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两代人亲情与平淡家庭故事的影片作为一种独立电影题材,虽然票房一直不高,却拥有层出不穷的作品。
比如最早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之后李安的《推手》,前不久德国玛伦·阿德的《托尼·厄德曼》,斩获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北影节展映的是枝裕和新作《比海更深》,以及最近被中国影迷看到的《父亲与伊藤先生》(以下简称《伊藤》)。
与前几部相比,《伊藤》显得更为低调且小众。
即使豆瓣评分7.8,口碑排行位列第三,观看人数也不过刚刚过千。
这也难怪,同期出现资源的日本影片《怒》,是众星云集的重口味作品。
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充斥着同性、悬疑、犯罪元素的故事,显然更吸引眼球。
不过,喝下《怒》这杯烈酒,再来一杯淡淡的《伊藤》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伊藤》的故事内核听起来还是有点噱头的。
34岁的女儿阿彩与54岁的男友伊藤同居,74岁的老父亲因与儿媳不合,迁居女儿家。
从此,“34、54、74”同居一室,上演一出温情与矛盾四溢的家庭剧。
但影片并未刻意强调这三个年龄差,没有太多极富戏剧性的桥段,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冲突与转折,而是用细微的琐事串联起三人之间的情感,在不经意中暗暗交代人物内心的起伏与变化。
阿彩在车站旁边的书店工作,每天按部就班,生活闲适散淡。
有一个大自己20岁的恋人,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想太多、问太多,而是“自己想清楚才这样的”,对幸福有自己的理解。
但与老父亲之间却有些疏远与陌生,对他的表面评价是“固执又难伺侯,很是烦人”,但内心却有作为女儿难以言明的愧疚。
伊藤在阿彩口中是一个“败犬及乐活主义者”。
已近退休年纪却是个临时工,但性格很好,不急不躁,总是一副笑咪咪的模样。
自己种菜,热爱生活。
面对小自己20岁的女友和大自己20岁的准岳父,他表现出成熟男人应有的细心和责任感,如同一团温暖的炉火,将父女间的坚冰慢慢消融,给这个家带来光和热。
74岁的老父亲脾气仍似当年,心直口快,原则性强。
回到家要说“我回来了”;吃猪排饭一定要蘸辣酱汁;啤酒不喝太多,否则老了受罪;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像话……传统的日本大男人,外表倔强又权威,不容他人置疑,内里却柔软体贴,家庭观念极强。
面对女儿,他像教育小孩子一样唠里唠叨,其实每句都是爱。
面对准女婿,他先是刨根问底,再主动亲近,最终将女儿托付给对方,看人极准。
影片改编自中泽日菜子的同名小说。
与其他日本家庭片类似,《伊藤》的魅力大多体现在细节上。
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细致入微的刻画。
镜头数次以女儿阿彩的角度观察父亲背影。
跟踪父亲一天,看着他独自坐在小区楼下,从黄昏到天黑。
居民楼里明灭的灯光,各家各户“我开动了”的告知声以及勺子与餐具的碰撞声,在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与父亲孤独的背影形成对比,令阿彩和观众心疼。
带父亲去看电影、吃饭、打保龄球,但他似乎并不享受,反而在回家路上逛完五金店后很开心,还主动买下一棵盆栽枇杷树作为纪念。
看着父亲付款买树的背影,此时的我们与阿彩一样,内心感到些许欣慰。
老家房子被烧毁,父亲独居愿望破灭。
雨过天晴,站在废墟上的他,看着眼前的一无所有,背影似乎苍老了许多。
从阿彩的眼里,我们读出了一份怜惜和忧虑。
父亲决定前往养老院,阿彩与伊藤送他去车站。
看着拎着不多行李、步履匆匆的父亲,背影消失在拐角处,阿彩内心的不舍与纠结全部暴露在眼神中。
父亲背影的几次特写,与女儿的眼神相呼应,清晰勾勒出一条父女间的情感线,也让观众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唤起内心共鸣,与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阿彩与男友伊藤并没有过分亲密的举动,只有几处小细节体现二人感情。
