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的主旋律赞歌唱罢,动作、悬疑等商业类型片再次上演,可惜亮点不足,即使是最受期待的《双子杀手》也不尽如人意。
港味浓郁的《犯罪现场》没有引起过多水花,但剥去“劳模”古天乐的光环和“古宣”CP的情怀,它或许也是今年目前为止,港片离《无双》最近的一次。
简洁工整的铺陈叙事影片的开篇非常抓人,一只黑色蜘蛛被蚂蚁围困致死,一只鹦鹉安静地立在一旁,一起重大抢劫案的疑犯徐糠倒在血泊中,蚂蚁爬上了他的脸庞。
低吟的背景音乐中,一种麻木又冷静的惊悚气质缓缓而出。
出现在案发现场的汪新元阴沉着脸,“谁杀了徐糠”,第一个悬疑点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接着便放出相关人物,交代人物性格,经由照片转换时空,回溯案件背景。
汪新元、徐糠曾与另外两人组成的犯罪团伙曾实施了一起严重的珠宝抢劫案,造成多人伤亡,就在警察追查他们的过程中,徐糠却遭遇他杀,珠宝丢失。
由此,以汪新元为代表的匪徒,以林法梁为代表的警察,双线交替,寻找真相。
与众多香港刑侦剧的节奏类似,《犯罪现场》的前三分之一人物出场交代案情,中段丰富剧情加深悬疑,最后三分之一揭秘真相人物落幕。
整体故事工整,叙事简洁,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的氛围渲染与细节铺陈,营造了足够的紧张感和期待感,笨手笨脚、吊儿郎当的警察林法梁造成喜剧效果,以平衡情绪、缓和节奏。
中段通过汪新元和警官叶守正的“反常”行为推进情节,鹦鹉作为现场唯一的目击者提供线索进行反转,最终戳破最大嫌疑点叶守正,以同归于尽的英雄式救赎落幕。
可惜的是,尽管故事的逻辑较为缜密,没有明显漏洞,但仍缺乏惊喜。
中后段的反转大多中规中矩,一方面,敞开的匪徒线让视角的盲点减少,影片设置的多重障眼法只能在小范围内奏效,如此过早“释疑”,极大削弱了悬疑推理的份量,另一方面,通过改造细节实现的反转,终究难以创造全局式颠覆的震撼,最终的揭秘,相比形式工具的玩耍,或许更多在于人文反思的意义。
但依旧可惜是,这种意义的挖掘力度同样不够,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在结尾的升华部分草草收场。
人物势力的隐形三角在警匪片中,黑白两道的均衡对立最为常见,《犯罪现场》也有类似的对抗势力,但更偏向匪徒汪新元的视角,与之对峙的警察势力中,林法梁的弱势设定也反向凸显出匪徒线在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是一种不对等的显性二元结构。
但与此同时,警官叶守正的狂热气质暗示了后面的结构变动,随着黑暗人性的显像,他所代表的“受害人”群体,作为第三势力逐渐浮现。
最终的反转,即是将隐藏在二元之下的三角结构勾勒出来。
受害人一方的赋权,以及两次案件中的身份轮转,让影片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况味。
从单个人物而言,汪新元在影片中的笔墨最多,前后的对比竭力地凸显这种恶人向善的嬗变。
在珠宝抢劫案中,他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但是他又继承了港式警匪片中重视兄弟情谊的优良传统,在徐糠被杀后,为了寻找杀害兄弟的凶手而难以入眠,多次出现的蚂蚁、镜子、时钟和旋转镜头是他内在挣扎的不断外化。
与女房东Joy的交集是推动他变化的重要环节,那所房子是电影中难得的一抹暖色,也是善意与温情增长的摇篮。
他的终结则是一种如期而至的审判与净化,片头被蚂蚁围困致死的蜘蛛早已暗示了他的结局,在警方的枪下主动赴死时,飘落的冷雨,雨中的新绿,都为这个仪式感的瞬间增添了一点诗意。
尽管如此,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依旧粗糙。
