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锡尔斯玛利亚》和《鸟人》对比,都是不愿意从角色中走出来的人物,迈克尔·基顿是至死方休,朱丽叶·比诺什却选择了向前看,至少结尾留下一点光明的影子。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影迷来说,在情感上,《锡尔斯玛利亚》更胜一筹。
三个女人一台戏,戏里戏外,纵横交错,有时会让你分不清界限在何处。
比诺什和小K对戏的场景占了很大的比重,当然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选择了非常巧妙的台词,既符合舞台剧中的Helena和Sigrid,也适用于当前情景下的演员和助理。
这样的戏戏交融,一开始会让人有一丝困惑,理解了之后却会觉得非常有趣。
朱丽叶·比诺什和朱利安·摩尔一样,都是属于那种有点显老的长相。
好处就是当你真正有了年纪之后,反而显得年轻了。
第一次认识朱丽叶·比诺什是在《浓情巧克力》,她还凭借这部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后来又去看了《英国病人》,都是好评如潮的片子,但却一直无法从心里认同她的表演。
演员自身的优雅气质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从角色中显露出来,缺少让人深受感染的张力。
这次剪了平头的朱丽叶却让我眼前一亮。
中性的打扮尽管并不新鲜,但和同样酷劲十足的小K比起来,甚至更胜一筹。
一个不愿直面“真实世界”的女人,她对于过去的执着,对于现实的恐惧,不懂得交际,在没见过Jo-Ann之前,可以把她批得体无完肤,却又在见过面之后,因为她的奉承话而认为她其实不错。
这样性格的人,是很能让人理解她无法抽离二十年前的那个角色的。
还有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戏。
这也是我想要写一些东西的动机。
Jo-Ann 和作家出轨的事被曝出,作家老婆气得自杀,舆论一片哗然,而这一天恰好是Maria和舞台剧导演约好见面的日子。
Maria和经纪人抱怨导演迟到了半个小时,导演在车上告诉了她这件事。
Maria当时说了句“真可怕”,我相信这也是她唯一的想法。
一个有才有貌的可怜女人危在旦夕,同样作为女人,我也会说一句同情的话,但除此之外,Maria觉得和她并没有关系了。
接下来的进展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这件看起来和她并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却成了她和导演难得的、本应该谈论即将上演的舞台剧的、一次会面的重心。
在餐厅里,她看着导演紧皱的眉头,苦恼的表情,看着他和Jo-Ann为了这件事忙进忙出,所有人都慌慌张张,而她明明身在其中,却仿佛置身事外,连一口红酒都只能匆匆忙忙地喝,然后和他们坐上“大逃亡”的汽车。
看到这里我实在是太有感触。
我甚至可以想象Maria此刻的内心一定在说“WTF,我们不是来谈论剧本的吗?
