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爱尔兰人的幽默真不是盖的。
整部影片的幽默筋骨,让人想起希区柯克深入骨髓的悬疑腔调,大势已定,情节就是个信手拈来。
果然,导演动动小指,就笑的你内脏疼。
结局却可以用悲壮来形容,雷误杀小男孩因自责要自尽,布用生命保护朋友。
哈利杀了违背“不杀妇孺”原则的雷之后,因自己杀了男孩(其实是侏儒),吞枪自杀。
所有的错误和情义,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用生命买单。
诸位,你们配得上人类对正人君子的敬意。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请坚持并丰富自己,路漫漫其修也远,待汝上下而求索。
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此之前惊艳了我。
平庸是灵魂的污垢, 科尔曼断指拒庸友, 他要拒绝平庸,洗刷灵魂。
在此,对所有敬重灵魂的人表示敬意, 今天就刷你的《三块广告牌》。
我代表希区柯克看好你,期待新作。
我很久没在这里写影评了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一些甚至是对很多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其实对我而言也曾经至关重要但是现在或许也不过是看了一场场漫长的电影言归正传 本片可以说是我在这个初夏天得到的唯一安慰其实题材很俗套了 杀手的柔情面题材 总让我想起飘柔的广告 anyway了还是先说地缘 我依然宁愿把这部片作为一部公路片 因为其实它还是一次soul journey 所有人还是在这里到达了terminal 一次旅程的偶然性却导致的终极经历再次让我们惊叹于旅行的意义在我们所处的时空看来 对于比利时和布鲁日的了解或许和来自伦敦的杀手们有一拼 我只知道布鲁日有一支球队 当然我不是指和作为历史学达人的Ken相比了 对了 再说一下两位主角的名字Ken和Ray 都是非常干净利落而且具有科幻意味的命名 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两个人物背负的一些后现代特性 而侏儒的出现和电影场景则让人明确的感知到宗教的迷雾有着超脱现实性的弥漫本片的核心除了旅行之外就是规则 杀了小孩坏了规矩 杀无赦 Harry是否是一个cunt? 当然不是 片中出现的三位杀手都不是cunt 而谁是cunt 是那些北美人 影片对于北美人的讽刺显得露骨而辛辣 彰显着欧陆腹地的一种天生的blue blood的优越感 来自在吸烟区抱怨吸烟的加拿大couple 和来自美国的三个fat ass 他们都被Ray痛击 Ray痛击他们是因为他们在规则问题上的stupid 而他们所象征的是另一个世界 其实也是在布鲁日这个fairytale town之外的世界的stupid 充斥着cunt 那个世界不存在侏儒 那个世界其实并非在物理上分割于布鲁日 因为片中的两位至关重要的女配角之一Chloe本身就是劫匪 但是她却和Ray有着异曲同工的终极角色 一方面是现实生活必须扮演的后现代工作人员 杀手 演员 劫匪 钟楼守门人 其实都一样 而且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极端敬业 钟楼守门人的角色是绝佳的体现 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异化 但是Ray和Chloe的相遇导致了后现代分工的崩溃 他们的一见钟情完成了从物理文化取向向更灵动的化学文化取向的完美过度 他们让布鲁日拨云见日 虽然这一幕实际并未出现 但垂死的Ray的确看到了无尽的光芒说了这么多废话 其实我本来是想主要说说Chloe的扮演者Clemence Poesy 本身就是大名鼎鼎的Chloe主牌的代言人 不是See by Chloe哦 再次体现了导演兼编剧对剧中人物命名的戏谑和隐喻 其实她主要是因为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角色让大家眼熟 她在片中扮演一个宁芙式的角色 野路子中彰显纯真的引力和张力 是她让Ray走出了suicidal的必死局面 是她让我们看到了黑色幽默背后的真情流露 和另外一个怀孕的女配角的搭配 使得这部杀手片中的女性角色在很少的几次出场中完成了对和杀手所处的另一端世界的完美塑造 充满母性关怀 没有冷酷的规则 有的是人性化的暖意 如同那个温馨的hotel话说回来 三位杀手都是由大牌出演 真的是perfect team 男人之间的所有优秀品质彰显无遗 特别是和杀人不眨眼的yuri以及erike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啦verder都是这样的事不关己 agancy却在夹缝中谋求reputation 不对 是honor...In Harry's tone: what a fucking gorgeous independent film with so fucking brilliant starring and crew in such a fucking fairytale town!
奇葩的价值观,文艺虚伪的救赎感。
形成了一颗巧克力模样的屎,或者说一颗屎味的巧克力。
男主可以坦然杀人、打女人、欺负残疾人、打爆偶遇男人的眼睛,但是执行任务的时候误杀小孩,就痛苦纠结得想要自杀。
然后一群人还点赞说好啊,真有人性原则,杀手界的良心!
