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罗素·克劳凭借《角斗士》一片拿下了影帝,击败了汤姆·汉克斯、艾德·哈里斯和杰弗里·拉什三位强劲的对手,那一年他37岁。
《角斗士》是罗素·克劳扬名世界的经典电影名作,同时也让他在好莱坞位列演技巨星行列。
现在的他与早前相比,在个人形象上有着巨大反差,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罗素·克劳不再是健硕的型男,反而是大腹便便的油腻大叔模样。
这也包括后来在他出演的英雄电影《罗宾汉》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肥肥”的侠盗罗宾汉形象。
虽然他一直都不属于那种自带流量的演员,但是他的演技却是不得不令人拍手称赞,无论是出演心地善良的普通人,还是出演经验丰富的警察,还是出演彻头彻尾的反派,他都能精准地进行演绎。
《精神错乱》是他2020年推出的新片,在这部影片中他就出演了彻头彻尾的反派。
《精神错乱》被很多观众称作是一部惊悚公路片,也确实整部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基本都是在公路上,而且故事的起因还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路怒症”纠纷。
我们十分熟悉的“路怒症”如何点燃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这也正是影片导演和编剧颇费心思的地方,所以作为影片压轴演员的罗素·克劳饰演的男主角就惨了,除了被设定是一名“路怒症”外,还被设定成一名精神病患者。
为了营造氛围,在影片的开头男主就丧心病狂的杀害了前妻两口,并火烧了他们的房子。
随着故事的发展,因为送儿子上学路上的大堵车,让海伦·皮斯托里斯饰演的女主,对挡路的男主狂按喇叭并斥责,对此男主的小宇宙爆发了,他开始对女主进行疯狂地报复。
在身边连续几个人遇害之后,面对警察的支援不力,女主的潜力被激发,最终用一把漂亮的花剪刀结果了罪恶的男主。
虽然是反派,但是重点强调一下,56岁的罗素·克劳的演技是影片的最大支撑点,他把一个因生活压力所迫而精神错乱的角色,用他娴熟的演技,演绎得极具身临其境感。
《精神错乱》的制作成本为3000万美元,属于是中小成本,按照目前的票房情况,回本没问题,而盈利也是问题不大。
不过还要对片中的女主奉劝一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非要逞一时之快,给自己招来大祸,就得不偿失了。
.............................................................................................................................................
看了一半心里面就堵得慌,全程是收缩着小心脏在看,如何面对人生危机,处理公路上遇到的麻烦、路怒,我看女主需要从以下小事做起:1、下车加油,一定要带上手机并锁车,钱包不要放车顶;2、手机一定要有固定的随身放置位置,不要随处乱放;3、车内物品一定要摆放整齐,心中有数,在哪个位置闭着眼能拿到,不要像女主一样翻天找地找空气;4、手机一定要设置密码,不要嫌麻烦,多级密码,现在手机越来越重要,支付通信,一定要实施技防人防,防的就是你疏忽的那一次'万一';5、 拿到陌生人在车内留下的电话,第一件事就是丢掉,不然从接电话开始,你就会深陷不断的麻烦;6、遇事不要慌,先拍个照片是有道理的,拍人、车牌号,第一时间告诉警察,信息有没有用警察会知道;7、与警察打交道,不要太友好,必要时直接截停求助,事后警察叔叔也不会怪你的,不然你犹犹豫豫的,不仅保不了你的小命,有时候连警察的小命也要丢;8、遇到路怒纠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旁边的人也纠缠进来,不然别人都会隔岸观火,毕竟对付路怒最好的办法是明哲保身,当别人路怒撞你的时候,最好办法就是撞前车,如果你一个人死扛,结果就是第一时间旁边的车全跑了;9、遇到麻烦之后,自己一定要远离亲人,把亲人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把亲人牵扯进来,不然将变成筹码;10、不要招惹开车犯迷糊、犯错的司机,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他在经历什么,他是不是精神病、垃圾人,不然他将有机会在你身上犯错,被狗咬的大多是逗狗的,被狗惹了,你咬回去你也赢不了;11、要像片尾时女主一样,看见路口就刹车,看见绿灯也刹车,让喇叭落灰、油门踏板生锈。
