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题材引发的恋慕对多数观众来而言,《恋慕》释放了不少烟雾弹,它制造了很多暧昧的画外音和老少容貌变化切换,来掩藏结尾的一次别离。
但对熟悉姜帝圭的影迷来说,光看开头(驶往边境线的大巴车队),其实大概能猜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南北题材,专属韩国电影的一项亚类型电影,而姜帝圭,正是拍摄南北题材的佼佼者。
《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两部电影分别见证了韩国电影的崛起和繁荣。
大概是受到了命题和微电影(短片)的篇幅限制,《恋慕》没有了姜帝圭酷爱的大场面、大阵仗以及商业诉求和卖点,如观众所见的,《恋慕》可谓是清汤挂面、不施粉黛。
这个题材小得惊人,借一个老妇人的恋慕之思,道出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围绕老妇人目光所及,大概是一顶帽子、一件西装、一份汤饭和一张照片,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和日常物件,它们在时光面前没有太大变化,最后得以合二为一,寓情于物,爆发出惊人的情感力量。
如果把幻象中的年轻姑娘换成现实中的八旬老太,那么,《恋慕》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情节剧。
但《恋慕》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老年人常有的失忆症,以至于主人公永远保留了最初的那份心意——未解开的爱情恋慕。
于是,《恋慕》得以出现一个风华留驻的年轻姑娘,她永远记得那个道别分离的早晨,永远期盼着丈夫归来,如此一等,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背景里的城市却变幻出沧海桑田。
不夸张的说,煽情一向是姜帝圭的强项,《恋慕》依然借助潮水涌动的配乐,令观众跟上了主人公的恋慕之心。
在那预想到的最后一幕出现时,当他们挥手道再见,音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会想到,这竟然会成为永别。
本该双宿双飞、相依为命的一对年轻人,不想却被战争所打破,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裂所阻隔。
所以,《恋慕》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
并且,它采用了对女人而言最为残酷的一项武器,那就是时间,无情的时间。
它是白发,是皱纹,是失忆症,它来无影去无踪。
在电影的魔力下,几十年中间发生了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提及。
观众大概可以联想到,她有过又一次婚姻,有个远在美国的女儿,但是,她最后记得的,其实是这份终将入土的恋慕。
韩国电影的方向变化《恋慕》用的是四两拨千斤,姜帝圭少有的方式技巧,以前他是高举高打,尤其是《太极旗飘扬》所组建的制作团队,他们在特效和后期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而更为观众所熟知的是,这个韩国团队,后来参与了《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的拍摄。
对姜帝圭而言,这个团队在《登陆之日》的场面拍摄上,已经近乎无可挑剔,说它是斯皮尔伯格水准的,想来绝大多数观众也辨别不出。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金荣华身上,在与华谊合资拍摄的《大明猩》身上,作为一部本土倾向严重的片子,《大明猩》值得圈点的地方也是在技术(数字合成)。
如果对比同样是讲述棒球的台湾电影《KANO》,那么,无疑可以看出,韩国的电影技术团队绝对是亚洲的王者。
自上世纪末的崛起以后,韩国电影首先完成了本土市场的反扑,最后几经较量,守住了占有比率。
近年,在韩国明星以后,韩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譬如奉俊昊、朴赞郁和金知云的三叉戟,去年都与好莱坞有接触合作,尝试染指北美市场。
某种意义上,姜帝圭的前作《登陆之日》也是其中一环,在来华发展的导演里面,无论姜帝圭、许秦豪,更早的郭在容以及更近的安兵基、吴基焕,这种出走并非一般人眼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准确来说,面对中国这个爆发壮大的市场,面对编剧导演资源的稀缺,近邻韩国的电影资源,无疑是可以借来参考学习,乃至于直接合作。
正如一部好电影,它绝对不应该有所谓的文化隔阂,而是能够打通中韩,甚至走向全世界。
