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部后太想知道故事的发展了,于是紧接着看了第二部。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第二部。
在创作手法方面:和几乎所有印度电影一样穿插歌舞、慢镜头、以及特效。
我认为影片中的特效制作比较可以了。
在情节展开方面:影片承接着第一部留下来的问题,采用了倒序的手法,在几乎前两个小时中讲述巴拉德瓦和巴霍巴利兄弟之间的故事,最后二十分钟转回第一部结尾的场面,开始巴霍巴利之子回摩喜施末底复仇之战。
综合整部影片来看,它给我的情感体会比较多。
令我震撼的:巴拉德瓦成功登上摩喜施末底的王位,群众却高声呼喊着“巴霍巴利,巴霍巴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有判断能力,知道巴霍巴利才是正义的化身。
振聋发聩的声音使得大地为之颤动,这,就是无冕之王!
令我愤怒的:巴拉德瓦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养他的母亲。
在希瓦伽米抱着小巴霍巴利逃出王宫的时候,丧心病狂的巴拉德瓦居然毫不留情得像母亲射箭,他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权利在他心中才是至高无上的。
令我感动的:说实话,影片中令我感动之处非常之多。
巴霍巴利爱提婆犀那,所以尊重她的做法和决定,他们彼此之间的理解与陪伴让爱情熠熠生辉。
希瓦伽米在得知巴霍巴利真的不在的时候真心向提婆犀那道歉。
一个坚决果断、雷厉风行的政治家为了她的错误而道歉,虽然听起来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不值得感动的,但在君权至上的年代,这足以表达她的诚挚。
卡塔帕和希瓦伽米被巴拉德瓦包围后依旧奋力保护好巴霍巴利之子。
令我敬佩的:巴霍巴利得知卡塔帕有危险的时候毅然决然去救他,两人默契配合干掉了敌人,这段看着非常的热血,巴霍巴利的英雄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最终他被卡塔帕因为权利争夺而刺杀显得更为悲壮。
令我捧腹的:与后面巴霍巴利与巴拉德瓦见的斗争不同,前面巴霍巴利追求提婆犀那的片段更为轻松。
比如巴霍巴利帮助提婆犀那表哥狩猎,提婆犀那表哥小骄傲的样子,再如卡塔帕当神助攻,帮助巴霍巴利追求提婆犀那的片段。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有着很多比较奇幻的情节,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英雄气概。
影片中的服化道都非常细致,演员也真的很漂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记录影片中的一句台词“”神明创造生命,医者拯救生命,能够保护生命的才是勇士。
”
《巴霍巴利王2:终结》将在2018年5月4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比印度上映时间足足晚了一年。
中国引进的印度片不少,但这部却有其特殊性。
它是印度史上最贵的电影,是印度票房冠军,也是北美海外电影的票房黑马。
除去这些标签,还有一点鲜为人知,《巴霍巴利王》并非产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宝莱坞,而是来自印度另外一个电影中心——托莱坞(Tollywood)。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印度电影就被引入中国,老一辈观众几乎都为《大篷车》《流浪者》中的爱情悲剧抹过一把泪。
之后中印关系一波三折,但印度电影却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影迷的渗透。
直到近几年,印度片在中国市场迎来井喷式发展,从《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超高口碑到《摔跤吧!
爸爸》的票房奇迹,印度电影越来越成为全球电影市场中不能忽视的角色,“宝莱坞”也几乎成了印度电影的代名词。
若不是S.S. Rajamouli携《巴霍巴利王2:终结》拿下印度本土票房冠军并打入中国和北美市场,大部分观众甚至不会知道印度还有个“托莱坞”。
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仅联邦官方语言就将近20种,而语言与地域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文化的差别。
我们熟知的宝莱坞是北印度电影中心,生产的电影以印地语为主;而托莱坞则是南印度电影中心,位于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影片对白以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为主。
但由于印地语使用人口最多,且宝莱坞具备更强的资金技术实力,多年以来印度电影无论在本土还是海外市场,都是宝莱坞一家独大。
托莱坞虽年产量巨大,但几乎一直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状态,很多电影甚至直接翻拍自宝莱坞,以满足泰卢固语人口的需求。
《流浪者》(1951)。
父辈的影迷很多就是从这一部爱上了印度片。
基于这样的情况,S.S. Rajamouli的野心与勇气才更令人钦佩。
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试图打破南印度电影在本土兜兜转转的状态,将托莱坞拽进了更广阔的市场。
2012年,S.S. Rajamouli小试牛刀拍摄奇幻片《功夫小蝇》,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2015年,号称印度史上最贵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上映,惊艳了全印度乃至北美的观众;2017年,《巴霍巴利王2:终结》上映并成为印度史上的票房冠军。
近些年,宝莱坞越来越重视现实主义题材,在海内外取得高票房高口碑的片子都表现了对印度社会现状的反思。
在这样的环境下,S.S. Rajamouli却以一部脱胎于古印度神话、极度浪漫主义的电影打破文化“结界”,让全球观众看到了印度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时至今日,好莱坞大片已深入人心甚至让人开始产生审美疲劳,但为何一部印度特效大片却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创造票房奇迹呢?
