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竖琴与大提琴声中,孩子们奔跑在法国乡间的古宅外,庭院里是大人们相聚一堂举杯相谈的幸福时光。
导演阿萨亚斯便以这样轻松而从容地目光开始了这趟电影之旅。
影片夏日时光的片头曲Loftus Jones有着爱尔兰传统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风格,在演奏者刻意地缓慢变调下,音乐本身更加显得悠长。
优美的音乐不仅感性上为电影加分不少,也通过音乐特殊的调性暗示了观众“夏日时光”悠长而美好,同时暗藏着忧伤。
作为法国最为著名的美术馆,奥赛美术馆的委托之作,电影最初的计划是描绘民间艺术品如何辗转收藏于美术馆中的过程。
因此阿萨亚斯抛弃了传统戏剧化的叙事,以艺术品的去向为线索,用一种近乎观察式纪录片的方式展开了这部影片。
为庆祝母亲海莲娜七十五岁生日,许久未见的三兄妹拖家带口回到家乡。
身为长子的Frédéric被母亲叫到一旁嘱托后事,而 他却不愿面对,一心只想保留老家完整的模样,期望房子里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然而世事无常几个月后母亲去世,三兄妹在葬礼后不得不面对遗产分配的问题。
此时唯一生活在法国的Frédéric还未察觉举家迁往中国的弟弟Jérémie与长年生活在纽约的妹妹Adrienne早已对故乡毫无眷恋。
变卖家产成了长子Frédéric不得不接受的选择。
最终为了避免高额的遗产税,三兄妹将部分藏品捐赠给私交甚好的奥赛美术馆。
此后,Frédéric只能同走马观花的游客一起在奥赛美术馆隔着栏杆看到自己儿时的种种回忆。
一部本该可以写成狗血连续剧一般的分家产故事,所幸导演阿萨亚斯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这也是夏日时光最动人的一点。
固然如果把分配遗产的矛盾或是母亲的乱伦情史作为戏剧卖点,贩售给观众是最符合当下娱乐至死的观影文化。
但阿萨亚斯偏偏就是一位“叛逆”的导演。
淡化冲突,弱化情节,导演手法上的冒险换来的代价则是会有点“闷”。
闷是因为他的电影不是为了走马观花的游客而准备。
而冒险在于这一切是通过众人看似云淡风轻的“闲谈”来让观众看见这场家族变迁过程中的暗潮汹涌。
暗潮是说台面下家庭的恩恩怨怨,例如Frédéric自觉从来没受到过母亲的肯定,背地里对着妻子抱怨母亲坚持让自己学商业管理却毫不关心自己的成就,偏偏他内心又是最向往母亲的生活,所以母亲的冷漠让他常常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自卑。
而内疚便是他面对家庭分崩离析时心中最大的痛。
又比如小女儿Adrienne选择了一条看似与母亲截然不同的路,远去纽约做设计师,但她又是三人中与母亲最像的。
越相像,就越彼此嫌恶,所以Adrienne无法忍受母亲微笑着抱怨自己,而母亲又暗自不满Adrienne的任性自我。
电影里独一无二的真实就是来自于这类生活的细节。
越细腻,就越看得出家庭的前世今生。
母女一生的爱恨往往就会凝结成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让观众透过这扇“窗”看到家的内部。
为此朱丽叶比诺什等演员不仅奉献了精湛又毫无痕迹的表演,也展现了对人物内心的高度理解与认同。
对观众来说,我们被阿萨亚斯放置于“风暴眼“中静默地观察一个家庭,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为何?
我想一个家庭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又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经历过法国动荡年代的阿萨亚斯,也曾目睹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与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更重要的是千禧年之后,新一代价值观的改变。
改变必然带来阵痛,处在时代夹缝中的阿萨亚斯以逝去的母亲为情感基础,向观众剖开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回忆,是观看也是邀请我们思考家庭与情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前夫,也许,正因为这个,片中多次提到中国。
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是,这是一份礼物,你却拿它来赚钱。
片子说的是一个老太太,在去世之后子女处理遗产的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太太本人以及她的财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问题在中国也遇到:怎样去保存文化遗产。
是拿它赚钱然后任其改变甚至毁灭,还是保存它——保存也是有问题的,藏品到了博物馆之后,问题就变成了:物品的价值在于应用还是展览?
