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他们已不再变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不老的战迹(港),他们不再老去(台),他们不会变老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新西兰语言:英语年份:2018

《他们已不再变老》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他们已不再变老》剧情介绍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宵闪避球明珠游龙危险性游戏采尔马特空中救援队第一季王小毛的奇幻人生我的家人喜欢你瑶山大剿匪噬魂师NOT!绿箭侠第六季圣巴巴拉弹丸论破3-TheEndof希望之峰学园-未来篇舒加利在里乔的阳光下琼恩老爹惊奇的传闻2:反击完美40岁制服AI女友黑欲连环套山间传来牛铃声德瓦:恶警再临想象之光初音岛I&IIP.S.P.RE-ANIMATED墨家机关术深夜秀你的幸运日ZERO一获千金游戏番外:EpisodeZERO茅趸王哑女的逆袭最终兵器:弓

《他们已不再变老》长篇影评

 1 ) 黑白能拥有色彩,他们用不可能再回返

十二点夜里,没有流泪。

一口气看完了影片,黑白胶片在技术下恢复色彩,一切人一切行为在银幕前似乎表明这是电影,但又都真实得让人开始感到窒息和恐慌。

零零碎碎的回忆拼凑出属于真实史实的深切回忆。

即便有欢笑和庆典,和平年月无从感知的恐惧还在彩色画面中无数面庞中升起,又在庆祝的黑白画面滑入谷底。

在结束后的生活中,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信息,普通士兵似乎参与在其中,却又对很多事情毫不理解。

这部影片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我自己不是走进别人的生活,那画面黑白彩色再落入黑白,似乘着小舟,滑进了过往战争年月后,很顺利的,脱身而出。

很多片段中,一下子将生与死夹杂在一块总会令人不知所措。

思想像被绞死在了战壕前面铁丝网里。

血肉模糊的景象伴着恶臭穿越到现代,那时的炮火声停息了多久?

和平的时代真已到来?

《追风筝的人》里的描写开始顺着藤蔓向上攀爬着,影片中更多的是士兵,但对战争,我依然绝望。

当经历填满身体时,一切又都有了不同的态度。

苍老回忆录像被彩色颜料沾染的画笔,深深的,一声不响的在我心中划下一道。

愿着和平永驻,我庆幸着,也默默祈祷。

回望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8.72018 / 英国 新西兰 /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 彼得·杰克逊

 2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

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

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

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

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

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

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

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

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

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

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

”“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

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

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

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

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

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

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

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

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

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

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

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

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

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

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

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

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

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

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

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

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

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

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

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

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

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

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3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迷惑行为!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

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个人观影十佳(二):战争篇!

 4 ) 所有优秀的战争片本质都是反战的——普通人视角下的战争毫无意义

这部片子通过一战老兵的口述,慢慢的还原一个普通人参加战争的全过程最开始年轻的孩子们是兴奋、憧憬,是热血。

再到枯燥的训练,对装备的熟悉和慢慢适应军旅。

再坐渡轮刚到战场后方看到的麻木、惶恐以及各种一线准备作战时的苦中作乐。

以及面对真实的枪林弹雨时候的紧张、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以及对死亡的从恐惧到麻木。

全片从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开始带来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还来不及赞叹技术的伟大,就被真实的“战时生活”拉到了“一战现实”——只一间衣物,没什么吃的(或者很差)、随地的睡眠,以及随时随地的子弹和死亡、带来巨大死亡威胁但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弹坑,以及片中随时会穿插而来的各种形态的尸体,以及跳蚤、蛆虫、坏死的手脚……战争中与德国士兵你死我活,却又对俘虏保持极大的同情甚至欣赏的奇异感觉——因为他们自己在来到战场前都一样,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为了“某些人”的想法,相互之间的拼杀,由此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战后回到国内后的失业、以及周边人的不理解(无论他们想表现的如何热情或者同情)——因为他们“从未在那里”,而是在后方,哪怕艰苦(甚至有时候并不那么艰苦)继而自然而然就能部分理解老兵的很多想法——那是被冰冷而艰苦的现实与死亡鞭打塑造一点点用血肉磨出来的。