不然影片中的素材就将真实上演。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关于“路怒症”的电影。
再深究一步,这是一部反思当代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片。
一直以来,类似于“持刀伤人”、“驾车冲入人群”、“杀害女友妻子”等事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上热搜,随便搜一下“路怒症”就能得到一个很长的话题列表,似乎,人们的情绪逐渐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电影《精神错乱》,便是聚焦在这种现代情绪失控中的路怒症上,讲述了一个面临生活危机的人在路怒症的疯狂中连续杀人的事件。
电影从第5分钟开始的一段蒙太奇将这种社会现状进行了荒诞化的呈现。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早高峰,拥堵的交通,车内的广播,早间新闻……暴力新闻与娱乐消息交替出现,恍惚之间,这不再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而是一个任由暴力滋生却只顾着娱乐的蛮荒时代。
从原本的交通拥堵,到暴力升级,混杂着的娱乐消息逐渐变成对道路暴力事件的调侃和认可,莫不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这些事情,或许可以归咎一个人所受教育水平不高,或许可以怪罪一个人素质低下,或许可以找借口说这个人短时间内遇到很大的生活冲击造成精神崩溃。
但是,有了这些理由,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随意伤害别人吗?
并不能。
从心理学上来看,若非精神失常,直接杀人几乎是一个心理上的坎儿,即便是能冷眼旁观的人,也不能不在亲自动手前犹豫一下。
而且,我有理由相信一个理智且成熟的人,能够处理好情绪而不至于选择杀人。
继续溯源情绪失控的原因,则可以从大环境来分析,即一部分原因在于快节奏的社会无形之中带给人们更多的压力,由此让人无暇理会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产生了暴力的恶果。
此前也在一本书中读到类似的观点,人类发明了科技产品来减轻人类的劳动,科技的发展则让生产的进程加快,反而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更快的科技的节奏中。
最终不知是人使用科技还是科技奴役人类。
电影的主角由罗素·克劳饰演,全篇出现的只有他虚构的一个名字,演员表里也显示他所演的角色为The man,用这个人指代“路怒症”全体。
罗素·克劳在演技上毋庸置疑。
他曾两次获奥斯卡提名,凭《角斗士》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后又凭《美丽心灵》拿下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
就在今年初,他在迷你剧《最响亮的声音》中饰演“福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一角,再次斩获金球奖最佳男主。
电影的最开始便是他的一场戏,这场戏很关键,奠定了全片的基调,也引出了之后所有的故事。
一个惊悚片中常见的雨夜,镜头视角从很低的角度拉起,露出一辆等待的车子,这种接近跟踪的感觉,总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接下来,阴暗的车内光线中,一个亮起 4:03 的手机屏幕,更加强化了这个人似乎等了很久了,几乎是认真的等到这家人睡熟。
然后是头痛、吃药,笨拙且略显粗鲁的动作,将一个烦躁且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刻画出来。
手部的戒指预示着有婚姻的纠纷,抛掉戒指则是下了个决心。
果然,一个阴郁不清的臃肿的脸看向房门,单手划开的火柴照亮了人脸,却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光明。
等到火柴燃尽,罗素·克劳用力眨下最后一滴眼泪,下车,不紧不慢地脱下西装外套,有条不紊的叠好西装,仿佛要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体力活,就这样用锤子砸烂门,砸死应声而出的男女主人,倒汽油,点火,驾车离场。
