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这个阴湿的国家,它产的东西也不免沾着太多阴湿之气啊。
这部电影里面,大多数人都是悲剧的角色。
主角Albert就是最大的悲剧,那个医生的最后一句台词“Dear Jesus , i don't know what makes people live such a miserable life.”可怜悲惨可能是旁观要给Albert的情感评价。
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提心调胆地存着六百磅,还有那单纯得要命纯情对Helen,这都是源自他悲剧的性格。
当然源头是悲惨的经历。
虽然她满足地死去,但是,他的烟草店还有一周就能开起来,或者四五天。
他不止一次幻想着它的样子笑起来。
配角Helen悲剧色彩也浓。
前半段他说要穿着新衬衫去勾引多金多土的公子,另一个女孩说叫她不要途中自己。
结果,她沉陷于对Joe的迷恋,这个有着酒鬼老爸,品行恶劣的卑劣穷小子。
她沉浸于与他的热烈的爱的感官感受中,却看不清他们没有未来或者说悲剧的未来。
这里面的阳光可能就是那个露了大胸的佩吉(另一个女扮男装的)吧。
但是另一方面讲,是她启发了Albert,让她做了后面大胆的事,以致于送了自己的性命。
那个医生为何去了英国,也许Albert给他的感触太多,放弃了这边的安逸生活以及情妇。
Hotel的老板粮拿了那五百多磅钱,做了精美的衣裳,好在她叫佩吉来粉刷了墙壁,这样她可能得到两百磅的酬劳,Albert积攒的岁月一部分与她连结,或许还有Helen.
2015-03-29凌晨一点半看完电影来豆瓣刷影评,同一部片子有人看出了同性主题,有人看出女权,有人看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便签,有人看出"不要和陷入泥潭的穷人来往不然会被拖下水"。
一个人在想什么,就会看出什么呢。
突然觉得看电影和思考,其实是一种把自己平时考虑过的一些个问题,顺着电影的故事从记忆中拽出来的过程。
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冥想盆,可以用魔杖从中抽出自己往日储存的思绪。
我顺着电影拽出来的是这么两句话:对于个人成长,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对于亲密关系,两个人都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才能走的更长远。
想到这些,是因为我和Albert经历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我遇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可Albert没那么幸运。
Albert私生子出身,不知道生母是谁,自己是谁。
养母在她14岁时去世,年少孤苦的她遭5个人轮X。
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工作养活自己,在当时的英国-爱尔兰社会下为寻得工作机会只好装扮成小男生,成功应聘上服务生。
压抑自己的性别身份,一做就是几十年。
一直这么拘谨压抑地活着,处处伪装着。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她的心理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片干涸,只是这样机械麻木地活着。
所以,我们看到的压抑了自己性别身份几十年后的Albert,眼神空洞,表情麻木,神态刻板。
很残忍地说,Albert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人性。
再来看看她的另一面:Albert工作敬业生活节约,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有商业经营的头脑,并且愿意为别人付出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
