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y Allen的作品总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它煞有介事地开头,没头没脑地结尾,年代界限被有意模糊,写的是真实又琐碎的生活。
在《遭遇陌生人》里,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
实际上,影片在一开头就点了题,用的是莎翁的话:“生活充满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着某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感。
人物间关系看似相互关联,但实际上,除了男主和岳母的日常互相吐槽,女主对父亲新欢短暂的厌恶外,这些人物之间并无瓜葛,各行其道。
极其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面对着困境和机遇,始终一筹莫展,原地踏步。
没有人能有足够大的能力影响他人,没有人能在各自的生活中被改变。
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生活的波澜里,一遍又一遍地确认自己的平庸。
——这的确是特别反电影工业的剧作笔法,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冗长的肥皂剧。
这样一来,影片的价值观看起来就尤其通达尤其理性甚至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了。
但是老妇人的存在点亮了整部剧。
一个迷信占星,感性又无知的老太太,看似最缺乏挣脱生活泥沼的能力,但结果拥有了看起来最美好的结局。
这大概是伍迪的某种对生活的嘲弄吧: Just don’t try too hard. Life doesn’t mean anything.
Woody Allen的《遇上陌生情人》要落畫了。
昨天下午衝入bc看,不過也遲了五分鐘。
近年越來越喜歡看Woody Allen的電影,因為這個老頑童嬉戲了大半個世紀,對人生對人性有著深入的洞察。
《遇上陌生情人》要說的是:「營營役役得個吉。
」(邁克譯的字幕語)。
感情婚姻如是,事業如是。
不過,Woody Allen為這到頭來一場空的遊戲,提出了讓人稍為安慰的出路,那就是尋著興趣相近、相知相惜、甚至靈性互通伴侶。
這也許是Woody Allen在「得個吉」後悟出來的智慧。
他人越老,看人生也越通透。
我不夠Woody Allen頑皮,也「玩」得不夠他盡,卻也漸漸有著同樣看法——人生得一興趣相近、相知相惜、靈性互通的伴侶,真的死而無憾。
如已找著了,更不值得為什麼事犧牲掉如此珍貴無比的伴侶。
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好像每个人都没有错,老头不想就这么过一辈子,到老了她想换换口味还想再坚挺一下。
老太太一辈子碎碎叨叨,本本分分,没想到到老了还被劈腿了。
上哪说理去,但关了一扇门开了一扇窗,也算到老了没白活。
男作家始终坚信自己是个出色的作家,苦苦坚持不愿放弃,还得来点感情刺激,像极了夜读的书生盼女鬼。
实在走投无路了,也是运气不好,但是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得付出代价。
家庭主妇看老爷们这么没用只能自己出去工作,遇见出色的男人也努力去争取想改变这操蛋的一切。
异域女邻居就应该这样来点不一样的刺激,悔婚私奔,这是有追求的文艺女青年的标配。
不甘烦躁家庭生活画廊老板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勾搭点没出名的女艺术家,这是干柴烈火,顺水推舟。
这些凑在一起就形成了生活冲突和矛盾。
谁又能说的清呢,伍迪艾伦的片子总是透着对生活的洞悉,这是年长又善于观察生活的独有技能。
怎么有那么多人都在快离婚和已离婚的状态游离。
说出来不要笑我,我曾经是非常认真地把结婚、结了婚不离婚这两项作为任务认真纳入过人生规划的人。
高中我就开始想结婚的事情了。
之后也谈过一些恋爱,就,也不少,但所有感情的共同特征就是,最后都没有结婚。
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断电的夜晚躺在床上和室友讨论几岁结婚这种话题,精确到几岁,竞猜谁先结婚,想象婚礼的样子,甚至我记得室友说过,她要25岁把孩子生完,这样利于身材恢复。
大概那时我觉得喜欢一个人就是要“永永远远和他在一起”,这基本就等于结婚了。
但后来慢慢发现不是这样的,结婚是两个家庭的关系,不止是两个人。
当然,人应该是因为想一直在一起才在一起的,但那也并不等于结婚。
婚姻复杂,相处复杂,人复杂。
生活在一个父母婚姻幸福、大家和谐美满的家庭中,好像是容易对婚姻有过高期待。
