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不能算是一篇影评,顶多算是我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观后感。
影片的主旨,与其说是在讲主人公三上作为一个刑满释放的前黑帮分子重回社会的经历,倒不如解读为社会驯化作用在每个角色身上所呈现不同反应的对照。
比如三上在中途前去投奔的那位黑帮兄弟阿明。
这个昔日的同僚,虽然初看起来有着与三上天壤之别的生活,能安排豪车接机,能安排大保健给兄弟接风,吃穿用度看似依然有着往日的荣光。
但这种光鲜的外表却在小弟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架上轮椅时被撕了个粉碎,那条因糖尿病而截肢的腿,明晃晃地告诉三上一个事实:13年过去,无论是否在高墙之内,他们这种靠暴力解决问题的人都已经被现代社会无情地抛弃了。
而且这种抛弃,与你内心善良或是邪恶都没关系。
我们且不论当年造成三上入狱的杀人事件到底真相如何,就只看出狱后他与周边人发生的几次冲突——从教训自己公寓里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的邻居,到街头单挑抢劫路人的混混,再到(想要)出头维护自己的残障同事,这些行为背后无不透着一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
甚至当男配角津乃田劝说他“逃跑也是一种很棒的解决方法”时,老头子还义愤填膺的回怼道所以你的美满人生就是,看见善良的人被欺负,却视而不见?
所以你绝不能说三上是一个恶人。
把他放在中国的武侠小说里,这妥妥就是个标准的侠义之士。
但这种习惯于付诸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早已不被社会相融,所以驯服也就由此产生。
但,社会的驯服并不仅限于是法律层面对犯罪行为的纠正。
作为一个电视台节目的导播,津乃田想要离开公司以自由创作为生,但是上司的一句话就足以让他打了退堂鼓。
你真的很有才华……不过,你要靠什么维生?
老老实实打工,规规矩矩生活,这是社会为所有人划出的界限。
“踏错一步,就是死路一条,社会就是这么不友善”。
这位吉泽小姐姐(身份是节目导演?
)无疑是剧中人间清醒的代表。
她最初选择素不相识的三上作为采访目标,原因是觉得“洗心革面的罪犯与母亲眼泪汪汪的重逢”能赚足观众眼球,但后来在浏览了拍摄素材后,又果断换了故事脚本,想要把三上打造成“边缘人不畏艰险努力奋斗回归社会”的人设更加能打动观众。
不管她那碗怂恿三上入局的鸡汤有几分真假,但一句“只要偏离了这个社会的轨道,就很难在这世上生存下去”,却是血淋淋了点出了这部影片背后的主旨:你若是不接受这个“美好的”世界对人的“驯化”,那么就只有被边缘化,被吞噬的命运。
我们走在社会的正轨上,却没有幸福的感觉,无法容许异类的出现
所以,当津乃田拿着相机落荒而逃的时候,吉泽是万分失望的。
当三上前去解救被劫道的路人时,她的职业本能告诉她,接下来的冲突将会是无比真实刺激的第一手素材,所以目睹着三上如苏醒的雄狮一样暴揍着两个小混混的暴力场面,津乃田和吉泽俩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吉泽兴奋地眼睛放光嘴角上扬,津乃田却吓得落荒而逃。
追上津乃田后,吉泽气得把摄像机砸在了地上,转身离去,这个人物就此再也没有出现在镜头前。
这种区别,就是社会对不同人不同的驯化结果。
在吉泽看来,当素材无法按照自己的预期拍下去,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抽身止损,不再浪费精力去试图挽救这个选题,更没必要继续挽救或帮助三上。
这个决策是现代社会对她的训练结果所致,合情合理无可指摘。
她对津乃田说的那些大道理看似激昂慷慨,但却止步于对他人的规劝,而自己却并没有真的想要走进镜头前被拍摄的那个人的内心。
因为从她的角度看来,三上只是她企划出来的一档还没拿到预算的“电视节目”,是镜头前的素材,是一个预先被贴了标签的人,现在既然买卖不成,仁义也没什么留着的必要了。
所以最后当津乃田再次联系上吉泽的时候,电话这头,津乃田为三上走出了生活的泥潭感到宽慰,而另一头的吉泽,却惊诧于津乃田的坚持,似乎早就已经把这一切当做了陈年往事,然后在她那慵懒的嘘寒问暖中,三上依然只是那个是否平凡的“选题”。
他现在变得如此平凡,你要写什么?