展览具有保存、欣赏、广为传播的功效,然而物品本身的最原始使用价值就不存在了。
对于一个花瓶本身来说,是装满水站在桌子一角,迎接人们欣赏的微笑,还是枯干着站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面更好呢?
答案可能是多元的。
所以导演本人并没有给出答案,影片甚至也如一首小诗,没有高潮。
不过,夏日的法国乡村景色是值得欣赏的。
这是法国人伟大的艺术。
整个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娓娓道来的叙事。
几乎把故事片拍成了纪录片。
一个古老的家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子女分散到世界各地,三个子女,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巴黎。
老祖母去世之后,乡下的老房子无人可收。
更加荒谬的是,老屋子里的东西子女也很难继承。
因为到处都是艺术大师的作品,家具、插花的瓶子,都价值连城,如果自己保留,需要上交一大笔遗产继承稅,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捐给艺术馆。
演员们几乎就是人物本身,完全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绵绵的叙事,漫长的回味。
正值夏日,然而风急雨骤,抱着暖宝宝,看个片子,仿佛这样可以轻松一些。
选片时,以为夏日时光会是一部慵懒、轻松的片子,当然也有对朱莉叶.比诺什的信任,然而剧情一如法国文艺片那样却沉重、冗长。
对于电影,哪怕节奏缓慢,留白甚多,如果叙事完整,人物鲜明,我还是能安安静静看完。
贯穿电影始终的赫连那,出场并不多,电影更多以她子女的视角展开。
一开始的情节设置在赫莲娜的七十五寿宴上,她并不太开心,生日提醒她时光流逝,她将不久于人世。
于是,她忙着给大儿子交代后事,说起她的藏品和弟弟保罗,她总是显得滔滔不绝,絮叨地让大儿子极其不耐烦,甚至粗鲁地提醒她,她之前已经讲过无数次了。
赫连那就是一个孤独、善忘的老人。
一个老去的艺术家。
对于赫连那来说,一生最重要的是弟弟保罗,其次是她的艺术及其藏品。
她与丈夫关系不好。
用大儿子的话说,他父亲性情古怪,面对才华横溢的姐弟是自卑的。
所以当丈夫去世,她就改回娘家姓氏,也就与弟弟所姓一样,此中有深意吧。
舅父保罗像是神一般的存在,虽然去世已久但依旧笼罩着这个家庭。
母亲压抑着自己,也压抑着儿女,完全是一种精神负累。
她自己在老年最后一次演讲中,毫不避讳她与弟弟的情事,可见她很坦然,虽然无法亲自对儿女诉说。
而她的律师则十分明了,最后得以跟大儿子说他见过他母亲与保罗在一起的神情,他们都是彼此的灵感和激情,之前与弟妹争辩,母亲与舅舅清白的大儿子才彻底释然,可能大儿子才是最爱母亲的吧,所以才在离家不远的巴黎安居,以便照料。
心有它系的赫连那与子女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儿女的生活显得漫不经心。
对大儿子的经济学不感兴趣,对女儿的小玩意也不大瞧得上,而到中国谋生的小儿子更是不值一提。
都像他们的父亲,无足轻重。
长子被父亲逼着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经济学,虽然在经济领域有所建树,也已出版著作,但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这个领域。
从他对画作的喜爱上看,他之前的理想应该是画画。
他埋怨母亲没能明白他的心声。
可能她认为长子要多担待一些,从事艺术风险太大。
唯一继承母亲艺术创作事业的是女儿,却因为无法超越(这可能是子承母业最大的风险了),她不愿意心平气和地欣赏母亲给她介绍的艺术品。
忿忿地说起她的高分毕业作品,也不过借鉴家里银制品的创意,她并没将艺术当追求,而是将艺术进行商业化运作。
是的,母亲和舅父是她无法逾越的高峰,她只此一途。
母亲去世后,她欣喜地挑拣着母亲生前答应送给她的银制茶具和托盘,也是满脸欣喜,她与这个家也没太多感情。
小弟甚至对舅父没有记忆。
他可能本能地回避艺术,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到中国拓展事业。
从他第一个提及出售母亲留下来的遗产以及动作之快,快到让大哥意外的时候,就知道,他对这个家最是无感。
所以无可避免,这个家在母亲去世后将支离破碎!
