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么,一晚竟随机地click了2出 Scarlett Johansson的片子。
而且都神奇地看完了。
《黑色大丽花》,《迷失东京》。
或许你在3个世纪前已经看过。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看完只会记得那具裸尸。
完场前它与乌鸦合演的一幕倒是看起来蛮艺术的。
所有的人名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LOST IN TRANSLATION》说的就是一个寂寞蠢女人的故事。
发达国家的小甜心。
·“我的丈夫是名摄影师,来东京出差,我没什么可做,就跟着来了”·“我试过当作家,但我讨厌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我试过摄影,你知道,那也不尽完美....”他对着老男人诉说她的无所事事以及放弃。
同时在电话里抱怨“哦,天,我不知道我到底嫁给了谁”而她的丈夫正(也许为他们的家庭)在努力工作赚钱(忘了或者是太累,而没和她做爱?
)。
oh.......宝贝,为什么哭呢?
你是为自己的无聊在负责而已。
如果你的确已经努力过而不成功,那么没有人会责怪你。
或者你可以选择不那么文艺的工作,因为文艺工作自然要求更多的天分和努力,去选择更易完成的工作?
便利店的收银员?
公司的职员,画廊的老板?
或者可以对自己的摄影多加坚持?
最后,,,,唱再多的K,看再多的脱衣舞,喝再多的酒,,,,,,只是越来越寂寞。
看来我们的小甜心有足够的资本去寂寞。
这的的确确叫人羡慕啊寂寞固然是最天然最自然的事,不过没有自己的天地(即使象日本主妇那样发明电子宠物),你不会有自己,更最终失去他。
至于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对中心的影响可是很小的。
改名《迷失北京》,这样的情景也完全成立。
估计某饮品品牌,某酒店或某旅游局是背地的sponsor。
如果现在敏感于细碎情绪的Sofia Coppola小姐号召每人为女主角(抱歉,我已经忘了她在片中的名字)送一份观后礼。
我会选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
OH..........选这份礼物的前提是,她主观地觉得需要解决自己的困惑。
本来不想说什么,好多人都说了,但还是忍不住,因为这部片子所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境界正是我所向往的。
一直想有个朋友,不需要说什么,在一间屋子里,或者任何一个地方,相对而坐,或者任何一种姿势,没有语言,彼此相知。
片子讲的是迷失,每个人都有颗迷失的灵魂。
我不求找到彼岸,只要这转瞬的静默。
无聊整理出来的 算是琐碎个人见解吧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人能够真正的被理解,你想表达的每一个心思,都通过话语一字一句的展现出来,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听透呢?
你想表达的痛苦,在别人看来不是痛苦,你表达出的孤独,在别人看来却是冷漠,你表达出的爱却被人忽视。
所以能真正被别人理解的人才是感到幸福的人,能被别人理解的人的世界是欢乐的国度,但那个理解你的人却不一定能给你幸福,能给你的也只不过是亦真亦假、中庸忠恳的建议,最终要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寻找答案的路还是会一直走下去。
我觉得迷失东京就是讲的这么一个故事,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迷失东京,字面上的大意是迷失在翻译中,单从字面上看给人一种很恍惚的错觉,实际上说白了就是翻译的事儿,只不过这种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跨国语种之间的直译,更过的是语言与语言翻译之间背后的心意,语言理解的魅力就在于此,你既可以在语言中理解出单纯的字面信息,也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出更深刻的主旨用意,这一切取决于你的心境、环境、身份背景、时间和经历,片中的人物多处于以上几种介质的隔阂中,所以难以在精神上相互融入甚至交织,唯独男女主角却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处境,类似的心境、不同的年龄但相同的阅历,这些巧合恰巧凑成了一对忘年之交,并开始了一段前调冷寂、中调激情、基调却是悲伤的奇异异乡之恋。
