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妻子
Un couple,一对,一人伉俪(港),A Couple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主演:娜塔莉·布伏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索菲亚,列夫·托尔斯泰是她的丈夫。他们结婚36年,有13个孩子,其中9个活了下来。虽然他们住在同一个房子里,但他们经常写信给对方。他们是一对情绪失调的夫妇,经常争吵,彼此非常不愉快,但偶尔也会享受激情的和解时刻。这部影片是索菲亚的独白,讲述了他们一起生活的快乐和挣扎,取材..详细 >
很「無聊」,但有人在這樣的煎熬中過了一輩子。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壞,極度有限的場景依然顯示著紀錄片出身導演對景物與環境敏銳的捕捉,在永恆的自然中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妻子,與藝術家陶醉的花、海、樹木融為一體,同屬於一個世界而不應割裂為兩種生活。文本抒情性很強,卻又不是「精準」的文字,有感染力卻難有「擊中」的時刻。
独白五星。风景五星。
背景乱象中残留着主体情绪,渲染过度的「控诉」游离于写实更偏向表象之风。场景捕捉的流动感很强,海风、树木、花海与人物搭建出的美学结构远胜于行文的影像诗本身。怀斯曼还是有本事的,只不过意象化表达有时过于私人化,晦涩过多则客观影响了观赏性。。
+吧
怀斯曼用纪录片的镜头语法和剧场表演的语汇重构了“剧情片”的语言体系;用念白表演而非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历史文本,看得出导演是选择了“虚构”,但对“情节”仍然质疑。
从头走神到尾。对这样的大段独白没有耐心。(也可能是翻译断句的问题。)
女性与日常生活,像流水一样自然,非常享受的观影体验。
怀斯曼老人家的新作是一部独角戏,独白根据托尔斯泰的媳妇索菲亚的书信与日记改编而来。被问及为何要在法国一个不相干的花园拍摄这部电影,大量无关的空镜头有何用意时,怀老说这是他能想到的串联一段段独白与转场的方法,另外,花园自有一派引人思考的天地与生态。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解释颇为牵强。图文无关,又并非先锋实验,那为啥不直接搞个舞台剧呢?标题是一对,实则是索菲亚的自白与断章引用亡夫的自辩,怎么看都是一家之言,难以自圆其说。我对托尔斯泰的婚姻知之甚少,看完这片觉得索菲亚是个人格与才华都被大师丈夫遮蔽与摧毁的父权制的牺牲品,相当令人唏嘘。
VENEZIA8⃣️抱着对Wiseman和女性视角的期待来的,一个小时里都如坐针毡目送着大家陆续退场。空镜头空洞,独白也没有想象中的震慑力。厌女大师托尔斯泰人人皆知,一小时诗朗诵的附加价值是什么,传递的额外情绪又是什么?不好意思,我完全没在电影这样的艺术载体里看到。
爱本身也是一种虚构舞台中的独白。
自我pua天花板,何必呢,没必要……
#NYFF60直到Q&A都怀疑是导演自己的故事,一个人借爱人之口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一度大为感动,结果发现只是史料再现。“自省”的文本和冥想般的花园sequence有一种自在的统一性。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种非常直观的如导演本人般的衰老。在内容上这种衰老是动人的,在形式上就让人很想睡觉。
怀斯曼依旧再搞他的「真实电影」,而没有什么形式比女性口播更加「厌男」了,当托尔斯泰都可以被用来当做某种流行运动的靶子,要么是时代发生巨大变化,要么还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横行。
妻子的独白,演员炫技
-.5
就风景很美
三生三世不婚不育宣传片 一分给画面
18H00 11/11/2022 à l’ARCHIPEL PARIS
选题再次验证了怀斯曼对女性社会性别问题珍贵的同理心(上一次这么强烈的表达是Crazy Horse);索菲亚造型和多处独白大景别镜头都似《镜子》(刻意??),穿插于大段记忆独白之间的环境镜头也在尽力做到某种内在节奏上的合拍,47分钟左右处大树细部的处理尤佳;但,絮叨,略boring,整体不好看。
#HKIFF47# 属于那种,看了十分钟基本等同于看一小时的片子。英文和法文名都是“夫妻”的意思,但是中文翻译成“xx之妻”,剥除掉了女性的主体性,一个成功大作家背后的,没有名字的“贤内助”形象。虽然这可能也正是导演这么设计的意义,但还是觉得整个观影过程有点考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