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更热爱罗马。
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永恒之城”总是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古老又不乏现代,颓废却带有活力,消沉中带着希望。
从《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开始,在意大利出生的索伦蒂诺把罗马重现带回到世界的注视下。
就算是之后那部和罗马毫无关系的《年轻气盛》(Youth),每一个人物也像是终生居住在罗马城,带着虔诚的信仰在年轻的思维和衰老的肉体之间搏斗,寻求生命,死亡和艺术的之间的平衡点。
当然如此热爱罗马的索伦蒂诺是绝不会放弃这座城市最迷人最神秘的部分——居住梵蒂冈深居简出的教宗和红衣主教们。
于是在2016年,他带来了《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
在这部十集的电视剧中,由裘德·洛(Jude Law)饰演的庇护十三世成为了史上最性感也最现代的一任教宗。
他总是穿着白色的内裤,裸露着上身,漫步在梵蒂冈明媚的阳光下,回顾自己的童年,同时思索着上帝,宗教和世界的关系。
这不是挑衅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的存在就是一种挑衅。
庇护十三世,《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三年半之后,索伦蒂诺再次归来,继续讲述这个挑衅的故事。
剧集的名字从《年轻的教宗》变成了《新教宗》(The New Pope),英俊的裘德·洛还在,只不过他的头上有了更多的白发,多数时候都躺在病房了,奄奄一息。
上帝自然不会让尘世缺少他的代言人,于是一位新的教宗从权力争夺中诞生。
这位新任的教宗由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演,宣称自己是约翰·保罗三世。
与前任相比,他更符合人们的传统映像,苍老严谨,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着装永远一丝不苟。
接任教宗之前,他隐居在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并直言自己对名声和权力不感兴趣。
可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这位面目和蔼的老人曾经的身份竟然是一位朋克摇滚乐手,同时还被孪生兄弟的神秘死亡所折磨,多么巨大的讽刺。
索伦蒂诺对权力的态度是讽刺的,尤其是在呈现梵蒂冈教廷对权力的争夺上。
名义上教宗的权力来自上帝,但他选举的过程却充满了妥协。
甚至城市里的那些位高权重的非宗教人士也要参与其中。
这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而不是关于宗教理念的讨论,最后的选择结果只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那么上帝的意志在哪里?
如果他真的存在,也只是看着在天堂默默地看着这场闹剧。
约翰·保罗三世,《新教宗》(The New Pope)在《新教宗》前半部分的时间里,整个梵蒂冈都都像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闹剧。
沉默的修女们决定罢工,希望由此来换取长久以来缺失的尊重。
广场的民众还在悼念前任的教宗,久久不愿离去。
新任的教宗想要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显然这他没有能力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他时常陷入困惑之中,又全力装出镇定自若,胸有成足的样子。
新任教皇面临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他的前任,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的庇护十三世。
他像个幽灵,即使没有肉体,也在暗中注视着一切,让每个人都无法忽视。
这给约翰·保罗三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前来探访的查理·曼森直言自己分不清楚新旧教皇的区别,让他无比尴尬。
而当他决定去会见病床上的前任时,甚至担心媒体拍到两人同框的照片。
最后他选择了逃避,暂时离开了充满纷争的梵蒂冈。
这也不是一个教宗该有的行为。
剧集的后半段明显带有更强的宗教意味,至少表面上看上去如此。
庇护十三世如同耶稣基督,像圣经中描述的一样的死而复生。
人们期待他像之前一样施展神迹,解决问题。
这正是他之前所做过的,例如让不能生育的女子怀孕。
《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年起的教宗》到《新教宗》,庇护十三世的身份大部分时候都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
即便成为教宗,他始终是个局外人,游离在梵蒂冈的教廷之外。
一个美国人,父母是一对嬉皮士夫妇,悲惨的童年始终困恼着他,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上帝和信仰的力量。
作为教宗极端的宗教保守主义者,将同性恋地神职人员驱逐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身份的焦虑从没有离开个教宗,也没有离开过梵蒂冈。
从这个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和他的继承者没有什么不同,都在寻求真实的自我。
索伦蒂诺的故事里,寻求自我是一个永恒的母题,他的主人公永远处于游离的状体。
在《绝美之城》中,托尼·塞尔维洛(Toni Servillo)饰演的是一个冷漠的记者。
观众们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着罗马城的繁华,可最终也没人知道这一天的游历给他的生命真正带来了什么。
到了《年轻气盛》中,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饰演的音乐家来到一所养老院度假,同时思索着过去生命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通常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索伦蒂诺更关注的是思索的过程。
《年轻气盛》(Youth)如何表现思索的过程,这正是索伦蒂诺影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主人公沉默式的思考常常和周遭繁华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游走在其中的人物不自觉地被那些荒诞而美丽的世界吸引,却无法真正将自己投入其中。
疏离感始终笼罩着他们,久久没有散去,最终传递给了观众。
索伦蒂诺喜欢用影像传递情绪,无论是瑰丽的罗马城还是宁静的养老院,都带着一种超越尘世的特质。
罗马城一群关在栅栏里面带笑容的修女,养老院里出水芙蓉的裸体女性,具有着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冲击力的影像让观众们沉醉,然后又心生疑惑,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么?