前调:影片开头男主坐在出租车里醒来,仿佛一个中年落魄之人降生于一个陌生的都市,串流不惜的人群,都市中阴冷灯光的色调,空灵回畅的音乐将人物带入故事,紧接而来的热情接待将男主从中年危机的忧郁中带来了一点不同于常人的色彩,并交代了明星的身份,伺候便难以掩饰那种商业利益带来的让人作呕的虚假气氛,男主为了应酬而不得不勉强去迎合、融入周边的环境,伺候男主收到一封传真,从这里开始揭示了男主此后将在工作与家庭中痛苦的挣扎。
首先,主角身在异乡必不可少的要融入这个环境成了问题,这促成了男女主角第一个交叉点,之间为凸显冷寂用到孤独、寂寞、与对环境产生的强烈陌生感而排斥一切做了很多功课,这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角们在寻找自我调整的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的挫折,从而转向寻求共同语言的铺垫。
男主在这个融入问题中还伴随着中年家庭危机、事业危机的多重压力: 如:开始时电梯里的身高差距、人见欢迎的场面与独守空房的画面转换对比,陌生浴室的淋雨喷头无法的高度,甚至最后那双套着亚洲尺寸酒店拖鞋大脚的特写,这都是难以融入环境而产生的孤独表现; 还有看着全然无法理解带着荒唐感的电视节目,然后一位由甲方介绍来仿佛按照男主年龄需要的中年女性工作者,来提供服务,开门见山的使用日本本土产生的性趣文化“食”来犒劳、拉近合作的距离,还有就是后来参加的吵闹电视节目,这对于一位异乡人来说简直有如电视中播放的“东西”,让人摸不着头脑,即便理解了来意也提不起性趣,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已经俨然成为一种尴尬,让男主感到疲劳和彻底的厌烦。
这是难以融入文化而产生的寂寞。
整个环境的距离、文化的差异不配套,预示始终被一种陌生的气氛包围。
另一方面家庭: 开始一封忘记了孩子生日的传真,一句反正孩子也不会在乎,狠狠的讽刺了这个失败的男主父亲, 凌晨4点20 家人传来的传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妻子根本没有照顾男主处于东西方的时区差别, 随后寄来了地毯的样品让他选择,却根本没有用心注明一切,让主角在毫无防备的同时只能无奈和妥协。
最后事业上也好不到哪去: 经纪人由于利益的驱使,男主被当成枪指哪打哪,先是放弃主业电影拍摄,而来到这里拍摄广告, 广告拍摄场景1,导演一番话语 带着各种做作,仿佛这种对待明星的戏导只不过是为了剧场人员而表演出来的(明明只有简单的几句台词),而身为主角则云里雾里,虽然主角知道大体该做什么,但完全无法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感受,只能凭感觉照做,这里出现了语言上不通导致沟通的冲突, 男主下一幕影棚中男主表示迫不及待的马上离开,却遭到经纪人新的安排,这也让男主陷入困境(之后一个人在酒吧喝出醉意),值得一提的是在影棚中 有点讽刺日本英文口语的感觉,各种发音偏差,R/L的不分,让男主觉得可笑,只能在无奈中苦笑着应付完。
两次试镜的不如意 让他彻底失去了仅存的耐心和试图去融合环境、理解意识的尝试。
这三重压力交代了男主彻夜难眠的原因,最终迫使主角放弃了挣扎,选择采取运动、游泳等减压的方式来需找精神上的支柱,为与女主相识提供了必要前提 。
女主方面处于融入、事业、情感(与主角相似却不同)的抉择中。
由于丈夫工作的缘故来到这里,女主从一开始漫无目的的走在地铁、寺院、繁荣的街道、插花团、游戏厅似乎在看、在找什么,但又无所适从, 毫无违和感的女主又选择与故乡的朋友联系,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 在寒暄中回答的 it’s great here,带着一种失落、及马上即将情绪失控颤抖的希望博得同情的苦诉,一种对于陌生产生出的强烈孤独感所带来的气氛宣泄,但对方整个通话却完全无法感同身受的停留在了日常寒暄之意中,也没有去理会女主的情绪,这使女主彻底绝望,这边形成了文化差异的陌生孤独感, 因为专业的缘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义工,这也是女主为什么会随丈夫一起来的原因,可以看出女主一直在寻找可以做并值得尝试的事情,可是插花、游戏厅、宗教都不能给予她精神上的寄托,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使其盲目的寻找接下来的答案,这成为了一种无助的寂寞, 女主处境的时候在深夜说道:你没睡着吧?