——一战时候录像机还是个新鲜的东西,所有看到录像机的人都会兴奋的略带表演性质的挥手或者大笑。

但背后记录的这些鲜活的面孔,可能就是“一战中英国死亡100万战士”的其中的一员。

作为观众,忍不住边看边想,自己如果身处当时的场景会是如何的心理感受。

不得不说,好的战争片,只是冷静的描述给观众,一线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作为观众的我,就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的反感起战争。

最后的片尾曲可以是战士们“开着黄段子冲锋”前后的歌曲,朗朗上口,也一直徘徊在脑海。

 5 ) 随记

维克斯机枪有个好处,那是水冷式的,连续发射几次,就会产生热水,拿下冷却管就能泡茶了。

被炮弹击中是听不见的,因为炮弹比声音快。

恶臭和倒地的尸体,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看见那些老鼠是怎样吃的又肥又大的,但是——过几天就轮到我了,有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防毒面具,就尿在手帕上,然后捂住口鼻。

冬天,战壕变成沟渠,水漫过我们的胸口,灌满水的战靴结成冰,变成壕沟脚。

如果你不幸滑出木栈道,你会沉入充满腐烂尸体和骡子的烂泥之中,你就结束了。

一个兄弟在我们面前掉下去,我们看着他稚嫩的脸庞,毫无办法。

你能体会兔子的感受,因为你像兔子一样,被人类猎杀。

我妈妈给我寄了一个装满了梅子布丁的包裹,我没想过煮,于是没拆开,用包裹做了一个橄榄球。

我们知道,迟早粉身碎骨,非死即伤。

比起死亡我更害怕残疾。

在炮弹的火花里,你的内心完全炸开,你突然间听到有人哭喊尖叫,长官会要求枪毙他。

他们用了一个词“弹幕”。

十几组德国机枪,火力全开。

随着战事进行,我同情他们就像同情自己。

 6 ) 无论是战争电影还是记录电影,都应该做到像本片一样零吸引力

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的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这些“浪潮”对当代记录电影也造成了深远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琳达.威廉姆斯于1993年发表的《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记录电影》一文,对后现代记录电影做出了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系统阐释。

在电影出现的早期,理论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去论证电影作为艺术具有强大的创造潜力,而非仅仅还原物质现实的戏法工具,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事实证明电影非但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创作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表达诉求选择材料、选取角度、设计空间,还可以通过策略性的并置组接使影像产生令人信服的叙事以达到一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包括记录电影)。

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相信:并不存在所谓的“真实电影”。

到了后现代,对于影像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强,影像可以经过技术的拼贴、断章取义的截取放大、文字语言的引导重构改变其原有的含义,从而扭曲了真实,记录电影的存在价值和话语机制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琳达.威廉姆斯引入了“新记录电影”的概念并且详细分析了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影片正通过放弃对表面真实的追求,通过带有戏谑意味的虚构和历史的残迹,重新发现或构筑出相对的却能够强有力地发挥作用的真实。

《他们已不再变老》显然是可以划入后现代主义记录电影范畴的,彼得.杰克逊无意向人们展示原有素材的历史真实感,他使用了影像修复技术、上色技术、3D技术将一百年前的影像转化为当今观众更惯于接受的格式,在以主观的拼贴组合,使影像和多为一战老兵的旁白叙述形成同步,影像和声音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线性时间逻辑。

这种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带来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是难以从断裂零散的史料中获得的。

彼得.杰克逊对历史影像的使用方式,令影片爆发出和展露出了比剧情电影还要强烈的叙述效力和虚构痕迹(蒙太奇手法、漫画插入、镜头移动的强调)。

影像从开始时的黑白在士兵进入战场后过渡为彩色,战争结束后又还原为黑白,表现一种“逝去”,拉动着观众从历史的视角进入现实的视角,或者说一种在场,在从体验退回到历史视角。

