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说群居动物通常比独居动物聪明。
这样说来,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了。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群体”意识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意识成了一种负担,当在曲意逢迎、自私妥协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当想改变时又发现错过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可能这就是一种悲哀。
“中学以后还有高中,高中以后你将面对真实的生活,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将狗屁不是。
”
格雷格的妈妈致力于破坏格雷格兄弟俩的关系,虽然这与她的初衷相反。
她的初衷是想让她这俩儿子和谐共处,她声称兄弟是彼此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有一天,你们会是对方孩子的叔叔”,为此她还煞介事地成立了奖惩制度,如能和平共处,则奖,反之则惩。
接下来,这位母亲却干了一系列的蠢事。
这些蠢事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
如你所知,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各有各的聪明,蠢货各有各的蠢。
话虽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蠢人的时候,有时会产生一种烦躁的亲切感,因为你发现,你身边往往也有这样的人物,或者干脆你自己就是。
格雷格的哥哥罗德里克趁父母外出,在家里举行狂欢派对,要格雷格替他保密。
父母回来后还是发现马脚,质问格雷格,格雷格憋不住,泄了密。
格雷格泄密会有什么后果?
稍用心和稍有脑的家长,都知道,这会让格雷格他哥恨死他。
可他妈居然怒气冲冲就要去找罗德里克对质。
她被格雷格的哀求阻止了,格雷格说:“如果你去问罗德里克,他就会知道我告密,以后我的孩子可能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罗德里克叔叔了。
”他妈妈一听,咦,这话怎么那么耳熟?
噢,想起来了,这是她自己的原话。
总不该前几天她还要求他兄弟俩相亲相爱,这会儿就让他俩互相残杀吧?
想了想,只好先忍忍,这事不追究了。
但她没忍多久,就憋不住出卖了格雷格。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她对大儿子罗德里克太愤怒了,不得不身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揭穿了他。
她携同她的同事,——家庭教育上的同事,——孩子他爹,一起毁掉罗德里克的梦想——以教育罗德里克的名义。
不用说,罗德里克恨死了格雷格,格雷格自然“生不如死”。
实话说,看电影的时候,我很烦躁,因我深知天下多下父母,以爱为名义,置子女于“生不如死”的状况而不自知。
“爱”这个说法好像万能药,仿佛有它为前提,一切冷暴力、一切疏忽、一切强权、一切愚蠢……皆可被原谅。
终于,格雷格靠他10岁少年的本能意识到,不能指望父母了,要咸鱼翻身,改变被压迫的命运,只能靠自己。
他以10岁的智慧决定了,用善意去换回罗德里克的善意:帮罗德里克重新实现梦想,在“达人秀”上参加摇滚乐队的演出。
他成功了。
这里面体现出来的规律基本可以概括为:年纪越大的人越蠢。
哥哥罗德里克比格雷格蠢,妈妈又比罗德里克更蠢。
当然,我说的蠢,不是那种寻常意义的蠢,你懂的。
在“寻常意义”上,他妈妈不蠢,相反,还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有身份证的人,至为讽刺的,是她的职业:她专在报上写家庭教育方面的专栏。
或者可以把“蠢”这个词,替换成“没诚意”。
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智慧不过就是一种诚意。
电影的尾声,格雷格的妈妈突然被格雷格对他哥的善意感动了、点醒了,或者说,刺激了,她居然做出了与自己一直以来教母形象大相径庭的举措:在台上给罗德里克的乐队伴舞。
你知道,一个母亲,需要有多开明,才能这么丢下架子,当众给青春期的儿子的摇滚乐队疯疯颠颠伴舞。
导演的原意大概是想说明:这个妈妈与孩子达成了理解和和谐。
但是,一个原根本没有用心理解过孩子的母亲,一个有优越感的固执的母亲,能与孩子达成“瞬间理解”吗?
这又不是科幻片!
导演大叔啊,请遵循一下人物的性格发展好不好?
电影总是那么不现实。
电影里的人总能在影片结束前达成理解,电影里的人也总能在影片结束前被感化,真是太偷懒了,用刚才说过的词说,太没诚意了。
生活有这么容易吗?
这样拍电影,是骗小孩吗?
不对,事实上,小孩往往比大人聪明,应该说:这样拍电影,骗大人吗?