笔者认为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首先,《巴霍巴利王》系列唤起了印度人民关于神话传说的集体记忆。
电影脱胎于印度史诗著作《摩诃婆罗多》,书中描绘了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这个故事在印度妇孺皆知,可以说《摩诃婆罗多》之于印度人民,就像《大闹天宫》之于中国老百姓。
正因如此,《巴霍巴利王》在拍摄之前就已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越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观众的期待也就越高,对导演和编剧的考验也更为严峻。
《巴霍巴利王》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浓郁丰富的色彩,美轮美奂的宫廷建筑,风貌各异的古印度城邦,神秘美丽宛如仙境的自然风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在视觉上实现了对神话史诗的高质量呈现。
尤其是最后的战争场面,虽然特效距离好莱坞仍有一段距离,但其神秘的氛围和磅礴的想象力令人咋舌,充分营造出了帝国时代的盛世与乱象。
特效算不上顶尖,但充满了神话色彩。
其次,人物形象深得人心。
虽然作为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的商业大片,角色难免脸谱化,但几个正面人物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却代表了印度人自古以来最为珍视的品德。
如巴霍巴利的仁慈,卡塔帕的忠诚,提婆犀那的坚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比男性角色更为勇敢、诚实。
无论是《开端》中的阿瓦迪卡,还是《终结》里的提婆犀那,她们虽美艳不可方物,却全无娇滴滴之态,非但没有深藏闺阁,反而均以有勇有谋的女战士形象出现。
巴霍巴利要提婆犀那先以囚犯身份跟其回国再解除母亲的误会时,她不卑不亢道:“你赢得了我的心,即使你让我成为奴隶我也心甘情愿,但是我永远不会当一个囚犯。
”太后要求提婆犀那嫁给巴霍巴利的哥哥时,她横眉冷对,“公主有权选择她的丈夫。
”再联想到印度社会如今尖锐的男女平等问题,不由得有些唏嘘。
相比《开端》,《终结》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特效上,也体现在人物行为上。
第一部角色的立场更加分明,好人与坏人基本是二元对立的。
但到了第二部,犯下无可弥补的错误的往往是道德感使命感强烈的好人,如智慧的太后却轻信了谗言,忠诚的卡塔帕却亲手杀死了巴霍巴利。
好人犯错的设置,增加了故事的宿命感和神话色彩,这一点与古希腊神话十分相像。
《开端》中的女主角阿瓦迪卡
《终结》中的女主角提婆犀娜第三,《巴霍巴利王》改变了印度历史片惯有的拍摄方式。
印度历史题材的电影并不少,但大多因为资金问题,再加上种姓制度的观念局限,这些电影通常聚焦于宫廷奢华和战场厮杀,展现王权内部的争斗与爱恨情仇,致力于满足普通观众对王室的好奇心,鲜有导演将摄影机对准宫墙之外的街头百姓。
如知名度很高的《阿育王》(2001)和《帝国双璧》(2015),虽披着历史战争题材的外衣,但主要情节仍是贵族们谈情说爱。
《巴霍巴利王》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拍摄期间不惜重金聘用大量群演扮演平民百姓,并毫不吝啬地给了群演们很多反应镜头,以此表现人民对巴霍巴利王的爱戴,同时把对主角际遇的同情传达给观众。
爱情故事虽在片中是重头戏,但退居到了次要位置,成为辅助主角成长的支线剧情。
巴霍巴利王深受百姓爱戴。
第四,尽管S.S. Rajamouli有变革的野心,但《巴霍巴利王》仍然保留了诸多印度人民喜闻乐见的元素。
如纯粹唯美的爱情戏,华美精巧的歌舞桥段,以及极具想象力的战斗场面等。
《巴霍巴利王》系列讲述了巴霍巴利父子两代人为王权奋斗的历史,但父与子均由Prabhas一人扮演。
熟悉印度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一人分饰两角也是印度片乐此不疲的伎俩,很多印度著名男星都有过分饰两角的表演经历,如《印度超人》(2006)、《天生一对》(2008)等。
