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是想在人人找一部治愈系猫片来看,没想到搜出这部。
关于这部纪录片有2点想法。
第1点是关于成长。
有弹幕提到Luca曾经被校园霸凌是后来虐杀猫咪和人的根源,这是一个诱因,但远远不足以成为直接原因,最终根源在他自身。
谁的童年又是完全温馨和睦无忧无虑的呢?
校园霸凌、家庭破裂、生活贫困等等外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总有人喜欢归因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
而我认为内因是更主要的因素。
人需要自我教育,顺境逆流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但始终还是要向积极的方向疏导,而不是期待生活发给你一手好牌,否则就像个懦夫一样抱怨生活给你的暴击。
第2点是关于人肉搜索。
可以说这宗虐杀案最终成功侦破,很大程度归功于一群坚持不懈和机智勇敢的网民。
视频一闪而过的吸尘器、照片角落里的加油站、马甲博客假人名、评论用语习惯的“空格,空格”全部被侦探网友发掘出来,一步步锁定Luca。
过程中有一个被Luca当作烟雾弹抛出来的人被人肉后迫于压力自杀,这个无辜的人成为肉搜的牺牲品。
激愤的网民既是一股正义的力量,也是缺乏理智束缚的洪水猛兽,毕竟像讲述人那样在过程中保持理智的还是占少数。
所以可以鼓励广大网友肉搜提供线索,但要控制诸如电话恐吓快递恐吓之类的“私下审判”行为。
近期,很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片名与切入点提出异议,他们疑惑“人命关天的事,为什么要以虐猫为切入点”,他们甚至质疑影片的价值观不正确——似乎猫命比人命更重要。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缅怀林俊的纪录片。
它的重点是“互联网犯罪”。
它的整个叙事逻辑是这样的:1、互联网有个不成形的潜规则:别惹猫咪;2、想要名气的疑犯挑战这一规则,发布虐猫视频;3、群众接受挑战,人肉疑犯,伸张正义;4、疑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执行自己的计划,杀了林俊,将故事推向高潮;5、疑犯被抓,影片发出灵魂提问:是我们喂养了这只猛兽吗?
如果你不是一个强烈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你不明白“别惹猫咪”这一规则。
那我们可以换其他的规则,比如“不许辱骂中国人”等任何一旦违背就会引发公愤的规则。
那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我是这个案件疑犯的模仿犯,我可能就会尝试这样计划,1、发布辱骂国人的视频,引发公愤;2、在得到大量的关注与流量之后,发布杀人预言;3、杀人,完成自己的“剧本”。
“虐猫”跟“辱骂国人”虽然可以说完全不同,“虐猫”更看出“反社会倾向”、而“辱骂国人”可能只代表那人就是个人渣+傻叉+叛徒+种族歧视。
但它们违背互联网的“潜规则”、引发公愤,且能让始作俑者带来大量关注是一样的。
所以,“别惹猫咪”不是想告诉你“猫命比人命金贵”。
纪录片的重点是“互联网犯罪”,整个互联网双方——群众与疑犯的博弈与共生才是讨论的重点。
“别惹猫咪”除了呼应了影片的切入点,也呼应了影片结尾的探讨。
但除了叙事结构上的安排外,我个人觉得“别惹猫咪”作为标题还有其警示作用,那就是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企图逾越人民底线以博取关注的人,尤其是做了反人道事情的人。
最后告诫那些仇视爱猫、爱狗人士的人,别让你们的愤怒蒙蔽了你们的智商。
人命,猫命,孰重孰轻,影片交代得不清楚吗?
林俊被杀前,人肉小组之所以要搜捕疑犯,只是因为他虐猫吗?
更多的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会杀人?
还有那个抑郁症发布烧猫视频冒充犯人,自己“作死”了。
“烧猫”这事是不是他干的,片中人物都没有去追究,更多去缅怀他的死亡。
人命,猫命,哪个金贵,影片没有掂量清楚吗?
有些想法的,记录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网友对虐猫者的一次人肉事件,看完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施虐者原来是加拿大林俊惨案的凶手。
犯罪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犯罪者,他们的犯罪动机是寻求社会关注和大众的追捧,所以大众反应越激烈越能刺激犯罪者再次犯罪。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引导观众去反思:当我们热衷于传播,讨论,人肉某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在助长犯罪者的虐杀欲望,我们是不是帮凶?