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往往都是被迫处于抉择的矛盾冲突之中,在情感上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
而汪新元身上具有的矛盾张力明显不足,这个精明能干现在却“只想睡个好觉”的匪徒,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纠缠不清的心魔又究竟缘于何事,电影都未曾交代。
更不用说其他角色,个体行为的发生仿佛只是结构性力量对抗的机械化结果,人物的刻画只是一种印象化的浅层表达,基本让位于势力框架内的你来我往。
善恶交替的人性拷问如果“人性”有颜色,那大概是灰色,善与恶的重叠交叉,即是人性最真实的混沌。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是呈现了这种动态的混沌状态。
一念之间的局中局,因果轮回的案中案,带有一种荒诞的刺痛感。
汪新元在死亡中救赎,而受害者则在复仇中堕落,自以为是地披上“公正”的外衣,在黑暗中实施恶意的“私刑”,这种“罪与罚”的探讨,带有阿加莎作品中的哲思意味。
“被害者”沉浸在“加害者”的角色之时,“路西法效应”的恐怖戏码也随之上演,善恶边界的脆弱性,足以让人背脊发凉。
林法梁与叶守正两个警察角色的立场对比,也是对正义本质的另一种解构,前者虽然能力不足但充满爱心,代表着正义的柔性力量,后者一身正气能力出色,代表着正义的激进一派,最终叶守正教唆犯罪、接受赃款,而林法梁解决了案件,两人的命运即是对正义本质的回答。
这些命题尚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层次,但苍白的人物刻画,肤浅的思考层次,终究让影片的探讨流于表面。
它只是点出问题,而非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更不用说尝试解题。
如前文所说,影片只提供了行动结果而没有展现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人物只是形式化地发生行为,仍旧缺乏完满的血肉。
尤其是叶守正与其他“受害者”的转向,动机解剖的空白让他们的黑化显得十分突兀,人性堕落的原由更是被抛诸脑后,只留下一句生硬的点题,“真正的犯罪现场,在人的脑海中”。
只是轻飘飘地触摸了一下思考的天花板,浅尝辄止,注定也让结尾索然无味。
《犯罪现场》是一篇及格的命题作文,通过融合喜剧、动作等其他类型元素,填补了悬疑上的短板,但无论是剧情设置、情感铺陈,还是意义挖掘,它都没有做到极致。
而平庸与惊艳之间,或许就差一点“极致”。
可能是近年港片势微,作为观众,心里期待并不高,看完之后甚至还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好看(瞧我这不挑的口味)。
总的来说这并不是一部消耗港片情怀、全体创作人员一心恰烂钱的作品、至少平平无奇的古校长用他用力过猛的表演证明他是认真的。
不拘于港片,把对比样本放大点看,这其实是一部可以吊打19年至少二分之一国产上映影片的作品,所以及格分是有的。
好看的程度大概就是去电影院花了三十块钱,看完出来不好说是搞了慈善事业,但又绝对不会觉得物超所值的那种中规中矩的普通好看。
先谈谈值回票价的部分,影片拍摄手法很有质地,这种质地感和这两年比较出圈的港片《无双》、《神探》一脉相承。
镜头、配乐和基调色彩能明显感到导演的用心。
尤其是基调色彩的运用,犯罪现场、警官林法栋及几个犯罪份子的服饰选择多为压抑青和冷酷蓝,而代表温暖人性的出租屋和救赎者丁喜悦(宣萱饰)的服饰则多为厚重的暖黄,砖红。
这种多个场景间的色彩冲突,泾渭分明,一丝不乱,处处透出本片导演是个有心的讲究人。
再来就是打斗场面不少,但是镜头切换流畅,视觉效果舒适,不像某些国产电影(此处不点名)一到大场面,镜头就天旋地转,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赶脚,镜头抖的好像被砍的是摄影师本师。