这种感觉虽为二人世界却 有着一种 独处的孤独感,想换起丈夫的关注和理解,得到的却是一个毫无情感的拥抱;女主打完电话后化妆改变状态重、挂上插花,并表现出对男友吐槽工作在乎的情感,希望男友发现她的变化从而关注与她,希望从仅存的唯一的寄慰中得到一点关怀,但最终却被忽视无法得到深入的沟通,随后下楼男友遇到前模特女星的热情洋溢让她把男主搭在肩膀的手拿了下来,可以看出这是在感情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并再次陷入沉默。
综合上述也就说明了女主彻夜失眠的原因,这些总体占用了电影一半的时间,就是为了突出整篇主人公内心世界无法被人翻译解读的孤独感,为下面两人一拍即合做了契机。
中调:这部分基本上占用了影片的中后半部分,在交代主角多重压力之后,曾经心中迫切想要得到理解的欲望已被浇灭,只得默默的选择游泳、午夜喝酒的方式来缓解痛苦,之后便有了相遇的场景。
主角第一次相遇在电梯,男主一直观察女主,同时表现出兴趣,但绝对不是由于深处异乡遇到老乡的喜悦,因为前面交代过男主对于不感兴趣的人是冷漠(酒吧里被人认出,显示身份,过气明星,对于陌生的寒暄早已麻木、不以为然)。
而这时的女主 则毫无察觉,似乎还只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答案 并未试图通过外界来打开心扉,或是不感兴趣。
(这个场景有明显的隐喻情节两人在拥挤的小世界中夹杂着异域的文化) 第二次见面则是无法脱身的男主在酒吧穿着礼服喝的满脸醉意,引起了女主的注意,男主在打发距离下一个档期的时间,早已习惯的孤独感并不予理会。
第一第二次的注意让主角们留下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印象。
两人第三次见面 女主终于忍不住来坐在了一起,通过简单的交流,发现男主其实是以为充满了睿智和幽默感的中年父亲,女主是哲学专业毕业生已婚打工,两人发现都不知该怎么面对人生的危机。
第四次 男女主角见面的时候他们 再也忍受不了周遭的冷漠 做了更近一步的交流,男主说我正准备筹划一场逃狱行动,这好像是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而此想要逃避的讽刺。
之后男女主角渐渐发现 有很多共同点,每次见面都会意外的碰面,才慢慢想打开封闭的世界,但欲言又止,不知该从何谈起。
直到相约外出酒吧这幕,将激情迸发到高潮,有交流、有文化融入、有惊险、有欢乐,直接拉近了两人的感情(不得不说 日本人的夜生活和大多数文化不同,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一个字 换!
玩HIGH了就换地方, 始终能在HIGH的状态。
),同时也改变了男女主角对于环境、情感的认识,重新打开了双方的内心世界,男主在回到酒店的时候尝试给家人打电话,女主之后重新看了男友的合影若有所思, 医院场景更是表现了两人对于环境的接受和融入,男主主动问老人问题,女主耐心欢乐的听着医生讲解,虽然他们都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快乐,当和喜欢的人 能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 周围的世界也会得美好有趣,不在是冷漠的感觉。
双方也进入了一种可以相互寄托的阶段。
随后夜晚主角之间通过平淡、平静的交谈彻底的平息了心中的波澜, 事业上: 你越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越不会感到困扰。
是, 我只是不知道我应该干什么。
你会开窍的,我不担心你,继续写文章吧。
但我太平凡了。
平凡不错。
情感上: 婚姻会好起来吗?
