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之力缺乏根基外强中干——《布鲁克林秘案》
今天聊聊电影《布鲁克林秘案》。
片名Motherless Brooklyn (2019),别名无母之城(港) / 布鲁克林孤儿(台) / 布鲁克林的流浪儿。
本片是爱德华·诺顿担任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影片改编自1999年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Lethem)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孤儿出身、患有妥瑞氏症的私家侦探莱诺尔展开。
小说《布鲁克林秘案》出版后曾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和英国金匕首最佳犯罪小说奖,出版后第二年就开始影视化筹备工作,直到20年后才终于在大荧幕和观众们相见。
爱德华·诺顿担任主演,出演莱诺尔Lionel Essrog。
一次调查案件过程中,莱诺尔的师傅法兰克遇害,莱诺尔就此踏上寻找真凶之路。
在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战斗在民权战线一线的劳拉·罗丝Laura Rose,撞到了房地产大亨摩西·伦道夫Moses Randolph,一场牵扯多方利益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时间背景正是上世纪50年代,此时正是二战过后百废待兴,美国也不例外,城市建设者们大刀阔斧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要改变城市面貌。
在这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监管,反而是充满各种暗箱操作,商人掮客政客相互勾结,进行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钱和权在此这里成了好兄弟。
法兰克在调查委托的时候,误打误撞地追查到了房地产大亨摩西·伦道夫身上,手握关键证据,掌握了这些大佬们的陈年旧事和新鲜腐败,同时也为自己找来杀身之祸。
莱诺尔亲眼看着师傅被人杀害,痛苦不已,在法兰克留下的只言片语里,极力搜索一切可能线索,想要查明真相。
好在法兰克是个好师傅,莱诺尔也是个好徒弟,莱诺尔根据一些琐碎线索,慢慢的顺藤摸瓜,还真找到了整件事情真相。
莱诺尔的孤儿身份让自己遇到了法兰克,法兰克看这个孩子挺有潜力,就将莱诺尔招入麾下,供吃供喝还传授了做侦探的本领。
莱诺尔的看家本领就是超强记忆力和超强听力。
他可以做到凡事过目不忘,谈话的时候都不需要带纸笔,只需要听一遍就能将别人说的话都记下来。
他还可以听到很细小的声音,轻松成为窃听高手。
很显然,法兰克就是看中这两点才招募了莱诺尔,让他做自己办案的得力助手。
侦探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则需要日积月累的积累,莱诺尔在法兰克身边多年,也提炼了不少。
这些都是推动影片的关键。
而莱诺尔的妥瑞氏症更像是影片的一个调剂点。
妥瑞氏症的症状是患者会不自主的动作和发出声音,比如抽搐、眨眼、做鬼脸、耸肩、晃头、发怪声。
莱诺尔就像《嗝嗝老师》一样,会时不时不由自主地抽动自己的脑袋,同时说出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污秽词语。
他只有通过嚼口香糖和飞叶子,才能减轻一些症状。
莱诺尔患病后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会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妥瑞氏症会发作,发出表露内心的大声咒骂。
他自己尴尬不已,对方则会被搞得极为光火。
任你解释这是妥瑞氏症也没用,毕竟骂出来的都是心里所想的真实想法。
莱诺尔的妥瑞氏症调剂影片气氛,也让爱德华·诺德有了一个炫技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个妥瑞氏症也没啥作用了。
Oh, it is excellent to have a giant 's strength; but it is tyrannous touse it like a giant.——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手握巨人之力固然实属乐事,滥用巨人之力则与暴君无异。
影片用这句话作为文眼,意思再明显不过。
掌握人财物诸多大全的掌权者们,就像掌握了巨人之力一样,可以很轻易地办事。
如果这些人能够将权力用在为城市谋发展上,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掌权者将权力用在谋取个人私利,煽动矛盾仇恨,那就是祸国殃民的害虫了。
摩西·伦道夫等大地产商人、市长为代表的掌权者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众口难调,他们的工作重心并不是为所有人谋幸福,也就造成了贫困社区清理、人权社会运动等诸多问题。
这么多角色,孰是孰非并不能简单的带入男主角的视角考虑问题。
嘴巴跟着屁股走,不同人群自然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里的统治者们想着的只是利用权力消灭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用权力解决发现的问题。
掌握巨人之力的统治者如果没有统领全局的视角,超越各派利益的核心观点,最后只能造成这个社会越来越割裂。
最后社会割裂到无法弥补时,只需要一篇小小的报道,就能让掌握巨人之力的人失去力量。