在信息爆炸、影像极度泛滥的年代,人们的视觉对各类震悚的历史影像早就习以为常,感知早已渐渐麻木,“真实”也就失去其原本所承载的警示价值,“记忆”也不再能称其为记忆。

唤起感知、唤起记忆的唯一方式就是通感和共情,重现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

威廉姆斯在文章中重点论述的《浩劫》也正是采取了类似的手段,重新介入破碎的历史、用记忆唤起的零星碎片,过去和现在形成互文本结构,使过去的罪行在当下重现。

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当事人、调查者或者除影像资料以外其它形式的素材,而这些影像的内容,仅仅是依据口述的内容而刻意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叙述者亲身经历的场景,但两种媒介所指的吻合以及时间推进的连续性很好地掩盖了这一点,我们不知道那些老兵叫什么,他们现在的样子,甚至到影片结束也无法分辨清楚他们各自的声音,这恰恰形成了一种个人叙事,多个叙述者实际上聚合成了一个人完整经历,而一个人又浓缩了一战中一百万年轻生命的共同命运,以此消解了宏大历史叙事的虚无和符号化。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解释某段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站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角度,为其赋予非同一般的概括性表达和总体性意义(通过教育、文化、传播媒介等途径),以契合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其间未必会有扭曲篡改的成分,事件轴的起点和重点乃至中间的重要节点都是符合事实的,但点与点之间的连续性是被回避忽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浪漫化渲染转折性事件,完成全景式的官方历史修订,无数个体在洪流中的湮灭被默认成了理所当然。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结果、格局变化、重要战役以及协约国胜利对世界新秩序的重建的影响。

但这种不连续的叙事让我们忽视了士兵如何被征召、战争个体在战壕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饮食、如何排泄,他们等待炮弹落下时的心理折磨、面对战友肢体碎裂时的巨大恐惧,以及,如同噩梦一般的战争结束后,个体在正常社会中的边缘化,坠入另外一个更为持久永恒的噩梦。

这些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的片段,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被细致地还原了。

它们的真实性并不值得被怀疑,因为这些细节一定是真实的,只不过始终没有被人注意,战争过后的他们忍受着麻木和创伤,而一百年后的我们却能够称赞并庆幸着胜利。

影片并不致力于论证真实,而着力于唤起人们对真实的正确认识和感知,就像《浩劫》完全抛却既有的证据和史实在现实中再造真实,重新刻写原文已被磨灭的石碑。

纵观整个电影史,从来不乏战争片,大多数都以炮制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为诉求,或通过考究细致的战争元素对位让军迷们过把瘾,亦或是用戏剧共情手段唤起人们自我沉浸式的虚假人文关怀。

但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被运作的,能对社会、对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好像已经越来越暗淡,剩下的只有历史符号构成的伟大篇章,那些一战中的年轻生命、犹太屠杀中的人类同胞,好像只属于过去。

影片结尾旁白说到:别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我们。

但所幸有这样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理解的方式,帮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去理解。

 7 ) [翻译]《They shall not grow old》幕后花絮

翻译自IMDB上本片的Trivia(花絮)页面:https://www.imdb.com/title/tt7905466/trivia?ref_=ttco_ql_trv_1- Peter Jackson (以下简称PJ) 没有对本片收取费用。