很难。
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是你人生中最可怕的一天。
但你之前并不知道?
你的生活,在你觉察以前,就已经完了,一去不返。
他们很快学会说话走路,你和他们走在一起,又会感到很美好。
他们在谈话中慢慢睡去 男主摸着女主的脚说:你还有救。
虽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给予了男主给了女主希望、安慰和理解,这些都化解了她心中的疑虑,让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规,让她不在寂寞孤独、有了安全感;同时男主也决定正视生活面对电视节目,重新与家庭建立关系接到电话与妻子摊牌,但不幸的 长久造成的局面 已经不能够被一时的心血来潮所改变,男主再次受到打击,心灰意冷之际做出了错误的泄愤。
这也使电影进入了下一个转折点。
基调:是通过结尾尴尬的处境和离别的伤感来贯穿全篇,虽终归悲伤,但心中不在孤独。
最后男主在浴池和妻子电话摊牌,但却被早已冰冷现实的妻子用犀利讽刺的话语予以致命的反击, “我不想再吃意大利面 想吃 比如说日本菜” “那你干脆留在那里,这样不就每天都能吃了” “孩子们好吗?
” “他们很好,他们想念爸爸,但他们早就习惯你不在身边了” 听到这些男主瞬间失去了战斗力,完全没有主动权和胜算, 妻子最后一句: “我是不是有必要担心你一下?
”便是最后通牒 男主:“随便”便是重回妥协。
心情瞬间跌落到谷底,聚散之际做出了后悔的举动,让与女主的关系一下变成了尴尬。
巧妙的是导演通过一场意外的险情 又让两颗孤独的新重新走到了一起,但也成了最后的离别。
即将要离开的男主与女主一起喝了最后一杯酒,像一开始的调侃 男主说:谋划了越狱,这里却说:我不想走。
女主回答:不走就留下来 我们组个爵士乐队。
(这让我想起了王叔墨镜哥的: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握手 告别。
最后居然还加了一段送大衣的桥段,男主心中明显充斥着一种淡淡的不舍之情,希望能留下点什么,但女主却只字未提转身离开,男主这才如梦初醒这一切的结束没那么简单,必须有个句点!
如果就这么结束简直是人生的遗憾,更会给软妹此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更加悲伤灰暗的过去。
但这一切都晚了,他不能再回头了,只有无助的望向窗外。
本以为就这么结束了。
但结尾却如同奇迹一般,让男主在息壤的人群中看到了女主的身影,他抓住了最后的机会,抱住了女主,并用最后一句话安下了女主的心, I have to be leaving… But I won’t let that come between us. Ok? OK 不留遗憾。
完美的结局。
虽然故事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走回生活的正轨、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真正的走出迷失、也没有婚外情让人迫切祈求的一夜激情,更没有让大叔、软妹双剑合璧,有的只是从迷失中抽离自我,用真实的自己去拥抱另一个自己,这比任何一种大团圆都具有难以诉说的爆炸力,就好像一只冰冷的雪花在最后飘然落入一颗炙热的心,在融化的那一刹那释放了所有的寒冷,融入了温暖的拥抱。
最后响起的音乐,Listen to the girl,——As she takes on half the world—— Just like honey.(倾听这个女孩 因为她等于半个世界 就像蜜糖)。
早已经困了,却迟不能入睡。
这些日子自己的身体仿佛在不停做长途的旅行,出发,然后回来,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
我的脑袋里仿佛永远有一个模糊的时差,在中国的时候知道法国的时间才合适,到了法国后,却又开始想念中国的日出日落。
多少次在高高的空中看见壮丽的日出和略有凄凉的日落。
大片的云朵延伸到遥远的天际,弧形的天空呈现出壮美的色彩……而那些时候飞机只是前行,带着一个总也困倦的我。
一不小心便又忘记了时间,甚至丢掉了位置和方向的我。
下午的时候坐地铁赴约。
不用地图,不用思考。
只如同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一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换乘站的某个转角会有免费报纸,站台上的健达缤纷乐永远都是两块钱,车子的最后一节车厢永远都会停在这个位置,随车卖艺的男人已经演奏了3个月同样的歌曲……大家都说这里的人们并不愿意常做改变。
当然,爱情永远会是例外。
于是索性在与老师的约会中聊起爱情。
老师问我是否有做好至少再留在这里三年的准备。
我微笑着点头。
他说这三年也许并不容易,你看以前的你和现在的你,会不会觉得失去太多。
我半晌低头不语。
最后说,你看我……永远没有足够的朋友,但永远也不缺朋友。
你如果一定要追问我的失去和获得,那也许只有“孤独”这一样值得品味的事物。
呵呵,那么久那么久,我独自居住在这座巨大城市的某个角落里。
不停地听自己喜爱的歌手的歌,吃自己做的难吃的晚餐,然后打开窗子看着并不遥远的铁塔发呆,眼皮下的城市灯火安静闪烁……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偶尔喜欢一个女孩,女孩却只会在这里做短暂停留。
我们只可以用奇怪的法文交流,却乐此不疲。
在冬天空荡地老街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接吻,在深夜骑车横穿整个城市。