所以,明哲保身是在社会上生存的唯一途径吗?
是最优解吗?
我相信津乃田与三上的相处过程中,这个疑问一定在不断地冲击着他原有的人生信条。
虽然口口声声说“逃跑也是一种很棒的解决方法”,但头破血流的三上却如同荒原中的一把野火一样,让津乃田看到了一种他在自己身上不能或无法拥有的东西,一种已经被现代社会“阉割”了的原始生命力,所以他一边用“逃跑论”劝着三上,另一边却始终想去保护三上,记录下他的人生。
而也正因为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三上最终拿到养老院的工作之后,在饭桌上面带微笑,对周围朋友七嘴八舌的劝导连连点头全盘接受时,津乃田轻喊了一声“三上先生”,然后怔怔地看着后者的脸——或许我是过度解读,但我感觉,此时津乃田的心情应该是无比复杂的。
一个丢失了昔日的锐气,终于拥抱接受了社会规则的三上,还是真正的三上吗?
影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镜头语言却似乎透露了导演想说的话。
看到同事欺负低智商的工友,三上顿足捶胸,终于做到了转身避开,但却气的血压升高,要借助药物缓解胸口的疼痛;听到周围人恣意地开着关于“更生人”恶俗的玩笑,三上几经挣扎,盯着雪亮的剪刀愣了半天,最终选择了随声附和。
大波斯菊在风中摇曳,三上拿在手里,魂似乎都没了,仿佛是给自己的祭奠。
于是在暴风雨来临的当晚,心梗比驯服更快一步降临到了三上身上,仿佛冥冥中上天在嘲讽着这位已经低下头颅的老头,让他在失去自我的那一刻也同时失去了生存的力量。
津乃田闻讯赶来,看着寄托着自己反抗情绪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他冲着三上的尸体哀嚎着:我该怎么办?
这种象征意味对周遭所有曾试图用社会规则教化三上的人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律师、主妇、教员、邻居,他们怅然若失地站在庭院里,仿佛在向观众发问。
我们都曾尽其所能地帮助过三上,为什么没能“拯救”三上?
问题出在了哪儿?
镜头随之摇向空旷的天际,“美好的世界”,既冷酷又温情。
在现代社会中,"美好"往往被等同于成功、财富与地位。
但影片通过三上正夫的故事,重新定义了"美好"的含义。
对三上正夫来说,能够平静地生活,与儿子和睦相处,这就是最美好的世界。
人性的复杂性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即使是曾经的暴力分子,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
这种复杂性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一个人。
影片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呼吁人们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刑满释放人员。
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与包容上。
在影片的结尾,三上正夫站在街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脸上露出了平静的微笑。
这个微笑,是对过去的释怀,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美好的世界》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存在着重生的可能;即使在最破碎的生命中,也能绽放出人性的光芒。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
在这个充满偏见与歧视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美好,往往始于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接纳。
在黑帮组织,他受到皇帝一般的待遇;而在现实世界,活得像条狗。
有尊严地活,是艰难的。
13年的牢狱之灾,把他远远抛离现实世界。
再次回归社会,面临的是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困境。
在牢里学得的技能——手工制作骑具,有什么用处?
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社会里,手工意味着没有市场,于是只能被拒绝。
再加上无法抹除的杀人经历,成为影响就业的最大障碍。
他遇到的都是些好人:老友和他的妻子,热心帮助他暂先稳定下来;超市主管,两人之间虽然发生过误会,仍然好心待他;原本想借寻母事件拓展职业生涯的年轻编导,也在他的真诚面前认知到自己的错误;连黑帮老大的妻子也有有恩于他——似乎,唯有长泽雅美扮演的角色受到资本主义思维的侵蚀,仅把他当作提升收视率的工具。
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融入社会。
他本可以拿微小的社会补助勉强度日,但男性自尊不允许他如此。
他想要自力更生,不想被人当作寄生社会的害虫。
这个人物之所以能立得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即人身上的尊严。
而这,也造成了他与别人屡屡产生冲突。
甚至于有一次,差点失手打死黑帮混混。
《美好的世界》像是一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讽刺画。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惠及所有人,底层边缘民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会想起,肯洛奇刻画英国无产阶级生存境况的电影,比如《我是布莱克》。
电影里的同名主角为了申请社会救济,被繁琐的行政体系折磨。
《美好的世界》主人公与布莱克一样,两人都因为个人原因被迅速更替的现代社会抛弃。
对他而言,真正“美好的世界”是黑帮社会。
因为不堪忍受现实世界向他抛来的恶意,他一度回到黑帮组织,被当作皇帝一样对待。
因为过往的业绩,他已经得到黑帮世界的认可与赞赏,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
而在现实世界,他像一条“蛆虫”,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这能称得上“美好”吗?