半夜醒来,阿彩看着熟睡中的伊藤会情不自禁微笑;伊藤晚归,阿彩会一个人百无聊赖,不开灯也不做饭,只是独自喝光一瓶酒,趴在桌上深睡;看着阿彩无所适从,想叫父亲同住又为难的样子,伊藤没有太多言语,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是不会逃避的。
”再温柔地来一记“摸头杀”,阿彩便明白了男友心意,勇敢担起了做女儿的责任……平淡如水却回味无穷的剧情,清新浪漫又平实稳健的基调,让《伊藤》成为适合一个人静静欣赏的电影。
它不像《托尼·厄德曼》般搞笑出格,而是渗透着东方家庭特有的含蓄与内敛。
不像《比海更深》般全是琐碎小事,还有直面当今社会养老困境的格局与勇气。
虽然与经典的《东京物语》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仍有无法忽视的现实意义,为每一个现代人带来深深思考。
如果你今晚没想好怎么打发时间,不妨看看这部《父亲与伊藤先生》,也许会对自己的父母、对当下的生活生出新的理解。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锐影Vanguard)
欲扬先抑的节奏。
故事从兄妹饭店戏才缓缓拉开,人情冷漠与人性温暖之间的较量与妥协,日式情感多少带有疏离。
为了铺垫爸爸喜欢全家人一起吃饭,开始三人也多饭桌戏,哪怕爸爸不吃早饭在看报纸,也要在女儿身边看她吃完匆忙去上班。
火光里的勺子很美,前期多盒子铺垫太直白,所以当勺子流出,葬身火海,爸爸终于明白,孩子们应该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养老院也许才是归处。
老一代结柿子,年轻一代结枇杷。
最感动,当属女儿跟踪父亲。
最搞笑,是女儿、准女婿陪父亲玩儿。
最有电影感,当属以女儿为主要视角,她看不见或不想了解的东西,都不会出现,使观众了解的和她一样多。
被未知的情绪和想象带着走。。。
34岁的阿彩和54岁的伊藤先生曾经是便利店的同事,顺其自然地在一起并同居了。
日子波澜不惊。
直到有一天,哥哥约阿彩见面,询问能否让父亲在阿彩家住一些时日。
阿彩还没有答应,74岁的父亲便拎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阿彩家。
食物父亲是一个傲娇固执的老头,尤其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
他和儿媳妇的矛盾之一是儿媳妇为了孙子们的学业,给他们准备了便当;而父亲认为晚饭就是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
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温饱,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
父亲来到阿彩家,对食物各种挑剔。
初来时,伊藤先生按照父亲的要求煮了荞麦面,没有多余的椅子,他站在厨房吃。
隔日,他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把蓝色的皮椅作为父亲的专座。
电影中多次出现椅子的特写,我想这把椅子代表的是伊藤先生对父亲到来的接纳,从买椅子开始,他就从心理上认同父亲今后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这件事情。
柿子树电影中的柿子树对父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大概是他乡愁的寄托。
阿彩削着买来的柿子,父亲直斥,柿子干嘛要买,直接从树上摘就可以。
后来,他们在父亲长大的地方找到了父亲,院中是有一棵巨大的结果的柿子树。
最后,突来的闪电烧着了柿子树和老房子,父亲一下子就没有了精气神,在阿彩的住所里,窝在角落里,郁郁寡欢,直到他曾经的学生从网络上得知火宅情况特地看望,讲起曾经班级趣事时,父亲才有了笑容。
父亲又开始早出晚归,一天回来后,说自己偶然看到一家养老院,设施不错,有单人间和浴室,家具齐全,他已经签了合同,次日就要搬过去。
搬家那日,他不让阿彩和伊藤先生送到车站,自己一个人拎着小小的一个包,慢慢地走向车站,蹒跚的背影。
他从儿子家来到女儿家时,大概也是这样的场景。
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母之爱子女拳拳之心。
离别前,父亲拜托伊藤先生照顾好他们一起买的枇杷树。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气》中也写到过:“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草木并非无情,所谓睹物思人。