什么样的瓜可吃?
怎么样吃瓜可以吃出技术高度还能助益社会?
人肉可以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被网暴后有抑郁和自杀的),人肉也可以带来积极后果(例如发现犯罪者,危害着,解救和帮助受害者)。
现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了另一个社会空间,不能在用“虚拟"世界去定义它。
当大部分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网络空间中活动时,网络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中的不是另一个你,”虚拟“的你,它也是真实的你。
有一些人会指责片中的“网络追捕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追踪在刺激施虐者的杀人欲望。
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特定的网络追捕者,实际已经揣摩出了施虐者的犯罪心态,明白在网上大肆公开人肉和追捕并不合适,他们采取了建立私密小组的方式分享信息和继续网络追踪。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这些不从事犯罪学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素人,他们的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极其强大。
几乎所有的关键证据和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给警方的,只可惜警方早期没有在意这些线索。
网络上到底有什么?
有一些东西深不见底,将人的极恶,极暴,极虐悄悄的汇集起来供人窥视。
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有去观看的欲望,没有观众就没有上传者。
难道,真如弗洛伊德所示,人人皆魔鬼,人人皆变态,最终人是本我那些最原始兽欲的傀儡。
但弗洛伊德也示,即使人人都是变态,由变态组成的社会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
合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导向可以将大部分的“恶”限制起来。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从不关心,我相信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即便是有“坏”基因的人,在好的环境,“坏”的基因也许携带终生但并不会表达出来。
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你也就是好人。
片中的凶手,即便有过任何惨痛的过往,也不是开脱罪名的借口。
研究重刑犯的主要目的不是“洗白”,而是给未来人类生活以线索,不要在任何人身上积累过多的恶性生活经历(特别是成年生活以前),在任何时间点,从国家到家庭,能多早干预就多早干预。
刚刚发的时候,标题起了个《猫也不可杀》,因为我把译名看成“猫可杀不可辱”了。
经提醒才发现漏了一个字,原来是“猫不可杀不可辱”。
赶紧改过来。
新起个题目叫《从杀猫到杀人》,无非也就是想说:促使人受不了杀猫跟杀人的,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对生命体的共情。
你我猫,都是血肉之躯,所以他/她/它疼,我也会疼。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会因为看到杀猫的视频而受不了,像追杀人犯一样去搜索那个人。
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个人能那么残忍、还换着花样地杀猫,他与杀人之间固然还有一段距离,也并不太远了。
原本写了短评:片子很好,只是内容本身太暗黑,看得我很难受。
片子最后网络NERD们提出问题:我们实际上是不是也成了帮凶?
真不易,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角度。
作为观众的我,点了播放就停不下来,可最终也很痛恨这个变态因此而再一次出名这个事实。
还想加一点,就写到影评来,主要是关于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的一点反思。
我一直认为娱乐业很重要,娱乐很重要:不是什么教化功能,就是单纯给人带来娱乐——很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人在重重压力的生活中,得以活下去所必须的调剂。
人生真的很苦,不看喜剧笑一下,不看悲剧哭一下,弦会崩断。
然而娱乐业也带来负面效应,这个话题并不新,奥利弗-斯通在《天生杀人狂》里就反思得很深刻了:是媒体对暴力的渲染和浪漫化塑造了那一对杀人狂情侣。
今天看这个片子,里面的凶手明显受到诸多电影的影响:《美国大变态》是他的模仿对象,而《本能》让他直接用“冰锥”杀死了林俊;他狡黠地逃亡,认为自己复制了《猫鼠游戏》;甚至被抓以后,他还在审讯室里模仿《本能》的莎朗斯通:要烟儿抽,摆剪刀腿。
他的“片儿单”甚至并不局限于犯罪题材,他在杀害林俊的现场专门布置了《卡萨布兰卡》的海报,以此来给警察留下谜题/线索。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是《美国大变态》或《本能》的主创,晚上会不会睡不着觉?
那些都是很好的电影,我知道,看过电影的绝大多数人也都还过着正常的生活,并没去犯罪、杀猫或杀人。
说到底还是这个人自己的问题。
我也反对影视剧必须正能量,我相信只有百花齐放,自由地探索人性,才会有好的作品。
而我们看了那些片子,不但没去犯罪,反而可能还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收获,至少也从压力重重的生活中喘了一口气对吧?
