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故事套上英式冷幽默的壳,用厄乌德琴(这琴挺好听的,土味摇滚啥的)外化叙利亚人对家乡安宁生活的向往。一上来就明示难民导致欧洲强奸案上升啥的,我还以为是劲爆右翼影视,后来渐渐转变到揭示难民悲惨过往,难民制度僵化不人性的左翼老路上(不然戛纳肯定不敢选),结尾积极向上可以接受。有几个梗挺好笑的,台词也有点意思,男主和家人吵架说I have to accept a war in my country but I don't accept war in my family,漫不经心带出故事背景啥的。如果能加点考里斯马基那种摄影美术风格就更好了。苏格兰英语比难民英语难懂100倍。。。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冷峻又充满热情
这种题材容易处在边缘状态,拍的好是人文,拍不好是消费
难民故事套上英式冷幽默的壳,用厄乌德琴(这琴挺好听的,土味摇滚啥的)外化叙利亚人对家乡安宁生活的向往。一上来就明示难民导致欧洲强奸案上升啥的,我还以为是劲爆右翼影视,后来渐渐转变到揭示难民悲惨过往,难民制度僵化不人性的左翼老路上(不然戛纳肯定不敢选),结尾积极向上可以接受。有几个梗挺好笑的,台词也有点意思,男主和家人吵架说I have to accept a war in my country but I don't accept war in my family,漫不经心带出故事背景啥的。如果能加点考里斯马基那种摄影美术风格就更好了。苏格兰英语比难民英语难懂100倍。。。
译名挺清晰的——如何“流亡边界”,又何谓“边缘状态”。影像风格冷清空寂但却带着一点黑色幽默,虽然是难民题材,但却并不伤春悲秋。
第一遍没有看进去,第二遍,爱的不行。 给我无数的灵感和方向。
平庸但有一些学来的可爱,明亮配色总是会讨人喜欢。男主角好像黄衍仁啊,但压轴的音乐表演mute掉音乐放配乐的处理方式有点难以理解。
难民保质期说法有点意思 阿富汗于2003 苏丹于2006 伊拉克于2005 而叙利亚今日亦如是. 西方主流视野被遗忘之旧难民 被安置在蛮荒苏格兰小岛 Oud琴少年空虚无望苦痛 于是文本语言也力图如此表现. Boris究竟做错了什么 被引诱又不被兑现 那事实并不存在的希望 3.5
移民的痛
移民问题。风格有点儿不统一,诙谐和沉痛突兀。
看得挺高兴的,中间突然出来一只ji。。。吓半死。后半部基本用看恐怖片的办法看完了。不然可能会给五星。
古典主义的画面声音配上了好莱坞式三幕结构的剧本 但这部极简主义风格情节剧又好像情节寥寥 开篇作者看似传递了观看的方法论:人只用露出眼睛是因为它足以传达极为丰富的讯息 于是试图读解出什么 却在一次次正反打中发现呆滞甚至僵死的目光 边缘人的国族身份质询话语借那些游离在风中的躯壳得以言说 肉身嵌入景观成为苏格兰地貌panorama的一部分 只有环境音不断运动、流溢 逐渐冲散了异质性的歌声 将困境延伸向未知的远方#Ed Filmhouse#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将温情的段落放在最后也难以冲淡前90分钟所有的酷寒啊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不如把其中所有上课的部分截下来剪成短片。
对于难民的生活恐怕只能从这样的电影中来了解。作为难民,尝试融入“接受他们庇护申请的国家”的当地生活,但屡屡失败。只能吃“嗟来之食”,活得也毫无尊严,唯一的慰藉是电话线那一边的父母兄弟传递的乡音,可想到他们依旧还在地狱般苟延残喘,仍令人惴惴不安。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时,那种彷徨和不安恐怕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残酷的现实,让我更加安心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逐渐强大的国家之中,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身在其中不易发觉的幸福。
9/12/2020 @ IFFAM Online。片初的黑色幽默風格還以為會一直延續到全片,誰知中段變成了難民心酸有誰知,後段又轉成正能量滿滿的自我和解。幾位難民室友的角色反而寫得比男主角討好。
色调画面很美 故事情节太无趣了
伤痛撕裂的哭泣离别,引人发指的恶行…那属于其它电影,其它故事。这里寄情于音乐,消遣着彷徨心绪,始终在等待着。拥有超脱于同类题材的风格传达迅速吸睛,也不再停留于宣讲式的任务完成与命题…这种别致十足惊喜,也刚好和可能被诟病于“不够亲身观察”的作者十足的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