巨人之力缺乏根基外强中干,无名侦探临门一脚踢碎伪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根据同名获奖小说改编,爱德华·诺顿买下了小说的版权,历经15年才将改编电影搬上荧幕,自导自编自演,扮演剧中那个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男主角“布鲁克林孤儿”莱昂内尔,这种身体缺陷的角色对于演技上佳的诺顿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他总是演什么就是什么,仿佛角色是为他创造的。
故事从男主的导师侦探弗兰克被杀开始,男主为了复仇,凭借其过目过耳难忘的本领,不断从已发生的事情中寻找线索,根据线索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最终挖掘出了真相,还找到了真爱。
同时这也是个与强拆有关的案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也是在街区拆迁中滋生出强取豪夺的贪婪和罪恶,幕后黑手准备摆维权者一道,没想到反把自己绕了进去,被捅出了个大秘密。
从整个过程来看,演员的表演是出色的,但故事本身似乎有些波澜不惊,即使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也不是很令人意外和兴奋。
反而是影片里始终洋溢着的浓浓爵士味让人难忘;哦,这才是真正的纽约。
爱德华诺顿显然不那么喜欢蝙蝠侠,也不太喜欢小丑。
还是觉得绿巨人更适合自己。
就算 布鲁克林秘案 的背景更像哥谭,诺顿的角色往精英主义的蝙蝠侠靠更简单,但他还是絮絮叨叨的拒绝,把这个角色描绘成一个有身理缺陷的英雄。
诺顿拒绝的应该是精英主义,电影里反抗的就是精英主义。
但反抗的对策是拍出了另外一个精英主义作品。
至少豆瓣很多月薪3000人民币的理想主义者不买账。
至于红脖子和铁锈带的老大哥买不买账不太清楚,因为他们都没兴趣进电影院看。
不敢说看不懂的人会因为这次疫情全球化倒退的失业,但受害者几率会比较大。
简单的体力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更不用说产品没有市场的裁员了。
至于这些受害者是否将自身的困境迁怒于方方圆圆的,那是另一个话题。
红脖子也会听信宣传把自身困境迁怒于国外,否则不至于种粮大户密苏里州首先跳出来。
只是很无语为什么要跟红脖子一般见识,至少在 布鲁克林秘案 里明显表现出反抗精英主义强权的意识。
这种意识也算是主旋律了。
结果在各种宣传口径上把自己描绘成精英救世主,喊人家抄作业,这是生生把潜在盟友逼成主旋律英雄的节奏啊。
还有一帮受害人在叫好,真不知道谁在给敌人递刀子。
“有巨人的力量固然好,但像巨人那样滥用力量就是一种残暴行为(O, it is excellent to have a giant’s strength; but it is tyrannous to use it like a giant.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早在2000年,爱德华·诺顿就有意将强纳森·列瑟于1999年发表的侦探小说《布鲁克林秘案》搬上银幕。
充满波折的十九年过去,经历了创意瓶颈,四处碰壁,甚至片场火灾,这部诺顿倾注所有热情的,自编自导自演的野心之作终于和等待已久的观众们见面了。
用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中掷地有声的批判开场的《布鲁克林秘案》,讲述的就是一个“大卫和巨人歌利亚”式的,街头小人物对抗权势滔天的巨人的故事。
这个小人物叫Lionel,一个患有妥瑞症的布鲁克林孤儿,会不受控制地抽动,喊出意义不明的词语,怂肩,摇头晃脑。
这个在当时还未被命名的病症,让Lionel被朋友戏称为“畸形秀”,却也赋予了他异于常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
他的这项能力被私家侦探Frank Minna看重,在Minna将Lionel在内的四个男孩带出孤儿院培养成助手后,Minna就成为了Lionel的导师,父亲,和生存的理由。
所以,当Minna在一次与委托人的会议中被杀害,Lionel人生的唯一意义就只剩下了追查真相。
他穿上Minna留下的不合身大衣,潜入纽约雾气弥漫的夜色之中,而在他像扯毛衣线头一般抽丝剥茧后,他发现自己陷入一场权谋旋涡之中。
列瑟的小说中,Lionel活动的舞台是1990年代的纽约,“现代黑色侦探”这一类型元素的创新也正是原著卖点之一。
然而在创作剧本时,诺顿决定将故事搬到1950年代,将这个黑色侦探故事放回它原本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放回一个汽车像四四方方的小箱子,蒸汽和爵士乐在街道弥漫,男士戴软毡帽女士戴头巾的纽约。
时间设定上的大胆改编,可能是出于诺顿本人对50年代的偏爱,或是想从文本角度以更合理的环境展开黑色侦探的故事,也可能是为纽约城市历史和阴谋论这一宏大议题创造更适宜的土壤。
但从最终成片来看,这个决定可能算不上明智。
时间上的改动让诺顿在影片中无法挖掘原著的后现代气质,而诺顿还原的1950年代纽约也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布鲁克林秘案》中的年代场景,刻板中带着一点空洞,因为对人物特写捕捉较多的缘故,人物身处的环境反而没有更多空间去展现。
这样的处理,导致外景显得局促,除了千篇一律的台阶门廊和窗外总是雾蒙蒙的布鲁克林大桥外,看不到其他的纽约城市细节。
而室内戏则缺乏丰富度和细节,像纸板拼搭起来的样板房,草草贴上说服力不足的壁纸。
中央车站的一场戏,虽然光影与灰尘的细节动人,路人的调度也带有舞台剧的诗意,但整个画面仍然显得年代感不足。
Lionel的办公室和公寓,更像是脱离于时间之外,缺乏真正生活痕迹的极简化场景。
1950年代设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设定下的film noir,实在太多太多了,让诺顿的这一改动直接折损了原作概念上的原创性。