可是,那些看似愚蠢的家长,他们其实比猴还精,他们不用骗,他们只选择他们需要的去相信。
请让我发散,并允许对号入座一下。
于是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并不正确的环境和四类人的故事……环境:在故事中就是那个主人公小屁孩Greg Heffley就读的初中。
第一类,就是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因为是绝大多数,仿佛环境也被染上了这些人的属性,可一旦把这些绝大多数拆开看,看这些个体,这些个体在这个环境里又是那样的无奈 ——实际上,是他们屈从了环境……就像那奔腾的河流,无论气势多么磅礴,一旦对应到每个个体、每滴水珠时,拥有的都是无力选择与无法改变流淌方向的无奈……而这类人在故事中,就是初中里的绝大多数人,尤以那个权力欲极强的Patty为代表。
第二类,就是还没融入环境,但渴望融入环境并得到环境认可的人。
在故事中就是主人公Greg Heffley。
从他一开始对“日志本”的定义,就向我们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雄心。
第三类,就像故事中的Rowley Jefferson,作为Greg Heffley的好友,Rowley Jefferson和Greg Heffley完全不一样,他拥有一种“钝”的力量,他仿佛不知道环境的改变,他仿佛不知道别人的眼光,他只是按自己的频率活着,他只在乎他应该在乎的人——朋友。
第四类,这类人刚好和第三类相反,就像故事中的Angie,一个酷酷的小女孩。
她和Rowley Jefferson正好相反,她拥有敏锐的思维,纤细的神经,让她真切的感受着环境的一切。
于是她知道环境的不足,环境的黑暗……于是她给自己建筑了一个地方,那地方只属于她自己,在那里有她的价值判断,有她的信仰。
而这样的判断在痛苦的反思,无奈的选择与尝试后其实更接近于真实,接近于真理。
关于这样一个并不正确的环境和这四类人其实有许多结局,不过故事很温馨,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圆满的答案——还没有融入环境的三类人,终于没有被环境所同化,并在环境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至于环境的不正确,其实在Greg Heffley捡起起司时便向我们说明了:“错误的朋友关系,错误的食堂餐饮制度,错误的屁股?
那些都是毫无意义的。
就跟这块起司一样。
我也明白,你们所有人也明白。
”这一切并不容易,一个一直渴望融入环境并获得环境认同的人能发现并指出环境的问题(无论是否完全正确)都是难能可贵的,甚至于不可思议的。
而Greg Heffley的转变必须归功于Rowley Jefferson,因为一个人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并没有错,而且一个人的成长甚至于社会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渴望下推动的。
但,这样的渴望以及错误的目标很容易让人和Greg Heffley一样——变得自私。
关于这一点在故事中是Rowley Jefferson在知道被陷害后告诉Greg Heffley的,并且Rowley Jefferson用自己的方式惩罚和教育了Greg Heffley——绝交和失去朋友的孤单。
而这样对自私的警告和处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惕的,因为在当下的环境中,“Greg Heffley”是最多的。
而如果这个环境有问题,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呢?
这是一个近乎于哲学的命题,没有人知道正确的环境社会是怎样的,于是才有那么多的理想社会的模型。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知道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至少知道什么是不值得我们去花费太多精力的。
就像Angie在放假时对Patty说的:“当有一天,初中毕业上了高中,再之后,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到那时候,所有你现在看重的东西就都什么也不是了。
”而故事就在这三个没有被环境同化,拥有了自己判断的孩子的笑容中走向结束。
而对号入座着的我或者我们呢?
笑容是否属于我们,我们又为什么而欢笑,当生命行将结束时,我们追求一生的是否真的重要!?
