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喜欢红色。
你只是有点任性刁蛮。
你想要什么就说什么。
你只是一不小心有一个奇怪的大脑袋。
可是那也不能怪你,要怪只能怪爸爸妈妈没优生优育。
可是你想不通,为什么就没有人讨厌你妹妹的大嘴巴?
为什么就没有人看不惯她木偶一样的手势?
为什么就没有人看出她的伪善?
为什么就没有人看到她天真楚楚的表情后那张得逞后得意的嘴脸?
你以为一切问题都出在这该死的大脑袋上。
你不喜欢它,但你只能喜欢它。
于是你找来大耳朵大鼻子大肚腩大啵霸,让他们做贵族,强制灌输以“大”为美。
你才不管她是alice还是hum,只要是大块头你都对她好,给她衣服穿,让她坐在你身旁。
你以为同类是能懂你的,你以为他们是爱你的。
你太傻太天真了。
当你发现那些所谓的“同类”只是虚伪,你以为你还有爱情。
你曾经只在他面前放下过坚强的伪装。
你眼神闪烁,眉宇哀愁地问他,为什么大家都只爱你的妹妹?
你曾经只为他温柔,以为即使全世界都与你为敌,至少你还有他。
就算你听说他的流言飞语,你也只是涨红了脸地大叫,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毫不留情的下令“off his head!
”是啊,他说什么你都信。
他说是爱丽斯勾引他,你就去抓爱丽斯。
他说可怕比可爱好,你就变得可怕。
是啊,他是你唯一相信的人啊!
还是太傻太天真了。
你不怕你的国背叛你,你最多就是生气。
你也不怕你的妹妹最终战胜了你,你甚至还带着轻蔑。
你更不怕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因为你欣慰最后还有他陪着你。
可是当他举起剑,宁可要刺杀你也不愿意和你一起走的时候,你惊恐了,委屈了,心痛了,崩溃了。
“他要杀我!
他竟然要杀我!
”你不过是一个缺爱的女人,你不过是理查三世。
只是当理查叫着: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时,你愿意的是将你的kingdom换一个真心爱人。
可是,认真你就输了。
p.s.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未讲完的故事。
当Tim把线索留的太明显却又不交代时,我觉得特别难过。
先不说他多处的暗示白皇后的伪善和红皇后的缺爱,还有alice一开始说她不杀生,而且也不管什么皇历,因为这是她的梦,她要自己主宰。
我以为那这样和那只龙的战斗就能和平收场,而且最后也不像皇历的预言那样发展。
可是Tim还是简单处理了这些,让连一只毛毛虫都要放生的爱丽斯果断的坎了龙头。
还有,Tim在现实和wonderland中做了多次呼应,如双胞胎姐妹与tweedledee和tweedledum,未来岳母与红皇后等,可是为嘛不给hatter在现实中有个呼应啊!!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个人的怨念⋯⋯我本以为最后爱丽斯会在船上遇见另一个hatter的⋯⋯而且暗号还是那个乌鸦的谜语⋯⋯p.p.s. 那个tweedledee和tweedledum在一开始出来,我就笑了!
那脸那声音!
不就是little Britain里的Matt Lucas嘛!!
事实证明果然啊!
(有剧透)带了三个人同去看3D的,问感觉如何:一个说表演做作,一个说故事太扯,一个觉得没有动画片好看。
四个人都同意,这个3D的表现力 比阿凡达的水平差很多。
即便如此,Tim Burtoon 却没有让我失望。
首先是因为1895 年出版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以及 1951出品的Disney Alice in Wonderland, 都让我觉得很...“扯“。
很无聊。
坦白地说,很多“经典“ 都很无聊。
不是么?