籍籍无名的街头侦探,陷入麻烦的美丽女人,离奇曲折的阴谋,这些要素已经被同类前作反复榨干了,而为主角加上一个妥瑞症并没能增添太多新鲜感。
更加遗憾的是,在时隔20年第二次指导影片的诺顿手上,这个不算惊喜的侦探故事也没能讲得顺畅完美。
或许是导演经验不足的原因,《布鲁克林秘案》有较为明显的节奏问题。
影片开场就直接进入相当紧凑的Minna被杀情节,将观众瞬间丢入一个快节奏小高潮之中,想必没有看过剧情简介和预告片的观众可能会一头雾水。
虽然之后在诺顿的旁白中,Lionel与Minna的往事渐渐揭开,但这段高效快速的剧情还是一定程度上损耗了两位角色之间关系和感情的建立。
然而当Lionel开始调查之后,节奏在多处地方又不合时宜地慢下来。
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还有爵士酒吧时长过长的一场表演,让原本精彩的侦探故事线在悬疑饱满的地方突然断裂开来。
《布鲁克林秘案》全片长达2小时24分钟,其中有许多这样冗长和拖沓的段落,影响了整体的流畅。
除开节奏时而过快时而过慢外,《布鲁克林秘案》在叙事上还有些太大太满。
诺顿是野心十足的,他在影片中塞进了非常多的议题:纽约城市规划背后的权力游戏,贫困社区清理,人权社会运动,还有与时代性挂钩的种族问题。
他也塞进了非常多的人物,小侦探和他的兄弟们,社会运动家和他的同事们,政治家和他的哥哥,爵士酒吧老板和萨克斯手,也妄图给每个人物足够的银幕时间。
但《布鲁克林秘案》原著已经有300页,诺顿在遵循原作故事线的同时加入了这么多私货,最终导致《布鲁克林秘案》影片节奏略显混乱,信息量又多又杂。
故事上的第三个问题,是诺顿创造的这部黑色电影或许有些过于“光明”了。
这种光明,不仅在于过于明亮的布光让《布鲁克林秘案》不符合大众对常规黑色电影的期待,更让整个有些乐观的故事缺少了更深刻的回响。
这不是“forget it Jake, it's Chinatown”,《布鲁克林秘案》从头到尾都不忍心让它的主角真正踏进悲剧和黑暗的领地。
Lionel在调查过程中的一切都很轻松,在街角的黑影中就能探听必要的信息,被反派手下抓住了也无性命之忧,甚至最终能不合逻辑地得到讨价还价全身而退的机会。
有北美影评人戏称,《布鲁克林秘案》是光明版的《小丑》起源故事,同样有精神疾病无法控制自己,被身边人嫌弃和讨厌的两个人,Arthur选择暴力,Lionel被赋予了记忆力超群这个超能力,以一种漫画式的闯关形式最终直面大反派。
联想到本片中反派的饰演者Alec Baldwin辞演《小丑》中的Thomas Wayne,这一类比显得更有趣了。
然而,固然《布鲁克林秘案》显露出了诺顿作为新手导演的生涩,它却带着一种很稀有很珍贵的热忱。
虽然不完全认同诺顿对类型元素的处理,我必须承认,我被诺顿在film noir中仍小心坚守的,那种理想主义的天真和悲悯所打动。
诺顿作为创作者和演绎者,对患病的主角Lionel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尊重。
Lionel的病可能为他带来讽刺意味的嘲笑,也可能为他带来麻烦甚至厄运,但诺顿在每场Lionel发病的戏中都在尽力保护这个角色。
他不忍心让Lionel面对任何形式的真正恶意,即使是喜剧桥段,Lionel也是被塑造成可爱大过可笑的,不为了煽情或抒情折损半分Lionel的尊严。
在营造情绪上,诺顿也是相当有天赋的。
当Lionel穿着Minna留下的黑色大衣走过蒸汽弥漫的灰色街道,他的肩部因尺寸不合适鼓鼓囊囊的,但他也只是低头向前走着;面对心碎的Laura,Lionel轻拍她一下,两下,三下,在无法控制的强迫症动作中有温暖和酸楚;而当Paul看到那个击碎梦想的大红色Denied,在关张的帽子店前,他茫然地让纸片被风吹起,向街头走去。
Thom Yorke和Flea合作的那首主题曲《Daily Battles》,迷离梦幻,为《布鲁克林秘案》孤独的情绪加分太多。
而曾与盖里奇合作《秘密特工》和《亚瑟王》的Daniel Pemberton,将他特有的节奏感与爵士乐结合,为《布鲁克林秘案》悬疑铺开的过程带来一种奇妙的紧张和俏皮。
在《布鲁克林秘案》中,诺顿讨论的议题其实是非常大胆犀利的。
利用女主角Laura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运动家的身份,诺顿非常仔细地描绘了坐享权力者清扫边缘人群和有色人种的过程,城市规划部门如何欺骗贫困社区住户导致他们流离失所,建设者又是如何将通向长岛的高速路高度放低,以防止乘坐公交车的贫困人群进入。
虽然这种野心让电影有些拥挤,但诺顿在表达他想要传递的信息时的坚定和不容妥协是值得尊敬的。
影片最后,Lionel和Laura安静地坐在海边,Laura说:“it's funny how things turn out ”。
Lionel做出的努力,虽然没能改变这场权力游戏的最终结局,但他正义而必要的行动已经值得褒奖。
或许《布鲁克林秘案》对于诺顿自己也是这样,它带着生涩和不完美,也不是什么能载入影史或者改变好莱坞版图的大作,但这部跨越快20年的作品,足够私人而热忱。
《布鲁克林秘案》不会是爱德华·诺顿编导之路的终点,终于完成这部“有生之年”作品的诺顿,可以睡个好觉了。
文/周天培|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硕士在读公众号:抛开书本为期两个礼拜的纽约电影节于上周末落下帷幕,万众期待的热门影片和电影人都已经纷纷亮相,与热情的纽约观众见了面。
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来自爱德华·诺顿自导自演的新片《布鲁克林秘案》在林肯中心开始了正式放映。
也许是因为电影节时间跨度太长,所以大家都已经产生了倦意,今天前来观看《布鲁克林秘案》的媒体朋友并不是很多,连晚上的观众放映场也依然还有余票在销售。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之后,书本小记私心认为,这部影片是本次电影节我在开幕、中场、和闭幕三部影片当中(《爱尔兰人》、《婚姻故事》,可查看之前的书本纽约电影节报道)最喜欢的一部。