大儿子是唯一想要维持房子原状,保留藏品,将房子作为夏日聚会的场所。
然而远在美国和亚洲发展的弟妹觉得毫无必要。
因此艺术品捐赠,拍卖,房子卖掉,对于母亲、舅公、父亲的记忆也荡然无存,没人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将家庭生活过得如此不堪,令人唏嘘不已。
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那些捐赠给博物馆的母亲遗物。
在博物馆放置于不起眼的地方,观光客驻足的不过是震馆之宝级别的展品,而赫连那留下的捐赠品不曾引起游客的任何兴趣。
这些曾是陪伴了她母亲的创作生涯,现在何其冷清。
忽然有些明白赫连那在生前不愿意处理捐赠事宜,而是说这些应该留给她的子女处置。
她心中所想是原样保留吧,博物馆对于她也是冰冷的所在。
在跟长子安排后事是也曾暗示,在家族中留存部分。
是的,博物馆里的小物件,其背后的故事,随着拥有者的逝去,他们的意义也在消解。
也许,对于赫连那来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老仆应大儿子的请求,拿走的那只以为不起眼的却价值连城的玻璃瓶,应该会在它的有生之年永远插着母亲最爱的紫色花。
唯有老仆对女主人的感念,是质朴鲜活的。
也只有她会流连于人去楼空的老房子,女主人的墓地。
稍感欣慰的是,家人中,叛逆孙女要求在即将变卖的房屋中开一次夏日party,在后院中,她对男友说起与祖母的约定,唯愿对她的怀念能久远一些。
让我想起了樱桃园还记得那是上个学期的时候排的一个戏我参演却并没有导演一门心思的扑在了自己所爱的伊库斯上将这个表演作业一再的忽略掉了甚至连剧本也没能认真的多看几遍那时候我讨厌契诃夫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啰里吧嗦的剧作家怎么就会被世人公认了敬仰了热爱了那时候我不喜欢樱桃园每次排练我都会实打实的怀疑这个剧本拿它跟我喜爱的伊库斯作比较然后疯狂的贬低与疯狂的褒奖可是平静的时候是那么有力量这些东西不到演出都不会明白的大段的独白热闹的场景纷纷扬扬的人声和那些出其不意的留白这都是故意的让你最后才能哭得痛快彻底感觉夏日时光的整体都模仿了契诃夫的樱桃园不过看到了碟封内阿萨亚斯的话才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并没有模仿却惊奇的意外地相似他们都是对生活念念不忘的人他们都是对平静生活暗流涌动没有抵抗能力的人妈妈喜欢重复的说着这个花瓶那张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就像柳博芙无时无刻不在向人倾诉“我是多么爱樱桃园,没有了他我就不能活,如果一定要把它卖掉的话,那么请把我也一块卖掉吧……”妈妈她爱着她的舅舅情人一般的爱爱他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收藏品这一切对她来说都价值连城可是也清晰的接受了自己死后要被变卖的事实就像柳博芙也很清楚樱桃园最终还是会被变卖会终将不属于自己还记得夏日时光里两辆车开走的瞬间嘛?
妈妈安静的站在那里瞬间镜头就空了下来从刚才的热闹中平静下来一种物质被从体内抽离出来的痛楚心脏近乎停止了跳动是那些忧伤的哀怨的大提琴和竖琴声响起记忆就像花瓶碎片的声音叮叮咚咚那个女佣人是我最爱的角色她是那么念旧的善良的一个老佣人所有的人都走了每一件艺术品都被拍卖掉她仍然抱着一大捧鲜花用最喜欢的花瓶说着“你母亲最不能忍受房间里没有鲜花”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不能接受现实的一个人虽然他没有像长子那样发出反对的呼声可是所有的观众都看到了空落落的房子明亮的窗户外面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看着……看着她给主人的墓前摆上有着绚烂色彩的花朵你是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安静的流出眼泪的嘛?
