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看的时候多少有感触,最近总有保姆欺负老人的事情见报,想想人总有老的那天,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再又想自己老了又会是什么样子?
导演直击现实问题,渣男不可靠。
儿女双全却老无所养。
被父亲抛弃的女儿,却是他最终的依靠,家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总是在努力用行动以此换来家长的重视,然而情债那有那么容易偿还的。
老人即使已经已经有老年痴呆,却也如平常人一样渴望温情和拥抱,这才是人们常常忽略,不知如何面对的话题。
女主长得很像杨帆和杨子珊的混合体,看着就挺舒服的。
艾丽雅的戏份不多,但让人记忆深刻,生动刻画了一个丈夫外遇,孩子叛逆,父亲高龄而手足无情,外表跋扈而内心却渴望温情的中年女性,尽管她多次指责棉花,可她心里还是认可和感激这位保姆的。
电影还是颇有温情的,棉花这个朴素善良的保姆,照亮了老人最后的一顿时光。
无论是雇主的怀疑和责难,还是渣男的不负责任,性格温和的她,默默的选择坚强。
把这个难得的有极大几率会有缺陷的孩子视为上天的恩赐。
最后棉花背着孩子,带着只流浪狗,画面足够温暖。
开在心中的花儿—浅析《盛先生的花儿》 人的一生总会有遗憾的事情,没能完成遗憾的背后是无奈与自责,以至于垂暮之年仍铭记于心,人一生最幸福的莫过于老有所养。
《盛先生的花儿》主要讲述的是盛琴的父亲盛先生患了老年痴呆症,盛琴就给他找了一个叫棉花的保姆,棉花的悉心照料让盛老先生以为她是过世多年的妻子苗华,为此棉花多次遭遇质疑。
好在棉花的诚实让盛琴对她放下了戒心。
而棉花自己缺深陷一段婚外情。
意外的怀孕让她选择独自承担。
最后她幸福地拥有了自己的孩子。
影片由新人导演执导,而演员缺都是实力派老戏骨,双方通力合作,让片中平凡的故事带给了我们温暖。
影片主要表现了亲情和爱情两种情感。
一个重暮老人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却还对未过门的妻于苗华念念不离,可是自己当初却没有好好对待她和女儿,以至于对保姆棉花做所之事,所讲之话,都当作讲给了苗华。
他唯一的心愿是与苗华结婚,也是一生中对爱情唯一的亏欠,当他用孩童般漏望的面容说出他要结婚时,孩子们选择成全他,在他看来,他的爱情得到了圆满,所以他走了,他一生的使命完成了,最后一刻是苗华穿着红嫁衣向他走去,他和苗华结婚了。
从小没有受他失爱的盛琴却成了儿女中唯一关心他的人,可是盛琴的全部并不是他,她有家庭有事业,只能找保姆。
棉花说:“我爷要是活着和你年纪差不多。
”她对盛先生的感情更甚盛琴。
棉花并不属于北京,她所代表的是城市最低阶层的农民工,因为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不得外出打工,没有依靠的她认为何顺给了她爱情,而当它告诉何顺她怀孕了时,她才看透。
“再过一个月,在我的家乡,棉花就要盛开了。
”画外音的棉花陶醉地说着,一个特写镜头,尽显一张朴素的布满了雀斑和细纹的40岁女人的脸,从一开始,她就留恋故乡,城市的生活,让她没有归属感,被亲人遗弃,被情人玩弄,被雇主嫌弃。
她懦弱天真地让人心疼。
然而,底层的打工女人,又何尝不都像她一样,老爷子对她说会娶她,她哭了,她寂寞无助,却选择生下孩子,回到属于她的地方。
盛琴是属于手握财富的,有着世俗处事能力,精明能干的小资中年妇女,她的生活体面得意让人羡慕。
但是棉花不在的日子,她的儿子与她缺少情感交流,丈夫与她分居,还有不得不时刻面对的老爷子,她也忍不住哭泣,她也很脆弱,一个人担负这么多,谁关心过她!