但其实有幸福的婚姻生活根本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多少人已经离了,多少没离的根本就是凑合过的。
结婚不是易事,结了婚,万一到了非离不可的时候,也还是离了好。
人生短短几十年而已,很害怕时间不够我去碰上那个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我们超级适合能互相成就的人。
或者他等不了我,他先遇到别人;又或者因为我自己的局限,我们已经遇到了,但我错过了。
总之,拥有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我对此不再抱有巨大期待了。
我不是不想结婚,我就是没信心。
但也没所谓。
就目前,我觉得还行。
人生是目的,不是手段。
康德说的嘛。
如莎士比亚所说,生命充满喧哗与骚动,而到了最后,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
生活是多么不值得过啊。
你想要的东西,在心怀侥幸忐忑和自我怀疑的过程中,永远不会来。
当你以为已经到了生活的谷底的时候,总有更糟糕的事情在前面等着你。
所有的爱情都只是一时的表演和一时的蒙蔽双眼。
以为遇见一个新的陌生人会成为生活问题的解药。
但总是只是一剂止痛剂而已,还可能带来或大或小的副作用。
对付生活,幻想比药物更管用,比逻辑和方案更管用。
YSS STRONGLY RECOMMEND刚刚喝了两大杯红酒,有点high。
近来烦心事不断,老公又不在身边听我唠叨,我发现自己永远找不到认真听我抱怨的人,更找不到认真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我就好像Woody Allen这个白了毛发的犹太老头一样孤孤单单地怨天怨地,嘟嘟囔囔,一肚子不满,一脑子思绪。
扪心自问,可能这也的确是我喜欢Woody的根源吧。
在我人生最困难、最灰暗的时期,我就靠着那一整盒和前男友一起买的Woody Allen全集过日子。
实在挨不过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时,我就要窝在我那个狗窝里看上一个片子,在他那永恒不变的唐僧一样的唠唠叨叨中,获得那生不如死中的唯一一点欢乐和分心。
看到他的故事,他故事里的人物,他人物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我总算能从虚构人物的痛苦中汲取些许安慰。
说到底,Woody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这是他无人可以替代的关键──他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他把那些虚无虚伪、自欺欺人、相互矛盾、变幻莫测、苦乐无边的人生放在屏幕上给我们看自己,然后摆出他那一贯的调侃、戏谑、不屑一顾的姿态和语气把所有人尖刻地嘲笑一番,没有人可以得逞,包括屏幕前的你和我。
我们知道这种悲痛的欢乐,来演于我们可以终于远离自己这不值一毛的生活,站在一边看看别人的热闹──别人不也是这样看我们的热闹么!?
不管出了多大的事情:在我们自己身上那简直是天崩地裂的事情──分手、结婚、离婚、被欺骗、婚外情、老少恋、失业、自杀、谋杀…… 在犹太老爷爷的镜头里,都总是伴着一半欢快一半讽刺的吉他或者爵士乐,显得无足轻重的同时更是愚不可及。
我们觉得这所有可以发生在自己头上的种种怪事既好笑又好气,可是我们和剧中的人物一样,对此无可奈何!
因为,人生就是如此荒谬和莫名!
老头片子里几乎永远都有一个歇斯底里精神脆弱的女人。
以前是,现在也是。
他自己则经常扮演那个歇斯底里精神脆弱的男人。
这部片子又让我看到了那个超级可爱的絮絮叨叨神经兮兮的Woody,不怀好意的旁白和身不由己的人物,在最寻常的油盐酱醋里经历各种情感的遭遇,喜、怒、哀、尴尬、后悔、失望……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而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着和他讲得一样精彩的故事。
他不想讲任何具体的大道理,事实上,过了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片子,老头子永远都在用各种不同诗歌、语言、人物、音乐等等元素讲着同样的简单而深奥的一件事:人生无常。
这部片子最美妙的地方,不在于他在任何创作方面的突破,而在于他把故事的结局变得更加随意和开放,正如人生一样。
他没有如以往那样,为了完整的叙事而刻意地为每一个线索安排一个固定的结局。
这一次,他把无奈放在每个人面前,好像在说,哈哈,screw you guys! This is life! 没错,这就是人生,没完没了,连死了都还要再生!
按照片中最经典的角色“妈妈”这个超级受害者说信奉的那样,人有前生,有重生,有已定的未来,不管那是所谓的心理暗示,还是宇宙中哪个我们尚未发现的神秘领域,事实就是,我们得好好活下去!