故事背景设定在50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秘案》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综合征的侦探诺尔(爱德华 · 诺顿饰),在其导师兼老板的探长弗兰克(布鲁斯 · 威利斯饰)被杀之后,决意展开一场调查,踏上寻找真相的道路。
故事的情节曲折,一场凶杀案的背后是纠缠的权利斗争,也是彼时美国在60年代种族运动到来之前,暗潮涌动的复杂社会环境。
《布鲁克林秘案》里所呈现的探案部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环环相扣的故事线只能保证它成为一部及格的探案电影,真正让这部影片跳出视野的,是它作为时代剧的内核。
影片片名里的“布鲁克林”指代的是诺尔的小名,也指代的是故事风波的所在地——50年代的布鲁克林。
那个时候的布鲁克林开发滞后,和曼哈顿本岛的联系并不紧密,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贫困的非裔和拉美裔。
《布鲁克林秘案》剧照为了进一步开发布鲁克林,市政建设局和地产开发商就需要迁移原住民,然后出售或者开发他们的土地。
因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存在,加之权利上的完全不对等,这样的土地开发往往是伴随着暴力和不平等同时进行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会有《布鲁克林秘案》里的凶杀案,才会有环环相扣、一层层往下压的政府秘密和社会丑闻。
于是,电影主线虽然是诺尔的探案之旅,但是我们却跟随着他一起,在一点点挖掘出事件真相的同时,挖掘出了事件本身之外的,整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于是我们看到,这部片子就不光光是一部探案剧那么简单了,导演诺顿在探案剧的外壳下,游刃有余地完成了一部时代剧需要完成搭建的主旨和叙述。
而且最值得感叹的是,除了时代精神有棱有角之外,这部电影的“面子工程”也做得十分到位。
诺顿通过完美的特效技术复原了许多纽约地标建筑,加上他独到的配乐,引人入胜的镜头语言和配色,50年代纽约的时代风貌跃然纸上。
里子加上面子,再在动情的爵士乐的烘托下,观众轻而易举地就沉醉在了这幅浓郁的纽约风景画里,让人感觉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长仿佛是白驹过隙。
《布鲁克林秘案》剧照除了影片内容出彩之外,诺顿也在片中贡献出了个人又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在每一场戏里,你都能感受得出来他对这个角色的用心演绎。
作为本片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诺顿又一次向我们展示出了他令人钦佩的艺术才华以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精神。
在小记上厕所的档上,正好碰到了准备上台做问答的诺顿本人,他十分腼腆地和我对视一笑。
在筹备了将近十年,完成了这么一部出色的电影之后,诺顿叔竟然还是那样的谦虚和诚恳,让人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下他的人格魅力了。
以下是本次纽约电影节其他影片的快评:一个卧底警察爱上匪帮女郎,剧情的走向一开始扑朔迷离,中场过半之后就愈发疲软,让人一下子就猜出了亡命鸳鸯的戏码。
总的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爱情谍战片,除了前半段几条叙述线的混剪,成功制造了谍战戏的冲突感之外,整部片子没有特别多的惊喜。
片中音乐选择有想法,但也总感觉欠了一把火候。
另外剧情里学口哨语言的桥段十分有意思,看着男女主最后隔窗吹哨,浪漫气息尽显。
西比勒 Siby前半章的蒙太奇真的做得太好了,充分做到了电影的小说化,不停的闪回和角色之间的切换,让人以为在读一本意识流的精神分析小说。
但是后半章垮掉地非常快,基本上从女主“进入”她自己的小说,与那些角色开始互动之后,不光是剧情还是剪辑都明显乱了章法。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笑点太多耽误了叙述,影响了这部电影对艺术形式思考的潜力。
如果可以有完美的人生,那一定是与电影相伴的一生。
通过这部温馨动人的纪录片(或者说是一场大师班),我们与瓦尔达奶奶一起,重走一遍了她多年来电影艺术创作的心路之旅,看她如何通过35mm的电影镜头、纪录片的镜头、胶片照相机的镜头以及视觉艺术的镜头,捕捉和探索那些人世间的温情和美好。
活过、创作过、尽兴过,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之后,瓦尔达奶奶向我们做了一次深沉却豁然的告别。
痛苦与荣耀 Pain and Glory 垂垂老矣之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佩德罗的自传体剧情片,每一帧每一秒都浸润着他对电影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电影里的老导演被病痛折磨,但当他每每回忆起儿时,回忆起那明媚的村庄、勤劳的母亲,还有自己情欲开始的那个盛夏,时光就会变的明亮。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一点对衰老的抱怨,你能看到的,都是一个内心澄净的老人,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回顾自己一路走来那些令人触动的瞬间。