(写于2010-11-01) 操场上一块显得格外不协调的奶酪引起了一位小帅哥与小胖墩的注意,同时也带出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奶酪传说。
在学校里,它没被人碰过,也不知道是谁扔的,一直待在操场上被腐烂,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无意间碰了这块积聚了神秘魔力的奶酪,瞬间就变成了被定义为积邪恶力量于一身的怪物。
所有人都避而远之,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传播开来,一个接一个直到传给一个德国留学生才得以平息了这场荒谬可笑的奶酪风潮。
而影片《小屁孩日记》就以以上的奶酪定律为蓝本对鬼灵精怪自私自大的小屁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人小鬼大脑袋里装满了无数个鬼点子,自命清高的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越高一筹,争强好胜后的结果往往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爱出风头又高傲自大外加超级自恋的小屁孩格雷格,有一对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一个比巫师还要邪恶一百倍的老哥与一个利用年幼无知而博取父母怜爱的弟弟,只好把所有的心思倾注在学校里,抱着能一举成名的希望开始了中学之旅。
为了能变成万众瞩目的明星,格雷格耍出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招数,同时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结果不但没有成为万人迷反而还被打入了冷宫,如同原本自信满满会成为人民英雄的蝙蝠侠,在不断地逞英雄中变成了让人耻笑与孤立的小丑,美梦与现实逐渐背道而驰。
在家里一直扮演着背黑锅的角色,格雷格想要证明自己得到认可完全可以理解,但当这种意愿是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是依靠耍小聪明不劳而获的时候,往往只会事与愿违。
为了成为“班级宠儿”格雷格上摔跤课,不但被瘦弱看似不堪一击的眼镜怪异男福莱格里打了个落花流水,后来侥幸利用铁板增重后还惨败于眼中钉的石榴裙下并登上了报纸的版面。
加入安全巡逻队后,为了躲避在万圣节惹毛的那群小子,格雷格胡编乱造让小朋友跳进大坑,被发现后还把罪名嫁祸给好朋友罗利,最后弄了个人名两空。
还把憨厚单纯的罗利当成人肉靶子。
嘲笑他的漫画,却在有意无意间助罗利登上了人气王的宝座,自己却变成了一只让人不屑一顾的小蚂蚁。
格雷格为了凸显才艺参演舞台剧却变成了一场闹剧,为了气罗利,格雷格只好虚伪的与福莱格里交朋友却弄得自己狼狈不堪。
一路下来偷鸡不成反倒是蚀了数次把米。
操场上那块日积月累不断在腐烂的奶酪仿佛就是格雷格的真实写照,两者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学校里,格雷格越是绞尽脑汁急功近利的想出名,就越被人疏离排挤,直到最后的孤独无依。
格雷格就像是一道需要运用奶酪定律才能解答的谜题,两者相辅相成。
就在格雷格的好友体系即将瓦解的时候,罗利在强迫之下吃下了那块奶酪,同学们知道后个个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与罗利同甘共苦分忧解难,他就是格雷格。
在罗利感到最无助与最伤心的时候,格雷格毫不犹豫说是自己吃了那块奶酪,成为众人所隔离的新一任对象,不过格雷格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反而是更加开心。
虽然最终格雷格并没有成为什么光彩夺目受众人追捧的明星,但通过这片让人敬而远之的奶酪却重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
而那块令人闻风丧胆的奶酪也一样,虽然一直被众人举止千里之外,不过最后还是有一个小帅哥与一个小胖墩接受了它,并重新定位了它存在的意义。
一切都皆大欢喜。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常想自个的入学时光跟这些孩子比起来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剥夺了俺能拥有美好儿时回忆的权利。
片中的孩子们依照着边学边玩即成才的原理茁壮而快乐自由的在挫折中成长,而俺只能被约束着无奈的呆在学校里从枯燥的文字与教导中生硬的获知人生的道理。
这两种天壤之别的认知模式与渠道现在也只能用“奶酪定律”与“微积分定律”来形容了。
导演并没有把这样一部儿童电影拍得很幼稚,而是让与片中小孩一样的同龄人可以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与道理的同时,使大人们看过后也能感同身受。
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鬼点子与贯穿人一生的真理相结合,汇成一盘合乎众人口味的美味大餐,既能感受到回归童真的那份快乐与单纯,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些珍贵的人生启示,是这部电影最妙的地方。
从影片中孩子们可能会很单纯的体会到人不可以骄傲自大,要脚踏实地不要想着凡事能一步登天,而大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也许是不惜一切追名逐利后的惨痛代价。