从车内的动作,到车外的杀人,所有的动作都有呼应,在房内点火的时候甚至都能让人想起他在车内的单手划火柴。
而所有的行事动机都交代明白,所有的道具都有所用,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段戏了。
在之后的故事中,罗素·克劳更是将一个路怒的变态演绎的淋漓尽致。
不稳定的情绪,对于按车喇叭一事的较真追究,不懈的追车,甚至是思维缜密的手机换卡、定位、追杀当事人的亲友。
自始至终都让人很难判断这个人是精神失常,还是处心积虑要连环杀人。
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对罗素·克劳的行为进行预判,很可能女主的所作所为正中他的圈套,从而让影片的惊悚感更强。
电影中的跟踪利用了手机和电脑的定位系统,这一点可能更能让观众心理崩溃。
为了生活的便捷,相信很多人在使用可以连接的电脑和手机时,都会进行相互的定位,以免丢失。
正是这样,女主的车辆便被无时无刻的跟踪,带来一种步步紧逼的恐怖感。
《隐形人》也用了相似的手法,即大量的后跟镜头表现未知且无处不在的跟踪感。
不过其中的跟踪是利用光学成像将人隐身,从而潜伏在主角的身边进行跟踪和监视。
两者异曲同工,主角在明处,施暴者在暗处,让人时刻为主角的命运担忧。
此外,电影还贡献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追逐戏。
就是在罗素·克劳疯狂追杀女主的过程中,两人在公路上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追逐。
其中也是通过对女主、女主儿子、罗素·克劳三人的表情和反应进行特写呈现,堆叠产生紧张感,再借助第三方的视角对追车的大环境进行表现,利用低机位视角展现车的飞驰感。
影片的最后,女主将罗素·克劳刺杀,算是解除了自己的危机。
但是当她差点被闯红灯的车辆撞,在对方的谩骂声中,女主颤抖的手举在方向盘上方却始终没有按下喇叭。
她的儿子也说了一句“Good chioce”。
这一幕似乎已经达成了罗素·克劳以暴制暴、教人讲礼貌的目的。
但是,真正的礼貌需要这么高的代价吗?
这又引发了新的反思。
整体看来,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中规中矩,张弛有度,其题材选择也是基于现实的路怒症的夸张化呈现,贴近现实的内容则让惊悚体验更甚。
全篇的亮点皆在罗素·克劳的演技中,细细回想,则是女主的戏剧张力弱了点,整体稍显失衡。
说你呢 这句话 大蠢逼 这电影挺好看 大狗熊拍苍蝇 。
女主角是代表社会上一种女性吧 ,确实很蠢,在现实中可能习以为常。
但在此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她成为了大狗熊的猎杀对象。
很令人感动。
大狗熊脾气不好,但是思路比较清晰。
(还得是影帝)小绵羊似乎很委屈,但是她的的头脑就和交通状况一样堵。
(白B扯的演技)
急躁的翠花狂按喇叭,恨不得想要有一万只草泥马踏过前面的小皮卡,眼看着绿灯变成黄灯,翠花急打方向盘,一脚油门,超了上去,还不忘冲着小皮卡比了一个国际手势。
可还没等翠花走几步呢,又遇到了大堵车,她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周一的早上,可是,刚刚的小皮卡已经缓缓的跟了上来,翠花瞥见了面露凶相的皮卡司机丧彪,立刻神情紧张起来,丧彪示意翠花的儿子小帅摇下车窗,同样害怕的小帅赶紧按下按钮,丧彪向小帅展示了如何礼貌的按喇叭,并质问翠花刚才为何那么粗暴的问候他全家,翠花根本不想跟他纠缠下去,示意小帅关闭车窗,可车窗偏偏在此时被卡住了,翠花暴躁的大叫着说,刚刚明明是绿灯,你为何不走,丧彪说刚才可能一时走神了,并真诚的向她道了歉,但作为回礼,丧彪也要求翠花为她刚刚的行为道歉。
可是,暴躁的翠花哪里有心情跟他道歉,直接把丧彪怼了回去,并再次问候了他全家,被整懵逼的丧彪彻底愤怒,威胁翠花说,要让她知道糟糕的一天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道路畅通后不久,丧彪驾驶皮卡疯狂的追了上来,一个紧急变道超过翠花,紧接着又来了一个急刹,幸亏翠花反应灵敏,死死踩住刹车,翠花被吓出一身冷汗,差五毫米就撞上去了,丧彪鄙夷的嘴角上扬,一脚油门扬长而去,心有余悸的翠花母子,只能慢慢的跟丧彪后面,准备抄小路避开这个有毛病的人,可就在快到下一个路口的时候,丧彪突然快速发动方向盘,急踩刹车,皮卡直接横在了路中央,恶狠狠的给翠花来了两分钟的死亡凝视,之后又再次帅气的扬长而去。