至于《巴霍巴利王》何以成为北美的票房黑马,除了生活在北美的印度裔同胞大力支持外,对异域尤其是神秘遥远的印度文化的猎奇心、对有异域风情的俊男靓女的审美都吸引着海外观众走进电影院。
当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均在北美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是这样的原因。
除此之外,《巴霍巴利王》塑造了一个以一敌百的超凡英雄形象,这也暗合了北美观众的英雄主义情结。
总之,《巴霍巴利王》折射出的一个趋势是,印度观众与海外观众的口味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影迷对不同的文化愈发包容。
而南印度电影工业也不再满足于生产自娱自乐的传统爱情歌舞片,而是试图反应更为一般性的内容。
可以说托莱坞的崛起,会让全球影迷见到更丰富多元的印度电影。
应该是史诗大片吧。
各种拆房子,各种砸来砸去,一开场就是巴霍巴利王驯服大象,太后一直很淡定。
结果到中间太后傻逼了让巴霍巴利王在王位和老婆里选一个,果断选老婆。
后面就是各种被阴谋陷害。
从大司令到贬为庶人。
然后最后死了。
倒是卡他怕把人家杀了还哭。
就这一个多小时啊。
然后就是小巴霍巴利了。
长大了打倒叔叔为父亲报仇。
他还是太后救出来的。
然后就是各种打。
有个拿树发射6人盾牌组的比较醉。
最后他妈绕场三周把叔叔烧了。
完。
整体感觉确实氛围不错。
但是比宝莱坞现实主义还真差点,半天没看出剧情,一直在唱歌跳舞。。
补补印度知识点,就没觉得开挂很奇怪了。
《巴霍巴利王2》首映跑去看了,因为听到对这部片子很有特色的评价不是“一言不合就跳舞”,而是“一言不合就开挂”。
实在是个好奇怎么个开挂法。
先警告哈:1,下方长文,严重剧透。
2,《巴霍巴利王2》的片头虽然也基本介绍了《巴1》中的关键镜头(就是那些雕塑哈)但还是建议先找机会把《巴1》补下,不然很容易某些场景里出现“这个人是谁”的细节问题。
3,今天写的估计应该算1和2加一起的影评之类的吧,光单独说2实在很分裂。
最近几年我真的看了不少印度片,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国家的片子。
阿米尔汗的《3傻》《我的个神啊》《摔跤吧!
爸爸》《神秘巨星》《地球上的星星》等都是可圈可点,而且每一个影片都有着巨大的印度文化背景的矛盾冲突。
比如这两年比较卖座的《摔跤吧爸爸》讲到了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
同样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还有另外一部片子很值得推荐,就是《厕所:一个爱情故事》,里面的人用着大屏幕手机,而女性却不被允许在家上厕所,只能拿着个小盆子凌晨的时候一起去田里解决问题。
一天就一次。
大到婚姻大事,小到在家上厕所,女人根本没有话语权。
落后与先进并存也是印度不可思议的地方之一。
在男女平等的中国,我们看印度影片的时候,有时候会比较难理解这个女性地位低下和印度传统文化的微妙关系的。
而《巴霍巴利王》不管是1还是2,几位女主上到公主,下到平民女战士,显然都是能骑能射,骁勇善战的。
比如1中儿子的女朋友,一上来就是杀人不眨眼,但是这个勇猛的形象所拥有的魅力反而远远高于后面男女谈恋爱的时候一脸女性美态的姑娘
还有这个2里面常常用作海报的场景,一起射箭的公主
1里面没怎么出现正脸的老巫婆王妃
在2里面终于平反了,原来演员真面目也就是公主年轻时居然是这么美。
而这个美丽的公主可以骑马射猎野猪,也可以对别人提亲勇敢地说“不”!
并且对于侮辱自己的男性,奋起反抗(下面这个图就是公主切了企图对自己上下其手的男人的手指头以后,被拖到大堂上问罪的一幕)
当然还有皇后的那句“我说的话就是法律”以及皇后单手抱婴儿同时可以杀死两名追兵等等,可见这个片子里的印度女性地位不低,反而高高在上!
和其他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印度影片有相当大的差距!
由于国内是男女平等的世界,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没觉得这个片子女性地位有多么高,但再对比《摔跤吧!
爸爸》,就可以想象,活在《摔跤》影片里的人,如果去电影院看《巴1》和《巴2》,那这个史诗电影说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梦中国度的故事!
所以里面的人物开挂,也不奇怪了!
