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郑渊洁忠实读者的我,在面对这样的改编作品,我很难此起彼伏。
老郑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极其简单的文字,酣畅淋漓的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正是多年前被灌输的彻彻底底的那位。
我的早期对人性、快乐、幸福、满足等初体验的好坏标准,均源自童话大王郑渊洁。
老郑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每月一期的童话,从来没有让你失望过,总是能体验到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加广阔的文字宇宙,老郑把中国特色融合在自己作品里,丝丝入扣,那些文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成长。
好了,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我看不完,看不完是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我都不知道这些演员在演什么,他们读过这部童话没?
儿童演员知道这个故事吗?
有没有人给他们仔细讲过五个罐头小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故事的结局和最终立意,给皮皮鲁鲁西西乃至现实中的孩子到底带来了哪些启示?
我不愿意去分析这部童话,这部童话只是郑渊洁无数优秀作品中的一个,从一个离奇的事情,最终结合到舒克贝塔历险记里,发展成皮皮鲁鲁西西成年后的一段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老郑把作品能汇集联系的都已经做完了,在我心中,这个童话的世界波澜壮阔。
三体,至少可以靠特效描绘了末世情景;罐头小人是什么五毛特效,从电影开始放映,屏幕上显示的第一个字,我就开始失望。
这是童话大王的电影?
连字体都不愿意用心美化,和现在网络上充斥的大电影有什么区别?
哎,最后在讲一个迷惑。
班主任的脸。
老郑在童话中是夸张丑化那些不爱学生的坏老师。
可影片中的班主任,刻意与学生为敌,太做作。
哎。
原著是一部很常规又有点啰嗦(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的儿童故事书,感觉还有翻译腔,连幽默方式都像是古老西方的,而且书里对学习的描绘非常悬浮,应该还是郑渊洁结合着家长不让养宠物和老师冤枉同学的经历展开想象,倒是严丝合缝逻辑清晰,只是不怎么精彩。
而电影里选用原著的部分无比简洁,书里一大半的内容他们二十分钟就演完了,原著里解释半天的他们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了,让原本常规的故事变得随意,那些筹划已久的行动都成了偶然的,另外改编出要对抗学校的错误政策一起作弊被处罚、加上了坏同学强势欺凌(这应该是郑渊洁创作中不会有的形象)、扩充了大战老鼠(老鼠还挺吓人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情节,虽然把80年代的色彩做得还挺明亮的,但其实剧情和表演给人感觉都挺暗的,父母老师的批评都挺有压迫感的,学生也都挺苦的,鲁西西和小人们都没少哭,全片里所有演员都没什么笑模样,作为儿童电影我觉得是挺不喜庆的。
最后闹得这么恶劣实在没法收场了,干脆一场大火,彻底成了灾难片了。
这时候有一点改编还挺有郑渊洁的精神的,就是医生本来不想救上尉,但听了校长的名号之后加急处理。
其实这样的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我觉得才是郑渊洁童话的精华所在。
片尾的花絮应该全片最欢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这些人也挺乐呵的,只是剧情改编没让他们发挥出来。
期待下一部吧,把爸爸妈妈关在罐头里的《魔方大厦》。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老婆(小学语文老师)在寻找一部可以推荐给自己学生观看的电影的,我跟着看了一遍。
我自己也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想着如果不错的话推荐给家长,看完以后,我实在不敢苟同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
我简单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1.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大多是无效沟通,例如母亲解释父亲为何要做一个小编辑而没有去电视台这件事。
我想说,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什么是付出吗?
懂得这种爱吗?
可能是大人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爱吧,他们大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经历过的也很少有人去引导过,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到。
当一个娃娃没有经历过或者理解到时,他只能硬记,妈妈说这才是对的,这是成功有效的教育吗?
我不赞同。
2. 孩子在试图反抗数学老师和学校时,父亲没有去站在孩子一边,反而巧妙回避问题以赢得主任谅解,这种不是在抹杀孩子的辩证思维吗?