呸。
这跟一边吃猪头一般恨不得把吃狗的人碎尸万段,跟吹爆民国踩爆当今的人,一样弱智。
弱就弱智在,树立了道德上一种“绝对错误”和“绝对正确”,其实二者本质上并不遥远。
C说:混乱不靠谱的信念也是信念啊!
我说:假如一个人被灌输“吃毛豆是邪恶”的思想,有一天他无意中吃了一颗毛豆,痛苦万分想自杀。
作为旁观者,你是哈哈大笑并且批评这个理念的引导者和信仰者呢?
还是夸他真有原则好感动?
C说:可是这不是吃豆,这是杀小孩。
我说:作为杀手杀人不就是跟吃豆似的吗?
你看他对成年人多么不合理暴力得理所当然,黄豆绿豆红豆都吃,就是误吃毛豆就崩溃?
这不好笑吗?
何况毛豆不就是幼年黄豆么。
C说:我明白了…可我还是喜欢那种感觉,看了电影我都想去布鲁日旅游。
……是的,在布鲁日”这个名字也令人恶心,好像一个冷酷的人轻而易举被一个城市的纯洁美好给唤醒、救赎了似的。
这和小清新粉草原青海湖觉得只有那里才能唤醒自我如出一辙。
这么说吧,魏晋以来,中国人总是相信山水能陶冶性情,洗涤尘世中沾染的污浊,事实上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从来没有哪座山、哪条河、哪个小城能救赎灵魂,无非是给人一种“我是自由的美好的”错觉,而空洞的眼神、混乱的价值观、苍白的灵魂,造过的孽……不会有一丝改变。
相比之下,胖子队友“宁可死也不杀兄弟”的信念要靠谱得多了。
虽然我对电影评分不高,故事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欧洲装大尾巴狼类型,且又是俩愚蠢爱尔兰人制造笑料,不爱不爱。
但是,作为城市探索指南,本片非常优秀。
需要去探索布鲁日的可以先观影。
1. 布鲁日钟楼(Belfry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科林·法瑞尔饰)和肯(布莱丹·格里森饰)在钟楼顶部的场景。
背景:布鲁日钟楼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高83米,拥有366级台阶。
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2. 布鲁日市场广场(Market Square)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广场上散步,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市场广场是布鲁日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中世纪建筑和露天咖啡馆。
3. 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电影场景:雷和肯参观教堂,讨论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
背景:圣母教堂是布鲁日最高的建筑之一,拥有世界著名的米开朗基罗雕塑。
4. 爱之湖公园(Minnewater Park)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公园里散步,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爱之湖公园是布鲁日最浪漫的地方之一,以其宁静的湖泊和美丽的花园而闻名。
5. 布鲁日运河(Bruges Canal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运河边拍摄,展示了布鲁日的水道美景。
背景:布鲁日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其运河系统是城市的主要特色之一。
6. 格鲁特胡斯博物馆(Gruuthuse Museum)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博物馆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格鲁特胡斯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示了布鲁日的艺术和历史。
7. 圣血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电影场景:雷和肯在教堂外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圣血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以其保存的圣血 relic 而闻名。
8. 布鲁日市政厅(City Hall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市政厅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布鲁日市政厅是比利时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建于14世纪。
9. 布鲁日啤酒厂(De Halve Maan Brewery)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啤酒厂参观,品尝当地啤酒。
背景:De Halve Maan 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啤酒厂之一,提供啤酒 tours 和品尝。
10. 布鲁日街道(Bruges Street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布鲁日的狭窄街道上拍摄,展示了城市的中世纪魅力。
背景:布鲁日的街道充满了历史,是探索城市的理想方式。
看完电影,容易对英国人产生如下映像:1.尊重人权,保护儿童、妇女是道德底线。
杀手误杀了孩童,内疚痛心直至要了结自己。
杀手组织也因为该杀手犯了戒要斩立决。
2.做人很讲原则,一视同仁。
杀手头目因错杀了孩童(其实是侏儒)最后也饮弹自尽。
杀手尚且如此,更无论那些英国绅士了。
现代公民素质,受过良好教育,彬彬有礼等一系列光辉形象拔地而起。
有钱去英国旅游吧,孩子成绩好去读英伦名校吧。
看电影时,我就猜导演或者编剧应该是英国人。
之后一查果然,准确的说应该是英格兰人。
现实世界中的英国人咋样了:1.20世纪初英国人使用集中营来打压南非的布尔人。
10%的布尔人都死在集中营里,包括22000名被饿死或打死的儿童。
还开创了集中营的先例,那脆就是学的这个,希特勒说,British ruthlessness and absense of moral scruples。