来吧,说说这个巴霍巴利王的历史背景,网上找了找有几种说法:一个就是根本没这个人。
这个是根据《摩诃婆罗多》中的某个故事改编的。
(具体故事省略1万字哈,印度的神和人名字都太长,不说了。
事实上好像哈姆雷特这样的故事,东西方很多文化都有所记载,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这个《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年代是公元前4世纪开始的800多年。
那个时候印度没有司马迁这样的人物写《史记》留下确切的历史。
而是口口相传不断扩充的故事。
这个里面讲的好多都是神和神之间的故事。
而印度的神和希腊的神有一点像,会受伤会死,还会谈恋爱和人类生娃什么的。
如果剥离宗教上的意义,印度的神更像漫威里的超级英雄,具有某种超能力却也存在无奈的致命伤。
和我国历史上的神的故事完全不一样。
如果必须放在中国来说,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好比封神榜那个年代的故事,从哪吒到女娲,从土行孙到苏妲己,除了纣王,基本上不是神仙也是被妖精附身的,都法力无穷。
又好像《新白娘子传奇》《画皮》等等电影电视剧,国内大家都心知肚明里面讲的是个啥,神仙妖怪开挂不属于违背自然规律,还看得津津乐道。
所以反过来对印度文化历史没啥了解的我们,看着这个《巴》里面无论父亲还是儿子,来不来就开挂举起大石,或者力贯千钧满天飞一类的,就觉得不符合物理规律了。
另外,网上第二种说法是,真有这么个人,这个是国内某网站上找到的一个信息。
不管是不是可信,从侧面大概反映出来巴霍巴利王是有大智慧的人或者神。
这个也就更能解释出来1里面两位王子和敌人厮杀的时候,大王子拥有绝对的武力优势,而男主却巧用帐篷布就能火攻大片敌人。
2里面,儿子面对母亲再次被抓,进城无果的时候,老将军告诫儿子“你要像你父亲一样思考,像个巴霍巴利一样思考”。
所以才有利用椰子树把大家弹射进城的妙计。
虽然这个技能真的把当时在看电影的我給逗坏了,毕竟就算神摔不死,肉身凡胎的士兵们这么天上飞一圈,掉到城墙内部也是摔断腿吧?
说到儿子,名字叫Shiva,其实印度大神“湿婆”神也叫Shiva。
所以儿子复仇的前前后后都有湿婆神罩着。
无论《巴1》还是《巴2》这位湿婆神都反复出现过。
所以在里估计要补习下关于湿婆神的文化知识才行。
印度有不少神仙,而湿婆则是相当与众不同的一位,找到一张比较典型的图,就是这个。
湿婆神有几大特点,最大的就是“破坏”和“重生”,据说湿婆神曾经因为吃了可以灭世的毒药(按照现代的理解,大概是核导弹一类的吧),然后把脖子烧成了蓝黑色,所以看到这个蓝色佛像就十有八九是湿婆了。
和其他神佛不一样,湿婆喜欢苦行,一般衣着简朴,也比较受老百姓欢迎。
仔细看,湿婆是3眼4手,这有点像国内的千手观音,可以普渡众生满足百姓们的愿望,所以影片里不停有像湿婆许愿的场景,从刚开始外婆皇太后救孙子许愿,到后面儿子的养母用水冲刷许愿以及后面顶火盆许愿。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电影里处处出现湿婆的含义,各种配角额头上的花纹,也是代表着湿婆。
对了,说到向湿婆许愿,突然想起要好好讲讲湿婆的一个代表部位,男根,也叫林伽(梵语:लliṅgaṃ)
《巴1》里面这个海报上,男主扛着的好像火锅一样的东西,就是典型的林伽或者说上面那个圆柱形是湿婆的小弟弟,而下面的叫约尼(YONI)是女性生殖器,象征湿婆的妻子。
放一起代表: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
印度史诗里面说湿婆与妻子做爱时,就达100年不间断,精液喷洒成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
也就是说对于印度文化来说,恒河这个母亲河里充满着湿婆的男性神力,带给人生命的活力。
这张照片是现实生活中的印度,河水水位下降是,石头上有着无数的林伽,
可见在印度的文化中这位湿婆神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巴2》里面公主怀孕的时候,送礼的人搬进来的这个黄色“火锅”也是湿婆的象征。
当然还有这个最后一个反败为赢的瞬间也缺不了林伽,
最后回到电影本身来说,如果《巴1》和《巴2》一口气看下来,其实并没有太多剧情上的割裂感。
开挂从某个程度上来说,了解了印度的文化背景反而看着挺有喜感的。
虽然也看到不少人吐槽说是五毛特效,但说真的战争部分的的动感特效是有一些缺陷,但是爱情章节的特效真心很美很美!
可能这个部分看不太清晰,天鹅船在云中和一群云组成的骏马一起狂奔着真心美到醉人。
反正我自己作为一个插画师来说不管是构图、色调还是想象力,我都自己自己弄了好多这个场景的图存着学习参考用。
好吧,大概写这么多。
如果当娱乐大片看看,大家随便吐槽就算了,如果当史诗片看,里面有很多印度文化背景事先了解一下比较好。
反正我也是个半吊子,如果上面那些地方写的不够全,欢迎补充哈!
印度片真是不太接受。
动不动就跳舞也就算了,这个英雄厉害的,刀枪不入,比钢铁都结实。
剧情一般,看得眼花缭乱的,不过,印度人的社会形态也是不太懂,他们不是女性地位不高吗?
