如此,职场生活让他们长久以来极力压缩了自己作为“我”的成分,努力扮演者公司的螺丝钉,即便是“天塌下来了”也还是心心念念自己本质上最痛恨的工作。
女主角后来则是强化成了男同事promax版,利用时间循环无限精尽自己与甲方公司对接的项目内容,为的是完成好这次工作以此成为跳槽今日甲方公司的敲门砖。
所以对东亚人而言“地球online”和“人生模拟器”都并非戏言,只要有机会就会刷起来副本,“emotional damage”也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
男同事分析出必须让社长知悉时间循环的存在才能解除封印后,想出的告知方式竟然是层层报批,因为这是“最稳妥最可信”的方式(当然是仅有在职场这种畸形的文化环境里)。
不过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理防线确实也被击垮了,还有谁能比老中更懂得从还没有进入职场便不得不为了生活最基础的权益而四处奔波填表、上交、签字、报批、打回、重做...的时间循环般的日子呢?
以此为本片前半部分的影片主轴,女主角开始了对两位+1和+2的分别攻略,而切入点则是他们上班时间看女团舞和打游戏的习惯。
虽然从人最生活化最无意识的动作入手与他拉近关系合乎常理,不过对比第一幕中无论同事如何费劲辛苦地解释,都无法撼动一心扑在工作中宛如社长傀儡般的女主的情节,对两位上司的攻略的难度则是逐层递减,很显然,这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空间更多,做“我”的时间更充裕。
男同事那样已经参透职场真相的人会半抽离地观察自己的生活,他们早就悟出了“上班就是无限流”的奥秘,故而容易相信时间循环。
大妈那样已经在岗位上机械转动了数十年的专精社畜对于所有事物都过了饱含情绪的阶段,时间循环打破了她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所以她最初也十分在意,但在没人相信后又迅速不再试图打破。
两位前辈过了需要疯狂埋头工作才能换取基础温饱满足的时期,上班摸鱼才是常态,时间循环这样有些无稽之谈的论调便能极快引起他们的注意。
只有女主角这种高不成低不就,职场的水深没摸清,套路没玩转的才将“无限卷”当做生活第一要务,并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最终大家发现关底BOSS是社长的漫画梦。
原来社长年轻时曾想要成为一名漫画家,但是却在作品创作到一半时因为现实所迫不得不中断绘画,分镜草图一直被社长尘封在办公桌里,主角们必须帮他完成梦想才能打破循环。
底层逻辑也很简单,便是帮助社长找回“我”的部分,抛下工作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虽然无论是影片的第三幕还是漫画的内容都十分童话,也和《年会》第三幕的泄力有些相似,同是想要求得青天大老爷的庇佑与拯救,但《星期一》略高一筹之处在于,用更加回归个体内心的叙事打动社长和观众,意识到职场的生活究竟剥夺了我们的什么。
而只有在社长和董事长意识到之后,才有可能改编企业文化与职场风气。
同样《星期一》更现实的设计也在于,其实众人最终也并没有迎来光明的结局。
虽然女主角放弃了“这个人生我原想要一卷到底,是不是很大胆”的信条,社长的漫画也被顺利完成并寄送给出版社,工作室内的氛围也因为这次“冒险”而其乐融融,但因为投奔梦想而错过的商单,狭小的办公场地反映出的窘迫经济情况,以及生死未卜的漫画梦想仍然是三座岿然不动的大山。
星期一还会来,日子也还要过。
《星期一》以十分漫感的电影语言和极快的节奏,轻松呈现了沉重的职场议题下一组社畜们想要重返自我的冒险,虽较于《年会》显得有些突破,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比如任何社会议题皆不能仅谈现象而忽略本质,社畜将工作视为救命稻草的本质是生活的不稳定,社会生存的困难,《年会》很难指向这一点,而《星期一》却也对此有所回避,虽然相对于老中而言比较风平浪静的日本社会生态不是导致内卷的核心原因,但职场文化、民族文化这些被该赛道经典之作《半泽直树》描绘地淋漓尽致的要素在本片中也不见踪影。
社长从恶堕的坏领导返璞归真的转变也十分生硬,现实中有几个狡猾油腻的老登会因为青春时的几张漫画重拾初心呢?