” 过多了一个人的日子,有时候就会很难理解这个社会,有时候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为一些自己看来完全大惊小怪的事情愁眉不展,就会产生一种疏离感。
很想说“这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可看到他们认真的神态,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太不了解这个世界。
电影的最后Maria的助理离开了她,她接下了原先曾经嗤之以鼻的变种人角色,想要Jo-Ann按照她曾经的方式表演的建议也遭到了拒绝。
那是一个非常难堪的瞬间,你曾经大获成功的表演如今却遭到了年轻人的否定,作为一个名声在外、很有资历的演员也许会生气,会指责年轻人不懂礼貌。
可是Maria想了想,却说,“是啊,我们应该向前看了。
”这是让人倍感动容的时刻。
对了,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应该每一个观众都会注意到,就是Maria去寻找助理,镜头一转,那条绵长的云蛇沿着山脉徐徐向前,最终在山口汇合,是多么壮观、美丽的景象啊。
友情提示:题目和内容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她的过去——她的缺失之物,也是她的欲望之源。
猝不及防的变故使她深陷入悲伤与回忆之中。
衰老,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正是她,试图逃避,且最难以克服的心魔。
正如那壮丽的景致一样,虽美轮美奂,却往往预示着糟糕的坏天气。
但她对岁月所怀有的焦虑和逃避越盛,她就越发地像个情绪化的孩子,不断索取着对方在情感上对她的倾注与关怀。
她欲望指向的存在却如幽灵般潜在地推动着全片的叙事。
时间在女人心中埋下的毒蛇。
正是这嫉妒的本能诱使着她不惜借着偏见的嘲讽来掩饰内心对岁月的焦虑。
对于,她,生活毕竟还要继续。
一个女人在岁月之中的双重生命。
一个人的不断索取,不断逼近,不断折腾,总会让另一个人濒临崩溃。
太久了,再没有惬意或诗意可言,时间越久就越是感觉诚惶诚恐,自己的神经似乎每时每刻都是紧绷着的。
至于她一直压抑的究竟是什么,是因为要长时陪伴一个粘人又阴晴不定的老板,还要努力哄着对方,还是因为内心也带有别的不能实现的期待,那就只有她自己清楚了。
没有什么大道理,没有什么强硬的姿态,可是影片里的思绪完全渗透到脑海,年轻与老去,如何面对。
Jo Ann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她以现在的想法面对并没错,即使唐突不礼。
Maria似乎是个悲剧人物,沉湎于对老去的无奈无力,真实到不行,看开这种事的确太难了,巅峰之后永远是下坡路,想想都无比可怕,身躯的老去,疼痛,衰弱,精神的被忽视,被习惯,被落后。
所以,都在追求的永恒是什么?
二十年前影中的Sigrid?
也许吧。
但永恒又有什么用。
重要的,其实还是现在,开心。
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来生活,而不是望着得不到的东西兴叹。
最后,恭喜K最佳女配两人对戏与真实的模糊交融,特别打动人。
其实Val这个助理角色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一个隐喻,是Maria不肯放手、一直依赖的那个年轻的自我镜像。
她的名字valentine也是很明显的隐喻暗示,“情人”,就如sigrid是helena的情人一样,戏外跟戏里是镜像一般的对应关系。
最后,maria摆脱了对val的依赖,走出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做到了out of time另外,主角叫maria也是一个隐喻,跟这部影片sils maria是一样的名字。
其实,瑞士的这个地方,就是maria的心境的投射,val曾经说过:“剧本只是一个客体,对它的看法只是投射了我们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其实瑞士这个地方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为什么是山,导演为什么多次拍摄山峰的景色,因为从不同的山峰、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色,这跟这部电影探讨的心理问题是一样的。
事物是客观存在体,不一样的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而已。
用中国古话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maloja snake之所以美,是因为自由,是那种可以在不同的山峰之间游刃游走、穿梭自如的自由,是一种out of time一般的自由。
maria一开始怀疑val带错路,不愿意跟着走,正如她一直不愿意走出那个心理阴影,一直把自己困在山中的某个角落;但当她走上山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就看到了传说中的maloja snake,暗示她的心境改变了,实现了自由,因此val消失了,maria的内心已经不需要去依赖她。