怎么那个王后那么有权威。
不过,这不是重点。
片中一段歌舞,真是太好看了,真唯美啊,女演员又漂亮又丰满,跳起舞来蝴蝶纷飞,花朵绚烂。
男演员一路追过去,欲拒还迎的,爱情被表现得很美好。
最后决战是高潮,简直没法看,太假了,特效倒是不错,正反两派的大BOSS都是打不死的小强,太违反人类了。
不过,看看场面就行,不用认真。
【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很少让人失望】当售票小哥生硬的念出巴霍巴利四个字时,我还一度以为又是一部奇葩且奇妙的印度电影。
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神奇的剧情和浮夸的特效,都在这本该有的一本正经里,展现着喜剧的元素。
除了法国喜剧,我逐渐也爱上了印度电影这种浮夸的幽默。
同样爱的,还有男主的肌肉&masculine charm爱与正义就更不用说了
去看了巴霍巴利,去之前不知道这是一部印度片,而且还是2。
不过想想,一般的系列电影,没看过1应该都没关系。
电影一开头就是太后头顶火盆坚持了80公里,走到最后竟然遇见了一头发疯的大象,后来他的侄子巴霍巴利(简称“男主”)就发挥主角光环,驯服了大象。
看到这儿,我就猜这是个神话故事。
他的侄子已经被宣布将要继承王位,他的儿子不甘心,但是却没有表现出来。
巴霍巴利在登记之前,需要去历练,然后在历练的时候就遇到了他爱的女子。
后来,王后的儿子利用这个机会,挑拨王后和男主的关系,最后男主也没登上王位。
王后的儿子上位以后,用计成功沙了男主。
看到这儿我都傻了,一个盖世英雄,就被一个人莫名其妙地杀了。
因为男主很善良,就算别人告诉他王后的儿子要暗算他他未必都信。
然后她的妻子就给男主生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后为男主复仇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我心想,男主是傻逼啊,为什么任人宰割,一个人人眼中的大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就被自己的堂哥给暗算了?
回来之后追着在看了第一部,第一部主要是讲男主儿子的故事。
原来,男主死后,男主的堂哥囚禁了他的妻子,王后发现男主堂哥的阴谋后,冒死救出了男主的儿子。
男主儿子被人收养,结果因为天生神力,有了一系列的奇遇,最后救出了被囚禁的母亲。
看完我才彻底明白了,原来这个系列其实将的就是男主和他儿子的故事。
男主就是一个人人爱戴,重视民众超过地位超过杀戮的一个人,然后怀抱赤子之心的人,结果被陷害死掉。
然后儿子被养父母养大以后,因缘际会发现自己是巴霍巴利的儿子,带领民众奋起反抗男主堂哥的统治,最后成功登上王位。
看完一以后,我看完二的一些不懂迎刃而解。
男主的善良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对人民的重视,这是全世界都通用的一种价值观。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堂哥,在通知过程中,残暴得不行,奴役百姓。
作为一个神话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君主被人害死,最后儿子成功复仇。
自始至终,百姓都对这个王有着十分的爱戴。
但是作为一个神话故事,同样漏铜百出。
比如王后为什么前后表现非常不一致,男主就一定能生一个跟他一样的儿子吗?
