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于东野大神的书,电影只看过韩版的白夜行,嫌疑犯x,现在看到这个又是悲剧,无尽的爱,无尽的恨,无尽的复仇,无尽的彷徨。
我倒是一直支持以暴制暴!
名字就是这样,彷徨之刃,父亲就是处在彷徨的状态,他的恨意和杀意就是一把利刃,电影里父亲的情感纠结,对女儿的悔恨,以及复仇的快感。
杀第二个人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死的。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和法律要探讨和反省的问题,印象很深警察长官的一句话,小孩杀大人不是什么大新闻,大人杀小孩就严重了,什么狗屁!
其实这种事只有一命抵一命能解心头恨,一个施暴的孩子被杀,一个自杀,孩子的父母在警局发疯崩溃,说要杀了男主角,这时候任何人都会说一句,你儿子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孩子的命就不是了?!
可笑也可悲,都是孩子,凭什么!
父母的失职造成一切,其实父母亲的问题在于,一边忙着工作养孩子,供他们上学吃饭穿衣,然后还要担心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在学校被欺负了没有,会不会走上歪路,只能叹气了,社会啊,生活啊,一切都充满不公平和危机。
在这里,警察也陷入两难,警察对男主也是无语无奈的,作为执法人员对已知的犯罪份子该怎样对待,可是这个人又是一个失去女儿疯狂复仇的父亲,在法律上,真正事件的始作俑者施暴者偏偏也是孩子,并且得不到惩罚,年轻警察忿忿不平的说如果我是孩子的父亲我也会杀了那些人!
这时候老警察对年轻警察说的就是闭嘴,这不是作为一个成熟警察该说的话,所以,法不容情。
车上那一幕,男主坐在车上看见一个男孩,赵斗值,男孩看见男主的膝盖肿了,随意说了句最好去医院吧,大叔!
这段让我的恨意减轻了点,而男主问他,你叫什么的时候,他说,我叫金民基,我xxxx!
最后,十字路口,赵斗植被男主用枪指着,这时候镜头带到男主的脸,那是怎样一张怎样的脸啊,就想从地狱里爬出来一样,我真希望他开枪,就像看素媛的时候希望那个罪犯死一千次一万次,开枪啊,唉,最后年轻警察开枪了。
成熟的开枪了,没有情绪化。
可是男主的枪里没有子弹,他是怎么想的,可能就像老警察说的,要看那小子以后怎么活。
可是电影最后老警察又自问,那个男孩以后的人生又有多少会想起被他杀的女孩呢!
永远得不到答案。
演员演的好,电影用力很重,也许本来剧本就是沉重的。
这一是一部男人的电影,套用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
这是一部商业电影,也是韩式经典的犯罪题材复仇系列的佳作。
影片的矛盾冲突,始终围绕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轻处理与受害人家属不愿接受这样的处理形成矛盾展开,同时也在从某种意义上给韩国社会的青少年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我来这里揭示一下结尾处我会一直看着你这句话,其实张警官傍边坐的年轻的警务人员也是犯案被宽恕的孩子。
孩子做错了就给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就像电影里,一位面对记者媒体的说言人说的一样大人杀人是绝对不可以原谅的。
但是做为一个男人自己疼爱的女儿,被少年犯们残酷的杀害,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触目惊心,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但是犯罪是相同的,无论在那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钱前不久,云南昆明火车站事件,已经很能说明些问题,失去亲人的痛苦,却又无能为力,这种场景让人真的想起来都要发怒,我们为什么保护不了他们,真的想把那些恶通通绳之以法。
做为有血腥的主人公怎么会放过加害女儿的坏人,第一个孩子正好让撞了个正着,这是主人公在沉默中的第一爆发,把一个少年犯活活打死。
特别还有值得一提的事,警察方面知道是孩子犯下的错开始对孩子要保护起来,孩子由于害怕逃吧。
牵出一起特大逼迫引诱未成年少女卖淫事件。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将那人肉奸商活活勒死看的确实是大快人心。
可是这里恰恰又是一个人物冲突的地方,警察和好人的矛盾,坏人被你收拾了要警察干嘛,让警察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电影里没有过多的说此事,其实也隐含对韩国警察的一种讽刺。
公交车上的一幕相遇,他却连人都没有认出来。
并且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韩国人好像坐火车没有带充电宝的习惯。
这里的一个细节是导演刻意安排的而且安排的合情合理,也特别贴题。
真的就是愤怒中彷徨着,什么都没带就这么走了。
最后在另一个少年从犯的帮助下还是逮住了,可是这个是候就是最后一次在沉默中灭亡的场景。
都已经要放过少年了,怎么还要用枪指着人。
把自己的命也要搭进去,其实这里还是要给主人公丰满的形象要进行包装,本身就是一部为赚钱去拍的片子,但是又不能失去观赏的价值,最后一段的高潮枪是没有子弹的就放过哪个少年犯。
影片还有些很考究的地方,就是女孩的死和少年犯之间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控诉,为什么这些孩子不能正常的生活,缺乏社会的关爱,这或许是最后枪里没有子弹的另一个原因。
最后主人公所厌恶的也是这个社会,最后悲情的死去。
韩国这几年少有的佳作,感受当下社会生活好人还是很多,至少要懂得防范,不知道怎么了孩子的防范意识真的很差。
就这个月有一个重庆女大学生答错车丧命,多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没了。
大家特别提醒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晚上,和陌生人接触一定要确定身份。
李尚贤错了吗?