孩子会不会觉得: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时不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为什么老师不理解,我最亲的父母也不理解我呢?
是不是我以后受到欺负时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反抗?
比较正确的不应该是孩子做事的方式错了,家长和老师引导如何正确争取自己的权益吗。
3. 有一个镜头,告密女孩的表情我记忆深刻,这种给孩子看到的电影适合吗?
孩子演技不错,但是会不会有学生去模仿?
会不会造成校园暴力?
值得思考。
如果说以上是电影情节需要,就像我老婆讲的,这种一定会有反转,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
没有我预设的会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没有太多的对前面不合理事件的解释。
这样的话,我不会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看,因为可能会给到一些家长本来就不太清楚的教育观蒙上不太好的一层阴影,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引导,甚至是错误的引导。
儿童片,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不是给部分人共鸣的。
打开这部影片,90%的原因是基于情怀。
郑渊洁的童话里,没有泛滥的王子公主幸福一生的情节,没有一遍一遍反复强调的重复桥段,更多的是关于科技的奇思妙想,关于人类之外其他物种的期待,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讽刺等等等等。
这些启迪远远早于后来挚爱的哈利波特和三体,是一种从小植根于内心的基本认知,好像陆陆续续影响到了现在。
每次从停车场出发,会担心会不会有车鼠李小二睡觉被打扰,每次听说不明疫情,会关联到因为南极冰川融化而出现的巴拉那病毒……言归正传,作为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罐头小人基本可以得到及格分。
好的地方依然是无可挑剔的立意——成绩好坏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展现了应试教育模式下令人窒息的家长和老师形象。
不好的地方主要三处:(1)影片服装设计彻底失败,将偏日韩的服饰穿搭强行套入2000年前后的大背景里,格格不入反复跳戏(2)父母老师角色单一,转变突兀(3)选角问题,皮皮鲁扮演者缺少淘气小男孩应有的灵气, 班主任扮演者过于年轻台词强硬,没有共鸣。
期待更多的皮皮鲁西西影视化作品。
书粉的爱就是这么持久哈哈哈。
晚上看了罐头小人,好好看,虽然中间挺尬的。
才想起我的童年,我妈妈给我买了皮皮鲁和鲁西西,从此大开眼界,罐头小人、沙发城音乐家、龙珠都很好看,我看得津津有味。
最喜欢的就是罐头小人,那时很羡慕鲁西西啊,真是个幸运的小女孩。
五个罐头小人,代表着智慧、眼界、艺术、才华和武力,当他们突然出现,简直是天将大礼包。
可是对家长和老师来说,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成绩,虽然在现在这个内卷时代,成绩为王,但是对一个小孩来说,更希望拥有自己快乐的童年,去做想做的事情。
所以郑渊洁的童话,才是我们中国小孩的童话。
而郑渊洁的才华,不止写小孩子的童话,他还会写暗黑童话,适合成年人看的那种,比如我在小学时就看过的拥有旷世写作才华的智齿,能预测股市走势的金拇指,想象力极为惊人,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郑渊洁把人性的丑恶写的淋漓尽致,一边看一边笑一边冒冷汗。
可惜皮皮鲁和鲁西西没做成大IP,郑渊洁的才华也被低估了。
这电影看的过程中让我很上头。
电影设定了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任何权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任何被当成一个人的权利,学习不好的孩子的需求不会被满足,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扫操场,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自己给自己倒水。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很扭曲的,而且到影片的最后我也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不稳定的。
鲁西西因为在考场上睡着了考试没有及格,她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想到她之前成绩这么好,这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她的一次成绩不好直接抛弃了她。
相对应的,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下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心里的宝贝。
所以这不就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嘛。
影片中的罐头小人来自于魔方大厦的罐头国,在那个国家小孩当家,因为莱克的到来,父母们都被关进了罐头。
这也是一个扭曲的国家,大人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权利,和电影中的世界刚好相反。
我不知道这种设定是不是郑渊洁想要讽刺社会上这种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但影片中完全没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只有鲁西西的一次大吼,而鲁西西却因为这次反抗差点被开除。