否则,高预算高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国际市场的回收来分担,一直依靠本土观众的持续买单,并且,十几年不进取不动摇,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同一个idea,同一种战争大场面,如果没有相同的时代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复制成功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尽管这些国际化尝试并没有取得足够耀眼的成功,然而,在这几个大导演“主动退出”本土市场以后,韩国年轻导演迅速跻身票房榜前列,并且,完成得同样出色。
反过来,当大导演和新导演被一视同仁时,韩国电影工业的竞争激烈也可见一斑。
尤其是跟躺着赚钱的多数香港导演相比,后者真的该感谢祖宗十八代。
对姜帝圭而言,《恋慕》当然不是一部太难拍的电影。
《恋慕》之于姜帝圭,更像他的试手之作,也是一种自我调整和转变——同样的一个南北题材,他可以用浓墨书写,也可以用淡彩描摹。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与中国的资本进行合作。
无论如何,这些专业的韩国电影人和技术团队,他们应该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活力。
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成功的电影案例。
莲熙在大巴上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时我猜她是个披着“少女”皮的老妇人再看到家里摆放的黑白照片,她糟糕的记忆力我以为是个和《归来》差不多的故事漫长的等待,结局无非两种,等到了和没等到这样的作品并不少但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各种细节细腻地捕捉到等待的过程在菜市场买珉宇爱吃的鲻鱼(查了字典才认识这个字)等着和珉宇一起吃平壤冷面总是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梦到珉宇受伤归来。。。。
在等待中,她已经分不清今天明天对于死去的第二任丈夫和远在美国的女儿也无动于衷但她始终记得珉宇离家时对她说”这次不会走很久,等我回来一起去吃冷面“我想导演之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让莲熙保持着年轻时的脸是想表达她因为内心仍倔强地盼望着珉宇的归来所以时间对她来说早已停止在丈夫离家的那一天一天、两天、一年、十年,六十年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分别对珉宇的爱让她忘记了时间她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是个老太太用这样一个角度讲述朝鲜战争导演很成功地赚走了我的眼泪(虽然我本来是为了高修看的结果他大部分戏份在照片上)
当镜头上升,莲熙望向远去的珉宇,春夏秋冬不断变化之时,跨越六十年的这场一条线之间的爱恋,还将继续下去到永远。
一条国界线,六十年,一代人的变老。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中的爱情,两个人的思念的故事。
交叉剪辑的时空记忆 女主莲熙,是一个阿茨海默症患者,记忆的衰退和固定的记住一些事情,让她的生活中充满着重复的记录。
影片中不断出现交叉剪辑,重复剪辑,以表现不同时空的错乱式的记忆。
女主在笔记本上回忆,片段的记忆不断闪过,她回想起鲻鱼,积木,鲜花,门口路过的青年,和她深深爱着的珉宇。
影片的结尾,莲熙的记忆在国境线旁又开始时空交错,她的记忆已不甚清晰,但却始终的不论青年或老妇的,坚持将盒饭递给边防士兵。
她的记忆或许只停留在了六十年前的青春时代,因为那里有她最牵挂的人,和最温暖的家。
独白里的平静的爱 两个人的爱恋因战争而分离,莲熙的记忆也在不断衰退中消逝。
电影中大量的独白和旁白,通过电话,收音机,和女主自己的讲述而逐渐清晰明了。
独白中的女儿,以欢快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气帮助母亲回忆一些她可能忘记的美好而可爱的事物。
莲熙自己的讲述不断深入的,以自我的角度,柔软而温和的语气阐述她对珉宇的爱。
影片结尾的收音机,以最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小人物爱恋的大时代背景“南北朝鲜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份平静的爱,在独白的发展中,越来越重。
镜头光影中的故事 莲熙的家中是温暖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国境线上的铁丝网,站岗的士兵,冷峻的构架却充满了肃杀之感。
影片中大量的特写和中近景镜头,把莲熙的家展现的宁静而可爱。
镜头拍到莲熙每天所做的饭菜,一蔬一饮都极尽精致和充满仪式感。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你看”。
何谓美好?
不过就是“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做羹汤”。
汤已好,而君又在何方?