2.就在2021年6月,加拿大一所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地下挖出215具儿童遗骸,再次揭开原住民遭受种族灭绝的那段黑暗历史。
在1894年至1947年间,所有的加拿大印第安人儿童都被法律强制要求就读寄宿学校,推算下来,这也是英国殖民者干的事。
这些寄宿学校表面上是帮助原住民儿童融入加拿大社会,并成为具有教育背景与投票权的公民,实则是进行文化清洗,消除原住民文化与信仰对儿童的影响,并以同化政策迫使儿童与父母分离,便于控制。
再来看看历史上,英国佬是如何尊重人权的:1.19世纪英国殖民者彻底灭绝了塔斯马尼亚的原住民,还强迫妇女将丈夫的头颅挂在胸前。
2.明知道印度人不吃牛,穆斯林不吃猪,还拿沾了猪油和牛油的子弹发给东印度公司下属的部队,造成印度民族大起义,然后镇压。
3.罪恶的黑奴贩卖,实行罪恶的三角贸易,把成千上万黑人贩卖到美洲4.修建苏伊士运河过程中,将十几万埃及农民饿死5.爱尔兰大饥荒,剥削完爱尔兰农民后,见死不救,坐视爱尔兰人饿死100多万,丧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连奥斯曼苏丹送过去的救济粮都被英女王截留,这也激起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促使了爱尔兰自由邦的建立。
6.类似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的孟加拉,1770年大饥荒死了1000多万,人口锐减三分之一。
1943年再次发生大饥荒,又死了300万。
而这些都是英国人搞出来的政策性饥荒。
“我讨厌印度人。
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
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象兔子。
” ——丘吉尔国际政治史上也是最大的搅屎棍:1.侵略过世界上90%的国家,历史上没有被英国侵略过的国家据说只有22个2.搞所谓“大陆均势”、“光荣独立”,利用欧洲各国矛盾互相挑唆对方开战3.巴以问题是早就布好的局,领土纠纷到现在也无法解决4.印巴分治,克什米尔问题5.麦克马洪线,挑动中印边境问题6.杜兰线割走阿富汗普什图人一半领土,现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都纷乱不堪7.赛克斯-皮科协定,分裂阿拉伯国家8.教唆波兰入侵苏俄,导致后来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所以有人说,如果地上有块石头妨碍人们走路,那这石头十有八九是英国人放的。
再来看看是怎么对付中国的:作为世界最大的贩毒分子,在印度强迫农民种植罂粟,再卖到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百年屈辱史。
多次支持西藏独立,即使是中国正在与日本交战的时候。
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在抗日战争中关闭滇缅铁路。
再来看现在的香港问题,知乎上有个高人分析得很清楚:英国人先是通过战争一步步夺取海外殖民地,然后是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因地制宜的统治殖民地,再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时,帝国进入末期,就是培养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忠诚与好感,以退为进实现“再殖民化”。
香港回归后,英国人走了,可是英国人建立的宪政体制和法律制度基本上保留下来了,这套体系只有英国人培养起来的、会操作这套制度运作的政治精英玩得转,他们接管了殖民地政权。
由英国人培养出来的政治和商业精英把持政权,这就是大英帝国撤退战略的精髓所在:培养地方精英的政治忠诚,实现幕后遥控,培养民众的独立公民意识,实现分而治之。
与此同时,围绕这种制度运作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也保留了下来,而这种文化价值观反过来又会不断强化这些政治精英对英国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忠诚,成为维系帝国与独立之后的殖民地的纽带。
另外,我常说疫情是个大考,各国政府的施政能力、执政基础,各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随便摘几条有关英国的新闻:1.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英国男子挨家挨户兜售假疫苗,1400元一剂,重点是老人。
2.据几家法国和德国媒体报道,为了预防和控制英国新发现的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突变株,欧洲许多国家对英国采取了更严格的入境和旅行限制。
令人震惊的是,在瑞士的一个滑雪胜地,429名英国人拒绝瑞士当局的隔离要求,在半夜集体逃离...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因为严重缺少卡车司机,英国国内大部分加油站都供应不足。
零售商称至少已有2000个加油站都无油可加。
随之而来的便是英国人极度恐慌性购买、长达数英里排队加油的车队以及加油站的打斗,大量居民蜂拥至加油站“挤兑”加油,排队时打架甚至拔刀子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英国政府不得不派出200名军用油罐车人员,其中100人是司机,来协助运送燃油到加油站。
因为无油可加,导致英国社会瘫痪,比如很多医护人员因为无法加油上班,很多患者原本预约好的手术不得不推迟,根据英国智库公共政策研究所估计,受疫情影响,英国约有1.95万名癌症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目前积压的癌症治疗服务可能需要10年才能消化完。
此前政府不关心人民死活,躺平搞群体免疫更不谈了。
知乎上有留学经历的人反馈的对英国人的映像: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608476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21693/answer/311707590翻开史与今,一个国家的所作所为,他的国民性都能看得到,岂是拍拍电影就能乔装打扮过去的?!