他妈的!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不如告诉自己,我上辈子是圣女贞德!
哈哈,活得如意,还有什么更重要么?
电影在开头用画外音说道:“莎士比亚说:‘生命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麦克白》”
《遭遇陌生人》又是一部伍迪证明生命毫无意义的电影,又是一部我们熟悉的伍迪式悲观主义电影。
让我们看看《遭遇陌生人》中都讲了哪些感情破裂的故事:作家丈夫与画廊秘书妻子的婚姻破裂、作家丈夫爱上红衣女后因自己剽窃别人作品的事有可能被发现而溜走,暗示感情结束、红衣女爱上作家的才华与未婚夫解除婚约、画廊秘书妻子与自己老板调情失败,老板爱上自己同学、画廊老板与自己妻子长期分居,感情破裂,四处与人调情、岳父与丈母娘感情破裂,与妓女结婚、妓女与健身房小伙出轨、岳父与妓女感情破裂、岳父企图与丈母娘恢复关系失败。
在这部电影里除了电影最后丈母娘与他的新情人老头的感情之外,所有形式的信任都破裂了,在这部电影里人人都是违信而不守约的。
伍迪显然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契约精神。
而至于丈母娘与新情人老头,两人最后成功走到一起竟然是因为荒谬的算命、来生论的迷信。
伍迪认为活着就是悲剧,人们只能靠不真实的幻想和自我欺骗式的催眠才能活得幸福,才能遵守爱情的契约精神。
正如片尾所说:“既然生活如此的飘忽不定,如此的痛苦不堪,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
有的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
”
周二上午在洛伊摄政酒店的办公室套房内,记者询问伍迪艾伦是否应祝他犹太新年快乐,他轻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礼节大可不必。
他说得很清楚:“那是为你们这样的人准备的礼节,对我可不适用,不过我希望自己也能习惯,这会让我在夜晚感觉好些。
”74岁的艾伦先生是一位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也是一位典型的纽约人,但他从没有过任何宗教信仰。
但在即将于下周三公映的最新作品《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由美国索尼经典影业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发行】中,却涉及到了有关信仰的话题。
在本片中,一对伦敦夫妇(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盖玛•琼斯饰)的婚姻遭遇危机,妻子从超自然现象中寻求安慰,这对她女儿(娜奥米•沃茨饰)和女婿(乔什•布洛林饰)的婚姻也造成了无法预料的后果。
艾伦先生解释说:“预言家也好,幸运饼也好,或是其它任何有组织的宗教也好,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他们要么都有依据,要么都是瞎说,当然,他们对人们来说至少都是有用的。
”纽约时代周刊记者戴夫•伊兹考夫(Dave Itzkoff)就艾伦先生的最新作品做了采访,与其讨论此片的主题如何与导演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以及此片是否于纽约拍摄。
以下是采访节录。
问:关于超自然力和前世记忆,或者至少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是你最新作品的中心思想,什么让你对这些产生了兴趣?
答:我是对信仰这个概念有兴趣,人总是需要一点幻想来继续生活,虽然这样说可能很悲观。
那些靠幻想成功欺骗了自己的人们往往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幸福。
我认识些人靠宗教或算命来得到信仰,这为我的剧本提供了人物素材:一个活得很失败的女人,突然发现另一位帮她算命的女人给了她生活的希望。
问题是,她最后还是得觉醒过来。
问:我们存在于前世,或真的有上帝的存在,这两种说法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可信呢?
答:一个都不可信,我有自己的一套冷冰冰的科学方式,我只是凭感觉,所见即所得。
问:你对自己渐渐变老有什么特别感觉么?
答:这个,我当然不想变老了。
(笑)我觉得变老没啥好处,岁月流逝,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只会渐渐崩裂。
人们总会说得很好听,你成熟了,你开始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也学着接受了。
但若给你一个变回年轻的机会,这些你都可以不要。
我知道那种感觉,当你半夜醒来时会想到死亡,会想象它的来临,这样的想法让你不寒而栗。
这就是电影开头安东尼霍普金(Anthony Hopkins)所经历的,从那时起,他再也听不得比他更现实的老婆所说的话——“哦,你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已经不再年轻了啊。
”他老婆说的的确没错,但没人想听这些。
问:变老有没有对你工作产生影响?