收废品站,一个面黄肌瘦的奶奶,满头大汗,推着一车捡来的废品,她儿女双全,老无所养,世界又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可怜之人。
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却仍有大多数人老无所养,而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到了那一天,你又如何?
棉花这样的小人物,注定不会被城市记住,她们每天满怀希望地奔波于各地,换来的却是社会最不起眼的资源,而看似生活如鱼得水的盛琴,却是痛苦的。
对儿子关爱的缺失,也让她陷入了一种老无所养的恐惧中。
棉花和苗华的相似之处,让老爷子找回了逝去的花儿,他的花儿在最后一刻在心中绽放,永不凋谢,而棉花也从城市边缘的这块棉花地,回到了花儿盛开的地方。
写于2016年12月
私以为全剧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棉花也不例外。
毕竟她在传统意义上是“小三”的存在,但她也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
当面对男人不负责的态度,她仍然坚持生下可能有残缺的孩子,独立去抚养他;面对女雇主的挖苦抨击和误解,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也没有去拿女雇主给她的钱;她会在小孩想买想要的陀螺时,给他钱让他实现简单的快乐;她因为老爷子说苦,把自己收藏男人给的巧克力给他吃,也会打扮成新娘,满足老爷子的意愿;她会同情流落街头的老妇人,收养一条无家可归的小狗……她是温暖 温婉 干净 强韧的棉花。
她的爱是温暖的,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她的性格是温婉的,她能耐心的去帮老爷子她的特征是干净的,持家打扫、做饭喂药都很利索她的灵魂是强韧的,面对苦难和未知的未来她没有屈服,而是勇敢的探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睡觉时,她听到老爷子自己一个人在洗澡,然后她跑过去帮他。
这个情节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颜老师本人是故意没有穿内衣的。
一方面为了体现睡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侧面体现老爷子“欲”的反应。
……在故事结尾,她曾经在那个男人拥有的店铺工作的地方也从成人用品换成了药房。
她有了一个孩子,一只狗从孩子洋溢的笑容,我相信他是健康的;她坐在大巴的后座,享受着简单的快乐,她回到了故乡,回到那个棉花盛开的地方。
这部作品真的太不像处女作了,无论从影片内容、主题、细节来说都显得那么成熟。
关于影片内容:人物身上都是各自故事的线头,就像生活本身,千头万绪,但是一旦找到了头,顺着理,总是能理清的。
同父异母的孩子,60年代的整个大环境、小家庭的内在矛盾、进城务工者的情爱生活和选择……聪明的电影是撷取,撷取生活中能够凝缩主旨的片段,而高明的电影是不断地给出线头,于是,顺着一个又一个线头的出现,影片就有了一种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同时,也就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发散性结构,而高潮是叠进的。
不得不说,说故事的技巧非常令人佩服。
关于影片剪辑:几处用镜非常好——女主得知怀孕后在阳光下的脸部表现特写、保姆与雇主在房内镜子边交涉(双人+双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关于演员:男女主演的细节功力实在是好,这种好是一种对表情变化的掌控感,是对人物情绪的克制与释放的节点把握,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虚,这种好没法细摹,但你一看就能直点头“对对对,就这样。