衰老带来的挫折会有,但是只要依然能创作电影,他心中的那团火就会继续燃烧。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影院好读版至成文的今日(12/13),這部片在全球票房慘澹,票房甚至沒有達到成本2600萬美元的一半,而在近期的各大獎項中,其更是只有入圍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當然爵士樂是非常好聽,但電影本身其實也值得一看,作為艾德華‧諾頓第二部導演作品,這部他自編自導自演自監的作品,充滿了黑色電影該有的韻味以及艾德華諾頓本人的魅力。
布魯克林孤兒原文《Motherless Brooklyn》在電影的台詞裡被提到的時候,其實是被翻成「沒娘養的布魯克林孤兒」但其實翻譯成失去母親的布魯克林或許會更好,這是一個雙關語,既指涉著主角萊諾六歲喪母的過去,也指涉紐約裡這塊「世界最大的城市」坐落的土地沒母親疼愛,市長是個被拱出來的草包,權力集中在市長底下一個官員上, 摩沙·蘭道夫,誰能想到這個瘸腿的男人竟能隻手遮天,支配城市,出高價收買官員、居幕後低調行事、蓋公設賄絡大眾,還有行政區管理廳(BA)充當他的地下打手。
因他建設而受害的,是居住在藍領社區的有色人種,例如黑人與拉丁人,以及一些少數貧窮白人,住所被列為貧民窟,然後被拆掉,海灘與公園他們無法抵達,因為都在公車才能到的地方,而摩沙根本不在乎公交系統,即便有民主當靠山,他們也什麼都不是,因為他們是少數。
「行動才能改變一切,口說毫無意義。
」他不腐敗,他是殘忍,正因他懷抱信心,所以他毫無遲疑,要是在別的電影裡,或許他就會是主角,一個墮落的英雄,因懷抱理想並遭遇現實而墮落,某方面來說,他像是另一個黑色電影的偵探,因為他探索著通往未來的道路,且不擇手段要將他看見的道路打通,他認為人們的本性是健忘且懶惰,並害怕改變,當大眾忘記中央公園建成時必須遷走農人與牛隻並鏟平田園時,他記得。
而他的敵手,我們的主角,是一個得了妥瑞氏症,在一場意外中失去如父的老闆法蘭克的一個小夥子,萊諾,他記憶超群、觀察敏銳,但一般人都當他是怪胎,只因為他有時候會無法控制自己出口的話語還有行為,作為一名偵探,他具備才華,但他的缺陷也是致命的,因為照理說偵探必須是低調行事,並懂得隱藏自己的人,但他精密而快速的思緒對控制他的身體卻毫無幫助。
法蘭克都叫他布魯克林,是的,一個在布魯克林的布魯克林,頭腦與身體的不協調的他,彷彿正是這座城市上層主腦與下層藍領不協調的隱喻,於是遊走在上層與下層間便成了他在本片裡做的事情,作為雙關語的布魯克林(既指涉城市也指涉他)的未來是他必須探索且做出決斷的,於是他又與他的敵手摩沙形成平行關係,他們都在探索未來,而更妙的是他們都愛上了黑人女孩,即便摩沙說自己「只是想偶爾操黑人女孩」但摩沙親筆給女孩的情書卻透漏了真相,一個讓他戰慄而不敢面對的真相。
他,一個靠惡意弄垮少數族裔房價,並驅趕他們的人,曾經愛上一個少數族裔的女孩,一個飯店黑人小妹,多年之後他沒有結婚,也從未試圖去滅口這個黑人小妹與他的愛情結晶(他們就居住在同一個城市裡,而他的女兒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到了反抗他改造城市的委員會任職。
),即便這件事就他的性格而言理應當機立斷。
而萊諾,則愛上了那個不能被公諸於世的愛情結晶,蘿拉。
我是如此的欣賞布魯克林孤兒那種慵懶的步調,當然如果你就時間上來看的話,每個事件之間間隔的時間其實是很短的,但艾德華諾頓卻用了慵懶的節奏,用一種素樸之美來呈現萊諾獨自一人時的氛圍,那不是黑色電影裡那種肅殺、驚悚、令人屏息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人性揭露的悲哀,本來善惡分明的事情(萊諾要替自己的老闆報仇)卻變得漸漸沒那麼善惡分明,因為萊諾發現法蘭克之所以要執著導致他死去的案件,不是出於公平正義,而是為了敲詐一大筆錢,而且這件事是他與蘿拉的叔叔比利一同策劃的。
摩沙的落魄弟弟保羅知道這件事,但他不願參與也不敢參與,他知道哥哥的惡,但他說服自己,因為他有他的夢想,而他的夢想會造福全國人民,所以他不想推翻哥哥,而只希望藉由一些小事件提醒哥哥自己的重要性。
比起那在電影中已經被解開的謎團(當謎團被解開,就彷彿迷宮的畫本被畫上了線,從入口到出口一路延伸,而不再因其多重的可能性而迷人)我更欣賞於裡頭這種迷離的人物,他們的輪廓一開始是模糊的,但隨著主角拿著燈火靠近,一切越來越清晰,卻又模糊了他們在片中先前給我們的印象,人是多麼的矛盾而缺乏同一性,又或者在人的同一性裡就包含了矛盾。
既便國家因戰爭而蕭條,然毫不後悔為國打仗的法蘭克,經營著破爛的偵探社與破爛的婚姻,他既是習慣「能在高壓下冷靜」的人,卻也因為畢生習慣而被殺死(因為隨身帶的槍意外被殺死),而一切之所以會發生,或許是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試圖放膽行事,意圖用勒索得的大筆經費拯救自己破爛的偵探社與破爛的婚姻。
而看似將蘿拉捧在掌心的殘廢老兵比利,卻居然是勒索計畫的參與者,至於懷抱理想,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的保羅,也散發著猥瑣的氣味,這種氣味來自他的渺小,是的,他是好人,卻也是個渺小的懦弱好人,只敢旁敲側擊,不敢頂撞哥哥。
以理想又或者教養為名,他失去的是哥哥對自己的尊重。
於是最後當他放棄了最後一絲尊嚴,聽從哥哥的話梳裝打扮好,收信期盼哥哥採納自己的城市電氣化計畫,上頭卻印了一個大大的「否決」。
這是本片角色們命運,因其「變」而遭逢不幸。
艾德華諾頓處理本片其實異常細膩,先就畫外音的處理而言,他明確劃分了萊諾與開口的頓挫所不同的,流暢的思緒,少量的第一人稱敘事,很好的繼承了小說的魅力,同時又不會過於搶戲。
伴隨著悠揚的配樂,我們與萊諾一起沈入這個如水下廢墟的世界(電影在這段轉場用的影像上再次暗示了萊諾與與摩沙的相似處,只是萊諾在之中沈落,沒有方向,上方的摩沙卻堅定著來回游動以展示自己的力量,電影兩次都呈現他在游泳,體現他不願沉浮而是征服城市的野心。