父亲心底会不会是希冀阿彩他们在看树时能够想起他。
那日,他们三个人一起看电影,打保龄球,逛超市买下这株枇杷树,一向傲娇的父亲直言“我很开心。
”每天孤孤单单一个人四处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人坐在路边长椅上看万家灯火慢慢亮起。
阿彩那日跟踪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父亲,所以才有了计划的一日陪伴。
后来,阿彩送别父亲的学生时,学生们感慨,老师有女儿在身边,所以很幸福时,一向寡言倔强的阿彩突然哭了出来。
她心里又想到了什么。
最后,看着父亲的背影逐渐消失,伊藤先生说:“我是不会逃避的。
”然后拍拍阿彩的肩膀,阿彩追向父亲。
其实,在父亲决定搬到养老院时,伊藤先生和阿彩商量搬到郊区一点的地方,可以和父亲一起住得更舒服一点。
他们应该会在院子里种很多很多的蔬菜水果,大概有茄子、南瓜之类,父亲应该还是很挑剔,也会有矛盾,但是,日子就是这样悠长地过下去。
看这样平淡的剧,代入感很强。
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某一个人。
因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知道如果是自己不一定会比剧中人处理得更好,所以会有一份同理心。
如果我是剧中的嫂子,面对这样坚硬如石爱挑剔的公公,还有儿子们升学考试的压力,大概也很容易精神压抑。
很多话,作为女儿口无遮拦地说出,但是作为儿媳妇不可以。
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是建立在长期的磨合与适应中,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终点。
哥哥也是左右为难,从他的性格可以看得出,他应当是个老好人,能力也不突出,一面是妻子,一面是父亲,还有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再三取舍之后,把父亲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不是不关心,只是没办法像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那样关心。
不然不会得知得知父亲失踪后的住址一同前往多次劝父亲一起回东京。
父母和子女,每个人都曾经是子女然后是父母,对子女几乎倾尽全力,对父母却逐渐失去耐心,能够为父母付出六分心血,大概就算是优秀了。
我几乎可以料想自己将来也应该是爱子女大于爱父母。
所以,看这部剧才会这么难过,这么有共鸣,哪怕我只是一个单身女青年,并没有任何关于婚姻的计划。
又是一部讲述亲情的作品,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觉得阿彩和父亲的关系很像我跟爸爸,父亲顽固不化,难以沟通,我又跟阿彩一样缺少耐心。
最后父亲决定自己住到养老院去,当时感觉相对中国,日本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真的更独立一些吧,然而所幸最后温柔的伊藤先生讲了一句“我绝对不会逃避的哟”,女主就下决心跑去追父亲了[心] 。
起初父亲不喜欢这个伊藤先生,觉得来路不明,没有体面的工作,又比女儿大那么多,可是最后父亲的心也被伊藤先生的温柔融化了吧,无论你怎么闹情绪,他总是温柔的接纳,笑着应对。
果然与温柔的人相处,自己也会渐渐变得温柔啊。
即便接下来的生活还会面对很多麻烦和争执,但是对于爱的人我们还是愿意去妥协、去尝试,因为如果爱的人不在了,就什么都不能做了。
人年纪大了会变得跟小孩子一样,脆弱,孤独,需要关怀和照顾,如今又是妈妈又是女儿的我也要拼命努力去尝试更好的照顾家人,不留遗憾,虽然很累,但是好在我身边也恰好有一位跟伊藤先生一样温柔的人存在。
与其说是一部迎合亲情的片子,倒不如说是真真切切让观众去感受亲情的片子。
很多时候,我会有同样的感觉——那是一种芥蒂,说不清道不明的芥蒂。
我们想关爱父母,却迟迟难以按照心中所想的计划去行动,去实施,去把切实的不流于心的行为落实下去。
国情不同,自然不敢片面的去讨论别国家庭中会遇到的情况,以及会遭遇的诸如“冷漠”一类的事情。
生活的真相往往就存在于——在设身处地的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得出有效而真实的反馈和反思。
仅仅是一份遐想解决不了问题,也预料不到结果。
枇杷树象征着什么呢?