到了《新教宗》,类似的画面依然层出不穷。
修女寝室里的十字架变成了硕大的霓虹灯,即将就寝的修女转瞬之间开始扭动身体,伴随着电子乐跳起挑逗性的舞蹈。
又或者是让复活的庇护十三世走在沙滩上,赤身裸体地穿越一群泳装美女,暴露在众人渴求的目光之中。
无论出现与否,庇护十三世一直都是这些挑衅画面的核心。
从死亡到复活,他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可以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么?
修女的舞蹈,《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庇护十三世的困惑中,可以触及到《新教宗》的核心:宗教的信仰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既然所有的教宗表面上都在传递善的理念,为何不同的宗教之间充斥着纷争和对抗,人世之间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苦难。
索伦蒂诺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暧昧的答案。
复活的庇护十三世经历了一段小小的挣扎,就重新取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他身着华丽的衣服,如帝王一般被抬到红衣主教们面前,发表了一段掷地有声的演讲。
此时外面的世界陷入纷争,一群穆斯林恐怖分子劫持了人质,试图挑起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庇护十三世没有依靠任何外界的帮助,只身一人走向恐怖分子,似乎只依靠着个人的魅力让他们放下了武器,化解危机,一切都是神迹。
《新教宗》(The New Pope)一个对自我认同都产生困惑的教宗却可以仅仅依靠自我的魅力解决宗教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究竟信仰什么并不重要。
抛开繁琐的教义,各式宗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重要的是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将真实的自我传递出来。
外部世界的纷争并不会改变一个人,你永远都是你,也永远只是你。
《新教宗》的结尾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
约翰·保罗三世隐退,回归到尘世的生活。
庇护十三世受到万人朝拜,然后再次陷入昏迷,倒在“哀悼基督”的雕像前。
他是完成了在尘世的任务回到了天堂,还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复活,谁都不知道。
唯一能够知道的是,无论身处何处,拥有着什么身份,他永远都是上帝的仆人,也永远在真实的自我和信仰之间的挣扎。
或许保罗·索伦蒂诺会让这个挣扎的故事继续下去,展示下一次复活和真正的死亡。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第一季都宣传梵蒂冈版宫斗,结果是教宗找父母;第二季铺天盖地拿裘宣传,结果是披着外衣的宫斗。
第一季教宗穿着白色飘扬长袍在花园里晒太阳,第二季冬天的整个氛围就变得阴郁。
一般第一季围绕主线展开,若第二季还抱着人物不放就有炒冷饭之嫌,所以剧出到第二季都会对配角故事有展开,苏菲也好,瓦耶洛也好,酸溜溜的圣职长也很可爱,每天蹦迪的修女不带感嘛。
等到后几集lenny醒了发功了才有原来内味儿,神能不能救赎?
救赎别人?
或是救赎自己?