(如果给她占星,我猜Albert的星盘会是太阳金牛月亮天秤并且第10宫很重)这部分更加内敛的人性还在,但是她失去的是关系到和社会发生交换的人性:如何让身心建立联系、如何感知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吸引其他人。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交换相关的人性的丧失,便令Albert还残存的人性无法发挥价值。
最终她死在了自己床上。
看着Albert仿佛看到了平行世界里另一种可能的自己。
我也曾有过冷漠的自我冰封的经历,在长达7年心灵枯竭的人生中,我不记得具体发生了什么,仿佛7年只在弹指一挥间。
我仅能感受到的,是人性是怎么像鱼的鳞片一样,一片一片从我身上剥落。
我吸收各种阴暗的东西来作为我的"自我",我把这些原材料打造成代替鱼鳞片来自我保护的硬壳。
我变成了一个看似刀枪不入,实际浑身都是面具、看不清自己真实面目的、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人的,类人生物。
但是在我这里,我遇上了Albert不曾有过的命运的转机。
我在大学遇到了拉我走出心理黑洞的女神。
没有这样一个人改变我的元认知,我想现在我不是坐在这写影评,而是按照刚进大学时暗自规划的人生路径,这个时候已经自杀故去一年了。
和女神曾经有过耀眼却转瞬即逝的情感火花,但当彼此不能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时,便走散了。
想来这也是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感谢自己还能活到这个时候,并且自我感觉还活得挺不错的。
对照自己和Albert,更加感觉: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是亲密关系能走得长远的前提。
努力吧骚年,为了自己,也为了将来那个她。
整部片子节奏舒服,却看的让人那么窝心不忍。
19世纪爱尔兰的女性尊严和天生废物,但只因是个奶油男的地位相差悬殊。
为了生存,尊严,梦想。
被伤害过的女主装扮成男性去上流社会的酒店做侍应生。
努力赚钱,攒钱,为了有尊严,或者说不被欺负的活着。
直到碰见同为女扮男装的油漆工,才找到自己最终的梦想。
找一个能相伴的人,开家自己的小店,相伴终生。
当她选中同为酒店女仆的时候,整个揪心的故事就开始了。
如果她没那么执着,如果油漆工没拒绝她的请求,如果没有废物般的奶油男,如果没有脑残般的花痴女。
女主的结局不会那么惨。
在她愤起打人的时候,她已经做到了一切。
但结局却那么让人不舒服。
辛苦积攒的钱被老板娘拿走,自己为了喜欢,或者说想共度一一生的姑娘出头,却孤单的死在酒店房间。
如果这部片子能有个完美的拮据盖有多好,但是现实就是如此,让人看的真切。
所有电影里设计的主题,都是点到为止,有点虐心的意思,但是就是变态般喜欢这种憋屈的意思。
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整部片子比较柔。
最美的就是她们换上女人的衣服,在海边的一幕。
让人特别感动,到想哭。
油漆工是全部电影里最帅的一位,虽然是女性,但是太帅了。
各种喜欢。
为了尊严,为了生存,为了爱。
却有点女权的味道,藏在里面。
没用的男人不如有尊严的女人。
Albert这个角色有点复杂 自从遇到page后 她的自主意识在逐步觉醒的状态 可是她的思维太固化了 程序有限 像个ai机器人 即使努力开化着 但仍被框住了框架内 因为她的一切感受都被牢牢的封存了起来 封存了很多年了 而觉醒的时间太短了 又急于求一个她心目中的完美结果 所以往往事与愿违 最终无法得到一个让自己和大家觉得完美的结局 甚至是一个悲剧Albert 为了生存 她细心谨慎 能记住所有客人的喜好以及一丝不苟的细心与服务态度 并且以男侍应的身份 获得更多得到小费的机会 半年攒了600英镑 在人前人后他谨小慎微不苟言笑 把自己活成了木头人 而扯住她的是一颗贫穷乏味至极且软弱敏感的心 她的世界除了生存 一片空白 直到遇到了page 她有了探索生活边界的动作 不想继续做佣人 想自己开店 想有女生陪伴 反抗 为别人出头 追求别人 不再当透明人….. 