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意欧洲国家的一些电影尤其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电影开头提着一颗心看着,当看着极右分子拿着枪对着乌托亚的孩子们像杀鸡一样,真的是无比震惊!
更震惊的是被警察局带走了后居然能够指任律师为其辩护,律师还不认识他!
第一次感慨挪威这个神奇的国家,原来犯罪分子也有人权!
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即便律师的家庭被受到威胁还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并从被告的角度为之找证人辩护。
另一方面,对于从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Villia(可能没记对)心灵与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包括对他的家人。
很开心看到他一步步走了出来并最后勇敢地坐在犯罪分子前面说出自己的感想,cause he is not alone,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dreams,.but he is alone. 最后犯罪分子听到了法官的判决还报之一笑又一次震惊于挪威取消了死刑与无期徒刑,最高监禁时间也是21年,算一算2011至今,到2032年也可以刑满释放了。
上百度搜了搜,有个新闻是挪威2032年禁止半自动枪的持有,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生者还需面对生活,影片最后交代了首相,律师,Villia 还有对犯罪分子的判决。
使人不丧失希望与信念。
但是还是担心挪威这个开放的国家,在奥斯陆的城市中,是否真的安全平安呢?
尤其在极右分子日益壮大 移民失业率犯罪率上升的如今。。
后面百度了下,犯罪分子还想在监狱里组织一个政党最后失败,自己居然在里面高中毕业,申请了3次大学并通过了,再一次为挪威的公平的人权震惊了!!!
同时也体会到原来一些绝对公平的背后存在着太多的未知与危险。
顿时觉得我身在伟大的祖国是何等的幸运,可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
我还是喜欢中国传统。
就当做我目光短浅无知吧~
不能让亲着痛,仇者快啊。
西方的人权想法,我想来很尊重。
但是这种情况用人权解释,应该是这个人威胁了太多人的人权。
这个人就不应该继续活着了。
我认为这才应该是对于人权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保护一个犯罪者,极端保护一个犯罪者。
我认为这不是人权这个概念本身的锅,而是对于人权的理解。
人权本身是要更好的保护人类的发现,保护一些有正确价值观的人类。
而不是不辨是非,不分对错。
滥用人权。
这是我的看法。
《7月22日》痛苦也许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于特岛惨案,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的一场恐怖袭击带走了整整77条生命,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全片简明、利落、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赘述,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袭击过程正面呈现给观众,而在后半段更主要的对遇难者及家属身心愈合过程的表达,显得异常的客观,没有刻意的煽情,甚至有些细节像挪威常年的温度一样冰冷。
但你能在这冰冷背后看见那份异常的坚毅,遇难者的坚强,父母的支持,律师的专业,甚至行凶者宁愿加刑也要在法庭上讲话,都非常震撼。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自己对节奏娴熟的把控,将几条叙事线清晰的呈现给观众,任由大众评说。
7分。
ps:原来导演以前干过记者,怪不得这么偏爱写实风格!
该电影是以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毫无疑问,在观影的过程中是非常揪心的,尤其是当极端分子举起手中的枪射向每个学生的时候,那种冷静与毫无人性的眼神,就像手中的枪射向的是动物一样,每个学生纷纷倒下,学生们无助与惊恐的眼神,这一幕太令人震撼了,在观影当中,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警察会来得这么慢,为什么速度不快点,当警察好不容易赶到时,却没有出现我希望的所有警察一起朝极端分子开枪的一幕,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这样,那种严惩极端恶徒的快感,但归于理性,他们是警察。
极端分子不管是有什么样的理由,向手无寸铁的人开枪,都是不可饶恕的。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
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01恐袭现场邪恶的虐杀嚎叫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
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罪与罚善良的懦弱反击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
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
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
爱吗?
03谁来保护善良如何保护善良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
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
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
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
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LOGO李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7.22恐怖袭击事件背景在于犯罪者及其团伙为反对国家多元化,争取挪威主权,领土,而引发的一系列案件,往往恶势力难以压制正面势力,在欧洲首相所倡导的极右思想,民众争取利益,国家长治久安。
而另一个主角光环乃是维亚,在此事件中受到的重创却在家人,朋友的扶持下最终走出阴暗,道出“表现出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看完这部影片。
一个感悟是:公权力,必用开化的手段对付畜生,而不是义愤填膺的用畜生手段对付畜生,如果那样,那么公权力,也就变为了畜生。
影片中,无辜青少年受害者在痛苦心理挣扎中、或在痛苦接受手术时,画面一转,一个看起来较为舒适的审讯室,凶手却坐在那里大吃披萨、喝着可乐,主张自己的手指因被受害者头骨碎片迸溅划破,应该接受处理。
律师也只好“职业而体面”又很尴尬的提示景茶“我的客户应该休息下”、“我的客户应该处理下伤口”之类,景茶也就上来为其将伤处贴上创口贴。
凶手还很变态的“优雅的“,”礼貌的(教养的)“说了声谢谢。
是的,这种反差的给观众的心理冲击,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气的牙根发痒,恨不能扑上去将这个畜生撕碎。
但是抱歉,私权利,你怎样做都OK。
but公权力,我们无法像也门一样,用石头活活砸死墙间幼女者,只能枪必or注射。
虽然我绝对赞同石头活活砸死(but,如果这人是被冤枉的呢?