在深夜里伴随着片子里的歌《Thugs Passing in the Night》来长评下IN BRUGES。
剧本5分 演员5分 配乐5分 背景5分 黑色幽默5分 侏儒5分 中文名5分像我这种俗人,之前完全是冲着拉尔夫才来看此片。
以为是一部动作激情啪啪啪上来各种好枪法各种杀人各种血溅各种英雄主义的大烂俗片,结果一口气顺畅看下来之后,出乎我意料,其在我心中地位马上荣升至目前TOP3。
杀手没有假期这名起的霸气小清新。
杀手本不应该有假期,职责就应该是杀杀杀,而开片两个杀手正在度一个莫名其妙的假——在布鲁日。
对雷来说,没有工作可干,因错杀小男孩而神经兮兮焦焦虑虑承受极大痛苦地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对本来说,布鲁日是个fucking的度假好地方,因为它到处都是艺术。
拉尔夫在电影后半段才出现,着实让我捉急。
这个有原则的变态杀手头头。
一出现变态气场震慑了我,又砸电话又对妻子吼的。
PS:拉尔夫声线很迷人,老了依然帅。
中间穿插的几个小人物,每个人在整个剧本中所起到的作用都太TM到位了,都不多余都对剧情的发展和衔接有帮助而且TMD让人印象深刻!
A:有孕在身A:坚持职责,不收额外加钱的景点门卫。
B:三个想要登塔顶的有尊严的胖子。
C:不屑拍的电影乐于嗑合成药找妓女活得很自在的侏儒 D:被雷一见钟情的后来很爱雷的女人。
E:一对干净较真儿的加拿大夫妇。
F:被打瞎一只眼的小瘪三。
G:练瑜伽的供枪人。
泪点:1,本杀雷未果,雷自杀未遂之后(那个跟本一起过去的长镜头和最后两人都没开枪那一下我猛惊一下),两人对话,雷释放压抑而哭。
2,艺术而博爱的本整个死的艺术而博爱的过程。
整得我都很悲伤很同情这些有情有义有良心有原则的杀手们了。
求解:知道雷没有离开布鲁日那一瞬间,为什么哈里和本都要杀对方?
是因为哈里很有原则然后本知道哈里很有原则(哈里要把雷和本都杀了)的吗?
看第一遍的时候,由于电影没有旁白,也不是平铺直叙的演绎风格,到了10多分钟,感觉就是不知所云,但又隐约觉得有搞头。
沉稳且牛逼的音乐一直稳稳的hold住了我。
当故事和画面越发的丰富和立体之后,开始为这部电影拍案叫绝。
在钟楼的高潮过后,电影的收尾让我觉得有点不完美。
浓郁的编剧风格扑面而来,一种“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因果循环论给电影定下了最后的基调,可能我更希望是开放性的结尾。
看第二遍的时候,就愈发的赞美这部电影精巧的构思和对细节的拿捏甚至是无所不在的黑色幽默、隐喻和暗示。
首先说下名字。
《杀手没有假期》这个译名我认为不太好,剧透了“杀手、假期”两个原先片名没有提到的关键词。
如果是我,可能会翻成《新碟中谍》或者《日布鲁日》(回翻过去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f**king Bruges》)甚至《两个爱尔兰男人和一个英格兰男人在比利时的奇遇》这种搞笑的。
当然我最倾向于直译。
然后看细节。
细节太多,说几个我喜欢的。
1.为什么是布鲁日?
两个杀手在喝啤酒的时候第一次在电影中暗示了他们的身份,和前来布鲁日的猜测。
ray表现的很茫然,显然他不仅还没走出误杀小正太的阴霾,而且本能的排斥这座充满中世纪宗教风格的欧洲小镇,也许在他看来,布鲁日就和他的心情一样,看上去是那么的肃穆和压抑,这个鬼地方他一秒钟都不想多呆。
而老谋深算的ken却隐约感觉,有job。
ken的猜测很有道理:好比从来都是在上海活动的上海籍杀手,放假去个松江、崇明了不得了,去特么北京干嘛?
