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泛滥的时代,想把艺术欣赏节目做出新意,已经不容易了。
很多名作,由于被过多拍摄和过度传播,已经令人产生视觉疲倦。
为了吸引观众,制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或者杜撰花边奇闻,或者邀请当红演员助阵,以期制造耸动的效果。
这部《局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删繁就简,一人一椅,面对镜头,不紧不慢,絮叨那些打动过他的画或雕塑。
镜头里的那个人,是陈丹青。
2004年,陈丹青因不满国内的美术教育招生制度愤而从清华美院辞职后,逐渐疏离公共媒体。
近年,他偶尔出现在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上,不料,去年,这档火爆的脱口秀节目也莫名停播了。
最近,看一篇微信介绍《局部》,说第2季有望今年年末播出,我才知道《局部》2015年出过第1季。
陈丹青是个画家,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做你的老师,你大概不会希望下课铃声响起吧。
陈丹青很喜欢梵高,连续在好几集里讲梵高,他说看到梵高早期学画时期的素描,心里想:“他妈的,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而看很多美院考生的素描,他的感觉是:“看得我都想死”。
我搭同事Y的车,在回家的路上,给她讲这一段。
Y听得大笑,说:“为什么?
”我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好老师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引发你的思考。
恰好我也很喜欢梵高,要我看,梵高的画自带动感,画中的一切都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照陈丹青的说法,梵高是个很憨的疯子,他笔下的人物都憨憨的,大巧若拙。
陈丹青展示了一幅梵高初学画时的作品,一个没有五官的渔夫,他讲了很久,也没讲清楚这幅画好在哪儿,他只是反复说就是喜欢这幅画。
说到底,一幅画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出来的,语言和画的交集总是有限度。
陈丹青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到过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看过很多画家的原作,他讲他和这些作品相遇时的场景和感受。
看到《巴齐耶的画室》,他想到自己的年少岁月,最初特别想有一个画室,等到真的有一个画室,一帮朋友整日在画室里混,简直就是画中的样子。
巴齐耶画出了他内心的幸福时光。
他感叹自己度过那样的日子,却从没想过要画一幅这样的画。
女性如何看待女性的身体?
男性又如何看待男性的身体?
瓦拉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女画家,她画中的女性裸体,更像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很私密的闺房中,在生活化的场景里。
而巴齐耶,在那个对同性交往讳莫如深的时代,画笔下的男性裸体,看起来是那么的健康和自然。
观众喜欢陈丹青的讲解,说他视角独特,我倒觉得他在做一件回归常识的事,他让人们意识到一个事实:只要你是一个活着的人,只要你有感情,有一双眼睛,就可以去欣赏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
而有很多专家,实在是把艺术欣赏弄得太复杂了。
《局部》第1季第1集,讲的是《千里江山图》,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这幅画上做了非常详细的标注,说明哪个部分代表祖国的哪座山、哪座关隘。
我看了,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自己是个不配看这幅画的白痴,我真的看不出来,一幅抽象的青绿山水画,怎么就能代表具体的地址呢?