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就很好,火拼,打斗都在及格线上,当然这的确也是香港导演很擅长的部分。
演员用的基本是tvb熟脸的实力派,没有流量加持的好处很明显,一个半小时基本很流畅,没有因为个别演员让人有突兀不适的观影感。
尬点也有,主要体现在影片立意上的企图和表达方式,立意力求深刻,表达方式过于直白,希望通过影片表达出人性的多面性,用爱猫人士林警官片尾说法就是:这就是人,会做好事,也可能会犯罪。
当然这里有个槽点,电影内涵难道不应该是观众自己体会来的更好么,这种男主角的点题台词像极了应试作文最后一句的全文总结,听上去尴尬又上头,这种把观众放在小学生角度的点题作文台词,我看实在是duck不必。
片子的观赏性尚可,不能位列优秀作品的主要问题在于剧情实在老套,虽然故事结构和某些不知所谓的洗钱流量电影相比完整流畅,但是基本没有什么新意,一直以为剧中那只鹦鹉会反转剧情结果却雷声大雨点小,想不通编剧戏份给那么足,结果就给观众看这个,到底心里在想什么🤔。
而且作为一个老套的集体作案类悬疑片,破案过程没有一丢丢抽丝剥茧、疑点重重的观感,作为柯南十级学者、tvb刑侦剧迷、福尔摩斯终身迷妹的我表示完全没有烧脑,平铺直述毫无惊喜。
作为悬疑剧本身并没有爽到我,最后一阵枪战并肉搏(并不十分精彩)后,大反派竟然还要来一句:这个世界本不应该这样。
誓要升华主题,给无辜观众来个硬煽情。
这一刻我心中暗骂悬疑惊悚个头,明明是精美流水账级别的警匪犯罪教育类型片。
如果你要问我值不值得,那么我会说:这就是中规中矩的电影,会有亮点,但有时候又平平无奇。
自古开会先表扬,我把表扬的话先讲一遍——《犯罪现场》最大的优点就是,故事讲述完整。
很多人以为拍电影先把故事讲完整是首要的,我也这么认为。
但偏偏现在的很多导演,不知道是水平问题还是观念问题,老是会给你整一些没头没尾的PPT电影、VCR电影,看完全场你都拎不清来龙去脉,搞得你一头雾水。
别以为只有国产神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们有这个舍本逐末、不讲故事光渲染的毛病,好莱坞流水线作品《阿丽塔:战斗天使》等不也一个德性?
我看《犯罪现场》起码能把故事讲完整,就体现了冯志强的基础业务能力和诚意了。
香港刑侦剧一般前三分之一交代案情及安排人物出场,中间三分之一丰富剧情并加深悬念,最后三分之一破案、真相大白。
《犯罪现场》就像剧场版的香港刑侦电视剧,开局安排“珠宝店抢劫案”前后,将相关人物放出;中间通过汪新元和叶警官两条线上两个人的“反常”行为推进情节、“虚晃一枪”;最后“四人枪战”、“乱葬岗枪战”两场戏让全剧落幕。
从开头到结尾,每个人原来什么样子、遭遇什么情况、最后什么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你让一个小升初的孩子来看,保准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犯罪现场》是冯志强的第四部荧幕作品,尔冬升是将他作为青年导演来捧、来合作的。
青年导演不好高骛远去搞一些《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大卖内涵无疑是明智的,拍出《犯罪现场调查》这样故事完整且还有几处亮点(比如画面、配乐和矛盾场面的动作戏处理等)的作品,即便相对平庸,但前途还会一片光明,毕竟现在这个电影市场,只要不算太烂,都算好的——观众的期待值真心算不上高,整体欣赏水平也算不上优秀。
没错,我说《犯罪现场》最大的优点是故事讲得完整,又说青年导演冯志强先拍成这样还算可以了,言下之意是想说:《犯罪现场》是实打实的平庸之作,算不得大片,也够不上艺术。
先说为什么算不得大片。
完美的大片讲究什么?
宏大主题、高深立意、恢弘场面、大牌明星、精湛表演、前卫拍摄手法等,起码要占到两三样。
《犯罪现场》看起来只是个成本不怎么高的港片,明星噱头无非是敬业古天乐及其与萱萱荧幕重逢,况且还是古天乐2019年面世的第六部戏,观众难免都有点审美疲劳。
说到主题、立意,不存在的,观众看完顶多觉得古天乐终于能睡着了,坏人也没那么坏,还能体会到个啥?