同事们竭尽所能满足老板需求来求得自己解放,从为了设计工作鞠躬尽瘁到为了漫画大业蜡炬成灰,其实也没有跳脱出父权制的框架,也没有反叛资本的盘剥。
最终社长私自帮女主切断了和甲方的联系其实也正说明上司一言堂,职员唯命是从的权利结构根本未被撼动,时间循环还会继续。
片中反复出现的“月曜日”不禁会让我想起安藤樱去年主演的《恶之地》,在安藤樱的黑帮分子干爹管辖的地盘上有一个每个星期一都会穿上花哨繁琐的服饰,在街上一边呼喊“星期一”一边奔跑的疯子“星期一小姐”。
后来在安藤樱完成一系列复仇被警察通缉无法逃出这片“恶之地”时,她便扮成了星期一小姐的样子,穿上她的服装,瞒天过海跑出了那片恶土,奔向了属于自己的黎明。
安藤樱迎着晨曦,一边欢呼一边扔下星期一的装束。
影片定格于此处,我也将它视为2023电影中最浪漫的时刻,这一整套设定和计划前后没有任何赘余的铺垫和解释,因为当它发生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强烈的迸发出的生命力。
“多么平淡的人生啊,真的要再来一遍吗?
”日期总是在循环,跑出了一个又一个星期一,还有一个又一个一号,还有一个又一个新年。
但生活仍需要向前,我想要参透它,解构它,溶于它,掌握它。
这部电影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像漫画一样的情节设定,可爱又有趣。
想了想,我们的生活不也是怪圈一样不停的循环往复嘛?
我身边不止一个朋友抱怨过自己每天重复又枯燥的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跳脱出去。
导演把这种生活魔幻化还挺有意思的😂所以我看完迅速拿起笔画下了脑子里的画。
至于观后感嘛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出了这么大的事,日本公司还要由下到上,不越规矩地汇报,换了我早疯了,艹
1你热爱工作么?
估计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的。
一般情况下,打工者比老板的人数更多,所以老板们现在不叫资本家,而叫企业家。
资本家是只有资本的人,而企业家则是发现机会的人。
一份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讲就相当于封建时代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
农民有土地就有粮食,现在打工人有工作就有饭吃!
前几年,美国人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打出来的口号,就是给他们一份工作。
这很符合美国人民的性格。
不劳动不得食!
正宗的美国中产大抵还是受到传统的清教徒影响,他们需要一份工作用以糊口的。
只是AI时代了,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有,好工作却不一定常有。
所以当你看到本片中,一个小公司的员工为了能够在下周一顺利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全员自愿在双休日加班,而且吃睡全在公司。
这是什么精神?
他们都是一群深刻理解了工作意义的人!
2、但是,作为发明了“社畜”这个名词的国度,“劳累死”以前在日本也是常态。
他们对于强迫(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愿的)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上,是反对的!
所以,电影的主旨就是公司全员要找到那个可以让时间流逝正常的办法,打破无限循环,回归正常。
毕竟工作是做不完的,人不能没有工作,但也不能被工作绑架。
或者说,要让工作和生活达到某种动态的平衡。
电影设置的钥匙是帮助部长完成他年轻时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漫画。
因为这个是部长一直割舍不下的兴趣爱好。
当年为了工作放弃了兴趣,其实是生活让位给了工作。
现在公司全员陷入时间怪圈里,人们在这七天里不间断地工作着。
没有社交、没有娱乐、甚至没有休息,周而复始。
我想,这样的设定是隐喻着人们平常的日子就是这样过的。
这周完成了旧工作,下周又会有新工作,人就跟机器一样,只要在职,就永不停歇。
这可真的是一台燃烧生命的”永动机“!
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
只是这太不真实!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光明的背后仍就是黒暗,喜剧的反面则是悲剧。
至少人发明了时间,于是整个人类族群不就是时间之轮中一代接着一代么?
3、最后,电影的拍摄手法,就像一台戏剧一样。
逼仄的办公室,屁大的一点地方,四五个人局促于斗室,这预示着什么?
也许是压抑,压抑的心情是需要解放的。
舞台剧,场上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的上场,情节也在一层一层地推进。
小说故事里,每加入一个角色,就会给剧情带了新的推动。
这里也一样。
没有哪个角色是多余的!
人生啊毕竟还长着呢我也会一直尝试的!