陈丹青的讲解就不那么吓人。
他说,这幅画的气魄很大,把每一部分放大,局部也能自成一景,处处好看。
他还特别提到这幅画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唯有年轻人才能对这个世界有着这么大的好奇,才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和自信,画出如此大气又精细的作品。
陈丹青说,他做这个节目完全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一集讲完就不知道下一集该讲什么。
但,他手里也是拿讲稿的,而且这个讲稿还被整理出版了,书名是《陌生的经验 陈丹青艺术讲稿》。
所以,有理由相信,他的讲解也并非完全随意,他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我注意到,陈丹青在讲解一个艺术家时,经常会联系到另外一个绘画主题相似的艺术家,一般都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对比一个外国艺术家。
比如,专画穷苦人,中国有王式廓,德国有珂勒惠支;反战题材画,中国有蒋兆和的《爸爸永不回来了》、《流民图》,西班牙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注重场景和细节,中国有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意大利威尼斯有卡帕齐奥;等等。
《局部》第1季以杜尚为结尾。
以前,我不能理解这个拿着小便池去参展的艺术家何以能获得那么大的声誉。
现在我明白了,杜尚身体力行的自由精神为后世的艺术家打开了无数条路,举着反传统、反权威的大旗,各种“作”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有人问晚年的杜尚还画画吗,杜尚答“不会”,又随口说“你又不欠社会一张画”。
是的,画画不能成为对生命的要求和束缚,既成的艺术准则也不应成为艺术家身上的枷锁。
不过,话虽如此说,并不代表我喜欢杜尚的小便池。
我只是惊悟:如果人能够自觉对既定的社会准则保持警惕,审美就不可能变得整齐划一,思想亦如是。
so just like 木心 and 陈丹青 have already pointed many times, the ancient Greece art productions are so much unbelievable and amazing.There are any good points about this art production, for example, the Marcel Duchamp gave up his painting career at the ending of his life because he believe that the classical art time has already past.Additionally, the ancient Greek statuary once have colours on its appearance which shocked me a lot.Anyway, now the point is nowadays what kind of arts do we still need?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culture is for exploring and expressing. The life is complexed and mystery, so art can help us to fight with this boing world, and help us to have a overview of the human being.for the future, we may are in the middle/ gap of two big civilizations, we shouldn’t forget about that.
1、国画没有光源之说,2、国人对痛苦记忆,多选择闭口不提,比如蒋兆和的画(他眼神真好看)3、梵高的憨劲儿有意思4、陈丹青说话有意思,即使讨厌都是一样的语调5、国画多为多点透视、西方多为单点透视6、好喜欢巴齐耶的画,纯净美好7、男画裸女带有欲望,跟女画家笔下的画作区别很大 8、大家都看到了,而最先表达出来的,便是艺术的进步9、对贝托鲁奇电影画面的解析,让视觉享受递进一层10、湿壁画是个新认知的种类11、有些作品看着会走神,有些作品看着会惊叹,还有一些作品,看着会静穆12、所有雄强的艺术、饱满的艺术、聚精会神的艺术,从来就是不知道他方,不管他方的。
我们活在现在,现代人不免比较,我们活在一个比较的年代13、古埃及、巴比伦、还有兵马俑,是坟墓的艺术,只有古希腊是人的艺术14、放弃画画的杜尚简直是个传奇15、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
如沐春风。
明明宅在了家里,却可以跟着去巴黎去纽约,去文艺复兴,去民国。
深入浅出,单集单题,有时候从年龄切入,有时从性别切入,有时从历史坐标切入,讲述一副画作和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东西方纵横对比,中国被埋没的画家,其代表作在陈丹青看来,力道甚至强过毕加索。
又说毕加索若看了北魏壁画,定是眼珠子都会吓出來,佩服的五体投地。
又说梵高初学习作,粗糙中有着天才,如今艺考的学生习作,精致却无可救药……陈丹青会刻意挑选被主流忽视,但个人钟爱的遗珠,也不吝展示他在各派观点夹缝之中的困惑和纠结,反正听得是一愣一愣,但又兴味盎然。
《死亡的胜利》中提到,欧洲自古就喜欢描摹苦难,不管是耶稣受难,还是地狱饿鬼,或者尸横遍野。
而中国的传统绘画,极难想到对苦难的描绘。
都是山水城池,花鸟鱼虫。
大家不愿意去讨论那些,自古有之。
再看当下,也能理解民众在观影和看新闻时的潜意识选择。
《谁养艺术家》里说,欧洲在几百年的绘画历史中,在十九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画作都是“订制”的,宫廷或者教会定制,画家都是接受委托创作。
没有谁是为自己画画的,都得听甲方的。
自认为画得再好,甲方说要改,就要乖乖改,哈哈哈哈,米开朗基罗也是如此。
而梵高为啥一幅画都卖不出去?