在某些时刻,我们感动于主人公的善良,他见不惯弱势群体遭受欺辱,见义勇为。
与其他生活在社会里的正常人相比,他的内心更加温柔。
他之所以失手打死别人,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弱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不懂得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从而失去了脱罪的机会。
电影最后,弱智少年给他的那束波斯菊,就像《特写》里的花,显示着人性的美好与光辉。
曙光初现,他却猝然离去了。
那个雨夜,他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居室,手握着那束波斯菊。
谁该对这位努力融入社会、当个守法好公民的前黑帮分子之死负责呢?
结尾的戛然而止,好似在指责看完电影的观众: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美好的世界》是一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来的社会调查报告。
在残酷的现实表象下,涌流着脉脉温情。
这么看来,西川美和确实与她的老师是枝裕和一脉相承。
他们都相信人性本善,都愿意揭露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充满温情的回应(《小偷家族》)。
与今村昌平犀利而至死不休书写“蛆虫”的创作理念不同,西川美和与是枝裕和对人性尚保留着一道深沉的信任。
这是两人的电影看似残酷又不残忍的原因。
窗外的洗雪推至屋内 广袤的灰白与狭窄的阴冷对真实的监狱情况产生好奇脱衣服是一种铿锵的荣誉媒体想制作一场感人的罪犯与母亲相见的戏杀人犯的烙印新闻的声音传达信息和一种社会状态照片 陌生的力量照片与视频的衔接 思索水流漱石为何让人着迷 影片拍摄灵感的来源破碎的童年律师的定义性言语作家的登场 三上孤凄的背影 落霞与云 木楞的眼神 腼腆的微笑 温暖放下一个拿半个 生活的细节没有帮派的街头罪犯是正常社会体制中的异类 罪犯的产生来源于法律在街头被吞噬 获得联系的电话亭似乎是唯一的光亮社会的孤立 社会拥有边缘人的价值是否来源他人的认可 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我取悦于社会 取悦于政党 取悦于家庭作家获得女性认可模糊的夕阳 像是泪水不由自主的狂躁令角色觉得愧疚落荒而跑的摄影机律师一时的好奇心 被当做猫狗拧巴的生活 真实的丑恶嘴脸 让人感到痛心 违背我内心真善美的渴望缺乏一些生活真实的质感家庭的背叛 社会的背叛一切都是已然发生 我们总是迟到忘收的白背心无法抵挡雨季的大波斯菊役所广司
随意点开了这一部电影,在开始看之前甚至没想到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完这120多分钟。
影片是日本电影所常见的娓娓道来的形式,整体平淡的叙事中穿插着一些或喜或忧的转折。
当主角去到疗养院工作时,对我来说终于看见了主角似乎开始拥有了在他看来幸福的生活,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在周围寥寥无几真正关心他的人中,主角无形中已经被规训,收敛了他性格当中率真的部分。
面对被霸凌的同事,他第一次选择了沉默,从他后面的眼泪中也能觉察到他的愧疚与无力。
拿着被欺凌之后的阿部君送给他的波斯菊,风暴来临之前在回家的路上接到了之前恋人的邀约电话,一切的美好可能都是主角人生中的第一次,然而回到家之后,暴风雨中飘摇的窗帘已经昭示了最后的结局。
片名是《美好的世界》,主角在剧中说过,自己一定要坚持活下去,他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活着,以他所能想到的任何的方式,最终却在自己刚触摸到幸福的边缘的时候,突发疾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何为美好,这应该从每一个个体人出发,他所感受到的美好即美好。
日本电影《美好的世界》(2020)海报“光是监狱里不用夹着尾巴做人,我就宁愿回监狱。
”“一定要和人有所交集,这很重要。
”“这可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更生人在社会上找不到事做。
”“黑社会现在已经穷途末路了,傻子。
”
01美好的世界:监狱?
社会?