归于大海吧,本就不该来人间
紧接着年轻的教宗,趁着记忆还深刻的时候,在两天内看完了新教宗。
深深叹服从第二集开始的绵密的诗意,在古建筑里用丝滑的镜头运动展现古典之美,然后听John感叹“there is little room for poetry in this world.” Adam和John,新Pope和老Pope,以及介于right and left之间的middle way,索伦蒂诺依旧没有放过双亡的双亲,依旧聚焦于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要用一生来解读这个课题。
问题交给John,把他变成焦点的同时,也不忘基督化Lenny,将其变成ultimate solution,说和做当年耶稣的神迹奇事。
最终能坚挺做The Pope的人,是再无软弱的人:Lenny送走精神的双亲+寻得肉体的双亲;John选择接受软弱变成瓷娃娃和Sophie遁入温柔乡;Voiello在脑瘫男孩去世后终于再无软弱;想必也是索伦蒂诺的宗教观,即使他自言并无信仰。
但诗意之外,感觉这一季的处理有些放松了,并不像上一季那么严谨且拥有严丝合缝的大框架结构。
表达的维度太多,平行发生的故事线最终没有非常完美地整合到一个母题里,而是变成了Lenny在用不同维度的宗教观来逐个解题,那就失去了关乎宗教的高明的感觉,尤其又是以将Lenny神化为背景,这种落差感就凸显出来了。
同时,多线叙事没法统合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作为观众很难共情任何一条叙事线上的人物,因为他们在叙事的大环境里,时隐时现。
其实这部剧看完之后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小小的明确的表签。
Lenny代表的,就是信仰。
疯狂的善意不能取代信仰,自我救赎畏畏缩缩也无法代替信仰。
信仰,即使没落的纯粹的信仰仍拥有强大力量,但却不能总是让事情变好。
生命来源随着思潮走向威尼斯,而教会的母性力量终归纯粹的慈善。
信仰死亡后,只有善意的世俗主义能够代替他的位置,因为信仰在死前拥抱祝福了每一个信徒。
A true politician makes compromises, his decisions are not all just for interests but sometimes emotional or irrational for the interest of others, this is because he has faith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himself. In this case, the cardinals and pope are true politicians, because they believe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themselves. God’s first announced death breaks out an old circle but also traps us in another that is yet to be broken with the birth of faith once again.
宗教的影响有什么呢?
我觉得要看,宗教的神性,宗教的传播,宗教的教义和宗教的世界观。
其实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从一小部分人之间的故事开始的。
无外乎就是看到民间疾苦得到顿悟或者指引,说我们要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解脱,一小部分人的口口相传,让宗教的初始状态得到了稳定传播。
接下来就是神性的展示,神性就不赘述了,无论是复活的,显灵的,无往不胜的,只有这样,宗教才能在取得部分民众基础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在基于人们对神性的向往和不可思议的态度,得到炸裂的信仰扩散。
之后就是逐渐在教义的修订完善中确认本教的世界观价值观。
大部分宗教都是劝人向善,做好事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
中庸无聊却一点错都挑不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同样的信仰本质,在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政治意识形态改良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种类。
但我们总会忽略一件事情,就是神性虽然利于宗教的传播,却不是宗教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宗教可以愚民,也可以令信众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要看教义与此时的宗教领袖所采取的态度与所宣扬的内容。
某些极端的宗教,比如XXX(大家心里知道),就是反例。
那么在展现圣迹并且拥有miracle力量的Pius XIII,该如何做?