没有人说的清楚。
李尚贤说的最后一句话;不能跟赵斗直这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一个人拖着一条腿,在雪漫满天中走了几天几夜。
李尚贤在雪林里见到那个在车上曾经咫尺之遥的赵斗直又在想什么呢?
又怎么能想象李尚贤心里那如被大雪冰冻折磨的愧疚呢。
死了,或许最好,因为那样就可以见到失去的秀芝了。
正义到底是什么呢?
彷徨之刃东野圭吾女孩被几个青年用恶劣的手段侮辱残杀,可是只因为年龄不够所以不能被判刑 于是父亲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 12>> 如果绘摩是男孩,是否就不会遭遇这种事了?
长峰脑中忽然闪过这个念头。
他又改变了想法,觉得问题并非出在这里。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
难道有女孩的父母就必须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吗?
除了后半段稍显拖沓以外,这部韩国犯罪电影还是相当的精彩。
个人感觉影片对两个方面的社会问题表现的比较深刻:一是国家对少年犯的惩罚力度是否得当,就像影片里那句“犯罪哪里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
二是如果没有忏悔,我们是否还会选择饶恕。
本人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尤其现已为人父,感触更深。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如果我是那位爸爸也会杀掉他们的”,因为“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没有什么剩下的人生”!
2014韩国犯罪悬疑片《彷徨之刃》,根据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2。
韩国版的观感明显好于2009日本版,故事讲得更透彻,角色刻画得更丰满,无论是父亲角色还是警察角色,都体现出了“彷徨”二字,双男主的两个演员都演得不错,都演出了情与法两难之下的彷徨与挣扎。
未成年人犯罪无法接受法律制裁,是个非常残酷而矛盾的社会问题,有的未成年人犯下的罪行是令人发指的(比如本片中两个男孩性侵女孩致死),但却可以因为年龄而逃脱法律的严惩,法律在这种情况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任何被害人家属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作家东野圭吾正是探讨了这一背景下的矛盾现实。
这一题材是韩国犯罪片很感兴趣的题材,揭示人性的大尺度犯罪片历来是韩国电影的特色,本片中,未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被害人父亲千里追凶私刑处置,警察游离于情与法之间,未成年凶犯究竟该以什么方式得到严惩,构成了故事激烈的戏剧冲突。
郑在咏和李星民都是韩国演技派演员,虽然不算一线男星,但表演都可圈可点。
有趣的是,我看过本片后,觉得二人如果角色对调,各自都能有另一种发挥,两位男星从外形和演技上都很适合饰演对方的角色。
两部电影故事框架大致相同、大同小异,韩国版细节更多、更胜一筹。
在猎枪的来源上,日本版是来自于旅馆老板,韩国版是来自于妓院老鸨。
性侵录像,日本版是录像带,韩国版与时俱进为影碟。
父亲的消息来源,日本版是电话机留言,韩国版与时俱进为手机短信。
在女儿的死因上,日本版强调了毒品注射过量而死,韩国版还额外强调了女儿有先天疾病,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凶犯只能获得6个月刑期,从而促使警察向父亲透露凶犯信息。
父亲深入妓院并杀死老鸨的剧情,在日本版中没有。
父亲举枪的情节,日本版是父亲想看到凶犯的悔恨,韩国版我很喜欢本片的港台海报中的宣传语“非法正义”,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点名了影片的主题,正所谓“合情合理不合法”。
在本片中,未成年凶犯付出的法律代价太小了,而这仅仅是因为几岁的年龄差距。
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共有三部,一是本片,二是2009年的日本版,三是2021年的中国版。
各国争相拍成电影,足见原著小说之受欢迎。
“彷徨之刃”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是在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里,本身就很喜欢看韩国电影,索性就去网上搜了资源下载。
早早就知道了剧情和结局,却一直没舍得来看这部片子,周末无聊也没有什么新电影看,就打开了这部片子。
这部电影是改编自日本推理小说大师东野圭吾的同名作品,也是他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影片中有个小细节格外引起我的注意,警察第一次去到男主,这个说法也不对,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双男主,警察大叔和犯罪大叔,我这里提到的是犯罪大叔的家。