不得不说 Albert是一个执行力很高的人 她能按部就班完成很多工作 唯独不会成为和体察爱护自己 这也是她一生的遗憾吧还记得第一次她和page同床共枕 她把自己缩成了一团 一动不敢动 后来有跳蚤后大惊小怪一惊一乍的反应 后续解衣服 被page发现后 马上跪地求饶 战战兢兢 一直不肯从地上站起来 以弱者的心态匍匐着 只求身为她以为的“男性”对方不要告发 说实话 我觉得很难受 她完全可以有别的做法 她可以完全不跟陌生人睡一起的 可是他不敢反抗也没有去为自己据理力争 即使她装成男儿身 实际上完全的女儿心 她也不是同性恋 她更多的是一张在精神世界可塑的白纸 如果遇到好的启蒙人也许她会越变越好 只要她能更勇敢一些 更自信一些她的结局也许就会不一样吧整部片子 不是讲同性恋 而是内心的勇敢与自我觉醒 如果只是同性恋的角度去看 那就太小看这部片子了 因为成为自己从来和性别无关的 男生也有弱的时候 女生也有强的时候 性别只是社会赋予束缚人类的标签 更是束缚女性的标签 而内心强大的人 ta本就是雌雄同体的 而外在的表达方式只是他们愿意外显的方式而已
阿尔伯特,一个为生活所迫女扮男装的侍者,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私生子,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普通人”。
她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烟草店。
阿尔伯特,一直很孤单,认为没有人跟她一样。
直到佩吉的出现,佩吉跟她一样也是一个女扮男装的人。
不同的是,佩吉拥有一个家,有一个妻子。
佩吉的生活给了阿尔伯特一个模板,一个更容易为世人接受的生活方式,自己依旧作为一个男人,有一个店,一个家,一个妻子。
其实,此前的阿尔伯特从来没想过要有一个妻子,最初梦想中的烟草店的女主人就是自己。
有了这个模板,这个生活的蓝图之后,艾尔伯特开始追求海伦……一场可笑的追求,此时的阿尔伯特根本不爱海伦,她只是需要一个妻子,就像壁炉上需要一个钟表。
一场伤寒袭来,镇上有上百人因此丧命,阿尔伯特逃过一劫,可佩吉的妻子却不幸离世了。
阿尔伯特来看望佩吉,得知佩吉妻子离世的消息,提出可以来代替她的位置和佩吉一起生活,却被佩吉拒绝的。
与阿尔伯特不同,佩吉内心接受自己是一名男性,她爱自己的妻子,她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同性恋。
佩吉找出了两套女装,为阿尔伯特和自己换上。
身着女装的阿尔伯特,伸开双臂在海边奔跑,她压抑的多年的天性终于释放了,全片没有一次阿尔伯特如此开心过,她是个女人,从身到心都是,并且一直都是。
可是短暂的快乐过后,阿尔伯特陷入了沉默。
正如佩吉所说“你就是你,没必要做别人。
”自此,阿尔伯特明白,自己必须做出选择。
如果没有听到店主和海伦的争吵,如果没有听说海伦和孩子会被抛弃,阿尔伯特还会继续约会海伦吗?
阿尔伯特的一个选择也许可以挽救一个弃妇和私生子的命运。
我始终觉得,如果没有听到争吵,阿尔伯特会回到从前,攒钱开店变回女人。
————————————分割线——————————————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就像蝴蝶效应会改变很多。
海伦的一个拥抱,也许让某些东西变得明晰起来(一个吻都没有一个拥抱的作用大),阿尔伯特爱海伦。
从何时而起?
不得而知。
也许就是从这个拥抱开始的吧。
正是因为爱,所以阿尔伯特才会哭的如此伤心吧。
影片的高潮却也是结尾,阿尔伯特为了海伦和乔发生了的正面冲突……,受伤的阿尔伯特躺回床上。
从未如此平静安详,她又看到了自己梦想了千百遍的会客厅,暖暖的阳光,壁炉上的钟表,没有任何人打扰……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柴燃烧产生的梦境中,死去了。
海伦诞下一子,取名为阿尔伯特,但他却会有与阿尔伯特不同的人生……自此,突然发现,阿尔伯特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事儿了。
你觉得呢?