我有我的解读(当然你也可以有)。
枇杷树乃是需要人类照顾的植物,但它又不需要完完全全被人掌控。
枇杷树有其自身的习性,和院子里的黄瓜、茄子都不一样。
若是想种好枇杷树,就不要像对待一般作物那样去对待它。
如同伊藤先生,他就是一个充分了解枇杷树习性(父亲的习性)的人,能自始至终明白老人的心里所想,以及老人真正所需要的东西。
他怎么会仅仅缺一个勺子?
不是吗?
过多的亲情关怀也会使得老人失落。
并不应是完完全全像对待小孩那样去对待一个老人,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他们当作是一株植物(在这里并无贬义),既需要我们的浇灌,也需要它独立生长。
试想,一个身体和精神机能下降的人,遇到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内心的那份无力的缺失感,多么撕裂人对现实的把控,那是一种在夕阳下自诩无用的感觉。
不要让老人觉得自己无用,就像家长的唠叨和繁琐的解释你也会觉得无用。
你讨厌那些,老人也会讨厌。
この映画が大好きです。
楽しく見てください!
看着不知道什么就被击中心里柔软的部分。
想起了外公,真的很像片中父亲的样子呢……固执,不被理解,又寂寞,特别是外婆走后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那段日子期望生活中也能有个温柔的伊藤先生,可是,其实我们也能成为伊藤先生。
但是真的有点难希望自己能慢慢的去理解,走进,希望他能过得好一点,不要那么孤独,希望能以他喜欢的,能接受的方式对他好希望看评论的你们每一个对重要的人,没有遗憾的人
这部片子静静的像流水一样,讲述了74岁的老父亲从哥哥家被迫离开,需要暂时住到妹妹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子女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养老问题,是不管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喜欢与否,都要遵从社会的舆论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祀奉老人?
老人在面对自己老去的事实,内心怀着怎样的期待,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这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面对的共同伦理问题。
这个故事因为有伊藤先生而显得格外温馨,因为有伊藤先生,最后每个人都顺从自己的内心让这件棘手的难题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为什么说是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呢,我认为74岁的老父亲算是一代人,哥哥可以理解为一代,因为不知道哥哥的年龄,姑且认为40岁左右吧;妹妹34岁。
在老人到底应该怎么安顿的事情上,每个人的想法态度在影片里说明的很明确。
老父亲,一个四十年的老教师,正直有爱心,执拗,但有一个偷窃的小毛病:喜欢在超市里偷窃勺子和叉子。
勺子和叉子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团团圆圆的象征,晚饭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碗碟整齐,勺子和叉子发出各种声响,代表一家人的生气和温馨。
所以一个人在外面逛到天黑,仍然坐在夜色中倾听别人家的母亲呼唤自己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让他觉得眷恋,也让夜色中的他显得格外的孤寂。
所以老父亲内心是无比的希望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
哥哥,性格显得懦弱,而且在小家庭里的地位,明显老婆更加强势。