曾经有一个美国小说家 Washington Irving 写了个叫做Sleepy Hollow 的短篇, 美国文学课上讲的大家都昏昏欲睡,直到老师拿出一张盗版的Johny Depp 主演的Sleepy Hollow, 才重新救活了课堂。
Tim Burton 1999 年的片子成为我永久的收藏,尽管我的朋友都觉得表演太夸张了。
但我觉得那是幽默。
现在他又以惯有的舞台美术的浓墨重彩,略微夸张的表演,还有老搭档Danny Elfman的配乐,把一个无聊的经典,“诠释“ 成了一个极具娱乐和思想价值的现代经典。
对,除了好莱坞的特效,胡扯,和明星阵容以外,Tim 带来了思想价值。
2010 Alice in Wonderland 从原作中提炼出来的哲学问题是经典的存在之谜:我是谁。
影片开头Alice 作为一个适婚女青年,在着装上有点叛逆,却在重大选择上承受着母亲和社会的期待——嫁给权贵,选择容易的人生轨迹。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这里的alice 的超我(superego)已经通过经年累月的环境影响,具备指导Alice行为的权威,甚至是指导Alice 去做违背Alice的内心意愿的行为,去嫁给一个挫人。
而这些外在期待和Alice 自然冲动形成了矛盾,让Alice 纠结不已,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
纯粹的心理分析会认为Alice 坠入兔子洞是一种通过幻想去逃避现实的行为。
在wonderland这个幻境重生的世界,Alice 却发现很熟悉,能回忆起来的细节,也有能认出自己的动物和人。
本来希望逃避社会期待的Alice 这个幻想的世界 wonderland, 并没有如愿,反而掉入了 wonderland 派系斗争的漩涡正中,红色女王(原作中叫红桃女王)借助jabberwocky 巨龙的淫威,将wonderland 置于自己的任性而残暴的统治下。
各种生物为了避免成为红色女王的家具,只好流窜荒野。
会说话的动物们告诉 Alice 的命运已经早已被选择,她重新回到 wonderland, 就是要成为白色皇后的勇士,亲手斩杀jabberwocky。
对临危救乱的请求,Alice 地回答是 “ 您认错人了!
“这个故事中的梦境无疑是真实世界的倒影,Alice 依然在逃避世人对她的期待,当然如果和屠龙相比,我宁愿嫁给挫人。
当然Alice 没有这样做,和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女青年一样,Alice 的选择就是不选择。
Alice 的冒险在这里便从原作的灰烬之中重生,变得有意思了。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我是谁,我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的选择问题。
而且这是个大问题。
Alice 必须在影片结束之前,做出选择——无论这个选择是什么。
如果Tim Burton 只是把白红女王的对峙表达成关于正与邪的对抗,他就和一般的好莱坞导演没区别了, Tim Burton 恶作剧般的把白女王描绘成为一个无聊,虚伪,做作的厨娘。
让观众也不坚定到底值不值得为她去屠龙。
而这不就是现实么?
有哪个政治集团真的值得我们去牺牲性命呢?