”最后说说片名:我琢磨了“先生”二字好久,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对于一个普通老人的称呼,都不会用到这个词,而导演用这个称呼,我是情愿把它看作是导演对长辈,这个代群的一种尊敬,而反过来再想想,似乎这个词语的身上也多了一些“尊严”的意味。
而“花儿”是一种正当美好,是一种极度开放,更是一种自然,就像生命,自有它的规律一样。
我们日日在老去,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各安一处安静盛放。
这部电影1不让我们为思考累、为镜头累、为人物命运累,它让我们边笑边得到安慰和启示。
如果对于人物肢体、表情的细节能够再多加细致展现的话,那我就会给精彩了——比如:手部动作、脚部动作等、空镜头运用。
从片名看应该是一朵花的美丽触发了盛先生的原始记忆,那朵花非常不同,但仅是盛先生有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记忆点而已;颜丙燕,我脑海中不多的可认可的国产女演员之一;斯琴高娃为首,然后任素汐、小宋佳和颜丙燕;确实这些女演员除了斯琴高娃都是比较窄众,但是都是会用眼睛演戏的女演员,与男演员会用后背演戏一个道理,比如摩根弗里曼、高仓健、陈道明……确实这部戏比不上她的成名作「爱情的牙齿」里面的发挥,那份干净还在坚持着,但是感觉在故意的发力,有了诠释的痕迹,或者说演的痕迹比较重了,使得角色有些索然无味了;说起故事而言无非是所有人的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原始的诉求,拨开城市现实包裹的外衣,最后定格在棉花背着孩子在棉花地里裂开嘴巴的微笑;老头的那句我要结婚回归到原始错误的救赎,女儿在病榻旁诉说确实得爱,棉花那偶然得之的孩子嘲讽着前夫的无能力,所有都在映射每一个人的无奈面,包括李乃文那长相丑陋的疯婆子;不过很明显导演还是稚嫩,能感受到他想表现什么,但确是差之千里,太多的情感应该抒发的呼吸度不够,需要思考的空镜头与停留时间的度也不够,导致节奏略过平淡;王德顺诠释的盛先生从外观上是成功的,但是全剧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哪怕是阿尔兹海默症也应该有一个性格设定以及偶然的记忆回归点,因为过程的诠释平淡导致最后棉花身穿结婚旗袍那段一点节奏都没有出来,又加之之前铺的太单薄;另外,棉花是盛先生的花吗?
其实非常有亮点的盛先生几次爬上棉花的床应该是高潮,但是还是形式大于了意识;李乃文完全是走过场了,除了下半身那点事儿好像对于棉花没有别的情感,包括他老婆的张扬跋扈也没有铺垫,让人物对棉花的背信弃义以及劝打掉孩子的举动也仅停留在了剧本层面;关注点回到颜丙燕,毕竟看这部影片是奔着颜丙燕,记忆还是停留在若干年前的爱情的牙齿,或许那个年纪的干净早已让岁月磨平了,归结到现在的时代也只能妥协于现实,无奈下接拍一些无奈的电影和无奈的电视剧了,距离现在最近的就是与姜武、李乃文等人的「爱之初」,处于女二号的颜丙燕所饰演美国华人小混混绝对是演艺生涯的灭顶之灾,怎么会选这么个角色呢,只能理解为无奈之举了;还是觉得颜丙燕是会演戏的,但是这部戏,哪里和哪里都不对;
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今天的太阳衰弱了,空气里又荡起了漫天的阴,我在网上搜索这部电影的信息,只有一家影院里有的放,且只有一场,还在十一点半,要吃饭的时间。
坐车到影院要一个多小时,从之前网上看到的评价看,这似乎并不是那种难得一见的佳作,仅是一部良好的毕业作品,腿上就有点发懒,不想动弹。
可里面有我喜欢的颜丙燕,还有一个怪咖老头王德顺,于是又去网上搜影评,想从别人的感动里搜刮点动力来,给自己提点看电影的劲儿。
一个观众在影评中说道,王老爷子几乎只会“嗯”“啊”,像个初生的孩子一样可爱,几乎承包了全片一半的笑点,冲着这句话,我在网上下了单。
只因突然想看看人老时,回归初生状态的样子。
赶到影院时已经迟了两分钟,所幸影院的表比我的手机要慢,所以免去了摸黑找座的麻烦,硕大的放映厅里只坐着三个人,一个身着冲锋衣的三十岁左右的胖男人,和两个身着冲锋衣的中年女人,当我找着自己的位置坐下的时候,听到身后的中年妇女谈话:“咦?