我问她,为什么,我们两个外国人,用着这个国家的语言,却始终可以明白彼此。
她说其实很简单,只因为我们了解彼此作为“异乡人”的孤独。
那晚我们靠在一起看《迷失东京》。
“你瞧……东京。
我要去的地方。
离开德岛后我用4年适应京都,现在又会是新的一切。
真担心啊……”我只可以记得她这句话。
一段时间后她回去找她的男朋友,我继续在这里生活。
多么平常的事情。
与老师的约会结束后返回地铁车站。
我刻意在地铁图面前认真看了很久,看遍了这张复杂图片上的几乎每个角落。
以前住过的地方,现在住的地方,认识的人们的家,或者只是路过的地方。
其实一个月前在伦敦和香港,认真阅读那里的地图也是我出门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试图去认识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去故意地知晓那里的一切,包括如何搭公车,如何买面包,或者只是把手表调到当地的时间,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要去的方向。
总在长途飞行的飞机上丢掉这一切,却也总需要把它们一次次拾起。
第一次看《迷失东京》的时候在北京。
这座并不是我的家乡却给了我太多的城市。
是不是因为就要回去,所以此刻我的身体,已经开始去适应那边的你:)PS:未来的日子总那么的不确定。
如果可以足够养活自己,倒也想有机会去到东京。
哈,其实像你说的,决定这样生活下去,很让人担心啊!
人生在世,孤苦无比,如果得知原有些人和你一般孤苦,是否心里会好受些?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
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
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
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
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
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
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
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
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
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
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
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
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
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
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
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
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
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
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
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
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
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
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
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
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
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
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
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
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
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寂寞的冷色调;共枕一床,究竟是有着多大的坚定才会不越界,两个人熟睡在东京的夜色里,就该明白,爱就是这样的,爱就是克制;整个片斯嘉丽的美丽和哀愁是支撑点,那一头假发,可真是好看;我们都懂,当我们没有什么事做,寄托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多半都会失去自我,太闲了,总会出差错的;片子可看,一次看不完的电影就留两次看…结局亮点,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那就在人海中分开…