在这次鲁西西被开除危机中,鲁西西的父母说出了她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小编辑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她父亲工作的杂志社和她上的第一小学有关系,所以为了让她在这个最好的小学上学,他的父亲拒绝了很多更好的、更能够发挥个人价值、更感兴趣的工作机会。
她的母亲借着这件事情告诉鲁西西,父亲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她没有权利去要求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除了保证学习成绩并拿到那唯一一个上重点中学的名额,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对不起父母为她的付出的。
这部电影中的这对父母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吧,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说为了孩子,这样道德绑架和逼迫孩子去听他们的话。
而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母亲也说,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不喜欢鲁西西了,还说谁会喜欢成绩不好的孩子。
这一段真的是像一个核弹一样直接在我的心中爆炸。
我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涯,我无法想象如果成绩不好的话我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我的母亲没有电影中这个母亲这么早的暴露这件事,我的母亲是在我上研究生之后才暴露了这件事情。
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相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句话。
就像什么都行其实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行,无条件其实就意味着条件十分苛刻。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但是我的确再也不相信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就会爱我这件事情。
我猜这可能也是我“客体恒常性”很差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再看整部电影,剧情发展很奇怪,整个就是一个女孩要反抗这个不正常的世界而做出努力,但是失败了。
但是鲁西西毕竟是主角啊,要怎么样才能让叛逆的女孩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呢?
于是电影设计了一个火灾,并让鲁西西成为了救火英雄。
但这种回归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回归也不能改变这个唯成绩论的世界。
皮皮鲁那么优秀的航模搭建能力没有人注意到,画画那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人注意到,靠着博士获得了极其优秀的成绩的皮皮鲁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掌上明珠。
从这里我感到他们并没有教育人和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每一个孩子似乎只是工具,他们嘴里说着希望孩子们成绩好、希望孩子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把孩子们人的一面抹去,不去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孩子们的心情,把孩子们当作提线木偶来管教,甚至不惜用上威胁的手段。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班主任看到自己班里学习很差的学生被大火困在楼上居然会撕心裂肺的要去救就显得十分不可信。
影片的最后罐头小人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要寻找魔方大厦的世界。
我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至少他们在魔方大厦里的那个国家会把孩子当个人看。
郑渊洁的童话一直都被冠以大人也能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
但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我看不到他对这种扭曲世界的讽刺,也没看到这个扭曲世界中的人有任何改变。
电影最后想表达的东西看上去是好朋友之间就算吵架了也要和好这种主题。
所以整部电影真的显得让人又无语、又上头、又拧巴。
所以让小朋友看这个玩意你想让他们学会什么?
靠作弊赢得大人的尊重么?
让大人看这个片又想让他们想起什么?
小时候被大人无视的感受么?
说这部电影工业不行的,真是笑死了,你们觉得中国可能有电影公司投资上亿拍一个没有明星都是小孩演的儿童片吗?
电影公司都说了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有人能拍出来已经很不错了,知道特效是要烧钱的吗?
这种奇幻片在好莱坞都要1亿起的,这1亿是美金!!!
难怪中国儿童电影一直不行,刚有一个好点的儿童电影发了点光,就被喷子们喷灭了!