年轻的sigrid是自由的,但成熟的helena也可以实现另一种自由,一如maloja snake一样,这一点,maria终于看清了。
这些隐喻,正是这电影迷人的地方,眨眼一看是平淡,但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
就像一杯值得回味的香茶。
这也是我觉得它比《鸟人》好的地方,《鸟人》更多是技术和形式叙事,而这部胜于细节。
2021年 4月26日今天看波德里亚散文集刚刚知道sils maria是尼采曾经住过的地方--这个电影是非常的自我映射的。
整理了下思路,除了大家提到的 诠释和解读 我觉得片子里还有讨论了真实性。
这个是我比较有兴趣的话题。
几次提到,比如“it is dramatic ,but sometimes is more real than then real..."(大意)。
还有女主角很批判因特网的时代,但是却不关心任何事情,对于任何圈内的人都不知道,封锁在自己的世界 。
当她又不知道助理在谈论谁的时候, 助理说:“their world has a name, its called the real. welcome..." 所以,当Valentine消失的时候。
开始几分钟我以为她会回来,后来发现导演完全没有要交代的倾向,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的。
看完以后,我觉得其实,有Valentine的部分,可以把它当做是另外一个 narrative。
就像Valentine 从没有来过一样,是一个air tight 自我封闭的剧本安排。
然后把这个人物切除,再继续着应该继续的情节。
而这样的看似突兀的安排,其实就是在把真实和戏剧化平行并列的安排,虽然并不知道哪段的情节是真实的,或是戏剧化的,而片子中的剧本也兼有着两种性质。
最后片子中的导演克劳斯加出来的对于原作的解读 而写的新的几页剧本,更是显示了这种真实和戏剧化的并列呈现。
当然女主角最后也释怀了,无论哪个剧本,哪种情节,都是情节,都是故事,都是真实,也都是戏剧化。
而电影中的非常风格化的瑞士风景+古典音乐配乐不时的穿插在电影里面的,作为一种戏剧化的风格化的衬托,配合着主要的故事线。
实在是非常合适。
还有一点就是,本片的导演非常有野心的把文字和图像的问题也一并的扔到了电影里面。
女主角一直在和助理Valentine讨论剧本的文字和台词,而同时,当她需要了解一个真实世界的人的时候,她只能去google 他们的照片。
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
表演和现实,20年前和20年后的自己,20年的自己和20年后年轻版的自己,艺术与商业,戏剧与人生,表演与生活,这些种种虚虚实实,镜像与反镜像竟然顺理成章在融合在一部电影里,融合在这一幕一幕的对手戏里,真心叹为观止啊。
甚至演员本身在电影里都多少有着自己演艺人生的镜像反应,她们演着演着有没有出戏抑或太过入戏呢。
时间是件神奇的东西,时间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和沉淀,也可能会带来看尽一切的苍凉和被淘汰的不安全感。
用一句咱天朝的谚语来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是不是一定要死在沙滩上呢,所有人总有一天会成为前浪,前浪的命运应该如何把握的确是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我们也快成为前浪了。
我很好奇能不能真的拍一部马努亚的蛇呢,一部御姐与酷妹的拉拉片,这部戏中戏是会选择拉拉题材应该纯粹是因为想要表达20年前后同样一个人的物是人非,所以性别当然得是一样的,但是我真的很好奇
三重身份的镜像,真真假假,层层盘剥,难得一见如此炫技又不让人生厌的片。
为女人焦虑的片,找了比诺什这个最不待见岁月痕迹的女子,她从年轻到今天,就没见过她对肉身或是外形的焦虑,toujours être bien dans sa peau,对自己的皮囊很是安生和自在。
这么骨子里就安然的人演中年危机,怎么感觉那两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青春得那么仓皇呢。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锡尔斯玛利亚》,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树这剧本真好,比诺什女神的诠释很有感觉,斯图尔特敢接这片很有勇气。
George竟然最后感动了Pincent三个角色缺一不可,小K和诺瑞兹都是比诺什的一面镜子,小K盒我和比诺什两人关系在现实与戏剧中穿梭,云蛇则是象征一桶猫演员与角色、电影角色与戏中戏角色互为两组镜像 戏剧的排练又与现实混淆 通过多场与自我的对话 几个女性角色逐渐摆脱焦虑、恐惧的状态 在文本上还包含了对网络、商业片、八卦等话题的探讨 最后还是想说 小k确实成长不少Joeyside看似真诚,实则虚伪,比诺什的女演员危机在我这和内娱大花们天天争宠撕番位没啥区别,斯图尔特真的有演技吗?