我结婚了25年的老婆不懂。
我的女儿不够大。
我的经纪人在乎利益最大化。
我不在乎。
我的你你知道就好。
Baby. I'm so into you.我是个恶俗的人。
在最最开始就预测了一夜情或者几夜情的发生。
但是在最后我几乎在哀求导演,不要。
性可能很美。
但不会无以复加。
但也会破坏一切。
手碰在一起的时候该知道的就都知道了。
拥抱是最亲密的。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可以做,除了爱。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拥有,除了爱。
更多时候,只有爱可以做。
Listen to the girl.As take half of the world.有些人认识再久还是人。
有的人一眼便是神。
有人在眼泪中离开或是让我走。
我也同样义无反顾的不知道在谁的眼泪中走掉。
All right。
对司机说。
对自己说。
对已经确定的关系说。
对一段不需要确定的关系说。
对现在说。
片名叫做迷失东京。
其实只是更确定罢。
我记得电梯里面那个手足无措的吻。
好像毫无准备。
好像第一次处子的战战兢兢。
只是是个早就值得的吻。
工作让他们住在一起。
巧合在街头道别。
以后谁在乎。
当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拒绝。
不是不可能。
只是不而已。
我喜欢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虽然看见房间有别的女人还是会生气。
在气什么。
不知道。
我爱你。
I love you 被卡在了电话之外。
听了25年或更多会腻吗。
当这已经是爱的程序化。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耳语的是什么。
也没有必要。
我不会猜。
但是可能是在电话挂掉后的踌躇吧。
微笑。
Bigger。
Bigger。
不是也很好。
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懂。
我的你知道就好。
不知者无罪。
所以哪个神明会怪罪站在寺庙门槛上的夏洛特。
不知者无罪。
所以我不会迁怒于你。
旅途总是会结束的。
不是谁不够勇敢不会义无反顾。
这可能也是一种点到为止吧。
夏洛特还在期待晚上的见面。
冷笑话你懂就好。
我的文章你不必看过。
眼睛你看见就好。
我的过去你不必了解。
微笑你明了就好。
我的难过你不必难过。
再见可能再也不见。
也可能再次相见。
我们只能决定自己的方向,但是预测不了生活的走向。
我们可以接受,现世却会拒绝。
生活在我们察觉之前就早已离开。
一去不返。
不怕。
我们还可以闭着眼睛话家常。
You are not hopeless.我的妈咪不会告诉我。
我的朋友不会告诉我。
我的兄弟姐妹不会告诉我。
我的老师不会告诉我。
我不在乎。
因为我的你让我知道。
这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评说,不必我在赘述,在一个很闷的心情下看的,一直,从来没有一样东西像这部电影一样把自己看透,人说它是关于一种寂寞的,我说是讲述一种困顿,一个过程,播放着电影的屏幕如同一扇透明的玻璃,你似乎是在贴着它,看过去自己的样子。。。。
不知道有多少次,在那样繁华而喧闹的陌生的城市,一个人伫足,失去方向,不知归宿,前一刻,你觉得你很勇敢,因为你像个刚出生婴儿般出来探寻世界的奇妙,后一秒,你觉得自己很脆弱,稍不留心,你就被周围的冰冷和陌生所湮没,眼里的热闹只是各种颜色的灯光映照,茫茫的城市中,没有属于你的一盏灯,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在什么地方。
在那样的高级酒店中,每一个人都能准确的叫出你的名字,那是完美培训的结果,一种仪式,没有任何的感情和意义,也许当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和挑剔的生活上,比如多关心下地毯的颜色,品牌,质量,可能就不会多出那么些寂寥而无眠的时间,这一刻,sex,婚姻,金钱,快乐甚至时间,都在一种孤身寂寞的情绪中被映衬的黯然和苍白到了极致,我们把自己弄丢了,我们要把自己找回来么??
电影没有答案,而游戏中的人们似乎也沉溺在过程其中。
人生中,快乐,幸福,看起来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是短暂的,例如焰火炫目的一刻,高潮迭起的几秒,所以快乐只是结果,我甚至怀疑,这期间被享受的就该是中间过程中这段苦痛,被孤独,被寂寞啃噬后那种无边无际的痛,受困的无助,被压抑的无奈,被束缚的挣扎,得不到填满的欲望,一点一点凌迟的快感之后又食髓知味如受虐上瘾一样开始轮回,如此这般,才所谓是人生,若当真到了佛曰的极乐,倒也是无趣了。
而在电影画面不断切换的过程中,两个人永远如同平行的线一般,似乎已经靠的很近了,但终是没有交集,一直担心老美最后会把他们拍到床上去,那么整个片子则味道尽失,虽然不关乎爱情,但还是会着迷心动的一瞬,最终,只是一个吻,没有缠绵的意思,只是那种很礼貌的,一吻,就包括了所有。
一直在想,若是没有男主角刻意停车追去的桥段,只是在酒店时就道别,即使女孩会有些怅然若失的遗憾,但就让这样的离绪淡淡的留下,对我而言,可能会更为感动,因为会更加贴近真实的存在.......最后,看罢,突然很想听刘若英的那首歌: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就这样孤单一辈子.......