但我还是会想。
在维基这个变态的材料时,还看到另一个杀人犯,声称自己是受了《DEXTER》的影响。
都是我爱看的影视剧啊,为什么我替它们感到了一点内疚呢?
想起那个变态留在CLOSET墙上的字:如果你不喜欢镜中的自己,掉开头别看就好了。
我不在乎。
这句话令人费解,警察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她由此感到恐惧:一个不再在乎的人,很可能、几乎一定会:再犯案。
女极客的理解则是:当我们自己望向镜中时,是否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否正是“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关注,不断推波助澜,喂大了对方对遗臭万年的病态渴望?
而我的理解是,这个变态认为自己就是他人的镜像。
他觉得人们不接受他,骨子里却和他一样罪恶。
所以他说:你们不喜欢我,可其实你们就是我。
不能面对这一点的话,就走开好了。
我才不在乎。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如此冰冷。
不管对人性怎么看,怎样愤世嫉俗,能用那么残忍的方式去折磨另一条生命——无论猫还是人——都是一件令我无法理解的事。
有人说他童年时被强暴过,在维基百科上没查到。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成为理由。
面对能做出如此暴行的人,我有时都不想去探究原因,我不想知道他是不是被家暴或霸凌过。
那远远不能跟他受害人所遭受到的相比。
最后还是要对网络极客们表达一下敬意。
开始我还以为是键盘侠冲动之下造成恶果的故事,后来发现并不是,那几个极客非常牛:他们能从画质极差的视频里一闪而过的烟盒分析出产地,能从同样一闪而过的黄色吸尘器里查出型号产地,还能把那听起来很像房间有别人的声音查出来是俄语脱口秀。
他们在摩托大叔们对一个模仿者网暴时保持了冷静;他们将真凶以及他所有的马甲分类存档,并从经年的网络跟踪里,对这个人的虚荣、智力、语言和行为模式都有了深入的认识。
他们有人自己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可仍出于义愤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件事。
所以,当最后一切结束的时候,尽管他们也会扪心自问:是否无意间当了帮凶?
可我的判断仍是:他们做了一件对的事。
因为我无法想象,看到猫那么痛苦地被虐杀,旁人要无动于衷才会是正确答案。
那才是一个更糟的世界。
最后说一句,他那么想出名,所以我通篇不想提及那个名字,只用“这个变态”来指代。
首先单看名字我是没想到它的内容是这么的细致和深入。
有诸多证据表明连环杀手会对某些事物会极度的迷恋和对动物有虐杀行为,没有加以干预会发展累积成杀人事件。
高中的时候曾经迷过一段时间的连环杀人事件实录,也曾经看过林俊案视频的几张截图,但是当时还小没有深挖案件背后的故事,只是觉得真的过于残忍,只想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和黑衣人里的记忆消除棒。
这个纪录片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一堆网民一堆internet nerds的视角出发,和一般的犯罪纪录片不一样,普通的犯罪纪录片都是从受害者家人或者是警方的perspective出发,这从开始就定义了主角的善恶。
而本片在除了警方以外还有看似多余的凶手母亲的各种采访,凶手母亲也一直在给自己的儿子洗白。
我们作为观众作为旁观者,接收到的声音往往不知一种,就像凶手母亲这种洗白言论肯定也层出不穷,这样额外视角的添加不仅仅是为了还原观众的本质,还让观众更深刻地去辨别每一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
回到凶手个人,他拥有再悲惨的过去也不能改变他是一个冷血恶魔的现实。
他所遭受的恶不能成为他施暴的原因。
他极度自恋和渴望得到关注,虐猫杀人只不过是他自导自演的一部超现实电影罢了。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为了想红什么都干得出来,而那些热衷看热闹的人怎么就不是共犯了呢?
在结尾参与调查的网民也抛出一连串疑问,究竟这种网络文化是不是逐步变成了犯罪者的温床?
导演巧妙的剧情安排,用看似温柔的标题党手法,和长达1/3的视频来描述十年前网传的虐猫事件,慢慢将更可怕的真相剥露在世人眼前。
曾经轰动世界的加拿大碎尸案浮出水面,每一处细节和凶手戏剧性的精心设计,甚至让我怀疑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事实有时就是比电影还要荒唐。
我不去分析凶手的动机和心理,也不去辩论最终的审判到底公不公平,毕竟这其中的环节和细节不是我们旁观者可以插手的。
影片最后的结尾,叙述者对着镜头的质问才应该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法制的建立跟不上科学的速度,让网络成了犯罪者的工具。
暗网的广阔和加密性,媒体新闻传播的便携性,以及人肉搜索、恐吓邮件等等,无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让看客们不再只是看热闹的乌合之众,当你分享每一个链接,传播每一个消息时,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无辜善良的生命会因为铺天盖地的谩骂而逝去,而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又没有一片雪花是可以负责的。
难道这就是网络对犯罪者的慈祥?