但归根结底最能引发众人共鸣的还是在人的任何一个阶段,名与利的重要性都远不及那份让人内心备感温暖的友情。
我买过《小屁孩子日记》的书,看过以后我甚至还画了《小贱贱日记本》,孩子的世界都是太残酷和奇怪了,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大人的世界。
小孩子会为一点点小事非常上心,在乎自己帅不帅,体重、身高、力量、长相,只要哪点弱一点就会很自卑。
小孩子们非常在乎自已在同龄人中的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完全不同于长辈们排的位置,为了这个位置他们甚至使出绝招和损招,因为孩子们的世界非常残酷,一但排到了最后,他会没有朋友,被人耻笑和排斥,生活在恐怖和孤独之中。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个小主角,他非常在乎自己在学校的影响力,可又事事不称心,这个心机多多的小个子,总是被人排斥,他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却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连他唯一的笨得象猪一样的朋友都比他受人欢迎,一部好笑又心酸的电影,让你认识了孩子们的世界。
日志是日志。
日记是日记。
妈妈给买错了本本。。
前半部分很不错的。
手绘漫画,最小的那个始终喜死人的表情。。。
Robert Capron与妈妈一起的热舞让我很感动。
很多时候,大人们的某些做法确实能影响孩子们。
哥哥对他开学前的“善意”提醒,让他心理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同学虚伪的相处,被人欺负,当众被人嘲笑,格瑞格不想去学校,因为他不想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
与好朋友Robert 在一起始终觉得自己才是中心。
当Robert 成了万众瞩目的时候他觉得很失落。
总是在玩一个游戏,Robert 骑车,他扔。
每次都有那么多借口。
他的失误造成了Robert 英雄。。。
后半部分实在不想接受,大人的心眼全部强加给了这些孩子们。
很多时候,大人们的某些做法确实能影响孩子们。
第二次看这部片了,还是写一下感想不然又忘了。
格雷本来是个小自私鬼,他经常跟憨厚的罗利一起玩,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欺负他。
他以为自己会很受欢迎,经常指导罗利应该怎样变得COOL一点。
但是他发现罗利竟然比他更受欢迎,他羡慕妒忌恨,在一次出外巡逻的时候他犯下了错误然后把责任推给了罗利。
发现真相之后罗利就决定不跟这个自私的人混了,纯真善良的罗利很受其他同学的欢迎,相反格雷就经常孤独一人,他越想证明自己过得好,反而使自己的人气降得越来越低。
最后当那几个坏男孩来报复他们俩个时,男孩强迫罗利吃掉被诅咒的芝士,大家都害怕接触被诅咒的人。
此时,格雷挺身而出,解救了罗利,虽然最后没有人站在他那边,但是他重新赢回了罗利的友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格雷也不是一个本性坏的孩子。
他努力做事想引起格雷的注意都是因为其实他很重视这个朋友的。
他比童年的小孩都要成熟,思想好像更社会风气化。
和朋友相处得时候往往只想到自己而忽略了别人,最后他应该也学会了要换位思考,照顾对方感受了吧。
前半部分还不错,有些情节有点《下课后》的风格,但后来感觉像高潮缺失了一样,很多故事情节还未展开就草草了事了,包括两人的重归于好都显得很突兀,Chloe的角色也没迸发出亮点,于是只能算中规中矩的一部儿童片,没能看到期待的与众不同的精彩之处。
但还是很向往能拥有一次独特的童年时光和校园记忆,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又是开学了……
生活中总有人问:“这个人怎么这样啊?!
”那语气里的厌恶简直是好像看到了这个人咬了黏在操场上的发霉奶酪一样。
可就算这个人真吃了那奶酪又怎样,就算是cheese touch真的会像红眼病一样传染又怎样,有些人就是勇于做着自己,气场强大到让所有人都觉得怪的自然而然,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儿out了。
更何况,人要是一辈子都没有被嘲笑过的话,岂不是太无聊了,连个可以报复性的反嘲回去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体会到小男孩儿看着他哥哥被训的面红耳赤时的窃喜与痛快了。
电影中的小男孩儿怕被讽刺与嘲笑,相处风头却经常犯下尴尬的错;小胖孩儿开开心心的按照他妈妈的教育做着自己,经常被善意的围观和欣赏,虽然他着实让人觉得有点二五零。
我觉得,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处于扭扭捏捏的类似小男孩儿的状况下,尽力把自己的朋友圈子清扫到只剩下“正常人”,而对那些“怪人”避而远之,点个头还怕别人看到。
我还觉得,现在像小胖子这样的人多半被同化了,剩下的宁色不屈的不是被当面冷落就是被在背后骂。
就比如小胖儿他现在很受欢迎,可是等他上了高中或者大学呢,当班级里举手回答问题的风气已经成为回忆的时候,他还能用这样积极愚蠢的态度面对生活吗。
当他再不能用石膏板吸引大家目光的时候,当他古怪的着装被认为是不懂品位的时候,当他开心的跳舞被认为是爱出风头的时候,他还能这个快乐这么执着的走自己的路吗?