是的,在这里,依然讨论冤枉和不冤枉这个奇怪的论点,因为它对看客心理的影响力的不一样)but这里不讨论那些开化国家的先进。
只讨论事情本身。
个人非常崇尚重刑主义,but看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地区北欧五国之一的案件后,我的思索是:各有利弊。
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描述事实
没有做什么铺垫直接在开场30min内完全展示了7.22的恐袭而把重点放在了事件后社会的震荡。
叙事克制冷静,除了主角外受难者都只做中景的描绘,但是从一家人在事后的挣扎又很容易联想到同样的情绪还发生在77个死者200多位伤者的家庭身上。
观感不仅止于事件的本身,把时间往回拉到公元八 九世纪,那时骁勇野蛮的维京人用长船和斧子把欧洲折腾的死去活来,在此过程中维京人在整个欧亚开枝散叶繁衍不息,留在英国的成为现在的英国人,留在法国的成为现在的法国人。
时间过去千年,作为地球最富裕的北欧国家,诞生了最为中坚的左派知识分子。
他们的眼光绝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家甚至所在大陆,环顾五大洲七大洋以人类的命运为思考起点。
即使这在我们看来显得空洞可笑,并冠以“白左”的称号。
恐袭的实施者有错吗?
现在的我们当然异口同声。
但是1000多年前,持有此意见的绝对是“爱国者”,本来人类的早期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争夺,封建时期是族群的争夺,近代是国家的势力划分,而现在以大洲为基本单位都显得遥遥无期的时候,北欧人的思想却早已跨入人类命运体之类了。
有错吗?
看对谁,对这个蓝色星球来说无疑是勇往直前的暖流,而对于挪威人来说,未必。
近些年欧洲的排外浪潮此起彼伏,右翼政党粉墨登场,我们的古语说“仓禀足而知礼节”从人类顶峰回归历史常态的过程中欧洲这个创造出灿烂文化和工业的大洲必然还要经历一阵一阵磨砺,最终会如何,无人知道。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
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
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
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
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
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
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类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但与此同时,来自于同类间的相残却从未停止。
这种同类相残的现象,一直“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免不了感叹一声“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7月22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挪威,变态杀手造成77死、300多人受伤,可谓“惨绝人寰”。
令人震惊的是:这起惨案是由他一个人造成的,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罪犯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上面这张脸,就是制造“于特岛惨案”的挪威人布雷维克。
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他竟然笑了!
惨案发生在2011年7月22日。
当天下午三点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座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伤亡数字很快出来了:8人死亡,10人重伤。
事情还没完,45分钟后,奥斯陆郊区的于特岛上出现枪响。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在这里露营的学生射击。
90分钟后,特警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69人被射杀,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
凶手很快被抓住,他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案。
一年后,他被判决监禁21年,这是挪威史上最严厉的惩罚。
什么?
这就是“最严厉”了?
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谁能想到,已经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还会出现这种残忍的大屠杀?
这起惨案被认定为挪威境内,自二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为了永远铭记这次惨痛的教训,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了名为“7月22日”的故事片。
电影的拍摄、上映饱受争议,甚至一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公映,好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坚持了下来。
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还有一大堆荣誉加身,《谍影重重5》就是由他导演并编剧的。
他的电影以快速剪辑著称,因为剪辑快速凌厉,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动作片导演。
但在《7月22日》,他则保持了冷静客观。
整部电影像是新闻纪录——惊天大爆炸,用摇晃的手持镜头,架在无辜的受害者身后。
或者直接用附近的监控影像,保留真实。
变态杀手布雷维克没有精神病,他受过高等教育,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
案件发生后,他的律师很快到场,可见:他提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找了律师,还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电影中的布雷维克和现实中的布雷维克】在营地里,他欺骗孩子们说他是警察,然后进到房间里举起枪……确保没一个孩子漏掉,当他看到装死的孩子时……竟然还会沉着地补枪。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反人性的冷静,这种冷静令观众为之胆战心寒。
所有人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真相极其简单,这个凶手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但是,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因此,他将愤怒的枪口对准了政府,制造了政府大楼爆炸案。
那么,他为什么屠杀青少年?