)這個水下廢墟的世界漸漸消逝在觀者的視域之外,因為作為光線中介的水體使得一切都在變形,而廢墟本身則意味著漸進的消亡狀態,但廢墟化卻是進步的必要,無論是城市必須因為種族平權而停滯發展,又或者是種族平權必須因城市而停滯發展,懷舊成了兩種進步共同的敵人,積水、鏡面、煙霧、微光……覆蓋在廢墟上的一切作為一種映射體體現了一種有罪的美(在另個轉場中,法蘭克的身影變成了爵士樂手,他既承接法蘭克的工作開導布魯克林還在必要時刻拯救了他,而這同一性以混淆了黑與白的強光體現。
)其他作為聲音進出的細膩就不多提了。
如果要說他犯了什麼錯,或許就是在2019他拍的片子的動作場面實在不夠誇張,無法引起觀眾的感官,有飛車戲但稱不上追逐,有追逐戲但稱不上刺激,他就是快不起來(請看後半斷那場高個打手跛腳出來追男女主的戲,跛腳這件事已經讓速度變慢了,而讓畫框沒有與高個產生碰撞更讓速度無法快起來),他試圖用對話的緊湊來補足動態的不足,但他的對話卻又缺乏如昆汀塔倫提諾的動態性與緊湊性,與萊諾這個心直口快的角色與慢節奏的劇本取得了一種平衡。
摩沙的原型來自真實存在的羅伯•摩斯,這個爭議人物至今仍然被人銘記,曼哈頓議員丹尼爾·奧唐奈(Daniel O'Donnell)近來提議要換掉以其為名的公園名稱,因為摩斯過去的種族歧視工程,但沒有太多人支持,或許摩沙是對的,人們健忘且懶惰,故害怕改變,若沒有情感與想像力,理性所及有限。
理性所未及之處,正是黑色電影的韻味所在,在那裡,理性的燭光使得被照亮部分的黑暗更加妖媚,如黑人酒吧的爵士樂以及萊諾的妥瑞式症一般攫住我們,支配我們,讓我們消解舊殼,各自融入更深邃的新的我。
最終,萊諾離開了生長之地,離開了過去的工作,與新的戀人在新的世界過新的生活,如同當年許多離開布魯克林的人們一樣,逃亡與殘忍,竟成了一體兩面,成就了過去的消亡。
期盼已久的诺顿新片终于上线,但我觉得这可以撑得上是2019年最惨的电影了。
从片名可以看出,诺顿导演有很大的野心,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布鲁克林作为背景,来重现当时的特色,而且本片的配乐和政治正确因素成为了本片的两大加分项,大量的爵士乐作为背景能更好带入剧情,而黑人不应该被歧视这一政治正确因素也能会俘获奥斯卡评委们的心。
说到缺点虽然很少,但却能致命,诺顿新片在美国遇冷,口碑还好点,不过票房是够愁人的了,没办法实在是太长了,看得出诺顿希望此片能将文艺与商业元素综合为一体,但很可惜,说它是商业片,元素不足,前20分钟恩师弗兰克中枪那一段可以称得上是电影中最刺激的桥段,而且制造了充足的戏剧冲突,但之后剧情进度就开始慢下来,虽然本片很用心用偶然发现的线索来推动线索,但进度还是很慢,强制让自己欣赏才能从头看到尾,而且商业片的高潮一定要够刺激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可惜本片没有做到,结局对抗幕后黑手节奏平缓而且有些草率,这可是商业片的大忌。
说它是艺术片其实也可以,但它从影片开始就奠定商业片的基调,承认片中的配乐以及场景复原是真的NB,演员演技都是OK的,不过电影名叫布鲁克林秘案,宏大的背景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为这结尾做足了铺垫,但当结尾揭开,有些失望,结局就先不剧透了,有着做出一部史诗片的决心,却在结尾翻车,甚至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诺顿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导演功力也还可以,可以看出诺顿为此片付出了很多精力,听说拍摄时还出了不少插曲,口碑还好却没有形成效应,更是可惜它的票房了,说它是年度最悲催的电影真不为过……
蓝道兄弟的人生轨迹,在面对同一个经济危机的时候,迥然不同。
威廉达福继续选择给私人造大楼,结果走投无路,饭都吃不饱。
弟弟选择了市政工程,给城市造公园,造大桥,风生水起,声望甚至超越了市长,成为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
莫不是选举产生的,不需要对市民负责,他是市政府下面的建筑委员会公园委员会等一系列委员会的首脑,还是总承包商。
经济危机下的市长要想有政绩,只能是靠政府的公用设施建设,每一任市长都不能失去他,干工程就要有拆迁,他狡猾的把脏活累活转包给了利伯曼,自己只享受成功的风光。
有黑人团体游行反对莫,他雇了私人侦探去打探对方底细,本来是查乙方的,结果查到了甲方老板的黑材料,他想勒索点钱,却被误杀。
手下莱昂内尔失去了人生导师和父亲,他必须找到原因,才能开启下一段人生。
最终,他的办法和师父的办法,也没什么不同。
师父有媳妇儿,也不怎么喜欢乱搞,就是要点钱。
被杀是意外。
莱昂内尔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保护那个女孩儿。
黑材料被送出去,顶多只是混淆一下舆论,泼一下脏水,并不会给对方构成毁灭性打击。
但这是莱昂内尔必须做的,也是他仅能做的,黑人女孩儿要说也并不脆弱,她是个律师,有正当的工作,也很独立自主,与其说莱昂内尔救了女孩儿,不如说女孩儿救了他,没有这个案子,他甚至都活不下去,他没有事做。
很羡慕电影上的人物,在他们平凡的无聊的人生中,总有一天神奇的巨大的事情降临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从此走向不同的方向,而实际上呢,大部分的平凡无聊人就这么平凡无聊到死,什么波澜都不会有。
对于莱昂内尔的妥瑞症,也许他并不是妥瑞症,而是主意识无法成功压制大脑其他自主功能,那些功能自动自发的运行,对外界的信息输入自动处理产生一个个结果,提供给主意识选择,因此他的思维才会那么的开阔,能从乱糟糟的线索中联想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知道了黑人保罗是女孩的舅舅,而白人比利是女孩的叔叔,uncle这个词不分叔叔舅舅也真的是醉了。