他的时代正是转型期,为自己画画本来就不多,没有谁给他订单,说请他画个向日葵或者星空。
梵高主动选择了按照自己兴趣来画,画完了没人买单,也非常正常。
这也算他潦倒的原因之一。
《非正式魅力》中,介绍了openwork的概念,就是在传统的精细的油画观念面前,那些印象派画作,都是“没画完”就拿出来丢人现眼的。
传统的画一般都得画几天几个月,你怎么能几个小时就涂抹完。
但思想一旦解放开来,传统的“完成度”的重要性就靠边站了。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意”,那个“状态”。
中国最顶级的书法,都不是碑帖,而是私信的草稿,一气呵成。
毕加索给一个贵妇画肖像,由于他风格诡谲,贵妇看完说:“这画得跟我不太像啊。
”毕加索说:“夫人,您会越长越像这幅画的。
”观看的意志:一部电影或者画,就看导演怎么诱导观众的目光。
我这么看这个场面,是要你也这么看。
个人的风格,他要说的意思,就通过这个观看出来了。
绘画的核心机密,有时候并不在画,至少不全在画,而且在这个画家怎么观看。
费里尼和卡帕齐奥跟徐扬一样,都热衷于次要讯息。
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
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且观看本身。
“你拒绝一件事,和你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杜尚。
太喜欢了,以至于一直懊悔怎么现在才开始看。
陈丹青聊起艺术来,真就像一个亲切又博学的长辈在与你家中闲话,可这闲话的内容又是那么的恳切、谦和、有力度且妙语连珠。
在介绍梵高的一期节目里,陈丹青说他最喜欢的一幅梵高作品——梵高早期一幅未完成的海边男孩画。
下一期节目里,他又说,有人问他说了一整期也没有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羞愧地想跳河。
他形容一幅画、一个画家的厉害,他说:“当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好像平生第一次看到绘画,从前的经验、知识通通不顶用了。
”他也说:“我惊呆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看《局部》的时候,我也是惊呆了,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很久没有接受到这样有意思又有内容的电视节目了。
看完节目后,我买了《局部》的三本书,内容是节目的另一种呈现形式罢,希望闲来无事翻开,能再发现不一样的“局部”。
千里江山图十八岁少年王希孟 艺术与年龄无关,少年的雄心与朝气赋予作品生气勃勃。
年少的未知,探索中的创造力,在创作中做加法,无限的表达和欣喜的尝试,发现大惊喜大惊讶,成就经典。
保留珍贵的孩子气。
死亡的胜利欧洲湿壁画 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画 早期作品的元气淋漓,原创力。
早期作品面对的两个历史任务,新主题新工具。
13-14世纪意大利画家:乔托、安杰利科、马萨乔、弗朗切斯卡、利皮、戈佐里《博士来拜》、拉斐尔老师基尔兰达约、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 尸体、棺材、屠杀是西方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
卡拉瓦乔《埋葬耶稣》,大卫《马拉之死》北魏云岗石窟:作品的单纯、雄大气魄 唐代龙门石窟 可是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甚至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艺术史有两三万面,绘画史包括古希腊罗马有两千年。
西方绘画史通常从文艺复兴开始。
人们总是关注成熟鼎盛时期的作品,固然这些作品的完整性技巧性艺术性高超,但早期作品的原创力、生气和表现力更加宏大而震撼。
最初的创造和探索是珍贵的,突破性的。
一路走来,从初创到成熟,是艺术家不断尝试、更新、融合的结果。
人民的胜利蒋兆和《流民图》 毕加索《格尔尼卡》 徐悲鸿 王式廓《血衣》描绘苦难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苦难往往比幸福更能打动人。
作品中的真挚、血泪,感染着每一个欣赏作品的人。