背景仍然衬着那些忧伤的大提琴和竖琴叮叮咚咚的音符仿佛每一个都击碎了心那个被樱桃园遗忘的老佣人走下楼的时候说着“都走啦,都走啦……”还有那咚咚的砍伐樱桃树的声音这样相似的情节这样相同的眼泪如果不是夏日时光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间再次回味樱桃园可是真的,我爱他们爱樱桃园也爱夏日时光
这个电影拍摄时曾经用过另外两个名字:Souvenirs du Valois 和 Printemps Passé。
瓦卢的纪念物,过去的春天。
都是怀旧的意思。
电影里的故事,有点像《樱桃园》,说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房子,和房子里的器具,但更大而言之,是一个时代,一种文明,和那个时代那个文明的艺术的故事。
海伦娜活到七十五岁,一生住在乡下的房子里,守护着外人难知的一段情感的记忆,和她爱的人留下的一屋子宝贵的艺术品。
她在七十五岁生日那天,私下里对大儿子说,我死后,你们兄妹三人把这房子卖了,把收藏散去。
大儿子听了,难以接受。
这是母亲守了一生的世界,难道要在他们手上让它烟消云散么?
海伦娜比儿子更看得清世界上的变化。
这个法国家庭的三个子女中,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中国,只有大儿子在巴黎工作。
在中国上海赚钱的小儿子,当母亲去世后,第一个提出,应把那房子还有那些宝贝艺术品卖了,他提出这建议的方式也很平和,听上去很理性,没有什么道理还留着那些。
大儿子本来想隐瞒母亲的遗愿——本来也没有遗嘱,他只想为母亲保留下那个世界。
但他很快也明白,已经不可能让一切如旧了。
母亲死了,一切都变成了纪念物,已经不再在这世界上活着。
大儿子是研究经济的,在电影开头跟母亲的对话中,提到他写了一本书。
那本书里认为,当代的经济无规律可循,无法预料,毫无头绪。
他在电台上被质问,那么你这个经济学家还有何用处?
看着弟弟和妹妹坚持要变卖母亲的收藏,大儿子感到生气,但他能理解,甚至也明白,自己坚持还有什么用,难道还能指望小小年纪已经用大麻的女儿,去把那些精致的艺术和记忆传承下去吗?
他渐渐跟自己和解,耐心配合其他人,让那些柯罗、德加、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艺术品,整套整套的瓷器、玻璃、家具,被博物馆一一收走。
后面的一个镜头里,博物馆的讲解员,带着浓重的法语口音,用英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这些法国的艺术品。
放在博物馆展览厅里的艺术品,看上去那么孤单,像是从家里被丢弃的孩子,小心谨慎,一言不发。
它成了无声的陌生器物,已不再是活着的记忆。
拍成这样,这个电影已是上乘之作,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想,Assayas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事实上,不仅不会让人失望,而且到了电影最后,突然出现了意料不到的亮色,而且出现的那么自然而然。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里,大儿子的那个问题女儿,Sylvie,把一群朋友带到祖母的房子里,这时房子已经卖出,不久就要转手了。
一群男孩女孩(数量真不小啊),看起来无忧无虑地玩乐,听音乐,跳舞,游泳,打闹。
一个复杂而精准的长镜头,连贯地呈现出房子内外的活动,这就是大儿子担心的那个将要来临,对之无可奈何的世界吗?
从瓦卢王朝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致细腻的法兰西文化,在这群“美国化”、“全球化”喝可口可乐听流行音乐的小孩儿身上还有什么踪影呢?