三上正夫(役所广司 饰)10岁就开始混黑社会,一生被捕10次,6次入狱。
一辈子在监狱待了28年,警察局关于他的身份记录就有一米厚。
最后一次坐牢(13年)出狱后,因驾照过期十年需重考,而银行又不给前黑帮人士批贷款,导致三上无法参加驾校培训,两次驾照重考都没通过。
后来三上找了份养老院兼职护理工作,时薪990日元(现在约合46元人民币)。
入狱前,出狱后,心脏病猝死,黑帮当道,黑道没落的世界,哪个才是美好的世界?
在美好的世界里,日本的普通人规矩生活,也感受不到丝毫幸福。
原来重新做人是磨平棱角,放弃尊严,放弃正义感。
为了活在广阔的天空下,需要学会忍耐。
“要是要我变成你们这种卑怯的人,我不如死了算了。
”三上的这句话一语成谶。
当三上终于学会放下尊严,放下正义感,尝试融入这个美好的世界,却在某个暴风雨夜的家里,死于高血压、心梗。
对三上而言,监狱还是监狱外的社会才是更美好的世界?
02《美好的世界》VS《完美的日子》都是日本片,主演又都是役所广司,片名也比较接近,《美好的世界》与《完美的日子》傻傻分不清。
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片荒,除了《哈利波特》全系列、《海上钢琴师》(2019)等经典影片,《完美的日子》近期也重映了。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经典作品之一的《如父如子》(2013)也即将于12月6日重映。
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电影票房及院线都要靠国内外经典老片撑场面、续命的节奏。
推荐指数:4星附:《如父如子》(日/是枝裕和&佐野晶)是枝裕和,日本当代电影大师,1962年出生于东京,是“新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
擅长以细腻的手法,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导演作品包括:《无人知晓》《空气人偶》《如父如子》《步履不停》《奇迹》《比海更深》等。
小说作品包括:《如父如子》《步履不停》《奇迹》《比海更深》等。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
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
”全球知名电影导演中,还能写小说的并不多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清不扬”)
三上因杀人入狱,服刑13年后重返社会。
长时间的脱节使他无法真正的实现想象中的为自己负责。
领救济金,重考驾照,和邻居发生矛盾,行侠正义成为电视素材,被超市老板冤枉都是他遇到的坎坷,但同时关心他的律师监护人夫妇,愿意帮忙的救济金办事同事,一直希望他变好的电视编导和作者,和鼓励他的超市老板也构成了来自这个社会的关心和包容。
三上也迷失过,想要回归帮派,但真实的现状和帮派朋友的困境让他明白时代的变化和“美好”生活的建立早已不允许他们的存在。
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三上获得了工作的机会,也学会了所谓社会人必须掌握的隐忍和视而不见,看似终于要走入美好的世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过于敷衍,没有真正的看进去,第二次看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议题。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看,黑帮的落寞和边缘化犯罪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约束犯罪再生的良性方案,这无可厚非。
但当视线聚焦在一个这样服刑后的社会边缘人的身上的时候,大家也会产生同情和遗憾。
他为他的行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后的人生究竟该如何重新开始呢?
有的人关注他犯罪的理由,有的人关注他真实的生活,但他脑子里所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到底错在哪里好像到最后都没有人解释。
即使拳脚暴力被禁止,但霸凌和恶意并没有消失。
他不再拥有以暴制暴的权利和能力,那是否也必须拥有见义勇为的心情。
故事中有美好的人,那些帮助他的人,那些让他见到世界美好的人;故事中也有恶人,特别是在最后的一小段中那些理所当然的施暴者。
法律与道德无法真正的约束的恶意是恰恰是三上无法融入这个美好的世界的原因。
这也是这个电影最无可奈何也最遗憾的地方。
也是大家喜欢这个电影愿意反复讨论的部分。
电影是一面镜子,时时提醒着所有人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只有每个人每个细节的行为与想法的善良才是真正美好的世界吧。
整部电影看下来直观感受就是“太细腻了”,也许这就是女性导演的优势。
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感情却汹涌澎湃、暗流涌动,仅仅是展现而全然没有一丝“登味”。
也正因如此,全片并没有什么高潮点,只是默默地积累情绪,观赏时也没什么明显的情感波动,但如厚积薄发般。
我在观看的时候很轻易就代入了三上以及和三上相处的人,总是很担心三上会突然爆发将一切搞砸,也正因如此非常轻易地就感受到了情感的变化,在看到“您要带点波斯菊回去吗?