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网络成了他们犯罪的垫脚石,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愚昧的网名叽叽喳喳,乌合之众的力量仿佛给了犯罪者应援。
就像剧中那么多万点击量中,如果每一次的点击背后,都是约翰和狄安娜一般的网民,如果当初发给加拿大警官的邮件有被认真对待,最终的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希望每一个可以网上冲浪的人,保持着看客的热情和约翰、狄安娜一般的负责和冷静,也许我们有一天可以救活一条人命。
而不是成为黑暗的另一面。
非影评,本文仅试图从纪录片伦理的角度来为自己消费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无限痛苦进行开脱。
Don‘t F**k With My Ethical Boarder!!!每年都要为Netflix的内容来批判这一下这个给观众带来无限guilty pleasure的流媒体巨头。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触及了许多纪录片伦理问题,才会令人看完之后抑郁难抒,但是仅限于ethical issue 而不是ethical problem。
为什么说是issue而非problem呢?
因为纪录片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并不被所谓的“客观”/“公正”所严格地规范与要求。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向来崇尚框架之外的东西,作者有对于其艺术内容的无限创作空间与阐释的权利。
但观众为什么要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电影,恰恰就是基于对纪录片里的“真实”的期待。
“Audiences value the truthfulness of factual programming. The more fictionalised factual programming becomes, the less the viewers value it.”(Hill 2005)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Netflix的内容,并且对称其内容为“艺术”表示相当的膈应。
尽管Netflix支持了众多诸如《罗马》《爱尔兰人》这样的好电影,但是无可避免其更多的考量还是对于一个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纪录片,作为影视市场供应链里相对“低端”与”弱势“的产品,较之大部分的电影与电视剧来说,其制作周期较长,可控性较低,戏剧冲突较弱,因此商业回报率低。
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也大多落在公益性/猎奇性两个极端里——要么是跟着BBC或者Discovery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么跟着众多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孜孜不倦挖掘的一些小偷妓女毒贩子们的“生猛故事”。
但有制片人就致力于挖掘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努力的在拍摄上精致唯美,在内容上九曲回环,所以True Crime Documentary成为了纪录片市场里的一朵奇葩。
Netflix在2019年仅自制的真实犯罪记录片都不少于20部,在过去的几年里,《Making a Murder 制作杀人犯》,《伊卡洛斯》这些拍的比悬疑片还要精彩的纪录片,有了“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还要曲折离奇”的加持,制片人们都觉得用真实犯罪故事做纪录片用来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消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毕竟人人都爱看“《今日说法》和《走近科学》”,并且大家还能一边得奥斯卡奖,一边试探纪录片与真实犯罪与大众娱乐的边界。
(前戏的铺垫竟然有点太长了)总之,真实犯罪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中的商业精英,观众可以获得持续强烈的快感,又不需要像正儿八经的新闻一样面面俱到的还原真相,但容易出现一些伦理问题,会让玻璃心的观众(比如我)感到非常强烈的不适。
好了,接下来讲讲这部片子,“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讲的是加拿大最近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故事之一,也是网上冲浪时代犯罪的代表故事,凶手卢卡·马格诺塔(Luka Magnotta)极度渴望关注,于是在网上上传了一个极为残忍的虐猫视频,Facebook上的爱猫人士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试图人肉出这个杀猫凶手,但这反而给了Luka更多的热情,他先后再次上传两个虐猫视频,并私信小组管理员,借此来进行他们的“猫鼠游戏”。
形势逐渐升级,小组成员担心他会从虐猫上升到杀人,结果也的确如此。
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一要义就是MINIMISING RISK OF HARM而本片没有做到(在我看来)。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为什么圣母+玻璃心如我“被消费完”这个片子之后痛苦了的一些ethical issues(欢迎探讨,求异存同):1.凶手是用来赞颂的VS.观众是用来背锅的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打造这个行凶者的。
从影片的塑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被校园霸凌的可怜儿,一个忠实的影迷,热爱电影,醉心于经典电影桥段,并且梦想成为演员。
然而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演员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北漂好多年之后迫于生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Luka的背景这么一还原竟然有些楚楚可怜并且情有可原了起来,谁不怜惜一个情感脆弱逐梦失败的大男孩?