【PS:女同胞们选择男人请慎重,脚踏实地的永远比那些整天侃理想吹牛逼的渣男靠谱。
】
片尾曲空灵深邃,真好听。
但不说别的,只说《雌雄莫辩》是怎样真正完美地支持《第二性》的。
故事主人公生为女儿身,却为着生计不得不伪装成男人,简单到傻气的她遇到那个同事蕾丝之后,竟然对温暖的家庭生活向往起来,幻想着青春活泼的女孩有一天能够在安静的下午坐在她亲自购置的房子中织毛衣。
这种傻傻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内心杂乱搞不懂自己愿意做男人还是愿意做女的状态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忍俊不禁。
与《第二性》一样,《雌雄莫辩》是承认诸如男女生理构造等方面的主体客观上差异性的,年轻女孩不愿意给“傻逼”织毛衣。
因为这个“傻逼”竟然要求婚了都没有牵一下女孩的手,女孩要的是有足量荷尔蒙分泌的爱情,这一点是任何心理和思想上的调整都无法改变的。
但是,尽管男女主体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原因,但一因素对男女低位以及处境的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故事的高潮,艾尔伯特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奋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捍卫了男人的尊严,故事的结局,艾尔伯特带着微笑不留遗憾地死去。
而将青春活泼的海伦肚子搞大的让海伦无比着迷的浪子最终却胆怯不负责任地抛弃妻子,全然没有现下观念里男人应有的气度和担当。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性别气质,男人和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行为等“特质”是由各自的处境影响和解释的,男人歌女人各自的特质这一被解释变量是由他们各自的处境以及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所解释的,性别特质的形成既是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种性别上的特质,并不是由客观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生理构造虽有贡献,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第二性》中提到这种特质的形成,经济上的依附性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艾尔伯特多年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所以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美好的生活,而大字不识的浪子不仅在困难时对艾伦歇斯底里咆哮,更甚唆使自己的爱人出卖身体赚取钱财。
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也是形成性别特质的根源。
这一点在《雌雄莫辩》中也得到完美表现,故事中海伦未婚生子,不仅遭受白眼和歧视,而且海伦面临随时被赶到贫民区的危险,没爹的孩子也面临随时被带走的命运。
《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女性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在《雌雄莫辩》中,海伦的幸福掌握在浪荡男子手中,阿尔伯特这个女人也只能扮成男人才能逃离平民区改善自己的境遇。
《第二性》也个性鲜明地指出,女性所处的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即在男性允诺的物质以及情感利益的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种被支配的地位和身份,哪怕她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被支配地位将使她丧失掉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置自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雌雄莫辩》中年轻貌美青春活泼的海伦从前到后的遭遇就是这一论点最好的论据。
其实,女权提倡的男女平等并非男女完全的平等,相反,女权主义并不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男女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二者的主体自主性,消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和支配。
说到这里,《雌雄莫辩》是讲女同还是讲女权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讲女权,也可以认为它是在讲女同。
既然经济上的依附方向、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对性别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后天环境的影响便给与每个人性别特质最大的形成空间。
谢天谢地又看到了一部佳作。
忧伤而压抑的调子,在那个年代,存在着这么一群人,“TA”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由于社会的不公与愚昧,“TA”们备受压迫,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这是一部带有批判色彩的作品,遗憾的是至今才欣赏到,庆幸的没有错过。
影片带着淡淡的忧伤,一抹灰色,为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怜女人的生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着,每天小心翼翼的工作,节俭之极,就是为了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一家属于自己的烟草店,她是那么的天真,让人怜惜。
影片一开始就是主人公数零钱的情节,让人好奇why,一步一步为我们解开谜题,苍白坚毅且不苟言笑的面孔,相比隐藏了太多的难言之隐,演员演出大胆(不惜露点),情节层层递进,没有一丝多余之处,注定悲剧的故事,结尾的意外让人大感唏嘘,世事无常。
可以说影片中,人物言语不多,更多的是对内心的刻画,细腻、深刻,长镜头的表现,复古的气氛,饱满的人物,一切都恰到好处。
今天推荐一部欧美电影,高分让人深思的影片,他是一个服务员,谨小慎微的活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秘密,不曾想,一个油漆工的闯入打破了他的生活.....片名《雌雄莫辨》2011年的电影,依旧保持着7.4的高分,而且还上榜了,主要讲述一个人压抑的一生,努力攒钱,努力的想要娶个女孩,却连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只能遗憾离世!