被吓尿的翠花找准时机赶紧拐进旁边的小路,母子俩回头张望没有看到丧彪追过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翠花根本不知道的是,被她激怒的丧彪,就在昨晚的雨夜,因为老婆出轨离婚律师,而愤怒的杀了她全家,刚才的一幕仅仅是她恐怖一天的开胃小菜。
精神错乱 (2020)6.22020 / 美国 / 惊悚 / 德瑞克·伯特 / 罗素·克劳 凯伦·皮斯托里斯
这片应该是疫情期间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了,一点不夸张 真的是开场五分钟就死了很多人,而且不仅是虚构角色的死亡,很多是真实的交通事故及公路暴力实况录像,立刻就能把所有开车的人吓出冷汗。
之后#罗素·克劳# 出演的公路杀手就越来越变态,现在想起他的脸还是浑身发抖。
本片太适合在汽车影院上映了,对于坚持本周末上映的决定我完全支持。
因为其目标观众群就是开车的人。
特别是在加州,几乎每个人都开车,片中遇到公路暴力(Road Rage)屡见不鲜。
片中也出现了几个非常直观的撞人镜头,冲击力不亚于恐怖片。
加上节奏很快,也足够令人紧张,从头到尾可以说没有松懈之机。
不过很快,影片就从展示公路愤怒变成了一个变态跟踪狂的故事,这也是影片的问题所在。
它没有深入探讨公路暴力背后的原因,而是专注塑造了一个很令人难忘的反派。
公路暴力是十分令人有共鸣的事,如果能就此进一步展开探讨,比如类似之前奥斯卡获奖的《Crash》讲一些更为触动人心的小故事会更让人深受感触。
但本片则是前半部分有类似的企图,但后面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变态杀手如何发泄暴力,且并没有对他的行为有过多解释。
这就把一个很好的题材浪费成了B级片,最终只变成了一种暴力宣泄。
甚至有时你会觉得这暴力是否有点太过了?
不过女主和罗素·克劳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我更希望看到本片去探讨究竟是什么给人们这么多愤怒和压力。
比如我们每天看到新闻,谁又被杀,谁又被砍,不仅应该关注凶手如何处理,更应该去关注其背后的原因。
适合疫情期间观看,保证看完更上火。
本片还是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公路暴力的严峻性及思考要如何避免成为公路暴力的牺牲者。
比如我自己开车真的需要听音乐舒缓情绪,堵车是真的考验耐心,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或糟糕的一天,真的需要音乐来镇静和调解心情。
而且一旦遇到有人挑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像本片中的女主角那样硬扛,而是避免与对方对话,甚至避免任何对视,装作没听到没看到,这样真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是在加州这种必须开车的地方一定要掌握的生存技巧.
**1. 导火索与过激报复:荒谬的剧情逻辑** 《精神错乱》试图通过一场路怒冲突,探讨情绪失控的恐怖后果,但其叙事逻辑却漏洞百出。
女主角蕾切尔在开车时确实有不耐烦、按喇叭等行为,但这些举动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轻微摩擦,最多算是道德瑕疵,远未达到违法程度。
然而,电影却将反派(罗素·克劳饰)塑造成一个因这点小事就大开杀戒的“审判者”,甚至牵连无辜亲友。
这种极端报复的设定,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逻辑,变成了一场纯粹为暴力而暴力的荒诞剧。
如果编剧真想探讨“路怒症的危害”,完全可以让冲突更合理——比如反派本身就有严重心理疾病,而女主角的行为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让反派的报复控制在“教训”而非“屠杀”的范围内,使故事更具警示意义。
但本片却选择了最偷懒、最煽动情绪的方式:**让一个疯子以“正义”之名行屠杀之实,并让观众误以为他的暴行情有可原**。
**2. 受害者有罪论:危险的叙事倾向** 更令人不适的是,电影通过反派视角的铺垫(失业、离婚、被社会抛弃),无形中让部分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这个女人活该,谁让她招惹老实人?