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布雷维克是一名极端的挪威进步党党员,这是一个右翼党派,反对移民开放政策,反对多元文化,又被人称为“新纳粹”。
说回这部电影,电影其实更多地聚焦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事件的幸存者,有些余生都活在恐惧之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勇敢地活了下来。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需要思考的是:文明的发展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
民族分裂,恐怖主义,贫穷,极右翼……人类的文明每一步,往往都伴随着仇恨与不平等。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理性,和真正的勇气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文明和秩序上的进步。
就像那个没有获得死刑判决的罪犯,因为:挪威本来就没有死刑。
叙事和文本是我对绿草最中意的两项技能 这片子一个没占 叙事上想走多线结构 可是首相和律师线没头没尾 这是让观众自行脑补吗 还是说如果深入这两条线 会摧毁绿草在文本中预设的“爱”的主题?哪怕他专注于讲述小男孩受伤重建的过程 辅之对凶手的批判 我都会为视角的完整性加分 可绿草感觉什么都想要 文本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太近 或是此事的延伸仍在当今欧洲发生 所以绿草居然选择最为“安全”的价值观——“爱” 93航班和血腥星期天里那个对社会、国家有着深刻敏锐批判的绿草去哪了 我真的很失望
问题确实是非常深与难。个人情绪与公共正义难以两全。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并没有选择好一个方向讲好故事,而是试图双管齐下,最终两边都没照顾好。另外庭审后的犯人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似乎都有大量被加工过的感觉。或许是为了让观看者或被害者遗族心里好受些而让他并不是完全的丧心病狂?而是给了他一个寂寞而发狂的形象。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纯电视剧,倒也符合网飞一贯水准。
‘U no we can be weak, and strong too’
非常稳的一出戏,但是后面还是显得拖沓了,很多戏和台词其实都可以精干一点。也许是自己的期待放的有点高。
不够冷也不够煽。像《大象》那样压得观众喘不上气,格林格拉斯应该信手拈来的。前三分之一迅速结束事件去表达长尾的影响是勇气,但动不动就雪地摩托飙一发,太外显太低级了。这让本片降格到《我们与恶的距离》那个层面,不是格林格拉斯的水准,或者说,这个题材表现好本身就很难。
这一趟能通过大银幕遇到该片也算无憾了,真是把其他观影体验在感官、情感、思辨等多方面甩好几星,唯一小遗憾是,觉得用挪威语的话会更好,想必是考虑netflix的用户不得不做的选择。刚看完影片还有些保留(主要是担心审判部分的真实性),直到新闻发布会上保罗.格林格拉斯说到,有了电影想法后,他最先看的是大量证词,再后来manifesto也读过,包括生存者互助会的活动也深入参与,感觉就想电影中多线视角呈现,他应该是对逝者和生还者,关联的挪威人,以及袭击者都很负责的,大家都是one of us。作为多元城市中以异乡人身份生活的一员来说,很感谢这样冷静地呈现问题同时不失希望的电影和电影人,好希望拿下金狮!!
依然是绿草导演擅长的纪实风,当年的恐怖事件只剩下微薄印象,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影真的如此精准还原当年的新闻画面。第一人称般的手持纪录镜头,冷静克制未加渲染,前30分钟真的看得让人不寒而栗。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也揭示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尽可能完整展现事件各方,虽然片长较长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下环境,这个事件更不能忘,而且太需要拍出来,敬佩绿草导演的勇气,推荐!
左翼环境下,右翼制造的极端恐怖事件与被审判的过程
真实的屠杀(恐袭)事件,肯定触怒了挪威民众,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事情的解决并不像凶手杀人那么简单。影片在屠杀后的身体和精神创伤中,努力重建生活的希望,用凶手、律师、幸存者三条线,勾勒了一个理智的社会与人的关系。规则和程序可能会触犯许多人的愤怒神经,但对爱和理性的坚持,才让生存变得有希望。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就节省时间不看了
三星半
美剧质感,美剧情节,美剧格局,网飞真的拉低了电影制作门槛。
影像动力的退化往往是作者衰老的第一步,希望能怪在NF头上吧
看得超级难过的电影。色彩凝重。那么多年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在面对凶手的时候,能站起来抵抗。哎。
不尴不尬
冗长
3.5。greengrass延續《93航班》的側寫,只是挪威爆炸槍擊事件顯然太過複雜,很難在虛構和改編上把握好尺度,於是電影只能呈現出一種相對拘謹操作的政治正確。雖然greengrass的導演技巧仍舊犀利。
一部电影2个小时的时长,15分钟内没有共鸣点,找不到感觉,不要再浪费时间和流量了,果断放弃。除非你特别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