沉重的笔触,细腻的质感,饱满的感情,各种姿态各种情绪中的人群。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活中的磨难,在痛苦中挣扎、煎熬着,只要精神独立,心灵沉着,我们就不是精神的流民。
初习的作品梵高1853-1890 荷兰时期:下层人民素描 憨,大巧若拙。
法国时期:油画。
后印象派三大画家:塞尚、高更、梵高关注所有画家所有时期的画,会发现不同的惊喜。
早期的作品稚嫩的笔触,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复杂的构思,一笔一笔憨傻地画出来,表现出人和事物本来的特征。
创作的生命力,艺术的作品,在创作者执着的探索和尝试中,以最原始生猛的模样呈现出来。
忆起《月亮和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的疯狂和执着,无人理解的对梦想的炙热,完成了自我和艺术的融合。
巴黎的青年塞纳河畔北岸卢浮宫,南岸奥塞美术馆。
最佳状态就是在作品原来的氛围的环绕中看到这副画。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诞生的时刻,都有它生长、生成的那么一个阶段性的灵光,你可以叫那个是文化土壤,你也可以叫那个是时代的气氛,但是这个灵光一闪过后,一去不复返。
印象派:画自己的生活。
早期:马奈、塞尚、德加 后期期:莫奈、雷诺阿、巴齐耶。
梵高 巴齐耶29岁死于普法战争。
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很年轻就具有马奈和德加那样坚实的造型,同时又有雷诺阿和莫奈那样把握丰富色彩和微妙光影的能力,还有画场面性群像的能力,看上去不费劲、不着痕迹。
《画室》它就像一个早晨,像一个日子,像我们所有人都有过的一个青春的记忆。
《家庭团聚》《夏日》马奈潇洒和丰润,毕沙罗朴厚,德加神经质、穿透力和敏感度、杰出的造型能力,莫奈变化无穷,虽然已经有革命性的变化,仍然在前期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相对风格化,各有各激情的出口。
只有巴齐耶比较理性中性,兼有科学和诗意。
艺术和其诞生的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一旦离开最初的环境,艺术品的文化气息就会被破坏。
灵感总是在生活中的某个微妙时刻迸发出来,能够将其记录下来是一种运气。
青春,灵感,和那些美妙的时刻终将一去不复返。
我们在这些绘画作品中感受一点温情和希望,仿佛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和那黄昏时刻的最后一缕阳光。
谁养艺术家十九世纪之前的绘画基本是订件。
委拉士开兹《侏儒系列》 伦勃朗《夜巡》 工业革命之后,需求变了,绘画的风格主题也就变了,艺术的功能变了。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不再是订件,而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艺术家,自己决定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未完成的画画家:巫师—奴隶—画匠—宫廷画家/同业协会画家—自由职业画家。
宗教画、历史画、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文人画从订件时代到自由画家,艺术家的创作天分和灵感得到解放。
从满足需求,到对绘画的自我追求,是个人意志的一种解放。
人们在变得越来越自由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风格,表达出独特的自我,呈现出丰富的作品和创造力。
同样,在自由的年代也无法出现委拉士开兹和提香那样的宫廷画家和其饱满精美的美术作品,也不会有教堂回廊上拉斐尔和戈佐里宏大的湿壁画。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艺术,不同的艺术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绘画的放纵巴比松画派:柯罗、米勒 马奈《莫里索肖像》莫奈《日出.印象》 艺术趣味确立起来改变蛮难得,十七八世纪的普桑、达维特、安格尔已经使当时的绘画画到非常精细,无以复加,所以公众看不惯印象派的画。
