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房间里卡拉瓦乔的画 The Sacrifice of Isaac (1602) 是全片的线索,画中亚伯拉罕拿着刀正要献祭自己的儿子以撒,被天使拦住;电影中男主差一点用刀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天使让他撮合Joseph和母亲Mary // 男主和Joseph在卢浮宫看的画The Dead Christ (Philippe de Champaigne)和 Joseph the Carpenter (George de La Tour) 再次暗示两人终成父子关系 // 摄影极多对称构图 // 烛光下的教堂 女高音配着lute唱的意大利作曲家Domenico Mazzocchi "Nisus et Euryalus"选段很美 // 整个世界像个大医院,医生和护士们照看病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时是医生,有时是病人 // Tout l'art est subversif // 缺点是对话确实很尴尬 和布列松不沾边
嗯不是很习惯这样念对白
讲真,大家可能不懂布列松
80 后期布列松的风格
固定面部特写很有趣
人文和社会背景的东西太多,需要对比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才能看的明白。总体上比较沉闷,几乎两小时却缺乏对比主题深入挖掘的戏剧冲突,像是一本波澜不惊的流水账。
男主房间里卡拉瓦乔的画 The Sacrifice of Isaac (1602) 是全片的线索,画中亚伯拉罕拿着刀正要献祭自己的儿子以撒,被天使拦住;电影中男主差一点用刀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天使让他撮合Joseph和母亲Mary // 男主和Joseph在卢浮宫看的画The Dead Christ (Philippe de Champaigne)和 Joseph the Carpenter (George de La Tour) 再次暗示两人终成父子关系 // 摄影极多对称构图 // 烛光下的教堂 女高音配着lute唱的意大利作曲家Domenico Mazzocchi "Nisus et Euryalus"选段很美 // 整个世界像个大医院,医生和护士们照看病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时是医生,有时是病人 // Tout l'art est subversif // 缺点是对话确实很尴尬 和布列松不沾边
5.0
比上部“葡萄牙修女”要易看许多,还有个温暖结局
布列松+现代改写。年度十佳
母亲导演来看看。嗯
束之高阁,拒人千里。你们感受到那么多意义,我只看到了美和做作的对话练习。
有点可爱
黑宗教的那么多终于来一个正方代表。演员的木讷表演形式是比较突出的印象吧,有时候有语言教学尬聊的错觉。形势不错,只是设计感太强没什么余味。[B-]
我从哪里来?这是语法单调而枯燥的《约瑟夫之子》提出的核心问题。它以一场混淆了名字的误会开启寻找身份的旅程,最终找到的是作为《人之子》的爱。于是从哪来没人再关心,谁是真正血缘上的父亲也不再重要,因为无姓儿早已成了供不应求的时髦产业。同是思辨性的哲学寓言,尤金像独奏曲,杜蒙如交响乐。
i like the story
好神奇的片子,演员的表演和对话像极了阿基电影里那些人物,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和举动,顺便带你逛一逛巴黎著名的景点。
非常喜欢整个气质都超美!最后那个海滩是和玛鲁特一个取景地吗~
别扭法式如父如子 神性和哲性的雄性的德性
3.5亚伯拉罕与约瑟夫的对比加上对耶稣的隐喻显得过于直白了些,主题上也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呼唤家庭中的爱与理解,对当代社会金钱、名誉、歧视、杀戮的讽刺,何谓真正的父子?恶作剧般的情节中还是能看到不少有趣的小细节的,但感觉比起那几位熟悉的冷面怪咖,导演的风格还可以更怪点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