” 这种叙事本质上是在为暴力开脱——它暗示,只要一个人自认为被冒犯,就有权用极端手段“惩罚”对方。
现实中,路怒症的本质是情绪管理失败,而非“正义执行”。
但电影却通过快节奏的暴力场面和反派“悲情背景”的渲染,让观众在肾上腺素刺激下模糊了道德判断。
尤其危险的是,某些现实中的偏激者可能会因此片强化一种扭曲认知:**“社会/女人欺负老实人,暴力是唯一的反抗。
”** **3. 暴力娱乐化:低劣的商业算计** 《精神错乱》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将血腥暴力包装成“爽片”**,却回避了真正的社会反思。
电影用大量刺激镜头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却对心理健康、愤怒管理等核心议题避而不谈。
相比之下,《小丑》(2019)同样展现边缘人的暴力,但至少试图讨论社会体制的冷漠;而本片则纯粹是一场**“看疯子如何杀人”的B级片狂欢**,毫无深度可言。
**4. 观众反响:令人担忧的共情错位** 更可怕的是,部分观众对反派的暴行表示“理解”甚至“支持”,认为“女人就该长记性”“老实人爆发就是爽”。
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电影叙事的误导性——它让观众代入施暴者视角,却忽略了暴力本身的非理性与危害。
如果按此逻辑,现实中任何轻微冲突都可能被解读为“该杀的理由”,社会秩序将彻底崩塌。
**结论:一部三观扭曲的烂片** 《精神错乱》本可以成为一部警示路怒危害的社会寓言,却因拙劣的剧本和扭曲的价值观,沦为一场**美化暴力、煽动情绪的烂片**。
它既没有合理的角色动机,也没有深刻的社会探讨,唯一剩下的只有血腥场面和空洞的“复仇快感”。
由罗素·克劳主演的《精神错乱》在美国上映时,正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美院线几乎停业,但影片依然席卷了超过了2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能够激起观众热情的无非是影片的惊悚主题——“路怒症”。
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在全世界这个蛮横无理的恐怖行为都已成为了社会性问题。
早上开车时,瑞秋因为些许不耐烦的焦躁被拖入地狱某天早上,美容师瑞秋开车赶赴工作,故事由此开始。
因为睡过头+高速公路堵车,无法准时赶赴会面地点的瑞秋被客户投诉并解雇。
她的心情低落到极点,从高速驶下后,看到信号灯由红转绿也丝毫不动的前方皮卡,她焦躁不堪地猛按喇叭,见对方毫无反应,她超车通过并朝对方摆出嘲讽的手势。
没想到,驾驶皮卡的男司机紧追而上,要求她道歉,但她拒绝了,自此便陷入被皮卡司机穷追不舍的地狱。
随着剧情推进,皮卡司机的“路怒驾驶”逐渐升级,瑞秋周围的人也暴露在危险之中。
只是按了几下喇叭…从而引爆“路怒驾驶”的恐怖惊险故事影片从路怒者视点描绘了路怒驾驶的恐怖。
皮卡司机追杀场面充满了紧迫感,即便顺利逃脱,安心感也稍纵即逝,恐惧随时都会在下个拐角卷土重来。
在开车的过程中,稍许焦躁都有可能被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种近在每个人生活中的惊悚恐怖,成为许多电影津津乐道的题材。
在看《精神错乱》的过程中,我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终于想起印象中最经典的路怒追车电影《决斗》(又名《飞轮喋血》),其也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长篇处女作。
决斗 (1971)7.91971 / 美国 / 悬疑 惊悚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丹尼斯·韦弗 埃迪·费尔斯通