绘画的规矩一旦破了,一个问题出现了,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毕沙罗注意到物象的无穷的变化,颜料一遍遍覆盖,他给了美术史一个命题,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毕沙罗是塞尚的老师,在蓬杜瓦斯的作品。
塞尚有一个古典的理想,要回到普桑的均衡,可实现到他的画上是他注意物体的边缘,当中经常不画。
打开的作品,你可以在塞尚的每幅画中看到他画到一半的样子。
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大师们从塞尚未完成的、拆散的各个绘画的角落,个人取一端,就慢慢出现了立体派,乃至影响到后来的抽象画。
一幅画可以不画完,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欣赏艺术的眼光也应当是包容的丰富的。
不管是普桑和安格尔精细到无以复加的作品,还是马奈和塞尚打开的作品,或是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都是经典的作品。
未完成的作品中包含着开放性和无穷无尽的意味,没有结束,可以反复琢磨,将此后每个时刻的灵感都融入到最初的绘画中。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欣赏和创作,无论艺术或生活。
非正式魅力宋末元初 赵孟頫、钱选 卢西安.弗洛伊德:具像画家 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有一个规则在那画画,可是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一幅画框起来,挂上墙就死了。
——毕加索文人画家确立的绘画态度:绘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画这副画的心情要比这副画重要,无所谓画完不画完。
这样的态度和意识欧洲到十九世纪印象派时期才醒过来。
音乐的印象派:德彪西 波德莱尔、马拉美:调理字和词中国古代当官的画家。
他不是为了卖,更不是为了订件,而是为了消遣,一种寄托,是一种自我给予的更雅的身份,在交际中有重要作用。
中国画的所谓传神,所谓尽其妙也。
文人画水墨画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神啊妙啊,无所谓画完不画完。
隶泛指书法,书画同源。
天才的未完成的作品是一种神韵与意味无穷。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不是为了完成,恰到好处之时停下来,才能物尽传神。
中国画的写意传神,西洋画从早期的精美完整发展到印象派和现代主义的变幻无穷,是人们对自我表达的解放。
艺术不必追求完美,而是恰到好处。
感谢当下在高晓松之后终于有人想起了他以前我都是看央10《人物》他在里面牛逼炸但是并不了解又极端渴望接近他我觉得很多是非假象在这节目之后就烟消云散了吧老师真的很严谨他说的每句话是那么的实在真善美过目不忘假丑恶灰飞烟灭高晓松如果不搞笑扯皮收视率会很惨老师那隔着镜片后面真知的眼神也许有人不爱看但是不打紧因为他的话很难让人忘记我想这个时代更需要他卖嘴皮与传道授业高下立判当然看了高晓松这三年不能提裤不认账只是要是我孩子大了我希望他先接触到的是陈丹青老师---与同学聊起来说到艺术了 立马觉得逼格搞高了不好聊他顿了顿说 并不是做饭是艺术 带孩子也是艺术把事儿整美了 都是艺术浅泛而谈 大抵如此只是躺在夜里会想如何真正的接近艺术如何去画一张美丽的画有时很难寻找答案幸而老师说了一些话告知了一些可改变也告知了一些不可能倍感欣慰!
我们活的很被动在真正的学校里没有几个好老师被挤牙膏一样一点儿点儿推出了校园出了校园没有了考核的压力一下子就卸掉了本不爱并不属于我们的知识脱下沉重的枷锁之后才看见了本身真正喜爱的东西却发现没有老师教无从上手又发现市面上可供学习的书总云里雾里这时候就能感受到这个时代多么需要陈丹青老师---夸赞的话收住说几句别的感言首先 这部片子里的审美观基本上坐实了现在综艺节目最高逼格场景简单 什么也没有标榜却有浓烈的艺术气息其次 动画的配置上及到位不管是名画的动态图还是搭配语言的装饰效果都有着极高审美并不是现在泛滥的飞碟说风格肯定是老师自己把关过的吧讲解中一些稍微生涩的东西都会加以备注 老师自己也会解释老少咸宜其中有一些话我觉得适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由此可见老师是真的棒-老师是有点老了真的没那么愤青了带着眼镜就是慈祥的长辈望节目长久可看做老师的学生乐此不疲!!!