在情况那么危急的时候,韩国警方进到房间还会本能的拖鞋,韩国的国民素质着实让我钦佩。
稍微有点跑题了,先说说犯罪大叔第一次杀人吧(影片中他一共杀了两个人),当接到告密者短信,来到犯罪少年家里,看到自己女儿被强暴凌辱的视频的时候,犯罪大叔瞬间崩溃,本能的反应就是质问犯罪少年,为什么要这么做,紧接着就是捡起身边的东西(棒球棍)打向少年,少年到死都以为是他偷东西的失主来泄愤,而不是性侵女生的家长来寻仇。
这里着重讲一下为什么犯罪大叔会一直打少年,打到他没有气为止。
这其实就是人的本能,记得很多年前,我看过犯罪专家李昌钰讲述的一个案例:一个母亲在院子里洗衣服,几岁的孩子在旁边玩,这时候来了一条蛇爬向孩子,母亲拿起镰刀,手起刀落,连砍数刀,最终把蛇砍成了好几节。
在那种情境下,我想任何一个为人父母,哪怕说是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会不顾一切的手刃仇人。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情节,看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都会本能的帮忙开脱。
被打死的犯罪少年的父母在警局,依然不停的哀求警察找到犯罪大叔,但却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犯罪。
最后有个问题让我有点费解,犯罪大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最后一个犯罪少年,为什么会在之前把子弹和手机丢在雪地里,当最终对决的时候,面对另外一个性侵自己女儿的犯罪少年,难道他放弃了?
只是想吓唬一下吗?
还是因为他们第一次相遇,犯罪少年对他友善的建议?
我想问题的答案只能去原著里去寻找了。
另外还想说一下,该片导演拍摄的镜头和方向非常不一样,成功的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多处虚镜头转为实镜头,大量的面部特写,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
郑在咏演技很好,但我不能接受这个结局。
韩国电影电视剧特别爱搞这个复仇到一半却收手的剧情,包括这部电影,包括几个月前的D.P:逃兵追缉令里的曹石峰。
实话说,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属,我可能大概率不会选择以暴制暴。
但是既然走上复仇的路,能不能别总是选择血债血偿的这个人自己却放手了?
走上这条路,就只剩下一条道走到黑,不存在回头路了,就好像开弓没有回头箭。
所以我可以接受复完仇自首或自杀,这种雪地中莫名其妙幻想个女儿出来说:你已经做的更多了,收手吧。
然后父亲就真的猎枪不上子弹,面对一群警察求死了?
我可以理解,如果主角如果真的完成了复仇,观众对罪犯的怒气就得到了释放,可能未成年犯罪的处罚问题,就没法更大范围的引起讨论。
那你完全可以整个“警察在父亲开枪之前先击毙父亲”的结局。
这样或许还更有讽刺意味呢,未成年犯罪6个月就能出狱,复仇者反被警察击毙。
我不能接受,选着走上一条不归路,自己内心上却先放下了(猎枪不上子弹),剩一个主谋却不杀了。
确实,即使把主谋全杀了,也改变不了这世界。
但是你留着不杀,也更加什么都改变不了啊!
也别觉得那主谋最后被一堆围观群众拍了视频,就社会性死亡了。
真的会这样吗?
君不见10年前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天一事件,如果他现在出狱了,长胖了,剪了个平头,改个李狗蛋的名字,即使他现在站在你们面前,你们真的能认出他就是当年的李天一吗?
真的韩国影视剧,别再给我整个血债血偿的复仇者,半路却莫名其妙自己放手的结局了。
你可以拍他复仇没成功,但别让他内心自己却先放下了啊。
「我无法和这样的家伙,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刚看完影片的时候,感觉结尾带着满满的愤怒却草草收场。
直到拂晓时分,做了一个噩梦,哭醒过来,梦见两条狗子与一尾咬伤我的大虎斑搏斗,小当与鱼皆陨,只留下遍体鳞伤的小丁颤抖着守护着小当躺下的尸体。。。
无法忍受这个世界你的灵魂不在了……待平复下来,立刻能明白,最后的结尾。
作为父亲的情绪。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最让人恶心的,是与这样的人渣共同呼吸一片空气。
——来自日本国精神源头的一种……也许这就叫一种矫情吧。
感情纯粹论无论如何选择,都是灵魂早已谱写好的抉择。
发现很多人,总是强行解析,一个简单镜头特写,你都要解析的云里来雾里去,貌似很深刻的样子。
大家大多不是专业影评人,也没拍过什么大电影证明自己。
至于吗?
想表现什么呢?
虽然尊重每个人的见解,但逻辑问题上基本所有人都是相同的。
我就作为小小的普通观影者谈一下为何低分。
基本逻辑。
男主从头到尾一副磕了药瘫软无力的样子,年龄上讲40岁正当壮年,剧情上讲,失去女儿是打击大,但复仇的决心不能为你带来动力?