不过这些漏洞都不足以影响这部电影的价值,他拍摄手法,传递的价值观,是世界性的,不仅仅是印度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国际化的电影,而不是印度式的。
看到各路的评价,都将这部电影跟《长城》比,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比《长城》《赤壁》《花木兰》更好,因为把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讲清楚了。
中国许多这种战争题材的电影,感觉主体太多,故事线也太多,而且情节过于拖沓,所以我不喜欢。
但是巴霍巴利我就挺喜欢,节奏明快,故事简单清晰,画面也非常有力量。
一部电影如果有一处打动我,我就觉得很开心,何况这部电影不止一处。
昨天看了巴霍巴利2,今天补上了1。
这部印度片依旧很有味道,因为是印度神话,自然也有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在其中。
比如男主开了挂一般无人能敌的强大。
他是神,但是他依旧会失去。
片子虽好,可我实在是不懂印度片这个叙述事情的逻辑。
1开端是太后拼尽性命就下摩哂陀巴霍巴利,这也是2中演了一个半小时后的同一个镜头。
1讲了摩萨德长大,在不知道被囚禁的提婆犀那就是他生母的情况下就下了她,然后就开始了帕叔叔讲故事,后面全是巴霍巴利,也就摩哂陀爸爸怎么当上储君的故事了。
而2呢,是接着这个故事,讲巴霍巴利在加冕前四处游历,爱上了提婆犀那,可却被哥哥的阴谋害的与母亲反目,最终被帕叔叔杀死,此时小摩出生,出现1的开头,然后中间一大段需要观众自己脑补1的前面,再来就是接着这里开始了小摩的复仇之路。
总得来说,故事本是A1+A2+B1+B2,A为巴霍巴利个提婆犀那的故事,B为他们的儿子的故事。
电影却让1是B1+A1,2是A2+B2。
每一部都总结不粗来到底是他还是他爸是主角。
印度导演这个逻辑是我理解不了的。
个人比较喜欢巴霍巴利和提婆犀那的故事,可能是对这种天生的王子和公主更为偏爱吧。
一个是战无不胜,心地善良的王子,一个是做事果敢,母仪天下的公主。
两人互相欣赏,毫不遮掩,大胆相爱,彼此深深地牵引着对方。
令我印象最深的两处:一是一直听母亲的话的巴霍巴利,在母亲下令抓提婆犀那时帅气拔刀,说自己承诺了绝不让她受委屈。
反叛此时添油加醋,说湿婆神都会出错,但太后不会,可巴霍巴利却说,“母亲你错了,未征求女孩子的意见就承诺把她作为别人的妻子,是错的。
”二是一个男的借着自己的职权,在女人去上庙子的时候让她们排成一列,乘机占她们的小便宜,当提婆犀那看见时,直接夺过刀来砍下手指。
在审判庭上,巴霍巴利问清楚之后说得那番话,“是的,提婆犀那你犯罪了,如果他侵犯女人的话,你砍下的不应该是手指,而应该是他的头”,于是帅气转身,加上自带bgm,咔嚓,头颅落地。
这部片子反映了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他们心中有着一股精神,其中体现在提婆犀那的表哥,在巴霍巴利鼓舞了他之后,就从一个懦夫变成了勇士,那便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在这部片子里信仰湿婆神,而巴霍巴利,便是湿婆神的化身。
但神啊,也是会被伤害的。
能伤害他的不是那些持着长矛射着剑的敌人,也不是狡猾的敌人的阴谋诡计,而是最亲的人的背叛。
可这个善良又正义到骨子里的巴霍巴利啊,在被最亲的人伤害后,嘴角都还是笑容。
总结一下,这部片子看完,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善良与正义,也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想同时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心中的正义,首先得让自己变得强大。
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伤害不了我,我也才有能力不畏惧小人,去帮助他人,去捍卫正义,去守护善良。
【巴霍巴利王——死于婆媳大战的悲剧英雄】去看《巴霍巴利王2》之前,我有个疑问——“我没看1,看得懂2吗?
”看完之后,放心了——“看得懂,这钱没白花。
”不过,又有个新的问题拷问着我的灵魂——“如果我是巴霍巴利,我能活下来吗?
”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男人的战争:巴霍巴利死于王位争夺战,他输给了哥哥巴拉拉德,跟无数个夺权失败、死在兄弟手上的倒霉蛋并没有多大区别,东有李世民脚边的李建成,西有麦克白剑下的邓肯。
以这一点来说,就注定了《巴霍巴利王2》走的是史诗正剧的路子,类似于《亚瑟王》和《特洛伊》,绝不是我们印象中尬尬的印度歌舞片。
然而在我看来,正如“巴霍巴利”的含义“力臂者”,他这样一个智勇双全、技能条全部加满了的伟大英雄,既是好儿子,又是好丈夫,遗憾的是,最后害他丧命的,不仅是他的正直和善良,更源于他最亲近的两个女人的战争。
巴霍巴利的爱妻提婆犀那公主作为儿子:忠孝两全,唯母命是从像巴霍巴利这样骁勇善战的王子,一身钢铁肌肉,当然要在战场上挥洒荷尔蒙,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电影花了很多笔墨,刻画他横扫千军的战斗场面。
事实上,巴霍巴利一开始也是因为赫赫战功,才被立为王位继承人。
在战场的巴霍巴利然而画风一转,下了战场的巴霍巴利,又会成为母亲病榻前的温顺孝子,还可以像儿时那样,毫无防备地安睡在母亲膝头。
巴霍巴利与太后事实上,希瓦伽米太后并不是巴霍巴利的亲生母亲,而是他是伯母。
在巴霍巴利出生时,他的国王父亲就已死去,母亲也在生他的时候难产而死。