就我们四个啊?
”“是啊,只有电影爱好者才看这个。
”我没有回头,担心一回头就能看见阿姨热情的笑脸,我只想孤身看完一场电影,怕自己担不起这份暖。
因为看了不少的电影简介,对人物设定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知道颜丙燕所扮演的棉花身世坎坷,以至于当电影将棉花的难堪过去层层剥开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影片的主角是棉花,叙事的角度也都在围绕着棉花转,棉花的闺蜜,棉花的情人,棉花的雇主,棉花照顾的老人,随着棉花为了生活而奔波的脚步接连上场,导演在讲棉花的保姆生涯的同时,也将周边人等的生活挖开了一个角,供观众窥看。
就像棉花坎坷的经历一样,她身边的人也没有生活如意的,无论是经济富足的还是腰包紧缩的,就没有一个活得透彻通亮的。
棉花的闺蜜开着废品站,独自抚养一个儿子,收入不多又身在帝都,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棉花委身的情人,是个已经结婚的有妇之夫,和他名面上的家庭比,棉花就像他私下攒养的小狗,只能躲着家庭私下逗逗;棉花的雇主,一个经济独立的富孀,看起来精明干练,颇具权威,但在儿子面前都烟消云散,她拿不准儿子的情绪,永远都讨好不了这个自己最心疼的宝贝肝,同时又放不下对父亲的怨气,面对父亲时也没法百分之百地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忍不住要抱怨,可盛老爷子已经退化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没法给予她所想要的愧疚和补偿她早年所遗失的爱。
看电影的过程中,总觉得生活真难,你解决了物质上的难题,精神层面的难题就会蹦跶出来,而精神层面的难题又是最难解的,往往终其一生你都没法找出个答案,到了最后,要么带着这份纠结离世,要么就像盛老爷子一般脑子退化,从生理上把这个问题的烙印删掉,才能安宁。
电影的开头向是一系列日常的记录,吃喝拉撒,家长里短。
棉花找工作,当保姆,照顾盛老爷子,眼看着生活就要这么过了,这份月薪五千的工作就这么给了棉花了,然而故事的转折点来了,棉花体检,怀孕了。
前面平淡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在加入了怀孕这么一个强效反应剂后,便诞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雇主以为棉花怀了老爷子的孩子,老爷子又稀里糊涂地嚷嚷着要结婚,雇主以为是棉花教唆,气急之下将棉花赶出了门,棉花又和情夫因为孩子的去留问题产生了争执,因此而闹掰,棉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软绵绵地承受着这一系列的变故,包裹着肚子里的孩子不受伤害,身边的人去的去,来的来,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了棉花和她的孩子。
影片并不是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就像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自己遇到的事儿自己扛,棉花的孩子没有别的仰仗,只能自己养活,我们只能庆幸这选择棉花做的心甘情愿,她总算从生活的浑噩中解脱了出来,有了寄托和希望。
选择在大片扎堆的十一月进入院线接受观众检阅,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文艺新作——《盛先生的花儿》,可谓是档期中的一股清流。
《盛先生的花儿》是青年导演朱员成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毕业作品。
电影在未上映前就斩获了今年上影节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新人导演、女主角、女配角等四项大奖,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最佳编剧奖,受到诸多肯定。
电影根据美籍华人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并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做了本土化处理:把美国唐人街的生活搬到了北京郊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增加了市井气息。
毋庸置疑的是,老龄化问题将是中国未来越来越热门的社会话题,此次影片聚焦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探讨了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一些伦理问题。
和《桃姐》、《飞越老人院》等影片中关注的养老问题不同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更多的诉诸了个体化表达,正视了这个有着性压抑传统的国度极少谈论的禁忌话题:性意识问题。