挨揍的时候挡都不会挡一下,目光呆滞任由别人打,请问你是来干嘛的?
你心碎也好,对女儿愧疚也好,但你下定决心复仇前不是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才去的?
人家动作快一点就能给你来一枪,复仇之路半路终结。
另外,还有车上直接问凶手性命,这种智商问题。
如果有人硬要说角色设定就如此,男主就是那样。
那好吧再说说典型的韩式自我陶醉,剧中大量的又多又长特写镜头,时刻告诉观众,我'导演'想表达什么。
然后在已经杀了两个人,明知凶手祸害了20个女孩,法律判不了重刑,凶手出狱后还可能残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树林里又安排女儿突然出现说'收手吧,阿祖'。
这种情况下的复仇者需要被安排这种纠结的心理状态?
至于男主演技,剧中状态不知是导演安排还是男主自我发挥比较多,所以不评价了。
韩剧总体是比中国大陆剧强很多,但最令人乏味的就是强行煽情,对人物情感表现上太过于刻意,让人一眼看出'就是要让你感动'或者其他等等这种刻意。
恰如这部电影,导演太过于刻意去表现一些东西,太急于展现影片的内涵,让人深感那正是他自我欣赏并陶醉的表现欲!
比较平。
犯罪就是犯罪 而惩罚 也不该因年龄被划分不同等级 恶魔不该被给予第二次机会
看过好几遍。拍得很不错。编剧可能为了故意气观众,让男主被打死了。看得我咬牙切齿。恶魔就不应该活着。编剧如果让男主复仇成功,解决掉了三个恶魔,我可能会给这部电影打满分。男主在雪地里,跟幻想出来的女儿的对话,女儿劝男主放弃复仇,忘掉仇恨,好好活着。把我看哭了。
让我看看我们这个版本能有多好
后半段节奏太慢太慢
一个父亲的复仇。失去儿女的父母,没有剩下的人生。看的作为妈妈的我,对于接下来的人生怎么有点没有信心呢?哎!
20240516-好拖沓
又是一部韩国现实题材的片子,全程压抑。法律与正义的两难,换之当下社会,困境如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该作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伞。
真得很佩服韩国电影这种不拍两个小时左右就觉得对不起观众的精神,影片前半段进展得颇为神速,连个像样的情感铺垫都没有就岔开若干分线火急火燎地向着复仇之路奔去,当导演觉得该收尾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排山倒海地用男主角望苍天来凑数,真是完全抓不到症结的改编。
为正义行使的恶该怎么去定义?影片也是给出疑问,没有答案。
被郑在咏的演技圈粉儿了
和某朝的未成年人渣保护法一样一样的,傻逼法律就是逼着普通人血债血偿
是啊,我怎么能跟这种畜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看到最后多么希望赵斗植被手刃,而不是被警方抓获啊。这部电影的焦点在未成年犯罪及犯罪成本的低廉、法律和社会给予犯罪嫌疑人的宽容、警方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悲哀、媒体只为博人眼球丧失了报道的职业操守,最重要还有施暴者毫无犯罪感和廉耻之心,这才是最最可怕的。所以才会对郑在咏的复仇感到一种推动和期盼,既然法律是个摆设,亲手手刃凶手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不想和施暴者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看透法律只是块保护施暴者的遮羞布后,李星旻饰演的警察才从头到尾的颓废,身为执法者,不能保护受害者的利益是天大的讽刺,而无力改变只能执行才是最大的悲哀。
郑在泳饰演的父亲,李成民饰演的警察,还有那个年轻警察,各自胸中或迷惘或执着的那份东西,清晰毫无保留地呈现。“罪犯哪里分大人小孩,只有坏人而已!”阴暗的色调,却讲述的是何其需要延续的故事。
复仇的阿爸这两年有个欧美片,也是这个意思。
高开低走,对结局很生气。
三个月前手机上看的 还是分好几次...没看过原著只知道是复仇题材才选择韩国翻拍的 好失望改编得这样受气 一点戏剧张力都没有 全片就是一个大叔受气然后嚎啊嚎 情绪都上不来啊西!
郑在咏李成民救了这部过于拖沓的电影,未看过原著但整体感觉节奏把握不好主题探讨流于表面一些细节未交代清楚
特定类型片猖獗的韩国电影里不乏快节奏炫特技血腥暴力的复仇片,相较之下这部算是冷处理,但郑在咏过硬的演技完全hold住了略显拖沓的全场,注定失败的复仇,把愤怒、不甘、憋屈、遗憾留给看过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雪地追凶、最后持枪对峙,都细腻地展现了法律与人伦狭路相逢的宿命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