比尔莫里是个沉静的美国人。
很难想象美国人会如此沉静,就如很难想象《迷失东京》这部片子会是美国人拍的。
比尔莫里是个喜剧演员,扮演的也是一个演员,鲍伯哈里斯,过气明星,人到中年,来东京拍广告片。
他长的很有趣,额头几乎占了一张长脸的一半,额头上方,两侧头发都退守到纵深地带,惟独中间部分异军突起,象古希腊人的战盔,剩下的半张脸,被眼睛、鼻子、嘴协调地占据了。
他的眼睛有点圆,有点深,总是温和地看着你。
夏洛特刚结婚,随摄影师丈夫来到东京。
丈夫出去工作了,她一个人在酒店里,许多个黄昏,坐在窗台上,看灯火亮起来,城市被夜色淹没,许多个深夜,房间里只有丈夫的鼾声,她问,你醒着吗。
我住过异国他乡的酒店,整洁,干净,冰冷,一切都是秩序化的,一个流程里的产品,电视机播放着你听不懂的语言和搞不明白的故事。
床宽宽大大的,床单雪白,鲍伯哈里斯坐在床上,象只被拔光毛的鸭子,一脸茫然。
在这座楼宇的另一张床上,夏洛特辗转反侧,她又坐到了窗台上,俯视东京,就象,在天上。
他们在东京邂逅,在失眠的深夜,在如迷宫般安静的酒吧。
那样的大都市,人是很容易迷失的。
有个朋友去了北京之后说,在那里最大的恐慌就是找不到自己了,人那么多,那么渺小,常常被淹没了,有种梦游一样的恍惚和前所未有的自由。
夏洛特说,来东京干什么。
比尔莫里——在电影里他叫鲍伯哈里斯——说,避开妻子的唠叨,忘记孩子的生日,顺便挣点钱。
有人说,这是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我没怎么看出来,他结婚25年了,只是有点厌倦而已,他深夜里接到妻子传真过来的书房书柜图纸,早晨又接到纽约寄来的装修材料样品,可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他现在远离的世界。
东京有超过一千万的人口,酒店里却空旷寂静,是异国他乡一座完全隔绝的孤岛。
在这里,心是寂寞的,却似乎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性。
他们聊天,去参加聚会,唱卡拉OK,在陌生的大街上奔跑,和陌生人交谈。
他抱着熟睡的她穿过酒店幽暗的走廊,放到床上,带好门。
他们一起看电视,她睡了,象婴儿般蜷起身体,他没有睡着,轻抚着她的脚倮。
这真是暧昧极了,但不是爱情,也不是性。
这个电影真是安静啊,周围的夜也安静,房间里只有我的呼吸,安静的呼吸。
我以为自己就在东京的某个酒店的某一个房间里。
我想到楼下那个陌生的酒吧去,找一个角落的位置,要一杯威士忌。
平时我并不很喜欢喝洋酒,但是,威士忌可以慢慢喝,夜很长。
我总是去陌生的酒吧,但不知道要找什么。
前年有一段时间常去一个酒吧,那有个女孩唱林忆莲的歌,后来不知所踪了。
去年常去的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聚集的酒吧,那里有自助的啤酒套餐,几十元钱随便喝,我领一帮酒风浩荡的朋友去那。
今年地方多了一些,有个自酿啤酒的酒吧,啤酒味道很粗糙,但是有一个跳舞的女孩,一米七的个头,精致的娃娃脸,眼睛又大又深,她的手指莹白,十指纤长,在灯光下,说不出的美丽,仿佛夜里所有的星光都照在上面,我见过一些美丽的女孩子,但是没见过谁有这么美丽的手指。
她跳舞的时候总象是在想着几十万光年以外的事情,我有时候一个人去那,看她跳舞,十点半一次,十一点半一次,喝两瓶科罗娜,抽半包烟,然后离开。
我曾经在酒吧里和邂逅的女孩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象在东京的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
但那是唯一的一次,那时这个城市对我来说还非常陌生。
那个酒吧里有个男孩弹吉他唱歌,在遥远的星空底下,我的手在轻扣你的心门……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仿佛酒吧里只有他的吉他声和歌声。
“但是我只喜欢人们感受到疏离前的这样的短暂时刻。
”这是索非亚科波拉说的,我见到了这个女导演的照片,是在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后她坐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彼得威尔中间,背后站着大胡子彼得杰克逊和拍摄《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瑞德斯。