但Sylvie和一个男孩跑到林子里,突然站住,伤心起来。
她说:我的奶奶死了,这是她的房子,已经卖了。
男孩想要安慰她,她说起祖母收藏的画。
但似乎转眼之间,已经没有忧愁,两个孩子手拉手,一起跑远了。
渐渐拉起升高的镜头里,郁郁葱葱,都是夏天的绿。
这个镜头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的开头,其实这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给了Sylvie。
给祖母过生日的那天,她和一群孙辈们,在夏天的树林里跑啊跑。
原来,Sylvie都记得。
春天过去,夏天来了。
夏天还会再来,春天也还会再来。
《夏日时光》这是一部特别理性的电影,人性在理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高度,当然是相对我们生活的现状来说。
特别简单的故事,母亲去世前的家庭聚会中,母亲就交代给了长子自己死后所有遗产的处理,包括许多艺术品以及祖屋,长子希望保留,但母亲早就考虑到三兄妹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将房子卖掉。
果然,母亲死后,一切都在被迫与自愿中向着母亲生前考虑到的处置方式进行着。
我说这是一部特别理性的电影。
1是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正视而自然,悲伤而不纵情,一切就像花开花谢一样的平常。
是啊,相对浩瀚的时间来说,一个人的死不过是一刹那的事情,平淡的就像树叶上的雨滴,掉落而已。
祖母的优雅、淡泊,就如同珍珠一样,圆润的色泽,让你心生敬意、心生感叹。
兄弟间的情谊,虽然随着时间,各自的家庭,而变得会不如儿时亲近,但真挚,依然是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性情。
第三代儿女与父母之间亦师亦友的感情,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老一代人可以理智地去分配自己的遗产,壮年一辈可以冷静地去接受,年轻一辈可以用自我的方式去怀念,没有任何人的情感会被忽略,没有任何人会感受到不公平,没有任何人的生活会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洗劫感。
2是对于遗产的分割,因为巨额的遗产税,所以大家都很心平气和的面对,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就全部选择捐赠给博物馆,剩下的,想自己保留的也是提前跟母亲打好招呼的,所有的都是平均分配,没有争端。
特别平和。
看得我只唏嘘,这种人性理智的高度是通过一个宏大的社会体系和人文构建的,我们的社会不知道要用多久的时间和实践才能达到如此的程度。
看看咱们天天电视里、小说里、段子里描述的故事,为争遗产兄弟反目,为了一亩三分地亲情不在,似乎金钱是中国人一生追求的目的,尤其是老了,退休了,没有工作能力了,不再能创造财富以后,这时候,人变的更加晦涩,更加阴郁,更加吝啬,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丁点可以得到财富的机会,那真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地勇往直前。
让人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那么的杂乱,那么的无趣,那么的没有未来。
3影片最后,孙子辈们在即将出手的祖屋里,进行最后一次聚会,孙女走到田埂边,一边吃着野樱桃一边同男友讲着家里曾经的名画就是以祖屋对某个景色作为灵感,讲着祖母曾经说孙女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那一幕,天色微淡,话语骤停,那股悲伤,是在无声中喷涌而出。
最近很容易听到一个词就是:传承,究竟什么是传承?
就是一辈一辈财富的累积吗?
就是死亡后,所有的东西被扔掉,房子被粉饰一新或者被卖掉换取金钱吗?
我怀念我的祖父辈们的时候,会对别人讲他们的故事,他们当红军,参加战争,他们老了以后继续学习,发表文章,但讲到父辈们,似乎只有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艳情,别无他物。
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我的子孙,会怎样怀念我,回忆我?
《夏日时光》说起来是一个三兄妹分遗产的故事,却没有上演金枝欲孽。
妈妈带着她不能言说的秘密离开了人世,弟弟妹妹有自己realistic和reasonable的想法,大哥虽然无奈但也能够理解。
整部电影没有高潮,象行云流水,不知不觉接近了尾声。
奶奶去世了,房子卖掉了,孙女将来不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这里,关于老房子的记忆终究有一天烟消云散,但正在开派对的年轻一代随着似水年华匆匆流走,也会有他们轻描淡写的往事。
一切都是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
平常人的人生可不就是这样?