说起路怒追车电影的鼻祖,当要数斯皮尔伯格的《决斗》在高速驾车途中,主角超车了前方行驶的大型挂车,结果被大挂车一路追杀,而挂车司机的始终未露出真面目……影片用极少的登场人物+两辆车就出色刻画了完美的恐怖气氛,其手法在之后被很多电影引用。
例如2001年保罗·沃克主演的《致命玩笑》,也是路怒追杀标配电影。
致命玩笑 (2001)6.92001 / 美国 / 惊悚 犯罪 / 约翰·达尔 / 保罗·沃克 史蒂夫·扎恩
保罗·沃克主演的《致命玩笑》也不乏看到《决斗》的影子虽然都是千篇一律的公路追杀,但稍微变化描述方法就能创作出完全不同的惊悚作品。
《精神错乱》在公路追杀的基础上配合“路怒症”这一社会常见问题,一下子变成了现代的、贴近生活的恐怖。
被追赶的瑞秋所处的境遇,也提高了影片的真实感。
几近崩溃的瑞秋另外,能够将本作的惊悚场面无限放大的,当属饰演皮卡司机的罗素·克劳的精湛演技。
别看他胖得都快像个球了,发疯起来却异常凶狠,即使被枪打中也丝毫不动,这一特殊的角色性格,被罗素·克劳用疯狂演绎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生活中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有时候越是温厚的人越可怕。
越是温厚的人越可怕…罗素·克劳的演技依然令人战栗
皮卡司机的路怒驾驶,不久也危害了瑞秋周围的人说到罗素·克劳,他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角斗士》(2000年)中饰演了最强的角斗士,第二年在《美丽心灵》(2001年)中饰演了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天才数学家。
从《悲惨世界》(2021年)这样的音乐剧再到《耐撕侦探 》(2016年)一样的喜剧,其演技之高已不必再赘述了吧。
到目前为止,罗素·克劳扮演过多种多样的角色,总的来说,他给人的印象都是正面角色,但在本片中,他所表现出的是与以往任何角色都不同的、蛮不讲理的恶人形象。
虽然他的演艺事业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这次也可以说是开拓了职业生涯的新境界。
无论多少次都打不死的……疯狂反派形象许多“疯狂公路追逐”的作品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复仇。
但是在《精神错乱》中,为什么皮卡司机有必要做到那种程度,最开始完全看不到其真意,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执拗地对瑞秋穷追不舍,开车将介入调解的无关人员撞飞,甚至还加害于瑞秋周围的人……直到影片里电视新闻报道其是一个受重工伤后被无良公司解雇,辗转找不到工作的社会边缘人时我们才明白,这些都是对冷漠社会的报复,进而演变成对普通人的无差别攻击,说到底仍是复仇。
借此,影片的主题也得到了小小的升华。
瑞秋的路怒点燃了皮卡司机的路怒,他不断升级的疯狂和执念逐渐将瑞秋攻击性的一面也带了出来。
为了保护深爱的家人,瑞秋决定一决胜负,和反派头脑战,与儿子的里外配合(说真的她儿子实在是太弱鸡了),成为她与疯狂反派对峙时唯一的办法,而非一味逃跑。
但说到底无论如何,真正的好办法,乃是大家开车上路时都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吧。
安全驾驶,从我做起
路怒、车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在家、在单位无法发泄,对于陌生的路人就忍不住了。
《精神错乱》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车怒,而是由严重偏执和暴力的精神病患者参与的一期车怒。
如此车怒就会变得非常致命,驾车时小小的行为或语言摩擦便造成一场社区性灾难。
像男主人公这种精神病人应该强迫送到医院治疗,漏网参与到车怒当中,应该属于特例。
但话又说回来了,那些在通常车怒中做出过激反应的人,与轻度精神病人又有多大区别呢?