还有场面、表演、拍摄手法等,真心只能算还凑合。
几场枪戏,尤其是最后的“乱葬岗枪战”,显得那么仓促、草率,仿佛等不及收工吃盒饭了一样。
表演来讲,只能说中规中矩,该演冷酷的汪新元看起来是冷酷,该演沙雕的林警官看起来是沙雕,如此而已,就连萱萱饰演的女房东,说实话,也没将市侩、柔弱、善良三个特点演出彩——只是每一点都有那么点意思而已。
至于拍摄手法,开头鹦鹉+字幕倒是很适合做PPT封面,配上背景音乐倒有种大片即将登场的感觉,但可惜往后并无亮点,尤其凶案现场的画面让人感觉摄像老哥没吃饭手抖,晃得有点不舒服。
当然,不可否认冯志强还是有尝试玩一哈子的,比如“洗衣店爆炸”这一PART一镜到底,看得出来是花心思的。
这片子吧,平庸的关键点在于,导演+编剧的文化格局和讲述水平上。
导演和编剧都是冯志强。
说故事完整,是他的功劳;但是说电影平庸,也正是他全责。
第一点:文化格局我看完《犯罪现场》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像中学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同学们讲一讲好人不一定是好人、坏人不一定是坏人,然后冯志强同学就交了这么篇60分的作品。
《犯罪现场》的故事矛盾非常简单,几乎每个角色的矛盾及处理都很LOW。
抢劫犯头子汪新元,是坏人,然后因为同伙被杀、鸭梨山大而略显精分,于是想找出真凶然后彻底睡着;叶警官,伟光正的人物,因为卧底被杀、出离愤怒而尤其亢奋,于是黑化、以暴制暴然后领盒饭;林警官,怂包一个,因为汪新元跟他说自己不是凶手,就走上了寻求真相之路,从磨洋工人设转变成警局急先锋……
是不是有点太形式化、太儿戏、太粗糙了?
所有带悲剧色彩的故事,人物矛盾哪个不是重点突出一个人物情感上的“量变到质变”以及“抉择”上的痛苦、艰难?
你看同样是港片的《无间道》里一句“我想做个好人”,台词声音不大,但因为前情里种种杀戮、背叛、痛苦的堆叠,渴求但求而不得、抉择也身不由己的境遇,就让这句话显得振聋发聩!
那么《犯罪现场》的各位角色的转变呢?
你是编剧你来写的话,你觉得一个深受爱戴的高级警官会因为卧底因公殉职就毅然黑化、教唆犯罪?
一点心理上逐渐转变的铺垫都没有、黑化起来行为那么娴熟就算了,最搞笑的是居然让叶警官接受了复仇团伙的提议、接受一笔钱给卧底家属——拜托,如果复仇是一个变节的话,接受赃款又是一次变节,咱这个高级警官这么容易变节、动不动就说服了自己,那他是怎么能混到以前伟光正的形象的!
劫匪头子汪新元,劫案时你看心狠手辣、形象鲜明,但往后走却变成了理中客,仿佛导演要告诉你长得帅的坏人也很可爱一样。
那个废柴林警官,积极分子变磨洋工代表交代得不清不楚,好像一个人很容易就变了,一句岁月蹉跎就可以含糊过去,等磨洋工又变成积极分子,又很突兀,只因为汪新元没杀他?
就算他是白莲花舍不得汪新元,那也好歹说清楚是什么动机让他积极办案吧,就算是扳倒叶警官也是一个好的动机啊——要不然,按照这种废柴性格,躲一边不就是了。
还有复仇团伙的伙计们,什么心理变化过程都不交代,直接就让他们复仇了。
诚然老妈去世、对象瘫痪等是非常大的复仇动机,但是要知道,那么多刑事案件的受害者,99%都没走上复仇道路吧?
你看以暴制暴的电影,哪个不是起码交代下官方不作为,自己没办法才自己出手以暴制暴的……这就算了,居然还安排“分赃”的一幕杀叶警官,这……复仇的初心在哪?
最扯的是,叶警官居然接受了提议;最最扯的是,他们还杀了要分一份的叶警官,全员黑化……导演你在想什么?
总之,看下来,感觉导演的文化水平、审美水平一般,跟文学艺术应该搭不上太大的关系,写作水平应该平平无奇。
你让一个学生写作文,他也会给你安排故事矛盾,然后黑变白、白变黑,但他仅能做到这样。
而冯志强的《犯罪现场》,就是这么个水平。
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文化格局”了。
你看《我和我的祖国》里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算是里面比较差的一PART了吧?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陈导这个思想水平、文化水平肯定是有的,这片子不管你往文学的“回归”主题靠还是套个“割肉喂鹰”的故事去思考老书记,反正能判断,给一定的篇幅和空间陈导,大概率会出个有深度的片子。
但你看《犯罪现场》的话,你不存在这种期待、指望的。
第二点:讲述水平讲述水平不够的特点就是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啰里啰嗦。
该说的,比如前文提的焦点场面仓促、人物变化铺垫不够其实都可以算。
你会讲故事的话,一定会注意到要让听者信服,情节铺垫不够或者场面太过仓促,明显不能让人信服。
几乎所有创作新手都有这个问题。
就算你把情节大纲列给一个中学生,让他去丰富写作,你仍然会发现,他笔下的人物转变会很生硬、矛盾场面几笔带过——肚里没货、水平不够都这样。
不该说的呢?