影片中,颜丙燕饰演的棉花是一位负责照顾独居老人的外来务工保姆,她身上交织了诸多复杂的问题:家暴、婚外情、务工人员的性需求、患先天性疾病儿童等等。
她是一个很“悲情”的角色:因为不能生育被老公抛弃,当了小三怀孕后再次被抛弃。
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底层人,连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何谈道德。
“小三”这个有缺点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使角色更加有厚度,让棉花更像一个真实的活人。
在雇佣关系之外,她的到来,实际上弥补了老人缺失已久的情感(对苗华的愧疚与怀念)。
但这种微妙的感情关系同时又是互补的,两个感情缺失的人朝夕相处产生情感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颜丙燕把棉花的善良和纠结,羞愧和坚强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她的表演把整部影片撑起来了。
盛先生由“最潮老爷爷”王德顺饰演,与日常健康活力的形象截然相反,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位患痴呆症的孤独父亲。
因为患病的缘故,盛先生呈现的是一个无言和失语的状态,需要通过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细节。
他要表现出老人不自觉流露出的原始冲动,但行为之间又要是美好的、干净的。
女配艾丽娅饰演的女儿也面临着困境:外表看似强悍泼辣,内心却脆弱压抑。
她有着中年女性共同的自我焦虑,上有老下有小,对于自己年少时父亲的身份缺失既往不咎,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心里挣扎。
在自己能力最大范围给父亲建立了一个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颜丙燕看来,老年人的性压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生理问题其实会造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结合起来就会造成身体问题。
”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焦虑的中年女性、不负责任的男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下社会的图景,所有的情感都变得可疑,但导演依旧把这样略显沉重的话题以一部轻喜剧的形式呈现,充满生活流的质感。
最后棉花抱着孩子回到了盛开着棉花的陕北老家,也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是在国内著名导演谢飞的积极推动下,由“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推出的第一部影片。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扶持方式,为中国电影创作输出更多成熟的电影新人,在大荧幕上见到更多有诚意的国产片。
网络上说有地方电影结束全体起立鼓掌了。
可惜深圳这场结束了人就稀稀拉拉走光了。
电影不算差,颜丙燕和王德顺老爷子演的也真是很棒,但坐我边上和后面的观影者都不约而同地说:看的很累。
但即使看的累,也不得不说《盛先生的花儿》是不错的电影。
我从自己的感觉说说,它为什么看的会累。
那时候老师讲过(虽然老师讲的不一定全对):一部片子很忌讳表达的中心思想太多,好比写作文一样,一定要有中心论点。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涉及到了养老、小三、离异、少儿教育、男女平等、社会雇佣等等各种社会问题。
二婚的盛老爷子有一子一女,儿子盛鼓出国就没尽到抚养的职业,全由女儿盛琴照顾;还有客串的收破烂的老奶奶,家里有两个儿子却没人照顾,年迈的她以收破烂为生,路都没法走好。
严峻的老年化和抚养问题,值得深思了。
棉花,和前夫离婚是因为被认为自己不能生育,而她连去检查孕育的勇气都没有,当了别人的小三,怀了孩子,即使被诊断婴儿会出现脑瘫和残疾还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
所以社会普遍的小三问题该如何定义?
道德沦陷破坏家庭和谐该如何批判呢?
离异的盛琴,估计和棉花有着类似的生活,所以她同情棉花,事业好像很成功的她,却有一个并不美好的家庭。
从她口中可知盛先生并没有非常疼爱她,而她却还得尽职尽责地照顾老爷子,所以她经常愤怒、痛苦、愤世嫉俗,她嘴里骂出的话可以杀死一个人,感觉这是很多现代中年女性的共同点。
盛琴的儿子,肥胖、叛逆,这个年纪就已经对生活产生了抵触,他记恨离婚的爸爸,也记恨从不回家的母亲盛琴。
这种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也应该解决?