但诚恳地评价,一个自己许诺不杀生,但是鼓动别人杀生的领袖,似乎是比一个主动残害各种生物的领袖要显得仁慈一些。
所以票也只能投给虚伪的白女王。
但Alice 的命题不是关于政治倾向的,而是关于她个人的选择。
在见到了wonderland 生灵涂炭的景象之后,Alice 对 mad hatter 的同情 诱发了自我的成长和坚定。
通过深入红色女王的城堡营救Mad Hatter, 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恐惧,一直到投奔白色女王的城堡(两个城堡都是disney 城堡改建成的),促使Alice 一步步的走向内心选择和外在期待的交锋。
Alice 最终不得不面对一直在逃避的现实 : 当众人期盼的目光再一次落在Alice 身上的时候,巨大的精神压力下,Alice 很崩溃。
如果你熟悉好莱坞的套路,就知道人物都是在很崩溃的时候发生改变的。
功夫熊猫如此,阿凡达亦如此。
智者毛毛虫让Alice洞彻了自己的身世——她童年时期曾经来过 wonderland,成为了这里的英雄,只不过这时候她不记得了。
弗洛伊德会揭示,在我们童年时期做出的选择,因为没有受到“超我“的约束,往往来自于单纯的自然欲望,这个时期代表了我们的自由。
而随着在社会中的成长,“超我“越来越强大,我们的自然欲望越来越受到约束。
Alice 选择成为英雄,恰恰是内心自然的选择,是突破“超我“约束。
骇客帝国中引用过Alice, 而这里 Tim Burton 让 Alice 又浮现了骇客帝国中悟出真我的一幕。
“自知“ 造就了自信,Alice 并没有突然能让子弹停止,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将jabberwocky 斩首。
Alice 和毛毛虫一起经历了蜕变,她从梦境中的思想收获让现实中的她找到了方向。
Alice 在众人面前 拒绝了婚约,祝福了姐姐,挖苦了权贵,还卖弄了一下底裤。
如果观众认为这些公众场合的表态都不足以表现Alice的成长,那么选择加入航海时代,第一个开通与中国的贸易,足以表现Alice 大英雄的风范——让我一起希望她不是往中国兜售鸦片。
P.S.这个片子因为文字上颇为古典,可能文化不足以为中国观众所接受。
更多青睐现实主义的人可能因为Tim Burton 惯有的夸张风格而对它嗤之以鼻。
但改编作品中如此商业的作品,不得不说Tim Burton 依然高举着美国大师们的旗帜。
如果让你改编《桃花源记》,《镜花缘》你能像Tim Burton 一样具备时代精神么?
先声明: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上一集电影。
幸好在小地方看个电影不用百二八十,不然我真的想掐死卖票的。
广告做那么大,影片那么垃圾。
Anne Hathaway为毛变得那么恐怖了。
大头red queen一早就应该杀了她等位就没有那么多事儿了。
另外那些动物分明就是捣乱的。
其实,很多人没有留意到,这部片有个地方令我想起《哈利波特》。
就是蓝色毛毛虫Absolute的配音用一贯恐吓harry的语气讲话,我就想起阴深的Snape教授了。
要说亮点可真没有,假如Red queen对hatter来个SM之类的话我还以加到上三个星。
哦!
雷到我最后的事情,就是ALice居然要去中国卖鸦片!
屌(广东话)!
这个真的雷到我了,与众观众一样。
可能之一,剧本:其混搭风格可能模仿了犀利哥。
女编剧将两本原著、D&D屠龙流程及迪斯尼经典桥段一勺烩,为观众献上一道五味杂陈的黑色童话快餐(缩小饮料X1+增长蛋糕X1),保证您像Alice一样被抻得欲仙欲死,哭笑不得。
可能之二,导演:Tim Burton这回要么可能妥协了,要么就是在选剧本和女主演时得了白内障。
一贯的哥特风格被延续下来,但这只能为一部拥有好剧本的电影锦上添花,而不能挽回一部拥有烂剧本的电影。
Johnny Depp也救不了场。
(当然,对于他俩的Fans而言,剧情总是次要的。
)可能之三,视觉效果:詹姆斯·卡梅隆可能早就去过仙境。
我该说什么呢?
我说服自己看的是Tim Burton的Wonderland(事实也的确如此),为什么Avatar里的潘多拉星球还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可能之四,角色:各个角色可能都没好好读过原著(当然,在将原著进行了这样可怕的改编之后,他们的发挥余地也所剩无几了)。
Alice由萝莉长成少女,但却缺乏她姐姐当年的知性美感和文青气质(见原著开篇结尾关于姐姐的部分),自身也毫无个性可言;Johnny Depp的帽匠倒是有艺术家的癫狂,剧情却偏让他成了一个因身负国耻家恨而假痴不癫的革命家;毛虫是预言祭司;兔子当然就是福根儿;最懒的睡鼠成了多动症患者;柴郡猫是汤姆·邦巴迪尔与甘道夫的混合体,神通广大却又不问世事;龙还是龙,怪鸟是戒灵;至于大头娃娃红桃Queen和郭芙蓉白Queen我懒的再提……我甚至以为自己有机会看到阿斯兰……可能之五,结尾:Alice要经商,可能要把鸦片卖到中国来。
这个结尾(包括我的暗示)可能会引起后殖民+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连篇累牍的分析与批评,但我想:Alice本身可能早就喷吐过那些烟雾了。
想一想,毛毛虫抽的水袋烟怎么那么浓?