孩子第一次看到这种小孩演的电影,一口气看了六遍,可惜他们没有网上话语权,不会来评论,近几年最好的儿童电影被这些喷子毁了,以后孩子更难看到这种电影了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鲁西西成绩优异,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皮皮鲁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受尽所有人的鄙视与不满。
有一天鲁西西在家里发现一个奇怪罐头,罐头里面出现了五个只有火柴棍高的小人,从此使兄妹俩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电影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童话,截至目前,票房5779万,豆瓣评分6.6。
客观来说,票房与评分是相对及格的,可能原因就是皮皮鲁是个大ip,在少年儿童心目中极具分量,另一个原因是影片本身探讨的教育话题,是众多家长所关心的。
但从影片质量和教育话题两方面来说,笔者认为都是失败的,有商量余地的。
关于影片质量,首先故事的热闹与戏剧程度欠缺。
如果对罐头小人的背景与来历充分渲染,使五人小组的超能力得到多的展示,无疑将会使电影更具可看性。
在考场作弊戏中,无端模仿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失去了小孩本该有的纯真与可爱所散发出来的喜剧性。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为了故事有对立有障碍设置了一个小反派,而且反派小姑娘已经坏的没有了底线,着实让人不解。
关于影片探讨的教育话题上,我们都清楚,多年来一方面大讲特讲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处处都是看考试成绩,两者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电影的表现中,徐老师和皮皮鲁妈妈就是典型的成绩论代表,动不动就以开除为要挟恐吓学生,学校可以如此肆意妄为吗?
提倡素质教育,就真的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电影既然要探讨这个内容,就应该凸显出这些所谓的“差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们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卓越发展,以此带来的他们在人格上的更加健全,与所谓成绩好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能达到此目的。
而电影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说了,但完全没有力度。
另外,说个题外话,这个电影要想真的又好看又有教育意义,笔者认为,应该在让皮皮鲁、鲁西西与五个罐头小人形成互文关系。
比如说五个小人也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受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所以来到了现在的大人世界,他们是叛逆者,所以看到大人世界中同样有着相同处境的孩子,他们真的从内心联合起来对抗,这样才又好玩又好看又能引人深思。
郑渊洁爷爷的文字,我一直认为不仅仅是给孩童看的,其中既有绮丽的幻想,又有残酷的现实,每个年龄,都能从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说郑渊洁爷爷一直被称之为〖童话大王〗。
若不是微博一直关注郑渊洁爷爷,我还真不知道〖皮皮鲁与鲁西西〗拍真人电影了。
郑渊洁爷爷最让我深刻的是〖白客〗〖生化保姆〗〖金拇指〗〖病菌集中营〗〖我是钱〗〖智齿〗和〖鬼车〗,其次〖魔方大厦〗〖舒克贝塔〗〖皮皮鲁总动员〗这些,还有〖童话大王〗杂志。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跟朋友提起郑渊洁爷爷,很多小年轻不知道。
但,他是我的独家记忆。
今天来看电影,我旁边一位家长信誓旦旦说这是给孩子看的。
我心想这才难道不是给家长们看的?
现实!
中国式传统家长、中国式传统刻板教育、偏见、固化思维,这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吗?
显然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有声音说禁止郑渊洁的童话。
可是这些长大了的孩子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了当孩子时候的渴望、不甘和受到不公平时候的委屈。
郑渊洁爷爷的文字就像是冷眼旁观的人类观察者。
描述了这个世界,也告诉孩子一些道理。
至于这些孩子长大是不是会忘记那就〖各人各命〗。
我们现实生活没有罐头小人来戏剧化地改变每个人的人生和观念。
至少,我很感谢郑渊洁爷爷从小教给我的就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大人的声音不该覆盖孩子的声音〗。
爱,不是枷锁;该是包容、理解和开明。
哦,对了,还有小孩子的世界,并不是都是单纯、美好、童真的。
纯粹的恶,也有。
p.s.艺术家那套衣服,我小时候也有。
电影里的学校跟我的小学楼梯都是一样的。
真的是我的童年。
p.s.小演员都很棒,全是自己上阵。
真的了不起。
看看现在的偶像明星,真不配。
p.s.最后艺术家跟鲁西西说〖做最精彩的自己〗的时候,泪流满面。
因为,我还没做到。
小时候看过好多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应该觉得蛮有意思。
原著故事有点记不拎清,但大致设定还是记得的,本片想必也遵循了原著的设定吧,这也是改编的起码要求。
但我还是给本片打了三颗星:一颗给郑渊洁,一颗给小演员,还有一颗给不忍卒视的、长大了的孩子们。
至于电影的故事立意、台词腔调、拍摄技巧、故事细节,我觉得存在很大问题。
首要的缺陷就是立意过于明显,不是说成年人看着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是小孩子看过去也觉得过于教条、无趣。
虽然肯定是要歌颂友情、弘扬全面发展新风尚、批判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但不应该赤条条地把大道理讲出来,那样不叫童话!