而对于所有的真实犯罪纪录片,尤其是连环变态杀人狂来说,如何准确的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描绘这个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因为如果在智商情商或者任何一项人类指标上没有一点天赋秉异的地方是很难成为一个series killer的,那如何不被Luka的“迷人的魅力”所催眠,如何不将他打造成一个“汉尼拔式”的犯罪精英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他的极度自恋呢?
本片的作者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挣扎就直接放弃了。
作者为Luka量身打造的这一部影片,无论从运镜,打光还是调色配乐,都是一部精致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献礼片。
无数次将他与一些经典电影互文,《Basic Instinct》《American Psycho》,再将他与里面的经典角色做比较,无一不是冷酷无情的天才杀手。
再通过包括警察,他的其他的情人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一个杀人犯。
”(呵呵,看到这里都差一点要忘了之前他虐猫和杀人的时候有多么的残忍了呢。
)而这不就恰恰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他渴望获得关注,渴望人们对他的恶心且令人愤怒的罪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偷窥。
这部片子里Luka Magnotta是绝对第一位的男主角。
而每一个观众都在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聚光灯目光,更多的的目光,无数的目光,无论这种注视是正面还是负面他都不在乎,他只渴望更多的关注。
而真实的罪犯并不是像明星一般闪耀的存在的,链接是英文,里面有讲更多关于这个所谓的犯罪天才的其他故事,退却电影滤镜光环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的“神”化。
https://screenrant.com/dont-f-with-cats-true-story-magnotta-case-missing/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物的描绘而不将其打造成为凶手自己会满意的梦幻人设从而进一步的feed his ego,是本片完全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然而更惊人的是,导演甚至将这个锅甩给了观众。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迫使观众直接与影片对话,并从根本上归咎观众对Luka的犯罪行为给予了如此多的观众,作为共犯之一帮他赢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声。
导演在试图撕开真实犯罪纪录片内在的窥探,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窥探欲望。
但这个问题是,谁该承担这个伦理负担?
到底是影片的制作者还是影片的观看者?
为什么要在影片的最后将这个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观众?
我非常怀疑导演和剪辑在这个ending的逻辑,作为创作者你要做的是帮助观众梳理混乱,minimising the harm,而不是将叙事责任推脱给观众,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大的错误的混乱中。
导演似乎真的相信它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甚至都能看见他兴奋的击掌并沾沾自喜于天才的结尾的表情,仿佛已经看见了电脑屏幕的另一头有多少人在奋笔疾书对于这种“看”与“被看”的希区柯克后窗式的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并大呼高明。
但我们真正应该要反思的是这个吗?
是我们何以至此吗?
难道不应该是他何以至此吗?
Luka Magnotta何以至此?
病态的媒介生态,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digital media与流行文化的环境如何催生出了这样的惨案?
2.对于消费真实的痛苦的痛苦血腥暴力镜头(真实的)是剥削观众的恐惧感与创伤感作为普世的情感,博取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呼吸,一种guilty pleasure.观看这一场真实的犯罪会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而这个犯罪越残暴,参与感越强烈,为观众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也就越多。
任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要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不仅包括一系列过程中固有的道德问题, 如何描绘电影的主题?
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
如何进行编辑以使影片忠实于主题,同时又能为观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果在国外或文化(或亚文化)工作,那么如何表现出对那个地方的经历与文化一种尊重与理解?
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是导演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导演占上风。
纪录片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而在这种关系里,往往观众是被动的那一个。
仅仅给观众一些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却在最应该讲清楚的真相上潦草带过。
一方面你可以在片子里反复的看见死去的小猫,小猫逐渐死去的声音,包括一系列将猫帮在扫帚上淹死在浴缸中的画面,导演可能觉得他必须放出这些画面,否则观众无法感同身受Luka做的有多过分。
对于虐猫视频以及Jun Lin残忍遇害的视频的展示,尽管这些镜头给予了本片更多的credibility,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伦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犯罪的手法上运用各种天花乱坠的剪辑手法,反而掩盖了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Luka究竟是怎样将Jun Lin骗到家中杀害的,使用的是何种手法?