没有太多的残酷,没有煽情,有一点点遗憾,淡淡的感伤,如同夏日晴空几片投射在地面上的云影,抬头望,依旧是美丽的夏日晴空。
八卦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的前夫。
我对他不太了解,只隐约知道他也曾经拿过一些欧洲电影节的大奖。
我法国电影看得不多,《夏日时光》中起初只认识Juliette Binoche,后来越看Jeremie Renier越觉得眼熟,才陡然想起《挑逗性谋杀》里的清纯少男。
上豆瓣搜索,果然没错,就是他。
光阴荏苒,前后不过八年,少男变熟男。
在老妈看来长得都一样的外国人,眉目之间还是依稀有痕迹可寻的,要不然那天我也不会一眼认出了《死亡诗社》里的少年Ethan Hawke。
今年法國電影節其中一齣, 名為"L' Heure d'été", 導演是Olivier Assayas, 第一次有點欣賞他的作品, 以前的都不太喜歡.母親七十五歲壽辰, 三兄妹回到老家替她慶祝. 女兒(Juliette Binoche)在美國生活, 有自己的事業. 幼子(Jérémie Renier)和太太及孩子則在上海的Puma分公司工作, 只有長子(Charles Berling) 在法國生活, 在大學任教, 有自己的家庭. 大家都在吃吃喝喝之時, 母親對長子提到他日不在世時怎樣處置這個老家. 就是把它賣掉, 而家中好些古董又放在何處. 兒子一心只希望把這間大屋留下來, 好讓他們幾兄妹可以回來聚聚, 又可留給下一代. 對著那些名畫, 小孩子們卻說: 都可以... 不過不怎麼特別.喜歡電影的劇本, 關於家庭關於兄弟姊妹的電影. 也關於年老.沒有煽情的著墨, 不過卻令人有深刻的感受.三兄妹, 大家都對這個家有感情和回憶. 不過事實是, 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 未來的日子都不打算在法國生活, 把大屋留下來, 可能只會增添麻煩. 大子對這個無可奈何的決定感到非常沮喪, 卻又明白弟弟的苦衷.人去樓空, 總是百般滋味在心頭.不過電影又加插了不少幽默元素, 既溫馨又令人細味.演員都有很不錯的演出. 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Adrienne帶點美國味道, 一頭金髮, 穿著Converse. 演得自然又出色. 飾演幼子Jérémie的Jérémie Renier很面善, 原來是數年前的"The Child"男主角, 真的成熟了一點, 演技也進步了. 飾演長子Frédéric的Charles Berling戲份頗多, 值得一讚.喜歡老家傭Éloïse一角, 還有那個價值連城的花瓶, 令人會心微笑.也欣賞最後一幕由下一代交代這個大屋的未來, 還有一遍金黃色的草地.有機會很值得一看.
片名:《夏日时光》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查尔斯•贝尔林 上映时间:2008年7月18日(法国) 读家:白小顶 推荐指数:★★★★★☆ 一句话评论:一部隽永的欧洲人文小品,触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有点疼,却很真实。
慵懒的阳光,古朴的房屋,精致的庭院,漂亮的摇椅,随处可见的艺术瑰宝,《夏日时光》迎面扑来的是熟悉的欧洲人文气息。
虽然只是一段生活中看似最随意,最平凡无奇的画面,却捕捉到生活中触动人心的地方,细腻而真实的还原出生活的本质。
母亲带着不能说的秘密去世,除了完整保留了身为艺术家舅舅的大量作品的同时,还留下了家族几代人所收藏的艺术珍品,玛瑞秋的书桌,1870年的花瓶,柯罗的画——该如何处理围绕着这些珍贵遗产,摆在了三个孩子的面前:哥哥希望留下,将所有的艺术珍品原封不动保留在老宅中,作为家族的独特回忆,弟弟妹妹则主张捐赠变卖,把它们捐赠给博物馆,或拍卖,给所谓更懂他们的人。
一个关于家族艺术遗产的继承话题,却折射出对艺术,对文化的深刻反思。
孰是孰非,无法定夺。
相对于母亲把这些艺术品当作生活的痕迹,记录往事的美好回忆,坚持要留下作品的哥哥所要留下的是家族的责任,而并非他真的多么爱艺术,而弟弟妹妹再不想担负超高房屋维护费用的同时,更希望把通过这些艺术品让自己生活的更富足,兄妹三人,不管是谁,对这些艺术遗产其实没有什么太深厚的感情——他们并不像母亲那么热爱这些艺术品。
其实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这样的争议选择是一种必然。
在巴黎的哥哥,从事与艺术事业无关的经济学研究;做运动品牌的弟弟把家定居在北京,选择在中国发展事业,当设计师的妹妹在日本工作,在纽约结婚……天各一方的兄妹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当母亲成为了维系这段亲情的唯一纽带,而这纽带一旦断裂和消失,价值重构的必然结果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
所以对兄妹三人而言,与其让这些艺术品在自己的手里成为沉重负担,或者被随意处理甚至无意破坏,还不如送到博物馆,至少可以保证艺术品的完整性,也许,这也是对这些艺术品最好的挽救。
虽然这样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当这些文化遗产被放进了博物馆,就像被囚禁的生命,它成为了某种主义,或者贴上某种流派的标签,却失去了这件物品本身应有的功能:那个后来被摆在博物馆中的花瓶,一大堆文字在阐述和解读它的价值,一大群观者在走马观花地欣赏,其实对于这个花瓶而言,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家庭聚会上插满鲜花的时候。
博物馆只能保留住艺术品的躯壳,却没有办法留住关于这件艺术品的身世,没有办法再现艺术品负载的回忆。
除了在博物馆欣赏,还有没有更好的保留艺术品生命的方式,作为一件物品,是艺术价值更重要,还是实用价值更重要?