- 所有的视频片段原本都是黑白的,一个世纪以后才被PJ的WingNut Films上色。

在一战爆发前十年,开始有人实验拍彩色电影,早期有一些关于一战的彩色影片,是用一种叫做"kinecolor“的技术拍摄的,不过这部片里没有采用。

- 剧组看/听了200个士兵的600个小时的访谈,以及100个小时的影片资料。

PJ说只是做这一步就花了一年。

- 很多片段从未公开过,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躺了很多年。

- PJ自己的祖父曾经参战。

- PJ决定不采用一般此类纪录片常有的旁白。

他希望观众能够听到亲身经历过对抗的士兵的声音。

- 片名用的是Laurence Binyon的诗歌“For the Fallen“中的一句,不过稍有调整。

原句是"They shall grow not old". PJ将语序调得比较常规,而不是Binyon那种诗意的"尤达式“的表达。

- 原有的片段拍摄于1910年代,那时音画同步录摄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

那时候,底片由摄影师通过大概匀速的手摇而拉动。

而要音画同步,稳定匀速或机械马达是必需的。

因此,本片中的音效都是加上去的。

- 本片于2018年伦敦电影节首映,威廉王子在场。

同一天,影片被发行到英国的各个学校。

- 本片故意不识别士兵和战场,因为那样会因为太多事实而框住影片,并拖慢节奏。

影片要表达的是士兵的(普遍)体验。

- 影片开头是黑白,在战壕部分转成彩色。

士兵们回家后又转回黑白。

- 《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参加了索姆河战役。

- PJ认为这是他最个人的片子,因为他向来对一战入迷,也因为他的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因战争创伤而去世,他深有感触。

他的兴趣实在非常浓厚,纪录片开拍之前他就已经收藏了一大批一战军服和武器,可供参考。

- PJ是2015年开始受邀参与这个项目。

- PJ决心只用当年拍摄的片段和艺术作品来呈现这部纪录片,不要舞台剧式的搬演。

话虽如此,他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战壕肉搏的激烈场景,这方面完全没有影片记录。

幸好他收藏有一套杂志叫做The War Illustrated,其中有肉搏战的精彩铅笔画,就被用在影片中。

这些画是在战争期间画的,PJ得以保持全片的时代特征。

不过那些画本来的用途是宣传,英国士兵被塑造得很勇猛而德国士兵则很懦弱,这跟纪录片的叙述不符。

因此图画被切过了,避免太明显的沙文主义。

- PJ受邀制作这部影片时,可以无限制使用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片资料;由于BBC也是联合出品方,他同时可以使用BBC的电影电视图书馆。

人家告诉他,只要影片尊重一战并且有趣,他想怎么做都可以。

除了电脑对黑白片的彩色增强效果之外(PJ说如果时间再充裕一点会更好),他还想把片段的帧数调整到正常速度,使得片中人物的动作看上去是正常的,而不是一愣一愣的。

一套精密的电脑算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连PJ都对效果感到惊讶。

- 当年在西线的英国士兵在战壕里烧火做饭十分小心,怕炊烟引来枪林弹雨。

不过,他们发现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可以拿来煮水泡杯热茶。

(可是这到底如何操作呢 - - 译者)记录一下我自己对这个片子的观感: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

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于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

这尤其令人心碎。

看过一些幕后制作花絮,才知道他是把当年的黑白视频资料彻底整理,调整成24帧,上色,补充细节颗粒,修补残破之处,配上逼真的音效,通过辨认唇语加上必要的对白,使它们像是一部“正常”的影片。

细节控技术控PJ做这些一定是乐在其中吧。

由于帧数调整,有些部分影像的颗粒有拖曳的现象。

虽然都是现有的技术,但是做得实在太细致了。

PJ这几年的片子有一点浮,这一部却非常纯粹,大巧不工。

那天看传记片《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

叹息。

第一部在坡县The Projector影院看的片子。

Very interesting place.

 8 ) 战争带走的,不止是鲜活的生命

9th北影节3rd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子,必须五星。

一直坐在影院,认真看完了演职人员表,听完了片尾曲,鼓了两次掌。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战争对于我来说只是书本上那些数字,那些虚无缥缈的死亡人数。

战争本身是什么样的,那些参与战争的活生生的人又是怎么样的,都只是我脑海里浮光掠影的想象。

当然我也看过不少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可这些作品主题太明确了,以至于它们对战争的反应有明显的艺术加工的痕迹,或者强行zz正确的倾向。

可这部片子不一样,它没有刻意制造泪点,没有强行煽情,它只是简单还原了战争的场景,和那群十五六岁懵懂无知从军的少年的心路历程。

而这又和大国某些老兵谈战争的片子不同,它没有添加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更没有突出强调敌人的变态。