在你最年来的作品中,有没有一种渴望年轻的念头在影响着你呢?
答:没有,我做事一向是漫无目的的,我只做在那时看起来是对的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回看过我拍出来的片子,从来没有。
1968年以来,我就没看过《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我也没看过《安妮霍尔(Annie Hall)》或是《曼哈顿(Manhattan)》。
就好像每当我在跑步机上运动时回想起之前拍的电影,我肯定不会去看,因为我觉得重看只会让我不爽,我肯定会想“天哪,这么烂的片,要是让我再拍一遍肯定会更好。
”问:最近你对一些欧洲的媒体说,在纽约拍电影太贵了,那你最新的片子实在纽约拍的吗?
答:我拍片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纽约,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在生活的地方工作当然可以算是最奢侈的特权,我肯定会再次于纽约拍戏的。
当然,我也将仅有的一些钱用在其他一些地方,包括伦敦、巴黎、巴塞罗那等等,这些城市和纽约一样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拍戏也比纽约便宜一些。
对我来说,能在纽约拍片是种特权,对于额外收费我也不介意,我只要能够拍得起。
要是在纽约拍片需要1500万,而在其他地方拍只要1200万,我肯定还是会在纽约拍,只要我出得起这1500万,但要是我出不起了,那就没办法了。
问:所以这并不是因为欧洲那些城市热烈欢迎你去拍片而纽约却把你拍片视作理所当然?
答:纽约一向对拍片给予充分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但欧洲国家提供的合作的确比纽约还好。
当然,我也时不时会在欧洲为我的电影拍些镜头。
我的钱总不够工作所需,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对于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奇(Carla Bruni-Sarkozy)将在你的下一部作品《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出演,你是否准备好迎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
答:我很奇怪她会在新闻业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她确实会在电影中出演,但只是一小部分。
开工的第一天就拍她的戏份了,结果所有的报纸都说她演技糟透了,NG了32次,其实她NG连10次都没有,只是有人胡乱编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他们还说萨科奇在现场非常生气,而事实上他的确来了现场,但是他很高兴,觉得他夫人天生就是演员。
问:把这句话放在电影海报上肯定会是不错的宣传。
答:出于一些因素考虑,媒体总想报道她不好的一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反对萨科奇有关,或者说这样可以增加报纸的销量。
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异想天开。
是不是在阿富汗的问题,或者本国经济问题还有很多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上媒体都会这样乱写?
萨科奇夫人加盟演出根本就是不值得关注的小事,我说这么多啰嗦的话是想回答你的问题:由萨科奇夫人引发的大量媒体报道我并未做好准备迎接。
问:工作之余你会做些什么呢?
比如说现在这段时期。
答:我就和平常人一样啊,早上送孩子去学校,和妻子散步,玩爵士乐队。
还有,我一直坚持用跑步机,还有举重,以保持体形,所以我看上去也许没有那么衰老。
一般来说,我不会去看好莱坞大片,上次看了部《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我非常喜欢,每个演员都很棒。
我在巴黎的时候,有机会读了大量托尔斯泰(Tolstoy)和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作品。
这么多年来,我总会看些东西来充实自己。
问:今年夏天举办的林肯中心艺术节中,有个改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作品《群魔(Demons)》的长达12小时的表演,我还以为能在里面看到你的演出呢。
答:没有,没有,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虽然读过有关材料,但总觉得是被逼读的,一点乐趣也没有,对我来说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喝着啤酒看足球赛了。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0/09/15/movies/15woody.html?_r=2&src=me&ref=movies
电影由母亲海伦娜喝父亲阿尔菲的婚姻破裂开始,阿尔菲沉迷于一位年轻女郎放弃婚姻,海伦娜因此精神崩溃转而相信所谓的前世今生,实则是被一位江湖骗子戏弄图谋钱财。
于此同时罗伊和莎莉的婚姻出现问题,罗伊因放弃医学教育背景转而投身写作,却在出版一部好作品后灵感枯竭,致使莎莉不得不奔波养家。