她的幻境与柯勒律治(柯勒律治乃瘾君子也)《古舟子咏》及《忽必烈汗》里的奇异景象有何相似之处?
弄不好这妹子以为神奇的东方会有人喜爱这种神奇的药品,结果……(历史爱好者不妨八卦一下Alice与一鸦二鸦的关系)可能之六,总体:如果你之前还看过电影《纳尼亚传奇》的话,你可能会认为刘易斯·卡洛尔和C.S.刘易斯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说法。
(这个就不解释了)…………………………爱丽丝啊爱丽丝,当萝莉长成少女,一旦失去卡洛尔蜀黍的栽培,纵然你曾有万种风情如今又与何人说?
———————————我是疯狂的分割线———————————卡洛尔的爱丽丝棋谱(在第二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提到)说明:下面画的是一个国际象棋的谱。
它曾使我的一些读者感到迷惑不解。
因此,我想最好在这里把它的走法讲一下,故事里的情节完全同这局棋的走法符合。
当然,白方和红方的走棋次序可能没那么严格的表现出来。
另外,故事里只是用三个王后走进城堡的情节表示“用车护王”的走法(国际象棋中的车,英文Castle,是城堡的意思——译者注)。
但是读者只要把棋摆出来,照下面的说明走一走,就可以看出,第六步对白王的“将军”,第七步吃掉红方骑士(马),以及最后的将死红王,都是完全符合国际象棋规则的。
故事中人物及所代表的棋子白棋叮当弟:车 雏菊:小卒独角兽:骑士 海发:小卒绵羊:象 牡蛎:小卒白后 爱丽丝:小卒白王 小鹿:小卒上年纪的人:象 牡蛎:小卒白骑士:骑士 海他:小卒叮当大:车 雏菊:小卒红棋矮胖子:车 雏菊:小卒木匠:骑士 信使:小卒海象:象 牡蛎:小卒红后 百合:小卒红王 玫瑰:小卒乌鸦:象 牡蛎:小卒红骑士:骑士 青蛙:小卒狮子:车 雏菊:小卒白方白卒(爱丽丝)先走,到第十一步胜。
1.爱丽丝遇红后;1.红后到王翼车列第四格2.爱丽丝经后列第三格(乘火车)到后列第四格(叮当大和叮当弟);2.白后到后翼象列第四格(追披巾)3.爱丽丝遇白后(戴披巾);3.白后到后翼象列第五格(变成绵羊)4.爱丽丝到后列第五格(小铺、河流、小铺);4.白后到王翼象列第八格(放蛋在架子上)5.爱丽丝到后列第六格(矮胖子);5.白后到后翼象列第八格(由红骑士身边飞走)6.爱丽丝到后列第七格(树林);6.红骑士到王列第二格(将军)7.白骑士吃红骑士;7.白骑士到王翼象列第五格8.爱丽丝到后列第八格(加冕);8.红后到王列中心区(考核)9.爱丽丝升后;9.护王10.车护爱丽丝(宴会);10.白后到后翼车列第六格(汤)11.爱丽丝吃红后而胜
刚上NME的时候发现···这部电影的原声很值得期待··有owl city··还有franz ferdinand··还有the cure 的Robert Smith··以及许多流行歌手··不过这个电影确实有点大牌堆砌的味道··不知道听起来怎么样···期待'Alice (Underground)' (Avril Lavigne)'The Poison' (The All-American Rejects)'The Technicolor Phase' (Owl City)'Her Name Is Alice' (Shinedown)'Painting Flowers' (All Time Low)'Where's My Angel' (Metro