我在暴风雨来之前摘下来的”这段的时候,毫无征兆地就流下了眼泪,仔细一想又寻不出个由头。
分明只不过是几秒钟的对白,却能触动观众的内心,大概是同情、欣赏、赞叹、美好,此前积累的种种情绪交织,在这几句对白之间喷薄而出、感慨万端。
还有三上将死之时燃尽气力握住凌乱的波斯菊,深深地闻了最后一丝花香便撒手人寰,颇有日本物哀的美感。
再到最后一段长镜头随着津乃田从二楼下来,几人相视无言,或站或立,津乃田无力地蹲下,律师太太仍挽着三上做的包,镜头逐渐拉远,三上的明黄色脚踏车,楼下闹过矛盾的邻居,镜头再上移对准万里无云的天空,就好像直视盛夏正午的太阳般,刺眼地让人不禁流下眼泪。
“太阳升起之后”字幕组恰到好处地将最后刺眼的阳光下浮现的电影名选择为台湾版的翻译,至此全片结束。
太阳升起之后,暴风雨结束,三上的生命也结束了,不禁令人想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太阳出来以后就会迎来一个美好的世界吗?
被台风吹倒的大波斯菊会因为台风过去了就重新站起来吗?
第二天的太阳没办法照到前夜里死在黑暗中的人,被放养在外面的大波斯菊只有在台风来之前被割下才有被送出去的意义。
从监狱里出来的三上正夫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会改过自新,他努力的寻找着一切可以养活自己,重新生活的机会,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都在努力的帮助他,于是一切似乎真的变好了,他顺利的找到了工作,顺利的考上了驾照,顺利的找回了小时候的记忆,顺利的联系上了前妻,他努力的工作,热情开朗地生活,他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正轨上。
可是,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所有的人都打着为他好的名义希望他改变自己,于是他改变了自己,他变得不再那么暴力,变得温和,变得平凡,努力去融入这个社会,努力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他也有过挣扎,想要以真实的自己去生活,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黑道朋友,可是却被更惨烈的事实打击到,所以他放弃了挣扎。
他的放弃使得一切也终于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他有了一群理解他,为他好的朋友,有了一份正经的工作,有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美好的生活,可是一场台风,把所有的一切都揭开了。
他在面对好友被抓时不敢再正面上前,面对同事被恶意欺压时不敢再施以援手,在听见恶语倒毁时不敢再斥词反驳,他选择了逃跑,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忍耐和附和,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能不辜负身边人的期望,只是为了他的生活能继续好好的进行下去不用再过上以前的生活。
他明白他的反抗毫无疑义,而他所获得的所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也清楚知道这就是在他能这个社会上好好生存下去的唯一生存法则,却也没办法在听到那句“要带点大波斯菊回家吗?
”时悲意心起,握拳哭泣,为了回到正轨,为了生活,他只能逃跑,只能装作看不见也听不见,可他没办法拒绝那特意在台风前被割下的花,也没办法收下那件被暴雨打湿的白色背心,他已经努力的生活了,但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倒下后的最后一秒里努力去握住那几朵花。
所有人想要看到的,所有他想做的他都努力做到了,可是一切却像昼夜交替那样,黑夜并不是等到太阳出现就消失了,它一直在那里,只是被暂时隐藏,他也并没有被完全认可,只是他把这个社会不想看到的那一面藏起来了,这个社会并没有那么善意地就接纳了他,只是一切都被刻意忽视和伪装起来了而已。
于是死亡便成了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
社会是多面的,但对于像三上正夫这样的人们来说,这个社会却总是那么的伪善且残酷,所有人帮助另一个人只是为了这个人可以变得更好,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在乎,这个好是什么好,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而最后的这个结果又到底是对谁更好。
只要你偏离正常的轨道一步,哪怕后面再怎么努力走回去,哪怕你已经走了回去,你也永远都是异类,永远无法再融入其中。