这一集里,Pius看到大夫老婆那身患数病,躺在床上佝偻的不像人的儿子,他跪在地上,虔诚的祷告,恳求上帝make him the man,但miracle却没有降临。
其实Pius说的对,某些神迹只是在非常巧合的某些机遇下,他碰上了他赶上了。
神性/Miracle可以为你锦上添花,但你却不能依靠它做一个合格的pope。
在我看来,宗教领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于信众的引导。
上亿信众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在地所接触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性善良有的人天生邪恶,但一旦他们成为你的信众,成为该宗教的信众,那么领袖就需要将上亿人的思维和想法,一起向同一个方向去引导,一起向属于本教教义的那个方向去引导,或者向你所理解的本教的样子去引导。
pius先开始认为宗教需要神秘,我们不能伸手就要来自god的安慰和解脱,我们要受苦,于是他不露面,他严厉的发表演说,信众们被引导,大家不愿来梵蒂冈朝拜,是因为信众在被引导到一个方向,“如果你无法suffer,那你也无法承受来自上帝的解脱,信仰不该被几次的严苛就对其丧失原本的信念(这是我对上一季的理解)”,但之后我们pius学会和自己和解了,于是love letter一出,他引导着我们的信众学会寻找爱。
瞧,这就是引导的力量。
这一季,我们的new pope是个脆弱的瘾君子,他有秘密,他不被父母原谅,他缺爱,他希望得到爱。
面对恐怖事件,他的演说是say no,信众和媒体被引导,让我们看到了强硬的教会态度和上下一心的坚决。
他坚信中庸之道,which 他认为这是最容易最简单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小小的宗教目标。
却不知道,其实中庸的爱也会有正态分布中的两个极值,狂热的爱和冷静的爱并不是-100与+100相加后的0.所以神性在此时失效了,pius的起死回生这看起来是一个神迹的事情,最终被闹来闹去成为了杀死无辜牧师的刽子手。
最后pius的演说里面提到,其实中庸的爱不是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宗教,或者说pius认为此刻的天主教,爱就是大义。
虽然我们有问题有困惑,但最终上帝会知道答案的。
最终,神性的解释权被交还给了上帝。
神性需要被引导,john paul,我们的新教宗,那位脆弱的陶瓷片或许并没有想清楚,神性的引导不仅需要所谓的神迹,而首先需要一个可以正视自己脆弱的教宗,当自己一切的错误和秘密都能被合理的接受、解释与释然,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具备了常人所无法拥有的力量。
pius最后明白了,神性或许终究需要被正面引导,就像是当我问你,请你不要去想那根铅笔,你脑子里一定不停的在回荡“我要想那根铅笔,那根铅笔怎么了?
”一样,suffer first一定会让信众产生疑问,而正确的love all却可以让每个人得到心灵解放。
《年轻的教宗》因为有裘花加持,文青在逻辑思维上的糊涂账还勉强遮掩,在老约翰的《新教宗》里,没有转移视线的花枪,魔术就再也没法让人赞叹了,老约翰本身的表演风格就是嗨到断片前一秒的状态,这种云山雾罩的东西在接地气的对手、配角、故事里很超脱,像诗和远方,哪怕他念的诗连韵脚都荒腔走板,远方连一个街区都远不到,到底有那么点意思在,可是在整个剧都异想迷离的环境里,他就成了老不正经,像Studio54里流连不去的老dancing queen,是的,衰老是最可怕的,正如古铁雷兹拒绝了同是红衣主教的求爱,而年轻貌美的弗雷迪一脱光就颠倒不能自已。
这个对比可悲又可笑,前面吧啦吧啦一通拒绝的大道理,还幻想得到了裘花圣灵的嘉许,可在青春肉体面前连犹豫都没有就拜倒了,那是靠精神力量吗?
那是告诉我们,老丑没关系,出来勾引人就不对了。
《新教宗》的种种前后矛盾让角色们越来越俗套,他们的痛苦越来越可笑,古铁雷兹长得挺像胖的阿凡提,本来挺好,一下人设就坍塌了。
《年轻的教宗》,酒店里的妓女用手机近距离拍了裘花的照片,绝不拍照的裘花竟然扭脸就走了,这个悬念一直干扰我,此后只要一出现手机,就恨不得伸手进屏幕给他打一行字:妓女手里有照片!
最后出场的回顾里竟然还有这个妓女的特写!
好吧,就当裘花圣灵附体早早预知自己会死在第一次公开布道时,等妓女知道她拍的是谁,这照片也不重要了。
这种无节操粉丝向的维护心情提醒我,裘花已经把角色建立起来了,所以才会边看边为他担忧。
老约翰呢?
这大爷天生一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滚刀肉形象,没法让人为他担忧,让观众为他担忧本身就说明人设坍塌了;可是一部观众没法担忧主角命运的剧,怎么能让人一厢情愿穿凿附会替它的漏洞自圆其说呢?