我很能理解纪录片创作者的dilemma, 纪录片伦理需要满足尊重主体和观看者的尊严和需求,并承认争夺权力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正在受到争议。
Alice Bolin 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包装与装扮这些真实犯罪故事了,"I’m not saying I’m proud of it, but in its obvious failures, I enjoy this brand of true crime more straightforwardly than its voyeuristic, documentary counterpart, which, in its dignified guise, has maybe only perfected a method of making us feel less gross about consuming real people’s pain for fun."人人都爱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我们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故事而已,但如果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打扮成一个故事,那么观众是不是能够继续没有负担的获得愉悦的感觉呢?
3.对于受害者的剥削剥削这段杀人故事的同时是对于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Lin Jun是来自武汉的中国学生,从影片里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大致是:一个安静好看的同性恋男子,在加拿大留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因为约炮惨遭不测。
Lin是同性恋,他移居加拿大,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
他被Luka杀死, 肢解, 一部分肢体被寄送到保守党,一部分被寄送到自由党。
这大概就是本片对于Jun Lin的所有了,关于他的信息我们是从他的朋友口中极短的篇幅了解的,但完全没有时间讨论林先生在蒙特利尔的爱好,个性,友谊等,他对于观众并没有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但此时我们对于杀人犯却已经了如指掌了,他最喜欢的电影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我们仿佛在最短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朋友”,而被害者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些残忍而冰冷的尸块。
有报道称,“玛格诺塔(Magnotta)宣判后,林的家人在通过CBC的一份声明中承认,该罪行‘不仅剥夺了林军,而且使我们能够思考和谈论他而又不感到痛苦和耻辱。
’ 直到今天,要找到与Jun Lin的死亡无关的信息,或者使Magnotta不在叙述中的信息,都非常困难。
”这是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二要义 Protect The Vulnerable,保护弱者。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否定这部片子的做法,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如果我们只将其看作一种“艺术”或者一个夺人眼球的商业手段好了,看过就算了。
但是看过之后内心深处的不安实在是想要拿出纪录片伦理来反复论证。
在纪录片里到底什么更加重要,是A.运用奇淫巧技来讲一个故事,将真实犯罪(用视听语言)打扮的漂漂亮亮,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被“催眠”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
还是B.捍卫真实,保护弱者?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来作为参照标准。
-怎么样是违反了道德标准?
(这就牵扯到每个人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哪里,阈值有多高)-谁可以执行呢?
(导演?
制片?
剪辑师?
观众?
市场?
审查部门?
)-制作者有什么义务在伦理上作出完美的选择?
(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制作者又有什么义务(或许有责任)不扭曲事实不隐藏真实(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极其微妙的),即使这些行为似乎具有更高的目标,例如“讲故事”或“揭露不公正”?
关于纪录片伦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一条一条教我的People are often being interviewed/filmed during times of crisisPower differentials are not absolute (who can sue? who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ted image?)Cable companies and other distributors frequently ask for “drama” for the sake of ratingsThere’s a value i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a need for boundaries within those relationshipsSituations where filmmakers witnessed something that they deemed unethical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who do we protect? When does a need to intervene outweigh the need to document?)“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无论从拍摄,剪辑,叙事节奏的把握,音乐,对于桌面电影的把玩,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杂糅,房间的那几个空镜甚至还品出了些《细细的蓝线》的味道,里面多视角反复论证的描摹,场景再现里梦魇般的镜头运动(走廊那一颗低角度的镜头慢慢往前推气氛简直不能更闪灵了。
)都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优中之优。
可...说了这么多,可我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唉...感觉要Panic Attack了。
我讨厌这种消费与剥削的感觉。
idk...R.I.P. Jun Lin & Jamsey
影片播到最后,谁还记得那些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曾经导致了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死亡即使他不是无辜的?