有些创作者热衷花篇幅去讲开头,细得很,到后面虎头蛇尾;有些创作者喜欢洋洋洒洒搞辞句、渲染画面,结果搞成PPT电影;冯志强这个不是这两种,起码他是认真讲故事,且结构、层次相对合理。
问题在于,那些有的没的,留白就好,别浪费时间。
女房东的所有戏都有任何必要?
主题既然系在最后“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上面,汪新元和女房东这段“情愫”放这里算啥?
你放个照顾老人很温暖的女房东,OK,请问这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立地成佛的理由?
你放个市侩样样收费的女房东,OK,请问这个市侩形象跟剧情有半毛钱关系?
你放个柔弱被人欺负的女房东,OK,请问你是想塑造抢劫犯头子江湖大侠拔刀相助的一面?
拜托先讲好主线、丰富好人物主要特征好吗!
除了现在几乎所有电影都喜欢的——不管有没必要我就加感情戏——这个毛病,《犯罪现场》还有好多拖沓、注水的细节,包括主角那啥失眠症,都可以稍提即可。
你看废柴林警官养猫这笔墨有必要吗?
他有爱心就能帮助到观众理解他对汪新元产生圣母心?
借高利贷养猫是脑子不好,这跟郁郁不得志、颓废、磨洋工有毛线关系?
想说很多,OK,那也要大师来讲,取材用料信手拈来、省略得当可不是好干的活。
最后,还是感谢古天乐,你的电影我都会看的。
说我闲也罢、情怀也罢,反正老面孔们拍的港片我还尽量都是看了的。
但是,如题目所说,我挺怀疑港片未来是否能“重现荣光”。
市场环境已经完全变了,优秀的演员们也逐渐凋零——说票房,除了古天乐,香港中生代的演员里,还有一个能打的吗?
现在看《犯罪现场》,让我又认识到,香港青年导演的“上限”,好像并不太高。
希望只是个例吧。
每当院线有新电影上映,“大片会议室”都将在第一时间奉上新鲜视角的原创深度影评,希望与善于思考的影迷探讨、做朋友。
君子和而不同,观点差异常有,只希望您支持我们独立分析的态度。
欢迎关注与评论,我们尊重每一位不做复读机、正儿八经去思考事物的人。
“坐牢,才是香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反贪风暴4》里张继聪回答古天乐为何出去没多久又回到监狱的疑惑,因为房价物价太高了,坐牢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选择。
▲《反贪风暴4》张继聪对古天乐吐槽房价当然,这只是一句俏皮话,角色用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无奈罢了。
不过,荧幕外的我们也能够因此产生共鸣,尤其是对于当下生活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而言。
除了这句话,在以往的影视剧里,张继聪也是金句频出,像是“一夜夫妻百二蚊(元)”等,久而久之,金句王也就成为他的标签之一。
▲张继聪金句这些金句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讽刺又好笑,尤其是从张继聪嘴里说出来,哪怕是普通的笑话,也会变得格外好笑。
在《犯罪现场》里,张继聪饰演也是一个不求上进的角色,似乎这样的角色特别适合他的气质,没有胸怀大志,没有事业心,却总是关键性人物。
▲张继聪问号哪怕他这次饰演一个警察,也是属于混日子的那种,各个小组都不要的“垃圾”,而且还因为养了一屋子猫而负债累累,最后却能够幸存下来。
影片虽然是一部犯罪悬疑片,然而除了悬疑推理之外,搞笑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可能你觉得搞笑和悬疑从来就不适合放在一起,因为搞笑会将悬疑辛苦营造的紧张氛围给一扫而尽。
然而,在本片中搞笑元素并不违和,相反,还使得原本中规中矩的犯罪片变得“可爱”一些。
▲《犯罪现场》张继聪拿枪指着古天乐例如片中古天乐跟张继聪的对手戏就很有笑点,身为警察的张继聪看到古天乐跟贼看到警察一样,拿着枪对准古天乐时还被一把夺了过去,完全没有一副警察的样子。
但就是这样的角色反串,使得影片变得有趣,也是区别于一般犯罪片的一大亮点吧。
十八年后的“复合”除了张继聪之外,大家可能还会注意到那个视障美女丁喜悦。
▲《犯罪现场》古天乐摸头杀宣萱也许你会觉得古天乐跟她的那段互动比较奇怪,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港剧迷的话,那么他们两的这段情愫可以说是粉丝的一次愿望上的满足。
饰演丁喜悦的演员叫宣萱,无线的头牌花旦,《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夏香,代表作品有《天地男儿》、《宠物情缘》、《寻秦记》和《憨夫成龙》等。
▲古天乐跟宣萱早期合影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跟古天乐的合作的几部作品,像《宠物情缘》里古天乐饰演的警员戴展硕就和宣萱饰演的邻居阿文在一起过,再回过头来看同样是邻居的两人,是不是感觉像喝了双皮奶一样很甜呢?