以保留艺术的方式摧残艺术,是无奈,还是幸运?
透过这些艺术品的遭遇,影片不露声色的引发观众思考更深刻的主题,该如何解决国际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和对峙。
家里的孩子们在学校习惯说英语,作品只有到了美国才会更国际,祖传的房屋被出售……,法国赖以自豪的优越和骄傲,突然变得那么无足轻重,这种失落,不仅仅使法国会遭遇,每一个国家都会遇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浪潮冲击下的传承和延续问题,——艺术乃至文化的危机比我们想象的来的更猛烈,更潜移默化。
影片宛若一部隽永的欧洲人文小品,导演阿萨亚斯从一个小切口进入,用最平实的镜头,却为我们展示出一种焦虑,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延续的焦虑和无奈,淡淡的伤感和夏日明媚的阳光形成了若即若离的反差,这一声关于文化的叹息,触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有点疼,却很真实。
别离多惆怅,经年好风光。
总是对这样的电影提不起兴趣
说来也奇 至今看过的几部阿萨亚斯唯一没打两星的甚至打了一星……但我还想再看五部阿萨亚斯 我觉得是因为阿萨亚斯的片即便我还没碰上对胃口的 但它们在形式上绝没从一开始就死了如果你也看过是枝裕和的《真相》我相信很难不把这两部极大程度表象类似的片做类比 虽说我的评星相同……但我一部是枝裕和也不想再看了 是枝裕和除去处女作《幻之光》的大路片永远闪着“弧光” 这就是我看轻他之处 相较下阿萨亚斯给的真诚远为可贵 是枝裕和和李沧东不管怎么装得很“生活”其实剥开薄薄的一层都露出整个小清新
这是puma和converse被黑最惨的一次
8.0/10。以一个大家庭的母亲去世前后的遗产处理/分配问题为线索讲述大家庭的成员们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不同选择/碰撞。主题关键词包括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影片运用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缓慢平淡的叙事节奏、美而素淡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营造了生活化的(诗意)氛围,但作为主情绪电影本片却用群像叙事(问题同质于《河流》),扣1分。
781 VS CC
2009/02/09
不知在讲什么,好拖啊 - -
物与人,新与旧。最喜欢长子夫妇二人以及保姆与侄子的戏份。房间里一定要有画和花啊。好想再去一次奥赛,看看那些孤单的展品。
長鏡頭,流暢,細緻,生動,擁抱生命消逝后遺留下來的記憶。很有點小津和侯孝賢的神韻,結尾風輕雲淡,在時光面前,所有人都不過是過客。
瑣碎平靜寫實, 隨著母親的去世, 房子的失落和家的延續成為四散的家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部地道的法國文藝片, 法國人的達雅註定片中不會有過度的詮釋和煽情, 平靜的敘事與劇情片的節奏相去甚遠, 你會感到些許無聊, 真正化為一個旁觀者, 但有某個瞬間回想起遠去的記憶, 那個老房子.
法国人还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没什么大起大落,也没什么苦大仇深,只是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件事一个片段或者一个角落。住在老房子的老母亲和仆人,各忙各的子女偶尔的团聚。母亲死后老房子的处理,仆人的退休,兄弟姐妹的天各一方。好平淡,茶余饭后的家常一般。然而它的真实却带着感动人心触动人心抚摸人心的神秘力量。
什么是生活里重要的东西
法国的家庭温馨电影
沉郁克制,只要看得进去,就完全值得
略微有点失望
花瓶是有生命的,当有花插在里面。房子是有生命的,当有人住在里面。
我也想住在那个大房子里,也要那张桌子
心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