我认识一个女孩儿,是我高中班里的,就因为一些很奇怪的原因——爱出风头、爱表现这类原因,真的就莫名其妙的被排挤了,所有的人都不再看得到她为班级服务、认真学习这些优点。
我们经常特别残忍的看着她跟老师哭诉自己与同学关系的恶化,然后我们在背后说她就知道找老师哭。
我也不知道我们怎么那么残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班因为她的存在而突然团结的把刺刀举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高中散场,各奔东西,她这个做自己的人就再没出现过。
我希望那个小胖子能用自己的可爱的方式坚持自我,因为我觉得我坚持不了。
我希望他能成为gentleman gaga,让世界跟着他的节奏,让世界用欣赏杰作的目光看他,而非欣赏小丑;我希望他能带给这个小心谨慎的还怕cheese touch的星球一点点撼动,让做作的爽快和怯怯的埋藏都消失殆尽。
我希望当一个人问:“这个人怎么这样的时候”,能聚过来一大帮人回答他:“这个人就是这样。
”
相对主人公小正太,更大的感触是海扁王里的小萝莉Chloe Moretz长得好快哟……文艺女青年造型蛮适合她咧。
这电影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的动画片recess,其实我只知道它在小神龙俱乐部里的中文名字《下课后》。
美国故事里,小孩子的学校是斗兽场,如recess;青少年的学校是名利场,如gossip girl。
处在小学与高中、肉身相搏与心计相掐、力量霸道与资本说话、蒙昧童真与青春蛊惑之间地位暧昧的middle school,是此片创作的空间。
猴急地寻找一种身份认同,轻贱对自己忠实的朋友,瞎折腾一顿之后学会珍惜,也是蛮真实的儿童成长路。
只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不是这个模式混过来,这是来自另外一种世界的生鲜。
在日本漫画和台湾电影里,倒每每会恍惚,跟那遥远熟悉的时光劈面相逢。
总觉得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没有真正的孩子,所谓的孩子形象只好比弱智的成人或者人形的动物。
等他们在故事里晃过了18岁,年轻的成人倒好像发育提前的孩子,四下寻找身份认同、漂亮异性,要经过千回百转最后才猛然惊醒——之前干嘛来着。
堆着千千万万童年从18岁才开始的人,天呐天呐,那所谓的社会心态,怎么能不抓心挠肝地成天焦躁呢。
为什么每次都是边上配一个小胖子这种模式
很无聊,,,
2好看很多~到几才能对格雷格公平点呢~
这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的成长的烦恼。。。将部系列作品拍成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让人感觉有点没头没尾的,不过还算是部挺好看的片子,三星半。。。
我承认我不纯洁,但每当我在电影中看到未成年莫瑞兹那使我怦然心动的表情,这就是我给这部电影五星的唯一原因……
小朋友的电影,而且是外国小朋友的电影,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中国特色。不推荐观看。
很有趣的一部片子,童年的回忆
可能老人才理解童真的可贵,本来对这类片子没抵抗力的,但是最后竟然给我来温情说教戏码。囧,减一粒。
一堆堆的畸形賤人和一隻聖母受。.. 唯一順眼的Chloe Moretz 太醬油了。
还好吧 其实觉得适合孩子看吧 我觉得我这个年龄看这部片子没有感觉 一般
so cute~~~ Chloe Moretz is amazing, although she doesnt act too much.childhood, which we never go back, makes me cherish forever
给我这种大屁孩看的…
太低龄了。
看的時候讓我反復的想到小尼古拉,不自覺的對比下,覺得這個實在非常一般般...
=。= 那块奶酪真是。。。 无数次出镜 这是他的主观世界吧 哦 我喜欢我们家超杀女 奇怪的是 你怎么能在一年之内变得那么成熟!有点像当年小飞侠里的蕾切尔 嘴唇很性感看着还是蛮乐呵的 也不是那么狗血嗦 比当年 利兹麦奎尔 那么优秀的电视剧改成的那么垃圾的电影强多了
一开头就猜到尾的毫无新意的儿童电影,还不如看原漫画。
真正的主角,是躺在地上的那片奶酪!嗯,就是这样~!
小男主角也太像Joseph Gordon-Levitt了吧~~~Chloe Moretz很有样~~~~
小孩子的童年不该如此,消极和微言大义都不应出现在他们最好的时光
sometimes u just need to relax and let things go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