希瓦伽米作为国王的嫂子,领养了襁褓中的巴霍巴利,把他跟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巴拉拉德一起抚养长大。
面对国无君主的危局,乱臣贼子纷纷叛变,正是靠这位铁腕太后的权谋,才镇压下去,巩固了政权,恢复王国的和平安宁。
希瓦伽米太后更难得的是,登上王位的希瓦伽米太后,并没有出于私心,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巴拉拉德,而是让两兄弟公平竞争,谁更勇敢、更睿智、更仁慈,谁就是未来的王,最后更大公无私地选择了众望所归的巴霍巴利为王储。
正因为这样,身为儿子,他把她当做亲爱的母亲;身为臣子,他把她当做尊敬的太后。
无论哪一样,她都值得巴霍巴利献上无尽的忠诚。
作为丈夫:情深义重,愿粉身碎骨在巴霍巴利成为王储后,太后特许他外出游历,走到昆达拉藩国时,正好遇到了惊为天人的提婆犀那公主。
跟他见惯的那种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不同,提婆犀那公主爱红妆更爱武装,甫一亮相,就是英姿飒爽、奋勇杀敌的潇洒,何况还这么漂亮,难怪巴霍巴利直接看呆了,非她不娶。
随后,他又隐瞒身份,装成傻子混进宫去,这一段几乎承包了这部电影90%的笑点,确实很有意思,又不落俗套。
提婆犀那公主在帮助昆达拉藩国抵御外敌入侵的时候,巴霍巴利终于大显身手,让公主刮目相看。
原本公主苦苦练习发射双箭,总是失败;在战场上,巴霍巴利亲自指导公主箭术,确认过眼神,两人不禁暗生情愫,这样腥风血雨的浪漫,可比花前月下有趣多了。
巴霍巴利与提婆犀那公主等到巴霍巴利把公主带回自己的国家,以为很快可以完婚。
谁知太后中了大儿子巴拉拉德的奸计,一心要把公主嫁给巴拉拉德。
公主这样泼辣有主见的女人,当然誓死不从,义正言辞地表示:“公主有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
”太后一怒之下要把她抓起来。
这时候,我原本都不指望巴霍巴利会挺身而出,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妈宝男”无疑了,哪里敢违抗太后呢。
没想到,他还真的实现了他的诺言:他会用生命捍卫公主的纯洁和尊严。
巴霍巴利保护公主太后勃然大怒,与其说是她作为统治者的颜面受损,更像是一个强势专断的母亲害怕失去儿子。
以前那么听话顺从的好儿子,现在居然为了一个小蹄子公然违抗她,太后一改往常的冷静睿智,给出了终极问题——“王位和提婆犀那公主,只能选一个。
”作为儿子和丈夫:脑壳疼……这种变相的“我和她掉进河里你救谁”的可怕问题,我听着都脑壳疼,仿佛又想起了被老婆和老妈支配的恐惧。
巴霍巴利也不例外,他当然选择了信守诺言,甘愿把王位让给哥哥,自己成为了将军,继续向王国和太后效忠。
这时候,善良质朴的巴霍巴利,一定以为他作出这样的牺牲,可以换取这两个他挚爱的女人和睦相处。
显然,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巴霍巴利经验丰富、智计频出,而在家庭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他就太乃义务了。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女人都是厉害角色,巴霍巴利随后几次从中斡旋,都不痛不痒,几乎没有作用。
如果说她们第一次交锋,就直接让巴霍巴利丢掉了王位,那么她们第二次交锋,就间接让巴霍巴利丢掉了性命。
婆媳又开怼等到巴霍巴利失去了将军的职位,被盛怒的太后逐出皇宫,贬为平民之后,他仍然受到国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哥哥视为眼中钉。
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老婆和老妈之间逐渐升级的冲突,依靠以前巴霍巴利和太后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太后绝不可能轻易听信谗言,一步步将巴霍巴利从王座推向死亡的深渊。
通过这次复盘,我基本确定,巴霍巴利无论作为儿子还是作为丈夫,都没有太大的失误,在他的人物设定下,他已经做到了几乎最好的反应。
只不过,婆媳大战的威力实在太强大,不亚于火星撞地球,饶你是以一挡百、横扫千军的神话英雄,也不得不低头认栽,更何况我等,多半也难逃宿命。
说到这儿,我必须夸一夸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
我们都知道,编剧的时候,越是两难的选择,越能丰富人物形象和深化人物性格,在这方面,《巴霍巴利王2》确实做得不错,除了一两个纯反派,里面大部分人物都面临了两难的选择,例如对巴霍巴利感情复杂的太后,又如公主既懦弱又英勇的表哥,以及被夹在太后和巴霍巴利中间左右为难的老仆……
颇具史诗感的画面这些角色都经过编剧的精细打磨,在主线之外埋下伏笔,为主角的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巴霍巴利王2》的剧本很成熟。
说句过誉的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时常想起莎士比亚的戏剧,比如略带浮夸的情绪表达、为父复仇的严肃主题,以及好人备受煎熬、不得不行恶的宿命感等等。
更具有轮回感的是,巴霍巴利的儿子也有一个强势专断的母亲,以及一个舞刀弄枪的老婆,我们只能默默祈祷,希望他的儿子不要重蹈覆辙,避免再次成为婆媳大战的牺牲品吧。
巴霍巴利的儿子为父报仇
喜欢的好像不是英雄和公主的爱情故事,而是神和子民的故事。
但神话中的英雄本该如此,但在那个国家的当代更有这样的人,是神话滋养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神话?