最难以忍受的是竟然以为梵蒂冈和意大利的外交角力里,梵蒂冈真的可以动用宗教威胁,裘花那么说的时候,对象是一个正宗意大利花瓶,而裘花的确用饥饿营销的手段创造了进球机会,观众也许可以接受这种文青下棋想2着就以为决胜千里了,命令教众“不参与政治”是无差别打击,并不能针对总理个人,等于是外交宣战,实际效果恰好解放了意大利,当且仅当“花瓶会认为一切都只关于自己”这种勉强站住脚的前提下,这个段子可以成立。
看文青设想政治,什么时候翻白眼都是恰当且必要的。
解读宗教意象都成了搞笑,啥宗教油画、远古雕塑、奇异的袋鼠,最大的意象就是无处不在的苹果,裘花全套执政方针就是四个字的花活,饥饿营销,把乔布斯的灵从地下请上来附体就够了。
如果没有疫情导致剧荒,真的看不下去。
我都已经走神到这种程度了:艾斯特第一眼看见情人,一面喊“天使啊额滴爱”,一边要人刮刮胸毛,我忍不住笑了,这您就下不了眼了啊?
得亏您没看见裘花\秃,毛都长身上了。
John其实目前就是一个吸血鬼。
他不断输出他的故事和情绪,让别人承接,但举止上没有展示真实具体的爱与信任。
他问黑人修女的时候是“我信任你”(其实没有,但他说是就是),“那你信任我吗”(反向索求)。
还有前面和国务卿讲父母兄弟故事同样是自我输出。
他精于表达,因为他太需要表达了。
也因此他无法回答任何具象化、现实的问题,比如“你对这教廷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你认为教廷接下来要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你有没有去看过昏迷的那位教皇”(他曾说他非常欣赏Lenny,但到了教廷没人提醒他都没想过去看望他)。
他花很多时间自我沉思,但在爱方面还是个襁褓中的幼儿,因为爱是实践,他年纪很大,实践却太少了。
这是一个好的续集,但是它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好第二季和第一季让我惊艳的一样,画面、构图、故事本身都足够让人吹嘘。
从第一季起就觉得导演敢拍编剧敢写,乃至到了第二季的开场修女蹦迪的时候,也让人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我是说,如果不是这个开场,那么又应该是什么开场呢?
之后就是熟悉的开场和熟悉的故事。
第一季的悬念遗留让人不自觉地对第二季抱有厚望。
事实上我最开始的时候,哪怕觉得故事节奏稍缓,也还是能快乐的觉得编剧是真的敢写。
是敢写吗?
是真的。
但是这种敢写又未必不是一种炫技。
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炫技。
教皇的轮换夹杂着各种权力观政治观的轮番登场,带出了更深的阶级矛盾。
方济各二世的死有权力斗争的一面,但是本质来说依旧是阶级的对立。
人只有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才会反抗,人之本性。
接着就是轮换,约翰爵士真的是个好教宗吗?
他从最开始展露出来的中庸和脆弱以及人性的自私都让人觉得和莱尼是两种人。
极端的权力使人狂热,使人失去自我。
所以在片外我也依旧在期待莱尼。
然后就是很生气很生气很生气气死了!!!!
虽然现在冷静下来能说虽然这个结局让我很生气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片子,但是还是记得最开始看结局那种气到心塞的感觉。
有种莱尼就是为了出来把事情解决了然后就可以去见上帝了的感觉。
虽然一直开玩笑说莱尼是上帝小号,但是他身上带着的神性在这一段里面反倒让我觉得他变成了一个人了,变成一个偶尔也会自私的人了。
最后上帝回到人间,与众人亲吻,又重归天堂。
是一个轮回,一个循环。
感觉应该是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1一谈到基督教,主题就是说爱。
电影很好的反映了天下一家的思想,一种共在性。
一个修女,一个领头的祈祷者,一个杀手,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梵蒂冈的国务卿,一个同性恋的红衣大主教。
当然还有我们上一季的圣人庇护十三世(由贾德.劳尔出演)。
没有爱,美丽的十字架会堕落为霓虹灯。
集体管制的生活,将我们的身心变成牢狱。
修女急着要抽烟,神父急着要放松。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DNA当中,我说23对染色体中到底在哪一个位置写着爱呢?
人类的爱,到底是不是本能的?
爱他人,会使我们流泪吗?
新教宗在第3集说,畸形的爱会导致痛苦。
他的解决办法是用温柔的爱,将激情替代。
可以说是中年人老年人的爱。
年轻人荷尔蒙激素那么高,怎么会放弃激情呢?