在一片清新而温暖的空气中,伤感也慢慢升起。
阿茨海默症,记忆的定格,对旧时光的留恋,这一切又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
同样是失忆,他们都把自己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地方当作了他们记忆之归宿。
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起存在的地方,就是心中最美好的温柔乡。
南北朝鲜的政治问题,在数十年间不可化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让家事和国事息息相关。
一去不回的丈夫,独守空房的妻子,六十年间的世事无常,沧海桑田,让少女变成了老妇,大国家中的小家庭,因为大国家的政治而被永远的分离,乡愁乃是国恨。
春去秋来,这场跨越六十年的爱恋,却不知何时才是终章。
恋慕讲述了女主莲熙与丈夫金珉宇分别六十多年之久。
莲熙等待了六十多年最终没能和丈夫见上一面的故事。
由于国家的南北分治。
使妻子莲熙和丈夫金珉宇之间的距离,拉上了一条“警戒线”。
莲熙恋慕金珉宇,等待他回家,最终希望破碎。
又有多少个如同莲熙一样离散多年的高龄者,始终见不到亲人呢!
影片中莲熙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成功。
一个对爱情忠贞不域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给莲熙太多的台词,她记忆不好,却总是记得的丈夫爱吃冷面。
每天都出门买菜,给丈夫置办一桌珉宇爱吃的饭菜。
甚至连与人的对话,都微乎其微。
她始终等待着珉宇,白天到傍晚。
在这样的叙事前提下 ,导演抓住人物的细微动作,通过对心理层次的刻画,来丰富人物的形象,莲熙有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她憧憬着爱人的回归他只是一个心爱丈夫的小女人形象。
等待丈夫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它包含了满满的爱恋,期盼着丈夫平安的回归。
六十多年,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家”。
莲熙这个人物形象丰富且饱满。
导演在影片中运用多位离亲老人失声痛哭的镜头,结合音乐的效果,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主人公莲熙,六十年如一日,忠贞不渝守护爱情所经历的希望与痛苦。
在面对冷酷守卫的哨兵时,莲熙再也忍耐不了对丈夫珉宇的思念。
导演演运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特写镜头的运用是本片的特色之一。
信的内容、莲熙珉宇的合照、分别时递饭的情节,一个个特写镜头,小事物无一不被放大,体现了两人之间单纯、美好的爱意。
莲熙吃药时的面部特写,无一不告诉我们,她是充满希望的,美好的愿望终将会实现。
景别推进剧情全片大量运用特写,在影片开头时为观众制造悬念,调动预期心理,也对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合照、男主角的衣帽、桌上的饭菜、女儿打来的电话等戏剧元素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将其作为线索以便故事情节进行串联并进一步推动剧情发展。
同时借助固定镜头拍摄出许多中近景画面,以表现莲熙记忆力不断衰退后在生活中的不同形体动作。
影评中仅有的几次远景和全景画面被尽数用于描写在平壤时探亲团与边防军队发生冲突被拦截下来的场景,明确交代了当时由于人数众多所导致的混乱场面,并且细化场景以便弱化了负面情绪。
升格镜头的使用,画面仿佛定格在了那辆冰冷的大巴车上。
车上的其他老年人得知无法见面时都悲伤欲绝,抱头痛哭。
只有莲熙慢慢站了起来一步一步地走下车,心心念念给丈夫送饭。
长镜头一气呵成,构成了画面的完整性。
升格镜头的使用可以看出莲熙从不相信,到无可奈何,最后到绝望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那无法送出的饭盒,寄托着莲熙的爱恋和想念。
导演给我们一种夫妻团聚的假象。
那个希望最终破裂,更引起人对此的思考。
国家分治,政局动荡,政治纷争,造就了多少的妻离子散的现象发生!