老巴霍巴利王惨死后,百姓发疯一样寻找他,太后举起他的儿子,一个重生的巴霍巴利,百姓迟疑,但幸好,英雄血脉继承,他永远是这个土地上的守护神,为了抵抗百姓心中的恐惧和无助,英雄不会消失。
因果轮回,平达利人残害平民,不惜淹人取乐,最终全军被泄洪淹没,这是巴霍巴利的智慧,也是神的旨意。
安稳的现世缺少景仰的对象,于是不甘的人们重塑偶像,但却对英雄乏味。
安全的生存空间和不愁温饱的生活让人们追求更原始化的欲望,肉体和皮相。
而旧时英雄和宗教是让人们的精神得到满足,以此让人们忘记生存的恶劣不安,寄希望于来世。
为什么喜欢巴霍巴利,因为他不仅是神,更是人,人性的那一面更加令人动容。
他会对一个挥剑斩敌的公主一见钟情,他说,“我将永远属于你。
”而不是,“你是属于我的。
”他爱公主的英勇,但打动他的是公主宁折不屈的风骨和那份尊严,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跳下河拖船去接自己的妻子,但一句“公主的心意好像飘到别出去了!
”这样的调侃让公主果断踩着他的肩上船。
只有这样一个被囚禁25年拾柴待敌人灰飞烟灭的公主才配得上这位神。
公主和巴霍巴利几次当众驳逆太后的旨意,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英雄岳飞,同样的功高盖主,同样最后遭受残害。
因为他们不会像巴拉一样“审度”说话和做事的时机和对象,不肯折中选择缓和的一条路,他们只说最正确的话,只求不违逆自己的心意和信仰。
所以,最后能活下来的往往都不是英雄,但他们的精神和故事永远是漂浮在苦海中的人们牢牢抓住的一根树枝。
把这电影在牛顿墓前放一遍估计牛顿能复活
巴霍装逼王!
文化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顿感张艺谋导演太放不开了。。。
手撕鬼子的古代版
第二部制作水平比第一部又有了个提升。整体还是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几场歌舞戏更华美了,前面的“水淹七军”和后面的攻城大战都比较精彩。整部电影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水平在线,制作考究。说这部电影是印度版的《指环王》也不为过,史诗般的壮丽感。印度传说中的女性地位如此之高让我吃惊。
一个好人的沉默 要比一个坏人对王国的谎言更可怕
很有印度特色的史诗化电影,画面很美,跳舞是一大特色,特效不错,观影效果还可以。
印中边境互扔石头肯定他们先动的手,此片为证
这电影的节奏感是肿么回事,打架也太不走心了,当年被预告片给骗了
在印度看的无英文字幕印地语版。音乐太赞,仪式感超燃,特效精致但设置太过于扯淡!这么血腥的电影,为什么不分级,为什不分级!在中国要分啊,影院有小孩啊……
一人分饰两角,并且把十分相似的父子二人演出了不同的感觉。大场面拍的十分宏伟,配合着背景音乐,一些打斗场面甚至有很强的仪式感。剧情上有若干硬伤,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完全可以4.5分。
其实老一代巴霍巴利真的特别有魅力,能打能抗会调情。Devasena公主抢尽风头,尤其爱公主踩着王子肩膀上船那场,即羞涩又端着的感觉???这部主推正法和诺言的含义,但是宫斗戏嘛……反而故事变得老套了,不如上部可爱。而且老一代大显身手后,看新王仿佛看个傻子。。整个儿都不帅了。
可乐死我了!
怎么比第一步难看很多………………太后是个傻逼吧。。
评价见第一部
看完耳朵疼,电影院音乐真的太大声了,童话+黑暗童话吧,除了三观,狗血和血腥场面不太接受,其实还阔以。
画面美轮美奂和台词场景动作雷人程度一样。
真的赞叹印度的奇幻史诗已经达到了远超于人类极限的境界;“土味科幻”将长板坡、苦肉计、水淹七军、倒拔垂杨柳等经典桥段表达的有情有趣,其间造型不乏虎痴、黄老将军,尚香等经典人物形象
For the promise, truth and justice. You can go against anybody even if it's the god. That's law and ethics.
当你只看了一部电影,确领略了黑豹美队雷神闪电侠金刚狼鹰眼哈利波特我爱罗路飞以及鲁智深时,早就值回票价了!刷新了三观!太他娘的好看了!!!让我提前一周看到妇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