这时返回来再看第一集,几个主要参与者(爱猫人士)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就跟没事人一样。
如果这真的是一部纪录片,我感觉这部片子将这几个人骨子里的虚伪暴露无遗,表面上打着揪出虐猫变态、查找凶手的名义,实际上干的都是一些像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刺探他人住址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要知道他们不是警探,是没有执法权的。
况且这同时还助长了凶手的气焰。
这种现象能在一个整天以“民主法治”和“程序正义”自居的国家存在,也不能不说是种讽刺。
最后一点,本片对真正的受害者林俊始终是一个轻描淡写的状态,没有为其正名,相反,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展现追查过程,这种手法也会让人觉得有消费死者之嫌,并且在最后还成功甩锅观众,把美式双标体现的淋漓尽致
网飞最新出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2019年12月18日登陆网飞的纪录片《猫不可杀不可辱:追踪网络杀手》(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共三集每集约1小时。
讲述了2012年在加拿大的Montreal杀害武汉留学生林俊并最终被抓获的自恋变态杀人犯Luka Magnotta的故事。
Magnotta从在网上发布虐猫视频到犯罪升级,把人当成虐伤对象,录下杀人和侮辱尸体的视频全网传播,把尸体部位寄给渥太华的保守党总部等(寄给自由党的尸体头部在邮局被截停了),逃出加拿大,最终在德国一家网吧上网查看自己被通缉的信息时被警方抓获。
2019年了,更加不知道坐在电脑另一端的是谁了。
想博眼球在网上留下海量信息的凶手,气急败坏的要人肉虐猫狂的网友。
也因为这个案件和网络,社交媒体纠缠在一起的特殊性,网飞这个纪录片的视角更侧重于两位从凶手最初的虐猫视频在网上传播开始就在Facebook小组上积极关注,追踪凶手(manhunt)的网友。
他们在纪录片中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从始到终,慢慢铺开了这个事件的时间线。
虽然动物保护组织的人(animal activist)经常因为行为过激,本末倒置被嘲讽,本片的中文译名在我个人看来,有趣之余也略有哗众取宠之嫌。
并且在这个纪录片里,追踪凶手的爱猫网友讲述的部分好像是会让一些人觉得这个纪录片重视猫多于人类受害者。
但是,我看到的一个点是,一个人虐待动物的残暴行为,确实透露了这个人潜在的变态人格,以及这种异常行为升级的可能性。
虐猫是一个残害动物的行为,和杀人比起来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就算是从非爱动物人士的角度出发,虐杀动物的行为也显示了这个人心理上的异常和残酷,暗示了对人类的威胁,应该得到重视。
家庭不完整,童年被霸凌,虐待动物,serial killer该有的Magnotta基本都有了。
他应该还有一点表演型人格,很多行为受到他看的一些American psycho这样的电影影响,甚至在杀人以及被审讯过程中还有一些对电影情节的模仿。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Magnotta的行为应该属于比较经典的杀人犯那一种,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西比拉,不能在病入膏肓前治好病人。
悲剧有不可避免性。
在纪录片的时候两位网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杀人犯带来了他想要的关注,导致他犯罪升级。
在片尾倡导大家离开网络。
确实,我们应该回归现实生活。
但是我倒不认为是网络造就了杀人狂,或者在网上关注犯罪新闻有什么错。
想一想苏联当时的连环杀手安德烈·契卡提洛不被承认,因为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连环杀手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从古至今各种人种不同文化从来都不乏被记录在案和没被发现的杀人罪犯。
人因为环境和性格产生的这种异常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只能用更好的技术,刑侦手段,更专业的办案人员,更完善的法律来减少伤害,更快捉拿凶手归案。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多看犯罪新闻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提高防范意识,比如独身女性注意尾随,晚上回家立刻锁门,避免透露个人信息等等。
关于好当侦探玩破案的网友我的态度是,个人做好个人的工作最重要,网上玩当侦探的游戏,其实大多情况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安乐椅侦探那种程度,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员。
警察在知道凶手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还让凶手从加拿大跑到法国从法国跑到德国好几天抓不到人…办案如同儿戏。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天眼范围内应该较难发生。
It isn’t a twist or up-and-down story,but’s a bazaar and pervert story,and it is true.You maybe being angry about the disgusting killer, grieved to the victim,although disappointed to the Montreal policeman. It is complicated to explain how all this mess happened,but if you ask me the question of this film in last minutes,my answer definitely is “NO”.Because psycho literally is psychotic,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chase him or rail at him,he would do the crime ultimately,and he wants get not only attentions but also famous through his “creepy shows”.All the net-nerds are followers of the kitty-issue cases,but not the producers.