完全没道理。
2.ray和chloe的邂逅。
这段极搞。
在某电影片场的外面,那个焦躁、易怒的都柏林小伙子,一看到美女,整个人立马就亮了,他深情的望着chole,无法抽离。
而当时chloe正巧在和侏儒交易毒品,转身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很囧的男人似乎是面带恶意的紧盯着她,这不由让她警惕起来。
突然燃烧起来的ray小睿智的就买通了侏儒去接近chole。
而当chloe发现这个突如其来的男人不是条子,而是个把她当成搞影视工作的傻小子,不仅松了一口气,还忍俊不禁的看ray如何扣女。
在看完ray极尽所能的阐述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各种show文艺之后,chole给了ray电话号码。
看到这里,我只能说:我特么又相信了爱情!
说句题外话,在豆瓣看来,这也许是一部讲述3个男人爱恨情仇的故事,所以主演员表上只列了ken、ray和harry三个名字。
小美人克蕾曼丝波西都不留个坑位,略微有些坑爹啊。
3.留言条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是:no news is good news。
ken在拿到harry的留言条时,不禁说了一句:shit。
他为什么要说shit?
因为他先前的感觉应验了,来布鲁日,是有任务的,不是休假。
那么,会是什么样的任务?
会不会是。。。
总之ken的心情异常的沉重,沉重到难以入睡。
极具反差效果的是:扣女有戏的ray喜气洋洋的回到了旅馆,眉飞色舞的说自己喝了多少多少酒。
4.耶稣的血ken答应了ray晚上泡妞的事宜,条件是白天的行程听ken安排。
在圣血教堂,ken对ray第一次且唯一一次的大发雷霆,他兴致勃勃说了耶稣的血的典故,并问ray去不去,ray说:非要去么?
ken突然暴怒说:是啊你特么一定要去么?
你特么当然可以不去!
镜头随后给出的是ray离开的背影和ken的气愤与无奈。
按说以ken儒雅的性格,不该发这么大的火,也许他气的不是一个完全不懂历史和文化的小屁孩口吐狂言对神灵不敬。
也许他气的是,自打和ray来布鲁日之后,他没有看到ray有丝毫的忏悔,即使是在神灵面前。
也许他无奈的是,这个傻小子,什么都不知道。
5.圣血教堂门口的长椅离开了压抑的教堂,ray坐在教堂门口的长椅上,呆呆的看着风景。
他先是看到了片场遇到的侏儒,满心欢喜的跟侏儒打招呼,没想到被嗑药过度的侏儒彻底的无视了,情绪突变到愤怒。
然后他扭头看到了长椅另一端的老人和狗,他看着一动不动的老人,和一条眼睛有点怪异的看上去有点丑的狗,似乎另一种情绪又重新占领了他的思绪,在他的目光聚集到广场上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身上时,他的表情变的抽象和狰狞。
没错,ray表现出的,正是忏悔。
值得玩味的是,之后ray想自杀,也是坐在一条长椅上。
6.接电话演戏在ray外出泡妞未归,ken一个人在房间里看黑白犯罪片的时候,harry的电话如约而至。
ken淡定的编造了ray在厕所而没有外出的假象。
甚至一人分饰两角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演员。
够搞的是,harry反而是希望ray不在旁边叫ken把ray支走。
ken只好将骗就骗的再演了下去。
演到最后都不耐烦了,满心的自我嘲讽写在脸上,好像在说“我特么真特么没事找事啊”,但是当他亲耳听到harry给他的任务之后,他的脸,立即变得凝重和痛苦。
7.嗑粉原本正打算春宵一刻的ray,还没爽到就遭遇了“情色陷阱”,瞬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错杀了正太,一冲动打了加拿大人,又遭遇“情色陷阱”一枪打爆光头哥的眼睛,一切的一切,发生的是那么的连贯而又无法挽回。
这让ray沮丧到了谷底,唯一不感到沮丧的是他从chole的住处K到了一点粉。
正巧在酒吧遇到了同样纠结和沮丧的ken,连同之后碰到的侏儒和荷兰妓女,几个人开了房激情的high。
high翻了的侏儒抛出了种族主义圣战的演说。
ken问侏儒:自己老婆是黑人,被白人杀了。
他身为白人应该站在哪边?
这里出现了双重暗示。
第一个暗示是之前给ken调粉的女子是黑人,某种程度上的不谋而合。
第二个暗示是harry帮ken报了仇,对ken有大恩。
harry内心更想问的是:有大恩的harry和有情有义的拍档,我应该何去何从?