在与妹妹谈父亲是否能去妹妹家过度六个月的时间的事情上,明显掩盖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孩子要考中学只是一个借口,这个从老婆看到父亲时候的呕吐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住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无法与小家庭或者说儿媳妇共处;所以6个月的过渡期只是一个借口。
后来在一个雨夜和妹妹一起在父亲的老家时,针对是否要带父亲回东京的恶态度上,也不愿意明确表态,甚至应该内心也有让父亲一个人在故乡生活的想法。
但是碍于传统的观念,养儿防老、赡养老人,无法直接表明态度,所以态度总是暧昧不明。
老婆的表现也是一个佐证,嘴里说着愧疚和抱歉,但是身体却做出了最诚实的反应:呕吐。
所以哥哥是受着传统的观念约束,活得最纠结的一代人。
妹妹,34岁。
从婚姻的选择上来说,显得很自我。
自己喜欢,和伊藤在一起觉得快乐,就在一起。
不用去在乎他是50多岁的老头,也不会过问过去,是真正的遵从本心,活得非常自我的新一代人。
她在面对父亲要来同住的事情上,最初态度是很明确的拒绝的。
一方面因为自己与人同居,一方面也因为父亲执拗和难以沟通。
所以告诫伊藤不要对父亲太好,让父亲住下来就不想走。
而且在父亲是否要同住的事情上,很在意自己小家庭的态度,在意自己的本心,在意伊藤的观点,甚至认为伊藤与父亲对她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
电影拍的非常细腻,每个问题都做了交代,并完美的得到了解决。
首先,妹妹对老父亲。
通过对父亲一天的跟踪,她深刻的理解到了父亲的孤独与苍老,也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然后,她在意父亲的到来,伊藤是否愿意。
伊藤在父亲的事情上,表现的能与父亲很好的相处,细腻周到体贴;但在父亲的故乡时,明确表态说,我又不是你儿子,我为什么要和你住在一起,不要去依赖别人。
所以妹妹以为伊藤是不愿意的。
所以父亲,最后做出了去养老院的选择,一个人拧着简单的行李去养老院的驼背背影显得苍老和孤寂。
妹妹心里很难过,虽然她想,可是她是一个有着现代观念的人,家庭关系是她的核心,她必须要在乎另一个人的态度,所以流泪了。
可是伊藤先生摸着她的头说,我不会跑的啊。
妹妹明白了,伊藤的态度。
于是跑着追向父亲,所以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每个人都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做了选择。
从三个人三代人的态度里,也可以看出,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也都有着和中国一样的,子女是否要和父母同住养老的问题。
到了新一代的妹妹,其实已经比较西方化的观念了,越来越尊重自己的小家庭。
所以这个问题因为有了温柔体贴的伊藤,有了比较好的解决。
但是哥哥、父亲,其实都还是相对老式的观念,看过一篇文章,说过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点是以代际关系为核心的,夫妻关系反而是第二位的。
绝大多数家庭如果在遇到对待老人、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是要受舆论的监督的,夫妻关系和小家庭可能在某种极端情况下要让位于孝道和血缘关系的传递。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说明了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自我的变迁中,针对养老问题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舆论观念已经不再是一个约束。
老人的养老问题,可能越来越需要靠完善的养老体系和服务来解决。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再过几年,我要如何处理我要承担的养老问题?
或者说在几十年后,我也老了,我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我的晚年生活呢。