Station)'Strange' (Tokio Hotel and Kerli)'Follow Me Down' (3OH!3 featuring Neon Hitch)'Very Good Advice' (Robert Smith)'In Transit' (Mark Hoppus with Pete Wentz)'Welcome to Mystery' (Plain White T's)'Tea Party' (Kerli)'The Lobster Quadrille' (Franz Ferdinand)'Running Out of Time' (Motion City Soundtrack)'Fell Down a Hole' (Wolfmother)'White Rabbit' (Grace Potter And The Nocturnals)这张专辑将会在3月2号发行··名字叫《almost Alice》(转自NME)
1. 我喜歡乖戾任性的紅心皇后。
她其實是個感情受害者外加重度腦瘤患者,那大腦門兒裡肯定是長了東西才讓她脾氣暴躁,成天嚷嚷著砍頭砍頭,我看丫砍的不是頭,是寂寞。
被那麼多皇帝背叛過傷害過,最後只能幽幽的吐出一句“It is better to be feared than loved”,讓人聽了心碎。
而且我覺得她的想像力是相當地豐富啊,你能把一刺蝟捆成球,然後用一鳥脖子整成一高爾夫球竿打著玩兒麼?
我看丫打的不是球,也是寂寞。
可憐的她最後得到的懲罰居然是跟著一個再次背叛自己的男人一起放逐荒島。。
OMG2. 白心皇后太虛偽啦,一幅做作的樣子不說,口口聲聲不殺生吧明明看她把死人的手指頭拿來煮湯喝,還有,討厭她的黑色大嘴巴,像只白色羽毛的死烏鴉。
3. 毛毛蟲是個嚴重的癮君子,愛麗絲就是被它的鴉片水煙給噴暈了,所以結尾才決定放棄傍大款的機會而踏上父親的征途去遙遠的中國--確切說香港--倒賣鴉片。
4. Hatter是個杯具人物。
如果你的愛人喝下一瓶藥水,從此把關於你的記憶從腦海中洗掉是多麼令人心碎啊。
如果有續集,愛麗絲應該和他在中國再續前緣。
哈哈。
5. 原聲很好很強大。
有我喜歡的Shinedown, Franz Ferdinand,Owl City和Avril Lavigne. 推薦。
6. 最後,這個愛麗絲和小時候看的愛麗絲是兩回事。
注意,這裡說的不是水貨和行貨的區別。
除此以外,那些夢境在有點模糊的3D特效下還是挺賞心悅目的。
因為我愛柴郡貓,愛Helena Bonham Carter,愛Tim Burton。
新映3D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集合了不少熟悉可喜的元素,比如主要人物像红白皇后(Red Queen and White Queen)、柴郡猫(the Cheshire Cat)、制帽人(the Mad Hatter),抽水烟的毛虫(the hookah-smoking Caterpillar)等等均出自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原本及续集《镜中奇缘》(Through The Looking-Glass),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只巨大的龙形怪兽,原是卡罗尔著名歪诗Jabberwocky里的同名主角,配图作者约翰.特尼尔(John Tenniel)给它赋予了血肉之躯,电影里羊皮卷轴纸上幼儿屠龙的瞬间基本上复制了特尼尔的造型,怪兽的面目,也没离开他给的模子。