Some post-review thoughts jotted down by a legit fan of Edward Norton. I have tried to put it in an objective way, but still, don’t read into it too much. Genre: It’s quite a modern but classic film noir that Hollywood almost never makes anymore in the 2010s and 2020s, not alone setting the story back to the 1950s. It makes sense why it takes years to complete this project,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Edward Norton. I believe he intended to rewrite the original novel quite a lot to reflect his own philosophies. A 144-Minute Movie: Its slowness could kill impatient audiences. But whoever appreciates meaningful theatrical experience or classic Jazz and music written by Thom Yorke might find it thought-provoking and entertaining. As a fan, I’m sincerely proud of Edward as he finally came up with a work that purely shared his own voice, however, the lengthy story may distract people in the middle. It could have mad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being self-respecting and audience-centered. I was setting the bar high and expecting a more intensive story from Edward, because that’s Edward! The Story: There weren’t a lot of twists around the detective line but it had much more complex layers behind: friendship, loyalty, power and intimidation, violence, social justice, the explor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most importantly, showing respect to people who suffered uncomfortable conditions that put them at a disadvantaged place in society. Admittedly, I found it a little bit hard to peel off all the layers to hit the core. It overshadowed Chinatown and to some extent, Rain Man, as well. Personally, I wish the story could have gone further on either one of these two paths. And it’s a story about New York. Edward loves New York. That’s where he lives. That was where he started his acting career. No one who is passionate about the city wouldn’t fall in love with Brooklyn after living in New York for a while. Brooklyn Bridge, Manhattan Bridge, Washington Square, Penn Station, the jazz bar in Harlem, and some random neighborhoods in Brooklyn - they all look weirdly familiar and lovable in the movie - even including the typical New York train noise that comes on and off and cuts off your ongoing conversation with someone else if living near a train road track. Performance: Edward absolutely nailed down another difficult role. He gave audiences an authentic image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ourette’s syndrome. The rest of the cast was as amazing as they were supposed to be. I think it’s totally fair to say Edward is a top talented actor in his generation!Anyways, it was absolutely enjoyable to watch Edward Norton play a leading role on the big screen. Bravo, Edward! Till next time.