我强烈怀疑她最好的角色是暮光女子夜无人关于戏剧与现实世界互文的本子很多,但在这里不是再去讲诱人发疯,而是劝人审慎。
两个年轻女孩分别是“此刻的需要”和“回不到的过去”,而她一直需要思考的是关于此刻的自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如果无法再成为西格德,是不是连海琳娜都不可能继续扮演下去;如果就这样甘心成为海琳娜,是不是她就只能被困在格子间里,看着新的西格德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穿梭游走?
但电影给出的答案恰恰不仅是一声“时不我与”的叹息,而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新导演递上来的剧本:这个时代或许会抛弃你,但一定会有同样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与你共同呼吸。
Run Erika Run三个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很出彩,戏里戏外互相映衬,三个人更像是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分身处在同一空间,过去与现在交织,上演着同一部人生。
喜欢比诺什和小k对台词的场景,模糊了剧本和现实的边界,剧中的每一句台词都对应着现实中人物的命运,给观众无限的解读空间,有一种让人着迷的暧昧感。
#FIFF26#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首先,毫无疑问没怎么看懂,能感受到阿萨亚斯想藏的那种隐喻,但不是很理解,看了影评懂了点片中各个意象复杂的关系。
演员细腻的微表情表演对于赋予角色特质性性格这一点有很大功劳,茱莉叶的maria,这是个表面礼貌但真性情藏得很浅的女人,勇于裸泳,很容易对不熟的人有怒火,且有怒火就会脱口而出fuck,更在意自我感受不那么在意事业名利,但还是在助理劝说下去见了导演最终接受了这个角色,接受归接受,排台词时因为讨厌helena讨厌这个被岁月困住的无力女人,对这个角色的行为一点也不认可,觉得自己最懂sigirid不愿意变成helena,突然不想要klaus的好作品,宁可付天价违约金,重感情知恩图报所以在乎领她入门的导演,对于助理对她的直白揣测不会生气会敷衍,在意自己助理最喜欢的女明星不是她,对她有点依赖可以肆无忌惮入睡,对她的心有占有欲,会虚与委蛇大笑——当自己不喜欢又想保持尴尬的礼貌时(有时也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大把赌钱,不在意规则——酒驾,讨厌好莱坞的电影资本运作,连带不喜欢爆米花和科幻电影(但助理喜欢,且助理离开后接受了),不喜欢那些好莱坞里看起来很幼稚直白的演员,不喜欢网络时代爆炸式信息总拒绝助理请她看,但错过重要信息也会质问助理为什么不告诉她,不屑网络仿佛和她的助理不在一个时代,不承认甚至不认识好莱坞巨星Jo-Ann,强势主观以致有点喜怒变化太快,而助理在网络,喜欢的演员上和她三观不合,她的固执带错路后助理在夜色中告诉她“不要把你对……的情绪发泄在我身上”,她们排练sigirid和helena因为sigirid要离开而争吵的台词之后,她抱住助理请求她不要走,又一次爬山,助理领她去看clouds of sis maria,她告诉maria她带了地图,但maria一秒变脸,不信这条路能看到云蛇非要说走错了,助理告诉她“横看成岭侧成峰”,在maria真的看到云蛇后,maria高兴地喊她,却发现她忽然不见了。
不见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段情节肯定跟前面什么在呼应,助理消失后我才发现她们排练的剧本映照着她们两人的现实而非maria一人的线。
云蛇,马洛亚之蛇,maria和valentine的关系,没能及时察觉这些隐喻,也看不懂最后那个Jo-Ann从恭维话到对于maria演戏建议特拽的拒绝是否意味着Maria意识到自己早已被sigirid淘汰,然后坦然接受了那个结尾——她出演helena,戏剧即将开始。
片中对于她们两人男人的关系蜻蜓点水含含混混。
小k演技浮于表面显而易见的模式化,动动眉毛动动嘴唇的惯性表演,但并不出戏,气质上和角色融为一体,随性而又不失老练,锋利精致眉眼,身材比例优越,整个人看上去清爽帅气。
剧组间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明知Jo-Ann在破坏别人家庭也毫无感觉甚至帮助,只操心自己的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
玛利亚(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演员,凭借“西格德”这一角色一举成名。
在剧中,西格德野心勃勃,全身上下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名为海琳娜的角色的自杀,是一出惊为天人的悲剧。
如今,玛利亚已经四十多岁了,命运让她再度站在了舞台之上,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性感致命的西格德,而变成了悲剧的化身海琳娜。
饰演西格德的是一位名叫艾莉丝(科洛·格蕾斯·莫瑞兹 Chloe Grace Moretz 饰)的新生代演员,她的个性狂放不羁,常常惹是生非,饱受非议。
在入戏的过程中,玛利亚在艾莉丝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引发了她深深的思考。
老大妈+铁T+狂野超杀女,但是这电影真无聊……文艺片才是真正的恐怖片,明摆着告诉你:浪费你的时间,让你从心里往外感到墨迹,令人发指的墨迹
烂片,避险!