侏儒的回答同样绝妙:你要权衡所有的因素,让良心做最后的决断。
而之后事态的发展恰好应验了侏儒的话:ken权衡之后决定杀拍档,而良心让他最后放了ray。
8.钟楼钟楼是全片的高潮,没有之一。
无论是从音乐还是情节都把观影人的情绪推向了一种极致。
ken在颈部中枪之后,完全有理由靠在台阶上慢慢的死去,但他还是决心捡起枪,往钟楼顶上爬。
他的用意很明显,用枪,打地面的目标,引起ray的注意。
(在影片的起始,ken第一次上钟楼用手比作枪的姿势瞄准ray的画面,就像是一个伏笔,暗示了他此刻的心里活动。
)然而,薄雾弥漫,站在钟楼顶的ken什么都看不清楚。
而仅凭枪声又不能通知到ray,他只好选择送佛送到西,舍身成仁。
这美的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又契合了他之前死而无憾的言论。
他整理了自己的西装,一个一个丢掉口袋里的硬币(真心聪明),像一个绅士一般,纵身跃下。
按说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当场死亡是一定的。
编剧还是融合了一定的文艺腔给了ken临终遗言:拿好我的枪。
这再一次的表明了他的态度:他不认可harry的逻辑。
他希望ray保护好自己,活下去。
9.跳船harry追杀ray一路杀到小旅馆。
已有身孕的老板娘,全然不顾身命安危,阻止惨剧的延续。
她的伟大令人致敬。
同样伟大的还有ray,他本有机会,一枪解决掉harry,但是良心告诉他,他不能再在孕妇旁边杀人了。
随后是跳船。
个人认为跳船这边作为电影的结尾是最好的。
现有的结尾是既定的:3个男人都死了。
如果是在船上ray中弹后收尾,那又是开放性的:死没死,不知道。
而本身布鲁日在弗兰德语里面就是桥的意思。
ray为了保全自己的小命,可以趴在船上,而不是坐在那里等harry的子弹。
我想他坐着的唯一解释是:他想继承ken的遗愿好好地活下去;他也深知自己罪恶深重就算被打死也毫不冤枉。
所以,在求活与求不活之间,他选择,听上帝的。
10.油画先前ray和ken逛博物馆的时候,素来对艺术无感的ray对一幅叫《末日审判》的油画发生了兴趣,他称全馆的油画都是rubbish而唯独这幅是quite good。
油画反映了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人类所有的罪恶都遭到惩罚的主题。
其内容似乎讲述了介于人间和地狱之间的一个中间部分——炼狱(purgatory),ray还若有所思的将在炼狱的感觉比作托的纳姆这个我们中国人没办法感受的城市(you weren't really shit, but you weren't all that great)电影的结尾,片场上游走的妖怪,幽灵,猪头怪兽(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在搞万圣节party),ray连中数枪之后的内心独白,无一不像是一种purgatory。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chole在邂逅ray的时候说过的话:It's a Dutch movie. It's a dream sequence.It's a pastiche of Nicholas Roeg's Don't Look Now.Not a pastiche, but a...A "homage" is too strong. A "nod of the head"? (pastiche、 homage、nod of the head 当我对T童鞋——我身边英语最牛逼的人物——娓娓道来的时候,T说:这特么说的是英语么?!
)
前不久,我在布鲁日看了《在布鲁日》。
布鲁日是一个美丽的比利时小城,也是保存完好的一个古城。
它应该是比利时风格的典范,而不是已经国际化的布鲁塞尔。
布鲁日号称小威尼斯,却没有威尼斯那样商业化,片中出现的许多场景我都刚刚去过,因此颇有共鸣:诸如运河边的风景和游船,广场上的彩色房子和高高的钟楼,装有耶稣的血的圣血教堂…… 这里有几张片中的截图和我在布鲁日的实拍对比,些许照片角度不太一样,但可以认出是一个地方。
【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in-bruges/】影片从一段凄美的钢琴旋律中揭幕,随后这段旋律也贯穿了整部电影,或用管乐重复,或用男中音吟唱,忧郁冰冷,凄美婉转,衬托出了本片的两大特色:布鲁日的美丽风景和英国人的冷感。
是的,这是一部在比利时布鲁日拍摄的英国片。
英国人的特点就是冷感和黑色幽默,从电影一开始的几个风光镜头就可以看出他们独特的视角,请看这位安详的狗君:本片的主角Ray的演员是科林·法瑞尔,一个长相颇似布拉德·皮特的爱尔兰演员,尤其是发扬光大了布皮傻和囧的一面。
在本片中他时常翘着八字眉,一副傻样,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这样的形象却是一个年轻的杀手,可谓绝对的土鳖级活宝。
男二号Ken的饰演者布莱丹·格里森也算是老牌英国演员了,他是年长的杀手,在杀人如麻之余又颇有人文情怀。
这样一老一少两个杀手在风光旖旎布鲁日观光自然有不少喜感。
一个赞叹这座宁静美丽的城市和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另一个则坚决的认为这里是shithole。
而男三号Harry(拉尔夫·费因斯)则更是阴阳怪气的代表。
满口用来做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fxxk组成的絮絮叨叨不紧不慢的超级长句是他的典型表达方式,他还死守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杀人随便杀,但是杀了小孩就必须偿命。
除了3位男主角,本片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和Ray演对手戏的女一号相比,我更喜欢那个文雅美貌的旅馆女老板,绝对让人舒服的美女,又绝无美式的俗气。
在关键时刻,她还表现出了她的正直和坚强,让她更加美丽。
冷感的英国人自然少不了刻薄的冷幽默。
在片里英国人先后歧视了肥胖的美国人,并把仇恨记在了美国人枪杀了约翰·列侬的账上,揶揄了过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有过虐童丑闻的比利时人,以及比利时人的英语口音(I heet/hit the Canadian?)。
当然也不忘挖苦一下英国自己的某城市(托特纳姆?