The Official Poster of Motherless Brooklyn
音乐画面和氛围太美,daily battles三次响起都直接炸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萧索冰冷又浓郁,对一个接一个的夜色下布鲁克林大桥的镜头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电影删掉了小说的一些细节,尤其是Lionel等人作为孤儿的童年回忆,这对人物的塑造似乎有一点影响(就像有豆友说不知道Tourettes和孤儿的身份对故事有什么贡献),整体显得不痛不痒,或者说温柔了许多。
不过毕竟一次元到三次元,也是难免。
不过最重要的是,糯顿一手包办的运镜、碎碎念台本和温柔又带点神经质的表演!
应该包含了不少他的私人体验吧(粉丝过年了)。
满篇摇曳的Jazz,Thom Yorke的低吟,虽然是underdog的故事,也还是小资情调。
票房和评分似乎都不太好,有点心疼糯公子,感觉他这么多年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演商业片还是独立电影,都一直保留着那股挑剔的知识分子气质,总带着一点羞涩和神秘感。
想要在满足自己表达欲的同时还受到主流审美的欢迎,总归还是难了点。
导演这条路对他来说也许注定不好走吧。
不过糯公子大概也不在意就是了哈哈哈。
而且我相信这片子他绝对还是努力迎合大众口味了,本来完全可以拍得再文艺艰深一倍,(像他上节目的时候那样前一秒还在说星战后面就给你引用诗词歌赋,)不过这样一来除了粉丝大概真就没人看得下去了。
总之能看到这么一部带点日记意味的作品真的很满足,就还是希望糯顿以后多出来营业吧,无论编演导,怎么看都觉得很舒服啊。
momento!
拖沓,长。。。——20200228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通过此片见识到了爱德华·诺顿编、导、演全面的才华。他以不时抽动的面颊、脱口而出的秽语,演活了患有妥瑞氏症、记忆力超群而善良正义的古惑仔小弟。光芒四射的表演盖过了布鲁斯·威利斯、威廉·达福等老戏骨。纵使社会黑暗,以致血浓于水的亲情都被权力与利益无情践踏,但单纯的善良不仅可以拯救自我性命,还可以成为谈判的筹码。黑人爵士乐、老派的追逐格斗都很有迷人的怀旧滤镜加成,想起《小丑》及《美国往事》等盗亦有道的黑帮片。四星半
爱德华诺顿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有妥瑞士综合征的私家侦探,故事还行,就是节奏有点慢,中间铺垫过于冗长,在家看,有吃有喝,居然还能睡过去……好吧,我的错!
诺顿式美国年代片。完成度很高,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到位。古古终于不是一张惊恐脸从头到尾了,所以演员的表演还真是很考验导演的功力。
老派复古学院风,jazz和thom yorke,抽搐billy和smart ass Brooklyn,willis baldwin Dafoe三大老戏骨,Norton依旧忧郁伤感地迷人…两个多小时讲了个私生女的故事…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温柔舒适的感觉。诺顿的演技真的很出色。
是因为我是他的死忠粉吗?为什么我觉得这么好看?为什么我觉得比书好看100倍?不仅仅是他的演技,还有整部电影里的纽约。
平平无奇诺顿顿终于拍出了他想要的电影,从各个维度上来说。他始终是那个执拗地不顾一切又很难将雄心与人言说的难搞的人,换句话讲,他仍旧心处“分裂自我以蒙骗他人“的矛盾心理,仍旧以“对着镜子痛骂自己“的样子分别进入清醒的自我审视和忘我的自我操演两种姿态,结果却是在这部作品里实现了他不曾在别处实现的创作自由和忠于自我,这也该是他戏里戏外一直以来抑制不住的condition吧,诚如mona老师所言,一个“看起来温和的暴脾气“,他最终还是迷到我了。#57thNYFF#(也许58th就没我了)PS. 一个怀疑:诺顿顿是不是《火线》粉?
诺顿演技很自然流畅,但是导演功底却非常糟糕。本片前期仿佛是谍战片,中期仿佛是侦探推理片,后期却又变成了爱情片。诺顿很努力地在用各种方式吸引观众——快速的剪辑方式,多个人物表演细节,个性鲜明的配角……不得不说各个人物的特点都非常突出,但是各人物并没有为故事共同做贡献。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延伸出一部电影,但是放在一起就太过散漫。诺顿没有找到好的timing,情节之间也没有hook相连。片子看得人很累,感觉演了很久都还没有结束。不是值得人花时间去看的一部电影。不推荐。
诺顿演的不错,也拯救不了烂成shi的剧本……
看了三次都没看完
太一般了……
一个冷硬派推理的故事,倒是挺符合在好莱坞混不开的诺顿的。诺顿的演技没得说,这么平淡的故事我都能看下去。话又说回来了,这样一个平淡的故事,实在没必要拍得这么长,也有点对不起等了十多年的影迷
非常好看,但有点儿泄
摄影好,配乐好,演技好,演技好,演技好,演技好,诺顿演技太好了!!酒吧爵士乐演奏是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剧情有一点拖沓但是很注重细节
睡了
因为一部电影爱上一座桥
編劇自導自演,諾頓講了一個偵探故事,要演患抽動穢語綜合征還要找線索查案,最終收穫了愛情,影片中的爵士樂不錯。
Times是指纽约时报,怎么从讲述纽约的故事中翻译出个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