也许是身为科波拉的女儿,见惯了这些名导大腕,索非亚科波拉神色平静,波澜不惊。
《迷失东京》融入了索非亚科波拉20多岁时在日本旅行的体验,看夏洛特一个人去京都古庙,一个人在大大小小的清石或柏油路上行走,仿佛是在重现往事。
最终,她让这安静的电影象水一样安静的流下去了,没有湍流险滩,没有激浪飞瀑。
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最亲密的接触就是告别时的一个轻吻,轻的象两片在风中相遇的叶子。
他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他们走上各自的路,一个登上回纽约的飞机,一个继续徜徉在东京街头,只是,他们的脸上,多了些明朗,少了些茫然。
索非亚科波拉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生命中很重要但又不是永恒的刹那时光,它只会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并让你改变。
你可能需要为了还房贷而像驴子一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却始终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你忙得没空搭理你的妻子,而你的妻子却只关心即将新添置的地板的颜色;你给你的女儿设定了一个“完美”的未来,却不知道女儿更喜欢把玩摄像机;你的女儿交了个同龄的男朋友,你却嫌他太小孩子气,因为你在他这个年龄从未想过恋爱这个词...这些就是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我们在以自己的意志约束别人的行为时,也正陷入了别人意志的恶性循环中,甚至很多是无意识的,他们早已用“爱”这个字眼来解释一切的一切。
因为爱你,我才“希望”你能这么做。
只是这样的希望看似有些难以承受。
在这样一个主观林立的世界,我们的想法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得不到别人的满意。
交流成为障碍,压抑在所难免。
也正是压抑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心灵“异化”。
除非你成为孤立的个体,你的存在不需要他人的证明。
而当你自由的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时,你也就越是了解自己,而越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越不会被周遭的事坏了心绪。
哈利斯也是如此开导夏洛特的。
虽然他们完全处在截然不同的人生两端: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另一个已经结婚25年;一个似乎拥有的太少一直在找寻,另一个似乎拥有的太多一直在迷失;一个受到丈夫的冷落而显得孤独,另一个因为妻子的不理解而深感寂寞。
但他们都渴望逃离这片复杂纠葛的“地狱”,而唯一的办法,就是遇见陌生的人,然后倾吐内心,帮助彼此发现自己,而因为没有交集,他们不会担心彼此成为各自“地狱”的一员。
生活中有太多人儿,和“亲密”的朋友聊些庸俗琐碎而无关痛痒的话,却和遇见没几天的同路人道尽烦忧,然后一周、一个月,或者半年,带着彼此的祝福,渐渐断绝了联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有时就是绕了大半圈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而这些陌生人,就是指引我们方向的导师,我们一次次的迷失,他们就会一次次的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世界,直至我们学会坦然的在这个“地狱”中生活。
这时,他人就是天堂。
但前提是,只让他进入你的内心,而不是你的生活。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