异旅伊始,白兔飞驰,女孩空坠,直捣地心,玻璃三角桌,金钥匙,九英寸高拱门,忽大忽小的身躯,饮水与蛋糕,魔幻花园,一连串紧凑切换的画面,大概是一切有幸读过此童话的人珍藏的记忆波。
为营造梦境,影片给了纵深的幽蓝背景,跌宕的交响音效,也可谓用心颇深。
比较遗憾的是,微款爱丽丝差点被巨款爱丽丝的眼泪淹死,反差这么强烈的经典段子没能出现,女孩子面无表情,急匆匆地就投入花园了。
电影对原著改动,只要合理,其实我并不觉得不妥。
好像《爱丽丝》的酷烈角色是红心皇后,领军扑克牌,《镜中》一方是脾气火爆的象棋红皇后,电影把她俩揉成一个角色,特地做大海莲娜.波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本来就膨膨的头,夸张之余,倒是符合象棋体态;红白对垒时,俯瞰双边整齐划一的迈步,也仿若一张大棋盘。
电影浓缩了原著的高潮,亦即门球游戏及判断馅饼失窃案,移用来刻画人物,红皇后挥持火烈鸟击中蜷缩的刺猬,和她轻巧地抹去青蛙侍卫嘴角的草莓酱,不怒自威当即拿下,不过一二镜头,很可突现这位暴君的个性。
再如爱丽丝初长高时,她惊讶得有点语无伦次,连声说,“Curiouser and curiouser!” ,电影里的独白场次换到进入花园,把她压在视界边角,浩茂深远地拉一个远景,四围充斥着艳异招摇的花草,这一刻的拍案惊奇,实在比身高更合适。
然而,爱丽丝功德圆满即将离别时,导演突然天外塞一句乌鸦与书桌的谜语“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
”,疯帽人强尼.德普(Johnny Depp)泫然欲泣回答“I haven't the slightest idea",这典故,虽然也很有名,卡罗尔后来公布的答语也充满了谐音异意的智趣,不过我还是以为,如同书里,摆在茶桌上打发时间比较好,兼做唤醒回忆与依依惜别之用,实在唐突得很。
更唐突的是,电影布置的所有梦境人物都恰如其分,独独这位主角爱丽丝,变成一个成年后不堪现实,避忌寻梦的人。
由此,原来比较松散、时现梦呓、移步换景都好似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的事件,这时候切入了些刚硬棱角。
好比无论在《爱丽丝》还是《镜中》,爱丽丝就是很认真去做梦,她不会边做梦边意识自己在做梦,她只说,curiouser and curiouser,昨天之前还一切正常而今怎么变了样,她会问别人,你疯了吗?
还是我疯了?
而成人爱丽丝,则不断提醒自己,这是梦一场,马上会水过无痕。
她处理实务,不愿直面,做梦,又不敢放手去梦,正因为这种成人理念腔,故事变得有点不伦不类,于是乎,读原著人们明知写梦,却是任性随意地好梦,人物丰俏,嘴皮子耍得不亦乐乎,即或梦醒,也有恬然余韵,天然童趣,而电影呢,哪怕交代此Wonderland(又或者所谓Underland)根本真实,观者却简直被爱丽丝的执着碎念搅得没脾气,梦过她偏偏又较真,所为何来呢?
让十三年后的爱丽丝故地重游,故人尤在,而她面目心智全非。
所有老朋友将信将疑拷问她,你就是那个爱丽丝吗(此话真像对角巷众巫师们说,你就是那个哈利.波特吗?
)?