第二季已经出来了,我才偶然看到第一季。
好像前阵子《千里江山图》大热的时候,也谈论到陈丹青。
对热点这东西我一直都不太留心,并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却不知道这样的态度算不算另一种自负。
其实这种状况很像看各色展览,逛各种博物馆,你总是避不开人群,但是又别无选择。
然而对于看一档节目就自由很多,当它冷却下来不再被热议,如果某一刻它仍然吸引了你,就如一场偶遇般惊喜。
正如陈丹青说他去佛罗伦萨的圣马可教堂,看一间间小禅房里安吉里柯的湿壁画。
同样的宗教题材,同样的人物画面,在这般安静的无人打扰的情形下,此刻仿佛化身其间修行的僧侣,你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画与它所产生的环境是一体的,你会明白为什么安吉里柯宁愿放弃做高官的机会,只想在这里画画。
片头的音乐让我想起《从卢浮宫到紫禁城》,当时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最后就成了东西方绘画的对比。
现在才明白,原来绘画在西方艺术史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着绝大多数的篇幅。
纪录片介绍的是主流的大众的,而陈丹青讲的是完全私人的。
他很认真的写了讲稿,甚至写得很文艺,但他非要端着稿纸好似漫不经心地念出来,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档节目属于“订件”。
然而他越是漫不经心你越是听得仔细,恐怕一个思维跟不上,就会少许多美妙的体验似的。
可是他讲的仅仅是“局部”,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
他是自负的,当他说到人们向他索求答案的时候他会想死,当他看到那些考美院的孩子们的素描时他会想死。
这种没有原因可说也许就是另一种自负吧,只是他用了相当谦逊于主流的方式来表达,然而越是冷静就越是鄙夷,他的自负比木心高明。
木心赞美鲁迅写的雪,然而他自己写的我以为比不上鲁迅。
有一次我看到,木心拿自己和曹雪芹比,这种狂妄或许近似梵高认为自己将来会闻名世界一样,是艺术家的特质。
然而我只想问问,即便木心和曹雪芹可比,那么我们的时代和曹雪芹的时代能不能比,如何比?
实际上许多事败就败在你要去比,只要一比,就势必会把自己的思维困住,尚未下笔,就已经输了。
而陈丹青说,世界历史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伟大的文明,是因为他们不知有彼此。
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都是如此。
我们是历史的后来者,我们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控制不住要自作聪明地去比较一番,这才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我们如何去比较我们的上下五千年?
你喜欢哪个朝代或者不喜欢哪个朝代。
如果严肃一点说,你没有喜不喜欢的资格,你只能去了解、认识,尽可能的接纳。
陈丹青说到徐扬的《南巡图》,诚然清朝是柔弱的、萎靡的、艳俗的,然而这就是清朝,和你所了解的广汉盛唐一样,它的存在不可替代。
陈丹青说王希孟的年轻,说梵高的憨,说古希腊是人类历史的少年期。
他是在说一种元气和灵气,说人之生来的你没有办法的天分,这一点才是最稀缺最要紧的。
如果少了这一点,你可以有学术,可以有传统,也可以有技巧,但却都构不成那个特别的你。
我们这个时代,和以往不同的是,并不存在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尖锐到关乎生死的矛盾,所以我们的信仰也并不是那些可以拿出来呐喊的凛然大义。
没有什么鲜明的旗帜,很包容也很多元,我们只想听点新鲜的。
不一定要有什么用,而这一点新鲜却格外的难得。
比如大多数人认可古希腊的雕塑是静穆的,而鲁迅偏要说,它们在诞生的时候也是雪白的,崭新的,在阳光下发闪的。
我们这一生会学到许多东西,眼界也会随着所学一点点广阔。
可是等你老了再来看,却发现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几个作家,那几部电影,那几幅画,那几首歌。
好像我们的情感归属其实老早就定格在自己的青春时代,只是有的人会一直保留着这元气和灵气,而有的人则一辈子纠结挣扎。
我们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练习,却丝毫也不敢说自己到了怎样的程度。
我们只想等来上帝垂青的那一刻,好像那幅画不是你画的,那首诗也不是你写的,正如王希孟一样,那是上帝让他画的。
最初是听广播的时候知道文学回忆录,知道木心,知道陈丹青,找来局部看,艺术气氛很浓,想来也是只有上学的时候了解美术史,然而也被考学压力稀释掉。
每天看一集,缓慢的节奏,超脱现实的自由,心灵的放松,虽然不了解很多艺术大师,蒋兆和的流民图之类的,但是听听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画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剪辑的非常好,忽然就很想学习后期剪辑啦。
总之,比 下饭综艺要好看,从第一季开始追。
像听美术史一样听课,做笔记。
【第一期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风景画早了上千年。