他们都只是普通人,无法打破这种阻隔。
最悲剧的是,最后的再见,竟成了永别。
除此之外,本片的色彩也是一大亮点。
关于崔莲熙的生活场景时是以橙红为主的暖色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莲熙做饭的明亮光线,以及她买完菜回家车上的那抹温暖明媚的笑意。
无一不透露着一种温情。
包括莲熙逆光吃面时呈现的一朦梦幻的感觉,都给观众希望之意。
本片色调对比明显,在涉及到奔赴平壤和男主角金珉宇见面时的剧情是以蓝灰为主的冷色。
调昏暗的色调以及过肩镜头的使用,无一不告诉我们见面的可能性极低。
手上的“鲜血”格外的刺眼,就像美好的梦境被完全打乱一般,妻子和丈夫中不能见到最后一面。
以及联系坐上大巴前去萍乡的时候,那阴沉的蓝白为主色,暗示悲惨结局。
这样的色彩安排一方面便于观众区分影片中的现实与回忆,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展现崔莲熙的心理活动。
在回忆中她每天满怀期待的盼着金珉宇归来所以是暖色调,而后南北双方由于意见分歧取消行程时运用冷色调表现她遭受巨大打击后的悲悯与绝望。
莲熙是不幸的,她等过了多少个昼夜,等过多少个四季,却也没有能等到看朝思慕想的丈夫。
她败给了这个无奈可恨的社会,却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
她从年轻貌美的小姑娘,等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影片中穿插了很多模糊的画面。
这有意思的点就是画面的剪辑的灵活运用。
莲熙的形象在年轻和老年之中来回切换。
通过镜子的折射,使两者转换灵动自如、融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她好似还如最初年轻妻子的模样一般焦急的等待丈夫的回家。
这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主旨,包含那满满的爱恋。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两个人分隔在天地一方。
莲熙纯粹的等待用何尝不是一种以她的方式,道出绵绵的爱意。
即使社会背景的强制分离,也抵不莲熙单纯的爱恋之心。
在落幕的时光里,每个人或许都会成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莲熙。
无情的战火分离了相爱的恋人,但分离不了的是他们相思的心。
因为那是她对他的执念,亦是她对他的恋慕,这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在优酷上的评论上 看到这么一句话 你还未来 我怎敢老去淳朴 简单的爱情等待 谁知 一不小心 一等就是永远做母亲的 总是有太多的事情 需要记在心上 不敢忘 生怕哪天 做错了什么事 总是记得太多 记到脑子里都装不下了 一个个好好的 工工整整地记上笔记本 爱太满了 溢出来了 到处流淌在屋子里 他只吃我做地我要等他 他去的那家店 他 他 他不能见面是煎熬 又何况 近在咫尺却触碰不到的怅然若失只希望 某天 你站我面前 说 我们 再去吃那家的冷面 好么
《恋慕》是姜帝圭导演的2014年度优酷微电影,讲的是一对恋人韩国南北关系紧张时期,男人去前线后女人思念的故事,全剧贯穿女人的的思念与现实生活,将感动与爱情完美的融合到电影中,是微电影的一大佳作。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的大巴与后续的大巴车相互照应,导演将大巴车放在开头,给观影者一种疑问,是一个悬念,同时又毫无痕迹的将故事陈述开来,女主角莲熙坐在探望丈夫的大巴上,脑中回忆起自己在没有丈夫的日子里如何生活。
这个开头是回忆类电影或者抒情类电影比较和谐的开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全文将回忆与现实交替也是该电影的一大特色。
开头在大巴上,莲熙拿着自己与丈夫的一张黑白色照片;莲熙有一张时间表,用来提醒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莲熙脖子里挂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用来记录每天要做的事情以及做过的事情。
这些既是回忆,也是莲熙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
这既是她的回忆,也是她的现实生活。
不知不觉她这么机械性的生活已经持续了60年。
直到有人通知她她的丈夫还活着,并且通知她去参加’第18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时,她才“变”成了自己真实的样子:又一个花一样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
导演以这种方式记录她60多年的生活,不会给观影者拖沓、厌烦的感觉,反而让观影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莲熙这么多年来生活的艰苦与对丈夫的思念。
在全剧前半部分,莲熙每天都会接到来自萨拉的电话,莲熙说:每天接到萨拉的电话才不会感觉到一天日子的空虚;至于萨拉为什么不能和我生活在一起,只有她最清楚。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萨拉是莲熙的好朋友,或者是她的姐妹。
但看到后半部分我们才知道萨拉是莲熙的亲生女儿。
为什么亲生女儿不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呢?