和导演有仇大概),反复无厘头的提及好斗的越南人,在互相追杀的时候还要商量保证自己一定会跳进运河,最后不忘赞美一句“布鲁日真漂亮,要是不在比利时就好了”。
片中还有不少对话很能反映这种冷感:“You’re from America?”“Yes. But don’t hold it against me.”“I’ll try.”Ken和一个侏儒的对话。
侏儒的自卑不在于自己是侏儒,而是自己的美国人身份。
Harry(拉尔夫·费因斯)恼羞成怒的摔烂电话,妻子进来说“It’s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狂怒的Harry骂道“You are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事后道歉,还要强调一遍“I’m sorry for calling you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这种把拗口的脏话反复念叨的方式还在其他地方可见,Ken和Harry唇枪舌剑,骂到了对方的孩子:Ken:Harry, let’s face it.And I’m not being funny, I mean no disrespect,but you’re a cunt.You’re a cunt now, you’ve always been a cunt.And the only thing that’s gonna change is you’re gonna become an even bigger cunt.Maybe have some more cunt kids.Harry:Leave my kids fucking out of it.What have they done?You fucking retract that bit about my cunt fucking kids!Ken:I retract that bit about your cunt fucking kids.Harry:Insulting my fucking kids! That’s going overboard, mate!Ken:I retracted it, didn’t I?Still leaves you being a cunt.Harry:Yeah, I fucking got that.黑体这句便是典型。
其他还有神经兮兮的比利时人纠结于“Alcove”这个词等等情节。
但这种幽默不是充斥着影片的各个角落,而是本片悲伤基调的点缀。
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个中文名叫《杀手没有假期》。
随着情节的推进,这种悲情的忧郁气氛愈发浓厚,几个身为杀手的人心中的人性本质和他们的身份与经历不断的冲突。
Ray的痛苦是自己第一次工作的过失,无论如何也无法补救,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其实才是这傻里傻气的神经兮兮的根源。
Ken做了半辈子杀手,似乎早已麻木,但偶尔唤起的对美好事物的赞叹还是令他不时触动,而老板的最新指令更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Harry看似冷酷无情,其实也是个悲情人物,他被自己的规矩所束缚所奴役,他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也习惯压抑别人的。
他最后一次快乐的假期是在7岁,在布鲁日。
影片也没有详尽的理性的讨论这些,只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悲苦,融入在这冰冷美丽的布鲁日的圣诞节中。
本片用了一种很有特征的背景虚化的手法来处理画面,既浪漫化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故事,又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冲突:这种美感是贯穿每个细节的,而杀手的悲剧命运也是无处逃遁的,影片在Ray仰视着布鲁日圣诞节夜空中飘落的小雪中落幕。
女主角在影片中提到过“还没有过一部关于布鲁日好电影”,现在有了,就是这部《在布鲁日》,或者叫《杀手没有假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其实最开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后来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怎么可能是一部喜剧片?
不过每看3分钟我都还是会很确定说这就是一部喜剧片,但是事实上它压根就不是一部喜剧片。
布鲁日是个好地方,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很棒的中古城镇,一般来说看到这种环境都会联想到古装魔幻爱情之类的东西,杀手和布鲁日的感觉好像联系不到一起。
所以,其实来到这里的这几个家伙根本就不是杀手。
心怀愧疚的脆弱的喜欢自由自在的囧脸Ray一向倒霉,生气的时候照样大打出手;一本正经重情重义的Ken其实应该去找个博物馆职位,心地善良临死还不忘让广场上的行人当心;Harry言出必行虽然满口爆粪却对自己的原则恪守到傻逼的境界,追杀的时候还掏出地图让大家汗一把。
但是孤独的远去,真枪实弹的追逐和血肉模糊的死亡却俨然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个几个家伙其实都不应该是杀手,但是他们是一群爷们儿,他们的世界是爷们儿的世界,只不过更加悲伤、温柔和脆弱一些,混合了枪火与泪水。
第二个逗号后面的东西是McDonagh自己说的。
囧脸、硬币、达姆弹。
可是这帮家伙酷毙了。
---当然最酷的是达姆弹,虽然有点穿帮。
---这样爷们儿的悲情可能让你些许苦闷,那么你还是放下来把它当作喜剧来看吧,至少这个走路遍地踩巧合的剧本还是很喜剧的,你可能会说:我靠!