他是一个服务员,在一家酒店工作,不爱说话,不爱凑热闹,喜欢独处,一直以来,他都是特别的敬业,生怕做的不好,遭到开除。
一直以来,他的爱好只有存钱,这是他惟一的安全感。
晚上有同事约他喝酒时,他都是拒绝,然后一个人数钱,计算着赚到的钱,梦想着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有一天,公司来一个油漆工,他懦弱胆小的走进房间,躺在床上,不敢动,生怕自己惊扰到对方,然后被对方发现他的秘密。
刚躺下时却发现,自己身上有一只跳蚤。
在她脱衣时,油漆工醒了,他的秘密被撞破了。
他吓的连忙求饶,求油漆工别把她的秘密戳破。
油漆工却很大方的说,这没啥,他不会戳破的。
但在他的心里,一只担心的。
他怕自己是女人的事被别人知道,怕自己的梦破碎了,活了一辈子,他已经习惯了用这种身份生活。
对的,他是个女人,是个苦命的女人!
十多岁的时候,被五个男人玷污,此后,他一直以男人的身份生活着,胆小怕事,却也安逸。
但他不知道的是,油漆工竟然也是个女人!
这一发现,彻底的打破了他的认知,原来,也有人跟他一样。
他们两个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也开始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也开始向往着爱情。
他一直想要有一家店,想要一个贤惠的妻子,想要安然的渡过一生。
当他第一次穿着女装奔跑时,笨拙的样子让人心疼,他明明是个女人啊。
却被逼成了男人。
当他把自己的爱向喜欢的女孩表达时,女孩只是想愚弄他而已,并非真的喜欢他,每次答应他出去逛街,实则是为了掏空他的口袋。
他也明白,但是为了博爱的人一笑,他乐意。
影片最后,他却在一次争吵中,被女孩的男友推倒在地,他一个人默默的躺床上,哪怕头破血流,他依旧没有出声。
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痛,这种痛跟他的一生相比,微不足道,但他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告别。
说实话,看到最后,竟然有点泪目,为他悲惨的一生而泣,为他错位的人生而悲痛。
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一直压抑着,生怕自己被别人当做怪物。
小心翼翼的活着,却从未真正的做过自己。
文章出自公众号“彩虹有点腐”专注写腐剧的号,回复第一集可获取上千部资源,转载请说明出处
Lay your head downSinead O'ConnorSing to me softly your tales of woeI'll cradle you closely, I won't let goI'll speak to you gently of what I knowDon't you cry...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Winds blow, rains fallBut its warm by the fire's lightHush don't you see, you're here with meand there's dark at the end of the night...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Lay your head downLay your head down...片尾曲如此重要。
一下子就催泪了,联想到主人公那个miserable的生活。
就象前年的true grid的片尾曲一样
看之前老师说涉及到女性和女权,看完后也没觉得有多女权。
非要从这个角度的话,有两个想法。
一个是塑造了两类女性:独立的和不够独立的。
独立的就是油漆工,不够独立的是主角和女侍者,还有其他几乎所有女性。
而不够独立的又分经济不够独立和思想不够独立。
主角是思想,女侍者是两者都。
不独立必然要酿成悲剧。
从对主角的恨铁不成钢到最后我心里发恨地在想“你就算死了也是自己找的”,后来她真的死了,辛苦攒下的钱也被掏空,跟她仅有的一点遗物对比鲜明。
死后还被曝出真实性别,被传得沸沸扬扬,成为所有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跟主角比起来,被锅炉工抛弃的女侍者反而没让我有太大波澜,她的结局本就一眼望得到头。