第1集当中,匆匆上台的方济各二试也是个激情的代表人物。
他单方面表示要舍弃教会的所有财物,把他们分给穷人。
要把欧洲的难民接到梵蒂冈来。
简直是灾难。
要知道我们现任的教皇也叫Francis,这个月正在被起诉,是8年任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这关于贪污受贿的起诉书达到487页:“it could cement his reputation as a great reformer or prove the Vatican is unreformable,” says Ed Condon, a canon lawyer and editor of the Catholic news site The Pillar.(“这可能巩固他作为伟大改革者的声誉,或者证明梵蒂冈是不可改革的,”教规律师、天主教新闻网站the Pillar的编辑埃德·康登说)三顾茅庐邀请新主教上台的阵营中有一个大美女,大家一定记得,这个人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上节谈到的案件中:As chief of staff Becciu allegedly paid out 575,000 euros to security adviser Cecilia Marogna, dubbed the Mata Hari of the Vatican, who was meant to use the cash to free kidnapped nuns in Africa but reportedly spent much of it shopping at Prada, Louis Vuitton and Italian furniture shop Frau, where she allegedly dropped 12,000 euros. “I think I have the right to buy myself an armchair after all that work!” she later said. (作为幕僚长,Becciu据称向安全顾问塞西莉亚·马洛尼亚支付了57.5万欧元,她被称为梵蒂冈的艺妓玛塔·哈里,本打算用这笔钱解救非洲被绑架的修女,但据报道大部分钱都花在普拉达、路易威登和意大利家具店Frau购物上,据称她在那里狂血拼了1.2万欧元。
”干了那么多活,我想我有权给自己买一把扶手椅!
”她后来说。
)2
意大利人真是太会讽刺了。第一集出现即暴毙的方济各二世,完全在讽刺现今教皇方济各一世嘛,就连长相都很相似。
非常精美,剧情台词深度也够,比第一季表现稳定。尽管发福发际线后退罗圈腿恋爱人品渣,仇花的颜值和演技还是能打
到底六集为止,有点乱
那么多看不懂但为什么我哭了。
神性与理性难决胜负,结尾的人性最伟大,我们永远也不应试图理解上帝,上一季的教皇自省在这季被普遍化,裘德洛真的太有魅力了,帅这个词形容他都肤浅了
没有裘花的教廷感觉没有灵魂了,虽然Sir John也有他的个人魅力吧。另外,这季相比第一季太难懂了。
画面结构的精美大幅提升,情节野心太大,什么都想谈的结果就是零碎割裂的剧情和大段长篇的独白。画面1星,勾引斗角1星,裘花再1星。
这季就是因为上一季太成功了才重启的,感觉索伦蒂诺有点被逼,毕竟发行方和剧迷的期待都很高,不好操作啊,前四集整个宫廷内斗,太剧情太drama太大众化了,没有内味儿,直到裘花复活后才恢复了那种欧陆文艺属性。威尼斯医生夫妇散步那场戏拍的非常舞台剧,妻子户外走秀整个画面都亮了,这才是索伦蒂诺最吸引人的地方。总觉得埃斯塔有抹大拉的玛丽亚属性,对这角色的结局有点不解。新教宗本身是个脆弱的人,所以把爱的定义放大了。爱意味着放弃自我,爱神和爱人,殊途同归吧。
莫名其妙。
4.5吧,非者名那不勒斯球迷好棒!7-9单独拆开情节也许是OK的,但节奏的确是被打乱了。Sir John的角色魅力很大一部分归功于马尔科维奇。
看不太懂
梵蒂冈心机男101,比上一季更敢玩,只要沾了皇字的边,权力就无边…半仙Lenny和妖男John惨遭淘汰,Voiello大人白袍加身,板着脸的小老头终于笑了
不如上一季了
All form and no substance. John Malkovich shouldn’t have been cast in the first place. What a pity. The Young Pope was such a brilliant show.
前三集和后三集都五星,中间三集不行。
2020年的第一份礼物。
流水的教宗,铁打的弗耶罗。
珠玉在前,狗尾续貂,啥也不是。
狗尾续貂
我只能说:混乱不堪,胡乱表达!太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