虎头蛇尾马后炮
网络追凶者是挺厉害的,但是对案件破解没有帮助啊,全靠男主自投罗网。不过倒是把故事串起来了。
角度比较特别 但实质的内容很cliche 当然出自真实事件让这个纪录片多了一些沉重 但讨论的核心和解除好友 搜索之类的并没什么区别
19.12.26
大家都沉迷其中,又怎么能说不是游戏呢
把犯罪纪录片拍成悬疑剧,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没想到这个以猫咪为题目的片子,是和这起案子连在一起。
我相信任何体会过深刻苦痛,且对他人饱含同情的观众都不会给这片子高分。
看的时候以为是伪纪录片,直呼好假。之后查演员表,看见全是“self”,吓出一身冷汗,遂才知道这是真事。案件本身太惨太恶毒了。警察更是让人咬牙切齿地智障、不作为。
8年前身边发生的事情,轰动一时.....原来真相更是可怖!从纪录片角度给四星,但影片的刻意剪辑和传递出的不实信息真的对受害者太不公平了!
加拿大碎尸案。单说纪录片,纯记录事实,没有延伸。结尾扯到网友和观众共谋,主线散了。
说几点。1.很早就有耳闻加拿大华人留学生被碎尸案件,但是发现国内报道并不多,而且很多都有“避嫌”,因为当事人是男同性恋,且被害直接原因是参与了性-交易。2.这件案子当时主要在国内一些论坛流传,但是大部分人都抱着猎奇的心理,跟帖只为求得凶手拍的那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的视频(现在互联网应该还有,但是恳求大家不要看,看了相当于满足凶手成名、扩散的欲望,他甚至模仿了某部电影的桥段)。受害人是富裕的留学生而且是同性恋,很多发帖人就此攻击,甚至有人说出“这种有钱人去国外搞同性恋死了没啥”。3.凶手母亲觉得他没有错,说应该有人对此负责,还谴责动物保护组织,对死者毫无愧疚忏悔之心。凶手还在监狱过得很好,听说结婚了。
看片名和第一集还真以为是一群爱猫人士在网上掘地三尺追查虐杀猫者,没想到第二集卧槽加卧槽....第三集反转又反转,结尾还敲了观众一棍,三集下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发人深思,如果案件发生在美国,肯定又是一季《美罪》。犯人看的电影都是大热经典,不够《误杀》里的肖央看得杂,然而作为网络侦探方的大叔大妈事前居然没看过莎姐的成名大作也是挺惊奇的。最后我很疑惑主创是根本没去采访受害者家属还是受害者家属不愿出镜提起这个事件,受害人部分始终描述得不够清晰甚至缺失是本片一大败笔。
两个小时可以讲完的内容被各种断头线索和冗余信息用卖关子的方法撑成三集连续剧,直到最后一集才勉强以一种“意思意思”的伪善姿态表达了对网络暴力和“围观者心态”的反思。然而口嫌体正直,全片99%的时间都在用配乐、剪辑等各种手段牵着观众鼻子走,只顾耸人听闻,鼓励观众以猎奇心态接受所谓“真相”,而丝毫没有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的意思。事件中两位直接受害者被选择性无视(却直接披露了自杀者的照片、真名,以及林俊的隐私和被害细节),采访和网络素材选取纯粹是来自自我感动者的一面之词,片名噱头也明显哗众取宠,制作思路仅限于剥削案件本身,不存在任何对clickbait标题的自我反省,创作者对受害者和“真相”一词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
那些網民除了刺激他犯罪,根本就沒有作用
@2020-02-09 21:08:30
纪录片最后忘记了那个在第一集被舆论暴力逼死的抑郁症患者,他也许并不是完全无辜,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林俊的死,最后只让人记住:他的父母,再也没有儿子给他们养老了,这不公平。也许这就是取名“别惹猫咪”的原因:人们大概已经对人命的逝去司空见惯,但是永远无法接受自己看到小猫被虐。猫咪猫咪,永远无辜,永远可爱。
完全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动物保护者心肠太好,还会自责和自省,但变态的不会,作恶是迟早的事。
一群网友挖出一个迷影杀手
高赞短评有剧透
会想到犯罪人、受害人、警察、记者、家人、朋友的角度,谁能想到网友群的角度呢?他们是观众,但也可以说是合作者。拍的节奏很好,快慢有致,悬念和真相齐飞,尤其最后那段“我来告诉你谁是曼尼”的推理,仿佛心咣的一下被敲醒了。世界真是危险啊,而,我们是共犯吗?我不知道。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