▲《宠物情缘》宣萱和古天乐吐舌表情《寻秦记》古天乐跟宣萱也是一对CP吧,而《犯罪现场》是他们两时隔18年之后的合作,据说电影版《寻秦记》也是剧版原班人马饰演,如果明年上映的话,那么我们又有机会可以重温两人之间的故事,是不是感觉甜上加甜呢?
▲《寻秦记》宣萱和古天乐所以在《犯罪现场》里看到他们两人好笑又甜蜜的情感戏,真是老父亲的眼泪都快落下来了。
为何一部犯罪片这么好笑?
此外,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好奇为何一部犯罪悬疑片会拍出犯罪喜剧片的即视感呢?
而当我看到导演是冯志强的时候,我就没有那么惊讶了。
冯志强是谁?
这个人是香港编剧和导演,但特别地低调吧,一般影迷估计也不是很了解他。
但如果提起他的一些编剧作品,你可能会感到诧异。
▲导演冯志强参与周星驰电影的几部编剧作品像《创世纪》是有他的贡献,还有周星驰的几部电影,如《少林足球》、《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都有他的一些贡献。
我们且不说他对于这些作品在剧本方面的贡献有多大,影响有多大,但从他参与的这些作品来看,确实都是偏喜剧的。
反倒是以前的作品影响了他的创作,当他担任导演的时候,里面的搞笑片段似乎就找到了依据,不过这一切的效果也跟监制尔冬升和演员的发挥有关。
▲导演冯志强尔冬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什么拍摄手法我不管,也不会一直在现场,基本上都交给导演。
他主要还是起一个协调作用,主要是市场和审核方面,当然他也参与了影片的终剪。
不要只是为了公益而看电影来看《犯罪现场》多数人还是冲着古天乐的,原因也不外乎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古天乐确实演的戏都还不错,不能算特别好,但也不算差,刚好及格又可以适合消遣放松心情。
这说明演技还是很重要的,不然某些演员这么一搞,迟早把自己给消遣光了。
▲豆瓣网友评价《犯罪现场》其次,我们都知道古天乐特别热衷于做慈善建学校,这都是实打实的事情,所以我看到他饰演的电影评论下方总会有一群人嚷着说看电影是为了支持古校长建校,感觉就跟自己做了慈善一样。
今年古天乐堪称劳模一哥,有7部电影上映,除了本片外,还有《家和万事惊》、《反贪风暴4》、《追龙2》、《扫毒2》、《使徒行者2》、《九龙不败》。
▲劳模古天乐2019年的电影和之后的排期从口碑和票房上来看,大多数是及格作品,其中《扫毒2》票房最高,斩获了12亿。
这几部片子带鱼先生都看过,综合评价来看,我的排序会是《犯罪现场》最佳,《九龙不败》垫底。
支持古天乐无可厚非,但如果每部有他的电影都要因为建学校一事来讨论的话,就显得没什么劲了。
我们恐怕还是要以电影的角度去评价电影。
▲《犯罪现场》拍摄现场当然这里我个人也无意要求每个人都要如此,只是希望每当我们谈起古天乐的电影的时候,不单是他的慈善事业,还有他在片中角色的表现情况,以及电影的其他亮点。
像《犯罪现场》这部片除了古天乐之外,一些久违的港星是一大看点,张继聪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里面一些细节也是值得肯定的。
■往期回顾:不被看好的《中国机长》为何能成功突破重围?
这几点很关键!