导演已经在影片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因为莲熙年龄大了会有健忘症,而且莲熙每天都像机器一样的生活,这对于一个年龄还小的人来说,是非常不能接受的。
但这只是一方面,萨拉最后一次给莲熙打电话的时候说道:我曾经恨过他(莲熙的丈夫,萨拉的父亲。
)因为他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你,你霸占了他的爱。
这也是因为萨拉为什么要离开家的原因了,因为在家中萨拉感受不到父亲母亲的爱,他们的眼中只有彼此,这也在侧面的说明了莲熙与丈夫的感情深厚。
即使过了60多年没有任何联系,他们的心中也只有彼此。
任时光荏苒你我不变。
全剧的音乐也非常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剧基本都以悲伤的音乐贯穿,以此来烘托莲熙寂寞伤心的心情。
可在最后,当莲熙回忆起他与他丈夫最后一次分别时候的场景,温柔的钢琴曲响起。
给观影者们幸福美满的感觉。
尤其是她丈夫说:这次会很快回来,这周六就回来了。
“时,莲熙充满温柔的眼神和幸福感,与背景音乐完美结合。
将莲熙内心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这一走时间就过了60年,但莲熙对她丈夫的爱一直没有变。
每天望着她丈夫离开的方向,就像他刚刚才走一样。
任时光荏苒你我不变。
《恋慕》用电影的形式像我们展现了一场跨越时代的爱情。
爱恋与爱慕为恋慕。
不管从体裁还是表现方式,这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体味的微电影
60年的等待,不敢老去。
——《恋慕》影评分析 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执导,高洙、文彩元主演的电影。
该片主要讲述了莲熙和珉宇这对爱人,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六十年来莲熙漫长等待、痴盼爱人归来。
以时代伤痕为大背景,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纯爱故事。
道出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引发观众思考。
该影片声音,细节,镜头,色调,为本片增加了独道的色彩。
台词,声音表明情感 在影片的开头,一段女主的独白‘ 我依然没有看见你,听到你的声音,只能听见你从家门前过的脚步声’为观众制造了悬念,调动了观众的心理,同时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文中多次呈现了莲熙给珉宇做饭的场景,做饭时用的小音乐,在莲熙与珉宇分别时间里,莲熙本是悲伤的氛围,增添了一丝丝温情。
刚结尾,得知见不到的时候,多位老人哭泣的镜头,导演采用了无声处理,此处无声胜有声,更加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莲熙60多年来,对爱情所经历的希望与痛苦,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同时抨击了南北问题,政治的荒唐。
细节决定品质 精雕细琢,细节品质。
粗糙的作品,即使有好的灵魂,但可能没有品质的保证。
影片作品最重要的在于细节,本片导演对细节的把握让观众深刻。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眼睛的特写,分别是年轻,年老。
前后呼应,这个细节是导演精心安排,当观众懂得时间会老去,但是爱情不会。
在影片中女主有一段吃冷面的场景。
这里影片后面有解释,珉宇之前和莲熙约定好了,说等他回来就一起去吃米冷面。
而莲熙有健忘症,但她却没忘记这件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一个特殊用意。
一部好的电影细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镜头,色调丰富主旨 伦影片中镜子出现了两次,女主每次照镜子都会出现年老的样子,这里也运用了主客观镜头,这也是导演的一个重点用意。
主观镜头是女主的内心的视角来看待,而客观镜头则是影片的故事发展。
也就是影片的一个分割线。
除此之外,本片的色调导演也运用的极佳,影片莲熙奔赴平壤去见珉宇时用蓝灰色为主的冷色调,也表明最后结局的悲凉。
而在莲熙的日常生活中则用橙黄色为主的暖色调,这样色调的安排让观众明白现实的痛苦,回忆的美好。
冷暖色调的处理,都彰显出了莲熙对爱情的等待和忠贞不渝。
该影片导演姜帝圭表达出了内心深处最质朴的情感和敏锐深厚的关怀,女主人公莲熙六十年如一日地痴盼却因南北政治的问题分离,但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老去的将不会是爱情。
剧情人物的感情线也令人“恋慕”,‘恋慕’也深刻地体现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写影评看的第一部电影 被这十年如一日的等待所折服 被这简单唯美爱情所感动。