😭😭😭太好哭了当父亲在警察局被误解的时候当背对着女儿才能说出很开心的时候当被说是个好女儿的时候当想要去养老院对女儿客气道谢的时候 就算一来女儿家挑三拣四说女儿的不好还嫌弃伊藤先生一边教导女儿一边又对女儿的充耳不闻无可奈何 😛但当女儿跟踪时才发现原来父亲的背影多孤独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可有个矫情的儿媳看见自己都想吐时心里还是很难受的😞一儿一女 都不能理解父亲 觉得父亲就在给自己添麻烦 又硬要父亲按照自己规定的方式生活多难受 伊藤先生真的很好就算很老 看起来都和父亲差不多年纪但应该是最明事理的人了帮着一家人学会和解 和父亲有共同爱好 会真的照顾父亲情绪所以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成不成熟还是要看个人啊 日本这种有关家庭啊小清新的电影节奏都很平缓 有大量空镜 但并不觉得尬 是种很舒服的调调 就像截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娓娓道来 喜欢 🥰
琐碎的日常生活,就像纪录片一样慢慢真实的展现。
父母和子女之间天生是有代沟的,拉近距离是需要两代人一起的努力,尤其是父母,因为孩子长大之前的家庭关系父母起主导作用。
但是往往父母不会与子女沟通,从小没有建立起沟通的方式,长大了彼此的距离就越来越疏远。
父亲的寂寞在女儿跟踪他的那一天一点点的流露出来,当天色暗淡下来,父亲坐在街边,女儿看着父亲的背影,时光就在暗淡下去的背影里消失去。
日本的电影有蜜汁神奇的能量。
120分钟讲着普通人的事,你看着却觉得不普通,不普通也罢了,观者却还会向往这种普通人的生活。
可别忘了,现实的我们都是向往好工作,好房子,多票子的人类啊。
故事您自己慢慢看。
看的过程,看完之后我内心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大部分的父母年老之后想和子女在一起,却又怕添麻烦。
不给人添麻烦也是一种美德啊。
哪怕前四十年是为了子女工作的四十年,年老之后依然不敢理直气壮的住在子女家。
那既然这样,与其被拒绝,不如先拒绝好了。
就是这样的一个怪老头,和学生谈话时精神抖擞,与子女在一起时却带着寂寞的威严。
父母肯定不是累赘(那些本身对子女不负责的不包括在内)。
这个结论无需我多论述,各位都懂。
但是我想说的是相处之问题。
特别喜欢伊藤先生劝父亲回东京那一段的台词。
大意是:先回去,老房子修好了,春天您再回来。
住着也方便。
既给了老爷子台阶,又句句体现为老爷子着想使他根本无法拒绝。
而相比较之下,一儿一女的劝说却是完全的苍白无力。
完全就是要生拉硬拽扯回东京去。
那这傲娇的老爷子肯定不干啊。
由此想到我自己。
和母亲相处时,是不是有些时候明明好心,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
答案是肯定的。
我也得和伊藤先生多学着点。
尤其不能打着爱的旗号,伤害了所爱之人。
题目这句话,我理解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伊藤先生借自己之口告诉阿彩不要去逃避爱父亲的情感。
看完整部电影,可以看出阿彩和父亲很像,傲娇且顽固。
阿彩并不是拒绝寻找离家出走的父亲,并不希望父亲去养老院。
然而,尽管纠结着却傲娇的仍不行动。
伊藤先生希望阿彩不要逃避这种父女之爱。
第二层含义:即伊藤先生以这句话告诉阿彩他已做好三人生活的准备,他不会逃避。
其实无论哪一层含义,都足以体现伊藤先生是个温柔体贴之人。
这也是结尾父亲托伊藤先生照顾枇杷顺便拜托他照顾女儿的原因。
结尾,是啊彩追父亲的一个镜头。
一开始的阿彩表情沉重,慢慢张开笑颜,最后彻底展开笑容我 这几步路是彩的心路历程。
一开始仍是纠结到底追不追啊,要不要和父亲生活啊?
到中间天平开始偏向于要和父亲生活,直到最后的决定接纳三个人的生活。
父亲的背影真寂寞啊。
父亲的小癖好更是寂寞的实物表现。
多了不说。
但愿看了这部电影的你我。
可以稍微思考那么一下到底要怎么能做更好的子女。
多学习伊藤先生的温柔~ 我和父亲想的一样,一起吃饭才是真正的晚餐啊。
大火下的柿子树真是让人心痛啊 完全感受得到父亲的寄托一点点的消失。
阿彩可是和伊藤先生互换裤子的!