二十一世纪女人
Kristen Stewart并没有那么讨人厌。
要去弄明白的人物关系很多,电影里的,戏中戏的,现实生活中的,彩排过程中的,变化中的,不变的——它们交织变幻,捉摸不定,中途你可能迷失在某些场景里,但正是这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主动解读让观影过程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又充满挑战。“马洛亚之蛇”的云雾之中,觉得没看懂的你们其实已经懂了...
云里雾里,真真假假,剧中人物和现实中人物过于相似,险些分不清哪里是戏剧,哪里是现实人生,着实高明。
阿萨亚斯拍不了玩结构的片子
放了很久的电影,终于看完了。因此也就有更多的期待。立足点极好,40岁的女演员重新面对自己18岁时的自由和残忍,过程中的各种挣扎,畏惧和扭曲都十分真实。助理Vel不断提醒她,直面自己的情感,“Cruelty is cruel, suffering sucks.”无辜的也是Vel,成了直面Maria这一过程的枪口。结尾处理得不够干净,反而毒素没有逼出来(更好的处理,借鉴《蔚蓝深海》)。于是,故事里的“戏剧性”显得有些延宕(既没有和真实性统合,又没有发挥到极致,逼出另一个真实来)。因此故事显得封闭。中途骤然离场的Vel构成对此封闭性唯一的自反(“唯一正常的女人”),别人凭什么陪着你一起自毁呢。。
纵观本片除了云蛇非常非常壮观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其他亮点了。我K爷是半路退出了吗?
我是个俗人,我不会放弃等这部片子被加上女同标签的,就不能在一起吗就当是为我?
Assayas的又一部千層糕!業界引據的信息量很大,而Peter Cat的評論全盤道破含義。云與蛇等意象竟能這樣巧妙地充分活化Fanck德國早期電影的那種表現主義,作為全劇內涵的象征符號和形狀之類,不虧為比諾什的導師。此影的時間感和人格主義技巧可以說是很現象學的——呃,不過這說法多少有點強拉硬套。
难看
云蛇出现的场景太美了啦 人生如戏 坐看云起时
like it or not, Stewart is a super talented actress
挂上嵌套式文本的招牌,找俩对应的当红曾红演员,就两手一摊不管了。全程皱眉不明所以,可剪镜头起码有1/4,拍摄风格不统一,人物瘫痪状态(比诺什是不剩演技了还是导演调教残了)。哦云蛇倒是极美极美的。
戏剧现实和时间的流逝,又优雅又残酷。两人间亦戏剧亦生活的排练里能看到女性之间关系的很多面。
太复杂了,直男思维看不懂... 觉得僵脸妹这次演的不错~Juliette老了好多,特别是被嫩肉衬托
暮光女和超杀女,赞…
现在对文艺片的接受力越来越弱
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