它是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军事家。

那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尚未窥得世界全貌,就凭着一腔热血踏上战场。

对他们来说,战争可能更像是一场游戏。

可他们也彻底被战争改变,他们和普通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战争结束,他们是与世界脱节的。

战争夺走了年轻鲜活的生命,令人扼腕,可活下来的人也未必幸运,战争也夺走了他们的生活。

片子最令我欣慰的一个点是,它没有妖魔化德国士兵。

德国许多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也只是战争的齿轮,只是一杆枪罢了。

片中英国德国士兵和睦相处的画面,既真实,又令人动容。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战争残酷,我们应该抵制战争”的口号。

可是对于当下远离战争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也仅仅是一句口号。

更多的普通人,就像参战前的英国士兵,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和历史书上的数字相比,这样的纪录似乎更有利于普通人了解战争。

穿插片中的幽默,是颠覆刻板印象的又一个亮点。

长久以来,战争在我心中一直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他们》说不是这样的,面对死亡的威胁,人们并不全然只知道恐惧,同时也会加倍珍惜微小的欢愉。

当然,演职人员对原纪录片的修复、配音、上色以及3D化,同样值得尊敬。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漫画,可爱又有趣。

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可这些人做的事情,却把它变得有意义起来。

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如何才能让后人铭记,在史书之外,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9 ) 战争——人性的绞肉机

战争,国家,武器,杀戮,正义,邪恶……我们是正义的审判者,敌人是万恶的施暴者。

战争里,士兵被灌输千篇一律的思想,他们只要瞄准目标,扣动冰冷的扳机,射出炽热的子弹,穿透素不相识的心脏。

士兵,无疑是战争的最大牺牲品。

他们被遗忘在泥潭,被冻僵在雪地,被撕裂在荒野,他们成了天地间最微不足道的生物。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可以尽情享受阖家之乐,本可以和姑娘谈一场甜甜的恋爱,本可以为父母操劳家务。

但由于两国之间政治外交的博弈,不得不驱使自己的意志,背井离乡,保家卫国。

战场,无疑是战争最丑陋的一面。

人性在此刻已经消逝殆尽,置你于死地变成了我唯一的目标,如果我不杀你你就会杀死我,而你为什么要杀死我,可能也是因为这,这就是我和你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

如果不是在战场,我想我会打量你的衣着是否得体,体会你的谈吐是否优雅,仔细瞧瞧你清澈的双眼,礼貌的向你问候:“你好我的朋友!

”战争,无不将人类的丑恶展露无遗。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没人管索姆河畔死去的几百万人都是谁,这一点也不影响乔治五世和威廉二世的晚宴,这些士兵死的只有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以及所有爱他们的人为他们凄入肝脾。

死亡本身并不悲哀,只是把悲伤都留给了活下来的人。

 10 ) 不再有战争

当年轻的士兵好奇地笑脸面对镜头时,那种纪录片才有的真切感袭击了你。

电影里演员面对镜头会让人出戏,所谓第三面墙不能打破,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他们在演戏。

所以,不管我们看过多少部关于战争的影视剧,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战争,何况还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战争片来搅局。

一战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热兵器的战争,所以对于没有参加过的人是根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就算是亲人也无法完全理解。

战争隔阂了退伍军人与其他人的距离。

当我们看完这部用现代技术修复的100年前胶卷拍下的画面跟照片串成的纪录片,我们耳朵听到的是根据一战亲历者讲述回忆的经历跟感受,以及在前线那轰隆隆不绝于耳的枪炮声,我们看到战场真实的样子,也仅仅是窥得了战争的一隅。

历经战争的人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战后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

但是当他们有人说出,希望永远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知道那是真的。

《他们已不再变老》短评

豆瓣当下的诟病门槛太低各种滤镜太重……短评里高赞的道德绑架也足够无耻了

4分钟前
  • 米粒儿
  • 较差

2018年12月16日,The Projector。技术复活了记忆。由滑稽跳帧的黑白画面转化为流畅彩色的那一刻十分震撼,遥远的战争突然呈现在了眼前,仿佛那些已经消逝的生命又鲜活的出现在面前跟你讲述那些无法忘怀的经历。