他就那么刚好死在那儿了!
英式幽默的笑点在于你得是个有文化的人,否则你自己才是笑点。
英式的恶搞和美式的行为恶搞本质上不同,基本英国电影的开涮文化是文化开涮,譬如加拿大人美国人比利时人的桥段,譬如黑人和白人要开开战了或许是黑矮人和白矮人要开战了的桥段,不过像“中国护送员”那句台词实在是不知道该让人自豪还是让人石化……本来我想把标题写成《囧脸和他的朋友们》,因为我们就可以看到的每一个有镜头的角色都是有性格的,不会像某些电影里用一个5秒的特写在一个龙套身上直到龙套说完“Ohshit!
”之后被怪兽喀嚓干掉,那种只有一个镜头戏份却拥有长达5秒特写的龙套实在让人智商疲软,相比之下一个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妓女都有亮点台词。
你看,我甚至还能记得起那个妓女是来自阿姆斯特丹!
下了这片子一个多月了,一直挣扎着是看还是不看海报 怎么会弄成这样?
为了票房?
弄得跟好莱坞大片似的...科林 法瑞尔 看见他出现在演员阵容里不知是喜是忧 focus 焦点影业 这是我看这个片子的最大动力 结果 没错 非类型片中的经典影片打消了我之前的所有顾虑 本以为只是好莱坞式的黑色幽默加枪战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 但整个观影过程是略带痛苦的 没有点儿耐性的人(像我)就很容易错失其中的精彩 这也正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把握悬念的能力 矛盾和矛盾间的衔接的掐大好处 叫人看完全片后大呼过瘾!
片子一开始就充斥着科林法瑞尔的那不标准爱尔兰口音 絮絮叨叨的 除了那几乎每句话都出现的fuck外,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杀手,怎么看都只像是一个失业的小青年,镜头也晦暗平静,加上那略带忧伤诡异的管乐,有些叫人抓不到头脑。
直到他遇见那欧洲小美妞,直到他回忆当时杀小孩的情景 ,直到他的伙伴接到那个电话,第一个悬念才算解开,原来他是一个不敢去面对事实废物。
呵呵,片子的节奏也在这有了变化,开始变的荒诞起来,这个故事也慢慢的推向高潮,故事不在这里重复,有同感慢慢体会吧在我看来这片子更像是一个童话!
每个人物看似都很现实,自私,整个气氛看似黑暗,但很多细节却又透出那一丝丝的美好,每个人物的存在感是那么的强烈,给人那种没有任何距离的温暖。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炼狱???
人间其实不就是炼狱么...呵呵 也许 人间就是上帝的一个黑色幽默..
看完有种莫名的忧郁感...心情不好的朋友就不要看了!
肯跳楼的时候下面是一片雾,看不到行人,于是他扔下了那些硬币,路人们自然散开……他好温柔
其实真的不知道这部电影好在哪里。但是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电影和生活如此接近。我想念我所走过的几小时的布鲁日,我甚至想念我所没能走过的夜晚的布鲁日,我想念布鲁日。
3个主角的表演都不是很惊艳的那种,却很契合人物,让人觉得一切都那么自然,布鲁日的中世纪风光和影片中有点死板的俨然骑士守则的杀手准则互相呼应,音乐配的也相当棒。多说无益,这部片子只能自己慢慢体会。You've got to stick to your principles.
我觉得很无聊
男主角很帅
很可惜我看着没有感觉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困也是种幽默
准备再看一遍。典型英国片的一种
两点收获:比利时小城风光,镜头里旅馆电视惊鸿一瞥《历劫佳人》
唔,后期看的湿了...
对不起,个人意见,看不懂,有点乏味
啊~看完刚刚不爽了一番突然发现导演居然是那个震撼的《枕头人》的作者!!真是让我……
新的cult邪典,弥散于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布兰登·格里森真是黄金配角。
"i know i'm awake but i feel like i'm in a dream."
评分为啥这么高?
竟然有三个演员都演过哈利波特,我汗死,这是这短期时间里看过最好的喜剧,台词很有味道,虽然喋喋不休,人设绝对的讽刺,又不落俗套,笑中带泪,而且直接导致。。。我不讨厌科林·法瑞尔了,我汗死~~
黑色幽默火候表达错位
SHITHOLE,没其他词形容此电影了。我坚持下去了,看完了,一颗星变两颗星。艺术来源于生活,不是照搬生活,如果只会照搬,就会乱成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