女性必须有自己的钱,而且思想成熟。
油漆工是一个缩影。
第二个是,用女扮男装这种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完全没有女性的容身之地。
主角在少年时期被五人侵犯,油漆工第一次婚姻被丈夫家暴,女侍者被锅炉工抛弃,能留在旅馆继续干活的前提是免费,而且未来孩子还会被抢走,自己被扔到大街上。
唯一相对独立的油漆工,是一个帅气、高大、有一技之长并且扮成男人的女性。
非常之讽刺。
故事最后好像留了一个小小的光明的尾巴:油漆工对抱着孩子的女侍者说,不会让悲剧重演。
大抵也是一种girls help girls。
抛开这个角度。
我对主角舔女侍者的行为非常不理解。
她好像是受到了油漆工的启发,但油漆工是真的找到真爱,双方互相深爱而且互相接受,主角直到最后都不知道油漆工什么时候跟妻子说明真相的,她也没有任何主见,怎么去找到像主角的妻子这样的一个伴侣。
思想过于幼稚。
还有油漆工的演员我还挺爱的,表情做得相当到位,又帅又痞,很理解那些轮番给他端茶送水的侍者。
另外看到有位豆友说,这个女扮男装扮得很不错,起码不是糊弄观众,深以为然。
早知是悲剧就不看了,不过真的很精彩。诺太怯弱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在公园被拒绝到最后死看得我都很心酸。海伦为了一时欢愉最后也毁了自己的一生。在酒店这个地方对比太羡慕了,有阔太太也有低贱的仆人,刻薄的主人最后用诺的钱换了新招牌。只能说女人太卑微了,那么大的世界都容不下她们一个人。
女主有着小兽一般的眼神,脆弱而又充满希望,影片自始至终拍得小心翼翼而又压抑,但却有一个如乱世佳人般孔武有力的结尾,让人一扫心中郁闷。
要么凤尾要么鸡头,这都没战斗力死闷的,逊。就算Sinéad O'Connor唱了片尾曲,也就是被她波动了一下
只记得粉刷匠的帅气和惊人的大胸了。。。
不论你是男女,爱上一个贱人,或者说是不该爱的人,都会毁了你一辈子,钱没了就算了,最可怕的是他吗连命也搭上了。ps,片尾曲好听,真的看不出男女。。。
故事讲得很平庸,又是一部演技大于影片本身的戏,格伦·克洛斯和珍妮·麦克蒂尔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和女配,虽然获奖机会不大,但她们在片中的表现无疑是完美的。
很烦,看开头以为是女人对抗万恶旧社会片,中间竟然变成女同片,然后她又像最年轻肤浅男人一样,跑去追求最年轻漂亮也最轻浮虚荣的女孩,简直不能忍。
只有两种性别,一种是男,一种是难
本来以为会是什么有趣的设置,但是也令人太失望了吧。不是为了生活女扮男装就一定得变成T吧?即便因为渴望爱和害怕孤独就变得那么蠢?有点儿过了吧?
看了一半后看不下去了
说是女同的请自觉面壁,拍出了不流于俗套的真情感。
嗷,真是太精彩的片子了。回味無窮。好喜歡最尾她撞傷頭部后,一聲不響的回到自己的床上。然後紗窗飛舞。留下外面還在吵鬧的人繼續吵。演得太好了!!有種演技會讓人覺得感動。ps,其實裏面的那個男孩蠻帥的,一直想不起在哪裡見過。。。。
我们都隐藏着自己。
很是失望(一眼看出你是女的没想到胸那么大)
英伦范的管家生活。
女主说,作为女人曾经被男人欺负过,之后便以男人的身份生存着。她的内心性取向也真的变成男人了吗?她恢复自己的女性身份在海边奔跑时,轻松惬意自然,才是真正的显露本性。。。不明白她要跟一个漂亮女子结婚是否是她的本意。。。看不懂
不要等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啦,他根本没有参演!参演的是小乔Jonathan Rhys Meyers!英国新晋小帅哥Aaron Johnson也为重要配角。其实最耀眼的是女主 Glenn Close和女配Janet McTeer,女扮男装之后表演非常出彩,很可能获奥斯卡提名。虽然叙事比较平淡,女权主义觉醒也着墨甚少,但表演加分!三星半
阿尔伯特你死的惨。
不用做任何人,就做你自己。。。影片很英伦,女主的变装演出值得奥斯卡提名,女配也十分出彩。弥漫着男权社会下的悲哀。
很科班的手法,婴儿,窗帘,纯白,生命之舞,everything is gone, but life.……除了反应一点社会现实实在无可取之处——甚至还有利用社会意义打道德绑架牌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