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等待 这是有多深的爱意才能维持这份坚持。
刚开头 并不理解影片究竟在讲些什么,跳动的画面和莫名其妙的镜头让我毫无头绪 但随着片尾的揭开 真的不能不说导演是用了心的去把开头的铺垫做好 恍然大悟的感觉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动 哭的稀里哗啦的
隔着严肃的铁栅栏,她似乎依稀地看到了你身处的北方。
她虽然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己已然年老的模样,却依然为此梳了妆,带着像往常一样、你最爱吃的饭菜,用与你分别那时、尚不过20多岁的少女面容,迎接着你的归来。
唯独不忘的是你 姜帝圭导演的镜头下的莲熙的独白大多是在讲自己的日常生活,全篇也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莲熙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表现形式下,一个平平凡凡的少妇形象就这样被表现出来,但同时,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却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不平凡—— 莲熙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八十六岁的老人,每天靠6片药来维持自己日常的记忆,但心中始终不忘的是自己数十年来一直坚持的无声的付出。
莲熙记得他爱吃鱼,每天不厌其烦地亲自去买,拒绝了路过的朋友帮买菜的请求,朋友的一句,“菜他都能背下了”,昭示了莲熙对这么一件平凡的小事的坚持。
不论是与女儿的对话,还是多处空镜头的表现,导演巧妙地用这么一处处细节,诉说了在这六十年来的故事——莲熙六十年来都没有搬家,并在家中整齐地挂着丈夫的衣服,认真擦着丈夫的皮鞋,平时经常去吃丈夫爱的冷面,做着丈夫最爱的饭菜,不忘记多准备一套碗筷。
日落,伴随的夕阳落下而睡却,连梦中都是关于你的故事;日出,跟从破晓的黎明打扫门前,等候你的到来。
导演从没有想让我们大吃一惊,他早在上面的有意安排的那一切之中,告诉我们,首任丈夫是莲熙心中最爱的人,是她忘却了一切也不会忘记的人,连薰衣草的花语也诉说着自己无休止的等待。
你不回来我不老 导演有意将她的容颜留在二十多岁的少女模样,仿佛是在用外表的年少,诉说她心中爱的不老。
本片使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空镜头,还有画外音的配合,向我们讲述了莲熙这个饱经沧桑,却仍然纯洁如少女的内心。
空镜头不空——多次出现的丈夫的衣帽,诉说着莲熙数十年来对丈夫的坚守;片头片尾的隔离网,暗示着他们这两个被相隔的爱人;一盒包装精美的饭菜,容纳了莲熙六十年来对丈夫思念与等待。
几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忽然到访,她得知自己即将见到丈夫,心思缜密的她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但她还是如往常一样准备了他爱吃的饭菜,装进充满爱之甜蜜的饭盒…… 可是,数十年的等待,却连给送饭这一件小小的心愿也无法被满足,饭盒被打碎的同时,她的心也碎了。
苍白的雪,苍白了她的头发;高高的铁栅栏,拦住了莲熙对丈夫的思念。
绝望的眼神下,莲熙再不复少女年华;希望的破碎后,最后的坚守也訇然寸断。
铁栅栏隔住的爱 片头片尾的火车呼啸而过,莲熙望向窗外,早已模糊的双眼依稀辨得那是一道很长很长的铁栅栏,她知道正是这条铁栅栏隔住了她与丈夫对彼此的爱,但她可能不知道的是,那条铁栅栏隔开的,是整整一个国家啊!
姜帝圭导演将自己内心最深的情结融入到了莲熙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身上,他巧妙地用爱情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表达了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自己的韩朝情结。
莲熙终究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老太太,被政治风波直接或间接伤害的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的一个女人。
莲熙的等候,也代表了不知多少人对隔离网对面的家人的思念。
那一盒饭菜,倾注了莲熙六十年的等待与希望,更装载了莲熙无限的爱恋,可这一份饭菜,终究抵抗不了那道森严的铁栅栏。
巡逻的军队,紧密的岗楼,以及那一重重的铁栅栏所构成的“三八线”,撕裂的可不仅仅是莲熙一个人的心。
影片仿佛从一开始都暗示了这样的结局,但是在结尾的高潮部分,仍然如怒涛一般冲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禁为这样的悲剧爱情留下眼泪,同时,更给韩朝两国政府一个深刻的警示!