随即开始一系列黑白明晰、目的明朗、正义感确凿的使命,这么善恶分明,羁累重重,连一点做梦的自由,梦里说俏皮话的自由都丧失殆尽,倒确属无尽负担的成人世界了。
那么一场幻梦促使爱丽丝重拾质朴童真,把握果敢勇气,对所有人说不,无愧自己的真心,这层激昂效应倒似乎颇值商榷,因为毕竟,梦体早已上了色,比及不了六、七岁时那样莽莽的浑噩,那样打趣多于流血的争持,那样迷藏多于输赢的较量。
我不知道拿“十三年后”这个概念强扭瓜做卖点,是不是基于卡罗尔在《镜中》开首写的两段诗:I have not seen thy sunny face,Nor heard thy silver laughter;No thought of me shall find a placeIn thy young life's hereafter--Enough that now thou wilt not failTo listen to my fairy-taleA tale begun in other days,When summer suns were glowing--A simple chime, that served to timeThe rhythm of our rowing--Whose echoes live in memory yet.Though envious years would say "forget."我读之是有点心酸的。
可是成长就是这样吧,花事点滴活在心里,而envious years would say “forget”。
没有必要放大这种遗忘,遗忘之后又以长大后的心态去拼命回顾。
如果真地选择回味,那么我情愿带着这点酸楚,重新进入那本一百多年前的、童言无忌的书里面。
儿童记忆,便像小门背后的神秘花园,花木扶疏,云淡风轻。
换做视觉,我也但愿,哪怕仍然不乏这些杀杀打打,还是交由小爱丽丝完成吧,那么我会做一个用心的听者观者。
依旧坐在电影院的最后一排,我取下3D墨镜,心里想,如果是十三年前,那该多好。
http://ciyunw.blogbus.com/logs/60160293.html
爱丽斯(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始终被同一个梦魇所困扰,直到她20岁时参加的一场聚会。
本认为是一场无聊至极的聚会而已,没想到却是精心策划的求婚仪式。
面对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哈米什突如其来的求婚,毫无准备的爱丽斯着实被吓了一跳。
爱丽斯被一只身马甲 的兔子所吸引,在追赶过程中爱丽斯掉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树洞里,来到了一个如同仙境般不可思议的“地下世界”。
此时,生活在地下世界的善良人们似乎都在盼望着她的到来,可是她却认为这是一场梦,只想快点醒过来回到现实世界。
然而,在认识疯疯癫癫的疯帽子(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之后,爱丽斯才知道地下世界正处于“红桃皇后”(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饰)的血腥统治之下,按照“皇历”的预言,只有她才能帮助“白色皇后”(安妮·海瑟薇 Anne Hat...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因为只有在童话故事中,你最爱的人才会悄悄对你说:“你会忘了我的。
” 最特别的人都是疯子。
你会对他说。
这世界平淡乏味,只有那个人能带给你特别。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场梦,他会担忧地问你:“那我也不存在吗?
我也只是你的想象吗?
” 我情愿,你只是我的想象。
我记得童年的《爱丽丝》里面,是没有这样的爱情故事的,Tim Burton却把它演绎成了若有若无的爱情。
当Johnny Depp画着一脸油彩,望着Mia Wasikowska的时候,周围一切幻化为虚境,一缕馨香,穿梭其间。
是我们都忘了吧。
或许那时的童话里,本就是有这样的爱情的。
又或者,那时候的童话故事,是悄悄隐去了那些爱情,是记录者故意的忘却,是大人们处心积虑的心机,还是我们懵懂迷惑的眼神,把那一切都隐去了。
我曾经以为王子会接走没有穿水晶鞋的我,后来才知道,王子接走的,不会是我。
我曾经以为王子会来吻醒沉睡的我,后来才知道,王子吻的,会是醒着的那个姑娘。
我曾经以为只要我牺牲了变成了泡沫,王子公主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来才知道,王子公主从来都不会幸福。
没人会为了你的牺牲而幸福。
我看见泡沫慢慢上升,但是我不懂,为什么这一切和格林说的不一样,为什么安徒生要骗我们。
带着怀表的兔子,也最终没能将我带到仙境。
我掉进树洞,只是摔伤了。
我想象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想象了我。
Alice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头目小时候为了给Alice缓解噩梦带来的精神压力,给她用过鸦片所以有了Alice童年进入仙境的幻觉父亲死后停止了用药,长大后的Alice逐渐失去了那段回忆,但又隐约记得一点逼婚等压力使Alice又找到了鸦片(那种小块饼干),重新进入仙境并与童年的记忆对接最后Alice完成了与自己的斗争,战胜了鸦片的困扰,与父亲的好友合作把鸦片卖到中国,并挑起了鸦片战争片中反复出现吐着长眼圈的蓝色毛毛虫,就是一种象征影片结尾用毛毛虫化茧成蝶影射Alice使用鸦片武器与大英帝国并肩战斗,最终踏平全球征服世界
大人看太幼稚,小孩看太恐怖。旁边座位上一个六七岁的小盆友一直闹着要回家,估计是受到惊吓了。早就知道情节简单,缺乏想象力,没想到画面还真浪费了3D效果。
Disney再次俘虏怪蜀黍~画面美得冒泡,故事平的冒烟~影迷来火别找Tim大叔发,罪魁祸首是狮子王的编剧和迪斯尼食古不化的体制~
很梦幻的一部电影,爱丽丝不畏惧强权,帮助地下人民脱离苦海,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设。演员演技在线,故事逻辑清晰,服装华丽炫美。
我最喜欢的演员是约翰尼.德普,我喜欢他对所有角色的刻画 ,他是一位魅力十足的银幕人物,大部分时间都会吸引你!