尝试成为老板,从打工人到成为时间循环的关键人物,让大家都来为我的梦想成真时间循环🔁这何尝不是一种屠龙少年终成暴龙呢如果我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我可以给他打一颗星。
我会把它评价为烂片儿。
但是我是在某一个无聊的晚上看的,国庆刚刚结束。
回校的今天看的,就像事后男人抽的那支烟一样。
我也是戒断反应后,看看这个感觉也没啥。
前面真的很无聊。
日本人真的很有服从精神,我要是循环70次的话,而且是循环一直做工作,还不跟土拨鼠之夜一样是可以探索其他的事情,我真的会疯掉的。
想想一场考试考70回,即使其他人是和我一起经历的,我也没有办法受得了最后大家一起帮部长实现愿望,这个真的是。
我只能说是资产阶级奴役打工人奴役过头的最终幻想尤其是那最后部长把那个女主的调职电话给挂了。
然后跟他说我们想把他留下来,我当时心就是咯噔了一下,但是我也是被奴役惯了。
我只是心里不舒服,但是我也说不出来,直到看到豆瓣的某一条评论。
说跟被喂屎一样。
我才恍然大悟。
我也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我已经习惯了。
这才是真正的闭环,原来我就是这个每天时间循环的社畜。
每天都在为老板的梦想而循环时间。
区别在于电影里老板梦想成真以后就可以逃出某一个时间循环。
可是你马上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时间循环呀。
谁说拍不出好的恐怖片?
细思极恐。
一群人进入一个循环时间,只是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策划案的产出比率这不就是牛马主动自我优化。
老板们都在幻想我们进入时间循环吧简直就是一种另类的出差学习真是闭环,比起电影,我们才是真正时间循环的人们,而且即使老板实现梦想,我们也还会在时间循环里,除非老板不用我们了,那我们连循环的价值都没有了这就是一种围墙呀。
电影里一群人在这个CBD大楼里面为逃出时间循环而努力优化工作。
然后路上还走了那么多社畜……不想再写了,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怨言出现来的太多了。
思维太发散了,自我理会吧。
我现在有点儿语无伦次了。
后半段写老板的梦想不妨碍给它打高分,漫画的内容也是讲生死,循环,人生的意义,点题了。
女主为什么没去那家公司,是不是因为感觉那个女老板并不会像现在的公司老总一样,气氛这么好?
从她的语气态度看,双向选择,反倒像是女主给女老板做了面试一样。
部长说一句话下属翻一页ppt,还有“看他(穿得做得)那么认真不像开玩笑啊”,笑死我了。
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发现自己被困在时间循环里。
他们没日没夜地赶项目,按照客户的意见反复修改,周末加班继续干,可是一到周一,大家从办公室醒来,一切又重新开始。
最先发现这个情况的是两名新员工,他们告诉了前辈,本片的主人公吉川,花了几个循环才让她相信这个事情。
几个人讨论之后,认为原因是老板戴的手串受到了诅咒。
那么,就需要让老板意识到时间循环。
职员们选择了逐级上报,先让资历更老的前辈觉醒,再唤醒中层领导,最后大家一起向老板报告。
遇到问题,哪怕是时间循环这样的问题,也要逐级汇报;向老板报告问题一定要用PPT的形式。
这些幽默都非常黑色,甚至可称为地狱笑话,职场人看到可能会苦笑,或者笑过一通之后留下一阵心酸。
还有一些小笑料,比如外包出去的活计根本不靠谱,比如客户客气语气之下的言外之意,乙方从业者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老板毁掉手串之后,时间循环并未停止。
职员们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老板未完成的梦想。
老板年轻时是一位漫画新秀,处女作即获大奖,但是后来放弃梦想,转而从事广告工作,如今已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场老油条。
职员们决定帮老板完成未竟的梦想,以此来打破时间循环。
影片的后半段没有继续放,而是选择了收。
主人公吉川开始三心二意,利用时间循环反复修改项目结果,最终令客户满意,并获得跳槽过去的机会。
她在到过那家公司(并非真甲方,而是更大的广告公司,外包活计给她的公司),见到那里的状况之后,醒悟过来,回到自己公司与同事们一起帮老板画漫画。
同事们也并没有放弃工作,他们也是利用时间循环以最少的时间最低限度地干完活,再挤出时间画漫画。
最后的结果不做剧透,而且并不重要。
回过头来看,影片前半段的黑色幽默不过是牢骚,是M抱怨S击打的位置不对,后半段则明显地表明它的立足点是职场。
员工们利用时间循环精进工作还是帮老板圆梦,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给老板干活。
归根结底,时间循环是老板内心的遗憾造成的,员工的梦想不过是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即便如此卑微也不配跟老板的梦想竞争。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摄影很美...但是...
#2024北影节第一站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