说到底还是社会问题,这部电影前面已经交待的很清楚了。
精神病患者和社会问题不是这部电影研究的对象,也不引导观众感慨和联想更多。
看了这部电影,我倒感到女主人公之类的正常人,更值得研究和评论。
家里不如意,客户又丢失了,从她生活细节中就能找到答案。
早晨送孩子上学常常赖床起不来,出门前平板电脑也不充足电。
在路上开车横冲直撞,说变道就变道,说改变路线就改变路线,总是很随意,总是精力分散,险情不断,根本无视公共场合的规矩。
更糟糕的是,自己做错了点事就是不认账,死也不道歉。
与男主素不相识,女主怎么会引祸上身呢?
原因就是她总是无视自身的问题,一开始就与对方持斗争态度。
种种毛病并不是她不能成大器的问题,而是生活和工作都不会有谱,也不会如意。
对生活,最起码要有一个认真、细致的态度,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反馈于你。
回到路怒、车怒,出门路遇不对劲的人,就把对方当作精神病人对待吧,千万不要激怒对方。
垃圾片
这种变态的电影少拍点吧
我宣布:福特败,丰田败,八小时耐力赛沃尔沃胜利!
弱智的剧情
好莱坞工业体系里标准制式化的一个故事,但极其日常的切入点还是能让观众有所共鸣。而在杜比影院的加持下,影片本身的观感得到了成倍的提升。感叹国内能看到纯粹惊悚片的机会还是太少。
角斗士变这么大块头了
本色出演?(笑)
其实质量已经蛮不错了,能全程吸引人的注意力。罗素克劳多年前演精神病往天才方向走,现在演精神病往变态方向走,两极化,但演技稳稳。估计看过的人都会吸取点教训,能礼貌宽容点就礼貌宽容点,说不定就能跟身边的变态拉开距离了呢。另外,跟《荒蛮故事》里的两个小段故事类似。1141
超危险驾驶路怒症血泪
Worst nightmare!
这不是路怒症,这是杀人诛心了,演员炸裂满分演技,最后一段房间躲猫猫过于刻意和敷衍了,减一星。
能够将本作的惊悚场面无限放大的,当属饰演皮卡司机的罗素·克劳的精湛演技。别看他胖得都快像个球了,发疯起来却异常凶狠,即使被枪打中也丝毫不动,这一特殊的角色性格,被罗素·克劳用疯狂演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生活中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有时候越是温厚的人越可怕。另外,无论何时开车都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
一部关于路怒症的电影,没有什么大场面,看完即忘
非常通俗,非常套路的“动作”片,看完就只有一个。。。Hmmm。哦。。的感觉。其实有很多情节并不是这么理所当然的,而这部剧的情节,很多都是为了成立一个结果,才生出这个原因或设计。像是坏人不断拨电话想要你听着他得瑟变态的心理,并要你指定某个人死时,其实大可挂了电话,让他无法嚣张,反正不管怎么样,变态是不可能跟你谈道理,也不会听你的指示,干脆挂了电话直接报警更好。还有店里的人也是很白目,是不是想反映现实社会的人都是慢半拍,等发生了事情才报警,而不是提前阻止?否则,就是为了让变态可以离开,才故意这样设计了。最后的桥段更好笑,为了营造虚假的紧张感,竟设计让妈妈进秘密基地找儿子,自爆位置?而不是,先对付坏人,也是笨得可以。这样,一开始何必躲起来啊?太没说服力了。
路怒症遇上傻大姐
罗素克劳这些年金拱门吃多了还是怎么的,这身材惨不忍睹。
没什么太大意思的暴力片
Oh! Russell Crowe, look at you! What a Shame!
等同于将斯皮尔伯格的高概念处女作《决斗》拆解降维,如今美国类型电影创作愈加反智求和进而失信的大趋势着实令人惋惜:让导演放弃想象,让观众放弃思考,最终的结果,就是共同退步。
影帝居然演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