《友情以上》口碑失利不是三观不正,而是缺乏创意《小小的愿望》:彭昱畅这版的愿望尺度确实没有韩版的大《罗小黑战记》:不同于哪吒,或许是未来国漫的另一条通行道《深夜食堂》:梁家辉这版果然不够美味,但有一点戳泪关注「电影观后感」,一个记录个人观影的地方,可能真实,也许主观,但一定不是影评。
文/石头记
《犯罪现场》是由冯志强编导、尔冬升监制,古天乐领衔主演,张继聪、宣萱、颜卓灵、姜皓文等联合主演的犯罪悬疑电影。
于去年10月在中国内地上映。
心狠手辣的犯罪团伙头目汪新元(古天乐饰)与同伙在一场珠宝店抢劫案中造成多人伤亡。
两个月后,他的同党被人割喉谋杀,惨死屋内。
以分赃不均陷入内斗为由,警察将汪新元列为头号嫌疑人。
随着小警官林法梁(张继聪饰)深入调查,发现案件真相并不简单。
回想该片,让人肃然起敬的是,片中所蕴含的盗亦有道,天命论以及根源问题在反映香港社会的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内涵。
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是无根的人。
他们属于社会的底层,始终游离在主流社会。
即便是叶守正这样的高级督察也因为屡次被汪新元打败,致使他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被人轻视和笑话。
每个人都有缺乏身份认同的焦虑感,既无法清楚自己在社会中被认同的程度也无法知道自己被自己及周围人认同的情况。
因此汪新元长期失眠,面对他人极不信任;叶守正违背信仰,采用非法手段逼杀抢劫犯;丁喜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几乎看不见了;杨见珊以信仰宗教的名义消解杀人的罪恶。
在影片中,随处可见一些对于自己身份认同感到焦虑的人,他们企图以自己最好的状态融入香港社会,但是现实却让他们一次次失望⋯⋯我喜欢片中的这段对白,它反映了一些人的真实处境,也多少说明了这个时代乱象的根源所在:一一最恐怖的犯罪现场在哪?
一一⋯⋯一一人的脑子里。
(2020-7-20于宁波)
影名虽然叫《犯罪现场》,但全剧没多少让人回味的地方,就最后提了一句:“最可怕的犯罪现场在人的脑海里。
”还有点深度。
或许是想突出人心的重要性,男主还“垃圾地”在凶案现场摔了一跤。
全队最垃圾的警员,最后抵住了财富的诱惑,这是在说,人性光辉的一面,要远比业务能力重要。
只是我不明白的是,天乐的病和整部电影有什么关联?
这个世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就是一部特别特别普通的警匪电影,内容和线索都特别特别的直接,内容简单易懂,看的过程中 没有任何值得期待或者烧脑的地方。
特别是在后半期的时候,好像开了上帝视角,莫名其妙的就开始枪战然后… 就都死了,我觉得所有人物都是平平无奇的,唯几的亮点都在daddy身上,虽然他的人物也比较单薄,但是不可否认放在电影里对比来看,他亦正亦邪的人设真的还挺有魅力的,他贡献了神秘,贡献了颜值,贡献了气质,贡献了演技,贡献了爱情,贡献了幽默,贡献了兄弟情义和义气等,他真的是占据了这个影片的绝大部分的看点,虽然我看的很爽(毕竟我是daddy脑残粉,还是晚期的那种),但是却在整部电影中给人一种极其不平衡的感觉,其他人物都平平无奇各有各的普通,就他身上“戏”好多…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完全的好人,其实在后面叶警官拿枪指着那个牛?
问为什么伤及无辜的时候,我当时还在想他是不是真的也是在担心那些无辜的人,他说他要给线人的家人拿一分钱时,我也有想过他是不是真的为了她们母女的生活才出此下策,啧 惭愧,我竟然还在选择相信人性的善良……
《犯罪现场》,古天乐和萱萱还是没能在一起。
1、故事很简单,类似于贼喊捉贼的游戏。
只不过最后把副线扶正为主线,通过男主的GAMEOVER后角膜捐献给女主,调整了主题。
2、片中,古天乐、姜皓文、张继聪、谭耀文、安志杰几个老戏骨之间的戏份不少。
但作为一个相对的警匪片而言,枪战、飙车、打斗之类的偏少,激情不够啊,肾上腺都没法分泌更多。
3、至于女主萱萱,扮演的是近乎失明的房东,和古天乐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化学作用,最后受益于男主的眼角膜重见光明。
严格来说,没啥更多的演技展示空间,反而让我们感慨美女的颜值陨落让人唏嘘。
4、不得不说,张继聪作为男2号所表现的韧劲与张力,更值一看。
个人感觉,其很有张家辉的潜质,亦正亦邪,可塑角色的范围很广。
宣萱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激动死我了,她看不见!!!