隋的展子虔(北周末隋初《游春图》),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台北故宫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虽然也可能是后人临摹的,但目前说就这么一张。
他还画过另外一幅画,是以大孤山小孤山作题材,苏东坡曾经拿李思训的画做过一首词。
现在只剩苏词,不剩李画了。
唐以后,短短的五代,出了董源(南唐,《潇湘图卷》)、巨然(南唐,《溪山兰若图》)、荆浩(后梁,《匡庐图》)、关仝,再过六百年,董其昌落笔提款,动不动就拿这几个前辈讲道理。
到了北宋的刘(刘松年)、李(李唐,北宋,《江山小景》)、马(马远,宋,《踏歌图》)、夏(夏圭,北宋,《溪山清远图》),山水画的气格越来越大,路数也越来越多。
【中国山水画的一场意外】这一期讲宋徽宗年代王希孟二十米长的手卷《千里江山图》。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许多大师都有专门的研究,专门的本子,但是很少看见专门谈论王希孟的著作。
民国的一位叶恭绰(1881-1968)似乎写过一个画论,里头专门有一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是关于《千里江山图》的。
这幅画现在还在故宫。
王希孟在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先看手卷终端的一篇题识: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另一位少年天才委拉士开兹】委拉士开兹20岁被皇宫召进去做宫廷画家,给菲利普四世画了一辈子的像,差不多到了60岁才得到了公众主管的位置。
他在晚年著名的大画《宫娥》当中,特地穿上这件有爵位的衣服,腰里面别了一串钥匙,很郑重地把自己画出来。
【对“孩子”的概念古代和现在完全不同】尼尔·波兹曼(美)《童年的消失》今天,我们在一切领域只划定成人和儿童的区分。
而在农村,有些孩子叫父亲就直接叫名字,这在美国更普遍,跟兄弟一样。
【艺术史上的杰作多是年轻人做的】在一些工艺要求特别精密的手艺中,只招十四岁以下的小徒弟,过了十四岁心不静、不纯了。
过了十八岁,孩子就转向智力。
法国的兰波十九岁就不写诗了;莫扎特、圣桑,身体还没发育就已经开始作曲;米开朗琪罗雕刻《圣母和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也就是20岁上下。
绘画是手艺,手艺第一,手艺之上,眼光第一。
眼光分两层,一是观察之眼,一是一边画一边判断自己的画,是经验范畴。
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也就是天份。
【十八岁好比崭新的电影】十八岁的感知是全息的。
整体地看隋唐的绘画(李昭道,唐,《明皇幸蜀图》)加上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画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胚胎和萌芽,是童年期。
早期文艺复兴(桑德罗·波提切利《春》)的意思非常像隋唐的画,一股子少年人的稚气、秀气、灵气和英气。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李成,五代宋初,《晴峦萧寺图》)格局扩大,气势雄浑(董源,五代南唐,《龙宿郊民图》),用墨慢慢老熟,但是宫廷仍然热衷青绿山水画。
当时的青绿山水也是一种歌功颂德,是主旋律题材。
《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千里江山图》开阔得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一幅画。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即取舍和概括;十八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十八岁干事其实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清明上河图》vs《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是世事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论画品、气格,到底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溪山草堂》)、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
《千里江山图》中则是十八岁的美少年,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这幅画。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记于2020.2.5)【第二期 死亡的胜利】【无知的好处】意大利比萨斜塔旁边有个圣墓园。
15世纪的戈佐里,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小告解室《博士来拜》,是整个文艺复兴壁画的一个符号。
木心:“元气就是孩子气。
”【陈丹青发现壁画新大陆】14世纪,博纳米科·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活跃于乔托晚期(对应中国明早期,对照文人画,文征明《携琴访友图》,沈周《三棵梓树图轴》,唐寅《松溪访隐图》)西方艺术史有两三万年,绘画史有两三千年,但是西方绘画史回溯到文艺复兴,也就是13世纪开始讲。