童话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基本设定,还反映在讲故事的方式。
这一立意上的缺陷,直接体现在了台词上。
孩子们讲的话还是太正式了,没趣味,小孩子是不会这么讲话的;而老师们的发言则像是固有印象的集合,你说他们讨厌吧,确实,但他们的表现就很脸谱化,生活中的糟糕老师必然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狠话。
拍摄方面我没有什么专业见解,但起码最后那段鲁西西和罐头小人告别那一幕,就非常地莫名其妙:为什么晚霞要用模拟的呀,想说明什么、渲染什么?
直接拍真实的不好吗?
总之就是有种违和感。
与前面几点比起来,故事细节都是小问题了。
既然试图模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那就做好呗:过去学校标语的字号不是宋体;试卷的纸张没那么白;话筒不会那么先进;救护车也不会那么新。
这些本可以克服的。
说来搞笑,做得不错的细节多少跟郑渊洁的其它作品有关,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隐形裁缝》《魔方大厦》,我都怀疑之后是不是要拍系列电影了。
——但是我想,如果拍成这样,如果童话不再是童话,或许还是不拍为妙
2.5 还行
超出预期,非常好看!!!勇敢从来和身高没有关系,要懂得爱,做自己。
之前给了驯兔记满分,这部给了4分,但实际应该值得一个4.5分。还原度实在是高,和小时候看书的感觉几乎一模一样,但是整体剧情还是有一些改动,比如文末的大火,小时候看书,里面是没有这一段的,不知道后续版本的书有没有改动过。片子的整体寓意还是达到了原著想要表达的东西,小演员们演技都不错,喜欢鲁西西和皮皮鲁的两个小演员。电影画面也完全呈现了原著中80年代的小时候场景,童年滤镜很深,电影没有让我失望。非常喜欢~
这个皮皮鲁选的有点问题,比较适合动画片,不太适合真人版
tnnd这比长津湖好看多了 除了把罐头小人公之于众之外都很好 鲁西西也好看 价值观也很正 中国需要这样的儿童电影
算是合格还原吧,从80年代到如今,分数论还是大面积存在,推荐教委看
我小学最喜欢看郑渊洁的童话,你电影价值观与时俱进我认可,但是你这个剧情槽点也太多了,还不如去看喜洋洋。最来气的后面那个逃生简直反面教材,你这个到底是给小孩看还是给大人看好呢。而且几个成年人演技还不如人家小孩
太夸张
童年滤镜吧,给三颗星
emmmm
哪有皮皮鲁啊
特效土土的,剧情尬尬的,转折硬硬的,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大前辈郑渊洁老师,多少还是有不自觉原谅这一切的情感。我尽力了。
我可以骂人吗……
毫无电影质感,但传达的讯息整体还是不错的
教室里面闹革命。
我从没想过罐头小人是真人去演的…这和某些影片非要让演员演一遍再捏成CG动画相映成趣,让人无语凝噎。我只能说这看着和我的童年回忆毫无关系了。
首映,这是一部献给孩子的影片,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的影片,更是一部适合家长看的影片。关于亲子,关于师生,关于教育。另外,期待魔方大厦了!!!
不是吧不是吧这电影竟然上不了七分?这不比那什么你好李焕英强多了!我忍不住打满分!鲁西西小朋友又好看又可爱 ,剧情也都挺有趣的不低智,反正童心永远在的我很喜欢。
小时候的记忆
有的演员小朋友是不是有一点反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