武俏君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也是看不见,终于知道为什么古天乐会说第一眼看到joy这个角色的时候就觉得适合宣萱演,因为能引起飞君党的共鸣啊!!!
剧情方面其实没悬念,当我看到受害人是谭耀文,安志杰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两人肯定是凶手,香港电影的青黄不接以至于没有生面孔能来演配角,能在看似不重要的受害人身上安插两个比较有名的演员,一看就是有问题嘛,如果说让红毛和小勾当来演受害人,我可能才会猜猜谁是凶手……再就是百有生日那天晚上,MV里面一开头就是这两句对话“我有事要出去一下”“早点回”,一般这种情况下是回不来了,更何况当joy说要排队等眼角膜的时候,我就知道汪新元结局一定是死,因为他一定会捐眼角膜,不然这个梗出现的没意义。
第一次发现颜卓灵好漂亮啊,有薛凯琪年轻时的感觉,张继聪真的长得就很喜感,一直忘不了上一部他那句“坐监才是香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很开心古天乐一年拍这么多部电影,作为粉丝可以经常看到他的电影,他不是尬戏的演员,他拍完一部戏才会拍另一部,他也不是编剧,剧情的硬伤不要怪在他身上,他不管演哪个角色,都是认认真真在拍戏,只是,他真的长得太平平无奇,演坏人我都觉得他有苦衷……Sorry,颜值即正义,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看了下评论,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虽然有些情节很俗套,比如卖肉佬被一枪打中后背击毙,而古天乐和另一个凶手最后对射多枪躺在地上还能说出一句"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
"鹦鹉吐真言我是不信的,毕竟是动物,然后再来说说这部电影的几个细节:1.汪新龙潜入叶警官时墙上的报道写着汪新龙被无罪释放的新闻,说明他是有案底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身边会被安插卧底然后被叶警官一口道破身份.2.主要配角警察小哥面对汪新龙和卖肉佬的态度不同之处:面对卖肉佬: 小哥勇敢自信,明知对方有杀人嫌疑,无视体型差距在没有配枪的情况下敢于勇闯虎穴,当面拆穿卖肉佬的罪行。
面对汪新龙:三释汪新龙,面对汪新龙腰间的配枪完全无法带给他勇气,总是处于弱势和恐惧之中,更加丰满了汪新龙冷血、残暴的形象,当然后两次释放汪新龙都是有原因。
3.大胆的情节,这是一部悬疑电影,而不是推理电影,所以对于案件的线索都不会直接展示在面前,需要跟着故事情节发展而缓缓呈现;然后就是嫌疑人:每个嫌疑人都给了镜头特写,珠宝店女职员、男保安、卖肉佬、叶警官,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作案的动机;我曾经苦苦思索,但是根本想不出来,因为没有线索,我想着第二次作案的炸药应该很难搞到吧?
说不定可以从这方面猜想,但是转念一想那是香港,搞到炸药也不难吧。。。
于是线索就断了;到了最后,每个嫌犯都是凶手…这个结果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料,因为这个思路我一开始就排除了,警察和别人商量犯罪什么的,想都不敢想,在大陆应该是很难拍出这种电影吧…毕竟有着抹黑人民警察的嫌疑。
但是这个立意毫无疑问十分新颖,对我来说(也许是我不常看港片)。
其他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什么不是警察找线索,而是线索主动找警察,还有一些小彩蛋汪新龙将角膜捐赠给了他的女房东,警察小伙的猫救了他的债主然后不用还债了什么的,说实话我本来以为铺垫了那么多次的主角产生的幻觉,会带我走到'主角精神分裂然后所有的事件都是主角做的',这一个分支里面…结果这个幻觉只是为主角的人设服务的…总体来说电影的逻辑还算紧凑,就是所有角色都是为情节服务这点让人不太舒服,哦对还有些狗血情节,除去这些让我个人来评分,我给他7.5分!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