3D并不=好电影 Tim Burton这回真的很让人失望
看腻德普了,完全就是本色演员,没什么突破。演的所有电影里的人物都一个样子。真腻!
red和white Q的设置和诠释是片子的一个亮点,还有就是长大后的Alice倒不如小时候那样自然地选择而是需要重新寻找自我,点到了主旨!
除了哥特和特效,不知道这片还能有啥出彩?情节单薄,人物脸谱化,可能是因为儿童片不能太过阴暗的缘故吧。可惜了依旧神叨叨的Johnny Depp。
白皇后让我想起了知否里的小秦氏,“我答应过他们不会杀人”,白皇后确实不会亲手杀人,她只会借刀杀人。
当原著里所有的角色都变成荧幕上活生生的形象,而且如此贴切的时候,我简直感动得要哭。爱死Mia Wasikowska,全身没一处不是萌点,安妮海瑟薇的白皇后如同白素贞附体,Helena Bonham Carter一如既往的可爱迷人。又回到才看原著时候的兴奋了。杰作!!
再华丽的美指人设动画场景以致3D都掩盖不了整体的颓势,就算在Burton自己那堆片里排,也是垫底的那个。出于对美指的敬意,不能一星。
是期待太高还是作品太差?场景堪称完美,剧情堪称没有,翻译囧到吐血,我还不幸看得是中文配音版...我不知道导演到底是在炫特技还是拍电影...
女主不好看!主角是DEPP和那只猫! 啊哈哈哈 片名应该叫爱丽丝打酱油历险记!1星DEPP 1星猫猫 1星AVRIL
谁说童话永远是美好的
白皇后的虚伪与红皇后的残暴映射了现实的左右,童话总是虚渺的,找到自我才是紧要的。TM依旧很厉害,只是剧情的发展过于直白,直白到成人们习惯去复杂童话而忘记了童话不应如此假面罢了。感谢TM带来一个不同于儿时记忆的爱丽丝。
那个...话说...看完之后吐出三个字:好难看~~囧,完全没有高潮啊,节奏完全混乱啊,情节莫名空虚啊,结尾怨念深重啊--我说Alice你麻油看到疯帽子同学哈巴狗一般的眼神吗,你从了他不行吗,我宁可要一个烂俗的狗血结尾~~虽然是IMAX 3D,但是3星撑死了~看完完全没印象的说~
画面很good,情节实在是惨不忍睹。
真的挺无聊的,德普的造型和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里几乎一样,整个电影就是一个画面,又一个画面,还有很多画面……
好在我自始至终都还没看过童话原作啊……那我也觉得除了美好的画面,剧情实在是不怎么地……20252242222重播二刷,才发现这不只是童话故事,而是是讲女性意识觉醒、追求自由的冒险成长故事。当年的我,竟然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什么稀奇,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看来,这样天真烂漫天马行空让小女孩寻找自我,结局又充满希望的故事,真的愈发难得了。那时的爱丽丝还对海对岸的东大充满好奇的探索欲,还想要跟东大做生意,现在,关税关税关税。电影也绝不可能再有这样的表达了。
整个电影里最有意思的就是青蛙和猴子。不要因为人家头大就欺负人家,这样教育小孩子可不好。Oh, and I love the fat bo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