深爱之人在心不在口。
不曾言说对你的爱,唯愿将六十多年来的思念与等候,化作我至死不渝的坚守。
—— 评影片《恋幕》 《恋慕》是一部由优酷出品,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执导,高洙、文彩元主演的电影。
以时代伤痕为大背景,讲述了一段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纯爱故事。
该片道军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引发观众思考。
本片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旁白进解。
片中的一开始,“莎拉是独身主义者,她常说自己是彼此不想爱的父母所生的怪物”伴随着这段旁白是崔莲熙在院子中打电话,却不回复电话另一方的人。
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让戏剧机构紧凑而集中。
最后一段旁白“原计划今日在平壤举行的第十八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五年后,健在者屈指可数。
”安镜头的运用,交代了影片的结尾。
以平民的视角,窥探着南韩小人物心底潜藏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莲熙所在的房子中,老照片、桌上新鲜的饭菜、皮鞋、干花以及钟表上的数字6.03。
都保留着男主离开前的样子,甚至是钟表还是珉宇走的那个时辰,在中间莲熙在刷牙时微微闪一下,展示了影片中莲熙的真面目。
为发现莲熙是一个老太太留下伏笔。
使剧情不会突兀,交代莲熙生活现状,展现了莲熙对珉宇的等待,也突出“纯爱”的主题 导演运用了隐藏叙事展现一个女子等待丈夫回家的故事,进而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引发观众的思考。
歲月遲暮 但記憶永遠停在最愛你的那時 吾愛如初
“若世上有你很爱很爱的人,便永存少女之心。我等你,就好像我永远不老去。”
原来是披着爱情外衣的南北韩战争宣传片
之所以短,真就是精华,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连串场人物(女儿)也没露面,成了遥远的彼岸传来的声音。原以为老年痴呆侵袭了年轻的莲熙,没想到是老年的莲熙只记得年轻时候的岁月。这时止不住的泪水落下、再落下。好害怕墙上的衣帽,桌上的饭菜等不到她只记得的他。万万没想到,原来他一直活着,只是在三八线那头。两个“莲熙”终于在绝望中重合,然而,莲熙永远不想忘记的珉宇经常说的那句,“等着我,我会回家”,还能实现吗?虽然体量小,但不影响成为最令人感动的反战片。
一辈子的爱都给了一个人 这种感觉真的应该很幸福 不需要转移目光 眼睛里记忆里只有他一人 片子拍的小清新到最后才释放 总觉得高修就是个大跑龙套的 那么漂亮的发型和服装真是浪费
时光定格六十年
配乐还蛮好听的。如果那段慢动作再持续久一点,估计就哭了。
亚太青年线上影展 叙事节奏还是蛮流畅的,虽然在进行到一半时大概猜到了大致情节。女主竟然是那个时候看过的韩剧奔跑的鲭鱼女主。
见了面别发呆,把你想说的,想问的问题记到一个本子上,一个也别落下。
典型韩式催泪剧。背景音乐舒缓又忧伤,和故事契合,很好煽情效果。
姜帝圭的电影音乐,总是煽情煽情煽情,平淡的故事,略感动。
阿茨海默症的老人怀着颗少女心等待前任丈夫的归来。虽然记忆不断退化,却始终记得关于他的一切。南北韩政治纷争造就悲剧的缩影。你不归来我不老。可是后来那任丈夫呢?好可怜的一辈子都没在爱的人心里留下印记。这样的爱虽凄美,但这放不下的执念对于枕边人是多少不公不忠。
想到《阿司匹林》里的台词,“人们总是喜欢用“如果”去勾勒一些莫须有的奇迹。可大部分“如果”都不可兑现, 不过是从希望到绝望的一个缓冲地带。”如果可以一直如果下去也是美的啊。导演真的很坏,用了这样一个无声的悲伤结局。 另外,喜欢这个英文片名,Awaiting.. 不是Waiting For是Awaiting...
好会讲故事,服
三八线与台湾海峡
好看,比国产微电影要好得多
总长不过30分钟,一开始就充满了淡淡的人情,但透着一丝诡异,在看到女主角喃喃自语吃药的时候,一度怀疑这又是一部讲述精神错乱的电影,再后来,年轻的女主角混在一群老头老太里跳舞的更显得特出,那候我隐约感觉到怎么回事了。果然,在电影进行到一半时,女主角大段大段的自言自语时,真相马上要出现之前。突然间,我的心被一个东西抽了一下,某个东西从记忆深处冒了出来,一下子百感交集。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感情这个东西虽然没有一模一样的,但是给人的感受却是如此的一般,一般的让人心痛,这一刻,巨大的同感涌了上来,泪水蒙住了双眼,画面里韩朝两地探亲,女主角已是老太模样,拿着每天做的饭盒冲下了车。
韩国这种催泪真是已经得心应手了,哎,生活为何有时会如此艰难,愿相爱的人们不要再分散
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中荡开。消声与蒙太奇的结合让催泪太刻意。
又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