8分钟前
  • feather看虎牙
  • 力荐

我没耐心看下去。。。

9分钟前
  • lori
  • 较差

战争真是奇特的社会活动,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为谁而打,就去了一趟前线,然后活了下来。那片土地对于一战的记忆是如此的鲜活,应该就像我们对于二战的记忆一样吧。全程高密度不间断地配以老兵的口述,让人无法喘息,使得观感非常压抑,大概是为了推进叙事的需要,但有些分散了画面的力量。黑白转彩色的一瞬间非常惊艳,之前的疏离感一下退去,直接置身于战场环境中。耀眼的是那片无人之地上漫山遍野鲜红的罂粟花,提醒我们历史不该简单褪色。

11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还行

他们的容颜已不再变老,他们的声音却只留沧桑。虽然仍是口述历史的模式,但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整还原了从入伍到归来的全(心理)过程,且当技术让形象也鲜活起来时,没有经历过的人终于也能稍稍代入并体会哪怕千万分之一他们无可言喻的恐惧、勇气、残酷、热血,不至于当一张张青春的脸都瞬间化作残躯断肢时,也像当年未上战场的人那般漠不关心以致他们从一个炼狱归来又进入另一个炼狱。看着镜头里面他们的笑而落泪,这个世界何时才能长点记性?

13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PJ对老素材所有这些放大锐化上色补帧转3D的行为,按照原意本应该是让老素材焕发新生,变得更加还原真实,但最后结果全都只是暴露这些技术的短板,放大到像素块都出现、补帧补出的动作依旧如鬼影一般不真实,甚至3D都转的像赶出来一样,分层的抠像甚至粗暴到抠不干净直接羽化,空间也基本没转开,呈现出来的画面反而被处理的一点也不真实。到头来还不如像为了全人类那样只有素材和旁白组合,省事同时还不会令人不适 ★★★

14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技术大于内容,靠老兵的口述撑起全片。老实港,黑白突然变彩色的时候的确蛮震撼的,但随着画面推进到战场,战争的丑陋实在令人作呕,都是些“还没有什么过去的19岁少年”啊。片尾提到的平民与退伍老兵之间的心理鸿沟真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

18分钟前
  • geoffero
  • 还行

叙事手法单调,口述形式持续90分钟,不是什么好纪录片。且全程一口气都不让喘,丝毫没有给观众留出思考或发酵情感的空间。

23分钟前
  • 没看过电影
  • 较差

海报好看,噱头好看……可是影院看得打瞌睡了……陪我60元电影票啊!

24分钟前
  • 正在输入……
  • 很差

根据很多变老的人回忆而来啊

25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还行

这种放些材料就开讲的授课视屏,真的昏昏欲睡

30分钟前
  • malike
  • 较差

很多烂片我都忍不住看到底, 这部我倍速加快进都看不下去, 这压根不是电影啊也不是纪录片....当事人的叙述配合画面展现战争的残酷, 有点儿效果, 如果能坚持看完的话

32分钟前
  • A-c-e
  • 较差

事实上,除了把旧的资料上色很惊艳之外,看起来是很无聊的

34分钟前
  • Putin 547
  • 还行

每次看这种片子我就会包含敬意的看战争的创伤片子远不能表达出来

39分钟前
  • 南瑾
  • 较差

20200214晚饭前,看都不想看了,直接马克

42分钟前
  • 狄恭至
  • 还行

【B】反战片,剔除了民族和国家因素,强调其对于普通人来说的可怕意义。不过好无聊看的我好想睡。

4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我真的对故事本身没有太强烈的共鸣,看的昏昏欲睡,即便是PPT+旁白的纪录片,对我的吸引力也比这个东拼西凑式的电影更大

45分钟前
  • 伊布他奶奶
  • 较差

莫名其妙

49分钟前
  • 某檐
  • 很差

30分钟

51分钟前
  • 好影
  • 较差

观感不是太好。。。。

52分钟前
  • de hu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