他们发散的善意或恶意,做出的善举或恶举,事实上都只是一些自我满足罢了。
正如台词所说的那样“只要偏离了这个社会的轨道,仿佛踏错一步就是死路一条,这个社会就是那么不友善……无法容许异类出现”
3/3 北影节2021人生中第一次北影节的最后一部电影《美好的世界》伴随着人生中第一次在影院中遇到放映事故而结束影院内有人哑然失笑 也有人用掌声回应导演西川美和用她女性的细腻描绘出了一个艰难而又温暖的历经十三年空白后的重返社会的人努力的模样被人鄙视 也被人帮助 失去了与社会的所有接点被迫以罪人的身份重新开始正如原作小说《身份证明书》题目一切的罪过都会被刻在自己的身份里直到你不再被世上的任何人所知男主三上因为保护自己的爱人过失杀人又因律师的诱导发言被判故意杀人而锒铛入狱出狱后的他尝试着改变自己暴躁的暴力倾向尝试着重新考驾照 找工作 不依赖国际的施舍尝试着回到故乡福冈寻找童年时抛弃他的艺妓母亲尝试着为了在养老院一直工作下去而对发生在残疾同事身上的霸凌避而不见他被脚本家和电视台的人盯上 要榨取他回归社会后的经历拍出来但他毫不在意 只说“很少有人能对我这么好”和犯下的罪行不同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除了他和他身边的人之外 不能被任何人以身份的证明所知在世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出狱后的杀人犯,国家税金的蛀虫 而已影片的最后,三上收下了被霸凌的残疾同事送的波斯菊他冒着暴雨骑着辩护律师送给他的自行车回家 收到了曾经的爱人的电话 是她和她女儿的见面邀请他用开玩笑的口吻接受,生活又有了一些盼头然而他的生命却停止在了这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前的他 最后闻了手上的波斯菊那种香气 大概和他这空白的十三年后短暂经历的世界一样是十分美好的吧。
哎,日本的某些电影和看过的日本书籍一样充满了寡淡,甚至比不上日本大部分动画电影的表达。一个出狱黑帮分子举步维艰在社会上生存的话题,夹杂着真相与母亲的支线,本可以拍的更好但导演偏偏选择了这种方式。好多道具和人物的出现没有任何设计感,莫名其妙的入画又莫名其妙的出画。期待过高了,2星是给演员的。
这个所谓的美好的世界,欺小凌弱、欺软怕硬,处处充斥着偏见、歧视和不公。如果不忍气吞声、不卑躬屈膝,一个边缘人,怎么配拥有这个美好的世界?
麻酱戏份有点少
挺幸运的更生人,被世界温柔以待。
役所广司举手投足之间与人物融为一体,尽是感伤。他也想回归社会,做一个好人,只想有一个工作,可以自食其力。然而,社会却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他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雏菊,虽然躲过了暴风雨,但终究是凋谢。
他保住了不说话的义务,但失去了说话的权利!这部片子信息量很大!
他总是错过这世界的美好,幸而能够拈花离开。
【4】至少没有透露出太多刻奇(反倒将危险的意识转嫁构成一个角色),始终以松弛而温柔的姿态编织叙事,紧贴人物,幽默也适宜。西川美和好像没有更多“野心”,但至少保有雕琢现实主义的真诚,也面面俱到,唯有收尾的调度是“画蛇添足”。役所广司则无可挑剔。
出狱后的抉择,在五个本不相识人的帮助下,改邪归正,重回正轨
虽然讲了很多日本的社会问题,但还是能看到人性的闪光。但总感觉太散、太碎了,情绪没有到位。
和同年《黑道与家族》一样展现当代黑帮的式微。前黑帮分子出狱后试图适应社会,通过落魄小说家勾勒其原生家庭背景,试图为他的犯罪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她的师傅是枝裕和一样,西川美和没有出色的能力去处理一个充满现实意义的题材,这个角色时而完全不谙世事,像个愣头青一样被人当枪使;时而气场强大到让人畏惧,最后只能用死亡草草收尾。役所广司演的病殃殃的,只有在训斥和斗殴时才显得有精神气。
看后难受,不爽
突然想起了谢飞导演的一部老片子《本命年》,当年是出道不久的姜文主演的。感觉比这部片子拍的还好。役所广司表演很细腻,片子工整但不是很出彩。
题材很饱满的作品,役所广司依旧发光。但台词尤其生硬,视听语言苍白乏力,商业类型片浓度颇高。
太不美好了。。。靠役所广司的演技撑起来。
用性格影星有好有坏,役所广司的光环盖过了故事的很多苍白的东西,直到最后半小时的两次隐忍直至终局才显出导演的功力。好像一个令狐冲成长的故事,拿着花走真好。
想表达的比实际能表达出来的相差太大
當社會人,就是忍字頭上一把刀,極道才會縱容你一直當長不大的孩子。我對西川美和的印象還停留在很久以前,那時覺得她的片子人心幽微。現在這,唉,沖奧片似的,真摯好懂,四平八穩。役所廣司演得好是當然的。最大驚喜大概是演律師太太的芽衣子故意(?)素人獻歌。
全部都是程式化的cliche,道德绑架式的社会派手法,让人如坐针毡。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