好嫉妒莉莉桑可以穿树穿过的裤子。
( ̄^ ̄)ゞ
很久没有看这么剧情的剧情片。剧情的来节奏很好,不知不觉就看了两个小时。但是结尾我觉得寓意不是很深刻,虽然催情时不好,但是我觉得处理还可以更恰当
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可能是因为你年纪还不够
故事挺好的,有点拖沓了,老年丧偶真的是孤独的开始,因为这一刻,没有了相互扶持的人,开始成了儿女的负担了
拍得挺真实了 可能因为太真实了有点散 人设都很可爱 节奏略慢
最后伊藤桑摸了摸彩的头,拍了拍她的肩,随后推了她一把。一直患得患失的彩终于鼓起勇气做出了本能的选择。这样刚好回答了片头的问题,彩为何跟伊藤桑走到一起呢。
晚饭,就该一家人一起吃
大闷片儿,把人物之间细腻的关系刻画的很好,平淡朴实但是弥足珍贵。不过还是太闷了,感觉故事挺一般的。而且看预告片本来以为是喜剧,结果也并没有什么喜剧的桥段在,看的过程中还去睡了个午觉。不过利利·弗兰克的那个角色真的是很不错啊,真心希望能遇见仅仅是站在一旁就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
顽固难以沟通的父亲让人想起乡村照相馆,老一辈的父爱都深埋于心,而大年纪的女婿多多少少却能明白老人的心境,人到中年的烦恼和人至老年的孤独与归根情怀总是让家庭产生貌似不可解的冲突,而有着决然放手的洒脱和做好不逃避的承担或许能为对方理解和包容提供答案。
缓缓的,缓缓的,打动人。伊藤先生是一开始会让人说出“你怎么跟他在一起啊?”相处久了就会被其人格魅力折服的人啊。
围绕着孤身老父的住处的现实问题展开。平淡到爆,日剧好多这种风格啊,平淡叙事。有几幕有点唐突:伊藤一直很好,在父亲离家出走的住处却突然说狠话你们别老依赖我这个外人,自己的事自己解决,鬼才愿意住下来,跟他的身份塑造不符;还有伊藤一直表现他的神秘,以为自己开车回去是要卷款潜逃不回去接她
庭有柿子树, 妻没后两年, 今已亭亭如盖矣。家人间的距离取决于彼此理解的程度,顺其自然就好。
果然还是要简单而从容地为人,有伊藤先生这样的人在身边,敌得过所有人世之难,做男人就要做伊藤这样的人,真汉子
哭成傻逼 就是这样的父亲 才可爱
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聚在一起吃饭
3.5 每年日影新片从没排在日程表里,但每次都有意外增加的填充时段的偶然美好邂逅,敬佩日系片的正直三观,爱大二十岁的小学食堂的临时工大叔,与老人的关系既非忠孝牌坊,也非刻薄寡恩,中间层次才是符合多数人的真实状况,“照顾我的枇杷树顺道照顾我的女儿”、“我不会离开的”情感表达好东方好动人
褪去野田妹的稚嫩,换上juri的凌厉,切入「东京物语」,父亲执拗教一辈子书,表达方式只剩下苛责和训斥,却一直念叨「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好」,女儿表面讨厌“饭桌式”说教,内里却是愧疚姿态,配上“完美的”伊藤先生做润滑剂,演技撑起剧本。「枇杷是树,盆栽也是树,可归根到底是家,是归宿吧
在便利店打工的五十多岁废柴老头,在市区租个平装小公寓就能把到树酱这样的妹子..........这是啥设定啊?啥剧本啊???
穿搭和日剧跑都齐了~ 要说不伦嘛... 真的要算的话... 以及教师可真是个晚景凄凉的职业
2022年父亲节特别观影之三:看海报还以为是爷爷“伊藤先生”与父亲和女儿的故事,结果中川雅也饰演的是上野树里的男友“伊藤先生”,而藤龙也的角色才是那个父亲。—— 分两段看完,中间意外得知:独自生活(其儿女都远在外地)的邻居家大伯今天坐(相对高级点的)三轮车去镇上回来时不慎摔倒,车两旁的大玻璃碎掉,他身上有些伤痕血迹,关心询问他情况他说并无大碍也没打算去看医生……后面观看剩余部分时,片中的老父亲不时让我联想到他。
泥轰是个好国家,在便利店打工的五十多岁废柴老头,在市区租个平装小公寓就能把到树酱这样的妹子,在天朝这种设定编剧要被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