还有收废品的女人,棉花的闺蜜,也是单亲家庭,她独自一个人经营着废品收购站抚养着孩子,从她和棉花的几次谈话中不难透露出她其实内心也有点阴暗和负面,她努力的经营的家庭,但其实并不开心。
所以她会跟棉花说:你看他女朋友真丑,还是你比较俊。
很多,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反映着社会的某个问题。
导演就是犯了个这样的毛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强行塞给观影者。
但其实《盛先生的花儿》里所披露的问题,导演只是给出了问题,并没有深刻地去给出我们答案,所以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接下来会怎样,这个家庭会怎样。
比如棉花的儿子先天病怎么解决?
盛琴的结果呢?
盛琴儿子教育怎么办?
棉花那个男的家庭怎么样了?
等等有很多问题导演只是说出来了,却来不及去解决它,这就好像开了一个半小时的会,结果只列出了一堆的问题,没有结果。
至少也让观众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呀。
甚至连盛先生家里的狗喵喵的剧情都有些不自然地加入了。
电影想讲的太多,就特别容易犯了抛出问题解决不了的死胡同。
这样观众看起来就会特别的累。
片头显示这是一部电影学校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所以可能先入为主地就认为电影有些生嫩了。
《盛先生的花儿》让我想起了《幸运是我》,两部电影都是关于老人的话题,但对比起来明显感觉的到《幸运是我》在处理上更显得老练,而且电影的主题非常明显,其他辅助的爱情,港漂,单亲等问题不会喧宾得主。
而且《幸运是我》在电影的起承转合上做到让人很感觉很自然,看完真心会引起共鸣和思考,而《盛先生的花儿》好像还欠缺一点。
另外,导演为了不让电影显得过于平淡,制造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点,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幸运是我》全片都挺深沉的,但还是吸引着人看下去。
我看过的电影中,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电影是《触不可及》。
好在王德顺和颜丙燕的演技真的不错,特别是老爷子,把老年人老年痴呆的样子表现的很好,人老了就是又回到了出生的样子。
这部的艺术成就应该远不及老爷子的前面一部电影《冬》。
演员都是好演员,只是剧情感觉缺少了一点G点
未标待补系列~颜丙燕自《万箭穿心》后,演技真的是稳~艾丽娅俨然已是恶女、恶婆婆代言了~参见《我经过风暴》~
作为毕业作品还行 进院线太差了 对老年病完全不理解还硬套缘由 只显得编剧很猥琐 老头真人特开朗 演技高也不该总被这么虐待 为了能看到更多正常的电影 坚决差评!
片子不错,反映的社会问题很现实。颜丙燕一直就很喜欢她,低调的演技派。王德顺老戏骨,赞一个。
颜丙燕中国的gretagerwig
感同身受
忒次了 这也能发展 也能叫电影…
当一部电影的评论区都开始讨论演员的时候 这部剧就已经出问题了。
有些人文关怀,但深度有限。颜丙燕和王德顺演得挺好。
北电2016届MFA毕业作品,看的四月份刚做完后期的版本,一个痴呆老人将对去世妻子的爱与愧疚移情到同名保姆(棉花与苗华同音)身上的故事,着重渲染养老窘境。三人表演倒是无可挑剔,但不管是剧作还是摄影都有很多硬伤,有些惊讶竟拿下华语传媒大奖最佳。
讲真颜丙燕不会选剧本,再好的演技也没用,眼光不行。
形式大于内容
生不出孩子就當三兒?只有結了婚的男的才能生育?老頭兒和保姆之間的關係更是滑稽,浮皮潦草,難以信服.
我是颜丙燕的铁粉,以及这本电影让我觉得生活还不那么坏
3197——本片展现了女性的困境,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爱(颜丙燕演的真好)——2022.11.21
一部万箭穿心,让我深刻记住了颜丙燕。而这个电影,好像有点意思,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盛琴这个角色很出彩,跟着她看到后面还挺难受的
演技不错,但拍的力度差点
★★★☆,本来想给四星,但影片结尾实在有些仓促……
颜丙燕怎么老演苦命的底层女人,