罗伊爱上了对面楼出现的富有魅力和浪漫情怀的女子,莎莉对年轻有为的老板暗生情愫。
由四个人不同的感情进展展开故事的叙述,其中有对生活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有对爱情和荷尔蒙关系的巧妙诠释,四段感情截然不同。
引人思考,爱情对于塑造个人和生活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就展现了生活剝脫了愛情浪漫的外衣,只剩下赤裸的現實的真相的样子,那些柴米油鹽,那些為生計奔波才是生活的本質和真相。
主人公们努力从这样七零八碎的生活之中跳脱出来,遇见新的人给自己以美好的体验。
却发现生活大部分時候是瑣碎和平淡的,愛情的本質也許其實本來就是荷爾蒙作祟,我不否認激情和刺激對於生活的意義。
可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那些平淡的相處,簡單的對話,或許才是人們內心力量和對生活堅信的來源。
不得不佩服伍迪艾伦塑造角色的能力,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固执的罗伊,怨怼的莎莉,每一个角色都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开放式的结尾,戏谑荒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寻找心灵与浪漫的乌托邦,而真相却总是一次次的抨击人们追求和向往爱情的内心。
我想,其实真正的浪漫应该是激情退却之后由责任共同建筑起的美好港湾吧。
如果有一天,两鬓渐白的父亲忽然染起黑发,不修边幅的母亲重新爱上打扮,新鲜感荡然无存的妻子的面庞无端恢复了往日的红润,不思进取的丈夫开始没日没夜地辛勤“加班”——无论你是木讷的男人还是直觉敏锐的女人,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一些并不美妙的变化呢?
伍迪•艾伦的伦敦第四部曲抛开了惊心动魄的阴谋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转而将视线集中在了一个英国传统家庭及其生活圈中的小人物身上。
导演通过他们在婚姻危机中的世象百态,试图借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虚无主义揭示人类本性中的悲剧本源。
正如开场引用莎翁《麦克白》剧中的那句话,原文大意是:生活就是戏台上的疯人呓语,除了愤怒就是喧嚣。
出于剧作家的身份,莎士比亚不止一次将人生比作戏台:演员在舞台上极尽所能地造作扭捏,在演绎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的同时,迎来接踵而至的低谷和高潮,而最终总免不了黯然落幕。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翁也借安东尼奥之口将人生比作舞台,并用“飞蛾扑火”比喻那些总是因物质或欲望而招致悲剧打击的人。
本片的线索围绕两个充满婚姻危机的家庭展开:Sally夫妇和其父母Alfie夫妇,Sally和Roy是故事的主线。
除了Helena以外,其余均为不满现状、对生活和激情尚存憧憬的人。
Roy是第一个在生活中寻求变革的人,放弃当医生的机会,立志当作家。
殊不知伦敦是寒士街的故乡,出版作品的门槛高高在上,一个医学专科的学生弃医从文在这时就有些飞蛾扑火的味道。
此外,Roy偷窥邻居,充满占有欲,最后带着邻居姑娘去聚会;Sally仰慕老板,欣然赴约,还不忘记透露消息给同事;Alfie不但要满足自我需求,还总是洋洋得意于自己老夫少妻的组合——纵观三人,尽管年龄、性别、地位不尽相同,但在变化、艳遇到来时,都表现出惊人一致的贪婪和虚荣,于是在目的渐行渐远继而变得遥不可及时,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正如莎士比亚的几部悲剧都将寓意隐含于结局之中,艾伦第四部曲的结局也是如此。
除了Helena一人外,Alfie如不妥协势必再次离婚,Sally面临着更大的危机,Roy的出轨蜜月也不容乐观,莎士比亚说,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老夫老妻之间淡薄的感情终究敌不过外来的新鲜诱惑,可当这份新鲜沉淀到锅底后,谁又能担当起经营俗务、相濡以沫的另一半呢?
然而艾伦并没有让电影结束在这个悲观的气氛中,而是将镜头转向了可爱的Jonathan,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这个角色身上闪现着对感情的“随缘和惜福”。
相对于写书人Roy来说,Jonathan是个卖书人,或者说爱书人。
如果说此处的书象征了生活和婚姻,那么相比屡作新书屡受挫折的Roy,他更懂得如何爱护和保存他的旧书,懂得如何珍惜幸福。
而“随缘”则表现在他和Helena对于轮回转世的深信不疑。
前世做过“埃及艳后,圣女贞德”,此生扮一回平民,享受平淡,白头到老,亦无遗憾。
当一个人学会了满足,悲剧便无处容身。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BJIFF 240425 党史馆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3.5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北影节英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