(相当于我们讲到魏晋唐宋这般古老)【油画不是欧洲最伟大的画】欧洲最好看的是湿壁画(原意是“新鲜”,先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对应于中国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但是工笔重彩画传世太少;湿壁画在意大利太多了。
湿壁画:《报佳音》,弗拉·安杰利科,圣马克修道院;《圣像》,圣彼德·保罗教堂;《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
意大利:乔托,安吉利科,马萨乔,弗朗切斯卡,利皮,戈佐里,基尔兰达约(拉斐尔的老师)。
到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布法马可的画是轰炸后的碎片修复的。
二战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屹立于战火,没有损毁。
《死亡的胜利》上面画着棺材、死人堆,画着贵族的男女在游冶、在宴饮、在树林中,上端是天使。
布法马可画完几十年,欧洲发生黑死病,过后庆生时在画旁狂欢。
薄伽丘《十日谈》几次提到布法马可,说他是调皮鬼。
《地狱》画着油锅、毒蛇、巨兽在吞吃下地狱的人,还有大群的圣徒、判官、军队,杀头和将要杀头的,妇女纠结成一团十分恐惧。
【早期艺术的独特魅力】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死亡。
早期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任务或者说历史机会。
一个是新的主题。
素材一样,但主题不一样,尤其是形式不一样。
所以早期作品再幼稚,它有原创力。
一个是新的工具。
湿壁画到乔托这儿有个新阶段。
新主题新工具互为因果。
到布法马可这儿湿壁画非常壮观。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即“元气淋漓”。
中国敦煌壁画,唐宋的敦煌壁画最好看、成就最高,如果要论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生猛,我们会喜欢北魏的壁画。
——龙门石窟(唐)与云冈石窟(北魏)艺术最要紧的是直觉、本能、最新鲜的感受力、可贵的无知。
贡布里希: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
【中欧文化的巨大差异】尸体、棺材、屠杀,西方各种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
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中国的传统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
(记于2020.7.18)
如果我们的大学里多几个陈丹青多好。可是,我们的大学里连一个陈丹青都容纳不了。悲哀!
陈教授的总结很有味道,用上海里老弄堂的气息告诉你艺术的另一种有折痕,有泛黄斑的典雅
这个如果是书稿多给半颗心,因为心中有个替代人选,如果邱志杰来讲艺术史决胜其千里,个人听过他讲齐白石一干人等。开篇五十七秒他是太看得起自己和观众了。现下这种稗官野史的泛滥真得是。。。不敢苟同。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隔壁一个学艺术史的研究生也能比他谈得好的多的多
听了一集千里江山图就不太想听了,显然是在念准备好的台词,千里江山图集青绿山水之富贵与宋画之清丽,点评下来翻来覆去就是少年人的灵气,干货一概没有,抒情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再拽几个名字就觉得自己专业专业极了,我一周赶出来的object analysis都要更深刻一些
朗诵专家
@2020-11-24 08:51:32
看了两集没什么意思,还因为某个观点和F吵了一架,不看了……
缺乏条理,张口就来,有错误信息。节目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传播知识前起码先查查真伪吧。常常抛出个立场又说不出所以然,没有思考,一众不懂装懂叶公好龙的文青表示深受感动,还说看不进去的人是因为理解得不够深入,咱诚实面对自己别装行吗?真对绘画艺术感兴趣,听陈丹青不着四六地吹水不如看个正经的美术史纪录片
知识分子的良心
奔着陈丹青去的,很喜欢他不高不低,娓娓道来的态度和语气,整个节目主观性较强,提到的人物,作品很多,基础介绍较少,有一些大体了解再来看可能更好。
不是我的菜
“局部”和“一千零一夜”都是真正能让我静下来的节目。想到文道后来还会为了“看理想”的生存,书生气地去“奇葩说”打过广告,真应该好好支持一下他的。这样的有内容、有态度、却又不偏激的节目不能做下去,可惜了。
去年先读完《陌生的经验》,最近才看节目,太好看了,每晚两集舍不得看完。生于今世,麻木最易,敏感最难。
陈丹青有点东西
被某种看似深沉实则轻浮的典型文化人stereotype成功引起生理性不适。这种张嘴就来的肤浅联想和俗气的抒情真的令人消化不良,事实上刚看到片头,听了3秒钟G大调就被那种紧绷的装13逗笑了,我看我还是滚回去听张法中好了。ˊ_>ˋ
选修课。老师声音南方语调好听的。
看完让我改变了对丹青老师的看法。
陆陆续续终于看完了,对我来说,这是“美的启蒙教育”。以后看展览说不定可以入门了。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